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圓覺經略說5-1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這一段是講修行做功夫的方法與境界。這裡提出一個問題--‘照’與‘覺’。照與覺是修行用功的心理狀態。覺包括感覺和知覺。例如身體上氣脈的變化,氣走到那裡,如何通啦!這是感覺狀態,不要被感覺騙了,並不是說這樣不對,而是說你的心不要被這種感覺牽著走,不要以為有了這些感覺,就很怎麼了,就很了不起,這些是生滅法,有起有滅,會變化去的。第二個是知覺狀態,例如,打坐有時覺得很清靜,好像空了,覺得很安詳自在。這種寧靜、空靈、安詳的知覺狀態,每種宗教都有,例如基督徒受洗,在教堂裡一跪,非常誠懇地禱告,感受到‘聖靈降體’,這也是中國所講‘誠則靈’的道理,是我們的覺照起了作用。
  我以前有一位老朋友,現在已經過世了。他是憲兵軍官,在大陸撤退時期,共產黨到處通緝他,下令抓他。後來有一天,我在廟子碰到他,兩個見面當然很高興,我問他怎麼逃出來的,而且以前也不信佛的,怎麼現在到廟子裡來?他說我逃得才妙呢!而且還把妻子小孩一齊帶出來。有一天,他躲在重慶一家小飯店裡,晚上共產黨來查房,這下子完蛋了,他看看妻子,妻子看看他,兩個人傻了,一時急得沒辦法,只好跪下來,上帝啊!觀音菩薩啊!佛啊!關公啊!閻羅王啊!土地公啊!凡是所知道的神一概都請都求。嘿!怪了,那平時愛哭的孩子也不哭了,兩個共產黨進來,逗逗那孩子,逗了半天,也忘了問他們話,就走了。菩薩真靈呀!後來,每一關他都這樣跪下來求,如此一路安全逃到香港。逃出來以後,他就信佛了,也開始研究佛經。
但是,現在卻有個問題,他學會了大悲咒,碰到事情,再求菩薩,反而不靈了,這是什麼道理呢?他問我這個問題,我反問他:你說呢?他說:‘誠則靈。’對了!一點都不錯。現在有了分別心了,大悲咒有什麼作用,六字大明咒又是什麼,這些都知道,恐怕楞嚴咒更靈吧!完了,一有了分別,效應就打折了。
  那麼,‘照’是什麼呢?我們做功夫說觀照,‘照’字上面加一個‘觀’,觀與照一樣不一樣呢?‘心經’一開頭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觀是想,照是照,兩者不同。觀不是用眼睛看,例如你打坐時,曉得自己的念頭起起伏伏,來來去去,這是觀。又如念佛的時候,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唷!明天早上八點鐘要起床,鬧鐘忘了上發條,糟了!我念佛怎麼想到別的地方去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過,想想沒關係,噯呀!又錯了。這是觀的境界。功夫到達了‘照’,就不用觀,如同太陽出來了,全體沒有雜想,沒有妄念,宋明理學家稱之為‘清明在躬’,這是照的境界。觀與照的道理在唯識學‘瑜伽師地論’裡,叫作‘尋’與‘伺機’,觀有尋找的意味;伺是不須尋找,在那裡等著、照著。
  ‘有照有覺’就是當你在打坐念佛時,一邊在念,一邊心裡在看著念頭,看有無雜念,但是,這還只是覺照的初步。做功夫真達到覺照的境界,在夢中都還在覺照;真修行人在夢中的起心動念,與平常醒著一樣清楚,而且能做得了主。白天不敢亂想,白天不敢想壞事,到了夢中都出來了,就做不了住了,這樣的修行是沒有用的。即使在夢中都能夠做得了主,還得更進一步,做到無夢的境界,在睡眠中還能知道心性的根本,這才是有照有覺的境界。能夠達到這個境地,只是菩薩境界的初步,以圓覺自性來講,有照有覺還是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所以,真正登地以上的大菩薩常覺不住。常覺,永遠在清醒中,這個覺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覺悟。假如你永遠有個覺,動都不敢動,一動不覺了,那就是有住,而不是不住,真的菩薩境界是常覺不住,不住在覺的境界中,也不抱著一個覺照的境界,有一個覺照的境界就有所住了。禪宗的六祖因‘金剛經’裡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修行的一個方法,如果以圓覺的境界來講,應該改為‘本無所住而生其心’,悟了道以後,就是本無所住了,此心本無所住,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照與照者’,第一個照是能照,下面的照者是所照,例如妄念是所照。能照與所照,同時寂滅,同時都空了,這才是得道的境界。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你說什麼叫作空呢?你說打起坐來,有個清靜,有個空,還有個境界,那就糟了,那是意識形態妄想所造成的,搞鬼的就有個鬼的境界,玩神的就有個神的境界,修道的就有個道境界,求空的就有個空境界,這些都是自己的心意識所造出來的。那麼,什麼才是真的空呢?--寂滅。佛有個比喻,自己把自己的頭一刀砍斷了,就再也沒有人想說要砍什麼頭了。真正的空是無量無邊,沒有境界。很多人打坐不能入定,都想去掉妄想,越搞越忙,都是自作障礙,自認為有個空,拼命做功夫求空。其實,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空,不用再求個空,我們的自性本來就在定中,如如不動,從來沒有動過。‘則以礙心自滅諸礙’,一切唯心所造,一切唯心解脫,把自己的障礙心拿掉,自然就沒有障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問題解決了,就一切沒事了,也沒有另一個不受障礙的境界。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
  修多羅教是指佛所說一切經典,佛說他所講的一切經典如同指出月亮在哪裡的標記,假如我們看見了月亮,知道了月亮在哪裡,那麼,這只指出月亮的手指就不需要了,因為指頭不是月亮,在‘楞嚴經’裡,佛也說了八個字‘以指指月,指非是月。’不要把指頭當成月亮了,佛經只是指頭,指出真理在哪裡,不要把佛經所講的道理抓住不放。在‘金剛經’上說:‘我所說法,如筏喻者。’我所說的法,如過河的船,已經上了岸,不要把船背著走,‘過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舟。’一切如來種種的開示言說,就像指月的手指以及渡河的船一樣,只是工具而已。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假如有人因佛的指示而悟到上述境界了,這種情形叫作已登地菩薩的隨順覺性,這是正統的菩薩境界,不過,還是沒有到家。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知,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是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道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現在要講的是佛地、如來地--成佛的境界。這也是中國禪宗如來禪的境界,當然不是祖師禪。這一段經文的文字極其優美,同時也涵蓋了一部‘維摩詰經’,整部‘維摩詰經’的道理都在這一段裡。
  在談到成佛的境界之前,我們先大略討論一下宗教的問題。任何一個人先天自然的都有宗教的情分,因為人生下來,在整個生命的過程之中,都會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大的就整個人類文化而言,無論東方或西方,幾千年來始終無法解開‘人從哪裡來’以及‘宇宙如何開始’之謎;現在的太空科學如此發達,其目的就是為了探求宇宙的來源。小的就每一個人而言,人生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情,人生下來就是一個問題的東西,生命本身的問題就很大。當人碰到問題時,到最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如韓愈所講:‘人窮則呼天,痛極則呼父母。’人在走投無路、無可奈何之際,總要找個依賴;人類的依賴性是天生的,這也是人性脆弱的一面,由此自然而然想尋找一個可以依靠的神,這就是宗教的來源。
  所謂宗教,在於使人的思想、情緒有所依賴,有所寄託,而且這個宗教可以掌握你的思想和情緒。再進一步來探究宗教的哲學,就要問這個我所信賴、依託者,它究竟存在不存在?這是大問題。一般的宗教都把這個所信賴。依託者人格化以及神格化、超人化,因為人的力量不夠,所以信賴一個超越人的神。於是,人放棄了自我,人喪失了自我。那麼,如果神存在,這個神又從哪裡來的呢?探究這個問題同樣是宗教哲學的課題。接著我們又要問:我為什麼要信他?我所信賴的對或不對呢?萬一不對,那又怎麼辦?這些都值得研究。研究到最後,一切問題都清楚了,見到了生命的本來,見到了宇宙的本來,這叫作‘佛’或譯為‘佛陀’,佛陀是覺悟的意思,就是把宇宙人生第一等一切問題都弄清楚了。
  幾千年前,這位把一切問題都徹底解決的人,叫作釋迦牟尼佛。他開始也和我們一樣,對於人生問題、生命問題充滿著疑惑,從小就思索這些人生之中生、老、病、死等等問題,而且小時所受的教育比一般人好,他接受的是宮廷教育,集中了最優秀的老師,傳授了最精華的學識,再加上他天生稟賦優異,所以,在十幾歲就精通各種天文、數學等學問。他是獨子,在當時不用競選就可以當皇帝,但是,以他的智慧看來,一個國家社會沒有真正三十年的太平,人類無法過安樂的日子,所以皇帝他不想幹。
  為了追求探索人生無法解決的煩惱問題,他十九歲捨棄了王位,跑去出家。但是,在出家之前,他盡了他的義務,娶了妻子,生了兒子,然後才出家。這點要特別留意,釋迦牟尼佛的作為並沒有違反家庭的孝道。
  當他大徹大悟之後,得到了答案,瞭解了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一切的事情乃無主宰,並不是閻王主宰了你的生命,也不是上帝主宰你的生命,但是也非自然,不是唯物所變化。一切萬有的生命和事物乃因緣所生。什麼叫作因緣呢?‘因’是前面的一個動機;只要前面一動,連鎖的關係就來了,就是緣。因緣的連鎖關係如何來的呢?自己來的,無主宰,不是他力,也非自然。
  因緣又分為親因緣和疏因緣的差別,什麼是親因緣呢?自己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例如一粒麥子,在那裡擺久了,他自動會起變化,非他力。但是,與他力也互相關聯,親因緣是由過去的時間、空間和自我的積累,所帶來的種子,這其間的關係還很複雜。種子生現行,現行又變成未來的種子,迴圈不已。什麼是疏因緣?增上緣與所緣緣以及等無間緣是屬於疏因緣,例如我們生命的來源,必須由男性的精蟲和女性的卵子相結合,再加上精神體三緣合和而成,此三緣是親因緣,精蟲和卵子中所帶來父母的遺傳是增上緣。遺傳的因素對我們生命的影響也很大,人的思想,行為動作都會和父親或母親想像。有些人的個性則與父母親完全相反,譬如父母很老實,生的孩子很調皮,這是否與遺傳無關?不,這是遺傳的反動,因為老實的人也有調皮的一面,只是他壓抑不敢發出來,到了下一代就發出來了。一個人生下來以後,其思想個性慢慢也受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風氣的影響,這些因素乃屬於增上緣。還有一個所緣緣,現在的生命由於過去的種子生現行,前生所積累的習性和父母的遺傳以及所受到的教育和當代社會思潮的影響,種種因素加起來,形成了主觀的思想意識,再產生新的思想和行為,與別的人和事物發生牽聯,互相影響,這就是所緣緣。這些現狀又變成種子衍生下去,如此迴圈不斷,這也是輪回的道理。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永遠沒有間斷地轉,叫等無間緣。
  我們的生命就是這樣不停地轉下去,如果要了生脫死,不受這連鎖性的生命力量所束縛,必須要切斷了此因緣的作用。如同我們的思想永遠沒有停止過,睡時仍然在思想,所以睡覺都會做夢,沒有一個人真正睡著過,有些人以為沒有夢,其實是醒來以後忘記了。那麼,死亡以後會不會思想?一樣在思想,那是另外一種境界。如果把我們的思想從中截斷,叫作‘三際托空’,過去的思想已經成為過去,不復存在了;未來的思想還沒有來,當然也不存在;現在呢?也沒有一個現在,剛才現在,現在立刻變成過去了。宇宙間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有現在,永遠都是現在,但是,現在也無法把握,它不斷流逝,這種現象,我們暫且稱之為‘空’。釋迦牟尼佛瞭解了宇宙生命中這個道理,畢竟無主宰,非自然,‘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空是它的本體,因緣所起是它的作用,稱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例如我講話,必須有緣起,要有我的生命、思想、身體、呼吸系統、聲帶、嘴、舌、牙齒等等許多因素湊合才能發出聲音,這叫‘因緣所生法’。說完就沒有了,故言‘我說即是空’。
  釋迦牟尼佛解決了這個問題,大徹大悟,生命得到自在。他得到了一個結論:‘人即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他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說:‘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奇怪啊!真奇怪!每一個人都是佛,不只是人,每一個有知覺的生命,包括動物,都具備了和佛一樣的智慧功能,那麼,一般眾生為什麼不是佛呢?只因為自己的思想把自己障礙住了,把自己虛妄不實的思想當成真的,緊抓著不放,所以不能證得佛的境界。佛悟道所講的話,我們簡單地說就是:唉呀!修行搞了半天,原來我是道。此時悟了道的釋迦牟尼佛原想涅槃,所謂涅槃就是把生命回歸到原來的地方,例如把冰熔化為水。但是,大梵天的天主請求佛不要涅槃,還要弘法度眾生啊!釋迦牟尼佛說:‘止!止!吾法妙難思。’好了!不要說了!不要說了!我所瞭解到的道理,不可思議,無法表達,每個人都是佛,叫我講什麼呢?
  釋迦牟尼佛由三十二歲開始出來宣揚這個道理,當時在印度所受的打擊非常大。佛說無主宰,非自然,他們以為釋迦牟尼佛是無神論者。其實,他們搞錯了,釋迦牟尼佛並沒有否定神的存在,只是他把神與人視為同一生命,平等無二,神與人同一本體。他提倡人要找到這個所有生命共同的本體,找到了這個生命的本體,叫作無上正等正覺,也叫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佛法不是迷信,而是大智慧的成就。釋迦牟尼佛從開始說法,一直到了晚年卻說:‘我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過一字。’這是什麼道理呢?緣起性空,一切現象、一切境界的本體都是空的,若談到本體,那真是不可說,說一個‘空’已經不對了,因為它‘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所執著,這是佛的境界。他還怕人們不相信,在‘金剛經’中再三強調‘如來是真悟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好了,我們現在再回過來看‘圓覺經’這段經文。這段很難懂,也很難解釋,所以才先說了一段序文以為解說的背景。
  第一句話,‘一切障礙即究竟覺’什麼是障礙?貪、嗔、癡、慢、疑、妄想、感情、情緒、知覺這些都是障礙,障礙就是冤家,冤家就是障礙,起心動念皆是。佛說這些障礙就是究竟覺,這些障礙用不著清除,翻過來就是了,你也可以由貪、嗔、癡而悟道,它是一體的兩面。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不要以為守住清淨一念就是道,清淨的境界掉了就以為糟了。道是不垢不淨,清淨是道,不清淨也是道,這才叫解脫。若只守住一個清淨的境界,認為這才是道,這還叫解脫嗎?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很多人想修道成佛,拼命打坐,千方百計設法打通氣脈,感覺到這裡發熱了,那裡氣又動了,心裡沾沾自喜,好像很有功夫,成佛有望。而假如打坐很久,沒有反映,就開始懊惱,是不是我業力深重?大概成佛沒有什麼指望,還是算了吧!不要以為功夫就是道,對不起!功夫是功夫,不是道。功夫是可以修得起來的,既然可以修得起來的東西,自然就有毀壞之時,功夫不修就沒有了,是不是?注意!道是不增不減。你多坐一天,道也不增一分,少坐一天,道也不減一分。什麼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舉個例子:蓋房子,拆房子,皆是虛空。蓋了房子,虛空在哪裡?把牆打個洞,虛空又出來了,虛空還是虛空。‘楞嚴經’不也提到:‘無有佛涅槃,亦無涅槃佛。’
  ‘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聰明人與傻瓜都一樣有智慧,而且,笨蛋講的話,聰明人不一定講得出來,不相信,你苯苯看,愚癡之人也有般若,並且沒有短少。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真正的佛法並不排斥、仇視其他的宗教,無論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道教、一貫道,甚至鬼道、魔道與佛教都在道中,均平等看待。‘金剛經’上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每一位教主都悟了道,只是所見的程度有深淺而已。
  ‘無明真如無異境界’,不管你有沒有成佛,有沒有悟道,境界都一樣,沒有悟道的人也一樣在佛境界中,只是不知道而已。
  ‘諸戒定慧及淫怒俱是梵行’。悟了道以後才曉得戒定慧是把淫怒癡轉過來,戒定慧與淫怒癡乃是同一體性。什麼是梵行?就是清淨行。你說貪嗔癡不清淨,嘿!佛卻在這裡說貪嗔癡是梵行呢!不過你不要看了這句話,就去亂搞,這是佛說的,這是佛的境界,你不是佛,你沒有悟道,不要亂來啊!
  ‘眾生國土同一法性’。眾生是一切有知覺的生命,國土指的是沒有知覺的物質世界。換句話說,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是同一本體來的。
  ‘地獄天宮皆為淨土’。什麼是淨土呢?‘維摩詰經’告訴我們:‘心淨則國土淨。’學淨土的人要注意,南無南無拼命買飛機票,想到極樂世界,什麼時候出境呢?躺進棺材之時才能去呀!如果是這樣,我們常常聽到:唉呀!我什麼都不想,只想往生西方。那不是求早死嗎?淨土在哪裡?就在這裡,一念之間,只要心淨,處處皆是淨土。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眾生,不管有靈性或無靈性,都本已成佛。佛道是什麼?覺性也。你明白了,就悟了道,那麼簡單。
  ‘一切煩惱畢竟解脫’。煩惱本身就是解脫,煩惱本身停留不住,不信你看看哪一個煩惱能一直煩你一年、十年、二十年、一輩子?再不然,你去留一個煩惱看看,能留多久?一個小時都留不住。留得住的話,還算是有本事呢!很多人找我說:我好煩惱,怎麼辦?我說:有一個好辦法,再去找多一點煩惱的事來煩一煩。他說:我沒有辦法。好,煩不下去,只好放下,放下就成功了。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我們的智慧如同大海一樣,充滿整個法界,充滿整個虛空;‘照了諸相’,對於外界的一切現象,以及內心的現象,都能清清楚楚地知覺明瞭。
  ‘此名如來隨順覺性’。到了這個境界就叫作佛。看完了這一段,只好一笑,原來凡夫就是佛。有位禪師悟了道,說:‘鼻孔原來是向下’。還有一位禪師悟了道,人家問他:你悟到什麼?他說:‘師姑原來是女人做的。’這一段就是佛境界,如此如此。
  接下來,佛講用功的方法,而且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
  這一段是大乘道平時修持的法門。在修持這個法門之前,先要認定‘心即是佛’。一般人學佛修道都在希求一個東西,都向心的外面去找,因此,犯了一個最大毛病--不敢承認‘此心就是佛’,這是眾生的大病所在。人總是把佛、菩薩的境界幻想成非常高不可及,深不可測,所謂‘高推聖境’。人都受幻想或回憶的宰製,就是不願面對眼前的現實。如果能夠很平實地認清平等的心就是佛,那又何必汲汲外求呢?
  若能認清這個道理,那麼便能‘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在任何時間,不起虛妄的幻想,此心就是那麼平靜就好了。假如真能做到了,這就是菩薩道,不須再念什麼咒,或是觀想、拜佛。這時就如蒼雪大師所說的:‘南台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什麼是佛呢?心即是佛。什麼是道?平常心即是道。如何平常呢?平常就是不加任何的方法。‘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非常平實,這是真正的觀心法門,正修行之路,這也就是禪,如來禪所標榜的法門。
  但是,你說我做不到,還是有妄想怎麼辦?‘于諸妄心亦不息滅’,妄想來了就讓它來嘛!妄想自己會走,用不著急急忙忙拿個掃把去趕走他,他自來還自去。我在‘楞嚴經大義今釋’上寫了十七首詩,透露了用功的方法,其中一首:
  ‘秋風落葉亂為堆,掃盡還來千百回
  一笑罷休閒處坐,任他著地自成灰。’
  我們的妄念像秋天的落葉一樣,到處飄,到處落,想要去空他,想要去掃他,那就差了。你把第一個妄念去掉了,第二個妄念又來了,你把舊的樹葉掃乾淨了,新的樹葉又掉下來,這樣你一天到晚忙不完。‘一笑罷休閒處坐’,不如我不掃了,不管了,‘任他著地自成灰’。妄想用不著你去空他,他自然就空掉了。唐代的詩人杜甫有兩句詩,可以拿來形容妄想自性空,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佛告訴我們第二步,‘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什麼道理呢?因為你你很平靜坐在那裡,妄想來時,自己都知道。既然知道了,此時,妄想早已跑掉了。你能夠知道妄想的那個‘知’,他沒有動過,他是‘居一切時不起妄念’的。
  接下來,佛告訴我們第三步,‘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們學佛的人往往認為妄想不對的,妄想來,我總要看住他,沒有妄想才是道。佛說你錯了,例如我現在講話是不是妄想?是妄想。不要怕妄想,妄想就妄想。妄想來的時候,不要再去研究這是無明啊!因緣啊!業力啊!‘不加了知’。
  第四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你就傻乎乎地坐在那裡,聽也聽到了,看也看到了,很平安,很自在,坦然而住,這樣就好了。你不要再去分辨這是不是清淨境界?這是不是空?這樣不曉得對不對?那麼簡單,應該不是吧?自己又騙起自己來了。
  什麼是佛?心即是佛;什麼是道?平常心就是道;就這麼簡單。一切眾生何以不能明白?因為不肯平常。一個真正了不起的人,一定是很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真正的偉大。一般人學佛修道何以不能成就呢?只因不肯平常。各位看看學佛的人好忙哦!這裡拜佛,那裡聽經;又是供養,又是磕頭;又是放生,又是捐款;忙得連自己家人都不顧。結果,什麼都沒有,當然沒有,因為太忙了,太不平常了。
  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佛說假如將來的眾生聽到我講的這個法門,信,相信‘心即是佛’、‘平常心就是道’;解,也理解到了;受,接受;持,照這樣修持。你說我有時做不到,忙時,開車時,做生意時,辦公時,都要用精神,動妄想,怎麼辦?此時如何修持?‘住妄想境,不加了知。’這是入世的修持。等事情辦完了,則‘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好了,出世法與入世法都講了。你不要聽了以後認為這樣才是佛法,那我吃了十二年的素,不是白吃了?又起妄想,有起後悔。吃素就是吃素,吃素與佛法有什麼關係?那是你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清淨心,很好。但是,可不要認為吃素就會得道。你能如此‘信解受持,不生驚畏。’這樣就有資格學佛了,‘是則名為隨順覺性,隨而順入菩提覺性。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佛說假如有人聽了我剛才所講的修行正路,能夠‘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此人過去生過去世曾經供養百千萬億位的佛和菩薩,已經種下了許多的功德,今天才會有這樣的智慧和信心。‘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此人以後將會通達真空妙有一切法門和一切學問。那麼,在其他的佛學上,也有不同的說法。明心見性悟了道的人,稱為得根本智。得根本智的還要修,不算學佛完成,還要學佛法、外道、魔法、世間法等等一切法,如此成就一切差別智。根本智也可以權作一切種智看,只要瞭解了自心,就可以開發一切智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要把自己所講的話,再扼要總結,作成可以歌頌的偈語。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為遍隨順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    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