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靜坐與氣(道家)

人體內部的氣機與空氣的關係
 
  一般學習靜坐和修道的人,大致都很容易把呼吸的氣和空氣的氣連成一氣。因此便認為空氣就是入體內部氣機的中心。其實呼吸與空氣的關係,只是人體呼吸器官(肺部)的調劑作用。如果從修煉靜坐的觀點來說,那只屬於達到橫膈膜以上的效用。至於人體內部的氣機,並非只與呼吸的作用連成一氣,換言之,人與動物一樣,由呼吸器官吸收空氣,就如人們需要生火的時候,必須先要憑籍引火的燃料,用來引發本有的燃能。人體內在的氣機,猶如一個原始的寶藏,它與生命俱來,永遠潛在著無盡的功能,但不經過合理的修煉,這種潛藏的生命之能將隨老死物化而去,永遠無法發生作用。

   佛家小乘禪觀的修法,便把呼吸之氣與人體內部潛能的氣機,分成三個步驟和三種狀況,這是比較正確的觀念。

  (一)是“風”。這便是指空氣與呼吸器官之間的通常作用,換言之,一般人憑籍呼吸空氣的作用而維持生命的存在,這都是“風”的狀況。

  (二)是“氣”。就是通常人的呼吸作用,經過靜坐方法的鍛煉以後,呼吸較為輕清而從容緩慢。

  (三)是“息”。經過靜坐的高度修煉以後,呼吸之氣,到達輕微而幾乎止息的狀態,那時呼吸器官的闔辟作用,等於停廢。(但有關身體其他部分的呼吸,並未完全停止。)小腹部分以及下丹田之間。不靠呼吸器官的往返作用,自然而然發生一種翕辟的現象,這便是“息”。後來道家的丹道家們又稱它為“胎息”。甚至有些丹道的修法,還專門主張“心息相依”便是無上丹法的根據。其實,這種說法,都是隋、唐以後,佛家小乘禪觀的修法,被天臺宗修習“止觀”的法門所採用,漸漸普及變化,互相融會而來。因為在隋、唐以前道家的修法,雖然也很注重煉氣術,但實在沒有“心息相依”與“胎息”的理論,雖然有些假託魏、晉時代的丹經偶亦類似提到,但畢竟都是後世的杜撰,不足征信。我們現在所 討論的並非偏向佛家而薄斥道家,這只是從人類文化歷史時代的發展過程順便敘說一些 老實話,與門戶之見無關,更與考證之學無關。如要考證佛、道兩家的修煉方法問題,實在有“刻舟求劍”,逝者難造之感了!
 



 老子說過:“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回靜。是謂覆命。”“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老子這些有關修養方法的理論,完全秉承中國上古文化的傳統。從觀察物理自然的現象而立論。因為在物理界中,一切生命的生髮之機,的確都是從靜態中茁壯的。尤其植物界中的生機,這種現象,更為明顯。人,雖然和植物不同,但從嬰兒、孩童,到達少壯的階段,比較起來,愈在年少時期,靜態的狀況愈多,對於生命成長的功效也愈有力,這也就是說明靜態對於人體生命關係的重大。所以一個普通人,在平日生活活動疲勞之後,必定需要休息,而最好的休息,便是靠睡眠來恢復生機。雖然睡眠與靜坐的作用不同,但睡眠確是通常人順其生命自然的一種靜態。


  說到靜坐,真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同時也正好暴露人類智慧的大弱點。一個人的生命需要休息,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也是無可否認的真理。但是一個人開始練習從坐著的姿態取得休息,便會引起很多大驚小怪的說法,所謂那是修道啦!打坐啦!灰心厭世啦!走火入魔啦!等等似是而非的觀念。其實睡眠休息的狀態是臥倒的姿態;靜坐休息的練習,只是坐著的姿態,和睡倒不同而已。其所以加上這些許許多多的名詞和觀念,統統都是人們傳聞失實,或者以訛傳訛的零碎知識,無形之中湊合心理的好奇或心理的恐懼作祟而已,它與靜坐的本身又有什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