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天台傳法心印記註序



元虎溪沙門懷則述
明幽溪沙門傳燈註
湛山沙門倓虛釋要

天台傳佛心印 記註序

天台宗名。創自智顗大師。以大師居天台山。故以天台名宗。傳佛心印者。總標能所。能傳者龍樹菩薩。所傳者佛之心印。東土能承領佛之心印者。北齊慧文大師。轉傳之於南岳慧思。再傳之於天台智顗。乃至傳之於虎溪懷則。懷則記其所聞。述天台授受之道。又經幽溪傳燈註之。以序其由。故名之為天台傳佛心印記註序。

夫法身充滿於法界。般若朗照於性天。解脫蕭然於累表。大用普應於群機、為如來之果德。為九界之因依。其所由來舊矣。

此序記主之本懷。廣印佛祖誠言。是舊有之家業。以之證明具義。既顯記主溫故知新。復醒後學讀者之眼。認清揭示性惡之說。原有所本。非為矜奇。故出五番由來舊矣。法身充滿於法界者。乃明眾生之性具依正二報。是諸佛之證得。若非般若明智。豈能覺照依正二報。法法皆是固有之性天乎。又豈能於繁盛之累表。得解脫於蕭然無事乎。是以智明性具。故成累即解脫。於是即以全體大用普應群機。而群機即循業識發現。隨其所現。無非如來之果德。唯諸佛了了。為九界之因依者。謂依此無為果德。而有差別之九界。乃眾生之造作也。修惡即是性惡。性惡即是性具。具足善惡。因該果徹。豈始今日哉。其所由來舊矣。

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中諦者、統一切法。為天然之性德。為法界之真歸。其所由來亦舊矣。

此明心佛眾生本具天然之理。無為本自法爾。惜乎習而不察耳。試於三諦詳而審之。諦者審實之理也。一切真理求之至極。咸歸了不可得。故曰泯一切法。所謂一切法者。即十法界森羅萬象。乃至生死涅槃。煩惱菩提。善惡邪正。斷常一異。等等對待諸法。皆是假借名言。毫無實在。何以故。且如斷常二法。原無實質為斷為常。乃借常而說斷。借斷以名常。若去其斷。則無可名常。又一切物相。亦是假借四大而生。緣聚則生。緣散則滅。若名若相。照此例推。無一不然。故曰毫無實在。然所謂毫無實在者。為破執有而說。不可因言廢法。起斷滅想。於此離斷常破假借之際。反觀自心。還有何事。內既無心。外復何相。乃無心之心。無相之相。而心相在焉。必也不落名言。不執一法。真諦理顯。方成妙觀。以不執故。法如本位。又曰真如。若止於此。不能從空出假。名之為素法身。所謂泯者。乃如是之泯也。此是解大乘之真諦。以心色皆真故。若小乘偏真。而偏於見分心理。不染為真。以色受想為染法。故心外有法。事理不融。不在此例。俗諦者。立一切法。乃利於世俗日用。事務紛繁。交接往來。治亂興衰。通融變化。必須立一切名稱。為傳遞之符號。而一不可少。故曰立一切法。夫俗諦從真諦而出。真諦依俗諦而顯。若非名言物相。則佛法早不聞於今日。而名言物相不可少也明矣。然而雖俗。有審實之理在。故曰俗諦立一切法。既知所立之名相言說。乃為傳遞實際之符號。不起執情。即成妙用。故菩薩大業繁興。立一切法門。度一切眾生。作種種方便。修善修惡。皆是性具。行於非法。合於佛法。皆是法住法位。豈有常與無常。以俗而有諦。由諦而顯真。真俗不二。方入其中。中諦者。統一切法。乃不偏於真俗。亦不廢於空有。故統起一切對待。心無漏逗。自成妙境。本無善惡可名。豈有生佛可論。說善說惡。皆具其中。故特提醒。乃曰性惡法門。若不識此。僅造一隅之淺見。非法界之歸宿。法界之歸宿。非造作者。乃天然之性德也。夫天然之性德。舉一境即三諦。舉一心即三觀。中諦統一切法。成天然之妙境。真諦泯一切法。成天然之妙觀。俗諦立一切法。成天然之妙用。若境若觀若用。唯一妙理而攝。若有善惡簡別。則不成妙理。故今家以諸法實相唯一妙理。而性惡攝於諸法。豈非妙理乎。故又曰其所由來亦舊矣。

見思阻乎空寂。塵沙障乎化導。無明翳乎法性。為三身之覆障。為三德之糾纏。其所由來亦舊矣。

向者所明本具性德之全體大用。今明因障而不得顯。文中阻障翳者。乃謂三惑也。一見思惑。二塵沙惑。三無明惑。以惑而不知具義。諸法本具空寂真理。因見思迷惑。阻不顯。見惑者。以迷身境為我我所。思惑者。以迷法塵緣影為我我所。以此阻。故諸法本具真空之相不顯。故曰見思阻乎空寂。塵沙障乎化導者。以塵沙之多。表眾生分別其他非我我所者而成惑。既有如是分別之多。自然互不相容。彼此抵觸。豈有化導之機。故曰塵沙障乎化導。故佛隨情說法。略舉眾生之綱目。尚有十二類。囑菩薩化導眾生。要見諸相非相也。若不離相。不能化導眾生。不化眾生。不能破塵沙惑。不破塵沙惑。不能究竟化導眾生。不能究竟化導眾生。不能解脫成究竟佛果。無明翳乎法性者。法者。即是五蘊實法。有情眾生法。無情國土法。性者。不變不壞之義。不變不壞者。乃五蘊不失為五蘊。眾生不失為眾生。國土不失為國土。雖變壞之名屬於不相應行法。亦不失為變壞之名。以法性不相離故。故謂之法性。執法為性。即是執法昧性。故曰無明翳乎法性。若於法無心。則法法皆是法性。噫。學佛者理窮於斯。則分別之技倆。可以休矣。所謂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古德云。有作之修。多終成敗壞。無心體極。一念頓契佛家。為三身之覆障者。謂見思惑、覆障應身佛。塵沙惑、覆障報身佛。無明惑、覆障法身佛。又應身不現。因見思纏般若德。報身不顯。由塵沙纏解脫德。法身不露乃無明纏法身德。此三身三德之纏覆。由於三惑之粗細淺深。起惑造業。由之分別。以分別不攝性具。而反顯之。故曰其所由來亦舊矣。

空觀者破見思惑。假觀者破塵沙惑。中觀者破無明惑。斷煩惱生死之聖藥。成菩提涅槃之真因。其所由來亦舊矣。

上明三德不顯之病源。此明因病而醫之聖藥。是以三觀而破三惑。觀者。謂心目同起觀念之義。大矣哉觀念之功能也。造百界而未動。具千如而不息。動之則吉凶相隨。靜之則鬼神迴避。撼須彌不用欷噓之力。移剎海未費反掌之功。攝諸佛於芥子。納法界於毛端。小大由之。染淨任之。如是偉大功能。縱述之經多劫而難盡。眾生本具此體用而不自認。或聞之而不自信。縱有信者而亦不生觀念。各各隨自業識。將大材而小用。或觀念私人名利。拜相封侯。榮幸一時。殺害眾生者。當酬多之命債。觀念營私舞弊。斂財肥己者。當酬多之牛馬。觀念姦盜邪淫者。當酬地獄之劍樹刀山銅床鐵柱。觀念孝弟忠信者。當酬人天之福果富貴壽考等報。如是因果。複雜無窮。枚舉不盡。略舉數端。包括一切。縱享福亦有限。若受苦則無邊。何則。以有漏之善則有限。無漏之惡則無邊。有漏之惡菩薩權用。有漏之善眾生偶修。無漏之惡。執迷相續。無漏之善。解悟恆觀。故觀念之功能不可稍忽。如是種種業果。無一毫能離觀念。而得成就者。我聖祖承佛慈懷。普救眾生出苦。以轉認小棄大之觀念為急務。故極唱止觀法門。夫止觀者、立義真實。大造宏遠。非片言能盡者。略述必需之綱要。以便信而行之。止者安定之義。謂安於明了理境。決定不疑。方起觀念。觀念有三。曰空觀。假觀。中觀。空觀起之於體真止。體真止起之於真諦理境。以真諦泯一切法。法指境言。境有廣略之分。廣之謂蘊入處界。略之專用第六意識。此識審而不恆。本無自體。由緣而生。剖緣求實。了不可得。無得理體。審成真諦。安心於諦。名體真止。止而難恆。故應觀念。此識為境。緣生無性。當體即真。攝此體真。名修空觀。空觀若成。我及我所俱空。復何可見可思。般若現前。謂之空觀。破見思惑。雖名破見思。而圓伏塵沙無明。不可與二乘同日語也。假觀起之於方便隨緣止。隨緣止起之於俗諦理境。以俗諦立一切法。此法亦指境言。成立此境。所觀極廣。無情國土世間。有情眾生世間。五蘊實法世間。雖有各相。因緣所生。隨緣觀察。歷歷分明。有為事實。審成俗諦。安心於諦。名方便隨緣止。止而難恆。故應觀念。此三世間為所觀之境。皆是無性緣生。雖有皆假。以隨緣度化眾生。何妨假名假相。名修假觀。假觀若成。非我我所皆破。知眾生之根性。因機施教。化道有方。神通智辯。任運無窮。解脫現前。謂之假觀破塵沙惑。雖名破塵沙。而圓伏無明。中觀起之於息二邊分別止。息分別止。起之於中諦理境。中諦統一切法。此法指一切境言。一切境者。乃中統真俗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泯立同時。不息之息。息執情而不息圓具真俗實法。審成圓中諦理。安心於諦。名息二邊分別止。止不易恆。故應觀念。此所觀之境。緣生無性。無性緣生。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統歸諸法實相。法法不可思議。名修中道妙觀。此觀若成。法身現前。上與諸佛同一慈愍。下與眾生同一悲仰。圓破四十二分無明。謂之中觀。破無明惑。雖曰破無明。乃破而不破。何以故。以煩惱即菩提故。皆是破執情不破實法。如人有病。醫病而不醫人。此中道所息二邊。以二邊皆中故。非同別教息二邊。而獨顯中道。以邊非中。故落次第。不能頓破無明。此法非山外所知。彼分別名相之家。不明圓理。與佛妙法反對。難免謗毀。斷煩惱生死之聖藥者。以此一心三觀。圓斷五住煩惱之因。二種生死之果。永除惑根。故名聖藥。斷煩惱成菩提。不斷之斷。斷生死成涅槃。生死即非生死。皆是去病。不去病者之本體。謂之真因。不起執情。煩惱生死。皆是本具之妙用。故又曰其所由來亦舊矣。

煩惱生死斷。則解脫大用成。解脫大用成。則般若智照朗。般若智照朗。則法身性德顯。

此承上文以喻表法。醫病得方。病除身健。此法身解脫般若三德秘藏。不落先後。而先而後。舉一即三。而一而三。連帶而起。隱顯不一。唯憑三觀用之緩急耳。若空觀急。則般若照朗。法身顯。煩惱生死斷。若假觀急。則解脫大用成。般若照朗。法身顯。若中觀急。則法身顯。煩惱生死斷。解脫大用成。而先而後。而一而三。若一心三觀俱急。則煩惱生死頓斷。則解脫般若法身三德頓顯。不落先後。舉一即三。知性具者。方能一心三觀名頓。不知性具者名漸。故又曰、其所由來亦舊矣。

是則三觀者。為傳佛心印之真宗。祖祖相承之大法。凡有志於佛道者。是不可不明。又不可不修也。

向來首明性具三德。次明有據可審之三諦。為生佛因果之原素。三明為惑所障。不得空寂理體。不得化道莊嚴。不得法性自在。故三身被縛三德不顯。四明解縛除障之方。以三觀而破三惑。可謂聖藥真因。五明服藥有效。真因方成真果。故結之以三觀為要務。是心印之正宗。即相承之大法。明而後修。斷無唐捐虛棄之虞。以有實理可據也。經云一切唯心。的指觀念功能。遍察世法。何事不由觀念成耶。然成者無非苦惱之事。何以故。以觀念於極端偏小故。夫偏者偏於形式。小者小於我見。以逞我見。作非我之公敵。以著聲色。作生滅之根株。以此二種行於極端。自成苦惱之境。佛之心印。俾人離苦得樂。必要變轉偏小之觀念。修空假中一心三觀。破素執之聲色我見。起性具之法界大觀。修德不容緩矣。

第觀由達境而修。境由開解而發。境有生焉、佛焉、善焉、惡焉、修焉、性焉、離焉、即焉。苟不原乎性具。則即義何由可明。

上以修觀為要務。此深指修一心三觀之大法。第觀由達境而修者。謂但由通達所觀之境。方起能觀之修。無境而觀無所止。無觀而止無所恆。靜久因發。大開圓解。以一境而成三諦。有生焉而俗諦。佛焉而真諦。善焉而佛界。惡焉而九界。修焉而造。性焉而具。離焉而不即。即焉而不離。通攝於中諦而已。舉是八端而例諸法。只一性具。以是具義。故名六即佛也。

是故作傳佛心印者。廣引佛祖誠言。以明性具宗旨。庶令從事斯道者。了眾生修惡之地。本全性以起修。雖昏盲倒惑之鄉。亦全修而在性。

上已說明修法。猶恐後學不信。重提記主之意。為明性具。皆以誠言。俾後學信解而修。了眾生下者。謂任九法界中。隨舉一界之所造。即百界千如。一切法性皆趣。是為本全性以起修。是一切法性皆趣不過理具。乃為全修而在性。昏盲倒惑指八難三途之類。亦屬是趣不過。全性起修。成俗諦以起假觀。全修在性成真諦以起空觀。性修不二。成中諦以起中觀。三諦三觀。皆一而三。三而一。非一而三。即一而三。非一二三。而一二三。謂三諦者。指理境而言。是由心智而理境。三觀者指心智而言。是由理境而心智。此謂具造不二之義。何則。如修空觀。先明真諦。解一切法了不可得。行起解絕。行起者造義。解絕者具義。雖造而具在其中。一而三者。謂一心三觀。可以觀空觀假觀中。一境三諦。可以為真為俗為中。三而一者。三觀起之於一心。三諦起之於一境。非一而三。非一心而獨起三觀。以非諦不成。非一境而獨起三諦。以非觀不成。即一而三者。以一心亦具三諦。非非諦不成。一境亦具三觀。非非觀不成。非一二三者。全造即具。而一二三者。全具即造。具造性修。一多同異。皆成天然不可思議。而眾生不信奈何。天台智者大師。以具造不二。諸法實相之修觀法門。作偈以總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為入手之功夫。偈曰。實心緣實境。實緣次第生。實實迭相續。自然入實理。依此用功。即是一心三觀。一境三諦。行者不以為然。又將奈何。

是則生佛因果。悉由迷悟。迷悟無因。本乎心性。迷之則道修曠。猶曝腮於龍門。悟之則稗販屠沽。亦高超於上乘。

上明性具為修因勸信。此明生佛由迷悟一心。古德云。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本心者、心王心所是。本性者、五根六塵是。豈別有真心佛性乎。只在見地如何。悟解正眼圓知。即此王所根塵。皆是真心佛性。迷情邪見固執。另有真心佛性。即成妄想塵勞。云何正眼圓知。謂不偏於對待。事理融通者也。觀理斷九。亦落對待。心外無境。方屬融通。不亦全修在性乎。云何邪見固執。謂不了斷常。深著我法者也。捨一取一。未免斷常。能所不泯。亦涉我法。去如是之固執。免邪見之稠林。不亦全性起修乎。迷之下。謂不了性具。縱能恆修。斷六道生死。亦不免變易生死也。猶曝腮於龍門者。以喻表法也。昔大禹治水。疏通水道。鑿山於陝西山西兩省之間。名曰龍門。俗傳有鯉魚躍過龍門。即得成龍。躍不過者。墮於龍門之旁為日曝腮而死。以此為喻迷者之失者。悟之下。謂明了性具也。稗販屠沽者。以例表法。雖下賤至稗販屠沽之營業者。悟之亦能高超最上佛乘。以此而例悟者之得耳。

然而建道雖齊於諸佛。結習猶紆於下凡。所當全性以起修。妙達全修而在性。全性以起修。則修無別修。全修而在性。則性無別性。此則終日在性。念念達性以成修。終日起修。心心了修而在性。

上明褒悟圓理。此恐執悟廢修。並詳圓修之道。然而下。轉誡雖悟圓理。而齊諸佛知見。亦須見道而後修道。何則。以無始結使習氣。熏染於六道。纏紆於下凡。豈能解脫。所當全性以起修者。謂觀練熏修。唯憑了了法法皆是自性而成修。妙達成修而在性者。謂行起解絕。惺惺寂寂皆是自性。全性以起修。唯性具而觀。無別修法。全修而在性。觀造即具。以修外無性故。豈有別性。此則下。結性修不二。終日在性。云性者何。惟念念達性。明了不昧。寂寂惺惺以成修。終日起修。所修者何。唯心心了修。觀不間斷。惺惺寂寂而在性。

不妨建立水月道場。廣作空花佛事。修行如幻三昧。回向鏡像如來。具菩薩之威儀。成比丘之細行。立文殊之智種。圓普賢之行門。能具乎此。則學道事畢。此傳佛心印記之所以作也。

向來所明性具。乃顯諸法實相。以全權即實故。此明又恐以實廢權。故舉一切行門。皆是為實施權。豈可廢之。明乎性具。塵勞皆成佛事。不明性具。佛事即作塵勞也。能具乎此下。指一切行門。無非性具。各不偏廢。則學道者大事畢矣。此註者作傳佛心印記註之本懷。非為與其他不明性具者諍也。

或有厲聲動色而言曰。吾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者也。夥言修性亦奚以為。余始聞之。則唯而退。末則屏氣徐進曰。余聞初祖曰。吾有楞伽四卷。可以印心。五六葉又尚般若。當時為君已聊通一。請事斯語。無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

向明性具諸法實相之信解修證已畢。猶恐他宗執彼一隅之言。非此圓修圓證。以惑後學。徬徨不果。故假設問答。以塞其旡妄之疑竇也。或有下。以形容該宗偽匠之素態。吾宗下。是指該宗之常談。余始下。乃記主自對對方之貌。余聞下。記主引達摩之言。以四卷楞伽經之文字。以塞該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之口。五六葉下。又引五祖黃梅宏忍。時尚金剛般若印心。致六祖曹溪慧能。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當時下。責該宗問者之非。復次。初祖五六葉云者。顯序主直斥宗徒。暗證之流。動以教外為口實。熊岳曹溪無與焉。

又曰吾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者也。夥言進修。亦奚以為。余亦退步屏氣徐而謂曰。何名直指。何名人心。何名見性。何名成佛。又君所成佛。性乎相乎。若見性佛。則未有莊嚴。古人修慧不修福。尚云羅漢應供薄。矧俱未修。無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

此又指該宗偽匠。執成言而轉計。又曰下。是出該宗之常談以轉計。余亦下。撥其廢修之過。其餘如文可知。

君於日用見色聞聲。果能不緣塵以起分別。或塵勞暫息、而未永斷煩惱。則見思猶阻乎空寂。而空觀宜修。無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

此明以修空觀校罔指正。君於下。指其所不能者而正之。以對境無心之實證。縱或有強制塵勞不起於一時。豈可恃此為究竟。而未能永斷煩惱者。以未見空寂之理。非修空觀。不能見空寂。非見空寂。不能頓斷三界八十八使之見惑。非繼修空寂。不能斷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所謂見道而後修道者是也。若不修空觀。則見思惑。仍阻於空寂。而空觀不可不修。若能頓修一心三觀。則見思惑。仍阻於空寂。而空觀不可不修。若能頓修一心三觀。則見思惑任運脫落。又不在此例。餘言可知。

君於化道。能知病識藥。應病與藥。合得服行。先以神通駭動。後以智辯宣揚乎。苟未能此。則塵沙障乎化導。而假觀宜修。無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

此明以修假觀。校罔指正。君於下。指其所不能者而正之。是以化道菩薩所作之事。以喻明法。知眾生之根性。所造惑業之淺深。事障理障之輕重。曰知病。及識道品之功能利用曰識藥。應以何法得度者。即用何法以度之。故曰應病與藥。機教相扣。謂之合得服行。從空出假之菩薩。故能先以神通駭動被教之見思惑根。後以道種智。辯論宣揚。破其塵沙惑習。能否如是耶。苟未能此。則塵沙障乎化道。假觀宜修。莫作無益空言。

君於法性。能空有雙遮。中道亦忘。契秘藏而高踞寂場。證報應而三身圓現乎。苟未能此。則無明翳乎法性。而中觀宜修。無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

此明以修中觀。校罔指正。君於下。指其所不能者而正之。意謂究竟佛法。貴乎真參實修。不事空談。果於法性相應。雖空有雙遮。而中道亦不獨顯。方契三德秘藏。而高踞寂滅道場。以此法身用萬德莊嚴。而成大因大果之圓滿報身。應機隨處化現之應身。三德圓成。三身普現。苟未能此。則有無明惑翳障法性。必修中觀。始能破此無明。不然。非所宜也。徒說何益。

或者聞之。理窮語息。合十槃談。唯唯而退。因錄其言。而併為之序。

至此杜絕疑竇。永除惑根。或者下。舉質難問疑之折服。理窮語息。再無疑問。合十槃談。以表合掌恭敬。謹領教言。唯唯而退。以表可畏獅子吼也。餘文可知。


大明天啟七年歲次丁卯僧自恣後二日
                             傳持天台教觀比丘傳燈述於楞嚴壇之不瞬堂

中華民國三十年歲次辛巳僧自恣後二日
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持法沙門倓虛謹釋於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