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一)4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

此一節文是重斥妄計非心,怎麼叫重斥妄計非心呢?上面佛把阿難已經審斥一回,他是妄想計度,就拿著當自己的心,阿難聽佛一說,還仍然是妄計,所以佛又重新喝斥他,佛說你妄想執著,怎麼合計也不對,永遠也不能是你的心。這個佛法,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若是認識本心,說立地成佛,大家要知道,因什麼他不能成佛?說是因為不認識自己的本心,就是這麼個意思。上面七處徵心,他徵求了七個地方全不是,他也是妄自計度了。上來他又請示,佛又告訴他說,這不是你的本心,他仍然還是妄想計度,到底也沒說出他的真心是什麼樣,在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所以因他總沒有回答佛,說出真心到底在什麼地方,所以佛在這時候叫一聲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這是佛問他,因為以前你請示佛說「十方如來,得成菩提」是怎麼成的?是依著這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成的道,請佛給我解釋這個道理,從哪裡開始?佛就向他一問一答,把七處徵心的地方都說到了,他也沒說對,在這時,佛又把他所問的話對他說:「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他怕生死輪迴,他所以求佛說這個道理,脫離生死之苦,佛把這件事提起來啦,奢摩他路是個簡單的名詞,上來是阿難問的,說十方如來成佛以這妙奢摩他、三摩禪那,他問的是三樣,三樣是什麼?修行的法,總不出這三樣:三止、三觀、三諦,這地方我也得略說一說,大家記住,記不住的也得讓他知道知道。他問的妙奢摩他就是三止,三摩提就是三觀,禪那就是一境三諦,這三諦是什麼?真諦、俗諦、中諦,怎麼叫真諦?真是真假的真,把道理求實了就叫諦,所以一境說是三種三諦之理,一境是指什麼?就指世間上所有的一切環境,這一切的環境是什麼?眼見的形色、耳聞的聲音、鼻聞的香臭、舌嚐的滋味、身上感覺的冷熱、心裡分別的是非,你隨舉一樣,這裡頭都有個三諦之理,都有究竟的真實義理,這真理有三樣:真諦、俗諦、中諦,真、俗、中三諦之理,你說時六塵的境界,我們都迷在這六塵上,不是迷在形色上就是迷在聲音上、或者香味上,身上貪求舒服、心裡迷在是非邪正上,在這六塵境上你要把道理明白開了,隨舉一境就有三諦之理,你看這物件不是塵嗎?一塵不染,你知道這個塵就是佛法,離開這個塵,你上哪裡去找佛法?你得認得,你把這個理得研究真了是這麼個道,你要不認得三諦之理,就成了六塵,所以說你舉出一境就是三諦,不論是哪種環境,你就是聲音形色、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這裡頭都有三諦之理,真諦就在這個境界上,就是真實的道理,你上哪裡找真理去?俗諦,跟著世俗人這個心理,給他解釋這個真諦理,世俗的心就是真諦,世俗人認識世俗上的環境-聲色貨利,這就是真諦,也隨著世俗上說;到了究竟,真諦、俗諦都歸中道,這就是中諦,究竟歸在這個中諦上,是一種環境有三諦之理,這個中諦理呢?真俗這是兩邊,由淺入深到究竟呢?歸這個中道,中道是真?是俗?所以這個地方的中道不是真不是俗,還不離開真俗二諦,說到這個地方怎麼講呢?也不可分別在這個分別相上,把你引到這個不可思議、不可分別的境界,到了不可分別的這個心,大家要知道,這個真心就現出來了。也不管是什麼境界,你要分別,說他世俗也不是世俗、說他真諦理也不是真諦理,你拿這兩邊比,世間上這一切的聲色貨利都擱在這裡,都是不可思議,你掛一漏萬,你把這一樣掛上了,旁的都又漏下去啦,那麼這個不可思議是怎麼一回事情呢?這叫一境三諦,這一種境界就是真、俗、中,也可以說真也可以說俗,也可以說中諦,真諦、俗諦、中諦,這個真諦、俗諦,哪個算是對呢?這三樣合在一塊就歸到不可思議,你要著在真上也不對、著在俗上也不對、著在中上也不對,這三樣就是一樣,一而三、三而一,這一、三你要不可分別、不作思議的這個境界,就是你這一個心,就是三諦之理,所以這個名相不能不說一說,說我也知道,大家突然間一聽,很生澀的,到後邊,佛也知道法會上當時,一時也是解不開,他用人好明白的,所以一境就是三諦,以不思議心觀不思議境,以不思議的行修這不思議的止,一行就是三止。上邊一心就是三觀,一心三觀是空觀、假觀、中觀;一行就是三止: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這個名目,我這麼一說,還歸到不思議上,你要把分別心歸在不思議心上,這也得很多的工夫,後邊佛可以顯出來,這經文上就得這麼說說。一心三觀就是空、假、中;一心三止: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一境三諦:真諦理、俗諦理、中諦理,在這個地方必得這麼說一說,你要明白這個理,在下文都是說以不思議心觀不思議境,這簡單的文,以不思議心觀不思議境,起「一行三止」、「一心三觀」、「一境三諦」這就是不思議的心。簡單說,觀這不思議的境,心是個知覺、境就是眼前看見的環境,眼見、耳聞,就拿這兩樣比這世間上一切環境,說到這裡,佛先說了這麼一個名詞,你阿難不是願出離生死苦海嗎?「今復問汝」,這就拿這個事實比量這個道理,佛也知道當時法會上的人也是不好明白,拿這個好明白的,明白這個理是一樣,佛說「今復問汝」,我今又得問問你,連問了好幾回了,「今復問汝」,再問問你,說完這話,「即時如來,舉金色臂」,佛的身體是金色放光,所以佛伸出這個胳膊、這個手,都是放光的金色,佛舉出金色臂,臂說是胳膊,就是膀子和這一個手都舉出來了,「屈五輪指」,一隻手有五個手指頭,佛的手指頭都是圓滿的,所以稱五輪指,「屈五輪指」,俗語說就是個拳頭,把這隻手攢一個拳頭,這是好懂的地方,「語阿難言,汝今見不?」就問阿難:「你看見嗎?」

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

阿難回答說我看見啦!佛說你看見什麼?阿難又說:「我看見佛,舉臂屈指為光明拳,佛通身都是放光,舉出來的光明拳,照耀我的心目」,這是阿難回答的話,要緊就在這裡,佛特意這麼問,阿難明明白白的說出來這耀我心目的話,佛言:「你怎麼看見我這個拳頭放光照耀你的眼?」你和誰看見,底下阿難又回答:「不但我看見,法會大眾都看見啦!」「同將眼見」,都是拿眼睛看見的,還用問嗎?這還不懂嗎?

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

佛告訴阿難,剛才你答我說,如來屈指作光明拳,你拿眼晴看見舉的拳頭放光,你的眼晴可以看見,你拿眼睛看見我的拳,當我的拳耀時,你拿甚麼為心呢?阿難說,如來現今又徵求這個心,倒是在甚麼地方?上邊問的七處,我回答都不對,現今問我以何為心?心在何處?我推求窮究這個理,尋找這個理,逐是一樣一樣向裡推求,這「推窮尋逐」四個字,「即能推者」,我拿這個就當我的心,他說的就像很對,他說到這裡,佛就要他這句話。

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

佛是訶斥他,說咄,這又錯啦,你說「推窮尋逐」是你的心,這不是你的心,阿難一聽,矍然就一害怕,避座就站起來了,這才站起來,合上掌是恭敬,對著佛表白說:「要以我推窮尋逐的這個不算心,佛陀說『當名何等?』應當給他起個甚麼名字,這不叫心叫甚麼?」
 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佛告訴阿難說,「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要緊就在這句話上注意,佛把真心告訴他就看他怎樣接受法,佛說「虛妄相想」就是前塵,前邊你所聽見的這個話,我問的、你回答的話,這名字都叫前塵,這裡有個道理,你不是說,追求的這個心,你拿他當心,這就叫前塵,在前邊你知道這是一種塵相,塵相當然是虛妄,虛而不實、妄而不真,是一種形相,這個虛偽的這個形相,在虛妄的相上,起了個思想,就當是你的心了,說「惑汝真性」,他把你自己那個真正的心性迷惑住了,這地方要多說幾句話,可以多研究研究。所以佛表示每個人皆有心,有心就能成佛,就是自己不容易承認,怎麼不能承認呢?阿難說的統統的都是前塵虛妄的相想,像我們這個世界,不是佛給說開,不但阿難,人人都如此迷惑,拿阿難做樣子,佛問阿難,就等於問大家一樣,設身處地,就在這個時候,你聽來的話、我問你的話、你回答的話,這都叫前塵,這都在前邊,因前邊的塵,你心裡才有想這個前塵,你知道是虛妄的,就別拿著當真的,這是虛妄相,你起了個思想就迷惑了你,不但你迷惑,世間上的人都這麼迷惑的,他迷惑你那個真實的心性,法會那時的聽眾,不但阿難不明白,法會大眾也不明白,就是現在,我這是學佛說這句話,我想大眾也不明白,這地方不是隨便瞎白、隨便亂說、隨便亂想的事,這要處處求真。說「虛妄相想」,大家要是研究這部經,佛說了多少經,就是一種事,不管你是橫說、豎說、塵說、剎說,都是一種事,早先我說過諸位有聽過的,說是釋迦佛夜明星悟道,我給大家說過這個道理,拿這個大圓鏡子,我們這個人一舉一動,統統都是影子,鏡子裡的影子。全世界的人,常說心性是個甚麼樣,人都迷惑這個心性,也有說是在肚皮裡的肉團,是我的心,這樣就迷惑啦,如果不對,甚麼是個心呢?這道理,我給大家說個證據,光我說的不可相信,依釋迦佛夜親明星悟道,臘月初八裡看見一顆明星,就明白了,這就認得本心了,他一見到明星,說奇哉!人人都有心,人人都有知覺,這奇不奇?這心裡一觸動還沒起分別,這地方就對了,一分別說不對,要知道我的心有多大,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這個心,你認為心在肚皮裡頭,有的說在腦筋裡頭,這也不能說不對,是對了一點,我告訴你吧,人的迷惑勁很大,這種事要不是釋迦佛出世,給你說明白了,都得糊塗死。夜明星悟道,他是見著自己的心啦,要不佛說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他怎麼見著心啦,這個心就是這麼大,你看見,心就明白啦,明白是誰明白?不是心明白嗎?你們諸位想一想,旁人還能明白嗎?那不就是你的心明白,你看書上說那個明星,一照多少萬里,你那個知覺心,就是多少萬里大,這個地方還不承認,還不接受,上哪裡接受佛法去?這個地方,要不給說明,人總是糊裡糊塗的,怎麼回事啦?見了明星怎麼悟道呢?我們也看見明星,怎麼不悟道?是不是?這個地方沒人給點開,馬馬虎虎不去找真,這事情非求真不可,一步也不許讓過,若是馬馬虎虎就過去啦,這是自己把自己騙啦,要知道,這個「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就好比大圓鏡子裡的影子,阿難尊者所聽的那些話,他說的那些話,連佛所說的那些話,這都是鏡子裡的影子,這鏡子是甚麼?說「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真性好比是個大光明鏡子,大家在這裡要注意,大光明鏡有多大-無量無邊,說是這麼大,普遍的都是,所以你要知道這個意思就好辦啦,這鏡子裡的光,是盡虛空、遍法界,比喻就是人的真性,就是這麼個樣子。再說阿難他聽的話、佛說的話、記得旁人的話、回答的話,這統統都是鏡子裡頭影子,要不佛告訴他說是不對,這個要義就在這裡,向這裡體會能對啦。

「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佛又說你從無始劫來,頂到現在,你活在世上,是怎麼回事?認賊為子,你拿著鏡子裡的影子,就當了自己的心,這是認錯啦,「失汝元常」,把你本來的真常,永遠不變的那個真心,你就丟失了,「故受輪轉」,你才受六道輪迴生死,沒有了期,輪過來、轉過去的。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歷恆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唯垂大悲。開示未悟。

這段經文倒好明白,這是阿難尊者訴說這個原因,讓人疑惑,他以上說的本是真事,哪個地方不是用我這個心,佛寵幸的我,我敬愛佛故,才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歷這恆沙國土,承事這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心,行諸一切難行的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我不學佛,毀壞佛法,也因此心,說到這裡,再轉過來說,「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每人都以這個為心,我不是成了無心的人了嗎?沒有心的人不是同諸土木嗎?若「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這是阿難尊者自己說的,他的意思不但是自己心裡迷惑,代表當時法會大眾,當初也應這樣問,現在大家聽到這段經文,阿難尊者,也就替現在大家這麼問,這個說話的,讓人太不平啦,是不是?所以要緊就在這個地方,大家沉下心去,要明白這個真心,就在這段文上,我先說到一個比喻,大家就容易領會了,前文也不用講不用說,說離此知覺,更無所有,不是知覺就是心嗎?怎麼說不是心啦?這地方就要研究,知覺二字代表六樣:見、聞、、嚐、覺、知,知覺二字代表六種勝義根,要向好處說就是六種勝義根,勝過一切浮塵根,勝義是真實之義,一點虛假也沒有,要研究出這個心來,知覺二字,說一個字也可代表六個字。這見、聞、、嚐、覺、知要明白了,就是入道的十個門徑,真心帶偏真的心、妄心、緣影心,這是四層,在這裡不怕費事,要多說幾句話,大家沉下心去聽,慢慢的也能了解。六根就拿一個,眼見的見字代表,他這裡頭有本見,本知見、本知覺,就照著知覺說,有本知覺、能知覺、所知覺,還有個緣影的知覺,這四層,不但阿難尊者如此,我們都是凡夫,阿難代表當時的人,代表現在研究佛經的,都是這麼個心理。我們凡夫,不要說真心,你就是偏真的也不明白,妄想心也不知道,都是緣影心,說這事情,拿甚麼分別,你得表示出來,說出個目標,好讓人研究。假定說,我們先拿看見的見字也分三樣,他說見著了,就好比眼前,你看著佛像了,這見著了,你這一見的時刻,所看見的是個物,你的眼一見這是能見,能所先要分開,見著了,你說明白了;這個了,正式代表知覺,了就是明了,見也不要著能見、也不要著所見,所見的是物、能見的是偏真,你不著物,這是一個偏偏在一塊是真的,我不著在所見的相上,這地方關乎目見,那個地方還有影子,這是一個本見、一個能見、一個執所見,這三樣就清楚了。甚麼是影子?就是你知見的見,好似個鏡子似的,明明亮亮的、明明了了的,外面有甚麼相,裡頭就有甚麼影子,這個名字,就叫緣影,緣是向一塊連絡,這叫緣;你見到佛相,這是連絡上,在連絡一塊的時刻,你要不作分別,在能見的這邊,這是偏真,我見著佛相,不著在相上,相就是所見,能見、所見先分開,本來就有個明明了了,你要沒有個明了,你拿甚麼當能見?拿甚麼當所見?這能見所見都在後邊的了字上,這三樣:真心、偏心、妄心,就是真知覺、遍知覺、妄知覺。這個明了的心,不認得明了的心,自己不認識自己這個明明了了的心,認得甚麼啦?他把這個所見的相,他執著住了,說見著了,見著了,他不能說回光返照,我還有個能見的見,他就著在這個相上,他一著在這個相上,當時有相,有實在物那不算是影子,他把這個物見完了,他心裡頭還有這麼個影子,大家這個地方明白了嗎?見、能見、所見,完了還有個影子,這四層分開了,這是要緊的地方。說真心,就是個了,明了就完啦,你要是所明了、能明了,就錯啦!你要著在所上,就是妄心,你看見了,雖然是個所見的妄心,你還有個相在那裡對著你,但當你轉過臉來,你心裡頭還有個影子,這是緣影心。你們諸位來此聽法,我們這是研究,大家在這個地方,分開這四層,把這四層分開了,說這個修行,怎麼叫修行?你明白這個本知覺,就是這個了字,說明了,就在這個本知覺上,你要能觀這個明了,就與見性的地方摸著邊了,明心見性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明者。在此這是阿難說,要依著佛陀這麼一說,我這成了沒有心的人,「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是不是?我疑惑這個知覺心,佛陀說這不是心,我心裡實在是恐怖,不但我一個人,「兼此大眾,無不疑惑。」

請求佛大慈大悲,開導指示未醒悟的人,這是阿難尊者,心裡不了解,代表大眾求佛詳細的解釋,剛才說過能見、所見、本見、緣影都是這個。阿難尊者對佛說的這個話,「離此覺知,更無所有」,這就是錯認名詞,他不知道名詞裡有深淺,他就拿著緣影,當了本知本覺,這不差的太遠麼,他當然是這麼說,「離此覺知,更無所有」,阿難尊者拿著緣影,當是本知覺,其實連能知覺都夠不上,他說是「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佛怎麼說這不是心?「我實驚怖」,不但我一個人,兼著法會大眾,哪個人不疑惑?說到這裡,這才請求佛,詳細的開示,唯垂大悲開示未悟,還得求佛,發大慈悲心,開導指示我們未醒悟的人,這是阿難代表大眾請佛說所以然處。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爾時」就是在阿難請求佛說法的時候,「開示阿難,及諸大眾」,佛開示是個甚麼宗旨,當然是心裡有個宗旨,「欲令心入無生法忍」,佛的心理,都是希望說這個話,使令他們法會上的人們,入無生法忍,這五個字也是最要緊,這五個字分三層解釋;這個入字,本代表修證,怎麼修怎麼證果,先從修入,可以入到究竟果位,入字是修行的因果,無生法就是指人的性理,不但人,連世間上萬物,統統是一樣,受天然的性理,一點不偏,因為人不知道,佛要讓阿難及諸大眾,欲希望使令他們入無生法忍;忍字作一個地位講,在修道的地位上,佛經上都用這個忍字,入是修證的意思,修是入手,證要入理,這是修證的關係,無生法是性理,這個性理是不生不滅的,根本上就沒有生滅,人要都明白了究竟的性理,立地成佛,怎麼叫立地成佛?這指著上根利智的,根本就清淨,如果染污的深、迷惑深的,那就不容易,得慢來,要不怎麼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啦?這無生法是人人秉承的天然的理性,人、佛、萬物,統統是一個理性,大家要知道,不論是諸佛,無量的眾生、昆蟲草木都是一個性,就在你用得對不對、認識得真不真,要緊的就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名字,就叫無生法,法字當個樣子講,就是不生不滅的這個樣子,這沒法起名字,他無形無相不好表示,表示出來,都不是你這個心悟這個理,悟到了就行。你心裡有著個甚麼樣就錯了,你一著這個樣就是影子,這地方得要慢慢的,後邊經文上都有解釋無生法忍,這是說佛的希望,就是這麼個樣子。

佛的座位叫師子座,世間上帝治時代,皇帝叫龍位,大將軍大元帥叫虎位,佛坐的法座,稱師子座,在座上摩阿難的頭頂,這是佛安慰他,因他心裡迷惑,「而告之言」,這個地方接著就向他說話,說你們素常不留心,不詳細的考查本如來常說,不是現今才對你們說。

這一句話,這就開總諸法都有啦,所有的世間上,盡其所有的宇宙、山河、大地、森羅萬象是總說,底下才分開,你怎麼說沒有心呢?阿難一聽,他認為無心,其實佛不是不承認他這個心,佛完全知道他錯認他心裡頭的緣影為心,所以佛才駁他,他拿緣影就當了能知、所知、本知覺啦!其實連妄想心都夠不上,不但阿難,連我們世間人,統統都是這樣。假比你講經,我們一聽說話,大家記住了,這都是影子,我說的話你往理上會,這就能接受,你把這話記住,你們說的我學會了,學會了還是個影子,你再傳給他還是個影子,要緊的地方說在這裡,很難明白。習慣性我們人都用常了,人人都用緣影心,他拿這一個心代表三個心:本知覺、能知覺、所知覺,就憑一個緣影心,代表三種知覺,這一錯永錯,佛先說,阿難一聽沒有心,說這不是心,這不是沒有心了嗎?佛說的哪能說沒有心呢?這是給他總起來,又分別開說一切因果,這是分別開說世界,大則世界,由因剋果,小則微塵,這把世界上分別開說完了,「因心成體」,要沒有心,怎麼成具體?管你是甚麼物、怎麼成的,他就因無形相不好表示,人就不承認,人都著在相上,人的迷惑就迷惑在這裡,自己的本知本覺就迷昧了,這是根本上的錯,在這裡說是「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這些東西,是「因心成體」,都是這個心成的體。

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

以下又詳細說,就如同這個世界上,諸般樣形形色色一切所有,「其中乃至」,乃至是超略之辭,說世界所有的這個名字色相太多啦!乃至最微末的東西是甚麼呢?「草葉縷結」,一個草一個葉,那也有性,沒有性拿甚麼成的?那個布縷裁衣裳,絞下來的布條,那不是廢物嗎?你知道沒有用的也都有性,就怕你不追求,你要判問其元,哪個物都有體、哪個物都有性,說是一點布條、一點草葉,都有體性。大家還要知道,這地方一聽,恐怕就迷惑啦!草葉的性,同諸佛菩薩那個性一般大,這地方要不注意,在這裡要不發疑,佛法就沒法明白,這是可疑的地方,常常的疑,就能了然,「詰其根元」,說你盤其他的根元來,「咸有體性」,統統的有體有性,只要有個體,就有個性,體是有所表、性是無所表,他這個無所表,才生出這個有所表的相來,底下又說。
 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就是虛空也有個名字、也有個相貌,眼前雖看不見虛空,他也有性,「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說到這裡是說有體,你怎麼說沒有心?這地方就怕不到根本上追求,你追求也追求不到。先說縱令虛空也有名、也有相貌,底下又一比況,「何況清淨,妙淨明心?」要緊就在這裡,這個「妙淨明心」是指著三因的理性,這是形相,由法身般若解脫,那是三德的秘相,所以這個地方,這三層事情:人與萬物、飛禽動植,統統是一樣,何況是比喻清淨二字?都是清淨的,清淨的妙、清淨的淨、清淨的明,是這麼個簡單的名字,就是個心性。這個性是個體、心是個用,這體用是不離的,你那個性一變化發動就是心,心的具體就是性,這心性不二,這一體大用,分開來這說是甚麼?是妙、淨、明,是這三個字,這妙、淨、明從哪裡來的?是由人人本具,一切萬物統統具足,就是妙、淨、明,指著修行說妙、淨、明,指著人人本具的,根本上人人皆有,正因理性、緣因善性、了因慧性,正、緣、了三因,這個人人都有,正因理性、緣因善性、了因慧性,這三性不但人人皆有,一切萬物都有,一點也不缺。清淨兩個字,貫著妙、淨、明三樣,這個妙要在三法裡頭就證法身、緣因善性就是這個淨、這個明亮就是了因慧性,這是「三德秘藏」,修行來證果,要沒有妙、淨、明,怎麼能成三德佛果?這妙淨明、正緣了,人人本具來的,就是這麼個意思。其實就是這樣,不是從小往大處長,本來就是這麼大,就因人迷惑的有深淺的關係,說「妙淨明心」,拿這個心算個本位,發起這個作用,有了名詞,是「妙淨明心」,這裡是「三德秘藏」的一個修法。三因是成佛的因、妙淨明是成佛的法、法身般若解脫是成佛的果,這地方都要緊,所以佛這麼一比況,「何況清淨,妙淨明心?」妙、淨、明這個心,這是個知覺,連體一齊說,「性一切心」,「妙淨明心」和這個性,他是連著心性不二,所以性是一切心、心就是一切性,這句話,這是說有體,這是佛說的明明白白的有體,你自己糊塗不悟,你就說沒有體,拿緣影就當了本來的知覺和能知覺,其實你連所知覺都夠不上。

若汝執恡。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

此一科文,這是微細發明,分別無性的道理,說明人所用的這個心,你要是用這個分別心,他沒有完全的性體,這個題目就是這麼個意思。正文上說,「若汝執恡,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這是佛陀承著上文,阿難請問佛法,他完全是以分別心為主,他聽聞佛法也是用分別心,以著這個為佛法,所以佛說,你是執著,「若汝執恡,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這十六個字,這是一段文,這四句話,佛問阿難,說設若你執著住,恡是不捨,不捨你這個執著的分別性,你分別所覺、所觀,你所知覺的、你所觀照的、所觀察的,這都是用這個所知覺、所觀察的心,「所了知性」,你這個「分別覺觀」,這就是「所了知性」,怎麼叫「所了知性」?人心中的這個明了,明明了了知道啦!這裡是個了知,我了然啦,這道理有三種分析:有所了知、能了知、本了知,簡單的說,所了知、所知道的這個事情,我明了、知道啦,是這麼句說話。你所了知、所明白的這是世間上有這種事物你才明白,所有的物,就是你所知道的,了然知道,說這個性,這是無著世間上的形形色色,這一切的形相,起的分別心,這不是究竟的真心,佛說「若汝執恡」不捨,你這個「分別覺觀」,這都是「所了知性」,所了知道的不是本知覺、也不是能知覺,你先知道所有的東西,不知道能知覺是個甚麼樣,再進一步,那本來的知覺是甚麼也不知道,這是佛對阿難說,世間上的人心都是所了知。大家要知道,這是我所說的話,你們諸位也都知道,所知道的是甚麼?我所說的話,這就算是聲音,這個聲音上的分別成一句話,所以這是形相上,有分別的也是一樣,你要再說,身上感覺是冷是熱,也是分別,你沒離開這六塵,眼見的形色、耳聞的聲音、鼻子聞的香、舌嚐的味、身上感覺的冷熱、心裡分別的是非,這都是所了知,你要學佛把所了知放下,要明了本知覺才行,能了知還沒到家,這是三種分別。佛者覺義,全在個知覺上,知覺分所知、能知、本知、了知,你見的塵相,借著六塵相,你就起了知覺,你要沒有六塵之相,你還有知覺沒有?就不知道了,這就是普通人,都是這麼樣,所以說,「若汝執恡,分別覺觀」,所分別的知覺、所分別的觀察,都是所了知性,所明了的知道的性,拿這個不是你的本心,人都以這個為心,說「必為心者」,你拿這個一定當心,你永遠是凡夫,你不能知道佛的心,成佛也是心,我們在世間上,都把聲色貨利當是心。你問世間上的心,這就多了,有善有惡,這個善惡裡頭,就分多少層,善有多少善、惡有多少惡,這還是在人道裡說,分善分惡,所以人道裡頭有苦有樂,作善的人就樂、作惡的人就受苦,跑也跑不掉,佛對阿難說。

阿難是代表法會大眾,他就這麼問,佛就對他說,法會大眾就跟著聽,這地方是第一句,說阿難你這個心,若是執恡不捨,「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佛說你要一定執著不捨,你拿著了知性說當你的心,這裡頭有條件,此心即應離諸一切所了知的心,即應當離諸一切,離開世間上的,諸般一切的甚麼呢?是色、香、味、觸,這是人所執著的,無非就是這六種事情: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這都是人所執著的六種塵相,拿甚麼執著呢?就拿見、聞、、嚐、覺、知,眼見、耳聞、鼻、舌嚐、身觸、心知,對著甚麼?他這個知覺,對著色、聲、香、味、觸五塵,心裡分別是非,佛說你要拿這個所了知的心,必定認為是心,就是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你先要離開色相、滋味、觸覺,把這種所知覺都去了,這都是諸塵事業,謂諸塵、色有多少種色?香、味、觸有多少樣?這叫諸塵事業,每天在這些事情裡頭造這種業,你要把這個色、香、味、觸,諸塵事業你都放下,你得「別有全性」,你特別的得有一個全性,這就可以算是你的心,你六塵放下,你就沒有抓手啦!你就疑惑你沒有心啦?這就是你的錯處,你離開諸塵事業,沒有抓手,沒有明白的地方,你要是離開諸塵事業,特別的還有完全獨立的性,那就對啦!

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

拿這個做比例,就如同阿難,你現今承聽我說法,拿耳朵聽,我說的明心見性的法,你要知道,你聽,拿甚麼聽?我說的法,那是甚麼法?你當知此是因聲而有分別,就因我說法的聲音,你心裡就起了分別,心起分別,就是所了知、所分別的,因我說的聲音而分別,有所了別就不對,要意在言外,佛說法的這種義理在言語以外,佛說法不直接著說,要直接著說就錯,他得曲引,繞著彎的把你引到明心見性為止。佛說來說去,說到這裡,不容易聽懂,我在文外,說上幾句話,他那個究竟的理,就是讓人認得真心,有一句成話: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哪個人皆有心,心是知覺性,知覺是心簡略的名詞,廣說見、聞、、嚐、覺、知這六樣,再簡單說就是個覺,你覺悟不覺悟,這個佛字怎麼講?中國話就是覺字,這個知覺就是人的本心,印度話叫佛陀,我們中國就叫佛,佛是甚麼意思?就是個覺字,大家這地方得要知道,知覺的覺,有所知覺、有能知覺、有本知覺,這個真心是本有的知覺。聖人的心,他是了然能知覺,我們凡人的心都是所知覺,完全都是所知覺,世間所有的,我以著這個知覺,所以因此這個所知覺的心,他有三種作用:本知覺、能知覺、所知覺,這三種作用,我們就用一種,就知道所知覺,我所說的話,你們諸位都聽見,說我明白了,這是我所說的話,我說話的宗旨在哪裡?不知道為甚麼說這些話呢?佛也是塵說、剎說、橫說、豎說,說了多少的話,為什麼?就是讓人認得自己這個知覺,認得這個本知覺,這人都有知覺,完全用的所知覺,世間所有的物都知道,我所說的話,你們諸位都知道,那麼佛說的話你拿著當所知覺,由所知覺他把你引導那個本知覺去,就是這麼個道理。其實沒有旁的事情,還就是一個知覺,你從你的所知覺認得自己的本知覺就對啦!哪個人沒有知覺?自己的知覺不認得自己的知覺,認得什麼呢?認得你所說話的聲音,眼睛看見色,青、黃、赤、白;聲音,工商交際於大聲小聲;香有多少種香?味有苦、辣、酸、甜,好吃不好吃;身上辨出冷、熱、澀、滑;心裡分別是、非、邪、正,這點所知覺,佛為的用這所知覺,把你引到本知覺上,本知覺才是真心,要不怎麼說即心即佛?他說真心就是佛,佛就是人的真心,你要能認得自己的真心,你就可以成佛,就因這個真心不好認,所以這個佛就不好成,就是這麼個意思。佛說的這許多的話,就是讓你從這個所知覺的心,認識你的本知覺的心,就是這麼個道理。我這是文外頭,添上這麼幾句話,省得大家頭一次聽經,因為他不常聽,心裡頭悶的不知道這話從哪裡來的?為什麼說的?就是因為本知覺難明白,人都用這個所知覺用慣啦,怎麼叫所知覺呢?世間上所有的聲音、形色,我都知道,這都是叫所知覺,所見所聞,一共這是六樣,三六一十八,見、聞、、嚐、覺、知,見什麼知什麼,色、聲、香、味、觸、法,十二樣發生了六種認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一共是十八界,我們這個人,就在這裡頭作活計,每天不知道所以然處,是怎麼回事情,佛為的把這種事情說開了、說明白了。「明心見性」,明白自己的心、見著自己的性,你就可以成佛,是怎麼個意思?這地方他本真不是容易明白的事情,這個佛,他是千變萬化給人說,非讓人明白不可,這要有一分真心,上裡頭一定的鑽研,誰都能明白,佛是為的讓人明白。你要想著,一聽就明白了,那個東西再說一句話吧,你也就不值錢了,唱歌的一聽就懂,說詩詞的、說書的一聽就明白,這個話要是你不常聽,也轉不過彎來。佛說這個道理也是先說比喻,說我今天給你說法,你今天聽見我說的話,我說的話是從嘴裡放出聲音,因這聲音你就起了分別心,說出話來你就知道是嗎?是個分別心,佛說法,為讓你由這分別心上,認識你自己的無分別心,那個真心是無分別心;我們這個妄想心,是個分別心,是這麼個意思。你要不把所知所見放下,你不能知道能知能見,你要沒有能知能見、所知所見,你不能顯出本知本見,這個真心就是本知本見,本來我就知道,就因拿著世間上的環境就迷惑啦,都成了所知覺啦,本知覺就付諸度外了,其實那條路上還都是本知覺,在本知覺發生出作用來,這個人都是這麼習慣了,這根本知覺就不知道啦。這裡佛說今天我給你們說法,因我說法的聲音,你們就起分別,起分別就是所知覺,拿這一樣比例,你說話我聽見了、你那形相我看見了;你說的話,我心裡也有個覺悟,這都叫所覺所悟,底下佛說說-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縱讓你把眼睛見、耳朵聞、身上感覺、心裡頭知道,你說這個不對,這都是所知所覺,我都把他滅了,「內守幽閑」,我外邊也不聽聲、也不嚐味、也不感覺,我心裡「內守幽閑」,幽靜閑括一念不起,清清閑閑,你知道,你心思這個就對了,這也是不對,「猶為法塵分別影事」,你是在外頭看見、聽見、你心裡感覺出來,這都是影子,你知道、你聽見佛說法、你記住不忘,這不對,佛是意在言外,意思是在言語之外,他就不容易明白了,說你「內守幽閑」,你心理幽靜閑括一念不起,你認為對,這還是影子,你就是聽過人家說心裡一念不起,我這個見、聞、覺、知,把他銷滅了,也不對,「縱滅一切見聞覺知」,你滅完了,你心裡還有影子,外邊不見不聞、不覺不知,你心裡不是還有個影子嗎?那一念不起的影子就是法塵,怎麼叫法塵?外邊見聞色、聲、香、味、觸,心裡頭還有個影子,這就叫法塵,法塵不滅的時候真心是顯不出來的,就叫影子,也叫法塵的影子,見著什麼一分別就是法塵,法塵現出相來在心裡,好比見著月是個圓的,心裡有個月亮的影子,這地方這不是真心。說到這裡,佛想給他奪過來,還怕他不明白,不要說我們不容易明白,佛在法會上善巧說法,法會大眾跟佛多少年,還不明白,何況我們這時候聽不懂呢?因為這種道理是難明白的事情,慢慢的一點一點的就認進去了,這點,佛把頭說完了,底下又縱著他說。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

佛說你這個見、聞、覺、知,本是所見所聞、所覺所知,這不是一個本知本覺,這事情你不信,不容易明白、不容易接受,「我非敕汝,執為非心」,我不是要你執為非心,就照著你那個心說,這就是縱著他說,「但汝於心,微細揣摩」,你別聽我說的話「執為非心」,我說的話你不懂,但是你在心裡頭你微微細細的,你自己揣摩揣摩。

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

怎麼叫前塵呢?你前頭聽見的話,我說話這是聲塵,你眼睛見的色相,這是色塵,拿眼見、耳聞兩種比喻六塵,但汝於心微知的揣摩,「若離前塵」,若離所聽所見的事情,你把見的色、聞的聲都離開了,離開前塵「有分別性」,把前塵離了,你不用聲音色相,你心裡還起了個分別性,「即真汝心」,那才是你的真心,你離開聲音和形相,你就不會分別,沒有分別心,你還變化不出來嗎?你心裡頭還明白不明白呢?就在這句話上,「但汝於心,微細揣摩」,單單的在你自己心裡,微微細細的揣摩揣摩,若離前邊的塵相,你還有分別性,若離開前塵,我還有分別性,還有分別沒有?沒有,哪有分別性呢?那就算你的真心,你離開那個就算有分別性,你離開我說的話、你離開形相,你這個心就沒有分別啦。

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

這就顯出來啦,若是你的能分別性、所分別性,離開所有的色、聲、香、味、觸這些塵,若離開前塵,就無有體,就沒有你心的本體,什麼也沒有,你離開世界上的六塵,「斯則前塵分別影事」,你就知道你早先心裡的明白知道,看見那還都是分別的影子,那也不是你的本心,因什麼?這分別影子的事情就不好呢?是不是?說這個塵。

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

你要知道,你不時要常住真心嗎?永遠不生不滅,根本是想脫離生死,你身上有個不生不死,本來就有,你自己不承認,你承認有生有死的,人的身體到時候就死,隨業再投胎,又是生,人人都如此,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離不開生死,這生死怎麼不好呢?痛苦很多,小孩生下來就哭,人到臨死又哭,這個哭不是好受的事情,這不是苦惱事嗎?你要想離開這個,你得把這個理明白開了,你那個前塵,那都是分別影子,這個塵不能常住,是個無常,這個人都怕無常,「若變滅時」,那個塵相,我們這個身體,這是六塵成的,所以這個身體都是四大成的:皮肉筋骨是地大成的、血脈精液是水大成的、氣力動轉是風大成的、溫熱燥暖是火大成的,還有全身的毛孔都是空大成的。地、水、火、風、空,這五樣成的人身,離開一樣就得死,你這個知覺用不著的這五樣,自己不承認,就是著相著慣了,天天眼睛看見是相、耳朵聽的是聲音,你離開聲和相,你就不承認,你這個無形無相的知覺,不知道無形無相的就是你的本心,你知道在這個地方轉個彎,就容易了,若變滅時,有形有色的東西不能長遠,「此心則同龜毛兔角」,你拿那個當你的心,那是所知覺的心,所知覺世界上有形相的,都是無常的,到時就壞、到時就變,你看這個人,像我這麼大歲數,那還能活多少年,頂多再活三年二年了不得啦,這不是在這裡擺著嗎?是不是?自己也承認了,你知道這個地方他就變了,幼而壯、壯而老,這就是變,老則死,這就銷滅啦,變來變去就銷滅,人人都如此。你有不生不死的、不銷滅的,你自己不承認,你要是拿著這個有生有滅的這個心,你著在這個有形相的身體上,你脫不了生死,怎麼能了脫生死呢?「此心則同龜毛兔角」,那個龜從來沒有毛,兔從來沒有角,你光說,他是一句空話,你光說我有個心,你心是個所知覺的心,所知覺的東西沒有啦,你的心還有沒有呢?你心思心思,不也就跟著沒有了嗎?也就滅啦,那就是個妄想心,佛說的這些話,就是為的這個。

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這修行講證法身,人都是個血肉身體,法身是什麼呢?就是人的心,你把這個心不認真了,你哪裡還有法身?不認識法身就同於斷滅,「其誰修證與生法忍?」你要一斷滅,誰還來修證修行證果?這個無生法,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忍字就當地位講,就是到了這個地位。

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此一段文,是第四小科,結斥誤執,這是佛呵斥阿難從來就是錯誤執著。上邊經文說,你要起分別心,這個性就沒有具足的體了,不是完全斷滅,就是沒有具足的性體。上邊佛就是令阿難及法會大眾不用這個分別心,世人都用分別心,因為他有所對的物你才起分別,分別總不出六塵,修行最要緊是一塵不染,這就是自己的清淨心,我們人的心,是沾染慣了,他有一定的憑據。大家都知道的六塵,色塵是有形有色的,聲塵-說話這也算是聲塵,香塵-鼻子所聞的,味塵-嘴裡吃的東西好吃不好吃,觸塵-身上感覺冷熱,這五種是外塵,外塵合在一塊,歸在這個心意之中。內裡頭分別這叫法塵,這個法字代表世間上一切名、一切相都叫法,就是方法,你得有個什麼方法,就是這麼個意思。所以人都迷惑在六塵上,六根對六塵,眼、耳、鼻、舌、身、意這叫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叫六塵,發生六種認識,這六種識,眼晴認識形色,長短方圓、青黃赤白,耳朵認識聲音高、低,鼻子認識香、臭,舌頭認識苦、辣、酸、甜,身的認識是痛、癢、酸、麻,心裡分別是非邪正,這六根、六塵、六識,這名字叫十八界,這各有各的界限,他每天在一塊,天天作用,都在這裡作活計,這是人迷惑的地方,所以上文已經說過啦。

我念的這一段文接著上邊說,這好明白了,上邊說是分別性,「離塵無體」,才剛說的,人在心裡起分別心,分別就是妄想,他分別出哪個形相來,就叫緣影,心裡頭起了影子,我們人都拿著心裡的影子,當了自己的心,這是人錯的地方,這是人自己吃虧的地方。佛出世說法,并沒有巧法,還是人身上所具足的,人用錯了,所以不能成佛。你能六根不染六塵,六根有勝義根、有浮塵根,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意指的肉團心,這叫浮塵根,這地方你不能說他不是、也不能說他全是,說什麼才是?這裡頭都關乎人的知覺,因有六塵,眼晴迷惑了,都說是眼睛能見、耳能聞,誰知眼睛也不能見、耳朵也不能聞,若這樣我怎麼聞見?怎麼看見呢?要知道,眼裡有個見性、耳裡有個聞性、鼻有性、舌有嚐性、身上有覺性、心裡有知性。見、聞、、嚐、覺、知,這是六種勝義根,人天天用,天天也不承認,人迷在六塵上,所以見、聞、、嚐、覺、知,這六種勝義根,勝過一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樣叫浮塵根,這都是塵勞,地、水、火、風成的,這東西怎麼就不對呢?他這東西不能常在,到時候就變壞,人都承認有形有相的,說錯在這裡,不認得無形無相的真心,這能力都在無形無相上,無形無相是什麼東西?是見、聞、、嚐、覺、知六勝義根,把他記清楚了,就好辦了,不然聽不明白,這是說這個總題,這地方不大好明白。佛是慈悲,為救世間上的人離苦得樂,在後邊分了十番的辯見,見、聞、、嚐、覺、知就是這個見性,分開十樣,一條一條的給你解說,要總說你不明白,後邊還有二十五個圓通,一共三十五條,這是為解這個總題,不好懂,佛也知道。別說我們現在的人不能了解,在世時,那些諸大弟子,有證到四果聖人的,還都不容易接受,還不容易明白,何況我們抖然間一聽佛法就明白啦,這得長遠性,知道根底,慢慢的、自然而然的,就了然啦,就明白佛所說的法,是讓人離開分別性,我們這個人就認準了這個分別性,這是根本上的錯誤。

上文說了兩層,是一縱一奪,縱著他說完了,再奪過來,所以這個佛法,奪處即是與處,你心裡的執著性,佛拿這個言語,給你奪過來,奪過來怎麼辦呢?還給個什麼?什麼也不給!奪處說是與處!你執著的影相,給你奪過來了,這就給你了,不是奪過這個來,還給你那個,不是這個事情,你本來是個具足的,因他無形無相無所表示,自己就不承認,你說眼能見,他怎麼就能見?那個人死了,兩個眼珠子瞪著,他什麼也不能見啦?不是還有眼睛嗎?有眼睛也不能見啦!死了這個身體就沒有感覺啦,還是那個身體,他的知覺離開了,這是要緊的,要不講明心見性呢?你明白了自己的心,你見到自己的性,這就是佛法,就為的這個,旁的不為,這個難明白。佛橫說豎說、塵說剎說,說了四十九年,度化人可也不少,然而要向世間人一比起來,那就難了,那就尊貴極了,那就是鳳毛麟角了,麒麟的角上哪去找?鳳凰的羽毛上哪去找?就沒有啦。佛當時還就像度化了多少的人,你要拿全世界一比,那個不知道的太多啦,所以佛耐著煩的說,對著阿難尊者一個人說,他替大眾代表,是因什麼呢?這個事情就難明白呢?說是這個分別性,上文說是離塵無體,說是我會分別就說有形有色的這個塵,塵就是塵土,什麼東西也不能照啦,就是這麼個意思。我們人的心,無形無相,他好比一個大光明鏡子,你弄些塵土,照在這個鏡子裡頭去,你認明白了,其實錯認啦。你好比這個鏡子吧,有紅色、有白色,就這兩樣,不用多說,都照在鏡子裡頭去,就在鏡面上,他自己覺著這個能力還不少,你要把那塵土都去淨了,你心思心思,這能照多少,他把世界都照在裡頭去啦,這意思就這麼個比例。佛說人的分別性,從哪裡來的?各人有各人的性情,有分別,因什麼分別呢?是因為有形相你才有分別,你好比這個人是好是壞、物有大小,這都是對待法,你看見大對著小,這個人一舉一動,心裡頭就是對待,這都是影子,影子不會分別,你那個知覺的心,他能分別或寄託在眼上就能見,青黃赤白、長短方圓,他拿著這個形色,心裡頭習慣性那個影子,拿著影子就當了自己的心,這都是人的錯處,世上的塵,它不能長在,青、黃、赤、白,他一會兒就變啦,長、短、方、圓一會兒就壞了,那不能久存的事。
 這個見、聞、、嚐、覺、知,他永遠也不壞、永遠也不死,人每天用他每天都不承認,承認什麼?我眼能見長、短、方、圓,能看見青、黃、赤、白,他衹知道這個,他就認錯啦!上來這是佛說的,這個分別性,人心裡一分別長短方圓、青黃赤白,拿這個做個比例,這分別性離開塵就沒有體,如果說這是青、黃、赤、白,你就知道有個青、黃、赤、白的影子,你就分別開了,這是紅的、那是白的,你的分別心照著色相,青、黃、赤、白不能長在,你那個能分別青、黃、赤、白的,這是真的,這道理就在這裡,所以說有分別性,「離塵無體」,離開青、黃、赤、白他沒有獨立的本體,你自己就不認得。人心裡有分別就是影子,「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前者你看見的那個青、黃、赤、白,你分別的那個影子,你拿影子當了自己的心,是這麼一宗事情,這影子怎麼不好呢?影塵不能常住,一會兒就變,我們這個身體要比較起來,也就是光明鏡子裡頭一個影子,這身體到時候就壞,那個見、聞、覺、知性永遠是不壞。身體壞了他又找一個投胎,人人都如此,要投胎,從小到大,長大到老,到了時候又死,你自己身上有一個不死的,永遠不承認,這是人吃虧的地方。佛告訴人知道這個理,說身體是我就錯啦,身體是我的,我是我、我的是我的,好比房子是誰的?我的,你有個我的、還有個我,這個人把我忘了,只是拿著我的就當了我,這個身體是誰的?是我的身體,你知道是我的身體,那個我是誰?我、我的是兩樣,這個人都糊裡糊塗的,就拿著我的當了我啦,說這些話,好接著往下說,這個話上來說過一次,怕大家有沒聽的、有記不住的,這地方把他重敘一下。底下佛就說,從來說是妄想執著,所以自己把自己錯認了,所以這個地方佛告阿難說,「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這地方就分別開啦,阿難是個當機眾,佛對阿難說「世間一切諸修學人」,是各樣的修行人,有修旁門的,這些都是修行人,他也是為好,但自己弄錯啦,說「世間一切諸修學人」,諸般修行學道的人,是怎麼錯的?「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你就聽聽這話,這就是說修行人都錯啦,九次第定這個法子可以升天,總比人間強,到時候也是壞,無非年限多點,佛對阿難說「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是指著法會那些人,都是修行人去聽佛說法,雖然修成了九次第定,什麼是九次第定呢?就是色界四層、無色界四層、還有滅受想定,這叫九次第定,再說色界分四禪天: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色界共十八天,四種次第,上邊有四空天:空與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又四層次第,六欲天上有男婚女配,壽命也長,色界天,光有男子沒有女人,你修行到九次第定就覺著不錯,佛說那都誤認啦,都不究竟,怎麼個理呢?生到天上壽命長、福報大,然而到時候還是死,沒脫了生死。佛說修行人,雖然有九次定,不得漏盡還都有墮落,人在世間,做好善樂施有點修行,也能升天,一層一層的高,有九種次第,你雖然修成了九次第,福享盡了,還得墮下來,這叫漏落。九次第定色界四層、無色界四層,是出世間禪定,平常修行人,修行不到滅受想,他把世間上人所享受的,滅是銷滅啦、不要啦;想,不但不要,連思想也沒有。色、受、想、行、識,這是五蘊,色塵早就滅了,滅受想定,雖然比世間禪高,也不究竟,所以佛說不明白佛法,一修行就容易錯,若明白佛法,還有錯路的,所以佛這份慈悲心,詳詳細細的給他說這種道理,這種道理其實人人都應當學,人人都應當知道,以免向下墜落。九次第定,色界四層,欲界不算,無色界四層,說到怎麼修行的方法,那得另做研究,沒有工夫說那些。最後滅受想定,每個人有身體,就得有享受,衣、食、住、色、受,你有這個享受就得有思想,我把這個形體也空啦,這個色相也沒有啦,到了四空天上啦,到了這個地方,仍然還是墮落,墮落就是不得漏盡,不能夠得著漏盡成阿羅漢,證到了阿羅漢才離開二十八層天,分這個九次第定,才超出去不墮落三界,阿羅漢是一句印度話,翻華官不生,不在三界內受生,他還沒到不滅上,他是光入了寂滅定,這地方說起來很深奧,慢慢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