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0日 星期日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亦名禪那理行諸詮集)
page3image5496

page3image6144
唐圭峯山沙門宗密述
禪源諸詮集者。寫錄諸家所述。詮表禪門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為一藏。以貽 後代。故都題此名也。禪是天竺之語。具云禪那。中華翻為思惟修。亦名靜慮。皆定 慧之通稱也。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 。定慧通稱為禪那。此性是禪之本源。故云禪源。亦名禪那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禪理 。忘情契之是禪行。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諸家述作。多談禪理少談禪行。故且以禪源 題之。今時有但目真性為禪者。是不達理行之旨。又不辨華竺之音也。然亦非離真性 別有禪體。但眾生迷真合塵。即名散亂。背塵合真。方名禪定。若直論本性。即非真 非妄。無背無合。無定無亂。誰言禪乎。況此真性非唯是禪門之源。亦是萬法之源。 故名法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藏識(出楞伽經) 亦是諸佛萬德之源。故名佛性(涅槃等經) 亦是菩薩萬行之源。故名心地(梵網經心地法門品云。是諸佛之本源。是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 諸佛子之根本) 萬行不出六波羅蜜。禪門但是六中之一。當其第五。豈可都目真性為一禪行哉。然禪 定一行最為神妙。能發起性上無漏智慧。一切妙用萬德萬行。乃至神通光明。皆從定 發。故三乘學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離此無路。至於念佛求生淨土。亦須 修十六觀禪。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又真性則不垢不淨。凡聖無差。禪則有淺有深 。階級殊等。謂帶異計欣上壓下而修者。是外道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 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上 四類。皆有四色四空之異也) 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 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 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禪也。達摩未 到。古來諸家所解。皆是前四禪八定。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南岳天台。令依三諦之 理修三止三觀。教義雖最圓妙。然其趣入門戶次第。亦只是前之諸禪行相。唯達摩所 傳者。頓同佛體。逈異諸門。故宗習者難得其旨。得即成聖。疾證菩提。失即成邪。 速入塗炭。先祖革昧防失。故且人傳一人。後代已有所憑。故任千燈千照。暨乎法久 成弊錯謬者多。故經論學人疑謗亦眾。原夫佛說頓教漸教禪開頓門漸門。二教二門各 相符契。今講者偏彰漸義。禪者偏播頓宗。禪講相逢胡越之隔。宗密不知宿生何作熏 得此心。自未解脫欲解他縛。為法忘於軀命。愍人切於神情(亦如淨名云。若自有縛能解 他縛。無有是處。然欲罷不能驗。是宿世難改)每歎人與法差。法為人病。故別撰經律論疏 。大開戒定慧門。顯頓悟資於漸修。證師說符於佛意。意既本末而委示。文乃浩博而 難尋。泛學雖多秉志者少。況迹涉名相。誰辨金鍮。徒自疲勞。未見機感。雖佛說悲 增是行。而自慮愛見難防。遂捨眾入山習定均慧。前後息慮相計十年(云前後者。中間被勅追入內住城三年。方却表請歸山也)微細習情。起滅彰於靜慧。差別法義。羅列見於空心 。虛隙日光纖埃擾擾。清潭水底影像昭昭。豈比夫空守默之癡禪。但尋文之狂慧者。 然本因了自心而辨諸教。故懇情於心宗。又因辨諸教而解修心。故虔誠於教義。教也 者。諸佛菩薩所留經論也。禪也者。諸善知識所述句偈也。但佛經開張羅。大千八部 之眾。禪偈撮略。就此方一類之機。羅眾則渀蕩難依。就機即指的易用。今之纂集意 在斯焉。問夫言撮略者。文須簡約。義須周足。理應撮束多義在少文中。
且諸佛說經 皆具法(法體)
(義理)(三賢十地三十七品十波羅蜜)(佛之妙用)(信法)(解義)(歷位修因)(證果) 
雖世界各異化儀不同。其所立教無不備此。故華嚴每會每位。皆結十方世界悉同此說 。今覽所集諸家禪述。多是隨問反質旋立旋破。無斯綸緒。不見始終。豈得名為撮略 佛教。
答 佛出世立教與師隨處度人。事體各別。佛教萬代依馮。理須委示。師訓在即 時度脫。意使玄通。玄通必在忘言。故言下不留其迹。迹絕於意地。理現於心源。即 信解修證。不為而自然成就。經律疏論。不習而自然冥通。故有問修道。即答以無修 。有求解脫。即反質誰縛。有問成佛之路。即云本無凡夫。有問臨終安心。即云本來 無事。或亦云此是妄此是真。如是用心。如是息業。舉要而言。但是隨當時事應當時 機。何有定法名阿耨菩提。豈有定行名摩訶般若。但得情無所念。意無所為。心無所 生。慧無所住。即真信真解真修真證也。若不了自心但執名教欲求佛道者。豈不現見 識字看經元不證悟。銷文釋義唯熾貪嗔耶。況阿難多聞總持。積歲不登聖果。息緣反 照。暫時即證無生。即知乘教之益。度人之方。各有其由。不應於文字而責也。問既 重得意不貴專文。即何必纂集此諸句偈。答集有二意。一有雖經師授而悟不決究。又 不逢諸善知識處處勘契者。今覽之遍見諸師言意。以通其心以絕餘念。二為悟解了者 欲為人師。令廣其見聞增其善巧。依解攝眾答問教授也。即上云。羅千界即漭蕩難依 。就一方即指的易用也。然又非直資忘言之門。亦兼垂禪教之益。非但令意符於佛。 亦欲使文合於經。既文似乖而令合實。為不易須判一藏經大小乘權實理了義不了義。 方可印定諸宗禪門各有旨趣不乖佛意也。謂一藏經論統唯三種。禪門言教亦統唯三宗 (各在下文別釋) 配對相符方成圓見。問今習禪詮何關經論。答有十所以。須知經論權實方辨諸禪是非 。又須識禪心性相方解經論理事。一師有本末馮本印末故。二禪有諸宗互相違阻故。
page5image5704
page5image6352
三經如繩墨楷定邪正故。四經有權實須依了義故。五量有三種勘契須同故。六疑有多 般須具通決故。七法義不同善須辨識故。八心通性相名同義別故。九悟修頓漸言似違 反故。十師授方便須識藥病故。初言師有本末者。謂諸宗始祖即是釋迦。經是佛語。 禪是佛意。諸佛心口必不相違。諸祖相承根本是佛。親付菩薩造論始末。唯弘佛經。 況迦葉乃至毱多弘傳皆兼三藏。提多迦已下。因僧諍律教別行。罽賓國已來。因王難 經論分化。中間馬鳴龍樹悉是祖師。造論釋經數千萬偈。觀風化物無定事儀。未有講 者毀禪禪者毀講。達摩受法天竺躬至中華。見此方學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數為解事相 為行。欲令知月不在指法是我心。故但以心傳心不立文字。顯宗破執。故有斯言。非 離文字說解脫也。故教授得意之者。即頻讚金剛楞伽云。此二經是我心要。今時弟子 彼此迷源。修心者以經論為別宗。講說者以禪門為別法。聞談因果修證。便推屬經論 之家。不知修證正是禪門之本事。聞說即心即佛。便推屬胸襟之禪。不知心佛正是經 論之本意(前敘有人難云。禪師何得講說。余今以此答也)今若不以權實之經論對配深淺禪宗 。焉得以教照心以心解教。二禪有諸宗互相違反者。今集所述殆且百家。宗義別者猶 將十室。謂江西荷澤北秀南侁牛頭石頭保唐宣什及稠那天台等。立宗傳法互相乖阻。 有以空為本。有以知為源。有云寂默方真。有云行坐皆是。有云見今朝暮分別為作一 切皆妄。有云分別為作一切皆真。有萬行悉存。有兼佛亦泯。有放任其志。有拘束其 心。有以經律為所依。有以經律為障道。非唯汎語而乃礭言。礭弘其宗礭毀餘類。爭 得和會也。問是者即收。非者即揀。何須委曲和會。答或空或有。或性或相。悉非邪 僻。但緣各皆黨己為是。斥彼為非。彼此礭定。故須和會。問既皆非邪。即各任礭定 。何必會之。答至道歸一精義無二。不應兩存。至道非邊了義不偏。不應單取。故必 須會之為一令皆圓妙。問以氷雜火勢不俱全。將矛刺盾功不雙勝。諸宗所執既互相違 。一是則有一非。如何會令皆妙。答俱存其法俱遣其病。即皆妙也。謂以法就人即難 。以人就法即易。人多隨情互執。執即相違。誠如氷火相和矛盾相敵故難也。法本稱 理互通。通即互順自然。凝流皆水鐶釧皆金故易也。舉要而言。局之則皆非。會之則 皆是。若不以佛語各示其意各收其長。統為三宗對於三教。則何以會為一代善巧俱成 要妙法門。各忘其情同歸智海(唯佛所說即異而同。故約佛經會三為一) 三經如繩墨揩定邪正者。繩墨非巧。工巧者必以繩墨為憑。經論非禪。傳禪者必以經 論為準。中下根者但可依師。師自觀根隨分指授。上根之輩悟須圓通。未究佛言何同 佛見。問所在皆有佛經。任學者轉讀勘會。今集禪要何必辨經。答此意即其次之文。 便是答此問也。四經有權實須依了義者。謂佛說諸經。有隨自意語。有隨他意語。有 稱畢竟之理。有隨當時之機。有詮性相。有頓漸大小。有了義不了義。文或敵體相違 義必圓通無礙。龍藏浩汗何見旨歸。故今但以十餘紙都決擇之。令一時圓見佛意。見 佛意後即備尋一藏。即句句知宗。五量有三種勘契須同者。西域諸賢聖所解法義。皆 以三量為定。一比量。二現量。三佛言量。量者。如度量升斗量物知定也。比量者。
page6image5592

page6image6240
以因由譬喻比度也。如遠見煙必知有火。雖不見火亦非虛妄。現量者親自現見。不假 推度。自然定也。佛言量者。以諸經為定也。勘契須同者。若但憑佛語不自比度證悟 自心者。只是泛信。於己未益。若但取現量自見為定。不勘佛語。焉知邪正。外道六 師親見所執之理修之亦得功用自謂為正。豈知是邪。若但用比量者。既無聖教及自所 見。約何比度。比度何法。故須三量勘同方為決定。禪宗已多有現比二量。今更以經 論印之則三量備矣。六疑有多般須具通決者。數十年中頻有經論大德。問余曰。四禪 八定皆在上界。此界無禪。凡修禪者。須依經論引取上界禪定而於此界修習。修習成 者。皆是彼禪。諸教具明。無出此者。如何離此別說禪門。既不依經即是邪道。又有 問曰。經云。漸修祇劫方證菩提。禪稱頓悟剎那便成正覺。經是佛語。禪是僧言。違 佛遵僧。竊疑未可。又有問曰。禪門要旨無是無非。塗割怨親不嗔不喜。何以南能北 秀水火之嫌。荷澤洪州參商之隙。又有問曰。六代禪宗師資傳授禪法。皆云。內授密 語外傳信衣。衣法相資以為符印。曹溪已後不聞此事。未審今時化人說密語否。不說 則所傳者非達摩之法。說則聞者盡合得衣。又有禪德。問曰。達摩傳心不立文字。汝 何違背先祖講論傳經。近復問曰。淨名已呵宴坐。荷澤每斥凝心。曹溪見人結跏曾自 將杖打起。今問。汝每因教誡即勸坐禪。禪菴羅列遍於巖壑。乖宗違祖。吾竊疑焉。 余雖隨時各已酬對。然疑者千萬。愍其未聞。況所難之者情皆遍執。所執各異。彼此 互違。因決申疑復增已病。故須開三門義。評一藏經。總答前疑無不通徹(下隨相當文 義一一脚注。指之答此諸難。欲見答處。須檢注文也) 七法義不同善須辨識者。凡欲明解諸法性相。先須辨得法義。依法解義。義即分明。 以義詮法。法即顯著。今且約世物明之。如真金隨工匠等緣作鐶釧椀盞種種器物。金 性必不變為銅鐵。金即是法。不變隨緣是義。設有人問。說何物不變。何物隨緣。只 合答云金也。以喻一藏經論義理。只是說心。心即是法。一切是義。故經云。無量義 者從一法生。然無量義統唯二種。一不變。二隨緣。諸經只說此心隨迷悟緣成垢淨凡 聖煩惱菩提有漏無漏等。亦只說此心垢淨等時元來不變常自寂滅真實如如等。設有人 問。說何法不變。何法隨緣。只合答云心也。不變是性。隨緣是相。當知性相皆是一 心上義。今性相二宗互相非者。良由不識真心。每聞心字將謂只是八識。不知八識但 是真心上隨緣之義。故馬鳴菩薩以一心為法。以真如生滅二門為義。論云。依於此心 顯示摩訶衍義。心真如是體。心生滅是相用。只說此心不虛妄故云真。不變易故云如 。是以論中一一云心真如心生滅。今時禪者多不識義。故但呼心為禪。講者多不識法 。故但約名說義。隨名生執難可會通。聞心為淺聞性謂深。或却以性為法以心為義。 故須約三宗經論相對照之法義既顯。但歸一心自然無諍。八心通性相名同義別者。諸 經或毀心是賊。制令斷除。或讚心是佛。勸令修習。或云善心惡心淨心垢心貪心嗔心 慈心悲心。或云託境心生。或云心生於境。或云寂滅為心。或云緣慮為心。乃至種種 相違。若不以諸宗相對顯示。則看經者何以辨之。為當有多種心。為復只是一般心耶
page7image5592

page7image6240
。今且略示名體。汎言心者。略有四種。梵語各別翻譯亦殊。一紇利陀耶。此云肉團 心。此是身中五藏心也(具如黃庭經五藏論說也)二緣慮心。此是八識。俱能緣慮自分境故 (色是眼識境。乃至根身種子器世界是阿賴耶識之境。各緣一分。故云自分)此八各有心所善惡之 殊。諸經之中。目諸心所總名心也。謂善心惡心等。三質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 識。積集種子生起現行故(黃庭經五藏論。目之為神。西國外道。計之為我。皆是此識)四乾栗 陀耶。此云堅實心。亦云貞實心。此是真心也。然第八識無別自體。但是真心以不覺 故。與諸妄想有和合不和合義。和合義者。能含染淨目為藏識。不和合者。體常不變 目為真如。都是如來藏。故楞伽云。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即如來藏。如來藏亦是 在纏法身。如勝鬘經說。故知四種心本同一體。故密嚴經云。佛說如來藏(法身在纏之 名)
以為阿賴耶(藏識)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有執真如與賴耶體別者。是惡慧) 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鐶展轉無差別(指鐶等喻賴耶。金喻真如。都名如來藏) 然雖同體。真妄義別本末亦殊。前三是相後一是性。依性起相蓋有因由。會相歸性非 無所以。性相無礙都是一心。迷之即觸面向牆。悟之即萬法臨鏡。若空尋文句。或信 胸襟。於此一心性相如何了會。九悟修頓漸似反而符者。謂諸經論及諸禪門。或云先 因漸修功成。豁然頓悟。或云先須頓悟方可漸修。或云由頓修故漸悟。或云悟修皆漸 。或云皆頓。或云法無頓漸頓漸在機。如上等說。各有意義。言以反者。謂既悟即成 佛本無煩惱名為頓者。即不應修斷。何得復云漸修。漸修即是煩惱未盡。因行未圓。 果德未滿。何名為頓。頓即非漸。漸即非頓。故云相反。如下對會。即頓漸非唯不相 乖。反而乃互相資也。十師資傳授須識藥病者。謂承上傳授方便皆先開示本性。方令 依性修禪。性不易悟多由執相。故欲顯性先須破執。破執方便須凡聖俱泯功過齊祛。 戒即無犯無持。禪即無定無亂。三十二相都是空花。三十七品皆為夢幻。意使心無所 著。方可修禪。後學淺識。便但只執此言為究竟道。又以修習之門人多放逸。故復廣 說欣厭毀責貪恚讚歎勤儉調身調息麁細次第。後人聞此又迷本覺之用。便一向執相。 唯根利志堅者。始終事師方得悟修之旨。其有性浮淺者。纔聞一意即謂已足。仍恃小 慧便為人師。未窮本末多成偏執。故頓漸門下相見如仇讎。南北宗中相敵如楚漢。洗 足之誨。摸象之喻。驗於此矣。今之所述。豈欲別為一本集而會之。務在伊圓三點。 三點各別既不成伊。三宗若乖焉能作佛。故知欲識傳授藥病。須見三宗不乖。須解三 種佛教(前敘有人難云。禪師何得講說。余今總以此十意答也。故初已敘西域祖師皆弘經論耳也)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