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3


底下還有這個「妙真如性」,這七個字已解了這三個字-「如來藏」了,怎麼叫「妙真如性」呢?真如這兩個字,一切大乘法以他為正式的理體。小乘藏通二教,小乘二乘聖人,都不行,他沒有這個理體,夠不上真如這兩個字,說到這個地方,正式的顯體,這個體、這個真如,有兩種名字:有別教的真如、有圓教的真如,這兩個真如有深有淺,都叫真如,分別由哪裡分別呢?你要在別教裡頭,他比圓教淺一層,直接著就叫真如哇,這個地方,又正式的加上一個字叫妙真如,性字承著上頭把「如來藏」都擱在一塊,如字歸在一性,這個性字不好表示的,說出這個話來這是表示呀,這就是一個曲引旁徵,決不是直接著說的這個事呀。人都由說的這個話慢慢悟這個理,照佛說的這個話,自然的人人都能會到了,這個本性是人人本具的東西,也不是學的,所以這個地方解釋真如兩個字,他比別教裡頭高,加一個字,叫妙真如,這個妙怎麼講呢?說是不可思議,妙真如,不是你拿嘴說的到、拿心想的到,你說不到、思想不到,你可以由這個思想慢慢的會,你直接著想,想不到,你說也說不到,不可思議的,你要能會呢,慢慢的也可以會到這個道理呀,說到這裡真如兩個字,什麼叫真如呢?所以這個佛法是講究要求真實呀,這個真對什麼說的呢?對著假說的,說世間事情,哪個是假的?我們這個世間上的人,所說的這個話、所承認的都是假的,哪一種也不是真的,你說的這個話怎麼決斷呢?還有可憑的,什麼可憑呢?當時就可以評論,隨便評論,怎麼個評論法呢?你就照真如這兩個字,你就可以評論世間上一切一切說真如、說求真的,怎麼樣求呢?這底下擱一個字就得如,非如不能真,有這麼一句話呀,怎麼叫如哇?各如本位呀,就是真的呀,你要不如本位就是假的。怎麼叫如本位呀?怎麼叫不如本位呀?是不是?所以我們這個世間上的人,哪個人也沒如本位,所以佛出世說法,把這個意思給說開了,哪個明白人、有善根的人,聽到就接受、就能領受,沒有善根那就難說了。所以這個地方,就在這個如字上就能真哪,所以佛臨入滅的時候,阿難尊者問佛,你入滅以後這四十九年說的法,可以集成了經卷,這個文字一起首,得用什麼文字的字句呢?佛告訴他兩個字,「如是」二字呀,凡佛說的這個大乘教、小乘經都擱到一塊,都得將這個「如是」二字起頭,不信你們諸位看佛經,他就重在這個如字上,這個如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就是各如本位呀,要不如本位,這事情就多啦。你就說世間上一切名、一切相,那個都是假定的,大家要知道說是這個人富貴呀,這個人依著什麼來的呀?依著貧賤來的呀,借著貧賤就說富、因著空就說有、因著好就說壞、因著上就說下,這統統是借來的名字呀!假借的名字,大家要知道哇!你們諸位說是不是?你說個來就有個去、你說個大就有個小、說遠就有個近,就怕你不開口,一開口就是個對待,對待就是假借的,要不說都是假的呢,那麼怎麼就不假呢?就得如哇!說真啦!真才能如,非如還不真,怎麼叫如呢?你在本位上論,你不借外緣,你們諸位想想,一切的法不借外緣,你就沒有名字可叫啦,你要不叫外面有惡,你因什麼叫善人?要外邊沒有窮人,你因什麼叫富人?沒有賤人你因什麼叫貴人?要沒有長怎麼叫短呢?要沒有方你就不會說圓,說方你借著圓的、借著長你就說短,你得假借,你不假借你這個名字不能成立,你們諸位打打這個算盤,所以要不假借呢?各如本位呀!你說大在本位上不借著小說,大的名字就沒有了,說是我富有錢,你不借著窮說,你的這個富的名字就沒有了,不成立呀!說這個你們大家想一想,都是假借的名字,人都是自己以假作假,不求真啦。

所以佛法他要求真說,世間上什麼是個真的呀?你要如在本位上是真的,本位上是什麼?本位上你不借著外邊的假借,不借!一借就是假借,要不借這個名字就沒有了,名字沒有有什麼好處呢?名字沒有你就不起分別心了,你要不起分別心,你這個人別說是急,連善也沒有了,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你看講到這裡,這好似沒有意思似的,這個地方這是修行的真法子,大家要知道,要說是不起妄想,怎麼不起妄想啊?你把外邊的事情都看假了,你就如在你的本位上,你心裡也不想長、也不想短,這個地方就是如哇!所以就給他加上一個真字,這叫真如哇。這個真如,這是法相的一個名詞,這在別教裡真如是個理體,你要研究這個理,到了這個地方就不能說啦,無名無相,到了這個地方,心就住下了,就不打妄想了,所以你因為什麼打妄想啊?這個胡思亂想,不應該想的你亂想,氣血耗沒了,就一挺屍,人都是如此,你們諸位想想,這道理就在這裡,哪還有實在的呢?哪有真的呢?就是自己這個心哪!你不要妄用就是真心,你妄用就是假的,這真如兩個字,說因著如就真,你要不如本位呢,就得假借。

所以說長是對短說的,你要如在本位呢,就沒有名字啦,不借著外面說,沒有話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這條道要斷了,你這個心就不行動了,這心要不行動了,你這個地方認識你這個不行動的心哪,這就叫明心哪!你的心就明白了,我們每個人都是妄想心,他胡思亂想,拿著這個最寶貴的這個心就用錯了,這是人根本上錯的地方,要不怎麼受苦呢?要能夠把這個心在本位上坐住,如在本位,這個心的名字也沒有啦,像我們這個真如兩個字,真從哪裡來的呢?非如不可呀!因如才真,要因如才真,為什麼不叫如真?你還叫真如幹什麼呢?是不是呀!他這裡頭有個道理,所以這裡頭有兩層意思:有一種尊重的地方、一種他隨著言語之變,因這兩種事情,他本如才真,他不叫如真,他叫真如,言語之變在哪裡說呢?這言語之變是在這裡,假比這個人是個善人,因什麼叫善人?因這個人能做善事,人善就叫善人,你不能因這個人做善事叫人善,是不是呀?你得管他叫善人,說這個人好,人好轉過來叫好人,說人如就真哪,這個名字就叫真如,是這麼個意思,這是一種隨著言語之變,若用這個理呢?一個如字為貴,這個真字還是假借的,真對著假說呀、假對著真說,這是個對等的名詞,這個如是各如本位呀,不假借,所以這個名字才叫真如。

「大佛頂經」第三重玄義明宗以不生不滅因果為宗,這上來是解釋了兩重玄義,第一重玄義就是解釋名字,第二重玄義是顯體,顯這部經的這個理體,現在到第三重玄義,是發明這部經的宗旨。這「楞嚴經」的這個宗,依這個不生不滅為宗,這三重玄義是最要緊,因什麼呢?第一重玄義解釋名詞倒容易,第二重玄義是顯理體,這第三重玄義,發明趣向宗旨,這是最要緊的地方,我們這個要緊的意思,我集下幾段都印成片子,讓大夥看看,容易了解,解釋完了,還可以拿到家裡去看,可以研究研究。因這段文要緊,他上邊承著這個具體,底下接著一個利用,都在這個宗旨上,所以這個不生不滅,從因可以能剋果,以這個為宗旨,這個道理是最關重要的。我們這個人心哪個人不知道,這個世界上的生死是很要緊的,這是個關鍵,所以人都知道,生死是個苦惱的事情,誰也免不了。佛出世說法,就為使人免去這個生死苦,所以這生死苦因什麼有的呢?就是因世界上人不知道、不明白,他錯認了啦,這個人在世界上就受了苦啦!
怎麼錯認的呢?說他依這個世間上的生死,是一種痛苦的事情,誰也脫不了,有些個旁門外道,他想鍊這個不生不死,鍊長生不死,這都是騙人的事情啊,我問你傳這個不生不死的道理,你老師活了幾萬歲呀?他長生不死嗎?可是你的老師也沒找出一個活幾百歲的來呀!你這不是騙人嗎?哪個地方有個不生不死的呢?所以這個人錯、不明白,說錯在這個地方,錯認了生死啦!怎麼錯認的呢?在根本上說是生死是假定的名詞呀!能沒有個生死,沒有生死,怎麼還有生死呢?人到了臨死的時候,又哭又嚎、痛苦煩惱,你看這些事情,就是在根本上錯認了,你要明白、要不錯認呢,根本上就沒有生死,這個道理怎麼使人信呢?怎麼可以使人明白呢?所以佛大慈大悲呀!世間人都怕這個生死,佛才出世,把這個道理給人說明白了、說清楚了,你要認識自己有一個不生不死的,你錯認了這個生死的當了自己啦,這是錯的地方,怎麼錯了呢?你以這個身體為我,這就是一個大錯的地方,這個我就是主宰之義,我能作主嗎?你自己作不得主,一天比一天老,非老不可,老大了勁說死說死,非死不可,你怎麼說能作得了主呢?你不教他死不行,有了病你說得難過,你說是我不難過不行,由不得你,因什麼呢?因錯認了啦!這個身體呀,不是我是誰呢!得加上一個字,我常給人說這個字,這個身體不叫我,叫什麼呢?加上一個字是我的身體,這麼講就好辦啦!哪個人沒有身體呢?這個身體是我的身體,要是我的身體還得有個我,是不是呀!誰是我呢?我,我的,這個地方得要弄清楚了,這個我呀,就是人天然的知覺,這個知覺性,大家知道哇,哪個人沒有知覺性?你這個知覺自己不認得自己的知覺,你就錯誤了,你拿著我的就當了我,你看你這冤不冤枉,你身上這個知覺他從來也沒生過,他哪個時候有死呢?從來他也不生不死呀!你自己不承認,衹承認有生有死的這個身體,你拿著這個當我,其實這叫我的、我的身體,好比這個桌子,這是誰的呀?這是我的桌子,我使用它,壞了再換一個,你看這個身體吧,是我的身體,得使用他,使壞了我再換一個,主人翁呢?能換的是誰呢?就是那個本有的知覺性,大家要知道,這一個知覺分了六樣:見、聞、、嚐、覺、知,眼晴看、耳朵聞、鼻子能味、舌頭能嚐鹹淡、身上感覺痛癢、心裡分別是非邪正,哪個人沒有呀?你們諸位想想,人人皆具足哇!誰沒有見、聞、覺、知,這個見、聞、覺、知叫我,你不知道嗎?你往往說,你知道不知道哇?我知道了,你承認我知道,你總拿著這個身體當我,這個身體是我的,我是我、我的是我的,這個地方要清楚了,就客易商量,就好辦了。所以佛在一切大乘經上,常說這個有不生不滅的道理,世間人多有不明白、不肯接受,佛說這個意思呢,他是個真理呀,你說這個人他認定啦,自己有個生死,這地方有個生死,就按佛說的意思吧,說你認定了有生死,佛說沒有生死,這個道理怎麼分析的開呢?說你要想明白這個道理,你要認真的有研究,佛也說過,說是你要認真了世間上有個生死,佛經上說生滅,又怎麼說生死呢?這是兩個說法,這個生死範圍小一點,在此是個名詞,說生滅呢,這個範圍大一點,怎麼個理呢?照動物說就有生有死,若照著礦物植物連動物說一塊呢,就叫生滅,大家就明白啦,這生滅包羅的廣,生死光照著動物說的,我們人有知覺都叫動物,驢、騾、牛、馬、蚊、虻、蛐、蟲,這都叫動物一類。這個宇宙、山河大地所有的這一切物件,這都是光有形相,所以他就不叫生死啦,他沒有知覺叫生滅,這個人生死合在一塊也叫生滅,佛怎麼說是沒有生滅呢?佛說你承認有生滅,你把這個道理說一說,是先有生是先有滅?還是這個生和滅是一塊發生?這三個問題,你要說清楚了,就算有生滅,讓你說,你說是先有生後有滅,是不是呀?你要是說先有生後有滅,先有生,你問他以什麼為生呢?你原先有個滅才說有生啊!滅了這個東西又生出來了,你先有生沒有滅,生的名字怎麼起的呢?是不是呀?就不好起啦!你要是說先有滅,因什麼你就說先有滅呢?若有滅以先當然是有生了,你沒有生拿什麼東西當滅呢?這個地方說不過去呀!你說先有生先有滅都不對,那生滅一塊呢?這兩樣不同,生就不滅、滅就不生,不能並著引啊,你這個理說的出嗎?說這就是略略的一解釋,龍樹菩薩在「中觀論」上又解釋的明明白白,龍樹菩薩遵著佛的這個道理解釋這個不生不滅,使人好明白這個生死是怎麼回事情,隨後這龍樹菩薩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諸法這法當樣子講,世間上諸般樣樣不自生,沒有自個兒就生出來的,你說有生,你說哪個東西是自生的?是不是呀?你假比說這個桌子在這裡,他自個兒就生出一張桌子嗎?這話就說不出,假比有一個聰明人來啦,這個桌子是木頭成的,木頭生出來的,這木頭太多了怎麼都不成桌子呢?再來一個聰明人就說啦,這是木匠做成的,不是這個木頭自個兒成的,這是木匠他做的,你問問他自己沒木頭可以製成桌子嗎?所以說亦不從他生的,亦不是自個兒生的,「不共不無因」,也不是共生的,若說是共生的當見桌子,為何不見木匠?也不是無因生的,不因著木頭自生,不因著木匠它生,也不是木頭和木匠共生,倒是怎麼生的吧?這是因緣所生法,當體就是個空相,哪有生滅呢?這個不生不滅因果為宗,以不生不滅的因果呀,為這一部經的宗旨,說這種道理呢,就有根據呀,就根據這一篇文上第一段第一決定義云,上頭很有幾個決定了,說:「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這先說這頭幾句話,說是這個人都怕這個生死,哪個人不怕死呢!佛出世說法,說這個不死的法門,這裡頭借著這個第一決定義,說得怎麼辦呢?先得自己審定觀察呀!說「應當審觀,因地發心」,你應當審定了,你自己觀審觀審,從因地上你一發心,從因地發心,你這是個動機了,裡頭一發動,與果地覺為同為異?將來你這個心一發動,你這個心是個什麼心?我先問問你,這個心是一個因那,將來你奔的這個結果呢,他有因必有果了,你先審定了你現在的這個心,說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與將來結果的那個心,是「為同為異」呀!是相同是不相同?這個因和果都是一個心,一切唯心造,是心成的呀!說是你現在發動了這個心與將來的結果,你自己審定審定、觀察觀察是為同為異呢?是相同是不相同呢?這底下問這話幹什麼呢?說:「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滅果,無有是處。」這是佛告訴你使你審定這個因果,因上要是生滅、果上也得生滅;因上你明白這個不生滅、結果就不生滅,就是這麼個道理。說若你在因地上以生滅的心為本修因,他就做了修行證果的因,有因才剋果呀!拿這個因而求佛乘的不生不滅的果,要想拿這個道理來證佛的不生不滅,說是證沒有生死的果啦,要是這麼的,無有是處呀!就沒有對的地方,沒有這個道理啊,這是一往之談。

這底下就說心裡頭怎麼叫生滅心?怎麼叫不生滅心呢?這也是個問題呀,是不是?你假比大家沒研究過佛經的,你要是拿這個生滅的心呢,你不能結這個不生不滅的果呀。你生滅的心還得結生滅的果,你要知道有什麼因結什麼果,你根本上你把這個心地,發心的這個因地先審實了、先審真了,所以這才能行,有什麼因結什麼果呀!說到這裡這個話好懂啦,這個意思不好明白,怎麼叫個生滅心?對不對呀?這個話要問哪,怎麼叫生滅心?怎麼叫不生滅的心呢?大家這個地方要注意呀,這個不生滅的心是自己的本心,這個生滅的心呢?是自己生生世世隨著習學的心,是學的,不是自己本有的,本有的那個心他沒有生滅,我們這個心哪一天都是生滅,大家要知道!你說我在這裡講經吧,也是生滅心,你們諸位聽經也是生滅心,我一講你們的心就生出來了,講個什麼你記個什麼,是不是呀?我也得這麼記呀!那你說這個幹什麼呢?拿這個生滅好顯出這個不生滅呀!是這麼個道理。你別拿著這個心我又記住這個,你也會講我也會聽,我也記住了,你沒有用處哇!你得把這個理明了。所以這個生滅心,說是我們後來現學的,假比我所說的這些話,你們諸位聽去學去也是個生滅;我在這個經上看見的,對你們諸位講,這也是個生滅心,這個道理這個話好懂,說是怎麼樣才是不生滅心呢?這是個問題呀,是不是呀?這個生滅心就不用說了,人人都是,怎麼才能不生滅?要緊就在這個地方。

所以這個地方就不好說,無論怎麼說都不對,既然怎麼說都不對!不說就算對吧,是不是?不是這麼個道理,是什麼道理呢?我是常常的說,你們大家常聽經的,你聽見過,這地方要不好懂,你別忘了這一句話,釋迦佛夜明星悟道是怎麼悟的?這個道理就在這裡,釋迦佛夜明星悟道是怎麼悟的,我已先講過了,大家都覺得合上這個題,也都覺得是怎麼一回事,不信呢,佛夜明星悟道的那個心,到底是什麼樣子?要緊就在這個地方,就在這裡,你也常說,我們也常聽,是不是?怎麼這個地方應該怎麼辦呢?還不能接受哇,這個事情,你要知道,不容易接受,怎麼才能接受呢?得設身處地呀!說釋迦佛夜明星悟道,假定我本身也這樣夜明星悟道,這叫設身處地,這個境界上,他怎麼悟的道呢?他看明星,我也會看明星,就那一觸動,一見,夜明星,這個見是突然間吶,這麼一見,這麼一觸動,這個心裡頭什麼妄想都沒有。

你們諸位想想,就假比釋迦佛,你忖度忖度,他一觸動,這個亮光這麼一晃,這就明白了,這個明白一看見,這一轉個就好講啦,好講什麼呢?這個明星,離我多少萬里地,裝千萬里地,長有這麼長、寬有這麼寬,周遍法界,那就大了啦,一講這個,這就落了分別心啦,這是生滅心,這不生滅的心在哪裡呢?就在這個夜明星,自己這個心還沒發動,就一見,設身處地,你就一見這個心,這叫不生滅心,大家要知道,說修行你得這麼觀念才能行呢,不這麼觀念,總以尋常的心,還是這個心,萬法唯心,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我們的心就不能成佛呢?就沒有這個定力,釋迦佛有這個定力,夜明星,說這些個話,說了四十九年,說了多少的經卷,總也沒離開這個夜明星啊!大家要知道,你自己要看經的時候,你看不明白,你就心思這個夜明星,慢慢地就明白了,非這麼不可呀!這個地方就顯出自己那個本來的面目哇,本來約那個真心,就這麼樣,就是這麼一挺,假比突然間,這個經上說來說去的,越說越不明白,打這裡越沒法明白了,你那個真心就現出來了,大家要知道,你要是越明白越壞了,明白來明白去的,好,目下萬言拿眼我這麼一看,一會兒就看萬言句話,沒有用!這是世間心,這是生滅心。你就在這地方講經教,經講來講去講到無言說處,那個參禪怎麼叫宗下呢?他得了佛經,佛說的經的宗旨了,他不說這些個囉嗦,就讓你坐在那兒,前事不思後事不想,你說在那兒你自己悟這個理,認認你這個本來的面目,那個心還沒發動的時候是什麼樣?就是要這個!這裡我又引出來啦,早先有個天皇祖師,他有個弟子問他,在他那兒一待得二年,他也沒給他講佛法,他這個弟子要告假走了,說講講佛法嘛!也沒聽過佛法,也沒開示過,走吧!告假!天皇祖師問弟子說:「你住得好好的,為什麼要走哇?」「我為參學去!己「在這兒你不參學嗎?」「你多時也沒給我講過經,你也沒說過話,我在這裡學個什麼?」「你這個人,哪天我不給你講經啊,你自己說!哪天我不給你講經啊?」他這徒弟發愣啦!「哪天講經啊?我沒聽見講經。」「你給我端茶來,我就喝茶,你給我盛飯來,我就吃飯,這不是給你講經是什麼?你心思心思!」這徒弟就發愣了!「這是什麼呢?這叫什麼經呢?」他這麼一發愣說:「你要認當下就認!你思索不得!」頓然間開悟啦!「要認你當下就認!」你在這發愣啦,這叫什麼話呀?「你飯來,我就吃飯,你給我端水,我就喝水,這不是給你講經嗎?」這怎麼叫經呢?是不是呀?這個地方不明白,就是那個不明白!那個本心就現出來了,說你要認當下就認!就在這個地方要認你的真心!思索不得!你再一思想、一盤算就錯了。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呀!講經不是講的嘴裡冒白沫就叫講經,講到你這個心,拿這個有言有語送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地方,以不可思議的心,觀不思議的境,這是真修行。

「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說你在因地之中,因由發起,我要修行,以這個生滅心,就與我們這個妄想,一會兒想東一會兒又想西,剛想這個又想那個,你這個心不歸一呀,拿這個做了根本上修行的因由就錯啦!拿這個而求佛乘,你想要是拿這個做成佛的一個法門,就錯啦,而求佛乘,求大乘的佛法,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不能到呀!就是做不到!

「大佛頂經」第三重玄義明宗,以不生不滅因果為宗,上來已經在這個講義片子上解釋了一段啦,所以上頭那一段「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乃至到在這個「不生不滅,與有是處」,在這裡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這個上面的文已經解釋過啦,底下的文,應當還接著,又云:「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在這一節文,這是由天台智者大師,與這個意思發明玄義有五重,最要緊的就是第三重,所以印著點講義片子,讓大家都知道,認識這五重玄義之中第三重玄義,明這個宗旨是最要緊的,因為是最要緊,所以由這個天台智者大師種種地引出了這個「楞嚴經」上的正文,在後頭說的這個宗旨,讓人在這兒注意,他上邊已經說了一段啦,說有什麼因,結什麼果,說以這個不生滅的因,才能結這個不生滅的果。這個生滅是一個普通的名詞,要是單單的在動物上論,就叫生死;你要是在普通的動物、礦物、植物擱在一塊論,這個總名字叫生滅,所以我們這個人在世間上,最大宗的、最要緊的,就是這個生死的根本,這個人自己得要認識、得要明白,說人人都怕死呀!人人都怕死,找不著根本上不生不死的這個根。所以佛看見了世間人,在世間上生生死死受這個苦,佛才出世,演說這個不生不滅的道理,不生不滅就是不生不死,就是這麼一句話,人哪,誰不怕死呢?所以有生必有死,上邊已經說過,要想結不生滅的果,你得追問出來不生滅的因。


上頭這一段已經說完啦,底下隨跟著說,又云,這是指著「楞嚴經」後文上,為是發明這宗旨的道理,恐怕人忽略,不但是說這一次,後文上說這要緊的,很說了幾次,這又云:「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說是這個人研究這個不生不滅,怎麼才能不生不滅呢?依著什麼能可以不生不滅呢?所以這得說出個道理來,說「依不生滅,圓湛性成」,所以人要想免世間上的生死,免去生了就滅、滅了就生,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得怎麼辦呢?得依這個不生滅「圓湛性成」,你得依從這個不生不滅的這一種「圓湛性成」這四個字,怎麼叫「圓湛性成」呢?借著這個圓,這叫圓滿,遍滿一切處,這個湛,就是湛然清淨,圓是圓融一切、圓滿一切,沒有缺的,這是什麼東西呢?圓湛底下說一個圓湛性,上頭有個性,人人都有個性,人都知道這個心的名字,這個性,常常嘴裡說,都不理會他。往往說這個人的性情很好、很慈善,又往往說人的性情太厲害,這就是嘴常說,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是個性,所以這個地方要把他說清楚了,這個性,比這個心難明白,怎麼個理呢?這個心他可以表示,怎麼叫心呢?對著世間上一切物,有形有相,他沒有知覺,這個心,向這個有形有相的物是個對待法,他無形無相,無形無相可是有知覺,所以有知覺,向這個無知覺的形相合在一塊,大家知道這是叫個人,是不是呀?你光有這個知覺哇,俗語說:這就成了鬼塊啦!你要是光是依著這個形相,這說像土木金石啦!所以這個人,有這個心,還有這個相,這個心、相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個心、相,大家要知道,從這個性上生的。往往人說這個人性情善、性情不善,這是人的根本,是什麼的根本呢?是身心的根本,身是個物、心是個知覺,一個人身有知覺、有身體,這個人不但是不認識自己的性,而且連自己的心都不認得,大家知道,他就知道我有心、我有知覺,我這個心好、善、心不善他知道,究竟呢?要是拿佛經一研究,大家要知道,這是個妄想心,這不是人的本心,你要想著研究真理,要想著免世間上生了死、死了生的這個痛苦,你得要追求研究明白這個究竟的這個真心,什麼叫真心?什麼叫妄想心?妄想就是虛妄不實,不是真的了,這個地方我一說,大家也個個能明白。這個心,就是人的一個知覺,這都知道,說不錯,我知道!知道可是知道,你不能用這個清淨心,你用這個污染的心,污染的心是什麼呢?就是你在世間上所厭煩的、所親愛的,這都在心裡頭留下個影子,大家想想,哪個人沒有哇?人人都有,這東西,人都拿這個有影子的這個知覺,就當了自己的心了,這個地方就錯啦,有什麼影子呢?我們這個人一天,這個心裡頭總斷不了影子,撂下這個是就是非,這一天沒有閒的時候,就拿這個有影子的知覺,就當了自己的心啦,根本上這是錯的地方,就得在世間上受苦,也不管是公伯王侯,你就是天上的玉皇大帝、就是天皇,他也是一樣,他所以在世間上做的善事多,他在世間上無非是享福、壽命長,到時候究竟也得死,因什麼呢?他也是以生滅的心結的生滅的果,有生滅的因就有生滅的果,所以他是必須有生死的,生死是離不開。他的壽命長,一活就活幾百萬歲、幾千萬歲,比我們每個人壽命長得太多啦,我們人的壽命根本上打一起,人都活八萬四千歲,一百年減一歲、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如今,我們活了六十上下歲,普通的人頂好的是六十歲,所以還怕頂不上來。這個壽命,由八萬四千歲減來減去,減到我們這個普通的壽命,就是六十歲,就這麼個樣子。佛出世說:我們這個人他不能知道的,人沒那麼大壽命哪,人的身量,按普通說,一百年減一寸,大家要知道,一百年減一寸,一千年就減一尺,我們這個身體再下去四千多年,就一尺來高,不用我告訴你吧!佛不出世說,人就不知道,你要不信,你要說是漢朝人,你不用說遠年的,滿朝人的腦袋瓜子,死人骨頭啊!那棺材裡頭扒出來的,他那個腦袋就比我們這個腦袋兩個大,我告訴你!你看那個穀子棒子,那一棵頂我們一棵半長,你足見古時候人有多大了,這地方可信了,我們這個人,沒有那麼大歲數,他就不信了,就看眼前。所以這個人呢,貪心呢,就是貪得重!按一般人說,世間上人,這個人的這個壽命,貪心關乎人的身體,減得就快,一百年減一寸,這是一個通說的話,這個人心要是貪心重,減的就快,這是說一般人,統統說在一塊,這會兒人也有高的、也有矮的,不一樣,這是說減壽命。人這個殺業要是重了,殺生害命!所以這個壽命也短得快,要是殺業不重,壽命就減得慢,所以貪心要不重,身體就減得慢,這是一定的!

所以人在世間上,受這個生死、這種苦,是人自己找的,苦不是誰給的,怎麼是自己找的呢?就是一個生滅的心,我們這個心,一天生多少回、滅多少回,這個心要是清淨了,與這天性就相合了,諸事也就順善了;你的心妄想越多,這個性迷的越深,世間上的事情越發苦,就是這麼個意思。所以,這個心怎麼叫生滅的心哪?怎麼叫不生滅的心呢?就是自己慢慢的就能演習出來了,你假比人要清晨早起,夜間也沒做過夢,衣裳穿上,洗完了臉,就這麼一坐,昨天也沒有想辦什麼事,就在這個時候,你自己觀觀你自己的心,還有什麼呢?這時候,多有的時候,清淨心就現出來了,你這個清淨心要一現出來,你抓住這個理,你這個性也就容易明白了,心與性連著,心若有生滅,那個性永遠也不能清淨,他是連帶的。所以我們這個人就為世間上這個物,就把這個心累住了,心累住,這個性更不能清淨啦,所以越做越苦惱。所以,人以後一代比一代的煩惱多,一代比一代的身體減、壽命減,這統統都打心上來的。所以佛告訴人這個道,都要人知道,不是常研究「明心見性」這四個字,徜若一個人要是信點佛的、看過善書的,也都懂這一句話,不沾佛法的邊,也都是聽見,也等於不聽。這個心要講明白,怎麼叫明心呢?就是把心裡頭不應當想的事情不可想,這個心就明白啦;不應當想的亂想,那個心越想越糊塗,並沒有旁的稀奇事,就打自己身上求、打自己心裡求,要能夠這個樣子嘛,慢慢的這個性他也就清淨啦,這裡擱在一塊兒說叫自性清淨心,這個清淨心能可以達到自性,你這個自性可以融在這個清淨心,人的生死在這上頭就能免去了,說能了了,這個地方是簡單地說。你若按文上說,「以不生滅」,你那個心不讓他生滅,你找著這個不生滅的心啦,這個性也隨跟著就清淨了,這個性無所謂生滅的,這個性也就清淨了,怎麼個清淨法呢?說「以不生滅」,「以不生滅」是指著心說,你的心有個不生滅,這個人的這個清淨的這個性就顯出來了,「圓湛性成」,你這個心要不生滅,圓滿遍滿一切的這個性、湛然清淨的這個性,他就成能啦!這個性他是心的一個根,這個心他是性的一個作用,這個心裡頭一作用,這個性他就不能清淨、不能圓湛啦,「圓湛性成」,這是「依不生滅」呀,你依著你這個不生滅的心,就是這麼句話,「圓湛性成」,圓滿一切、遍滿一切處,這個圓,沒有沒有的,完全的都是這個性,這個性人人都如此,是整個的、遍滿了一切,盡虛空、遍法界全都是性,你分析,你拿妄想心一分別,這是我的身上,我叫我的性,你的身上叫你的性,這地方就錯了。所以得依著這個不生滅的心,你不起那個分別的心,是非邪正、善惡好醜,把這個心把他消化了,「圓湛性成」,這是圓湛,就說的這個性圓滿一切,無處不是自己的性。這個心其實也是無所不在,這個心!大家都讓這個身體據住啦,這個身體這個心就承認了,我這個心在我這個肚皮裡頭,這也是上當的地方,其實,那個心也是遍滿一切處,隨著性轉,因為身體像監牢獄似的,把你這個心就監牢住了,牢籠不可破,這個心有痛苦、有難過,都是隨著這個身體受這些苦惱,你從根本上入手,要想修行,要想去生死苦,得依著不生滅!依這個不生滅的心,這個性就遍滿一切了,不能據在這個身體上了。我們這個性據在這個身體,這是我的性,眼睛有個見性、耳朵有個聞性、身上有個感覺性,都在身上,是大材小用,這是受了心的毛病,這個心要是不生滅呢?這個性他就圓啦!不但圓!也都湛清湛清的了、也就清淨了,這個性他就成就了,這樣一成就,這就可以作不生死的因。「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以湛就是承著上邊這兩個字,以這個圓湛的性,旋轉!他轉回來你本有的天性,「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以這個湛旋轉回來你這個有生死的心、有生死的相,種種的有生有滅的事情,統統地把他轉回來了,「以湛旋其」,這個生滅是虛妄的,他要是一轉轉回來呢?以湛,是以這個圓湛的這個性,旋其,旋轉回來這個虛妄的生滅,你把這個虛妄的生滅回轉過來了,回轉過來這個生滅,就成了不生滅了,這是「復還元覺」,你這是復元,活回你根本上、原來的你自己起頭的那個知覺,人人都這麼樣,人人都是忘了本啦,人在世間上受苦,人要是溯著這個根本,自然就離開苦啦!是「復還元覺,得元明覺,不生滅性,為因地心」,所以你得著這個元明的知覺,這個元是元起,起始開頭的那個知覺、明明白白的那個知覺,一點污染也沒有,就沒有生滅性了,在這個地方你這個心已經沒有生滅啦,旋轉回來了,那就沒有生滅性了,心要沒有生滅,性就沒有生滅啦。這地方說「為因地心」,你拿這個心做了本位-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你要想著成道、想著成佛,就打這上頭入手,然後圓滿就能成就果地的修證,你就能結了果了,近的容易成小乘聖人,就沒有世間上的生死了,大處說呢,就成利己利人,度化世間上一切人,永遠都沒有生死啦,這是果地上的修證,打哪裡來的呢?還不打這個不生滅的心來的,所以,有不生滅的心就有不生滅的性,以這個不生滅的性為因地心,拿不生滅的性又做這個因地的心,心才有作用,那個性是個隨和的,然後再圓成果地上,你才能結果,結聖果、結佛的果,到究竟是結佛果,在半截腰上可以做小乘的聖人、中乘的聖人,到了究竟,行菩薩道大乘的聖人,到了究竟就成佛。

「此在明文當中,豈有異途」,沒有旁的邪門外道,明文這是指智者大師他這一份苦心,告訴人,人人頂上有明文,剛露出來,燭燭實實、亮亮堂堂地讓人明白,「豈有異途」呢?哪有個特別的道路呢?異途就是特別的道路,沒有二條路,以這個心不生滅為正經的道路。「諦諦當取,不生不滅,因果為宗」,上文掉了這兩句,這就是勸人認真自己求這個不生滅的心才行,這是作證明說,諦諦實實的應當求取不生不滅的這個心,這可以從因剋果,以這個不生滅的心為宗旨,這就是承上邊說的。又這經中都是讓人信,證明了在這個不生滅的心用功,在經文中就好懂了,說「一切眾生生死相續呀」,一切眾生,生了死、死了生,相續不斷,因什麼呢?「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因什麼這個人生了死、死了生呢?因什麼呢?皆因為他不知道,不知道什麼呢?不知道常住真心,他自己那個心總用妄想,胡思亂想,他這個心,沒有這個定力,不知常住自己的真心,要有自己的真心,那就成三德秘藏了,「性淨明體」,就得了這個大體了,性,將來說能成就佛的清淨法身;淨,就能成解脫德;明,成般若德,成了這個成佛的這個具體啦!沒有巧法子,就是一個真心,你別胡思亂想啊!「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說你自己竟用妄想,妄想就是生滅心,不應當想的亂想,「此想不真」,這個想不是真的,自己把自己騙啦,「故有輪轉」,怎麼叫輪轉呢?轉著輪迴,生了死、死了生,不是有個輪子,就像有個輪子,輪過來輪過去,是個比喻,不是輪迴還有個什麼東西,不是那個樣子,就是輪過來、輪過去的沒有完,生了死、死了生,這個事打哪兒受的呢?就受在自己這個生滅妄想心上啦。第二卷又說,給人作證明,天台智者大師是慈悲心,讓人你別含糊,「若能遠離諸和合緣(生緣)及不和合(死-四大分離),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這是指著「楞嚴經」第二卷上有這個明文說著,能夠遠遠地離開,離開什麼?「諸和合緣」哪,我們這個人的身體是和合緣所生的,緣就是因緣的緣,怎麼叫和合呢?這個人身上四大和合,地大,人身上皮肉筋骨是地大和合成的,血脈精液是水大成的,溫熱燥暖是火大成的,人的呼吸氣,動作、氣力是風大成的,地、水、火、風四大成的身體,這些東西這都是生滅的、都是無常時,所以呢,和合而成,所以讓人遠離開了,說是「若能遠離諸和合緣」,你能遠遠地離開這個生滅的因緣,這是人活著,這是因緣和合生,地、水、火、風成了這個身體,人要死了,是四大分離,地、水、火、風就不和合啦,「既不和合」,不和合就分開了,人身上沒有風了,要不喘氣了,還能活著嗎?人沒有精液,水,沒有了、乾了,也不能活。所以說,地、水、火,人要冰了、涼了,一點火沒有,也就死啦,地、水、火、風,這個身體就是地大成的,更不能沒有,沒有這身體拿什麼活著?地、水、火、風這四樣和合就生的,不和合就死了,把這個都去了,一個生一個死,底下說-「則復滅除諸生死因」,才剛說的一個生、一個死,和合是個生、不和合是個死,這都是因果,生死是果,底下你還得告訴他還得打因上去,還是這個話,恐怕人不信,你不能這麼用,「則復滅除諸生死因」,你把這生死果滅了,和合也不要了、不和合也不理會他了,你滅除了你這個生死的因,連因帶果一塊滅,這是滅除生死因,生死因就是心的妄想,一會兒生、一會兒死,那就是生死因,滅除生死因,你就能「圓滿菩提不生滅性」了,圓滿菩提你就能夠將來能證佛果了,也就打不生滅的心成,都歸到那個不生滅的性就成佛了。

第四卷上又引出說,「若棄生滅」,你若把這生滅的心也把他棄拾了,「守於真常」,你總保守著那個清淨心常在,不讓他起妄想,胡思亂想!「常光現前」,你那個真常的心就放光了,你知道,不但是沒有生死,心裡頭放光,那就是成佛的真因,「乃至云何不成無上知覺?」你哪能不成佛呢?乃至是超略之辭,一層一層的你把這妄想都去盡了,你哪能說你不成無上的知覺呢?無上的知覺就是佛,他這個知覺沒有比他再高尚的,他的知覺沒有我們這個人胡思亂想,用這個妄想心。

第七卷云:「顛倒不生,是則如來真三摩地」,這還是上來發明「楞嚴經」五重玄義第三重玄義,以不生不滅因果為宗,上面還沒解釋完,這解釋是引出「法華經」裡實在的證據,以不生不滅的因果為宗,所以,上來這個經體已經解釋過,你這個心要達到本體,怎麼能達到呢?得要知道宗旨,這宗旨是什麼呢?好比航海的定南針,大海之中,船在海裡走,你得有個定南針,這是行路的一個標準,講經也是如此,以什麼為標準?就是第三重玄義,宗旨是以不生不滅的因果為宗,這因果得要相同。所以,人在世間上,要明白佛法,能了脫生死的痛苦,要了生死痛苦,這個體,上來已經說過了,這個宗旨最要緊,怎麼能達到這經的本體?所以就用不生不滅的因果,有什麼因結什麼果,如是因、如是果。你要想著了生死,免去這生滅的法,你必須在因地把他研究真了,你這果地才能真,有什麼因結什麼果,苦瓜籽決不能種出甜瓜來、甜爪籽決不能成苦瓜,這籽好比是因、結成瓜就是果,這個地方都要清楚了。解釋這個地方,這是總法,前邊體、宗、用這三大法是最要緊,到後文就不暇宜解釋這個話了,說過了,大夥都明白,到了文上一解就過,有個底了,是這麼個意思。所以,恐怕人信不及、認不真,就是累次地引出這些經文來,讓人認真了。引出前邊第二卷、第四卷正式的文義,第七卷又云,說「顛倒不生,是則如來,真三摩地」,說這個人,你要想著明白佛法,由因剋果,以什麼因結什麼果,這就是不顛倒了,你要是以生滅的因,要結不生滅的果,你自個兒就是顛倒,這裡說這是「顛倒不生」,這句話就點出來了,這是有滅的心,後邊有明文,你要不生這個顛倒心就好啦,就是這麼句話。怎麼叫顛倒心呢?才剛說的,你拿著生滅心-有生有滅的心,你想要結不生不死的果,這哪能做得到呢?什麼因結什麼果!你要拿著生滅的心,你要結不生滅的果,這就是顛倒了,生滅的,你怎麼結出不生滅的?苦瓜籽你怎能結甜瓜?哪有這種道理?這個道理就在這兒!「顛倒不生!」你別拿這個生滅心求結不生滅的果,你就是顛倒了!說「顛倒不生,是則如來,真三摩地」,這麼說就是對啦!這個就是如來佛成佛的真三摩地,加上個真字,他這個名詞叫三摩地,這三摩地是印度話,翻中國話有三種:正定、正受、等持,他把外國話一、二、三這個因上,他就翻中國話說成正當的這個正字,翻正因就是正定、正享受,最後就是一個等持,他分三等。正定是如來的禪定,你要修行先得正當的定力,不是旁門外道修那邪定,這叫正定;你有正當的定力,你這人將來就得正當的享受,這叫正受;你這就得平等究竟,就是個等持,平等的行持,就是一個平等,佛法到了究竟說是一個平等。三摩地這三個字翻中國話的意思是三樣:一個正定、一個正受、一個等持,這先要知道。說「顛倒不生,是則如來,真三摩地」,這才是如來佛的正定、正受、等持,這都具足了這個好處,說完了底下還答上一句話,「如此明文,不一而足」,明明白白的說的這些文,經上的文就是告訴人,以不生滅的因結不生滅的果,這是明文,說的明明白白的,「不一而足」,不是一樣、兩樣、三樣的,說得太多啦!

所以,說這些話,為的什麼呢?這都是顯然地指示出來「楞嚴經」的宗旨的成證,別弄錯了。蓋因若生滅則不能賅果海,果要是生滅則不能徹於因源,這是一定的理,因果得要相同,因不生滅、果就不生滅;因要生滅、果就生滅。所以,你設若是因地也有生滅,就不能賅於果海,與果海你就合不在一塊兒了;你果地上要是有生有滅,與因地上也就結不上緣了,不能徹於這因源,兩下就不相通,不能徹底,說這個意思,就是警戒人,這個地方不要含糊,所以這個地方要多說話。



這底下又引出來了,上來無非是告訴人這個話讓人注意,不含糊!底下就說出實在的,怎麼叫對?叫不對?怎麼叫生滅、不生滅?你把那不生滅的事情顯出來,大夥看看,這是一定要緊的。底下說「耳根要圓通,即是不生不滅的因果」,你聽這個話吧!說你要想著這個道理圓滿通達一切,你要想著不生滅的因,打哪兒找呢?告訴個門路,說這耳根,人的耳朵叫耳根,耳朵有兩種:有有形相、有無形相的,有浮塵根、有勝義根。浮塵根是有形相的,勝義根是沒有形相、有感覺的,這還是說勝義根的見分,還不是說勝義根的相分,這個見分是知見的見、聞、覺、知的一分子。這地方說耳根要是圓通,你不是想找個不生不滅嗎?不生滅的因結不生滅的果,人就可以了生脫死,不受這生死苦,怎麼辦呢?就是指這「耳根圓通,即是不生不滅的因果」,你要把這個耳根要把他明白了,耳根他原來就沒有生沒有滅,這個勝義根就是人的耳根聽聞性,這個聞性,這說是什麼呢?你光說這個聞性,耳根是怎麼回事情呢?底下接著解釋,「謂此眾生現前聞性」,謂就是解釋稱謂,就是指著此一切眾生現前的,現就是指現時、前就指面前,你要認識,謂此眾生現前的聞性,就是現在,就在眼前的這個聞性,讓你知道,是什麼呢?「本圓,本通,本常,名謂不生滅因」,怎麼叫「本圓,本通,本常」呢?這個本是根本上解決,本來他是圓融無礙、遍滿一切處,這個圓是沒有不到的地方,是說什麼呢?說人的這個耳朵的聞性,我們這耳朵有個聞聽的這個聞性,這是向實處追求;本通不但是圓滿一切,你這個耳根還本來能通達一切,沒有雍塞住的地方、沒有不通的;還本常,還沒有斷滅的時候,是長長遠遠的,是人自己不承認,你不留心也不留神,也不懂這個,這才是一個不生不滅的真根本。講明白了,不生滅的因,你要把他認明白了、研究真了,你就得著這個不生滅的因,將來你就能結不生不滅的果,「以此修證」,你要依著這樣的修證,便成不生滅的果。雖然是說到這兒,這個事情人還是不好明白,他得一層一層的說,給你說個比喻,譬如人靜坐、人靜居,譽如這個人沒有事,在這個清淨淨極之中,沒有動作的時候,這叫靜,靜居,沒有事情擾亂,怎麼樣呢?「十方俱擊鼓」,你好比咱們在樓上,靜居沒有事,在這兒坐著,十方: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這叫十方,十方幹什麼呢?俱擊鼓,這十方都敲鼓,你在這聽到上頭、下頭、左右、四正四圍一塊堆發聲音,這是表示這個聞性,讓人認得,「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你這十個地方有遠有近,你聞聽的時候,是在這一個時候聞聽,你別看這十方,十方是十個地處,這十個地處的音響,你在這個的耳根上是一個時候聽見的,不落前後,就是這個意思。「此則圓真實」,這是結成的時侯,你不是說圓滿成就,真而不妄、實而不虛嗎?這就是那個聞性,這叫圓真實,這個道理還有問詞、還有研究。「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這裡頭還有問題,說「十方俱擊鼓」,鼓都響,一塊響,你這耳朵在一個時辰都聞見,沒有前後,你想這十方的音聲,到在你這一個耳朵裡頭耳聞,這不是搗亂嗎?你心思心思!一個聞性,十方來的一塊都聞,你這也聞不過來呀,是不是?你能聞得過來嗎?這是怎麼回事情?說這個事情在耳朵一聞就聽不出來,哪個是東南西北了?他都攪亂在一塊了嘛,東南西北十方都在一塊堆,這一個聞性,你怎麼聞的清清楚楚呢?這事情說一塊聞說不通,底下怎麼說通呢?再轉個彎說,是你耳朵的那個聞性,他跑在那個打鼓的聲音那個地方去了,是不是?要這麼也可以說,這個話也有說不通的地方,你要是這個聞性向敲鼓的地方,是「十方俱擊鼓」,有遠有近,你得挨著來。頭一個、二個、三個,這得時間的工夫,你是一時聞,一點、一絲、一點一絲一毫也不錯,一塊聞的,你要說是挨著耳朵的聞性去聞那鼓的聲音去,你一時兜不過來,這也說不過去,這個時候是怎麼一回事?問題就在這裡,後文一塊兒都給解釋了。「此則圓真實」,上邊說了三個真實:有圓真實、有通真實、有…這個很圓很通很常,還有一個常真實。這底下隨跟著說「隔垣聽音響」,要說出個比喻來,隔著一個房坦,或是城坦,聽見有音聲響,「遐邇俱可聞」,遐就是遠、邇就是近,遠近都能聽得見,可見足見地有牆也檔不住,有垣牆也檔不住,「是則通真實」,這個地方可以說是什麼也擋不住,在通裡頭是個真實不虛的,說到這兒這是通真實,三個真實了:本圓、本通、本常,這底下再說常真實,把前後這個意思就說開了。底下隨跟著說:「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這個地方得慢慢地把這個聞性就顯出來了。說「聲與既無滅」,這話接著這個「隔垣聞聲響」,隔著坦聞這個聲音響,這是通真實了,他這個音聲一響,你這不是生出聞性來了嗎?音聲一響,耳朵聞見了,你可知道,「聲無既與滅」,聲一響是有啦,聲音響完了沒有了嗎?沒有了,你這個聞性沒滅,是這麼一句話。說聲音響過去了,聲音響過了,這裡擱著三個字「既無滅」,你這個聞性,既是當已經、已過了,他已經就沒滅,不是聲音滅了,我這個聞性能滅了,不是這個道理,不是聲音滅了,聞性隨跟著滅了,不是!他說個既,加上這個既字,既是已然,你這個聲音滅了,我這個聞性沒滅,不但沒滅,不但現在沒滅,已經就沒滅,不是因為你的聲音才沒滅,這句話這麼講,這怎麼個意思呢?聲音有,隔著坦聽著音聲響了,聲音有的時候,就該聞性隨著聲音生,「亦非生」,聲音有,你聽到響,這個耳朵的聞性也不是因著這個聲音響才生的,這個道理最要緊,聲音有了,牆外頭聽到音聲響,聲音有了,我這聞性不是打著音聲上生的,「亦非生」,這顯示不生不滅,在這個地方,你看聲音滅,我的聞性不隨著聲音滅的,不但沒滅,我已經能沒滅,「既無滅」,不是聲音有了,這聞性不是因為聲音生的,他根本就在,這表示人的這個聞性,從來也沒生沒滅,這除非是佛這份慈悲心,給人慢慢的詳詳細細照著人這個迷惑,給人解這個扣,不然解不開呀。所以你要知這個呢,你就足知道這個人的聞性不生不滅,你要認得這個聞性不生不滅,你天天觀照這個聞性不生不滅,這就是一個真因、真修行。你不把這個理悟透了,你總是生滅的心,你還想著不生不滅,你哪能做得到?他那個就是怎麼樣呢?這像人吃東西放涼了,人都把這有形有相的習慣熱了,你要一提有形有相的他很信,你要說無形無相的他當耳旁風,他不聽,因什麼呢?就是習慣性,並沒有旁的。他看有形有相的、聽有形有相的音聲,他慣啦!所以,這個人呢,在這個聞、聲這兩個字,佛就知道我們這個人的根性都分不開,你要問聽見聲音沒有?我沒聽見吶,因什麼沒聽見吶?沒有那個聲音,你說話不就是聲音嘛,或者就沒有聲音,你說可以沒有聲!我沒聽清楚啊!你說我沒聽見,這是顛倒了,你那個聞性和這個聽聞性,你不能說沒有,你這不是顛倒嗎?所以佛為了教訓弟子,就有這個說法,這要說法了,看你們這個聞和聽你們都分不清楚,因什麼分不清楚?佛叫阿難!你把那個鐘給我打一下吧!你看這個事情,人也不知道怎麼做呀,對著鐘,噹!打一下子就響了,佛就問,聞了沒聞?大夥說,聞到了!打的時候就聞到了!把鐘打完了,待一會兒把鐘再打一下子,又去了,噹!又打一下,佛又問,有聲無聲?大家說有聲,都是打鐘,頭一回問你聞嗎?你就說聞,第二回問你聲嗎?你就說聲,你看你這個顛倒勁多大,你連聞和聲都分不開,你還能了生死?你在生死裡不知道是生死,你天天觀生死,你想不生不死?你看我們這個人,拿著這個色殼子當了寶貝,這東西也不能把他廢壞了,我常說過這是我的,不是我,我才是個主人,你這個知覺,他這個聞性,見、聞、覺、知,這是知覺,這是個主人,這才是我,他是不生不滅,你無故的拿這個不生不滅的我,認這個有生有滅的為我的,身體是誰的?你可以說是我的,你別拿著他當我,你拿著當我就錯了,你的知覺叫我。你假比,今天大熱的,我這個身體懶的動,一動老出汗,我還上那個圖書館去聽經,不去了!身體懶得動,你這個心裡一發心說,什麼叫冷、熱的,我研究研究不生不滅的法,到底是怎麼回事情,一定去,這色殼子就跟著來啦,不願意動彈也得動彈,你還是你那個的心作主了吧!我說這話這不是廢話,這表示到底是真作了主人?是假主人?這個經上說的。

「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這四句話,上來還沒解釋完,這是在這個五重玄義,這是明宗的地方最後,最後這個宗旨就是讓人明白,以不生滅的因才能結不生滅的果,有什麼因結什麼果,是這麼個意思,所以,不生滅的因,從哪個地方能可以見出來呢?能顯出這個不生滅的因來呢?所以這個地方由佛說的「楞嚴經」的文上有這個,把這個意思說出來、引出來,讓人好信,讓人不但信,還從根本上明白,這個明白,從哪個地方可以明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