道家與密宗有關氣脈的不同圖案
中國道家的氣脈之說一,由書有明文的莊子“養生主”篇中提出“緣督以為經”與“中於經首之會”的概念開始,就一向被認為“任”“督”二脈為修煉靜坐的要點所在。其實,除了以“任”“督”二脈為主脈而外,最要緊的,還是以“奇經八脈”為全部氣脈的中心體系。但自上古印度的傳統演變而來的西藏“密宗”,它修煉氣脈的方法,幾乎完全與中國“道家”不同。它是以人體內部的“三脈七輪”為主。所謂“三脈”,便是左右中的三脈;“七輪”,便是由梵穴到會陰(海底)的七個主要部位(如圖)。
從“道家”先入為主的修學者,往往對“密宗”之說棄而不顧;駕信“密宗”的修學者,每每視道家為旁門。殊不知“密宗”與瑜伽術的氣脈之說,是包括上行氣、下行氣、中行氣、左行氣、右行氣等五行氣和五方佛的作用。魏、晉以前的道家修煉丹道之說,也最注重五行與五色氣的重要;所謂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等說法,在人體而言,也便是包括了五行氣的暗示。宋、元以後的道家,雖然只以“任”“督”等“奇經八脈”作為方術理論的依據,但對左(青龍)右(白虎)二脈的重視與效用,仍有同等的重視。倘若有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地匯通了各家的所長,便可知道在靜坐的進度中,真正打通“任”“督”二脈以後,自然而然就會發現左右二脈和中脈的重要了。如果沒有真正打通左右二脈和中脈。要想進入真正的“禪定”,也就是道家所謂“凝神聚氣”和“煉氣化神”而進入“天中天”的境界,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妄想。換言之,真正打通“任脈”以後,如“密宗”與“瑜伽術”所謂的左右二脈,也便自然暢通迴旋而無障礙了,靜坐的工夫,必須到此境界,那麼才可由技而“進乎道矣”。同時距離打通中脈的遠景,才有希望。
現在讓我們看看中國道家中奇經八脈的分佈路線。根據黃帝內經,難經的記述,綜合整理如下:
(一)督脈:督脈分佈路線共有四條:(1)起於會陰部,循脊柱向上分佈,至頸後風府穴處,入腦,上行至腦巔頂,沿頭額下行,達鼻柱。(2)起於少腹胞中,下抵陰器、會陰部、經尾閭骨端,斜繞臀部,入腎臟。(3)起於目內眥處,上額、頭頂部、入絡於腦,又分別下頸項,沿脊柱兩旁下行至腰中。(4)從少腹直上,過肚臍,上連貫心臟、進入喉部、上達面頰、繞唇、抵目下中央部位(分佈見圖)。
(二)任脈:任脈分佈路線共有二條:(1)起於少腹部臍下四寸的中極穴,沿腹、胸部正中線直上達咽喉,再上行頰部,經面部入眼部。(2)由胞中貫脊,上行於背部(分佈見圖)。
(三)沖脈:沖脈分佈路線有五條:(1)從少腹內部淺出於恥骨外二寸的氣沖穴,與足少經腎經併合上行(任脈外一寸),抵胸中後彌漫散佈。(2)沖脈自胸中分散後,又向上行到鼻。(3)脈氣由腹部輸注於腎下,淺出氣沖,沿大腿內側進入膕窩中,經脛骨內緣,到內踝後面;達足底。(4)從脛骨內緣斜下行,到足跗上,分佈於足大趾(5)由少腹的胞中;向內貫脊,循行於背部(分佈見圖)。
(四)帶脈:帶脈起於十四椎,當季脅部下麵,環行橫繞腰腹,約相當於系腰帶的一圈(分佈見圖)。
(五)陽[足喬]脈:陽[足喬]脈起於足外踝下的申脈穴,沿外踝後向上,經股外側,分佈於脅肘,循行於肩膊外側,沿頸,上抵口吻旁,達目內眥,入髮際,循耳後,到達風池穴,由腦後兩筋間的風府穴入腦(分佈見圖)。
(六)陰[足喬]脈:陽[足喬]脈起於內踝下的照海穴,循內踝,股內側,過陰部,循行至胸前,沿喉嚨入面部,抵目內眥,再上行至腦(分佈見圖)。
(七)陽維脈:陽維脈起于諸陽經的交會處、即起於足外踝下的金門穴,上沿股外側,抵腰側部,斜上肩胛處,上頸後,分佈至耳後,到頭額處,再循行至耳上方,到頸後風府穴(分佈見圖)。
(八)陰維脈:陰維脈起于諸陰經交會處,即內踝後上五寸的築賓穴,上沿腿、股內側,進入少腹部,上連胸部,抵咽喉兩旁,與任脈會合(原文及分佈見圖)。
中脈的重要爭論
講到“中脈”,又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據我所知,對於這個問題,在“道”、“密”兩家之間,都有“中脈”究竟是有形或無形的論辯,以乃“中脈”是否就是“督脈”與“任脈”的疑問。其次,還有認為只有真正修習“密宗”者才能瞭解“中脈”;原始的道家、本來就不知有“中脈”的存在,所以道家的修法並非究竟等等的爭論。
關於“道”、“密”兩家對“中脈”認識問題的論辯,實在是一個誤解。如果只根據宋、元以後的“丹經”道書來講,他們言不及“中脈”,那是事實,倘使研究中國自古以來傳統道家的方術,便不能忘記《黃帝內經》與《黃庭經》等。《內經》早已有了“沖脈”之說,不過在《內經》上的名稱,稱它為“沖脈”而已;《黃庭內景經》的中黃,便是以“中宮”為主,只是沒有像“密宗”與“瑜伽術”的特別強調“中脈”而已。
瞭解了這個觀念以後,再來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中正統的丹道,並沒有認為“督脈”或“任脈”就是“中脈”的道理。因此,根本用不著非常吃力地去為它辯護了。宋、元以後的“丹經”,許許多多只是一偏之見,一得之論,一家之言,並不足以概括正統道家的全環,這是絕對不可以誤解謬認的事實。道家所謂的打通“奇經八脈”如果沒有到達“沖氣以為和”,乃至“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的實際境界,那就根本全是空言,更無法瞭解“中脈”真通的景象了。
如果工夫到達“奇經八脈”完全打通,有了“沖氣以為和”的境界時,那便有莊子所謂的:“墮肢體(沒有身體四肢的感覺),黜聰明(絕對沒有妄想),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此時“中脈”的功能發動,首先便有引伸上下通於無際的覺受,自然而然便呈現“萬里青天無片雲”的晴空境界。甚至,無論白天黑夜,滿天繁星呈現眼前,猶如“掌中觀庵摩羅果”一般。平常所有的知覺和感覺狀態,一起忘卻無遺,所有人我是非等等世俗觀念,完全遠離消散。
但“中脈”的打通,並非就是全部道果的完成。嚴格說來,打通“中脈”,也只是入道基礎的真正穩固而已。從此以往,前途更加微密深邃,更須仔細努力。的確非有明師指點不可。此外,在打通“中脈”之前,當然先由左右二脈的通暢開始,但左右二脈的通暢,也並非只靠“瑜伽”的呼吸氣功便可奏效。真正打通左右二脈的人,外形的證明,從頭頸的圓滿狀態,和頸部左右兩大動脈管的平滿,以及頸有圓圈的象徵,可以得知。否則,盡是誤人誤己的空談,毫無實義。
關於靜坐與“道”、“密”兩家氣脈的大要原則,到此暫時告一段落。此後再就靜坐與修道的種種關係,逐步分解詳情,另行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