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醫學三字經(二)

卷二

脹滿蠱脹第十二
脹為病 辨實虛 氣驟滯 七氣疏 滿拒按 七物怯 脹閉痛 三物鋤 若虛脹 且躊躇
中央健 四旁如 參竺典 大地輿 單腹脹 實難除 山風卦 指南車 易中旨 費居諸 


暑症第十三
傷暑病 動靜商 動而得 熱為殃 六一散 白虎湯 靜而得 起貪涼 惡寒象 熱逾常
心煩辨 切莫忘 香薷飲 有專長 大順散 從症方 生脈散 久服康 東垣法 防氣傷
雜說起 道弗彰 若精蘊 祖仲師 太陽病 旨在茲 經脈辨 標本歧 臨證辨 法外思
方兩出 大神奇 

泄瀉第十四
濕氣勝 五瀉成 胃苓散 厥功宏 濕而熱 連芩程 濕而冷 萸附行 濕挾積 麴查迎
虛兼濕 參附苓 脾腎瀉 近天明 四神服 勿紛更 恆法外 內經精 腸臟說 得其情
瀉心類 特丁寧


眩暈第十五
眩暈症 皆屬肝 肝風木 相火干 風火動 兩相搏 頭旋轉 眼紛繁 虛痰火 各分觀
究其指 總一般 痰火亢 大黃安 上虛甚 鹿茸餐 欲下取 求其端 左歸飲 正元丹
嘔噦吐第十六
嘔吐噦 皆屬胃 二陳加 時醫貴 玉函經 難彷彿 小柴胡 小腸謂 吳茱萸 平酸味
食已吐 胃熱沸 黃草湯 下其氣 食不入 火堪畏 黃連湯 為經緯 若呃逆 代赭彙


癲狂癇第十七
重陽狂 重陰癲 靜陰象 動陽宣 狂多實 痰宜蠲 癲虛發 石補天 忽搐搦 癇病然
五畜狀 吐痰涎 有生病 歷歲年 火氣亢 蘆薈平 痰積錮 丹礬穿 三證本 厥陰愆
體用變 標本遷 伏所主 所因先 收散互 逆從連 和中氣 妙轉旋 悟到此 治立痊


五淋癃閉赤白濁遺精第十八
五淋病 皆熱結 膏石勞 氣與血 五淋湯 是秘訣 敗精淋 加味啜 外冷淋 腎氣咽
點滴無 名癃閉 氣道調 江河決 上竅通 下竅泄 外竅開 水源鑿 分利多 醫便錯
濁又殊 竅道別 前飲投 精愈凅 腎套談 理脾恪 分清飲 佐黃蘗 心腎方 隨補綴
若遺精 另有說 有夢遺 龍膽折 無夢遺 十全設 坎離交 亦不切 

疝氣第十九
疝任病 歸厥陰 寒筋水 氣血尋 狐出入 頹頑麻 喘治氣 景岳箴 五苓散 加減斟
茴香料 著醫林 痛不已 須洗淋 痰飲第二十
痰飲源 水氣作 燥濕分 治痰略 四飲名 宜斟酌 參五臟 細量度 補和攻 視強弱
十六方 各鑿鑿 溫藥和 博返約 陰霾除 陽光灼 滋潤流 時醫錯 真武湯 水歸壑
白散方 窺秘鑰 

消渴第二十一
消渴症 津液乾 七味飲 一服安 金匱法 別三般 二陽病 治多端 少陰病 腎氣寒
厥陰病 烏梅丸 變通妙 燥熱餐 


傷寒瘟疫第二十二
傷寒病 極變遷 六經法 有真傳 頭項痛 太陽編 胃家實 陽明編 眩苦嘔 少陽編
吐利痛 太陰編 但欲寐 少陰編 吐蚘渴 厥陰編 長沙論 嘆高堅 存津液 是真詮
汗吐下 溫清懸 補貴當 方而圓 規矩廢 基於今 二陳尚 九味尋 香蘇外 平胃臨
汗源涸 耗真陰 邪傳變 病日深 目擊者 實痛心 醫醫法 腦後鍼 若瘟疫 治相侔
通聖散 兩解求 六法備 汗為尤 達原飲 昧其由 司命者 勿逐流 

婦人經產雜病第二十三
婦人病 四物良 月信準 體自康 漸早至 藥宜涼 漸遲至 重桂薑 錯雜至 氣血傷
歸脾法 主二陽 兼鬱結 逍遙長 種玉者 即此詳 經閉塞 禁地黃 孕三月 六君嘗
安胎法 寒熱商 難產者 保生方 開交骨 歸芎鄉 血大下 補血湯 腳小指 艾火煬
胎衣阻 失笑匡 產後病 生化將 合諸說 俱平常 資顧問 亦勿忘 精而密 長沙室
妊娠篇 丸散七 桂枝湯 列第一 附半薑 功超軼 內十方 皆法律 氣後篇 有神術
小柴胡 首特筆 竹葉湯 風痙疾 陽旦湯 功與匹 腹痛條 須詳悉 羊肉湯 污痛諡
痛滿煩 求枳實 著臍痛 下瘀吉 痛而煩 裏熱窒 攻涼施 毋固必 雜病門 還熟讀
二十方 效俱速 隨證詳 難悉錄 惟溫經 帶下服 甘麥湯 臟燥服 藥到咽 效可卜


小兒第二十四
小兒病 多傷寒 稚陽體 邪易干 凡發熱 太陽觀 熱未已 變多端 太陽外 仔細看
遵法治 危而安 若吐瀉 求太陰 吐瀉甚 變風淫 慢脾說 即此尋 陰陽證 二太擒
千古秘 理蘊深 即痘疹 此傳心 惟同志 度金針

醫學三字經(一)

醫學源流第一
醫之始 本岐黃 靈樞作 素問詳 難經出 更洋洋 越漢季 有南陽 六經辨 聖道彰
傷寒著 金匱藏 垂方法 立津梁 李唐後 有千金 外臺繼 重醫林 後作者 漸浸淫
紅紫色 鄭衛音 迨東垣 重脾胃 溫燥行 升清氣 雖未醇 亦足貴 若河間 專主火
遵之經 斷自我 一二方 奇而妥 丹溪出 罕與儔 陰宜補 陽勿浮 雜病法 四字求
若子和 主攻破 中病良 勿太過 四大家 聲名噪 必讀書 錯名號 明以後 須酌量
詳而備 王肯堂 薛氏按 說騎牆 士材說 守其常 景岳出 著新方 石頑續 溫補鄉
獻可論 合二張 診脈法 瀕湖昂 數子著 各一長 揆諸古 亦荒唐 長沙室 尚徬徨
惟韻伯 能憲章 徐尤著 本喻昌 大作者 推錢唐 取法上 得慈航 

中風第二
人百病 首中風 驟然得 八方通 閉與脫 大不同 開邪閉 續命雄 回氣脫 參附功
顧其名 思其義 若舍風 非其治 火氣痰 三子備 不為中 名為類 合而言 小家伎
瘖喎邪 昏仆地 急救先 柔潤次 填竅方 宗金匱 

虛癆第三
虛癆病 從何起 七情傷 上損是 歸脾湯 二陽旨 下損由 房幃彌@@ 傷元陽 虧腎水
腎水虧 六味擬 元陽傷 八味使 各醫書 伎止此 甘藥調 回生理 建中湯 金匱軌
薯蕷丸 風氣弭 蟅蟲丸 乾血以 二神方 能起死 


咳嗽第四
氣上嗆 咳嗽生 肺最重 胃非輕 肺如鐘 撞則鳴 風寒入 外撞鳴 癆損積 內撞鳴
誰治外 六安行 誰治內 虛癆程 挾水氣 小龍平 兼鬱火 小柴清 薑細味 一齊烹
長沙法 細而精
瘧疾第五
瘧為病 屬少陽 寒與熱 若迴翔 日一發 亦無傷 三日作 勢猖狂 治之法 小柴方
熱偏盛 加清涼 寒偏重 加桂薑 邪氣盛 去參良 常山入 力倍強 大虛者 獨參湯
單寒牡 理中匡 單熱癉 白虎詳 法外法 辨微茫 消陰翳 制陽光 太僕註 慎勿忘


痢疾第六
濕熱傷 赤白痢 熱勝濕 赤痢漬 濕勝熱 白痢墜 調行箴 須切記 芍藥湯 熱盛餌
平胃加 寒濕試 熱不休 死不治 痢門方 皆所忌 桂葛投 鼓邪出 外疏通 內暢遂
嘉言書 獨得悶 寓意存 補金匱 

心腹痛胸痺第七
心胃疼 有九種 辨虛實 明輕重 痛不通 氣血壅 通不痛 調和奉 一蟲痛 烏梅圓
二注痛 蘇合研 三氣痛 香蘇專 四血痛 失笑先 五悸痛 妙香詮 六食痛 平胃煎
七飲痛 二陳咽 八冷痛 理中全 九熱痛 金鈴痊 腹中痛 照諸篇 金匱法 可回天
諸方論 耍拳拳 又胸痺 非偶然 薤白酒 妙轉旋 虛寒者 建中填 

隔食反胃第八
隔食病 津液乾 胃脘閉 穀食難 時賢法 左歸餐 胃陰展 賁門寬 啟膈飲 理一般
推至理 衝脈干 大半夏 加蜜安 金匱秘 仔細看 若反胃 實可歎 朝暮吐 分別看
乏火化 屬虛寒 吳萸飲 獨附丸 六君類 俱神丹 氣喘第九
喘促症 治分門 鹵莽輩 只貞元 陰霾盛 龍雷奔 實喘者 痰飲援 葶藶飲 十棗湯
青龍輩 撤其藩 虛喘者 補而溫 桂苓類 腎氣論 平衡逆 泄奔豚 真武劑 治其源
金水母 主諸坤 六君子 妙難言 他標劑 忘本根 

血症第十
血之道 化中焦 本衝任 中溉澆 溫肌腠 外逍遙 六淫逼 經道搖 宜表散 麻芍條
七情病 溢如潮 引導法 草薑調 溫攝法 理中超 涼瀉法 令瘀銷 赤豆散 下血標
若黃土 實翹翹 一切血 此方饒 

水腫第十一
水腫病 有陰陽 便清利 陰水殃 便短縮 陽水傷 五皮飲 元化方 陽水盛 加通防
陰水盛 加桂薑 知實腫 蘿枳商 知虛腫 參朮良 兼喘促 真武湯 從俗好 別低昂
五水辨 金匱詳 補天手 十二方 肩斯道 物炎涼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脈象口訣歌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

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

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动脉:动脉摇摇数在关,没头没尾豆形圈,动主惊悸心空虚,汗出发热阴阳参。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血、气、痰、食、饮停留一种治病由。

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凭脉验证如明镜,学者用心都精通。

藥性賦

《药性赋》,原书未著撰人,据考证约为金元时代作品。原为中医初学中药的启蒙书。该书将248种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尤其是对药性概括精辟,一经铭记在心,受用终生,颇受历代读者喜爱,传沿至今,长盛不衰。

由于原书用歌赋韵语编写,文词过简,读之难以深悟。我们于60年代编写出版了《药性赋白话解》一书。该书一经刊行,即深受读者欢迎,已印行22次,连续多年排为畅销书之列。随着中药学的发展,一版已不能满足现代读者要求。为此,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对此书进行了二版修订,内容更为丰富实用,除“白话解”外,增加了药物的现代用量用法、配伍应用、附方、注意事项,并加入按语,据药源不同、炮制之别、药理精微、功能对比等,阐述用法之异。读者熟读本书,便可打下坚实的药性基本功,终生受益。

1、寒性藥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闻之菊花能明目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瓜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是以黄柏疮用,兜铃嗽医。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玄参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升麻消风热肿毒,发散疮痍。 尝闻腻粉抑肺而敛肛门;金箔镇心而安魂魄。茵陈主黄疸而利水;瞿麦治热淋之有血。 朴硝通大肠,破血而止痰僻;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前胡除内外之痰实;滑石利六腑之涩结。天门冬止嗽,补血涸而润心肝;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又闻治虚烦、除哕呕,须用竹茹;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宣黄连治泠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淫羊藿疗风寒之痹,且补阴虚而助阳。茅根止血与吐衄;石苇通淋与小肠。熟地黄补血且疗虚损;生地黄宣血更医眼疮。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温热尤良。 若乃消肿满逐水于牵牛;除热毒杀虫于贯众。金铃子治疝气而补精血;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肿。侧柏叶治血山崩漏之疾;香附子理气血妇人之用。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白藓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旋覆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又况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用;瓜蒌根疗黄疸毒痈,消渴解痰之忧。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疗伤寒、解虚烦,淡竹叶之功倍;除结气、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知母止嗽而骨蒸退;牡蛎涩精而虚汗收。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肝;桔梗开肺利胸膈而治咽喉。若夫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槐花治肠风,亦医痔痢。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葶苈泻肺喘而通水气。此六十六种药性之寒者也。
欲温中以荜拨;用发散以生姜。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肾水;腽肭脐疗痨瘵,更壮元阳。 原夫川芎祛风湿、补血清头;续断治崩漏、益筋强脚。麻黄表汗以疗咳逆;韭子壮阳而医白浊。川乌破积,有消痰治风痹之功;天雄散寒,为去湿助精阳之药。观夫川椒达下,干姜暖中。胡芦巴治虚泠之疝气;生卷柏破症葭而血通。白朮消痰壅、温胃,兼止吐泻;菖蒲开心气、散泠,更治耳聋。丁香快脾胃而止吐逆;良姜止心气痛之攻冲。肉苁蓉填精益肾;石硫黄暖胃驱虫。胡椒主去痰而除泠;秦椒主攻痛而去风。吴茱萸疗心腹之泠气;灵砂定心脏之怔忡。盖夫散肾泠、助脾胃,须毕澄茄;疗心痛、破积聚,用蓬莪朮。缩砂止吐泻安胎、化酒食之剂;附子疗虚寒反胃、壮元阳之方。白豆蔻治泠泻,疗痈止痛于乳香;红豆蔻止吐酸,消血杀虫于干漆。岂知鹿茸生精血,腰脊崩漏之均补;虎骨壮筋骨,寒湿毒风之并祛。檀香定霍乱,而心气之痛愈;鹿角秘精髓,而腰脊之痛除。消肿益血于米醋;下气散寒于紫苏。扁豆助脾,则酒有行药破结之用;麝香开窍,则葱为通中发汗之需。尝观五灵脂治崩漏,理血气之刺痛;麒麟竭止血出,疗金疮之伤折。糜茸壮阳以助肾;当归补虚而养血。乌贼骨止带下,且除崩漏目翳;鹿角胶住血崩,能补虚羸劳绝。白花蛇治瘫痪,疗风痒之癣疹;乌梢蛇疗不仁,去疮疡之风热。乌药有治泠气之理;禹余粮乃疗崩漏之因。巴豆利痰水,能破寒积;独活疗诸风,不论新久。山茱萸治头晕遗精之药;白石英医咳嗽吐脓之人。厚朴温胃而去呕胀,消痰亦验;肉桂行血而疗心痛,止汗如神。是则鲫鱼有温胃之功;代赭乃镇肝之剂。沉香下气补肾,定霍乱之心痛;橘皮开胃去痰,导壅滞之逆气。此六十六种药性之热者也。
3、溫性藥
温药总括,医家素谙。 木香理乎气滞;半夏主于痰湿。苍朮治目盲,燥脾去湿宜用;萝卜去膨胀,下气治面尤堪。况夫钟乳粉补肺气,兼疗肺虚;青盐治腹痛,且滋肾水。山药而腰湿能医;阿胶而痢嗽皆止。赤石脂治精浊而止泄,兼补崩中;阳起石暖子宫以壮阳,更疗阴痿。 诚以紫苑治嗽,防风怯风,苍耳子透脑止涕,威灵仙宣风通气。细辛去头风,止嗽而疗齿痛;艾叶治崩漏、安胎而医痢红。羌活明目驱风,除湿毒肿痛;白芷止崩治肿,疗痔瘘疮痈。若乃红蓝花通经,治产后恶血之余;刘寄奴散血,疗烫火金疮之苦。减风湿之痛则茵芋叶;疗折伤之症责骨碎补。 藿香叶辟恶气而定霍乱;草果仁温脾胃而止呕吐。巴戟天治阴疝白浊,补肾尤滋;元胡索理气痛血凝,调经有助。尝闻款冬花润肺,去痰嗽以定喘;肉豆蔻温中,止霍乱而助脾。抚芎走经络之痛;何首乌志疮疥之资。姜黄能下气、破恶血之积;防己宜消肿、去风湿之施。蒿本除风,主妇人阴痛之用;仙茅益肾,扶元气虚弱之衰。乃曰破故纸温肾,补精髓与劳伤;宣木瓜入肝,疗脚气并水肿。杏仁润肺燥止嗽之剂;茴香治疝气肾疼之用。诃子生精止渴,兼疗滑泄之痾;秦艽攻风逐水,又除肢节之痛。槟榔豁痰而逐水,杀刺白虫;杜仲益肾而添精,去腰膝重。当知紫石英疗惊悸崩中之疾,橘核仁治腰痛疝气之真。金樱子兮涩精;紫苏子兮下气涎。淡豆豉发伤寒之表;大小蓟除诸血之鲜。益智安神,治小便之频数;麻仁润肺,利六腑之燥坚。抑又闻补虚弱、排疮脓,莫若黄耆;强腰脚、壮筋骨,无如狗脊。 菟丝子补肾以明目;马兰花治疝而有益。此五十四种药性之温者也。
4、平性藥:
详论药性,平和惟在。

以磠砂而去积;用龙齿以安魂。青皮快膈除膨胀,且利脾胃;芡实益精治白浊,兼补真元。原夫木贼草去目翳,崩漏亦医;花蕊石治金疮,血行则却。决明和肝气,治眼之剂;天麻主头眩,怯风之药。甘草和诸药而解百毒,盖以气平;石斛平胃气而补肾虚,更医脚弱。观乎商陆治肿,覆盆益精。琥珀安神而散血;朱砂镇心而有灵。牛膝强足补精,兼疗腰痛;龙骨止汗住泄,更治血崩。甘松理风气而痛止;蒺藜疗风疮而目明。人参润肺宁心,开脾助胃;蒲黄止崩治衄,消痨调经。岂不以南星醒脾,去惊风痰吐之忧;三棱破积,除血块气滞之症。没食主泄泻而神效;皂角治风痰而响应。桑螵蛸疗遗精之泄;鸭头血医水肿之盛。蛤蚧治痨嗽,牛蒡子疏风壅之痰;全蝎主风瘫,酸枣仁去怔忡之病。尝闻桑寄生益血安胎,且止腰痛;大腹子去膨下气,亦令胃和。小草、远志,俱有宁心之妙;木通、猪苓,尤为利水之多。莲肉有清心醒脾之用;没药乃治疮散血之科。郁李仁润肠宣血,去浮肿之疾;茯神宁心益智,除惊悸之痾。白茯苓补虚劳,多在心脾之有眚;赤茯苓破结血,独利水道以无毒。因知麦芽有助脾化食之功;小麦有止汗养心之力。 白附子去面风之游走;大腹皮治水肿之泛溢。椿根白皮主泻血;桑根白皮主喘息。桃仁破瘀血兼治腰痛;神曲健脾胃而进饮食。五加皮坚筋骨以立行;柏子仁养心神而有益。抑又闻安息香辟恶,且止心腹之痛;冬瓜仁醒脾,实为饮食之资。僵蚕治诸风之喉闭;百合恋肺痨之嗽萎。赤小豆解热毒,疮肿宜用;枇杷叶下逆气,哕呕可医。连翘排疮脓与肿毒;石南叶利筋骨与毛皮。谷芽养脾,阿魏除邪气而破积;紫河车补血,大枣和药性以开脾。然而鳖甲治痨疟,兼破症葭;龟甲坚筋骨,更疗崩疾。乌梅主便血疟疾之用;竹沥治中风声音之失。此六十八种药性之平者也。

大觀茶論

《大觀茶論》是宋代皇帝趙佶關於茶的專論,成書于大觀元年(1107)。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青糰茶的産地、採制、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其中“點茶”一篇,見解精闢,論述深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北宋以來我國茶業的發達程度和制茶技術的發展狀況,也為我們認識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貴的文獻資料。

趙佶(1082~1135),即宋徽宗,我國歷史上出名的驕侈淫逸的帝王之一。性風流,頗有才氣,書、畫、詞、文都有所精,存世有真書、草書《千字文卷》以及《雪江歸棹》、《池塘秋晚》等畫卷。

 

嘗謂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類下一。谷粟之於饑,絲[上台下木]之於寒,雖庸人孺子皆知常須而日用,不以時歲之舒迫而可以興廢也。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間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尤團鳳餅,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於今,百廢俱興,海內晏然,垂拱密勿,幸致無為。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故近歲以來,採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且物之興廢;固自有時,然亦係平時之汗隆。時或遑遽,人懷勞悴,則向所謂常須而日用,猶且汲汲營求,惟恐不獲,飲茶何暇議哉!世既累洽,人恬物熙。則常須而日用者,固久厭飫狼籍,而天下之士,勵志清白,兢為閒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篋之精,爭鑒裁之別,雖下士於此時,不以蓄茶為羞,可謂盛世之情尚也。嗚呼!至治之世,豈惟人得以盡其材,而草木之靈者,亦得以盡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後人有不自知為利害者,敘本末列于二十篇,號曰茶論。

地産

植産之地,崖必陽,圃必陰。蓋石之性寒,其葉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資陽和以發之;土之性敷,其葉疏以暴,其味強以肆,必資陰蔭以節之。陰陽相濟,則茶之滋長得其宜。

天時

茶工作于驚蟄,尤以得天時為急。輕寒,英華漸長;條達而不迫,茶工從容致力,故其色味兩全。若或對[1]鬱燠,芽甲奮暴,促工暴力隨稿,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壓,壓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黃留積,其色味所失已半。故焙人得茶天為慶。

採擇

擷茶以黎明,見日則止。用爪斷芽,不以指揉,慮氣汗熏漬;茶不鮮潔。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隨,得芽則投諸水。凡牙如雀舌谷粒者為鬥品,一槍一旗為揀芽,一槍二旗為次之,余斯為下。茶之始芽萌則有白合,既擷則有鳥帶,白合不去害茶味,鳥帶不去害茶色。

蒸壓

茶之美惡、尤繫於蒸芽壓黃之得失。蒸太生則芽滑,故色清而味烈;過熟則芽爛,故茶色赤而不膠。壓久則氣竭昧漓,不及則色暗昧澀。蒸芽欲及熟而香,壓黃欲膏盡急止。如此,則製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

製造

滌芽惟潔,濯器惟凈,蒸壓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飲而有少砂者,滌濯之下精也;文理燥赤者,焙火之過熟也。夫造茶,先度日晷之短長,均工力之眾寡,會採擇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過宿,則害色味。

鑒辯

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膏稀者,其膚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歙以實;即日成者,其色則青紫;越宿製造者,其色則慘黑。有肥凝如赤蠟者。末雖白,受湯則黃;有縝密如蒼玉者,末雖灰,受湯愈白。有光華外暴而中暗者,有明白內備而表質者,其首面之異同,難以慨論,要之,色瑩徹而不駁,質繽繹而不浮,舉之凝結,碾之則鏗然,可驗其為精品也。有得于言意之表者,可以心解,又有貪利之民,購求外焙已採之芽,假以製造,碎已成之餅,易以范模。雖名氏採制似之,其膚理色澤,何所逃于鑒賞哉。

白茶

白茶自力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雖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培,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須製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裏昭徹,如玉之在璞,它無與倫也;淺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羅碾

碾以銀為上,熟鐵次之,生鐵者非掏揀捶磨所成,間有黑屑藏幹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為制,槽欲深而峻,輪欲銳而薄。槽深而峻,則底有準而茶常聚:輪銳而薄,則運邊中而槽不戛。羅欲細而面緊,則絹不泥而常透。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鐵之害色。羅必輕而平,不厭數,庶已細青不耗。惟再羅則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之色。

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燠發茶採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

茶筅以[角力]竹老者為之:身欲厚重,筅欲[正束]勁,本欲壯而未必吵,當如劍瘠之狀。蓋身厚重,則操之有力而易於運用;筅[正束]勁如劍瘠,則擊拂雖過而浮沫不生

瓶宜金銀,小大之制,惟所裁給。注湯害利,獨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則注湯力緊而不散;嘴之未欲園小而峻削,則用湯有節而不滴瀝。蓋湯力緊則發速有節,不滴瀝,則茶面不破。

杓之大小,當以可受一盞茶為量,過一盞則必歸其餘,不及則必取其不足。傾勺煩數,茶必冰矣。

水以清輕甘潔為美。輕甘迺水之自然,獨為難得。古人品水,雖曰中泠惠山為上,然人相去之遠近,似不常得。但當取山泉之清潔者。其次,則井水之常汲者為可用。若江河之水,則魚鱉之腥,泥濘之污,雖輕甘無取。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繹並躍為度。過老則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頃刻而後用。

點茶不一。而調膏繼刻,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調之靜面點。蓋擊拂無力,茶不發立,水乳未浹,又復增湯,色澤不盡,英華淪散,茶無立作矣。有隨湯擊拂,幹筅俱重,立文泛泛。謂之一發點、蓋用湯已故,指腕不圓,粥面未凝。茶力已盡,雲霧雖泛,水腳易生。妙於此者,量茶受湯,調如融膠。環注盞畔,勿使侵茶。勢不砍猛,先須攪動茶膏,漸加周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蘗之起面。[正束]星皎月,燦然而生,則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湯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線。急注急上,茶面不動,擊指既力,色澤慚開,珠璣磊落。三湯多置。如前擊拂,漸貴輕勻,同環旋復,表裏洞徹,粟文蟹眼,泛結雜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湯尚嗇。筅欲轉稍寬而勿速,其清真華彩,既已煥發,雲霧漸生。五湯乃可少縱,筅欲輕勻而透達。如發立未盡,則擊以作之;發立已過,則拂以斂之。結浚靄,結凝雪。茶色盡矣。六湯以觀立作,乳點勃結則以筅著,居緩繞拂動而已,七湯以分輕清重濁,相稀稠得中,可欲則止。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周迴旋而不動,謂之咬盞。宜勻其輕清浮合者飲之,《桐君錄》曰,“茗有餑,飲之宜人,雖多不力過也。”

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其味醇而乏風骨者,蒸壓太過也。茶槍乃條之始萌者,木性酸,槍過長則初甘重而終微澀,茶旗乃葉之方敷者,葉味苦,旗過老則初雖留舌而飲徹反甘矣。此則芽胯有之,若夫卓絕之品,真香靈味,自然不同。

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要須蒸及熟而壓之,及千而研,研細而造,則和美具足。入盞則馨香四達。秋爽灑然。或蒸氣如桃人夾雜,則其氣酸烈而惡。

點茶之邑,以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天時得于上,人力盡于下,茶必純白。天時暴暄,芽萌狂長,採造留積,雖白而黃矣。青白者蒸壓微生。灰白者蒸壓過熟。壓膏不盡,則色青暗。焙火太烈,則色昏赤。

藏焙

數焙則首面幹而香減。失焙則雜色剝而味散,要當新芽初生,即焙以去水陸風濕之氣。焙用熱火置爐中,以靜灰擁合七分,露火三分,亦以輕灰糝覆,良久即置焙簍上,以逼散焙中潤氣。然後列茶于其中,盡展角焙,未可蒙蔽,候人速徹覆之。火之多少,以焙之大小增減。探手中爐:火氣雖熱,而不至逼人手者為良。時以手[妥]茶,體雖甚熱而無害,欲其人力通徹茶體爾。或曰,焙火如人體溫,但能燥茶皮膚而已,內之濕潤未盡,則復蒸矣。焙畢,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緘藏之。陰潤勿開,終年再焙,色常如新。

品名

名茶各以聖産之地葉。如耕之平園臺星岩葉,剛之高峰青鳳髓葉,思純之大嵐葉,嶼之屑山葉,五崇柞之羅漢上水桑牙葉,堅之碎石窠石臼窠葉,瓊葉。輝之秀皮林葉,師復師貺之虎岩葉,椿之無又岩芽葉,懋之老窠園葉,各擅其美,未嘗混淆,不可慨舉,後相爭相鬻,互為剝竊,參錯無據。不知茶之美惡,在於製造之工拙而已,豈崗地之虛名所能增減哉。焙人之茶,固有前優而後劣者,昔負百今勝者,是亦園地之不常也。

外焙

世稱外焙之茶,臠小而色駁,體耗而味淡。方正之焙,昭然則可。近之好事者,[上竹下夾]笥之中,往往半之,蓄外焙之品。蓋外焙之家,久而益工,制之妙,鹹取則于壑源,效像規模摹外為正,殊不知其宵雖等而蔑風骨,色澤雖潤而無藏畜,體雖實而縝密乏理,味雖重而澀滯乏香,何所逃乎外焙哉?雖然,有外焙者,有淺焙者。蓋淺焙之茶,去壑源為未遠,制之能工,則色亦瑩白,擊拂有度,則體亦立湯,惟甘重香滑之味,稍遠于正焙耳。于治外焙,則迎然可辨。其有甚者,又至於採柿葉桴欖之萌,相雜而造。時雖與茶相類,點時隱隱如輕絮,泛然茶面,粟文不生,乃其驗也。桑苧翁曰:“雜以卉莽,飲之成病。”可不細鑒而熟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