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傳佛心印記註釋要
元虎溪沙門懷則 述
明幽溪沙門傳燈 註
湛山沙門倓虛 釋要
○初題目
天台傳佛心印記
【註】此之記題。乃用三別以揀三通。謂通記別記通印別印通傳別傳也。通別記者。如四明光明拾遺等、柏庭仁王神寶等、皆稱為記。故通。光明拾遺非仁王神寶等。故別。今以心印之別、冠於此通之上。乃顯此記別從心印以受稱也。通別印者。如小乘無常無我寂滅、大乘一實相。皆稱為印。故通。大乘一印非小乘三印等。故別。今以佛心之別。冠於此通之上。乃顯此印從一心實相為印受稱也。通別傳者。如達摩賢首等。故別。今以天台之別、冠於此通之上。乃顯此傳別從天台而受稱焉。故云天台傳佛心印記。天台佛心之旨。其義云何。佛雖無心。而無不心。乃以三智為心也。
【釋要】佛雖無心而無不心者。謂佛雖對境無心。乃絕待妙心也。妙心現前。無處不是佛心矣。何以見之。乃以三智為心也。三智者。謂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由審明真諦。起體真止。修空觀成。發一切智。破見思惑。故對境無心也。由審明俗諦。起方便隨緣止。修假觀成。發道種智。破塵沙惑。照見一切眾生無非自心也。由審明中諦。起息二邊分別止。修中觀成。發一切種智。破無明惑。故總之曰。佛雖無心而無不心也。
【註】須知今家言佛心者。非指真心為佛心。乃指現前介爾一念妄心當體即是佛心。以一念具足百界千如、即空假中故。
【釋要】幽溪大師。此片言折獄。舊案推翻。揭古之疑團。醒行人之迷夢。振聾發聵。於斯盡矣。凡學佛者。誰不專指真心為佛心耶。一旦聞得現前介爾者。是一念妄心。當體即是佛心。駭煞人也。豈知此一念妄心。具足百界千如。即空假中耶。何以故。佛心者、覺心也。以吾人之知覺。欲動則動謂之造。動造成者謂之假。欲靜則靜謂之具。靜具成者謂之空。動靜適宜。具造循軌。空假同功謂之中。百界千如。隨舉一界一如。莫不是空、是假、是中。而空假中、由於具造。具造由於動靜。動靜由於知覺。故曰妄心當體即是佛心。所以者何。如吾人界。相之一如。如是相者。假也。是相如者。空也。相如是者中也。如是之空假中、出之於具造。具造出之於欲。欲出之於覺。而覺為萬法之源。而萬法不離乎覺。既不離覺。豈不萬法唯心。豈不一念具足百界千如。此一念豈非妄心乎。妄心豈非佛心乎。故儒書云。莫現乎隱。莫顯乎微。謂現隱同時。顯微不二。現顯者修也。隱微者性也。性修互具。同出一轍。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謂己竟識得。即應起觀照耳。
【註】又復應知。今家云直指妄心是佛心者。乃對乎佛界之真。通說九界為妄。
【釋要】今家下。明法起因緣。不出對待。以對真而說妄。此妄心非專指吾人界之心。乃通說九法界之心。皆為妄心。九界者何。
【註】別而言之。應云直指地獄心是佛心。乃至天心是佛心。聲聞心是佛心。乃至菩薩心是佛心。
【釋要】佛心者。即知覺心也。若非此覺心。誰作地獄之依正二報。為此能受所受之苦苦。乃至若非此覺心。誰作天界依正二報。為此能受所受之樂苦。此六凡之佛心也。若非此覺心。誰能由聞聲悟道。成此聞中偏真寂滅。乃至若非此覺心。誰能修六度萬行。為能度所化之眾生。此三聖之佛心也。共九階級。各有情執所迷之厚薄淺深不同。若破執迷。不落階級。各得直契究竟佛心。或問云何而成執迷。答曰。唯不信此一念妄心。即具三千性相。百界千如。皆空假中故。故成所執一隅之間隔障礙。即有對待無盡之苦。若信此一念具足法界。即空假中。由信理境。自然依止。既有依止。自成觀念。觀成界融。三智現前。頓契三德佛果。
【註】又復此順題中云佛心故。從對待顯妙。云一切心是佛心。若絕待顯妙。應云直指地獄心是地獄心。乃至天心是天心。聲聞心是聲聞心。乃至菩薩心是菩薩心。
【釋要】又復下。乃結順題中。從對待顯佛心之妙。若絕下。乃起絕待顯佛心之妙。應云直指地獄心是地獄心者。謂一切法。乃天然之法住法位。即天然法法皆是佛心。絕待之妙也。何則。妙者不可思議之謂也。凡舉一法。自住本位。不假他言。即無有能思能議之餘地。故謂之妙。且如六塵之中。隨舉一塵。不假他言。皆不可思議。縱令假他思議。無非似是。絕非真實。且舉色塵一法。如有羨慕印度人者。請問識者、議其相貌。可像何種人之形色。或議曰。像中國黑面色之人乎。噫。非也。或又議曰。像斐洲之黑人乎。噫。猶非也。縱令巧言善辯。議經千。亦不能議出真相。若果親見印度人之本色。則印度人之形色。是印度人之形色。而親見者亦不能說其像何種人之色矣。其他議者。皆是戲語。故曰絕待妙者。直指地獄心是地獄心。乃至菩薩心是菩薩心。豈可思議。即是妙契佛心也。
【註】又復此亦順題中云心印故。捨別從總。云一切心是一切心。若從別者。應云直接地獄色是佛色。地獄色是地獄色。乃至菩薩色是佛色。菩薩色是菩薩色。受想行識。根塵識三。莫不如是。
【釋要】又復下。乃結順題中。從絕待總顯佛心之妙。若從下。乃起別顯對待絕待佛心之妙。所謂別者。不但專順題中之心法。乃至五蘊十八界等法。皆是對待絕待佛心之妙。對待者。以一具一切言之。絕待者。以法住法位言之。咸歸不可思議也。地獄色是佛色下。謂不但心具一切法。而色亦具一切法。不但地獄色具一切色。成對待之妙。而亦各住本位成絕待之妙。故又曰地獄色是地獄色也。乃至菩薩色是佛色下。謂不但地獄色是對待絕待之妙。即餓鬼畜生乃至第九法界之菩薩。亦無不然。故又曰菩薩色是菩薩色也。不但色蘊如是。即受想行識之四蘊。及根塵識三六一十八界。莫不如是。而法法皆是對待絕待之妙法也。
【註】蓋修惡即是性惡。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故也。
【釋要】此總結向來性具法位對待絕待之妙法。即是佛心。佛心即是妙法也。此記不說性德修德。但言修惡性惡者何也。乃專為對治偏執性善之流。俾其觸目警心耳。若專執性善。即不足名具。既不成具。云何為對待之妙。對待不成。絕待何顯。故深究修惡即是性惡。所謂修惡者。即是九法界眾生終日之所造也。若非性具此九法界。而九法界從何而來耶。故曰修惡即是性具之惡也。若如是承認。即以性具之惡不為障礙。自成不以為礙之觀念。自是融通九界。九界之惡。括盡諸法。自然無法不趨向而歸。於是法法無礙。而法法即是佛法。何須造作。故曰任運攝得佛界性善故也。欲期圓解起圓修者。於斯應反復而玩索焉。
【註】若爾。題中何得偏稱心印。以妙玄云。佛法太高。眾生太廣。初心為難。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觀心則易。今順妙玄。去難就易。故以心印為題。以三無差別故。任運攝得佛及眾生色心依正等。佛以此心印定一切諸法。相相皆實。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傳之於迦葉。迦葉一十三傳至於龍樹。龍樹一十七傳至於四明法智。此天台傳佛心印之述也。具如記中所出。或曰。天台賢首。立宗雖別。佛之心印。義乃攸同。若其異者。則不得云佛之心印果一無二。良由傳者所得不同。故法華聲聞未蒙開顯之先。孰不自謂與菩薩同入法性。豈聲聞所入同菩薩所入。蓋從自計未入謂入爾。如他宗以真心為佛心。今家則直以妄心為佛心。此其所以不同也。既有不同。則彼反加謬斥。疑誤後學。而是彼非此。又豈容漠然不辨哉。故知今之所記。為樹圓宗。匪關人我。永嘉云。圓頓教。拂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此天台傳佛心印記之所以作也。
○二述人
虎溪沙門懷則述
【註】述者記其所聞。述天台授受之道。謙而不敢稱作也。師得法於雲夢允師。為南屏八代之的裔。四明九世之玄孫。嘗撰淨土境觀及此記。最為精確。並入大藏。其氏族等未詳。更俟檢討。
○三正文(三)甲一明傳佛心印之本(二)乙一明諦觀性體(二)丙一直標性具以明理本(二)丁一略援祖誥以立心印之體
只一具字。彌顯今宗。以性具善。他師亦知。具惡緣了。他皆莫測。
【註】此之六句共二十四字。語本出四明尊者觀音玄義記中。玄義乃天台大師釋法華經普門品題。未入經文。先立五重玄義。以釋品題。用十義以通其意。十義者。一人法。二慈悲。三福慧。四真應。五藥珠。六冥顯。七權實。八本述。九緣了。十智斷。至第九簡緣了中。大師設問云。緣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惡否。自答云具。此一具字。乃吾大師掀翻如來藏海。湧出摩尼寶珠。得之者。不惟喜雨寶穰穰。亦以見體圓瑩徹。故法智大師一見乎此。即稱揚讚美。對眾宣弘。而曰只一具字彌顯今宗以性具善他師亦知具惡緣了他皆莫測。而我虎溪大師深悟此宗。傳佩心印。欲以此道轉以悟人。筆述此記以弘頓教。是以開宗明義。即拈出此章。以為心印之體。而曰只一具字彌顯今宗等。可謂善乎記述者也。言今宗者。天台圓宗也。有二。一對古言今。二對他言今。古者。天台之先。光宅等諸家也。他者。天台已後。賢首慈恩等諸家也。自佛法東流震旦。諸家判教立宗。或是西來聖賢。或是此方英哲。孰不謂被犀堅之鎧。握龍泉之劍。而獨振寰中。若求其有教以為之說。離暗證之譏。有觀以為之行。無循文之失。捨天台則難能。故以圓宗而自許。非自譽也。深有所以也。所以者何。所謂只一具字。若不論具。則全無所以。烏足以稱圓。又與夫藏通別之有教觀者何以異乎。是故今家稱圓。功在性具。教得此故圓頓。觀得此故無作。故曰彌顯。是以宗其教而為之說者。說而無說。依其觀而為之行者。行而無行。無說而說。是為真說。行而無行。是為妙行。自行化化。能事畢矣。得不謂天台之道大有功於如來滅度之後者乎。
【釋要】此明解說性具之功。方為圓頓之教。而起無作妙觀。彌顯台宗法要。夫性具者。是如來之心印。受此心印者。方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云何性具。性者、不變壞之義。具者、一法不缺之義。若以眾生之認識。考察世界一切所有。不過成住壞空。豈有不壞不缺者乎。於是以為性具。非是另有一法。特與世間不同。或以修至如何地位。方成不壞不缺之點。此通是真實義愚(認為世外有真)。異熟果愚(認為變異方成)。然其所以為性具者。而成住壞空。不失為成住壞空者是也。何則。成住壞空。乃性具之本有。若失其壞者可謂之空。失其空者可謂之壞。而壞空本未嘗失其壞空。又壞不失者謂之成。空不失者謂之住。如是法法皆能成住。而成住不失為成住。無成而成。無住而住。壞即不壞。空即不空。此之謂性具之本有也。如是教人破盡一切情執。豈有欠餘次第。故曰圓頓。情執一破。隨處皆是觀境。故曰無作。如是言教。一無所說之法。故曰說而無說是真說。依教修觀。自無取捨分別。故曰行而無行為妙行。以此性具善惡諸法自行化他。較其他宗只知具善教觀非圓。而謂今宗大有功於如來滅度之後者。不亦宜乎。
【註】或曰。若天台以性具稱圓者。如他宗誰不云圓家以性具為宗耶。若然。又何獨貴於天台。故釋之云。誠如所言。他師果亦云圓家以性具為宗也。然不知他家云性具者。只知性具善也。特天台之少分耳。蓋天台之言具者。有性善焉。性惡焉。於善惡中各有正與緣了。故法華云諸法實相。諸法即十法界也。佛界十如。是性善緣了。九界十如。是性惡緣了。實相是性善性惡正因。如此十界善惡。不論凡聖。現前一念之心。法爾具足。他宗諸師何嘗道及。故云莫測。以不測故。故聞之者以謂惡駭天下。狂而不信。此齊東野人也。烏足以語道哉。
丁二略釋性具以顯圓頓之教(六)戊一通顯圓頓
是知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惡。若無性惡。必須破九界修惡。顯佛界性善。是為緣理斷九。非今所論。
【註】他宗既莫測具惡緣了。故雖知具善。不得稱圓。反顯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惡。故得云只一具字彌顯今宗也。夫何故。以若無性惡。必須破九界修惡。顯佛界性善。不足以稱圓矣。是以今家所明性具三因。善惡正因是一性。善惡緣了屬二修。二雖修成。元是本具。一雖性具。全體起修。故九法界起修惡時。是全性惡起。修既性起。則全修在性。性惡融通。任運攝得佛界。而此修惡即是妙事。正屬所顯。豈屬所破。故不須緣理以斷九也。
【釋要】佛法之本旨。非是一技一藝之行為。亦非一隅一區之境界。乃發明全世界之原理。全世界之事實。俾人心與環境有正當之認識。及正當之作為。同出無謂之苦。共得研究之樂。而苦樂之果。豈是無因。以因招果。勢所必然。欲希將來之何果。必察現在屬何因。夫因者何。即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是也。以一念介爾能造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何以故。以一念性本具故。祇在當人識得。三千不失為三千。百界不失為百界。此之謂性具也。惜吾人一念顛倒。對境錯覺。錯識、錯想。認一己之見解。執一隅之境界。施於有為。放棄無為之功。不知性具。專逞事造。畢招無謂之苦。竟不知苦自何來。為可憐愍者也。故我世尊遺教。聖祖相傳。性具三因。善惡正因是一性。善惡緣了屬二修。義謂祇一正因佛性。具足十法界善惡因果。善了因是佛性。惡了因亦是佛性。善緣因是佛性。惡緣因亦是佛性。了因者、謂以了知為因也。了無別了。唯了十法界善惡因果。即是正因佛性。緣因者、謂以緣助為因也。緣無別緣。唯緣十法界善惡因果。熏作正因佛性。若非了知。無從緣助。若非緣助。徒然了知。緣了本是正因所具。正因唯憑緣了所顯。一性二修。互融互具。善因惡因。豈作兩橛。夫善惡者。由分別自成向背。了性具者。息諸緣泯立同時。今宗獨揭性惡法門。非是俾人造惡執法成病之事。旨在所觀之境。以融分別之心耳。故九法界起修惡時者。指三聖六凡之所作。若非全性具此九法界之惡。而此惡當從何起。可知修作即是性具而起。則全修當然在此全性。又若非九法界全修惡時。而此性具當從何顯。故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無礙。九界融通。咸成佛界。故曰任運攝得佛界也。而此修惡。既知性具。自然分別心歇。歇即菩提。豈不即妙事乎。蓋修惡即是性具。何則。若九界無惡。又何須修。若非性具。惡從何起。既屬性具。修亦不斷。既不能斷。又何用修。若知性修不二。言語道斷。教即無教。心行處滅。無修即修。而修惡既妙。可謂修德有功。全修即是所顯之性德。豈可破哉。故不須專緣性具之理。以斷九法界之修惡也。
【註】若不論乎性惡者。則九界修惡。非從性起。非性之惡。定須破斷。離邊之中。必須別緣。正是他家歷別之義。故曰非今所論。
戊二正引教部
故止觀所明十乘妙觀。觀於陰等十境。三障四魔。一一皆成圓妙三諦。此乃發心立行之體格。豈有圓頓更過於此。
【註】此引今家性具成功教部而證成也。止觀者。摩訶止觀也。十乘妙觀者。一觀不思議境。二真正發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觀。乃至第十離法愛。此能觀之觀也。陰等十境者。陰入、煩惱、病患、業相、魔事、禪定、諸見、上慢、二乘、菩薩。此所觀之境也。三障四魔者。三障即陰入病患二境屬報障。煩惱諸見上慢三境屬煩惱障。業相魔事禪定二乘菩薩五境屬業障。四魔即陰入業相禪定二乘菩薩五境屬陰魔。煩惱諸見上慢三境屬煩惱魔。病患境屬死魔。魔事境屬天魔也。此十境三障四魔。即九界修惡。何者。陰等八境。即六凡法界。二乘一境。即聲聞辟支二法界。菩薩一境。即菩薩法界。言一一皆成圓妙三諦者。正由今家有性惡之功。故不破九界修惡。直以十乘能觀妙觀。體達所觀十境三障四魔九界修惡。當體即是性惡。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故陰等十境一一皆成圓妙三諦。
【釋要】九界之所以為九界者。以九界之眾生。非執則拒。不取則捨。由執拒取捨。多少之差別。故成九界之階級。佛界之所以為佛界者。以佛界之佛。不執不拒。不取不捨。由無為大化之究竟。故成佛界圓妙之平等。蓋九界修惡外。再無佛界性具之可指。佛界性具外。再無九界修惡之可分。然可指者。乃俯就眾生之知見。可分者。全依眾生之情執。若脫離情執之知見。不但九界無可名。即佛界亦不可說。強以實義名之。曰圓妙三諦也。何者。以世界之所有。本來如是。隨舉一法。立時即泯。泯時即立。泯立同時。立者俗諦也。泯者真諦也。泯立同時者中諦也。且舉世界一法作例推之。即可信此三諦實義之不誣也。世者。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之時間也。界者。東邊界。西邊界。南邊界。北邊界之空間也。此即隨世界風俗成立假名符號。可知世界是假。故名俗諦立一切法。若明此實義。應修假觀。若厭假求世界之真者。求至極成。成歸了不可得。何者。以過去世已去。則不可得。現在世不住。則不可得。未來世未到。則不可得。又東邊之東邊。而反觀東邊則成西邊。而東邊則不可得。南邊之南邊。而反觀南邊則成北邊。而南邊則不可得。餘皆類此。可知世界、當體即空。故名真諦泯一切法。若明此實義。應修空觀。泯時、泯不自泯。因立而泯。立時、立不自立。因泯而立。泯立同時。故名中諦統一切法。若明此實義。應修中觀。雖中而不離兩邊。亦不即兩邊。不即不離。故謂之圓妙三諦。此性具圓妙三諦。皆是九界修惡所成。何者。以離此九界之外。再無所觀之境。所言一一皆成圓妙三諦者。正由今家有性惡之功也。天台揭此性惡之功。有二義。一者以九界之修惡。故成十境等。而為所觀之境。一者以各界之性具。體達無執善惡。以起十乘能觀妙觀。觀其十境等。始得性惡融通。法法皆趣。是趣不過性具。佛界性善。豈不任運攝在其中乎。故曰一一皆成圓妙三諦。而他宗欲破九界之惡。而獨顯佛界之善。何得謂之圓妙乎。噫、佛說一大藏教。無非破執之具。若執善破惡。善即成惡。於惡境不起情執。惡境即是善境。若明性具。豈有情執。
【註】蓋性善惡正因、即中道第一義諦。性善惡了因、即真諦。性善惡緣因、即俗諦。些三因三諦。舉一即三故圓。言三即一故妙。圓家行人。凡發心立行。莫不以此為大體。莫不以此為綱格。故曰此乃發心立行之體格。夫以此而為體格。則三障四魔。無有遣法。圓妙三諦。當體圓成。故曰豈有圓頓更過於此。嗚呼。天台妙教成功之若是圓且頓也。而云只一具字彌顯今宗。信不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