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氣質和氣的週期
同時在此也可附帶的提到有關儒家學說“變化氣質”的觀念。在一般只講讀書求學問的人來說,能夠真正做到讀書明理,從人生日常的言語行為和待人處事之間,確切地體會到學問與知識對於修養的實際應用,做到心平氣和的,便是學問“變化氣質”的最明顯造詣。這是由心理入手,改變心性修養的路線,確實有理,一點也沒有錯。但嚴格的說來,這還只屬於“養氣”和“養心”的工夫。氣變而質仍未變。所謂質變,必須是連帶生理功能的轉變。如果只從心性修養,而不配合生理修煉到達上述“氣住神閑”的境界,那麼,所謂“變化氣質”之道,也僅屬於一句理念上的名言,而並非實際履踐的愷切工夫。
如上所說的種種,我們平常學習佛家天臺宗的“隨息”“數息”“觀息”和道家的“心息相依”,以及一般內家氣功的種種修煉方法,對於達成“練精化氣”和“煉氣化神”的作用,又有什麼關係呢?關於這個問題,說來便會牽連到一般“丹經”造書有關人身呼吸的理論了。許多專為修道、修煉內丹或靜坐功夫的書籍上,有關人體氣脈的理論,大體都根據原始醫學原理的“內經”和“難經”的抽象觀念,說明氣機或氣脈在人體內部的行度和作用。古往今來,有許多學道或修煉靜坐的人,便死守這種傳述,信以為真,浪費很多寶貴的精神和時間,從事那些不切實際而太過抽象的工夫。現在在此特作聲明,以供參考。
我們過去原始粗淺的自然科學觀念,往往把許多事物,都納入古代天文數字或抽象的《易經》象數的數字裡去。所以許多“丹經”道書,也隨“內”、“難”二經一樣,把人體的氣脈作用,區分為五候、六氣、和三百六十周天度數,或八八六十四卦的觀念。因此而使後世進入似是而非、迷離惝恍的影響之談中去討生活了。例如古代最早的天文學理之說,認為“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太陽每日繞地一周而過一度,每歲紀三百六十五度零二十五刻。太陽行一周天即是一年。四歲共積盈百刻而為一紀。”云云。人身是小天地,氣脈運行之數也同此規則。如說:“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分開一呼一吸而加一倍數,也只等於二萬七千息),脈行五十度而周於身。”這等於說:“呼吸氣二百七十息,脈行三十六丈二尺為一周。五十度周身,計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十一丈。每日從寅時起複而至於卯。”於是從事修道、靜坐的人,便都根據此說而作調息的工夫。其實,這個數字的根本問題,都誤在古代測驗時辰刻漏方法的不夠標準,這種理論和數字,是大有問題的問題,不足據以為信。根據科學事實和準確醫學的經驗,人的呼吸,平均每分鐘十八次。一天廿四小時,平均共二萬五千九百二十次。脈搏平均每分鐘跳動七十二次,等於呼吸的四倍數。太陽系統的運行旋轉,也是二萬五千九百二十年為一週期。這個總數也就是各大行星回復到相同相對位置所需要的時間,所以叫做太陽的大週期(The Great Sidereal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