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講
困在感覺境界
變成習慣的思
再說行陰
心不相應行法
說識陰
融通妄想與顛倒妄想
五陰解說
打坐的前三秒
這次講如何證得果位,這個果位包括小乘與大乘。
見地最重要,所謂真正的見地,並不是普通所講的見解,而是見到了“道諦”,也稱“真諦”。真見到了道諦的話,後面的修證、行願就會成功。這是禪宗所提倡的頓悟,不是學術,更不是普通的見解。
我們因為沒有辦法見道,才產生許多修證,就是漸修的方法。比如釋迦牟尼佛十二年的修行,最後睹明星而悟道,這個也是“見”。見的方法最重要,也就是般若同唯識的道理。見就是理,這個“理”包括了一切事,一切修證功夫。
上次引用到《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道理也包括了修證功夫。上次是以做功夫來配合見地講,現在來研究,“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就是感覺方面,我們對生理、心理的感覺。
許多人做功夫,老實說,不管學道家、學密宗、學顯教的,多半在受陰境界裡頭打轉,所有的人都被這個所困。所以,執著在做功夫方面的人,越來越驕慢。因為功夫是累積來的,有一點功夫的確感受就不同,功夫越來越特別,驕慢心自然越大。功夫不是偶然到的,而是時間的累積所形成,因此是“有所得”,並不是無所得。佛法的究竟是無為法,大家變成以有所得之心,求無所得之果,結果當然都是背道而馳。
由此可以瞭解,一般人學佛學道有功夫有見地,那個見地也是在受陰裡頭打轉。尤其搞有為法的功夫,什麼氣脈,什麼境界,自己因為見地不夠,般若沒有成就,都執著於這個範圍在搞。換句話說,所謂打坐做功夫,都是跟著身體的感覺在跑。覺得:唔!氣到了背上了,夾脊通不過啦!什麼脈輪通不過啦!這些學道的書越看得多,道理越懂得多,功夫越困得厲害,都在受陰境界中,從來不曉得在般若方面著力,“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因此,身上有點氣動了,心跟著動,因為般若不通,感覺境界越來越嚴重,永遠不得解脫,即使死了以後,這口氣不來時,中陰身還是困在另一個感受的境界中。
氣脈的道理有沒有?絕對有,那是自然的,沒啥了不起,你越感受它,障礙越大,所以一旦不做功夫,就受不了了。比如現在一般人打坐,都搞成一個通病,一打坐,都想清淨一點。這種清淨的感受慢慢就成習慣了。其實,自己的意識狀態感覺清淨,那個清淨只是意識狀態的心理感受而已,再配合生理上悶悶的感覺,所以一打坐當然覺得舒服得多了,因為打坐也是休息嘛!舒服以後,慢慢又悶起來了,悶起來就覺得“功夫在找我”,趕緊閉眼悶在那裡,實際上那個悶都是“昏擾擾相”,還達不到“內守幽閒”。以為這個是功夫,以為這個是道,其實這些都是在受陰區宇,感覺的狀態裡。在這裡頭搞久了的人,腦子呆板,雖比無記、無念好一點點,但是永遠在昏沉中,昏頭昏腦,一點般若都沒有。
假定在這個狀況下,透過般若智慧的解脫,曉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把這個感覺狀態一丟,才可以談解脫,談超越。可是一般人在現有的境界裡,無法超越。感受的狀態困人,有如此之深。
上次講到思想問題,我們這個想,就是意識思想。如果要嚴格研究,問題很大。佛學上想與思分開,粗的叫想,腦波跳動得快。至於思,將睡未睡,好似沒有想,其實還有一點點思想的作用,很微細的。
又比如有人講話,我們在聽,同時也分別對與不對;或懂得多少,這些都是想的作用。思則沒有這個妄想,有個禪師作過比方,等於欠人家錢,明天就要還,可是沒錢還,今天儘管在這裡打坐,聽佛學,研究什麼,可是這件事情拿不開,這就是思的作用,一股力量永遠在那裡吊住。
“想”實際就是“思”,一個粗一個細而已,這是意識境界的分別心。在我們未成道以前的眾生,思想分別是與生俱來的。嬰兒沒有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可不能說他沒有思想,思想不是分別心,昏擾擾相還是有的。隨著年齡增長,分別也漸漸增長,所以小孩思想比較天真,也比較純淨。人很可憐,越長大越不可愛,越老越討厭,因為第六意識增強了,染汙慢慢加多,並且增加得很厲害,生活習慣,是非善惡等等,終覺得自己的對。
這個慢慢形成的,變成習慣的就是思。思變成業力,變成種子,帶到來生。所以,許多先天的意識習慣,就是前生帶來的習氣,使得每個人個性不同,有人愛笑,有人愛生氣,都是前生帶來的。
因此,叫我們萬緣放下,一切皆空,可是思這個東西是否空得了?假定這個空不了,而認為意識清淨境界就是空,那就自欺了,抵不住事的。到最後上了氧氣時,你的功夫、佛法一點都沒有用,千萬不要搞錯了。可是許多用功的人,都在這上面轉,這是般若智慧不夠,見地智慧不清,行願不夠。真正的善根沒有發起,般若是不會來的。所以《金剛經》只講兩件事:一個講般若,一件講功德。為什麼?大功德的成就才有大智慧,你光在打坐裡頭求智慧,這是小乘法門,由戒、定而生慧。大乘法門不談這個,大乘法門談的是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種以後才是般若。
一般人用起功夫來,最大的困惑是妄想不能斷。誰叫你斷妄想?妄想本來非斷非常,斷不了的,“抽刀斷水水更流,打坐解愁愁更愁”,所以有些人打坐眉頭越皺越緊。
妄想本空嘛!不要你去斷它,“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異空,空不異想”。再說,我們都研究過唯識,唯識有個名稱叫“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在八個識裡頭都有這些作用,所以它自然會起這些作用。
換句話說,我們生命的本能分為兩部分,一個是感覺狀態,一個是知覺狀態。感覺狀態一半是物理的,一半是心理的。思想的狀態也是這樣,主要是心理的,附帶的是生理的。唯識告訴我們,這是“五遍行”,也就是說,它普遍於八個識的作用裡。怎麼斷得了它呢?所以用不著努力去斷思想。六祖也告訴我們:“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本空的嘛!斷它幹嗎!你那個知道自己在思想的,不是仍在嘛?結果大家相反,打起坐來,自己那個本來清淨的東西,隨時在壓制思想,在那裡妄用功夫,坐一萬年也沒有效果。
再進一步,能把五遍行轉了以後,就立地成佛了,這個非要般若智慧成就不可。所以唯識並沒有告訴我們,斷了妄想就成佛,而是要轉識成智,只要那麼一轉就成功了,就看你轉不轉得了。這“轉”字用得好極了,我們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心理轉不過來,這是業力,把我們牽得牢牢的。轉識就成智,成智就解脫了。
所以大家打坐很簡單,“空即是想,想即是空,想不異空,空不異想”。
但是下一個難了,行陰——一股推動生滅的力量,想斷都斷不了。為什麼?這個行陰同宇宙的運行一樣,永遠在動。我們可以借用《金剛經》所說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來時,不知來源就來了,去時,不知去處就跑掉了。過去、現在、未來,永遠這麼走。這個就是行陰、動源,一路在動,最難了。
行陰沒有停止以前,沒有得靜態以前,永遠沒有辦法截斷前面的色、受、想,它永遠會來。心理部分也是一樣,永遠不斷在流轉。我們打坐,為什麼感覺不能空掉?因為行陰沒有空之故。
原則上來講,若能做到“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異空,空不異行”,那就修持成功了。但我們第一句話,“行即是空”,做到了沒有?“行不異空”,就是行與空沒有兩樣,做到了沒有?一坐起來妄念清淨,這樣行陰是沒有空的。換句話說,虛空也有行陰,所以這個宇宙永遠在轉,轉動就是它的行陰。
我們普通一個人,行陰是否能止,關係了證道,這要靠四禪八定的功夫,做到氣住脈停。氣住了,不但呼吸停止,連身上所有的生命氣息,也在休止狀態,這時,帶動身心流轉的行陰,才算停止了。
行陰不停,所以生理部分不會停止運轉,心理部分也不會停止運轉。那要如何才能還本返源,歸到本來自性中去呢?有個最快的道路——智慧的解脫、般若、頓悟。一般做不到頓悟的人,只好漸修,一步一步來。所以《楞嚴經》中,佛把五陰解脫的程式,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要特別去留意它。
我們之所以不能真得成就,是行陰解脫不了,想陰解脫不了,受陰、色陰也解脫不了。如果說有一點清淨境界,那只是想像的,是第六意識的想像境界而已,並沒有證得真空。想證得真空,在摘錄的《楞嚴經》講義中,都告訴我們了,一切禪宗、天臺、密宗、淨土,想修得成就,都不離這個原則。
再進一步,行陰解脫了以後,才談識陰解脫。這個識不只是第六意識,唯識所講的八個識,都包括在內,也就是《楞伽經》所講的“心意識”。
我們所知道的精神狀態,是識的一種變相而已,所以用精神解釋這個識,是個顛倒的解釋。嚴格地講,它代表了八個識全部的體、相、用;也代表了精神世界、物理世界全部的功能。
我們應該研究《百法明門論》,其中將色法與心法分開對立,還有一種“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但是注意,若真把色法與心法對立分開,那可不要學佛了。換句話說,魔鬼與上帝對立,上帝對魔鬼永遠沒有辦法。其實它只是表達的方法而已,是把它分開分析,容易使我們瞭解。實際上色法與心法是一元的。
講心不相應行法這個心,是說宇宙間有二十四種東西,不受第六意識左右,人的心理沒有辦法控制它。比如第一,宇宙的時間,你無法控制。你說你睡著了,可以把時間空了,對不起,那個時間還是在走,你轉變不了。第二,勢。比方水流下來的力量多大,即使你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站在激流中,還是會被水沖走。所以大勢至菩薩一來,觀世音菩薩只得站在一邊。這兩個菩薩是表法的(這裡是用表法來說)。大勢來時,請觀世音菩薩來帶路,這個勢來時,任何人控制不了它。
所以你功夫做得再好,老了還是老了,四大變去了,時間到了就是時間到了。比如我們打坐,坐上半個鐘頭或一個鐘頭,坐不下去了,腿發麻了,想坐還是坐不下去。因為行陰的勢到了。你說,我還要定,心不相應行法,心還是轉不了,連這一點都轉不了,還說什麼轉識成智、轉業力,乃至轉煩惱為菩提呢?
在這種地方,我們就要提起警覺,平常道理都講得很好,事情來到時,卻過不去。你說我還在修道打坐,談起法來頭頭是道,但是為什麼打坐做功夫欲了生死時,卻前路茫茫,後路暗暗?所以說,這個道理要先搞通。
“識”最難懂了,所以《楞嚴經》中講到,第五層解脫才是識陰。
有個同學研究了《楞嚴經》後提出問題:為什麼想陰叫做融通妄想,識陰叫做顛倒妄想?應該想陰叫顛倒妄想,識陰叫融通妄想才對呀!
想陰境界產生十種魔境,實際上不止十種,變化起來有幾百、幾千、甚至幾萬種。比如有人有神通啦,未卜先知啦,都是五蘊中思想的作用。這種功能,現在人叫第六感、心靈感應、特異功能等等,鬼名堂多啦!這些都是思想妄想變的花樣,這是融通妄想。把妄想的功能變化,好像能夠通達,知道萬緣,因此形容它為“融通妄想”。
為什麼識陰境界叫顛倒妄想呢?因為它不叫魔境,而叫做外道,包括了聲聞、緣覺。得了四果羅漢的人還叫做外道,為什麼?因為見地不究竟,所以叫“顛倒妄想”。
這五陰都叫做妄想,因此我們知道,學禪宗的人,一上座就是去除妄想,以為是去了第六意識,其實,那只是第六意識分別心的一點點浮面上的油而已。真正的妄想由地底到浮面都是。所以,要除妄想一定要把五陰妄想都去掉,才談得到空。大家不要以為:噢!我打坐一直空空的,很舒服。那是第六意識的想像境界。我們兩隻眼睛看過的虛空,只有一點點大,所以打起坐來,眼睛一閉,想像起來的虛空,也只有一點點大。人的思想範圍,往往只跟著生命力所發揮到的範圍走。所以你看,我們的思想多好玩,在迷糊的境界裡,是非善惡都是顛倒的,我們認識的範圍又是多麼狹窄。可是在這個意識思想裡,卻自覺非常崇高!非常偉大!都是自己欺騙了自己,不是真正的空。
這都是屬於見地方面。
五陰解脫的見地要特別注意,不管有所得的,或剛入門的,切記不要走錯了路。
其次的問題,在色受想行識中,我們生命最重要的,第一是思想,想陰,也叫做妄想。這個思想是識陰所變,識就是心,即《瑜伽師地論》所說的心意識,不是本體的心。第二是受陰,人生來就是有感覺的,感覺是受陰來的。
若把色歸類成生理部分,想與受應屬精神部分。包括了生理與精神部分的是行陰、識陰。
我們聽了這些,思想不要向外面去想,要回轉來在自己裡面找。分類試著去找,真正的佛法不是叫我們不用思想。“禪定”,教理稱正思惟,後來禪宗稱參究,“禪定”不是叫你跟著身體轉。氣脈在動,你不要理那個受陰的動,要在正思惟上去找才對。漢朝以前的中國道家稱“精思”,所謂精思入神,也就是禪宗稱的參究。大家打坐時,都被生理感受境界迷糊住了,沒有真正證入正思惟,那就不算真禪定。
佛法的重點在見地。剛才的討論有個主題——用《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綱要,“五蘊皆空”,配合《楞嚴經》五蘊的解脫,就是這次課程重點所在。這個就是見地,要把這個理搞通,才可以做功夫,才可以真談修持,不然功夫縱然做得好死了,抵不住事的,沒有用。即使功夫做得身體會發光、動地,也沒有用,否則不叫佛法。所以每一部佛經都找不出做功夫方面的內容,佛經只談見地的理,因為真正的見地到了,功夫一定到。換句話說,你見解上到了,功夫沒有到,那個見解不是真的見解。
比如一個人手中拿著一個名貴的杯子,鑲著珠寶,突然打破了,解脫的人看都不看,知道打破了;不解脫的人,看著破碎的杯子,就在那裡哭、叫。他明知道打破了,可是抱著那個破杯子還在哭,還在叫。曉得了空,結果還抱著那個沒有用的東西,來悲痛這個空,有用嗎?
不要看它是小事情,同樣的道理,懂了就是道。所以禪宗祖師在某一小點上一悟,整個都清楚了,就是這樣。
不要認為這是一句閒話,古時禪宗大德們的嬉笑怒駡,你把它當嬉笑怒駡就浪費了他的話。他處處點你,因為有時候不好正面罵你,只對你吊兒郎當地幽默一下。你說東,他說西,實際上他在打你,打擊你是愛護你。
比如第一次發給大家講課通知,告訴大家個個沒有例外,不要馬虎,真做得到規定才來登記上課。大家都登記了,可是幾個人真做到?寫筆記也好,任何其他一項也好,沒有人真做到。這是“行”門,大丈夫承諾了,說做就做,既然要來聽課就應守這些規矩,對不對?誰做得到?為什麼要這麼做?你們懂嗎?是故意拿棒子到處在打,打得醒,你們自己受益;打不醒,算了。
這就是行。我還只講筆記部分,其他的部分多啦,不討論了。這都是心行的關係,所謂“萬行門中不舍一法”,這個佛法的修持怎麼談!儘管私交如何好,真正的行門無法談,一談就非罵人不可,只好在心裡頭說:唉!“如來說至可憐憫者”也。
行門同見地是不可分的,見地到了一步,你的心行非變不可。大善知識們,大禪師們,一看,這個人有沒有進步,一看就知道了。別以為氣色好了,氣脈通了是道,那是逗你玩的。
氣脈通了,不相干,大智慧的人不受這一套騙。等於禪宗好多祖師,老師一獎勵他,把耳朵一捂,聽都不聽,還受這個恭維!當然不!悟與不悟一樣。世上最害人的是高帽子,騙死人不犯法,而且把他騙死了,他還感謝你。講真話沒有人聽的,所以沒有辦法。
見地到了的人,他的心行馬上就轉,自己有數,立刻就轉,善知識一看,就知道,他的心行已經轉了。
行包括很多,比如愛偷懶,也是行不對。又比如佛法第一點講慈悲,自己想想看,哪一點慈悲做到了?我們是做到了一點——要求別人來慈悲自己。什麼“要度眾生”!哪個做到了?你省省吧!對自己最親切的人都沒有辦法度,還度眾生?
在這些漂亮的名詞下,隱藏了多少罪惡,都要隨時反省到。越是漂亮的言辭,越掩蓋了自己的過錯,假如學佛不檢查到這個程度,免談了吧!沒有人搞這個事的,做不到的,而且都是以計較心——商業交易的行為來做這件事,尤其是這個時代。
以上講見地部分,大概如此。一句話,見地非常重要,不是幾句話所能夠講完的。
李長者的《華嚴經合論》要看,一切經典要注意看。有很多人學佛沒有研究經典,依照唐代佛教制度,出家要考試,通一部經論才發文憑(度牒)的。
現在許多人研究佛學,老實說,拿佛學的嚴格標準來講,並不是研究佛學,這個問題非常嚴重。我是不敢講而已,講了又有什麼用?大家說:老師,你應該講。佛法又不是我一個人的,為什麼我應該?又說:老師,你有責任。其實大家都有責任。這些心行,一開口,一發言,就不對。假如心行對,為什麼不發心呢?我慚愧,我自己要努力,我要度眾生,我就要努力下去,要修持,修證好了,再來度人。我們為什麼不肯修持呢?所以學佛很難。
見地方面,要自己去研究經論才是。
現在轉來談修證。拿見地來講修證,修證只是等而下之的事情而已,不足一談。
可是真談修證,還並不容易。修證就是做功夫,不分宗派,不分方法,不管念佛、參禪、煉氣,不管做什麼功夫,都是修證法門。修證法門只有一個主要原則,說是修“止觀”而已。
在因位上叫止觀,在果位上叫定慧。止就是定,觀就是慧。換言之,止就是功夫,觀就是見地,所以非修止觀不可。
我們不管學哪一宗,哪一派,開始學靜坐,千萬不要分別宗派。各宗各派只是方法不同而已,或者是方法所偏重不同而已。自己可選擇一個方法修,當然最好有善知識的指導,可以看出來哪個方法比較適合你,憑他的指導,去選用一個方法。成就了的人,對任何方法都可自然通達。
不要把盤腿打坐當作修定,修定姿勢是無限制的,坐、站、睡、行、食,皆可定,無處無時而不定。不過我們初步不能做到止,因此必須要打坐。打坐一共有幾十種姿勢,不過對生理、心理最有利的,就是盤起腿來打坐。盤腿的作用大得很,如寫這方面的文章,可以大發其財。不過,我有個原則,一篇文章下來,對世道人心無益處者,誓死不幹,這是我的行門。
我們盤起腿來打坐,氣機真正通了,那豈止身心發樂而已!我們後天的身體,不可思議的功能,都發出來了。比如老年人的氣脈整個通了,就會同嬰兒一樣。不過,兩腿氣脈通了的人有沒有?沒有,至少我沒見過。
有同學注意到佛經上說的兩足尊,這不光是理論,非常對。理論上兩足尊是福德圓滿至尊,智慧圓滿至尊。福德、智慧兩皆具足,所以叫兩足尊。實際上,五通裡有神足通,神氣充滿了,直至兩足。人的根在頭部,虛空就是土壤,手足是枝椏,枝椏一萎縮,這個“無根樹”就完了,所以有很多理由要盤腿。
把腿一盤好,真正找到路子的人,用一個很徹底的辦法,懂了理,修持很快就上路了。
過去釋迦牟尼佛在時,弟子們七天、五天就證羅漢果,不是假的。為什麼呢?古人物質欲望不發達,思想、心境非常純樸,容易證果;現代人越有學問越難弄,越不會成功,因為自己太複雜了。古人是聞一言而必行,佛經上經常有四個字:“信受奉行”。每一本經典結束時,差不多都是這四個字,這不是例行公事,而是真實如此。從“如是我聞”開始,到最後“信受奉行”,任何佛經都是這八個字,真做到就成功了。古人一信就信到底,信老師,信佛,一信馬上就有感受,身心感應就變了,非常恭敬地奉為金科玉律去做,就成功了。
現代人不然,你把寶貝教他,他當面對你說:好啊,好啊!非常感謝。心裡頭則想:該不要上當吧?不曉得老師到那個程度沒有?然後回去,找兩三個人研究那個老師去了。現代的人與古人的心理,相差到如此程度,我幾十年來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古人幾天就可以成功,現代人不會成功,就是自己的心行道德,把自己擋住了。然而,古人今人的生命功能,則是一樣的。
雖然講見地與行願,但是行是不敢詳細說的,如果詳細說行的話,可以把任何人駁得體無完膚。能做到“如是我聞”,“信受奉行”就成功了,但是沒有人做到。
那麼我們打起坐來怎麼辦?只要“信、受、奉、行”,信你自己,信佛說的話,自性本空。所以禪宗四祖、五祖提倡《金剛經》是有道理的,你曉得空就好了嘛!不過不是我們去空它,它本來空——我們把腿一盤,一上座,已經空掉了,不要另外去求個空,這是捷徑。
第一步,腿一盤,既不求空,也不求有,眼睛閉起來。這個時代的人,眼睛耳朵都用得太多了,閉起眼來,無所謂看,無所謂不看,記住:本空!這時眼睛一閉,覺得蠻好,一刹那間,馬上又覺得自己思想好多,好討厭。不要討厭它!如果沒有思想,也不叫作人了,你不理這個思想就是了。這時我們不是知道這個思想來來往往嗎?你那個知道思想來來往往的那個,沒有被思想擾亂,那個是清淨的,沒有被思想、煩惱騙走,還求個什麼呢?佛者覺也,你已經知道了自己有思想,這不是覺嗎?
《楞嚴經》上說,我們的思想煩惱是“客塵煩惱”,如過客一樣來來去去,你這個主人家,知道客人來來往往,不過當主人的不去殷勤招待,客人來了,不歡迎;客人走了,也不送。他愛來就來,愛走就走,讓它自然,思想慢慢地會疲勞,懶得動了,你這主人家的那個正覺不要睡覺,看住它,如果你睡著了,客人就在裡頭翻天覆地了。這是第二秒鐘。
第一秒鐘腿一盤很清淨,第二秒鐘就曉得思想來了,現在告訴我們,用正覺看住它。
第三秒鐘,麻煩來了,本來你是看住它,後來思想來跟你搗蛋,在那裡“剪不斷,理還亂”,但是你不要去剪,不要去理,它自然就疏了下來。第三秒鐘的麻煩就是感覺來了,那裡發脹,這裡發痛,酸痛脹麻癢冷熱都會發生,只要我們一靜,這些現象都會來的。你打起坐來有這些現象,就是氣脈初步的動。換言之,當你靜下來時,不管好的或壞的感覺出現,都是因為心裡比較靜,氣機的反應來了的緣故。
這個第三步的感受來了,怎麼辦呢?還是第一個道理,只要看住它,這個地方就要忍了。我年輕時,初學打坐,盤著腿也是熬不住,袁老師告訴我:忍耐一點,多熬一下,多受一分罪,多消一分業力。既然可以消業,我便熬下去了。下坐以後,再盤腿就吃不消了,可是因為好勝,怕難為情,就硬熬。後來為了降服這兩條腿,住在一個廟子裡,一個人關在藏經樓閣上練腿,那也是煉心,盤起腿來硬熬,心裡求菩薩幫忙,大概熬了五六天,那真痛苦!連這個腿都降服不了,還降服其心?幾天以後,本來痛苦得身子都彎下去了,忽然,卡嗒一聲,腿軟了下來,兩腿貼得平平的,不想下坐了。舒服得很。我的和尚朋友在下面想到,閣樓上那人,整天都沒聽見他敲引磬差人送飯,該不會出問題了吧?就在下面喊,我因舒服極了,根本不想回答,這下可把和尚嚇著了,趕緊叫人爬上去,一看我坐在那裡好端端的,只是不答話,原來在打坐。
這說明了什麼?酸痛脹麻冷熱,也是生命本能發動的一種,有一點反應就有一點影子,不管好反應或壞反應,你那個正覺看住它,千萬不要加上現在的知識,密宗啊,道家啊的功夫,引導氣脈向命根走啦,什麼督脈通啦,一引導就完了,不但達不到氣脈通,甚至引出各種毛病來(尤其是女性,千萬不要注意胃部以下),你一引導反而不能成功。
有沒有氣脈這回事呢?如果弄得好,七天基礎就打好了,是有氣脈這回事。不過要無心於氣脈,無心於四大,四大皆空了,氣脈就成功了。成功以後,祛病延年是尋常事,不算稀奇,返老還童大概也不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