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一)5


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這段文是領旨哀請,阿難尊者,他是個當機眾,他領會了佛給他說的這個道理,宗旨是領會啦,他還不知道這個道理的所以然,他所以加上一分哀請,他請求佛把這個道理,實實在在的說明白了,再者上次前段,最後兩句話,因未講完,今天要把他補上。

就是「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就是這兩句話,前邊說了一大堆,就是為這兩句話未講完就下座了,這地方因為上邊說這個心實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他這是說分別性「離塵無體」,我們這個人心裡起分別心,哪個人都有分別心,你不分別怎麼做事,這地方最要緊,這是佛明明白白的告訴,前邊說的話,所以這個若有分別性,又怎麼不讓人起分別呢?因為你分別沒有旁的,一定是在六塵上起分別,這是凡夫天天所作的活計,你要修行就是這兩條路,你要知道你分別都是塵,六根對六塵,要想修行佛法,你得先知道有句常話,是「一塵不染,萬法皆空」,說的六塵同是世界上塵勞的事情,塵勞的事怎麼就不好呢?你把他著上就是生死的根,怎麼是生死的根?就是世界上有漏的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有形相,不能常在,你拿它當真的,你就隨著受生死,你不是修行怕生死嗎?你知生死苦,你修行得要知道生死在哪個地方?就在這六塵上,你執著起分別,拿六塵當自己,這是根本上錯誤的地方,這地方得怎麼辦呢?佛說這六塵怎麼不好呢?他是無常的,你在這上頭一天到晚總關心,你在這上頭作活計,你怎麼了生死?天天你幹這個事情,這個道理得打根本上解決,不是馬馬虎虎的,說完了就了,這也不是那個事情,你不是要求真嗎?諸位善士花多少錢,租這間大樓,各位聽眾冒著風雨都來,講經的把喉嚨也說啞啦,為什麼呢?就是為的明白這種道理,在道上解決,不要把這好時光馬馬虎虎的混過去,我說這個話是為的什麼?可以講不完,多講幾分鐘,你別省的後首再補上,未講完下座,他也不知道為什麼,講的人覺著我這話還未說完,今天說就為的講的文要是快、要是短,早下座也不要緊,你假比這段文長多講幾分鐘,大家連聽的帶講的、帶侍候的,把這個宗旨得著了就好了,要不然,弄的前後不相合,所以我把這話說明白了,從漏的這兩句話。最後佛說,你不要分別這個影塵的事情,因為這個塵你要是離開了,你就沒有本體了,就斷滅啦,這個塵不能常住,這道理就在這裡,修行講一塵不染,你執著在這個六塵上頭,就隨著生死轉了。我們人怕生死,才研究佛法,人的身上有個不生不死的,自己不認得、也不承認,所以這個地方,要緊就在後邊這一句話上,這是集經人說,這也不是佛說的,這也不是尊者說的,「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要緊就在這句「默然自失」,說到這裡,佛就為的這四個字,前邊說了這些話,六塵是所分別的事情,我們這個人,哪天不是分別心?你分別的事情可有百宗,你離開他,你不是不知道世界上生死痛苦嗎?你得離開這個無常的,哪個地方不是無常?這道理就在這裡,底下就給點出來,「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就在「默然自失」這句,佛說了半天,大家聽了佛說的道理,可都對,但是心裡不了解,這要點落在什麼地方呢?所以這集經的人都是名人,都是大菩薩集這個經,所以「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因聽佛說的話,他心裡沒有路走了,也不能心思、也不能分別,心裡就停住了,停住的這個地方,就是你自己不承認,你總讓這個心亂跑還行嗎?默然,你也沒有可問的、沒有可想的、沒有可說的,這叫默;底下然,就是了,在沒有說、沒有想的地方就是。心裡頭起妄想、起分別,都是從這個不分別的地方出來的,你心裡什麼事情也沒有,待一會兒,耳朵一聽、眼睛一見,這個事情來了,你那分別心就生了,這地方你知道不要緊,分別不要緊,你認得他,你知道這是誰,你不隨他轉,不隨他轉就對啦,道理就在這裡。說默然,這就是了,佛說的話,你也沒有問的、也沒有想的,這就是了;自失,你這地方不承認,這「默然自失」,說是自己失誤,不能撿起來,自己失掉了,佛說法就為的這些話,這地方怎麼我還不明白?不明白不怕,佛在後邊說了三十五段,就為的這種難明白的事情,這是人的習慣性,已經久啦,一時半時改不過來,所以你就是明白了,你自己還不信,你自己信了,你還做不到,這宗事情咱們這是為研究會,佛學研究會不是說完了、聽完了就算了,咱不是研究嗎?所以今天我才敢說這話,要不是叫佛學研究會,這個話就不必說了,多說少說馬馬虎虎過去就完了,這地方就是為的大家一時不明白,就是「默然自失」,自己把自己的常住真心不承認,把自己就丟失了,這四個字就這麼講,這是一段文。
還有一段未曾講完,是從「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這是要緊的地方,說你不能證聖果,不能超凡入聖,因什麼呢?皆因執,執是抓住不鬆手,執此什麼呢?「生死妄想」,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也當生滅講,這都是妄想,這地方要注意,六塵這是個有生有滅的,這是所有生,在所上論,這個能分別的,這是說能的方面,佛法種講能、講所,究竟處講能所雙亡,把能所都銷滅了,怎麼叫能所呢?我們的眼睛能見,這叫能,能見種種形色、耳朵能聞聲音,你們諸位聽到說話的聲音,這叫所聞,我們要到所見、所聞都沒有的地方;就照著這兩樣說,一個能、一個所,六塵是所分別的,我們所執著的,六識是能分別的,一個能、一個所,這兩種東西,你要不把他銷滅了,對於佛法的道理,就沒有明白的時候。前邊說的「皆由執此生死妄想」,前邊說的六塵,那是所迷惑的,我們執著是實有的,其實不是常在的,你生了滅、滅了生;生了死、死了生,就是這個,你這個能明白的,就是妄想,因什麼妄想呢?你不應想的去想,這就虛妄了,妄作妄為,不應當想的去想,不是白想嗎?這就虛妄不實了,皆因為這個因由,你執此生死妄想,執著住永遠不放鬆,人人都如此,抓住什麼呢?生死的妄想。前邊那六塵,是所分別的妄想,他有所分別的地方,能分別的就是這個見、聞、、嚐、覺、知,這是六種根性,人自己迷啦,不會用、不會保守,隨著形相走啦,耳朵的聞性,這是一個寶貝,你了生死就在這個地方,你自己不認得聞性,只認聲音,隨著聲音跑,說我記住多少東西、念了多少文章、讀了多少經,這都是妄作妄為,那個經文讓你明白,你不明白,你念那個幹什麼?這好比人家是個財主,家裡有的是銀子錢,他今天賺了五十萬又掙了六十萬,與你有什麼相干?你心思心思,這個心你分別就是妄想,執著就是人的心,人的心是什麼?見、聞、、嚐、覺、知,這是六樣,是能分別的,色、聲、香、味、觸、法,是所分別的。你要研究佛經,大家知道,這個名相,不怕多說,聽了得把他弄熟了,然後你再拿這個東西,顯這個不可思議的真理,道理就在這裡,講經的不給人講清了,人家聽不懂白費工夫,這是最要緊的。佛說「皆由執此」,你執著生死妄想不放鬆,生死是六塵,都是生滅不常的,你跟著這個跑,這個還能好嗎?你知道生死是錯,你知道錯的地方是什麼?佛明明白白點出來,這段文未講完,所以重說底下還有兩句,佛說,「阿難,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這是佛對他說,你阿難雖然聽了不少、記了不少,你聽完了還是凡夫,你沒起觀念,你沒在見、聞、、嚐、覺、知上觀念,你竟在色、聲、香、味、觸、法上起分別,錯就在這個地方,不把他點清了,不知是怎麼回事情,今天補上面的這段文說。

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

阿難聽完了,還不知這個要點落在哪裡?「重復悲淚」,他自己慚愧的掉下眼淚,這時候「五體投地」,跪在地上,兩個胳膊、兩個膝蓋再加上頭頂著地,這是最重的禮,磕完了頭,還不起來,「長跪合掌」,在那裡長長的跪著,用兩手合著掌,這是請教佛,「而白佛言」,對著佛表白說啦,「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從我發心跟著佛出了家,我心裡有仗勢,仗恃佛有威德有神通,自己常常這麼思惟,用不著我修行,我哥哥成佛啦,還不沾點光嗎?不必勞苦我自己去修了。

將謂如來。惠我三昧。

這三昧是修行的好處,翻為正定、正受、等持,得了想當然的定力,這個心不隨著六塵轉,這叫正定;你得到想當然的正定,身心就有享受得大自在,這叫正受;看世間一切法,相分、見分都是平等的任持,這叫等持;三昧是印度話,中國叫正定正受等持,抓住不鬆手,這是三昧。阿難對佛說,「將謂如來,惠我三味」,這個東西不用我修,這個正定正受實由修行而得,不起觀念不行,阿難心思,不用我修,如來有恩惠,送給我這個正定正受等持。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

我從來不知道,各人有各人的身、各有各的心,誰也替不了誰,「本不相代」,讓佛一說我才明白,我自己把見、聞、覺、知這個本心丟啦,拿著這個本心隨著六塵就轉啦,這是我錯誤的地方。雖然是我身體出家,俗語說當和尚,和尚這兩個字,大家要知道,最貴重的尊稱,釋迦佛在世時都稱大和尚,後來的出家人配不起稱和尚兩個字,稱法師可以,要不是稱個僧人,和尚兩字是最尊稱,到了中國,和尚二字弄的頂沒有價錢,一說那事是和尚做的,把糟糕的事加在和尚身上;和尚二字翻中國話叫力生,他能有力量在世間上救度眾生,誰配的起叫這兩個字?平常人擔不起,成了佛才稱和尚,這是不明白佛法的人,也跟著叫和尚,出家人也承認,我是和尚,這兩個字擔不起。所以阿難說,「失我本心」,我把本心丟失啦,怎麼丟失的?跟著六塵轉啦,「雖身出家」,我雖然出了家,像個出家人的形相,「心不入道」,我這個心不知道修行,分不清哪個是能?哪個是所?有能迷惑的、有所迷惑的,所迷惑的是六塵、能迷惑的是六識,就認識這六樣,眼睛就認得色、耳朵認得聲、鼻子認得香、舌頭認得味、身上認得觸、心裡頭隨便亂想,你想想這不是自己與自己過不去嗎?這是錯的地方。

譬如窮子。捨父逃逝。

佛說這個比喻「譬如窮子」,自己甘心受苦,把他有錢的爹捨了,逃到旁處去,這是說人自己不認得天性,天性就是自己的父親,是個大父母、成佛的父母、一切眾生的父母,就是人的天理,也叫天性、也叫性理,光有這個名,人都知道,不知是怎麼回事?不知道怎麼用?「譬如窮子」,這是個窮兒子,他有有錢的爹不承認了、離開了,「捨父逃逝」,捨了他爹,他自己逃在遠處去,自己甘心受苦,人要不明白佛法,就是這麼個比喻,自己有福不會享。

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這是阿難自己說的話,光聽見佛法,不照著修行,也不得受用。「今日乃知,雖有多聞」,我今天才知道,上邊佛說的這些話,雖然我聽了不少,肚子裡記了很多,若不依照起觀念,不修行隨著六塵轉,修來修去,修生修死,到了時候就生,生死永遠也沒有完,受輪迴苦。小孩子生下來就哭,就是難過,這難過是自己找的,你自己不生不滅的性沒有難過,這道理就在這裡。這佛法并沒有什麼稀奇的事情,人人應當研究的、人人應當知道的,這除非佛慈悲心重,特意的示現,耐著煩的說法四十九年,佛三十歲時就明白了這個道理,阿難說是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他說了個比喻,就像人家吃了八碗,又吃了十二個菜,即使說人家吃多少好東西,還代不了自己挨餓,「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佛說的這個法,阿難也知道、也常聽,但是沒照著行,這不就是數人家的寶,想人家的飯嗎?自己不吃,終不能飽。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上來這節文還未講完,這節文就是這個題目,這個宗旨就是領旨哀請,這是阿難尊者領受了佛的宗旨、佛的指教,他自己知道錯啦,隨跟著又哀請佛,相當詳細的指教,上來他自己知道錯啦,他自己比喻說,我像個窮子,「捨父逃逝」,自己把父親捨啦,自己逃在遠處去受苦,今日乃知道我早先錯誤,以多聞為宗旨,多聽多聞不依著修行,與不修行者相等,是一樣的,與不聞佛法的相等,你聞了修行就對啦,聞聽佛法不修行,這比方光說食不能飽,飯吃在肚子裡才能充饑、才能解餓,我就是受了這個病,他到了這時候,自己認錯。說「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這就是心裡頭明白,說我等就是我這一類的人,現今受了「二障所纏」,什麼是二障呢?障就是遮障,纏是解不開,纏在身上,這種障礙有兩種:一是事障、二是理障,怎麼叫事障?事障就是煩惱障,理障就是所知障,事障怎麼成了煩惱障?我們人在世間上應酬這個事實,當仁不讓是有事情做了,你為這個事情,就能起煩惱,若沒有事情,他哪裡有煩惱?二種是理障,你要明白學習佛法,這個道理可有一宗旨,你要學來的這個道理,要是沒悟到這個真理,所學的道理都是障礙,這叫所知障,所以這個理障是所知,阿難尊者就是這樣,他說「二障所纏」,他學了不少,不會用,光把名詞學會,對自己修行不知道怎麼用,這叫所知障,你光知道這是所知道的,他學來的當然是心裡頭知道了,知道不會用,你不知道這個理究竟在哪裡?光學了點所知的事情,這叫所知障,所知道的事情,就把自己的本性遮障了,這二種障,你沒從根本上解決,你光學會了,也會說、心裡也知道,這正把你那個真理遮障住啦。所以這個佛法的道理,你要學到究竟,你把這一切的言語都得放下,那這話是領你上這條道上來的,你在心裡頭記住那些言語,你不是把你的本心就障住了,你學的那個、聽的那個,佛講的時候,就讓你把心裡頭的麻煩,把這些葛藤雜性除淨了,就對啦!沒有另外的道理,你記一肚子所知道的事情,你認為這就是佛法,就把自己誤了,就叫所知障,也叫理障。

底下說障礙根本,說「良由不知,寂常心性」,這個良字就做個真實的意思,實實在在不知道,「寂常心性」,寂就是寂然不動、常是常常的隨緣,說心是性的用、性是心的體,這四個字是最要緊,所以這個心性是全體全用,這個性為體、心為用,這個性是常常的寂然不動、這個心是常常的隨緣,隨緣是用、性就是理體,所以在經教上有兩句成語,「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早先講過多次,這個不變就是個性體、隨緣就是心上起用,這個體用是不相離的,離開體就不能用、離開用就沒有體,體用不相離,然而體還是體、用還是用,這個體用怎麼不相離呢?我說個比喻大家就知道。你看我們這個身體,這是個體;行、住、坐、臥,四種威儀是用,這是人的體用不相離,大家要知道,行、住、坐、臥你離不開身體,你有這個身體才有行、住、坐、臥。這體要在道理說,就是人的性,這個用就是性上起的作用、就是這個心的變化,所以一個心、一個性,心性,這是一體一用,這心無論怎麼動轉也沒離開性,離開性,這個心就沒有本位,這個性也離不開心,體還是體、用還是用,就是說的比喻,那身體還是身體,行、住、坐、臥還是行、住、坐、臥;行、住、坐、臥離不開身體,身體也離不開行、住、坐、臥,這道理就是這麼個意思,所以這種道理得要知道。阿難尊者自己說「良由不知」,實實在在不知道這個理由在那裡?就是不知道「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憐愍我是窮露無依,他這才求修行的法,一點依靠也沒有,就如同窮人沒有依止之處,得怎麼樣去修?還得請佛發明,「發妙明心,開我道眼」,請佛發揮這個不可思議的、明明了了的心,這才能夠開我的道眼。道眼這個名詞義理很寬,含有三種眼:初一步就是慧眼,二聖人證到慧眼,也叫道眼,就證到法眼,也叫道眼,佛才有佛眼,到了極頂,也叫道眼。說到眼一共有五層:第一種是肉眼,俗語說肉眼凡胎,只見眼前的事物;二種是天眼,能見四天下的事情,以上兩種皆是凡夫,都不稱道眼;再說到慧眼,阿羅漢證到慧眼,能觀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果,入定才能知道前後的因果,也稱道眼;菩薩的法眼,不必入定,能見一切眾生根性是深是淺,機緣成熟不成熟、前世後世的所以然是怎麼回事都知道,這名字叫法眼;到了佛眼,也不用入定,是隨便多少萬世的事情他都知道,這叫佛眼,這三種皆稱道眼。阿難的意思哪一種眼都好,佛眼是更好,說頂不好也叫我開點慧眼,也比肉眼天眼強,這是阿難哀求佛發揮這個不可思議的,這個明明了了的心,我光知道名字,不知道是這麼個意思,要開發我的妙明心,不思議的心,然而也能開我的道眼,這道眼不知道哪一步的道眼,可高可低,總比凡夫的眼睛好,這是他懇求的話,以下是佛回答他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