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十念法門
安般、止觀、煉氣
《安般品第十七》
正意、正身、正言
出息入息
氣與兩腿
羅雲念安般
今天我們講事相的重要部分,是小乘經典的《增一阿含經》。採用這一部經典的原因很多,重要的一點就是:隋唐以前,出家在家修持證果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出家方面,在《神僧傳》、《神尼傳》中,都可以看到。而那時禪宗及密宗,都還沒有傳到中國來。依據佛最初的說法,小乘經典的“四阿含經”,就是現在佛學所講的南傳佛教。
《增一阿含經》是“四阿含經”中的一部分,在東晉時傳入中國,是中印學術文化最熱鬧的時候。當時佛教在中國,正萌芽燦爛,與中國三玄之學的《易經》、《老子》、《莊子》互相融合。在政治上,南北朝是最混亂的時期,但在學術史上,則是最特殊的轉變期,先後持續兩三百年之久。
當時出家學佛修成證果的人很多,並沒有人特別講究奇經八脈之類的事,不過有神通的人很多。如大家都知道的佛圖澄,晚上看經時,把塞胸口一個肉洞的棉花拿出來,自然就從自身放出光明來了。有時覺得胃吃得太髒了,就到河邊,把胃拉出來洗一洗,洗乾淨又放回去。杯度和尚要過江,把楊柳枝丟在河裡,踏著就過去了。但那時的修持,差不多都走《阿含經》路線,走的是“念”的路子,以八正道來說,即是正念。
《增一阿含經》有“十念”法門。什麼叫念呢?就是對於心靈的一種訓練方法,訓練自己的心靈,採用“念”的方法。
十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也有人稱“念安那般那”,就是念呼吸與息,也就是現在密宗、道家的煉氣法。中國道家講氣脈,都是受安那般那的影響。接著是“念身”,最後一個是“念死”。這十念包括了一切修持的方法。大乘佛法是以小乘為基礎,小乘做不到,免談大乘。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
只要一個方法做得好修行就對了,一切的善也都成功了。“得甘露味”,是得無上佛法的法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心無所住之後,日久功深,真空自然生妙有,神通就來了,不騙你的啊!“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一切妄念都去了,羅漢的果位就達到了。自此一路下去,自然就到了涅槃的果位。“雲何為一法?所謂念佛。”這一法,就是講念佛的法門。
這幾句是公式話,差不多十個法門之中,每個都有這幾句。我們學佛看不起小乘經典,又不作研究,這是不對的。現在的人都說:“唉呀!我是走大乘路子,不談神通。”少吹牛了!每個人都喜歡神通,而且喜歡假神通。絕對不理會神通的人,差不多可以頓悟了,那是大菩薩見地的人。其餘哪個不喜歡神通?嘴裡說不喜歡,心裡可不是那麼一回事。我們要嚴格地反省,既然好神通,那該如何求呢?要想得果位,佛告訴你只要一門深入,好好修持,都可以得到果位。
第一位法門是“念佛”。不是後世的念佛啊!後世的念佛法門,是由慧遠法師所創根據大乘經典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淨土三經而來的。而這個十念中的“念佛”,可不是念阿彌陀佛啊!留給你們自己去研究。
第二個法門是“念法”。小乘的基礎,告訴我們人生“無常”、“苦”、“空”、“無我”。這就是法,先要瞭解清楚。小乘經典告訴我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最樂。”這是法。人生八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這些都是法。
什麼叫“念法”?就是你專心用這些道理來體會人生,以及身心變化的種種。但我們儘管研究佛學,打起坐來,並沒有把佛學的道理,跟打坐用功合在一起,我說得對不對,看經時,唔!很有領悟,打起坐來還是坐在那裡哼啊哈的,這裡氣動,那裡氣不動的。佛法並沒有叫你搞氣脈,佛法是叫你窮理,正思惟,不是不可以思想啊!絕對可以思想,佛法的理,就是正思惟,正思惟就可得禪定。
第三個“念僧”。別以為是念和尚啊,那怎麼能算是念僧呢?念僧是至心皈依聖賢僧眾,一切聖賢僧,就是沙門,證道的果位上人。
第四個“念施”。什麼是念佈施?禪宗所講:“放下!”就是內佈施,什麼都放下了,把心中雜念妄想都佈施掉,這樣也可以到家,可以得神通啊!這是佛告訴你的,是修法的大原則。更擴而充之,心心念念反省自己的過錯,把不好的心行通通去掉,起心動念一點錯誤都沒有,這就是念施。
第五個“念天”。天有什麼可念的?釋迦牟尼佛承認有天主的,甚至介紹了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二十八天。你們不要小看了天道,功夫、善行不到,還不容易升天呢!佛也承認有神仙,可以活到幾萬歲。怎麼煉成的?《楞嚴經》也告訴你了。佛並沒有說他們不對,只是說他們還沒有得正覺。因為他們沒有悟到本體,如果他們得了菩提正覺,就不叫外道了。人沒有善行的話,隨便你有什麼功夫也進不了天堂。佛對天道說得很詳細,譬如欲界天有多少天——當然並不在地球上,而是在另外一個星球。人死後想往生這個天道,還真不容易呢!至於人如何升到色界天道中去,除積善累德之外,還要靠禪定的功夫。四禪八定做不到,是升不了天道的。我們修行了半天,初禪都沒有到達,來生能再得一個人身都不容易。《楞嚴經》裡已經告訴你,如何修定升到六欲天。
第六個“念休息”。這可不是光睡覺,而是萬緣放下。實際上真得休息就是禪定。真得休息,可以證果,為什麼?《楞嚴經》也告訴你八個字:“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中國話“歇”就是休息。大休息就可以證菩提。我們睡覺是假休息,身心皆空,萬緣放下,才是真休息。身也休息,心也休息,空也休息,把空的境界都休息掉了,那才叫大休息。所謂“念休息”,是要你行、住、坐、臥,隨時隨地,念念放下。
第七個“念戒”。這節另外專題再講。
第八個“念安般”。安般也叫安般守意。這個要注意了!非常重要。念安般就是念出息、入息、修持氣息。後來天臺宗的止觀,講究出入息的方法,也就是從安般守意來的。安般守意不是釋迦牟尼佛創的,印度的婆羅門教、瑜珈術裡早都有了,只不過佛用佛學的方法,將它與般若觀行融會在一起。傳到中國以後,又跟道家打成一片,守竅、煉氣都與它有關係。中國的高僧,有神通證果位的那麼多,都同這個念安那般那有關係。修氣是非常重要的,你們生在這個時代,物質文明那麼發達,未來的時代更忙碌了,最好是採用這個方法,不走這條路子,修行想得果位很難,真的很難啊!
我們先插一段經文,《增一阿含經》卷第七《安般品第十七》,佛教他公子安般守意的方法:“爾時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還詣靜室。”佛也是肉體之身,需要休息的。“是時尊者羅雲複作是念:今雲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是時羅雲即從座起,便往世尊所。”私情上他們是父子;教儀上也是弟子之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為什麼一面坐?因為佛在打坐休息,所以行了禮後,坐在旁邊等著。“須臾”,過一陣子,佛出定了,下坐,羅雲退坐,趕快去問父親:“雲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世尊回答說:“善哉!善哉!羅雲,汝乃能於如來前,而師子吼問如此義。”你現在問我這樣大的修行問題。“汝今羅雲,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分別說。”這裡有四個字要注意:“善思念之”,意思是說,你懂了以後,還要去研究,不要只是盲目地迷信。方法我來教你,自己要好好地去研究。
世尊告曰:
【如是羅雲,若有比丘,樂於閒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
要注意!你們打坐坐不住,兩腿不爭氣,那不是“兩足尊”。如果兩腿的氣通了,你們的壽命可增加幾十年。
佛告訴我們,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身。站著也能正身,睡也有睡的正身,吉祥臥、攤屍法都是正身的一種。
我們打坐做功夫沒有效果,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沒有“正意”;因為顛倒因果,把佛的成果結論,拿來當作自己的修持法。一上座,都想空,空什麼呢?你自以為這一下很好,空空洞洞的,其實,那正是“意”啊!是第六意識的境界。縱使你現在做到身體忘了,感覺到內外都是光明,也還沒超出第六意識的範圍。在《楞嚴經》裡的五陰區宇中,還只屬於色陰的範圍,是“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有些人靜坐在一片光明中,未來的事情也能知道,以為是“靈感”。你若學過唯識就知道,那是第六意識的反面,是所謂獨影意識的作用。境界多得很呢!因為你學佛,所以就會看到佛、菩薩,這是意識境界。拿小乘修證的理論來講,你意識沒有專一,沒有“正意”。所謂正意、正身、正言,三者都不可缺。換句話說,你處處在犯戒,一般人隨便談戒,談何容易啊!你的心念意識,一點都沒有正,隨時都在造地獄種子的業,現行變成種子非常厲害啊!要特別注意。所以佛說,修持第一要正身、正意,意念專一。
中國道家修神仙的丹經,在隋唐以後就多起來了,講氣脈的問題,很多都是從這個安般品中脫胎出來的。東晉以後有《黃庭經》,講究上藥三品,神、氣、精,這些都是事相,屬於有為的功夫。如果有為的功夫,你都沒有修到家,怎麼能達到無為呢?有為法不能專一,念頭如何空得掉?那只是自欺欺人罷了。所以後世學佛的,一萬個中,沒有一個證果,請特別特別注意!我除了依照佛經以外,拿我幾十年摸索的經驗,誠懇地告訴各位,你真達到正身、正意,沒有一個身體不能轉化;沒有病去不掉的;沒有身心不會健康的。正身、正意做到了,身心兩方面絕對地健康,可以返老還童。因為一切唯心所造,這是真的,就是“正身”、“正意”四個字。
“正意”涉及了呼吸,道家也一樣,《陰符經》上有一句話——“禽之制在氣”,這是一個重要的口訣,也就是方法。念頭抓不住,會亂跑,思想不能專一,就因為你的氣在散亂,氣散亂,心就散亂了。
但氣不是主體,是心的附屬品,可是這個附屬品很厲害,抓它不住,你的心就停不下來,等於人騎在馬上,你的氣就是馬。《西遊記》裡,唐僧騎的那一匹馬,就是代表那股氣。人若騎在一匹劣馬上,想叫它停住,韁繩拉得很緊,馬還是亂跑,停不下來,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我們心雖想定,若氣不能定,妄念怎麼能停止呢?有許多人情緒不好,身體不好,其實都是氣不好的緣故。
【無他異念,系意鼻頭。】
這時心裡什麼念頭都不要有,就是正意的道理。把意識掛在鼻頭上。這句話,害死了許多修道學佛的人。什麼“守竅”啊!“眼觀鼻,鼻觀心”啊!小心得高血壓。還有什麼學白鶴,白鶴能活一千多歲,據說是因為白鶴休息的時候,鼻子對著肛門,兩氣相通的緣故。但我們的脖子比白鶴短這麼多,怎麼學?所以佛說:“眾生之愚癡,至可憐憫者也。”“系意鼻頭”,不是叫你看鼻子,這要首先提醒你,要注意鼻孔呼吸出入的氣,也就是“心息相依”的第一步,使意念跟呼吸配合為一。
【出息長亦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
你的正意不要離開呼吸,呼吸出來有多長,你自己要能知道。注意這個“知”字,如果你一邊在修氣,一邊腦子裡亂想,那就不對了,沒有效果。思想和呼吸配合為一,叫“安般守意”。怎麼把妄想抓住呢?只要注意呼吸,呼吸就像是一條繩子,把這一匹馬拴住了以後,等於妄念被拴住了,修行便可以專一,也就可以證入“初禪”。修行的效果是一定會來的。
【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
呼吸進來有時候是涼的,這時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病態,一種是絕對健康的,是自己的熱能,也就是“四加行”裡面的“暖”相生起。相對的,你會覺得從外面吸進來的空氣是涼的,而又覺得那個空氣與你不相干。
【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
你們打坐,有時腳心發暖,那就是“息暖”。不過你們心跟息,兩者不能專一,所以東一下,西一下,息自己亂跑,跑到哪裡就暖到哪裡。跑到丹田就以為是拙火,勸你趕快撥—一九電話,叫消防隊吧!(眾笑)。
佛告訴他的公子:
【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
這個氣息,就是《楞嚴經》所說的風大,大家應該還記得,《楞嚴經》裡面的“性風真空,性空真風”。但這一步牽涉到大乘的修法,暫且不談。你們不要一心爬高,先要能做到守息才行。能夠在靜坐時,“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所產生的效果,就是記憶力非常好,腦子特別靈敏。
你們一般學打坐的,坐在那裡,呼吸時在呼吸,都不知道;昏沉時也不知道;有時意識中有點空靈,又有好幾個東西在亂忙,如果不信,你們自己檢查看看,根本沒有“正意”,這個叫什麼功夫啊!你坐一萬年也沒有用。
最近好多人問我,關於不倒褡,難道不倒褡就是道了嗎?哪一本經典,哪一條戒律叫你不倒褡啊?除非真正在修頭陀行。連佛自己都要睡的,經典上、戒律上,只教你睡時,要觀想日輪在心中,要清明地睡,睡得少,這些講究是有的。出家人睡,去掉五蓋則有之,並沒有叫你不躺下來。我說這些話,並不是說不倒褡不對;只是,你如果自認為有這個體能,可以做到不倒褡才行。如果沒有這個體能,結果要修道,道沒有證到,體力先搞垮了,這個可太不值得吧!我講的話很嚴重,是很誠懇地告訴你們。佛乃“如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我們要做實語者,老老實實地講話,直心是道場,所以要注意這個問題。
“皆悉知之”很重要,乃至你躺著睡,也可以注意呼吸,這是同樣的道理。
【有時有息,亦複知有。有時無息,亦複知無。】
注意!這裡進一步了。後來天臺宗把這個法門擴充了,叫做“調息”、“聽息”、“數息”,乃至後來到了密宗,叫作修氣功、修九節佛風、修寶瓶氣等等。道家有句話:“天地玄珠,萬氣本根。”在身心配合下,氣有萬種的變化。中國人看相,先要看氣色好不好,的確是有道理的。
呼吸沉靜到停止了,絕對找不出妄念來,你要起個妄念都起不來,可是這時知不知道?很清明,這是實際的功夫。這時做到了“有時無息,亦複知無”。至於知道的這個“知”,又是什麼?那是另外一個問題。所謂靈靈明明,始終存在。
【若息從心出,亦複知從心出。】
這句話就要研究了,從心出並不是從心臟裡出來,而是說:心念動了。心念動時,有時覺得與光明放射出去了,那時如有旁人經過,這個人馬上會受感染,他的心境就會得寧靜,或覺一股熱流一樣傳到他身上來。但這是過程,不是好事,這是做得到的。這時候還沒有得定,還早,只是普通靜坐功夫而已。
現在科學曉得人體會放光,本來每個人都會放光的,到那時,你的氣息停止了以後,那個光芒放射得更大。如果講有鬼神,那個時候,鬼都不敢碰你,老遠看到你就躲掉了,陽氣盛極之故。
所以“息從心出”,並不是息從心臟出來,那是你的心念動了。換句話說,一般人練氣功都從心——心念故意造作,學密宗也是,那是你心念構成一個氣息出來的道理。
【若息從心入,亦複知從心入。】
修寶瓶氣時,丹田有一股氣,煉到能不呼不吸時,即使把你長埋於地下,也可暫時死不了。
大家注意啊!現在談的這個路線,都是從鼻子來的,其實我們人體也在呼吸。身體上的呼吸停止了,才算真正入定了。入定時三樣東西還在——暖、壽、識。阿賴耶識並沒有離開過身體,真正入定了,氣息一定充滿。氣息充滿的人,不管多大年紀,身體任何部分,一定都是軟的,軟化到如嬰兒一般。所以入定的人,不能去碰他,只能用引磬在耳邊敲。
你們功夫做了一段時間,身體還沒有軟化,兩條腿盤不住,這不是兩足尊,而是兩足爭,打起坐來跟兩腿在爭、在熬。去年有一位朋友,寫信問我打坐的問題,他說他腿坐不住,我回答他:那得功夫與腿爭!我們現在用功都來不及,還跟腿去搞這玩意兒!來不及啊!正意最重要。什麼姿勢都可以的,等功夫到了,兩條腿已軟化,自然就盤得住了。只要這兩條腿的氣通了,壽命也跟著延長。你注意!你覺得身體老化一點,僵硬一點,那麼你就早準備一點——準備走了。老子講:“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所以也不要有門戶之見,在這一套修法上,佛家、道家都行,因為“定”是共法。
有些人日常很忙,注意!趕快多打坐,不要以為忙啊!累啊!沒有時間打坐。你要趕快坐,坐到能夠住氣,那麼一個鐘頭下來,一天都用不完,但是要真正做到了才行。不過有一點要注意!腸胃要空虛一點。道家有兩句話:“若要不老,腹中不飽。若要不死,腸內無屎。”當然營養還是要夠,腸胃乾淨,氣就容易充實。
【如是羅雲,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愁憂惱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在這物質文明發達的時代,修這個法門,對身心都好,壽命也可延長。你們打坐時,有的人不是會亂搖嗎?只要你把意念與呼吸配合為一,氣就不會亂跑了。則無愁憂惱亂之想,所以學密宗的講,由喉輪到心輪的脈打通的人,妄念就不來了,憂愁煩惱自然就去掉了。
“爾時世尊,具足與羅雲說微妙法已,”具足,大原則都具備了。
羅睺羅聞法後,“往詣安陀園”,安陀園又譯為阿蘭若,意即清淨的道場。他“在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餘念,系心鼻頭”。羅睺羅開始修持佛所教的安般法門。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惟”,這思惟是在定中,正思惟,並沒有錯。你們以為應該無妄想,把正思惟也丟掉了,那就錯了,大家懂吧!想把正思惟也空掉,是不對的。
“欲心便得解脫,無複眾惡,有覺有觀,念持喜安,游于初禪。”羅雲依照佛的教法,入了初禪定,這時才真得大喜樂,發出真正的大慈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