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憨山大師 夢遊集及開示菁華節選二


佛言。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非外得。

果能如此。可稱坐參。

不勞遍禮知識。自入無量法門也。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

佛言一切眾生。流浪生死。皆是妄想顛倒以為根本。

顛倒想滅。肯心自許。便是了生死出苦海的時節也。

妄想不休。生死難出。

故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吾人果能頓歇狂心。便是出三界。破魔軍。露地而坐。

稱為無事道人。


~~~~~~~~~~~~~~~~~~~~~~~~~~~~~~~~~~
出家兒要明大事。

第一。要真實為生死心切。
第二。要發決定出生死志。
第三。要拌一生至死不變之節。
第四。要真知世閒是苦。極生厭離。
第五。要親近絕勝知識。具正知見。時時參請。承順教誨。

如教而行。精勤弗懈。不為五欲煩惱遮障。

不為惡習所使。不為惡友所移。不為惡緣所奪。

不以根鈍自生退屈。如是發心。如是趨造。久久純熟。

自然與本所願求。函葢相合。縱今生不能了悟。明見自心。

即百劫千生。亦以今日為最初因地也。

~~~~~~~~~~~~~~~~~~~~~~~~~~~

經云。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古人目為黑山鬼窟。正是參禪大忌諱處。

何況以生滅心。麤浮想像。入究竟際。遠之遠矣。

~~~~~~~~~~~~~~~~~~~~~~~~~~~

古人一語。如金剛王寶劍。斷盡凡聖知見。

如是觀之。此事豈唇吻能道。紙墨文字可能形容。

只在學人日用舉心動念處。諦實觀察。

但有絲毫情見。乃至玄妙見解粘滯處。便是妄想影子。

都落生死邊際。非離際也。離際之際。名為實際。

實際無際。無際則不落聖凡邊際。聖凡不落。生死情亡。
~~~~~~~~~~~~~~~~~~~~~~~~~~~~~~~~~~~~~~~~~~~~~~~~~~~~~

古人所謂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斷則無事矣。方名無事道人。

事既無。又向甚麼處求玄求妙。

所謂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到此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聖人用心如鏡。不將不迎。

來無所粘。去無踪跡。以其至虛而應萬有也。

~~~~~~~~~~~~~~~~~~~~~~~~~~~~~~~~~~~~~~~~~~~~~~~~~~

凡托跡空門。寄形袈裟者。靡不假我偷安。

罔然不知出家竟為何事。將謂四事供養。應當受用。

更不思生死大事。為出家兒第一要務也。

~~~~~~~~~~~~~~~~~~~~~~~~~~~~~~~~~~~~~~~~~~~~~~~~~

古德云。

盡大地是一卷經。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

以如是眼。讀如是經。盡未來際。曾無閒歇。

又何去來之相。彼此之見哉。

~~~~~~~~~~~~~~~~~~~~~~~~~~~~~~~~~~~~~~~~~~~~~~~~~

華嚴以平等法界為宗。以無障礙為門。

苟能悟此宗。入此門。

無一物不播遮那之體。無一聲不闡圓妙之音。

無一時不修普賢之行。無一人不是剎塵知識。

是則光網三昧。舉目昭然。普眼真經。隨念具足。

舉足下步。不離寂滅之場。居塵出塵。頓到般若之岸。


~~~~~~~~~~~~~~~~~~~~~~~~~~~~~~~~~~~~~~~~~~~~~~~~~~~~~~~
凡有落處。便成窠臼。即是生死窟穴。皆妄想邊事。非實際也。

經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古人目為黑山鬼窟。正是參禪大忌諱處。

何況以生滅心。麤浮想像。入究竟際。遠之遠矣。

所謂舉心即錯。動念即乖。若將不舉心不動念。當作玄妙。

又落玄妙窠臼。

~~~~~~~~~~~~~~~~~~~~~~~~~~~~~~~~~~~~~~~~~~~~~~~~~~~~~~

淨法界中。本無動搖去來。凡聖諸影像故。

此殊勝影像尚無。況諸妄想知見。佛法禪道。

種種取捨諸顛倒相。虗妄影耶。

是知從上佛祖示人。只教歇却狂心。不從他覓。

所謂但自懷中解垢衣。何勞向外誇精進。

又云。但盡凡情。別無聖解。若作聖解。即墮羣邪。


~~~~~~~~~~~~~~~~~~~~~~~~~~~~~~~~~~~~~~~~~~~

古德有言。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梵語阿彌陀。此云 無量壽。

佛者覺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覺性。尤見性之第一妙門也。

原夫此性先天地 不為老。後天地不為終。生死之所不變。

代謝之所不遷。直超萬物。無所終窮。故稱 無量壽。

此壽非屬於形骸修短歲月延促也。

吾人能見此性。即名為佛。

且佛非西方聖 人之稱。即吾入自性之真。

~~~~~~~~~~~~~~~~~~~~~~~~~~~~~~~~~~~~~~~~~~~~~

學道人

第一要看破世閒一切境界。不隨妄緣所轉。

第二要辦一片為生死大事。決定鐵石心腸。

不被妄想攀緣以奪其志。

第三要將從前夙習惡覺知見。一切洗盡不存一毫。

第四要真真放捨身命。不為死生病患惡緣所障。

第五要發正信正見。不可聽邪師謬誤。

第六要識得古人用心真切處。把作參究話頭。

第七要日用一切處正念現前。不被幻化所惑。

心心無閒。動靜如一。

第八要直念向前。不可將心待悟。

第九要久遠。志不到古人田地。決不甘休。不可得少為足。

第十做工夫中念念要捨要休。捨之又捨。休之又休。

捨到無可捨。休到無可休處。自然得見好消息。

學人如此用心。庶與本分事少分相應。

~~~~~~~~~~~~~~~~~~~~~~~~~~~~~~~~~~~~~~~~

學道之士。苟能拼捨身命。一生定不空過。

但日用工夫。單提一念 話頭最為綿密。

所以不得超脫得大自在者。以一向死守話頭。念念不捨。

不知參禪最先要 內脫身心。外遺世界。

離念一著。所以繫念反為念縛。不得超脫大自在地耳

~~~~~~~~~~~~~~~~~~~~~~~~~~~~~~~~~~~~~~~~~~~~~~~~~~~~~~~
今按唯識論。說 心所五十一。而 善法唯有十一。

餘皆惡心所也。十一法者。謂信。精進。慚。愧。不貪。

不瞋。不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此十一法全具。為純善人。但少一法。即為缺德。

汝等但能依教持此善法。各各究明。時時觀察提撕。

於何法上有未純熟。更加切磋之功。務要全美而後已。

如此用心是為真實善人。

~~~~~~~~~~~~~~~~~~~~~~~~~~~~~~~~~~~~~~~~~~~~~~~

所言善心者。即清淨真心也。

以一切眾生。各各本具如來清淨真心。但為惡念染污。

故隨情造業而不自知。今能觀察善心。

則一切惡法。自不現前。心自清淨矣。

~~~~~~~~~~~~~~~~~~~~~~~~~~~~~~~~~~~~~~~~~~~~~

吾佛教化眾生。但以破我為第一義。入禪 之要。

不依形骸。不依氣息。一切皆離。其心自寂。

心寂而樂莫喻焉。

~~~~~~~~~~~~~~~~~~~~~~~~~~~~~~~~~~~~~~~~
圓覺經云。

當 觀此身四大假合。堅硬歸地。潤濕歸水。煖氣歸火。

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 。當在何處。

「方子」從此二六時中。但當作如是觀。觀至一念不生處。

則外不見身。內 不見心。身心寂然。了無一法。

是時始知天奪子之假。實全子之真。

則子之至樂不待 忘形而造乎極矣。

~~~~~~~~~~~~~~~~~~~~~~~~~~~~~~~~~~~~~~~~~~~~~
佛言 一切眾生皆證圓覺。是知佛性在人各各具足。不欠一毫。

然諸眾生。所以流浪生死。 長劫輪迴而不返者。

直以背覺合塵順生死流。隨逐魔網而不自知也。

以不自知自覺。 故枉受沈淪。

正似持珠乞丐。不知懷中本有如意之寶。棄之而甘受竛竮。

以是之故。 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

經云。

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 反掌。

由是觀之。眾生與佛本來無二。

所謂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但心淨即佛。 心垢即眾生。

生佛之辨不遠。只在心垢滅與不滅耳。

~~~~~~~~~~~~~~~~~~~~~~~~~~~~~~~~~~~~~~~~~~~~~~~


一切眾生。無始業障深厚。煩惱堅固。難得清淨。

必假磨煉之功。

故有參禪、念佛、看話頭種種方便。皆治心之藥耳。

譬如鏡光本明。以垢故昏。必假磨煉之藥。 然藥亦垢也。

以取能去其垢。故鏡明而藥不存矣。

又如真金在礦。沙石垢穢。必須烹煉之法。

金精而無用其煉矣。

~~~~~~~~~~~~~~~~~~~~~~~~~~~~~~~~~~~~~~~~~~~~~~~

此心本來清淨。

但以貪瞋。癡 。慢。五欲。煩惱。種種業幻。垢濁障蔽。

故名眾生。此垢若淨。即名為佛。豈假他 力哉。

~~~~~~~~~~~~~~~~~~~~~~~~~~~~~~~~~~~~~~~~~~~


眾生心垢難離。必須工夫精勤調治。

垢去心明。故說眾 生本來是佛。

非一向在煩惱垢濁之中。妄自稱為佛也。


~~~~~~~~~~~~~~~~~~~~~~~~~~~~~~~~~~~~~~~~~~~~~
參禪看話頭一路。最為明心切要。

但近世下手者稀。一以根鈍。又無古人死心。

一以無真善知識決擇。多落邪見。

是故念佛參禪兼脩之行。極為穩當法門。

若以念佛一聲。蘊在胸中。念念追求審實起 處落處。

定要見箇的當下落。久久忽然垢淨明現。心地開通。

此與看公案話頭無異。 是須著力挨排始得。

若以妄想浮沈悠悠度日。把作不喫緊勾當。

此到窮年亦不得受用 。若以悠悠任妄想為受用。此則自誤。

~~~~~~~~~~~~~~~~~~~~~~~~~~~~~~~~~~~~~~~~~~~~~~~~~
果在煩惱垢濁之中。一聲佛號。

如水清珠。以此受用但非徹底窮源耳。

經云。如澄濁水。沙土自沈。清水現前。

名為初伏客 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
予謂學者。固當求志於道德。

凡志於道德者。必先究吾人根本實際。要從真性流出。

此真性至廣至大。光明清淨。蕩絕纖塵。此吾性之體。

所謂仁也。此體之中。一塵不立。但有一念妄想。即屬有我。

有我則與物對。物我既分。人我兩立。人我既立。

則大同之體昏塞。不得為仁矣。本體昏塞。則諸妄皆作。

縱有功名之志。皆從妄想發揮。

凡有作為。皆非真實。根本既妄。則脚跟不穩。

由是一入世緣。頓染流俗宜矣。

~~~~~~~~~~~~~~~~~~~~~~~~~~~~~~~~~~~~~~~~~~~~~~~~~~~

般若體性。人人具足。但以習氣厚薄。故障有輕重之分。

則人有智愚之別。

是知貪瞋癡愛現前。皆全體獨露之時。第為濁智流轉。

不自覺察。所謂日用而不知也。

~~~~~~~~~~~~~~~~~~~~~~~~~~~~~~~~~~~~~~~~~~~~~~~~~~~~~~~~
古人多稱塵勞中人。有志向上。求出生死。謂之火裏生蓮。

以其真難得也。


~~~~~~~~~~~~~~~~~~~~~~~~~~~~~~~~~~~~~~~~~~~~~~~~~~~~~

經云。

心淨則佛土淨。

以吾人自心是佛。唯心是土。淨穢不二。心佛一如。

如是觀察。作如是念。念念熏修。一心清淨。光明暎發。

十方蓮華佛土。皎然在前。何但火宅生蓮而已哉。
~~~~~~~~~~~~~~~~~~~~~~~~~~~~~~~~~~~~~~~~~~~~~~~~~

劉子送於舟中。特請益 曰。

弟子道心甚切。但為宿習濃厚。妄想纏繞。 不能直逃向上。望師指示。

老人謂曰。

子知妄想。則妄想自不能纏繞矣。

既稱妄想則本 無實體。譬如空花。安能結空果耶。

由 子 不達妄想本無。認作實法。與作對待。

念念 與之打交滾。絕無一念休歇之時。斯則但以妄想為主。

而當人本體 為之埋沒。所以見造道之難耳。

~~~~~~~~~~~~~~~~~~~~~~~~~~~~~~~~~~~~~~~~~~~~~~~~~~~~~~~
子 從今日用做工夫。

只將本來無一句作話頭。二六時中。 切切參究。

但看 妄想起處。切莫隨他流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子(居士)自今已往。當先洗除習氣。潛心向道。

將六祖「本來無一物」話頭。 橫在胸中。時時刻刻。

照管念起處。無論善惡。即將話頭一拶。

當下消亡。綿綿密密。將此本參話頭。作本命元辰。

久久純熟。自然 心境虛閒。

動靜云為。凡有所遇。則話頭現前。即是 照用分明不亂。

定力所持。自不墮 麤浮鹵莽界中。不隨他脚跟轉矣。

即 讀書做文字。亦不妨本參。

讀了做了放下 。就還他个「本來無一物」。

自然胸中平平貼貼。久之 一旦忽見 本無心體。如在光明藏中。

通身毛孔。皆是利生事業。又何有身命可捨哉。

~~~~~~~~~~~~~~~~~~~~~~~~~~~~~~~~~~~~~~~~~~~~~~~~~~~~~
吾徒出家。衣食現成安居受用。豈易消受哉。

苟不思報佛恩。體佛心。行佛行。理佛家事。則名雖出家。

實資三途之苦具耳。

~~~~~~~~~~~~~~~~~~~~~~~~~~~~~~~~~~~~~~~~~~~~~~~~~

所謂體佛心者。大慈悲心是。行佛行者。忍辱心是。

佛家事者。廣行六度。成就二嚴。建立三寶。宏揚法化是。

若不如此。非佛弟子。是為賊人。盜佛袈裟自滋苦本。

如此出家有何利益。
~~~~~~~~~~~~~~~~~~~~~~~~~~~~~~~~~~~~~~~~~~~~~~~~~

所言福慧二嚴者。

以志悟般若種子。了達自心。妙契佛心。此名為慧。

廣修檀度莊嚴。成就眾生。此名為福。

故曰。福慧兩足。稱二足尊。

~~~~~~~~~~~~~~~~~~~~~~~~~~~~~~~~~~~~~~~~~~~~~~~~~~~~~

佛言 。教化眾生即是莊嚴佛土。

以大地眾生沒溺貪欲苦海。畢造生死苦業。長劫沈淪。

無由自出。故感三界三途之苦具。

所賴三寶為福田。以種般若之種子。以為他世自受用之因緣。

然須必假僧寶以開導。

故吾徒佛子。

能化一人發勝心。破慳貪。則一人淨自心。嚴一人之佛土。

化多人則嚴多人之佛土。

苟能化大地。使人人發心。則圓成人人之佛土。

是則轉穢土成淨土。變苦具為樂具。

豈不為最上殊勝之妙行哉。

~~~~~~~~~~~~~~~~~~~~~~~~~~~~~~~~~~~~~~~~~~~~

今勸禪人

第一要志求般若。了悟自心。以出生死之苦海。

次要 廣行眾行。普化十方莊嚴佛土。以成淨土之淨業。

除此二行。無可修者。

~~~~~~~~~~~~~~~~~~~~~~~~~~~~~~~~~~~~~~~~

舉世父母所望於子者。欲其榮名顯親也。

故以三牲五鼎之養 為盡孝。

殊不知養愈厚。苦益深。是累其親非真孝也。

~~~~~~~~~~~~~~~~~~~~~~~~~~~~~~~~~~~~~~~~~

吾佛世尊。薄金輪而不為。

捨父母。棄王宮。苦行於雪山。六年成道。

為三界尊。人天之所宗仰。苟不捨至貴。割大愛。

何以博長劫不朽之業乎。

故稱之曰。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

此非以 了悟無生。普度眾生 為報地乎。

~~~~~~~~~~~~~~~~~~~~~~~~~~~~~~~~~~~~~~~~~~~~~~~~~~~~~
佛說大戒首曰。孝名為戒。謂孝順父母。孝順師僧三寶。

孝順至道。孝順一切眾生。

故真學佛行者。將視一切眾生。為己多生父母。

豈一生之親而不報乎。第恐出家不知其本也。

今若子以志悟無生為根地。若果決其志。

不唯報有餘。即養亦有餘也。


~~~~~~~~~~~~~~~~~~~~~~~~~~~~~~~~~~~~~~~~~~~~~~~~~~

世之所謂孝者。

將以功名 博牲鼎 養以娛親也。

功名見制於造物。牲鼎有待於所遇。

無論得之而資苦。且舉世求之而未必盡得。得之而未必能享。

抑有功名而不祿者。亦有父母不能待者。亦有待之而不樂者。

以其聽命而不由己也。

~~~~~~~~~~~~~~~~~~~~~~~~~~~~~~~~~~~~~~~~~~~~~
諸佛說法。譬如食蜜。中邊皆甜。本無取捨差別。

但由學人欣厭不同。故有異耳。

所以吾佛出世。特為開示眾生一大事因緣。

祖師西來。直指單傳。亦祇令人了悟此一大事因緣。

所言一大事者。即指眾生本有之自心。名為佛性種子耳。

是知經乃佛所開示之路。禪乃欲人循路而行。持經而不悟心。

與參禪而不見性者。總非真行。

~~~~~~~~~~~~~~~~~~~~~~~~~~~~~~~~~~~~~~~~~~~~~~~~

六祖云。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持經與參禪豈有二耶。

是在學人堅持久長不拔之志。持經即參究。參究即持經。

~~~~~~~~~~~~~~~~~~~~~~~~~~~~~~~~~~~~~~~~~~~~~~

所云一乘者。

乃一切眾生之本心。吾人日用現前知覺之自性也。

~~~~~~~~~~~~~~~~~~~~~~~~~~~~~~~~~~~~~~~~~~~~

以此心性。是一切聖凡之大本。故說為乘。

乘者是運載義。

故曰。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除此心外無片事可得。

~~~~~~~~~~~~~~~~~~~~~~~~~~~~~~~~~~~~~~~~~~~~~~~~


吾人日用六根門頭。見聞不昧。了了常知。

不被塵勞妄想之所遮障。光明普照。靈覺昭然。

即此一心是佛境界。則運至於佛。

若以此心廣行六度。攝化眾生。不見有生可度。

亦不見有佛可成。如是一心。即菩薩境界。則運至菩薩。

即以此心觀諸四諦。能斷愛染煩惱苦因。高超三界證寂滅樂。

如此便是二乘境界。則運至二乘。

若以此心精修梵行。四禪八定。則是四聖四禪境界。

則運至梵天。

能修十善 斷上品惡。則感 六欲諸天境界。則運至諸天。

若迷此一心。恣殺盜婬。斷佛種性。則感三途劇報。

則運至三 惡道中。
~~~~~~~~~~~~~~~~~~~~~~~~~~~~~~~~~~~~~~~~~~~~


佛說三界唯心。除此一心。無片事可得。

唯此一事。更無餘事。故說一 乘。

非此心外。別有一法可說也。

若心外有法。是為外道邪見。非正法也。

~~~~~~~~~~~~~~~~~~~~~~~~~~~~~~~~~~~~


若了此心 。則知三賢十聖及一切眾生。皆一心之影響。

道是假名。則知佛所說三乘十二分教 。隨機施設。

皆是假名引導眾生。元無實法與人也。

種種方便。皆為開示此心。不 是更有異法為眾生說也。

不唯佛是方便。即末後拈華。迦葉微笑。

及達磨西來。單傳 心印。亦是方便。

所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若言直指早是曲矣。

~~~~~~~~~~~~~~~~~~~~~~~~~~~~~~~~~~~~~~~~~~~~~~~~

末法學人。不達自心 。專向外求。到底絕無真實受用。

及有志參究向上事。不知本來無法。不了自心一味 真實。

更要別求玄妙。如此用心。不唯正眼不明。

抑且墮落外道邪見。名雖學道 。不知翻成地獄種子。

豈不哀哉。

~~~~~~~~~~~~~~~~~~~~~~~~~~~~~~~~~~~~~~~~~
老人因問。汝日用如何用心。

答云。作唯心觀。

又問汝作觀時。還見有境否。

答曰。到這裏總不見有境。

老人曰。既不見有境。將什麼唯心。

禪人曰。某甲只是不忘能。

老人曰。「汝說唯心。是以知見做工夫。其實未達唯心境界。
古德云。『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

汝於現前境界。還生分別否。

若作觀時。似乎忘境。逢緣依然分別。逐境生心。

如此乃硬說唯心。終是不得實證。

縱是忘得前境。若執著「唯心」。則是不能忘心。

乃 忘「所」 未忘「能」。故心境不得混融。是名智礙。

況未得 忘境。強說唯心。以作實法者乎。

古德云。絲毫未透。如隔千山。直饒做到心境兩忘。一法不立。猶知見邊事。

況以思惟心。作究竟想。豈不為自瞞者乎。......


。。。。。。。。。。。。。。。。。。。。。。。。。。。。。。。。
竊觀古今生人。豪傑不少。而聖賢不槩見者。何哉。

蓋以習染之偏。隨情逐逐而不返也。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

苟能自求知。則聖不難矣。故曰自知者明。

以不自知。故迷日厚而心日昏。

~~~~~~~~~~~~~~~~~~~~~~~~~~~
參究工夫。亦從「教」出。

楞伽經云。靜坐山林。上中下修。能見自心 妄想流注。

此實世尊的示做工夫之訣法也。

又云。彼心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相。

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以超度。

此是如來的示悟心之妙旨也。

~~~~~~~~~~~~~~~~~~~~~~~~~~
禪門一宗。為傳佛心印。本非細事。

始自達磨西來。立單傳之旨。以楞伽四卷印 心。

是則禪雖教外別傳。其實以教應證。方見佛、祖無二之道也。

~~~~~~~~~~~~~~~~~~~~~~~~~~~~~~

從上諸聖。轉相傳受。妄想無性 。

此又 的示 秘密心印也。此黃面老子教人參究之切要處。

及達磨示二祖云。

汝但外息 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

此達磨最初示人參究之要法也。
~~~~~~~~~~~~~~~~~~~~~~~~~~~~~~~~~~~

黃梅求 法嗣時。六祖剛道得 本來無一物。便得衣鉢。

此相傳心印之的旨也。

~~~~~~~~~~~~~~~~~~~~~~~~~~~~~~~
六祖 南還示 道明 云。

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此是六祖 第一示人參究之的訣也。

是知從上佛祖。只是教人了悟自心。識得自己而已。

向未有公案話頭之說。

~~~~~~~~~~~~~~~~~~~~~~~~~~~~~~~~~

南嶽青原而下。諸祖隨宜開示。多就疑處敲擊。

令人回頭轉腦便休。

即有不會者 。雖下鉗錘。也只任他時節因緣。

~~~~~~~~~~~~~~~~~~~~~~~~~~~~~

至黃蘗始教人看話頭。直到大慧禪師。方纔極力主 張。

教學人參一則古人公案。以為巴鼻。謂之話頭。

要人切切提撕。

此何以故。

只為 學人八識田中。無量劫來惡習種子。

念念內熏。相續流注。妄想不斷。無可柰何。

故 {{{將一則無義味話。與你咬定。

先將一切內、外心境妄想。一齊放下。}}}

因放不下。故教提 此話頭。

如斬亂絲。一斷齊斷。更不相續。把斷意識。再不放行。

此正是達磨外息諸 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的規則也。

不如此下手。決不見自己本來面目。

~~~~~~~~~~~~~~~~~~~~~~~~~~~~~~~~~

不是教你在 公案語句上尋思。當作疑情。望他討分曉也。

即如大慧。專教看話頭。下毒手。只是 要你死偷心耳。

如示眾云。參禪惟要虛却心。把生死二字。貼在額頭上。

如欠人萬貫 錢債相似。晝三夜三。茶裏飯裏。行時住時。

坐時臥時。與朋友相酬酢時。靜時閙時 。舉個話頭。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只管向個裏看來看去。

沒滋味時。如撞牆壁相似。到結交頭。如老鼠入牛角。

便見倒斷也。

要汝辦一片長遠身心。與之撕挨。 驀然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一悟便徹底去也。

~~~~~~~~~~~~~~~~~~~~~~~~~~~~~~~~
要你將話頭堵截意根下妄想。流注不行。

就在不行處。看取本來面目。不是教 你向公案上尋思。

當疑情。討分曉也。

~~~~~~~~~~~~~~~~~~~~~~~~~~~~~~
今人參禪做工夫。人人都說看話頭。 下疑情。

不知向根底究。只管在話頭上求。

求來求去。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說悟了 。

便說偈呈頌。就當作奇貨。便以為得了。

正不知全墮在妄想知見網中。

如此參禪。豈不瞎却天下後世人眼睛。

~~~~~~~~~~~~~~~~~~~~~~~~~~~~~~~~~

今之少年。蒲團未穩。就稱悟道。

便逞口嘴。弄精魂。當作機鋒迅捷。

想著幾句沒下落胡言亂語。稱作頌古。

是你自己妄想中來的。幾曾夢見古人在。

若是如今人悟道這等容易。

則古人操履。如長慶坐破七箇蒲團。趙州三十年不雜用心

似這般比來。那古人是最鈍根人。與你今人提草鞋也沒用處。

增上慢人。未得謂得。可不懼哉。

~~~~~~~~~~~~~~~~~~~~~~~~~~~~~~~
其參禪看話頭。下疑情。決不可少。

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只是要善用疑情。

若疑情破了。則佛祖鼻孔自然一串穿却。

只如看念佛的公案。但審實念佛的是誰。不是疑佛是誰。

若是疑佛是誰。只消聽座主講阿彌陀佛。名無量光。

如此便當悟了。作無量光的偈子幾首來。如此喚作悟道。

則悟心者如麻似粟矣。

~~~~~~~~~~~~~~~~~~~~~~~~~~~~~~~~
古人說話頭如敲門瓦子。只是敲開門要見屋裏人。

不是在門外做活計。以此足見依話頭起疑。其疑不在話頭。

要在根底也。

~~~~~~~~~~~~~~~~~~~~~~~~~~~~~~~~~


在昔禪道盛時。處處有明眼知識。

天下衲子參究者多。到處有開發。

況云。不是無禪。只是無師。

今禪家寂寥久矣。何幸一時發心參究者多。

雖有知識。或量機權進。隨情印證。學人心淺便以為得。

又不信如來聖教。不求真正路頭。只管懵懂做。

即便以冬瓜印子為的決。不但自誤。又且誤人。可不懼哉。

~~~~~~~~~~~~~~~~~~~~~~~~~~~~~~~~


今之塵勞中人。麤戒不修。濁亂妄想。仗己聦明。

看了幾則古德機緣。箇箇都以上上根自負。

見僧便鬬機鋒。亦以自己為悟道。此雖時弊。

良由吾徒一盲引眾盲耳。

~~~~~~~~~~~~~~~~~~~~~~~~~~~~~~~~


學人即知罪根深重。古德教人隨時消舊業。切莫造新殃。

佛為業重眾生。開懺悔一門。最是出苦方便。

偈曰。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是為正行。此外皆助方便也。

~~~~~~~~~~~~~~~~~~~~~~~~~~~~~~~~~~~~~~~~~~~~~~
因無明故。起諸妄想。種種顛倒。造種種業。

妄取三界生死之苦。是皆無明。不了自心。隨妄想轉。

如人熟睡。作諸惡夢。種種境界。種種怖畏。眾苦難堪。

及至醒來。求夢中事了不可得。是故眾生墮在無明夢中。

隨妄想顛倒。造種種業。自取諸苦。醒眼看來。

諸顛倒狀豈可得耶。

~~~~~~~~~~~~~~~~~~~~~~~~~~~~~~~~~~~~~~~~~~~~~~

眾生自性與佛平等。本來無染。亦無生死去來之相。

但以最初不覺。迷本自性。故號無明

~~~~~~~~~~~~~~~~~~~~~~~~~~~~~~~~~~~~~~~~~~~~~~~
妄想乃諸業之因也。此何以故。由無始來迷自本心。

生生世世以妄想心造種種業。業習內積八識田中。

以無明水而灌溉之。令此惡種發現業芽。是為罪根。

一切惡業從此而生。今欲舊業消除。先要發起大智慧光。

照破無明。不許妄想萌芽。潛滋暗長。

~~~~~~~~~~~~~~~~~~~~~~~~~~~~~~~~~~~~~~~~~~~~~~~~~~~
即今現在無明夢中。如何能得消舊業。

須是以智慧光照破無明。的信自心本來清淨。

不被妄想顛倒所使。則諸業無因。

~~~~~~~~~~~~~~~~~~~~~~~~~~~~~~~~~~~~~~~~

若能於妄想起處一念斬斷。則舊積業根當下消除。

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照稍遲。則被他轉矣。

~~~~~~~~~~~~~~~~~~~~~~~~~~~~~~~~~~~~~~~~~~~~~

若自心煩惱麤重。無明障處不自覺知。

如此則古德有教學人參究。即將念佛審實公案。

正當著力。提起一聲佛號。橫在胸中。

即便審究 這念佛的畢竟是誰。

如是隨提隨審。並不放空。將此疑團。橫在胸中。如己命根。

更不放捨。一切動靜閑忙去來坐立。唯此一事。更無餘事。

如此用心纔見妄想起時。就將此話頭一拶。則當下粉碎。

一切妄想。自然掃踪滅跡矣。
~~~~~~~~~~~~~~~~~~~~~~~~~~~~~~~~~~~~~~~~~~~~~~~~~~~
若能於日用起心動念處。念念覺察。念念消滅。

此所謂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以無明黑暗。唯智慧能破。

是謂智慧能消除也。若晝夜不捨勤勤觀察。不可放行。

但就妄想生處。窮究了無生起之相。看來看去。畢竟不可得。

久久純熟。則自心清淨無物。無物之心是為實相。

若常觀此心。又何妄想可容積業可寄耶。如此用心。

是名觀照三昧。

~~~~~~~~~~~~~~~~~~~~~~~~~~~~~~~~~~~~~~~~
此話頭。如日輪當空。無幽不照。只恐心力懈怠。

不肯著實提撕。故不能敵妄想耳。若敵得。妄想消處。

便是舊業消滅時也。捨此一著。便向心外別求。則諸佛出世。

亦無懺悔處。此在自力。非他力可代也。

~~~~~~~~~~~~~~~~~~~~~~~~~~~~~~~~~~~~~~~~~~~~~~

諸佛說法。譬如食蜜。中邊皆甜。本無取捨差別。

但由學人欣厭不同。故有異耳。

~~~~~~~~~~~~~~~~~~~~~~~~~~~~~~~~~~~~~~~~~~~~~~

吾佛出世。特為開示眾生一大事因緣。

祖師西來。直指單傳。亦祇令人了悟此一大事因緣。

所言一大事者。即指眾生本有之自心。名為佛性種子耳。

是知經乃佛所開示之路。禪乃欲人循路而行。持經而不悟心。

與參禪而不見性者。總非真行。


~~~~~~~~~~~~~~~~~~~~~~~~~~~~~~~~~~~~~~

六祖云。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持經與參禪豈有二耶。

是在學人堅持久長不拔之志。持經即參究。參究即持經。

所以經中佛意。若求末世持經之人。斯豈求循行數墨者耶。

~~~~~~~~~~~~~~~~~~~~~~~~~~~~~~~~~~~~~~~~~~~~~~~~~

所云一乘者。

乃一切眾生之本心。吾人日用現前知覺之自性也。

以此心性。是一切聖凡之大本。故說為乘。乘者是運載義。

~~~~~~~~~~~~~~~~~~~~~~~~~~~~~~~~~~~~~~~~~~~~~~~~~~~

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除此心外無片事可得。

即吾人日用六根門頭。見聞不昧。了了常知。

不被塵勞妄想之所遮障。光明普照。靈覺昭然。

即此一心是佛境界。則運至於佛。

~~~~~~~~~~~~~~~~~~~~~~~~~~~~~~~~~~~~~~~~~~~~~~~~~

若以此心廣行六度。攝化眾生。

不見有生可度。亦不見有佛可成。如是一心。

即菩薩境界。則運至菩薩。

~~~~~~~~~~~~~~~~~~~~~~~~~~~~~~~~~~~~~~~~~~~~~~

佛說三界唯心。除此一心。無片事可得。

唯此一事。更無餘事。故說一 乘。

非此心外。別有一法可說也。若心外有法。是為外道邪見。

非正法也。

若了此心 。則知三賢十聖。及一切眾生。皆一心之影響。

~~~~~~~~~~~~~~~~~~~~~~~~~~~~~~~~~~~~~~~~~~~~~~
古人為生死大事不明。走向山中吊影單棲。

專為究明己躬下事。

故云。大事未明如喪考妣。不是養嬾圖安閒。任意度時也。

必欲究此大事。只可運糞出。不可運糞入。

直須將妄想惡習。文字知見。一齊吐却。

放得胸中乾乾淨淨。了無一法當情。

~~~~~~~~~~~~~~~~~~~~~~~~~~~~~~~~~~~~~~~~~~~~~~~

道是假名。則知佛所說三乘十二分教 。

隨機施設。皆是假名。引導眾生。元無實法與人也。

種種方便。皆為開示此心。不 是更有異法為眾生說也。

不唯佛是方便。即末後拈華。迦葉微笑。

及達磨西來。單傳 心印。亦是方便。

所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若言直指早是曲矣。

~~~~~~~~~~~~~~~~~~~~~~~~~~~~~~~~~~~~~~~~~~~~~~
末法學人。不達自心 。專向外求。到底絕無真實受用。

及有志參究向上事。不知本來無法。不了自心一味 真實。

更要別求玄妙。如此用心。不唯正眼不明。

抑且墮落外道邪見。名雖學道 。不知翻成地獄種子。

豈不哀哉。

~~~~~~~~~~~~~~~~~~~~~~~~~~~~~~~~~~~~~~~~~~~~~~~
學人直貴真實用心。自淨煩惱習氣。

業識 種子。破得一分業識。便露一分佛知見。達一分佛境界。

斷得十分業識。便是十分佛 境界。

豈有心外別將巧法。逗凑將來。可為佛境界乎。

~~~~~~~~~~~~~~~~~~~~~~~~~~~~~~~~~~~~~~~~~~~~~~~~~~~~

禪人更莫狐疑。但只了知自心 即是一乘。

若悟諸法但有假名。便是真實工夫。

~~~~~~~~~~~~~~~~~~~~~~~~~~~~~~~~~~~~~~~~~~~~~~~
凡學人先習教乘。迴心向上一路。雖是有志。

無柰藏識中有新熏文字襍毒習氣。舊熏貪瞋癡愛煩惱習氣。

內外交攻。最難打疊。要放放不下。要斷斷不得。

要止止不住。因此要提話頭。

如水上葫蘆。遏捺不下。只管與之打交滾。最是難下手。

及下手不得。便打退鼓了也。如此乃是沒志氣無力量人。

說甚參禪。

~~~~~~~~~~~~~~~~~~~~~~~~~~~~~~~~~~~~~~~~~~~~~~~~~~~~~~~

直須一切處不迷。如此著力做工夫。

不必更作一種思量較計。都是邪見種子也。
~~~~~~~~~~~~~~~~~~~~~~~~~~~~~~~~~~~~~~~~~~~~~~~~~~~~~~~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