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圓覺經略說5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
  -一切眾生和諸菩薩如來所悟得的道有無差別
  -成佛是什麼境界
  -什麼是般若
  -什麼是涅槃
  -什麼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這段當時印度見佛的禮儀,我們不再重覆講了。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大慈大悲的世尊,你為我們大家詳細分析解說如此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從來不曾見過,從來不曾聽過。我們現在承蒙佛的循循善誘,身心舒暢,得到很大的利益。
  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清淨慧在此提出的問題是接著彌勒菩薩的問題而來。應了中國的一句話‘打蛇隨棍上’。
  清淨慧菩薩很會說話,先恭維釋迦牟尼佛一番,世尊啊!您了不起啊!您講的話真是不可思議,我們從來沒有聽過,自從聽了您的話以後,我們好舒服唷!希望您為大家再重宣‘法王圓滿覺性’,還不是為我哦!是為大家以及一切眾生。你看他推得多乾淨,他好像一點事情都沒有,而且還是替您老人家將來教化眾生,逼得佛非說不可。我們說句開玩笑的話,清淨慧菩薩好滑頭唷!他自己推得乾乾淨淨,所以叫‘清淨慧’,他真清淨!真有智慧!
  他問什麼問題呢?他說一切眾生和諸菩薩以及如來他們悟得什麼?證得什麼?菩薩所悟的道與佛所得的道其中有何差別?還有眾生所得的差別又在哪裡?他說請佛將這個道理告訴我們,我們負責替您宣揚廣播,使將來的末世眾生,聽了佛所講的聖教,依教奉行而開悟,一步一步地進入佛的境界。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由此可瞭解人類的文化,凡是對重要的事情,大都再三重覆,就像現在的法令在頒佈之前,必須經過立法院三讀通過。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此時,釋迦牟尼佛告訴清淨慧菩薩說:好的!好的!善男子,你們能夠為了末世眾生來問修行漸次的差別,你現在好好聽,我來告訴你。
  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清淨慧菩薩聽了很高興,其他大眾也都靜靜聆聽。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這一段有很多‘性’字,性啊性的,不容易懂,卻是非常重要,佛學的基本哲學在這裡。
  圓覺自性就是我們心性的本體,也就是‘華嚴經’所講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就是佛,佛就是眾生,三者一體。若真想見佛,不是要見到佛的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基督教說不崇拜偶像,佛教也是一樣不崇拜偶像,‘金剛經’上說:‘若人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但是,基督教講究不崇拜偶像,卻拜起了十字架。佛教反對崇拜偶像,為什麼又拼命拜佛像呢?其實不是拜佛像,而是拜自心。當你一念誠懇恭敬拜下去的時候,心無雜念,心即是佛。而且你把佛像當成真的佛拜,立假即真,萬法唯心,因為你的誠心,感應道交,自助天助,只要你的心造得出來。它就是真的,自然就有功效。
  講到拜佛,很多人見到我,就跪下來磕頭。我一輩子最怕這一套了,無論男女老幼或是在家、出家向我磕頭,我一定馬上先跪下來。假如人家向你磕頭,自認為是善知識予以接受,完了!有這一點傲慢心就完了!所以,我叫你們趕快回拜人家,並且要非常真心誠敬。拜佛也是一樣,一合掌,對佛萬分恭敬,此時你的心謙恭安祥,得利的是你自己。
  所以,要多拜佛,多求懺悔,學佛不拜佛,這算什麼學佛?有些青年知識份子拜佛覺得不好意思,好像很丟臉,一點氣派、一點膽量都沒有!要拜佛就拜佛,目中無人,恭恭敬敬拜下去,這才是大丈夫,連這一點心量都沒有,還學什麼佛?不過,我年輕的時候也曾經一度如此,跟很多同學一起到寺廟,心裡很想拜佛,但是,看到同學都不拜,實在不好意思跪下來拜,等到大家走了,趕快跑回去匆匆忙忙拜一下,怕人家看見。可是,有一天想想不對,非丈夫也,我要拜佛,還管你們啊!我又不是為你們而活,為什麼要在乎你們?我到基督教的教堂,也一樣跪下來拜,耶酥在西方教化了那麼多人,他也是聖人,他被釘到十字架上,流出鮮紅的血,那真痛的!他沒有怨恨別人,他說我為世人贖罪,憑這句話,我非向他磕頭不可,了不起的菩薩!
  圓覺自性就是一切佛及一切眾生相同的本性,為什麼我們現在沒有開悟?為什麼諸佛菩薩先我們開悟而成道?佛告訴我們一個基本理由--‘非性性有’,這四個字如何解釋?照字面上來說,非性,不是性;不是性嘛!又是性。非性性有,性有非性,這講些什麼?多去想想,真會想成精神病。非性就是一切萬法無自性,例如這張桌子是不是原本就有這張桌子呢?不是的,它是由山上的樹木砍下來,鋸成木材,經過木匠製造而成。再說,木材是不是原本就有木材呢?也不是的,它是由一粒種子,吸收水份、陽光、養份,慢慢長成的,如果碰上大火一燒,便化成灰燼,變成其他的元素。所有萬物都沒有它自己固定不變的本質,所以萬法無自性,這叫作‘非性’。
  那麼,‘性有’如何解釋呢?這裡的性是指宇宙萬有的本體,這也是一切生命的來源,這也是一切眾生與諸佛共有的本體,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真如、涅槃、菩提、實相般若、一真法界,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就是這個性。
  談到這裡,再引述孔子的孫子--子思所著的‘中庸’向各位說明。‘中庸’上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一切眾生的生命本來就有,叫作天命之謂性。率性不是亂來。我要打你就打你,這不叫率性;率性就是‘心經’上所講的自在,明心見性自在了以後,叫作道。悟了道以後起行,起菩薩萬行,悟後起修叫作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須臾就是佛教所講的刹那,道這個東西刹那之間都不可以離開,可離開的話,就不是道了。道在哪裡呢?不要向外找,就在你那兒,道不是修來的,它不增不減,只是你沒有認到而已,不迷,你就在道中間。不管在中國或在印度,都有相同的思想,所謂‘東方有聖人出焉,西方有聖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把中庸的道理拿來融會貫通,就比較容易瞭解‘非性性有’的道理。
  接下來,‘循諸性起’,學佛修道要怎麼修呢?依性起修,從自己的心性上開始起修,修行的意思就是修整自己的心理行為。循諸性起的意思就是中庸上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先要明心見性,認識生命本有的自性,才能率性,才能自在。禪宗的五祖告訴六祖:‘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沒有明心見性以前,不論你修什麼法,不管是顯教、密教,都沒有用。必須明瞭認識了圓覺自性,循諸性起,依性起修,最好成佛。
  成佛是什麼境界?‘無取無證’,學佛很難吧!你還以往真有所得呀!一般世間凡夫學佛修道都是以所有得之心在修,那麼,不修行不做功夫嗎?搞不好落入畜生、地獄之中。‘心經’也告訴我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你修了一萬年,不增,沒有多一點;你不修它,它少了沒有?沒有,不減。上天堂,它沒有變成純淨一點;下地獄,它也沒有變得污穢一點;不垢不淨。下地獄受苦,誰在受苦?自性曉得在受苦;上天堂享福,誰在享福?也是自性知道在享福。我們一般人都在苦、樂、憂、喜的感受中,苦、樂是屬於生理的感覺,憂、喜是屬於心理的感覺。舍,都把它空掉,若能把苦、樂、憂、喜的感受都空掉,那就是不苦不樂,就是極樂。‘心經’接下來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一路無到底,最後,無智亦無得,等於‘圓覺經’這裡所講的‘無取無證’。
  注意!我聽了以後不要吹牛唷!剛才所講的是成佛境界,我沒有成佛,沒有悟到圓覺境界,不要看了‘圓覺經’,懂了一點道理,會背幾句,就在外面亂講什麼無取無證,佛法不用修了。你沒有證得而亂說,就是犯妄語戒,未得言得,未證言證,這罪很重,是無間地獄的罪,在密宗來說是金剛地獄的罪,我們不可以做佛法的大騙子。
  ‘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眾生。’實相就是見道的真正境界,相就是現象、境界。‘相’在中國文化裡用得很多,‘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心經’講:‘是諸法空相,’這些都是相。我們學佛經常聽到說不要著相,凡是看得到人、事、物都是相,看不到的思想、觀念也是相,拜佛像也是相。那麼,拜佛像不是也著相了嗎?這是什麼道理?因為拜佛像而對三世諸佛起恭敬心,由此領悟自性,真正受益得利的是自己,禮拜的是自己。
  不只是拜佛像,很多出家人或在家人喜歡拜經,一句一拜,或一字一拜。以前有位大和尚拜‘法華經’,一字一拜,拜了八、九年,有一天時節因緣到了,拜到了一個字--屎,突然發現不對,我拜佛可以,為什麼要拜大便?這一下大徹大悟了。這是拜佛經的功德。還有一位和尚拜‘心經’,也拜了好幾年,有一天拜到‘無眼耳鼻捨身意’,不對呀!摸摸自己的臉,臉上明明有眼睛、耳朵、鼻子。為什麼‘心經’說沒有?這一下悟道了。
  所以,不拜偶像,拜的是佛法。但是,你真把它當相來拜也對,真把它當佛來拜也對,等於我們遊子想到父母的樣子就難過,一樣的道理,以上所講的是‘相’的問題。
  接下來再講實相的問題。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但是,智慧仍然無法表達佛法高深的含義,所以,保留原音不翻譯叫作‘般若’。般若有五種意義,分為五種般若:(一)實相般若(二)境界般若(三)文字般若(四)方便般若(五)眷屬般若,這五種般若都是般若的範圍,包含了世間及出世間所有的學問知識,直接翻譯為智慧並不很貼切。
  什麼是實相般若呢?就是悟了‘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到了無取無證,就是到了成佛的境界,也就是實相無相,沒有境界的境界,就是道之本體。接下來的是起用,起用就不是無相了,而是有相有境界。
  什麼是境界般若?菩薩有菩薩的境界,羅漢有羅漢的境界,做一天功夫有一天功夫的境界,不修行也有不修行的糊塗境界,這就是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悟了道,智慧開了,文字學問自然就好了。以前在我家鄉,有位打魚的漁夫,一個大字也不認識,忽然跑去出家,拜佛拜了九年,在大殿的石頭上,都拜出了印子來。後來不拜了,跑去睡覺,一睡又是睡了好幾年。醒來以後,又會寫文章,又會作詩。他的詩真好,我早念讀書,開始喜歡的詩就是他的。另外在四川一個寺廟的方丈,也是個怪人,現在家相,叫作楊剃頭,幫人家剃頭,嘴裡念念有詞,但是,不曉得他說些什麼。他自己不肯梯度,但是,也沒有家眷,大家曉得他是悟了道的。人家拿佛經上的問題問他,他都答得出來。甚至,有些讀書人故意拿小說上的問題問他,他也照樣告訴你這句話在哪本書上第幾頁第幾行。人家再問他:‘師父啊!你沒有讀過書,你怎麼知道?’他就瞪起眼睛罵人,‘格老子!我沒有讀過書,你們不是讀了那麼多書?你們讀書就是給我讀的呀!’這是什麼道理?‘非性性有’,一切眾生的心性都相通,這就是文字般若。
  那方便般若呢?方便就是各種方法,包括各種科學、技術、學問、氣功、外道、魔道……等等,你懂得越多,你的方便就越多。
  眷屬般若呢?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些屬於眷屬般若,屬於行的部分,屬於道德方面。
  為了解釋‘實相’,我們講了那麼多。現在,再轉回來。‘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真正得了道,到了無取無證,或者說無修無證,也就是十地菩薩的無學位,一切了不可得,此中無眾生,無菩薩,亦無佛。
  ‘何以故?’什麼原因呢?‘菩薩眾生皆是幻化’,一切有成就的菩薩與一切凡夫眾生,在一個大原則之下而言,都是幻化。什麼是幻?原來沒有的東西把它想成有,就是幻,所以叫幻想。電源,電視是不是幻?不是,那是影。以歷史的眼光來看,我們現在聚在這裡也是幻化,為什麼呢?一千年以後,一萬年以後,我們還在嗎?這個大樓還在嗎?我們是幻化,菩薩也是幻化,菩薩悠然而來,悠然而去,這是幻化。‘金剛經’上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也是幻化。真如,如真,好像真的,幻化。
  ‘幻化滅故’,真正到了空的境界,就是幻化皆滅。所以,我們注意唷!不管打坐也好,念佛也好,修密也好,一切所有的眾生都靠不住,都會變化,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幻化。必須要達到連空都空掉,幻化滅了,無取無證,畢竟空,才算是大徹大悟。
  佛怕大家聽不懂,又作了一個比喻,‘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我們活了一輩子,哪一位看過自己的眼睛,或者看過自己的臉,看過沒有?看過?那是在鏡子裡看到過。對不起,那是假的,鏡子上的影像是交叉反射的,學過物理就知道,它是左右顛倒相反的。眼睛能夠看到別人,但是,看不到自己。做人也是一樣,人總是看到別人的缺點,看不起別人,喜歡批評別人,卻不曉得反省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點,這是眾生的愚蠢,所以,學佛要少看別人的缺失,多看自己的過錯。佛為什麼作這個比喻呢?因為我們心也跟眼睛一樣,認不到自己,心在哪裡?自己找不到。修行的道理也是如此,把心收回來,返觀自己,也就是‘心經’上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是佛以眼不自見眼作比喻的秘密,因心就是佛,而一般眾生拼命向外找佛,所以無法明心見性。
  佛在這一節裡,最後作了一個結論,講了一句名言:‘性自平等,無平等者。’一切眾生的自性本來都是一樣平等,佛與眾生都一樣平等,說得更徹底一點,甚至也沒有一個叫平等的東西。平等的觀念是釋迦牟尼佛提出來的,因為世界上的人或者東西就其相而言沒有平等的。其實,人世間的百態若真平等了,那就不好玩了。城市裡的樓房都是一樣高,你我也一樣高,一個長相,你窮我也窮,都穿清一色的衣服,戴同一模式的眼鏡,這樣好嗎?形形色色才叫世間,但就在這本體之性及種種差別相中,它就是平等的,因此佛法又說‘性相平等’,性是指本體,相是指現象,就是用,體與用平等,本體與現象平等,為什麼呢?因為體與相都是空,沒有一個平等的形像存在,若是弄出一個全部齊一的平等形像,那又不平等了。若論平等的觀念,一般政治上所講的平等,只限于人權的平等,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平等,則不只限於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一切眾生平等,連貓、狗、螞蟻、蒼蠅、蚊子等等一切眾生與我們均一切平等,凡是有生命的均一切平等。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因為一切眾生自己迷惘,觀念顛倒,所以不能滅除一切心理,生理上的幻化境界,不能清淨。在這裡特別請諸位用功修行的人,注意下面一句:‘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大家都在做各種功夫,都在修道,其中會遇到很多境界,而這些境界都是人妄想所造成的,這也是一種‘迷倒’,甚至有人得到一點清淨的境界,便以為是悟道了,這正是大妄想。‘於滅未滅妄功用中’,在應該滅掉而沒有滅掉的妄想境界中,等於各位打坐,想要空掉妄念,於空而未空之間,有時候,覺得功夫不錯,一點妄念也都沒有,真的沒有嗎?你知不知道沒有妄念?知道,這個‘知道’不是妄念嗎?那麼,你說不知道,對不起,那是昏沉。
  ‘妄用功’這句話說得很嚴重,意思說你所有的一切修行,包括打坐、念佛、持咒、觀想……等等,都是‘妄功用’,等於說妄用功夫,都沒有用。很多學佛修道的人碰在一起,會問:‘你學佛、修道、打坐幾年了?’有些人很得意地說:‘二十幾年了。’好像很了不起,功夫很高。對不起,這些所有的功夫都沒有用。你說功夫好、境界好,那應該真實不變的呀!否則就是像佛所說的‘妄’,假的。因為你的功夫再好,假如不再繼續修持的話,就沒有了,就變去了,可見這並不真實。再說,每一個好境界來的時候,你應該如如不動,你做得到嗎?所有說,你所修行的有為法,都是不真實的,都是你的妄想所變化出來的,佛稱之為‘妄功用’。
  雖然是在妄功用中,其中卻也有所差別,就拿羅漢境界來說,羅漢有四果,四種不同的果位,與四種禪定層次互相配合。無論是修禪或密宗,學大乘及小乘,都離不開此四禪八定的原則。現在到了末法時代,不管是在家或出家,能夠達到初禪的人,幾乎沒有。初禪就是由系心一緣達到離生喜樂,一般人連初果羅漢都達不到。也千萬不要以為會打坐就是禪了,那只是練習進入初禪的最初步驟而已,密宗及道家講究打通氣脈,但不要以為打通氣脈就可以成佛了,那也只要為進入初禪鋪路而已。十地菩薩的每一地與四禪八定都互相配合。打坐不是禪,下了座以後,在行住坐臥中,在喜怒哀樂中,在清淨忙亂中,能夠系心一緣,無往而不定,無時而不定,無處而不定,這才叫作定,請問哪一位能做到了?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寂滅’二字是‘涅槃’的義譯,寂滅是簡單的翻譯,詳細地翻應該是‘圓滿清靜寂滅淨樂’。寂是寂靜,滅是滅除煩惱妄想,寂滅不會死亡的代名詞。注意!不要誤以為寂滅就是什麼都沒有了,而是絕對的寂靜,進入不生不滅中去。‘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假如有人言下頓悟,隨即順勢進入滅成佛的境界中,到此則‘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什麼是涅槃?不是死後才叫涅槃,本來就是空的,本來就是寂滅的,本來就是沒有妄想可以滅的,本來就是清靜的。並不是說你修道有成就以後,才得到涅槃。什麼時候才是成佛涅槃的境界?就是現在,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永遠只是一個現在,而現在也沒有。若能把握現在的一刹那就在寂滅中,現在就是在涅槃境界中,當下即是,不須另外求個清靜寂滅,想求個清靜寂滅,已經不清靜寂滅了。好!假如你拿這個道理跟人家講,好像很懂佛法,好像悟了道似的!那麼,你就犯了大妄語戒,因為你沒有證得,千萬不要亂說啊!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剛才所講‘當下寂滅’是見道的道理,現在佛接著所講的是修道的道理。見道以後,還要修道,禪宗五祖告訴六祖:‘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見道以後,依性起修。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無始’是佛教哲學裡特別的名稱,無論東方或西方的文化,都在追求一個大問題,宇宙如何開始?人從哪裡來?西方文化說是上帝創造的。佛教把宇宙的開始稱為‘無始’,無始就是沒有開始,例如一個圓,任何一點都是起點。有關宇宙的來源和人種的起源,是個大問題,科學家還在探索之中;達爾文說人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我可不同意,我的老祖宗可不是猿猴。佛經裡提到地球的人類是由光音天飛下來的,在地上抓地味吃,吃多了就飛不回去了。
  我們的生命最初是由妄想而來,妄想有個我,悟道就是把這個妄想的我瓦解掉。一般眾生因為有妄想,所以有我,因為有我,所以有你,有他,然後就我愛你,你愛我,愛來愛去。以前我到大學授課,同學們逼得我講戀愛哲學,我說我不懂,後來被逼著沒有辦法,我說:愛是自私的,因為我愛你才愛你,我不愛你就不愛你,你說這是不是自私?愛是絕對自私的,愛是佔有的,愛是痛苦的根源,愛是煩惱的根本。總而言之,愛是由我而來,我是由妄想而來。所以,佛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而有我,以及有我就有我愛,而我愛就是自私的佔有。你看!每個人生下來都在抓、抓,抓了一輩子,最後抓到殯儀館,終究抓不住了,‘抓’換個佛學名詞就是‘執著’。
  好了!佛講到這裡,有個重要問題來了,各位想不想得圓覺境界?請各位現在好好把眼鏡閉起來聽講,好好體會佛說的‘念念生滅’,好好找一找自己心中的佛。各位現在眼鏡閉著,覺得有個會聽話的東西,會思想的東西,這就是念,也是這個念形成了假我,念佛的念是這個念,不是嘴巴念。佛說這個念,念念生滅,像一股流水,自己不知道自己念念在生滅中,你把這個現象看清楚了,把這念念生滅切斷了,變成不生滅,你就有希望了,你就可以學佛了。
  念念生滅不停,就形成了假我,產生了妄想,產生了執著,產生了邪見,邪見就是不正確的思想見解,‘故起愛憎’,因此就產生了喜愛與討厭。所以,年輕人談戀愛,我愛你,愛不到就恨,變成我恨你,若是這樣,愛是很可怕的。愛也好,憎也好,它就是念念生滅的心理作用。所謂圓覺境界就是切斷了念念生滅的作用,過去的念已經過去了,未來的念不去引發它,中間永遠維持這個‘空’,寂滅現前。看不清楚這個現象,切不斷念念生滅,就耽著五欲去了。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佛說假如碰到善知識,由於善知識教師法的高明,當下頓悟,明心見性,便能明瞭自己本有的‘淨圓覺性’,對於原本的自性勉強加上形容詞,叫作‘淨’,清淨;‘圓’,圓滿寂滅;‘覺’,也就是菩提、覺悟。此淨圓覺性是諸佛菩薩與一切眾生平等無別的同一根性。
  這裡所說的善友是指善知識,在中國文化裡師友並稱,老師給同學回信,往往自稱‘友生’或‘愚兄’,這是老師對學生的謙虛。但是,我常常發現學生給老師寫信,最後來個‘愚生’,他的意思很好,我是愚笨的學生。可是,這麼一來,究竟他是老師還是學生,就搞不清楚了。學生就是學生,不要隨便加個愚字,愚字在中國古禮來說,是長輩的自稱,例如哥哥給弟弟寫信,用‘愚兄’;舅舅寫信給外甥,用‘愚舅’也可以。
  ‘發明起滅’,發現明白了自己念頭的起起滅滅,我們的思想、感情、情緒、感覺這些都屬於生滅法,我們的起心動念都在生滅中,生了又滅,滅了又生。而佛法的目標極至是不生不滅,但是,一般學佛打坐做功夫的人,都是以生滅法來求成佛,佛是不生不滅的,淨圓覺性是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如果以生滅心去求不生不滅的圓覺境界,剛好背道而馳,這是很滑稽的事。
  佛說你明白了自己心念起滅的現象,即知‘此生心自勞慮’,就知道這一生都是自尋煩惱,換句話說,等於中國的一句古話‘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若複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假如有人‘勞慮永斷’,什麼叫勞慮永斷?就是把感情、感覺、思想這些塵勞思慮全部切斷,呈現一片空靈,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一段清淨的境界,叫作法界淨。
  法界是‘華嚴經’常用的名詞,有四種法界:(一)理法界,道理、學問也是一種法界。(二)事法界,事實、科技、功夫屬於事法界。(三)事理無礙法界,有這種理就有這種事實,有這種事實就有這種理,懂了佛法的道理,那麼功夫就要做到,做不到那就有礙。而有此事必有此理,若不懂此理,那是學問不夠;有此理必有此事,若沒有見過此事,那是經驗不夠。有很多人將自己不懂的事或沒有見過的事,就輕易判定為迷信。但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隨便將不知道的事說成沒有,這是我們做人做學問應有的態度。(四)事事無礙法界,所謂事事無礙法界,必須六通具足,超越了物理世界,超越了感覺、知覺的現狀。
  另外還有‘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包含了以上四種法界。為什麼叫一真法界呢?我們分析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包括東方的道教、佛教、回教、印度教,以及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等等,對於人生的看法都帶有悲哀的、痛苦的、遺憾的、罪惡的色彩。但是,一到了‘華嚴經’的一真法界,所有的痛苦、悲哀、罪惡都沒有了,‘華嚴經’看此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有些修行做功夫的人到達了清淨的境界,沒有雜念妄想,但是,見解不透徹,認為清淨才是道,認為不清淨、不空則不是佛法,於是,自己把自己給障礙住了,‘故於圓覺而不自在’,對於不垢不淨的圓覺自性沒有認識清楚,執著於空,執著于清淨,不能自在,不能算是大徹大悟。我常常告訴修道的朋友,你們在山上打坐很有道,很清淨;但一下山來,我招待你到夜總會、歌廳、舞廳走一趟,保證你那蓮花座的花瓣一瓣一瓣地掉下來。可以出世卻不能入世,可以入佛卻不能入魔,就有所障礙了,不算真解脫。什麼才是圓覺自在的境界呢?那必須如‘維摩經’上所講的‘煩惱即菩提’,無論在任何髒亂、煩惱、痛苦的環境裡,都一樣清淨、快樂。做不到這一點的人,叫作‘凡夫隨順覺性’,這是普通一般凡夫的見解,只要一提到佛,就想到聖潔、莊嚴、清淨的那一面去了,如此只是具備了宗教的信仰、佛學的興趣、完美的情操,至於什麼是真正的佛法,則一無所知。大部分的人都以自己的見解來解釋注解佛法,我認為佛是這樣,我認為入定是這樣,都沒有用心去參究,沒有用功去實證。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剛才所講的是凡夫,現在所講的是菩薩。菩薩是見了道的人,在理上已見到一部分,在事上、功夫上也已修到了某一階段。菩薩的全文叫菩提薩埵,是覺悟有情的意思,自己悟了道以後,對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所謂菩薩者乃最大的多情人也,換句話說,菩薩也是煩惱中人。什麼是菩薩的煩惱?慈悲是菩薩的煩惱,了不起的菩薩願意承擔天下人的煩惱,他願意解決別人的煩惱,這是大菩薩的境界。菩薩以前古代也翻成‘大士’或‘開士’,這是義譯,指的是有道之士,得道之士。
  佛在這裡說菩薩也有障礙,菩薩的障礙在哪裡?‘見解為礙’什麼叫見解?見就是觀點,主觀的成見;解就是理解、注解。有些菩薩雖然有某些程度的解脫,甚至不被煩惱困住,不被妄想困住,不被生死困住,這些都困不住他,解脫了。解脫的道理就是中國俗語所說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在佛學來說,就是地、水、火、風、空五大。但卻被自己的見解把自己障礙住了,就算在見解上得到了解脫,‘猶住見覺’。悟道的觀念卻妄不掉,停留在道的境界上,就如蘇東坡描寫廬山的詩: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還是看不清楚自己。舉個例子,如學者們,一看就知道是讀書人的樣子,商人就有商人的樣子,軍人就有軍人的樣子。我常常說:假如學者沒有書生氣,軍人沒有粗暴氣,商人沒有銅臭氣,這是第一等人。這就是‘猶住見常’的道理,自認為學問好,表現出一副很瀟灑、很有學問的樣子,如此定了型,便是被困,被自己的思想、觀念束縛,被自認為得意的事左右。
  佛在這裡說:得道的菩薩被道困住了,所有說:‘覺礙為礙而不自在’,自己總覺得自己覺悟了,看別人總覺得不對勁。等於剛剛學佛的人。一看到人就合掌了,然後滿口佛話,見人就問你吃不吃素呀?沒有吃素!唉唷!阿彌陀佛!好像不吃素就罪大惡極似的,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我平常最怕碰到這種人,令我毛骨悚然。但是,這種人也有好處,就是佛教界常說的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這些人就是學佛一年的境界,到處都是佛。‘學佛二年,佛在大殿。’佛離得遠了一點,他身上的佛氣也少一點了。‘學佛三年,佛在西天。’嗯!差不多解脫了,越學得久,越學得久,佛離得越遠了。至於在座有些同學學佛學了十幾年,那就‘佛在無邊’了!(眾笑)這是笑話,但是,你也不要把它當成笑話。什麼叫解脫?不要以覺礙為礙,那就得自在了。學道而沒有道的味道,覺得自己非常平凡,即使成了佛也很平實,你看在‘金剛經’裡,釋迦牟尼佛也跟大家一起去化緣吃飯,吃完飯,收衣缽,自己還去洗碗,把衣服折疊好,然後洗洗腳,敷座而坐,把座位上的灰塵擦一擦,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行經,多平實。千萬記住,平實就是道,平實就是佛法,千萬不要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氣,怪裡怪氣的,弄得與平常人不一樣,那就不平實,那就有點入魔了。
  ‘覺礙為礙’的道理,有句禪宗的話可作為注解,叫作‘悟跡未除’。雖然悟了道,但是,所悟的痕跡自己空不掉,因此而不自在。這種情形叫作沒有登地的菩薩,也叫作因地菩薩,一切眾生都是因地菩薩,在座諸位都是因地菩薩,不是果位菩薩,為什麼不是呢?因為功德不圓滿,智慧不圓滿。
  接著,佛又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