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0日 星期日

舍利塔

妙觉寺舍利塔,位于武安城内,塔与寺均建于宋元佑六年(1091年),砖制,楼阁式,高38.7米,是河北省南部现存最高的宋塔。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级,一至二层较高,以上逐层递减,外观挺拔秀丽。各层东、南、西、北辟券门,二、三层设平座,平座及各层檐下均施仿木斗拱,出斜拱,华丽而具特色。塔心结构为塔心柱式,使塔分为内外两层,两层之间为甬道,内设塔梯可环绕登塔。塔基之下有地宫,方形、穹隆顶,内壁有10尊石佛,并有“宋佑六年重修十方佛记”的题铭,可由此推断塔之建造年代。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妙觉寺舍利塔,亦称武安舍利塔,位于武安城内,塔高38.71米,通体砖砌,共有13层。平面呈正八噗
妙觉寺舍利塔
  妙觉寺舍利塔
形,每边长3.4米,造形玲珑,古香,远望 挺拔雄伟,每层东南西北四面正中有券门,出檐下有砖砌斗拱,各层斗拱垛数,尺寸大小不一。二、三层增建平座,二层四面有窗。塔分内外两层,塔心为八角形的塔柱,内外层之间留有通道,可由台级而上达第九层。由于塔身逐渐缩小,到十一层为木托着塔刹,塔心柱一至七层和九层留有一方室,为置佛而设。
据文献记载,妙觉寺舍利塔,始建于宋代,虽经多次大地震,然而至今仍矗立无恙。道光十年的大地震,塔附近的建筑物几乎全毁, 而古塔却巍然不动,其坚固程度难以想见。目前,它已成为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塔高38.71米,通体砖砌,共有13层。平面呈正八噗形,每边长3.4米,造形玲珑, 古香,远望 挺拔雄伟,
妙觉寺舍利塔
  妙觉寺舍利塔
每层东南西北四面正中有券门,出檐下有砖砌斗拱,各层斗拱垛数,尺寸大小不一。二、三层增建平座,二层四面有。塔分内外两层,塔心为八角形的塔柱,内外层之间留有通道,可由台级而上达第九层。由于塔身逐渐缩小,到十一层为木托着塔刹,塔心柱一至七层和九层留有一方室,为置佛而设。妙觉寺舍利塔位于武安市区内,高近四十米,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塔的第一、二层出一檐一平座,以上各层出单檐,此塔塔檐结构细致,斗拱、檐椽、分檐错落有致,斗拱构复杂,各层多有不同,塔顶原有的金属刹已失,现在是近年维修的水泥圆形刹,一层东面开门,塔下的寺庙已无存。据文献记载,妙觉寺舍利塔,始建于宋代,虽经多次大地震,然而至今仍矗立无恙。道光十年的大地震,塔附近的建筑物几乎全毁, 而古塔却巍然不动,其坚固程度难以想见。目前,它已成为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舍利子”原称为“舍利”,后来才称为舍利子。舍利 原是印度语译为(设立罗)....等各种不一之名称,其
妙觉寺舍利塔
  妙觉寺舍利塔
意义为(遗留物)或(灵骨) ,但舍利子也不完全经由火化而得,有很多天降舍利的实例. “舍利子”为个人戒定慧修行成就之结晶。也是说明修行者已得成果的见证,可以坚定弟子修行。
因此佛徒看到舍利即像看到佛菩萨,顶理参拜,诚心供养。但佛祖涅盘前就告诉弟子,不要理会他的舍利,而要注重“法身舍利“,也就是他的言行身教集成的典籍。舍利子印度话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绿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白色的舍利子是骨骼的,黑色舍利子是属于头发的,红色的舍利子是肌肉的,也有绿色或五色班斓的舍利子。经上说,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它十分稀有、宝贵。像佛陀涅盘后,所烧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当时有八个国王争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分舍利,他们将佛的舍利带回自己的国家,且兴建宝塔,以让百姓瞻仰、礼拜。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后也都能得到舍利。如中国的六祖惠能,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虚、章嘉等大师们,他们都留下相当数量的舍利。“舍利子”最初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骨灰的别称。“舍利”是梵文(Sarira)的译音,意思为“身骨”或“灵骨”,即死者火葬以后的残余骨灰。不过,这里所说的“舍利子”并不是普通的骨灰,而是释迦牟

渊源

骨灰中的结晶体,颜色有白、黑、红三种。释迦牟尼的俗家名字叫悉达多,他生活在距今2500—2600年以前,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一个王族子弟,受过良好的教育。悉达多年轻时因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和种姓制度,提出了“四姓平等”的主张。为了推广自己的宗教理论,他经过6年苦行,遍访名师,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宗教哲理的观点。此后,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一直在印度的北部和中部传播教义,发展
妙觉寺舍利塔
  妙觉寺舍利塔
信徒,逐渐形成了一大宗教。释迦牟尼活了80岁,后来在婆罗双树下逝世,火化以后,他的骨灰被8个国王分取,建塔供奉。因骨灰被称作舍利子,这塔当然也就称作舍利塔了。以后,有不少高僧死后,骨灰也被称作舍利子,当作佛宝收藏起来。前几年,中国的一些寺院相继出现“舍利子”半夜发光的奇迹。漆黑的夜晚,寺院中的“舍利子”竟发出荧荧的磷光,或暗红,或淡紫,或浅黄,美丽而又诡异。
一时间,善男信女纷纷前往瞻仰。“舍利子”为什么会发光呢?笃信佛教的人认为,修行程度的高低、悟道是否彻底,决定其在佛教世界中等级的高低。释迦牟尼是佛,他是最先觉悟者,修行已经达到功德圆满的地步,为,不能光从能量角度去讨论这个问题。他们研究了一些“舍利子”,发现所谓“舍利子”的成分跟焙烧以后的胆结石或肾结石的成分很相似,因此“舍利子”很可能是焙烧以后的结石。那么,为什么高僧体内的结石特别多呢?他们以为,理由不外乎以下几点。高僧的活动量较小,终日静坐参禅,食物大都以素食为主等等。此外,高僧们的饮水也较少。因此,他们的体内极易生成胆结石。可能你要问,人们一般认为常吃脂肪者易生胆结石,吃素的高僧为什么也易患此病呢? 这是因为,尽管高僧们严忌荤食,但因为活动少,所以会产生脂肪代谢紊乱的现象。况且,经常吃食糖和碳水化合物的人虽然饭量较小,但仍会使体内能量过剩,脂肪堆积,加上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酸酯的含量较多,就极易形成胆结石。

编辑本段舍利塔十八种功德

(1)是人将生于三善道(2)是人将得长寿(3)是人将有尊贵的身体(4)是人将生而美
妙觉寺舍利塔
  妙觉寺舍利塔
丽且为众人瞩目
(5)是人将耳聪目明、感官敏锐(6)是人将出生为伟大国王之子(7)是人将权集一身且享美誉 (8)是人将成人中之王(9)是人身边侍从集结 (10)是人将成众人之柱(11)是人将名闻十方(12)是人将出口成章、辩才无碍(13)是人将受人、天供养(14)是人将拥有无尽财富(15)是人将为宇宙之主 (16)是人将生而得如佛之相好庄严(17)是人之身将如金刚杵之总集(18)是人将速得佛果

编辑本段宝塔的供养

供养是供给资养之意,是我们积聚无量功德非常殊胜的方式。通常,我们可用鲜花,清水和香来供养宝
妙觉寺舍利塔
  妙觉寺舍利塔
塔。
供花可以使宝塔更为庄严。通过供养鲜花,我们必将具备如佛一样圆满的种种相好庄严。水是清净的,具有八种功德,分别有八种表义:
清凉——表义戒德清净;味甘——表义得享百味食;性轻——表义身心壮健; 质软——表义意念柔软;
清澈——表义意念清明; 无臭——表义障碍清除; 益喉——表义成就妙语;养胃——表义健康无病。
供水之时,可以供一杯或八杯。香能解秽流芳,令人闻之欢喜,因而是最为常见的供养品。
供香所积的功德最后可实现修行深妙香气的完成,并进而成就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等功德。
比供养品更为重要的是要怀着一颗恭敬的心准备和献上供品。


舍利塔十八种功德


舍利塔十八种功德:(1)是人将生于三善道(2)是人将得長壽(3)是人将有尊贵身体(4)是人将生而美丽且为众人瞩目(5)是人将耳聪目明、感官敏锐(6)是人将出生为伟大国王之子(7)是人将权集一身且享美誉 (8)是人将成人中之王(9)是人身边侍从集结 (10)是人将成众之柱(11)是人将名闻十方(12)是人将出口成章、辩才无碍(13)是人将受人、天供养(14)是人将拥有无尽财富(15)是人将为宇宙之主 (16)是人将生而得如佛之相好庄严(17)是人之身将如金刚杵之总集(18)是人将速得佛果


供养是供给资养之意,是我们积聚无量功德非常殊胜的方式。通常,我们可用鲜花,清水和香来供养宝
妙觉寺舍利塔
  妙觉寺舍利塔
塔。
供花可以使宝塔更为庄严。通过供养鲜花,我们必将具备如佛一样圆满的种种相好庄严。是清净的,具有八种功德,分别有八种表义:
清凉——表义戒德清净;味甘——表义得享百味食;性轻——表义身心壮健; 质软——表义意念柔软;
清澈——表义意念清明; 无臭——表义障碍清除; 益喉——表义成就妙语;养胃——表义健康无病。
供水之时,可以供一杯或八杯。香能解秽流芳,令人闻之欢喜,因而是最为常见的供养品。
供香所积的功德最后可实现修行深妙香气的完成,并进而成就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等功德。
比供养品更为重要的是要怀着一颗恭敬的心准备和献上供品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唐大薦福寺翻經沙門法藏述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然用就體分非無差別之勢 。事依理顯。自有一際之形。其猶病起藥興。妄生智立。病妄則藥妄。舉空拳以止啼 。心通則法通。引虛空而示遍。既覺既悟。何滯何通。百非息其攀緣。四句絕其增減 。故得藥病雙泯。靜亂俱融消。能所以入玄宗。泯性相而歸法界。竊見玄綱浩瀚妙旨 希微。覽之者詎究其源。尋之者罕窮其際。是以真空滯於心首。恒為緣慮之場。實際 居於目前。翻為名相之境。今者統收玄奧。囊括大宗。出經卷於塵中。轉法輪於毛處 。明者德隆於即日。昧者望絕於多生。會旨者山嶽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輒以旋披 往誥。[糸*丐]覿舊章。備三藏之玄文。憑五乘之妙旨。繁辭必削。缺義復全。雖則創 集無疑。況乃先規有據。窮茲性海會彼行林。別舉六門通為一觀。參而不雜一際皎然 。冀返迷方情同曉日。佩道君子俯而詳焉。今略明此觀。總分六門。先列名。後廣辨 一顯一體。謂自性清淨圓明體二起二用。一者海印森羅常住用。二者法界圓明自在用 。三示三遍。一者一塵普周法界遍。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三者一塵含容空有偏。四 行四德。一者隨緣妙用無方德。二者威儀住持有則德。三者柔和質直攝生德。四者普 代眾生受苦德。五入五止。一者照法清虛離緣止。二者觀人寂怕絕欲止。三者性起繁 興法爾止。四者定光顯現無念止。五者事理玄通非相止。六起六觀。一者攝境歸心真 空觀。二者從心現境。妙有觀。三者心境祕密圓融觀。四者智身影現眾緣觀。五者多 身入一境像觀。六者主伴互現帝網觀。 一顯一體者。謂自性清淨圓明體。然此即是如來藏中法性之體。從本已來性自滿 足。處染不垢。修治不淨。故云自性清淨。性體遍照無幽不燭故曰圓明。又隨流加染 而不垢。返流除染而不淨。亦可在聖體而不增。處凡身而不減。雖有隱顯之殊。而無 差別之異。煩惱覆之則隱。智慧了之則顯。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起信論云 。真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 廣說如彼。故曰自性清淨圓明體也。 自下依體起二用者。謂依前淨體起於二用。一者海印森羅常住用。言海印者。真 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象齊現。猶如大海因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象不現。 起信論云。無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所以名為海印三昧也。經云。森羅及萬象。一法 之所印。言一法者所謂一心也。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
page1image6560
P. 1
page1image7208
體。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唯一真如。故言海印三昧也。華嚴經云。或現童男
童女形天龍及以阿脩羅乃至摩睺羅伽等。隨其所樂悉令見。眾生形相各不同。行業音
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依此義故。名海印三昧也。二者法界圓
明自在用。是華嚴三昧也。謂廣修萬行稱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證菩提。言華嚴者。華
有結實之用。行有感果之能。令則託事表彰。所以舉華為喻。嚴者。行成果滿契理稱
真。性相兩亡。能所俱絕。顯煥炳著。故名嚴也。良以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何有飾
真之行。不從真起此則真該妄末。行無不修。妄徹真源相無不寂。故曰法界圓明自在
用也。華嚴經云。嚴淨不可思議剎。供養一切諸如來。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眾生亦
無限。施戒忍進及禪定智慧方便神通等。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依此義
故。名華嚴三昧也。
  三示三遍者。謂依前二用。一一用中普周法界。故云遍也。言三遍者。一者一塵
普周法界遍。謂塵無自性攬真成立。真既無邊塵亦隨爾。經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
一塵中見法界。寶光現佛如雲集。此是如來剎自在。準此義故。當知一塵普周法界也
。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謂塵無自體起必依真。真如既具恒沙眾德。依真起用亦復萬
差。起信論云。真如者。自體有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恒沙
功德。乃至無有所少義。故經云。如此華藏世界海中。無問若山若河乃至樹林塵毛等
處。一一無不皆是稱真如法界具無邊德。依此義故。當知一塵即理即事。即人即法。
即彼即此。即依即正。即染即淨。即因即果。即同即異。即一即多。即廣即狹。即情
即非情。既三身即十身。何以故。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如是故十身互作自在用故
。唯普眼之境界也。如上事相之中。一一更互相容相攝。各具重重無盡境界也。經云
。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如是法性佛所說。智眼能明此方便。問據其所
說則一塵之上。理無不顯。事無不融。文無不釋。義無不通。今時修學之徒。云何曉
悟達於塵處。頓決群疑。且於一塵之上。何者是染。云何名淨。何者為真。何者稱俗
。何者名生死。何者名涅槃。云何名煩惱。云何名菩提。云何名小乘法。云何名大乘
法。請垂開決聞所未聞。答大智圓明覩纖毫。而周性海真源朗現。處一塵而耀全身。
萬法起必同時一際理無前後。何以故。由此一塵虛相能翳於真即是染也。由此塵相空
無所有。即是淨也。由此塵性本體同如。即是真也。由此塵相緣生幻有。即是俗也。
由於塵相念念遷變。即是生死。由觀塵相生滅相盡空無有實。即是涅槃。由塵相大小
皆是妄心分別。即是煩惱。由塵相體本空寂緣慮自盡。即是菩提。由塵相體無遍計。
即是小乘法也。由塵性。無生無滅依他似有。即是大乘法也。如是略說。若具言之。
假使一切眾生懷疑各異一時同問如來。如來唯以一塵字而為解釋。宜深思之。經云。
一切法門無盡海。一言演說盡無餘。依此義故。名一塵出生無盡遍。三者一塵含容空
有遍。謂塵無自性即空也。幻相宛然即有也。良由幻色無體必不異空。真空具德徹於
有表。觀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觀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槃。以色空無二。悲智
page2image5592
P. 2
page2image6240
不殊。方為真實也。寶性論云。道前菩薩。於此真空妙有猶有三疑。一者疑空滅色取
斷滅空。二者疑空異色取色外空。三者疑空是物取空為有。今此釋云。色是幻色必不
礙空。空是真空必不礙色。若礙於色即是斷空。若礙於空即是實色。如一塵既具如上
真空妙有。當知一一塵等亦爾。若證此理即得塵含十方無虧。大小念包九世延促同時
。故得殊勝微言。纖毫彰於圓教奇特。聖眾輕埃現於全軀。逈超言慮之端。透出筌罤
之表。經云。如有大經卷。量等三千界。在於一塵內。一切塵亦然。有一聰慧人。淨
眼普明見。破塵出經卷。廣饒益眾生等。若據理而言。即塵眾生妄計經卷。即大智圓
明。智體既其無邊。故曰量等三千界。依此義故。名一塵含容空有遍也。
  自下依此能遍之境而行四德。謂依前一塵能遍之境。而修四種行德。一者隨緣妙
用無方德。謂依真起用。廣利群生。眾生根器不等受解萬差。樂欲不同應機授法。應
病與藥令得服行。維摩經中具明斯義。又以大悲故。名曰隨緣。以大智故。名為妙用
。又大壞假名而常度眾生。故曰隨緣了知眾生性空。實無度者名為妙用。又理即事故
名隨緣。事即理故名妙用。又真不違俗故隨緣。俗不違真故妙用。又依本起末故隨緣
。攝末歸本故妙用。良以法無分齊。起必同時。真理不礙萬差。顯應無非一際。用則
波。騰鼎沸。全真體以運行體。則鏡淨水澄舉隨緣而會寂。若曦光之流彩。無心而朗
十方。如明鏡之端形。不動而呈萬像。故曰隨緣妙用無方德也。二者威儀住持有則德
。謂行住坐臥四威儀也。大乘八萬。小乘三千。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緒。出三
界之梯隥。越苦海之迅航。拯物導迷莫斯為最。但以金容匿彩正教陵夷。傳授澆訛師
於己見。致使教無綱紀。濫挹淳流得失齊舉妄參真淨。故令初學觸事成非不依經律。
混亂凡情自陷陷他甚可悲矣。故瑜伽論云。非大沈非小浮。常住於正念。根本眷屬淨
修梵行。華嚴經云。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梵網經云。微塵菩薩眾由是
成正覺。起信論云。以知法性體無毀禁。是故隨順法性行尸波羅蜜。所謂不殺不盜不
淫不妄語。遠離貪瞋。欺詐諂曲邪見。亦應遠離憒閙少欲知足。乃至小罪心生大怖不
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常護譏嫌。不令眾生妄起過罪。用此威儀住持。以化眾生也。
問準上文所說。真如一相。佛體無二。具足一切功德者。何故要須威儀等戒行耶。答
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久被塵累。而有麁穢之垢。若人唯念寶性。不以種種磨治。
終不得淨真如之法體性空淨。久被無明煩惱垢染。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持戒定慧種種
熏修。終無淨時。準此義故理須持戒也。問出家五眾。超然出俗可具威儀。在家之流
。身纏俗網寧無愆犯。答出家之輩自有嚴科。在家之儔通持五戒。夫三歸五戒者。蓋
是出苦海之津梁。趣涅槃之根本。作毘尼之漸次。為七眾之崇基。萬善藉此而生。寔
佛法之平地。經云。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當知。戒為定體。慧為定用。三學圓備即
證菩提。四分律云。第一持戒不毀犯。比丘威儀自端嚴。怨家之人不能近。若不如法
即被訶。依此義理故。云威儀住持有則德。三者。柔和質直攝生德。謂大智照真名為
質直。大悲救物故曰柔和。又質直者。約本性不遷。柔和者。約隨流不滯。柔則伏滅
page3image5592
P. 3
page3image6240
煩惱。和則順理修行。用茲調和之法。以攝眾生也。又質直者。體無妄偽言行相符。 蘊德居懷不拘名利。輕金若塊。重教逾珍。但為正業調生。速願自他圓滿。故曰柔和 質直攝生德也。四者普代眾生受苦德。謂修諸行法不為自身。但欲廣利群生冤親平等 。普令斷惡備修萬行速證菩提。又菩薩大悲大願以身為質(音致)。於三惡趣。救贖一切 受苦眾生要令得樂。盡未來際心無退屈。不於眾生希望毛髮報恩之心。華嚴經云。廣 大悲雲遍一切。捨身無量等剎塵。以昔劫海修行力。今此世界無諸垢。謂眾生妄執念 念遷流名之為苦。菩薩教令了蘊空寂自性本無。故云離苦。問眾生無邊苦業無邊。云 何菩薩而能普代眾生受苦。答菩薩代眾生受苦者。由大悲方便力故。但以眾生妄執不 了業體。從妄而生無由出苦。菩薩教令修止觀兩門。心無暫替因果喪亡。苦業無由得 生。但令不入三塗。名為普代眾生受苦德也。雜集論云。於不堅堅覺深住於顛倒。離 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已上明四種行德竟。 自下攝用歸體入五止門。五止門者。謂依前能行四德之行。當相即空相盡心澄而 修止也。所言入者。性相俱泯體周法界。入無入相名為入也。華嚴經云。如來深境界 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又準入佛境界。經云。入諸無相定見諸法寂靜 。常入平等故敬禮無所觀。此乃一切眾生本來無不在如來境界之中。更無可入也。如 人迷故謂東為西。乃至悟己西即是東。更無別東而可入也。眾生迷故。謂妄可捨。謂 真可入。乃至悟已妄即是真。更無別真而可入也。此義亦爾。不入而入。故云入也。 何以故。入與不入本來平等。同一法界也。起信論云。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是名入 真如門也。言五止者。一者照法清虛離緣止。謂真諦之法本性空寂。俗諦之法似有即 空。真俗清虛蕭然無寄。能緣智寂所緣境空。心境不拘體融虛廓。正證之時因緣俱離 。維摩經云。法不屬因不在緣故。依此義理故。云照法清虛離緣止也。二者觀人寂怕 絕欲止。謂五蘊無主名曰寂怕。空寂無求名為絕欲。故云觀人寂怕絕欲止也。三者性 起繁興法爾止。謂依體起用名為性起。起應萬差故曰繁興。古今常然名為法爾。謂真 如之法。法爾隨緣萬法俱興法爾歸性。故曰性起繁興法爾止。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 法。即其義也。四者定光顯現無念止。言定光者。謂一乘教中白淨寶網。萬字輪王之 寶珠。謂此寶珠體性。明徹十方齊照。無思成事。念者皆從雖現奇功。心無念慮。華 嚴經云。譬如轉輪王成就勝七寶。來處不可得。業性亦如是。若有眾生。入此大止妙 觀門中。無思無慮任運成事。如彼寶珠遠近齊照。分明顯現廓徹虛空。不為二乘外道 塵霧煙雲之所障蔽。故曰定光顯現無念止也。五者理事玄通非相止。謂幻相之事。無 性之理。互隱互顯。故曰玄通。又理由修顯故。事徹於理。行從理起。理徹於事。互 存互奪。故曰玄通。玄通者。謂大智獨存體周法界。大悲救物萬行紛然。悲智雙融性 相俱泯。故曰理事玄通非相止也。上來明五止竟。 自下依止起觀。問準上義理。依之修行。足為圓滿。云何更要入止觀兩門耶。答 起信云。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捨二乘怯弱之見。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
page4image5592
P. 4
page4image6240
起大悲狹劣之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以此義故。止觀兩門。共相成助不相捨離。若
不修止觀。無由得入菩提之路。華嚴云。譬如金翅鳥以左右兩翅鼓揚海水。令其兩闢
觀諸龍眾。命將盡者而搏取之。如來出世亦復如是。以大止妙觀而為兩翅。鼓揚眾生
大愛海水。令其兩闢觀諸眾生。根成熟者而度脫之。依此義故。要修止觀也。問止觀
兩門既為宗要。凡夫初學未解安心。請示迷徒令歸正路。答依起信論云。若修止者。
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
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
不隨心外念境界。然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令歸正念。常勤正念唯心識觀一
切魔境自然遠離。凡夫初學邪正未分。魔網入心欺誑行者。又無師匠諮問莫憑。依四
魔功將為正道。日月經久邪見既深。設遇良緣終成難改。沈淪苦海出離無由。深自察
之無令暫替。此義如起信論中說也。六起六觀者。依前五門即觀之止。而起即止之觀
。何以故。理事無礙法如是故。定慧雙融離分齊故。一多相即絕前後故。大用自在無
障礙故。言六觀者。一者攝境歸心真空觀。謂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心外更無一法
可得。故曰歸心。謂一切分別但由自心。曾無心外境。能與心為緣。何以故。由心不
起外境本空。論云。由依唯識故。境本無體故。真空義成。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
。又經云。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知諸法唯心便捨外塵相
。由此息分別悟平等真空。如世有醫王。以妙藥救病。諸佛亦如是。為物說唯心。以
此方知。由心現境由境現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當作此觀智慧甚深。故曰攝境歸心
真空觀也。二者從心現境妙有觀。即事不滯於理隨事成差。謂前門中攝相歸體。今此
門中。依體起用。具修萬行。莊嚴報土。又前門中。攝相歸體顯出法身。今此門中依
體起用修成報身。故曰從心現境妙有觀也。三者心境祕密圓融觀。言心者。謂無礙心
。諸佛證之以成法身。境者。謂無礙境。諸佛證之以成淨土。謂如來報身。及所依淨
土圓融無礙。或身現剎土。如經云。一毛孔中無量剎。各有四洲四大海。須彌鐵圍亦
復然。悉現其中無迫隘。或剎現佛身。如經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佛皆入。
普為眾生起神變毘盧遮那法。如是就此門中。分為四句。如玄談疏中說。如是依正混
融無有分齊。謂前兩觀各述一邊。今此雙融會通心境。故曰心境祕密圓融觀也。四者
。智身影現眾緣觀。謂智體唯一能鑑眾緣。緣相本空。智體照寂。諸緣相盡如如獨存
。謂有為之法無不俱舍真性。猶如日輪照現逈處虛空。有目之流無不覩見。生盲之輩
亦蒙潤益。令知時節寒熱之期。草木無情悉皆滋長。如來智日亦復如是。故曰智身影
現眾緣觀也。五者。多身入一鏡像觀。即事事無礙法界也。謂毘盧遮那十身。互用無
有障礙也。經云。或以自身。作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
。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如是十身隨舉一身攝餘九身。故曰多身入一鏡像觀
。如一身有十身互作。一一毛孔。一一身分。一一支節中。皆有十身互作。或以眼處
作耳處佛事。或以耳處作眼處佛事。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何以故。證此大止妙觀法力
page5image5592
P. 5
page5image6240
加持。得如是故。經云。或以多身作一身。或以一身作多身。或以一身入多身。或以
多身入一身。非一身沒多身生。非多身沒一身生。皆由深定力故得有如是。或以異境
入定同境起。或以同境入定異境起。或以一身入定多身起。或以多身入定一身起。故
曰多身入一鏡像觀也。六者。主伴互現帝網觀。謂以自為主。望他為伴。或以一法為
主一切法為伴。或以一身為主一切身為伴。隨舉一法即主伴齊收。重重無盡。此表法
性重重影現。一切事中皆悉無盡。亦是悲智重重無盡也。如善財童子。從祇桓林中漸
次南行。至毘盧遮那莊嚴大樓閣前。暫時歛念。白彌勒菩薩言。唯願大聖。開樓閣門
令我得入。彌勒彈指其門即開。善財入已還閉如故。見樓閣中有百千樓閣。一一樓閣
前各有彌勒菩薩。一一彌勒菩薩前。各有善財童子。一一善財童子皆悉合掌在彌勒前
。以表法界重重。猶如帝網無盡也。此明善財童子依此華嚴法界之理修行位極頓證法
界也。此舉一樓閣為主。一切樓閣為伴也。故云主伴互現帝網觀。亦是事事無礙觀也
。此上所述六重觀門。舉一為主餘五為伴。無有前後始終俱齊。隨入一門即全收法界
。此理喻如圓珠穿為六孔。隨入一孔之中。即全收珠盡。此亦如是。開為六門。隨入
一門即全收法界圓滿教理。法自爾故。善財一生皆全證故。卷舒無礙隱顯同時。一際
絕其始終。出入亡於表裏。初心正覺。攝多生於剎那。十信道圓。一念該於佛地。致
使地前菩薩觸事生疑。五百聲聞玄鑑絕分。融通無礙一多交參。圓證相應名為佛地。
然此觀門名目無定。若據一體為名。即是海印炳現三昧門。若約二用而論。即名華嚴
妙行三昧門。若據三遍為言。即是塵含十方三昧門。若準四德為名。即名四攝攝生三
昧門。若約五止而言。即為寂用無礙三昧門。若取六觀為名。即是佛果無礙三昧門。
如是等義隨德立名。據教說。為六觀。隨入一門眾德咸具。無生既顯幻有非亡。攝法
界而一塵收。舉一身而十身現。如斯等義。非情所圖。識盡見除思之可見。余雖不敏
素翫茲經。聊伸偶木之文。式集彌天之義。頌曰。
 備尋諸教本  集茲華嚴觀 
 文約義無缺  智者當勤學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紀重校
宋晉水沙門淨源述
  昔孤山智圓法師甞稱。杜順尊者。抉華嚴深旨。而撰斯文。蓋準唐中書舍人高郢
序北塔銘耳。淨源向讀唐丞相裴休述妙覺塔記。記且謂。華嚴疏主仰賢首還源翫味亡
斁。若驪龍之戲珠也。乃知斯觀實賢首國師所著斷矣。抑又觀中。具引三節之文。皆
國師之語章章焉。熙寧元年冬十一月。特抱諸郡觀本再請錢唐通義大師。子寧重校其
辭。寧公學深知古。力考諸文。朝而思夕而玩。因與源曰。賢首所集具引之語救而得
之矣。請試陳其一二焉。觀不云乎。用就體分。非無差別之勢。事依理顯。自有一際
page6image6008
P. 6
page6image6656
之形。茲乃義海百門之一也。又曰。拯物導迷莫斯為最。豈非般若心經疏序歟。又謂
就此門中分為四句。此亦晉疏玄談。又已明矣。源應之曰。夫有條不紊。表其網之在
綱。探乎深辭。貴其通於輿義。然則君子僧博覽祖訓。負卓卓之識。豈獨疇昔有之乎
。源愛通義師傳慈恩祖教。講儒者五經。而考文責實。章灼同異意。猶吾心也。於是
乎題之卷末。云耳。
紀重校(竟)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下之二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下之二
唐圭峯山沙門宗密述
一謂有眾生遇善知識。開示上說本覺真心。宿世曾聞今得解悟(若宿生未聞。今聞必 不信。或信而不解。雖人人等有佛性。今現有不信不悟者。是此類也) 四大非我。五蘊皆空。信自真如及三寶德(信自心本不虛妄本。不變異故曰真如。故論云。自 信己性知心妄動無別境界。又云。信心有四種。一信根。本樂念真如。二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 近供養。三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四信僧。能修正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悟前一翻前二成此第 一重也)二發悲智願誓證菩提(發悲心者欲度眾生。發智心者欲了達一切法。發願心者欲修萬行以 資悲智)三隨分修習施戒忍進。及止觀等增長信根(論云。修行有五。能成此信。止觀合為一 行。故六度唯成五也)四大菩提心從此顯發(以上三心開發。論云。信成就發心者有三種。一者直 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諸善行故。三發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五以知法性無慳
page20image5896
page20image6544
等心(等者貪欲嗔恚懈怠散亂愚癡) 六隨順修行六波羅蜜定慧力用(初修名止觀。成就名定慧)我法雙亡(初發心時。已約教理觀二 執空。今即定慧力觀自覺空也)
無自無他(證我空五)
常空常幻(證法空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故常空常幻也) 七於色自在一切融通。(迷時不知從自心變。故不自在。今因二空智達之故融通也) 八於心自在無所不照(既不見心外別有境界。境界唯心。故自在也) 九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離微細念心即常住。直覺於迷源。名究竟 覺(從初發心即修無念。至此方得成就。成就故即入佛位也) 十心既無念。則無別始覺之殊。本來平等同一覺故。冥於根本真淨心源。應用塵沙。 盡未來際常住法界。感而即通。名大覺尊。佛無異佛是本佛。無別新成故。普見一切 眾生皆同成等正覺。故迷與悟各有十重順逆相翻。行相甚顯。此之第一對前一二。此 十合前第一。餘八皆從後逆次翻破前八。一中悟前第一本覺。翻前第二不覺。前以不 覺乖於本覺。真妄相違故開為兩重。今以悟即冥符。冥符相順無別始悟。故合之為一 。又若據逆順之次。此一合翻前十。今以頓悟門中理須直認本體。翻前本迷故對前一 二(上云。參差。即是此也)二中。由怖生死之苦發三心自度度他故。對前第十六道生死。 三修五行翻前第九造業。四三心開發翻前第八三毒(悲心翻瞋智心翻癡願心翻貪)五證我空 翻前第七我執。六證法空翻前第六法執。七色自在翻前第五境界。八心自在翻前第四 能見。九離念翻前第三念起。故十成佛佛無別體。但是始覺。翻前第二不覺。合前第 一本覺。始本不二。唯是真如顯現。名為法身大覺。故與初悟無二體也。順逆之次參 差正由此矣。一即因該果海。十即果徹因源。涅槃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華嚴經云 。初發心時得阿耨菩提。正是此意。然雖順逆相對前後相照法義昭彰。猶恐文不頓書 意不並顯。首尾相隔不得齊覩。今更畫之為圖。令凡聖本末大藏經宗一時現於心鏡。 此圖頭在中心云眾生心三字是也。從此三字讀之。分向兩畔。朱畫表淨妙之法。墨畫 表垢染之法。一一尋血脈詳之。朱為此○號。記淨法十重之次。墨為此●號。記染法十 重之次。此號是本論之文。此點是義說論文爾。 迷有十重 此是迷真逐妄從微細順次生起展轉至麁之相。

page21image4728
P. 21
page21image5376
page22image400
詳究前述諦觀此圖。對勘自他及想賢聖。為同為異。為真為妄。我在何門。佛在 何位。為當別體。為復同源。即自然不執著於凡夫。不僣濫於聖位。不耽滯於愛見。 不推讓於佛心也。然初十重是一藏經所治法身中(第一重)
煩惱之病生起元由(次三重)
漸漸加增(我法二執) 乃至麁重(三毒造業) 慧滅(受報)
page22image2256

page22image2904
之狀。後十重是法身信方服藥(前三重汗出) 汗出病差(菩提心開發)
將理方法(六波羅蜜)
漸漸減退(從六至九)
乃至平復(成佛) 之狀。如有一人(在纏法身)諸根具足(恒沙功德)強壯(常住不變妄不能染)多藝(恒沙妙用)。忽 然得病(無始無明)漸漸加增(其次七重)乃至氣絕(第十重)唯心頭暖(賴耶識中無漏智種)。忽遇 良醫(大善知識)知其命在(見凡夫人即心是佛)。強灌神藥(初聞不信頻就不捨)忽然蘇醒(悟解)初 未能言(初悟之人未能說法答他問難皆悉未得)乃至漸語(能說法也)漸能行履(十地十波羅蜜)直至 平復(成佛)。所解伎藝無所不為(神通光明一切種智)以法一一對合。何有疑而不除也。即 知一切眾生不能神變作用者。但以業識惑病所拘。非已法身不具妙德。今愚者難云。 汝既頓悟即佛。何不放光者。何殊令病未平復之人。便作身上本藝。然世醫處方必先 候脈。若不對病狀輕重。何辨方書是非。若不約痊愈淺深。何論將理法則。法醫亦爾 。故今具述迷悟各十重之本末。將前經論統三種之淺深。相對照之如指其掌。勸諸學 者。善自安心行。即任隨寄一門解。即須通達無礙。又不得慮其偏局。便[漭-廾+卉 ]蕩無所指歸。須洞鑒源流。令分菽麥。必使同中見異異處而同。鏡像千差。莫執好醜 。鏡明一相。莫忌青黃。千器一金雖無阻
page23image3256
P. 23
page23image3904
page24image400
隔。一珠千影元不混和。建志運心等虛空界。防非察念在毫釐間。見色聞聲。自思如 影響否。動身舉意。自料為佛法否。美膳糲飡。自想無嫌愛否。炎涼凍暖。自看免避 就否。乃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一一審自反照實得情意一種否。必若自料未得如此。 即色未似影。聲未似響也。設實頓悟終須漸修。莫如貧窮人終日數他寶自無半錢分。 六祖大師云。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今時人但將此語 輕於聽學。都不自觀實無心否。若無心者。八風不能動也。設習氣未盡。嗔念任運起 時。無打罵讐他心。貪念任運起時。無營求令得心。見他榮盛時。無嫉妬求勝心。一 切時中於自己無憂饑凍心。無恐人輕賤心。乃至種種此等亦得名為無一切心也。此名 修道若得對違順等境。都無貪嗔愛惡。此名得道。各各反照。有病即治。無病勿藥。 問貪嗔等即空便名無一切心。何必對治。答若爾汝今忽遭重病痛苦。痛苦即空。便名 無病。何必藥治。須知貪嗔空而能發業。業亦空而能招苦。苦亦空只麼難忍。故前圖 中云。體空成事(如杌木上鬼全空。只麼驚人。得奔走倒地。頭破額裂)若以業即空。空只麼造 業。即須知地獄燒煮痛楚亦空。空只麼楚痛。若云亦任楚痛者。即現今設有人以火燒 刀斫。汝何得不任。今觀學道者。聞一句違情語猶不能任。豈肯任燒斫乎(如此者十中 有九也) 問上來所敘三種教三宗禪。十所以十別異輪迴及修證。又各十重理無不窮事無不備。
page24image3440
P. 24
page24image4088
研尋玩味足可修心。何必更讀藏經及集
page25image856
諸禪偈數過百卷。答眾生惑病各各不同。數等塵沙。何唯八萬。諸聖方便有無量門。 一心性相有無量義。上來所述但是提綱。雖統之不出所陳。而用之千變萬勢。況先哲 後俊各有所長。古聖今賢各有所利。故集諸家之善記。其宗徒有不安者亦不改易。但 遺闕意義者注而圓之。文字繁重者注而辨之。仍於每一家之首注評大意。提綱意在張 網。不可去網存綱(華嚴云。張大教網。漉人天魚。置涅槃岸) 舉領意在著衣。不可棄衣取領。若但集而不敘。如無綱之網。若但敘而不集。如無網 之綱。思而悉之不煩設難。然剋己獨善之輩。不必遍尋。若欲為人之師。直須備通本 末。好學之士披閱之時。必須一一詳之。是何宗何教之義。用之不錯皆成妙藥。用之 差互皆成反惡。然結集次第不易排倫。據入道方便即合。先開本心。次通理事。次讚 法勝妙呵世過患。次勸誡修習。後示以對治方便漸次門戶。今欲依此編之。乃覺師資 昭穆顛倒交不穩便。且如六代之後。多述一真。達摩大師却教四行。不可孫為部首。
page25image3176

page25image3824
祖為末篇。數日之中思惟此事。欲將達摩宗枝之外為首。又以彼諸家所教之禪。所述 之理。非代代可師。通方之常道。或因以彼修鍊功至證得。即以之示人(求那慧稠臥輪之 類)或因聽讀聖教生解。即以之攝眾(慧聞禪師之類)或降其跡而適性。一時間警策群迷(志 公傅大士王梵志之類)或高其節而守法。一國中軌範僧侶(廬山遠公之類)其所製作。或詠歌 至道。或嗟歎迷凡。或但釋義。或唯勵行。或籠羅諸教。竟不指南。或偏讚一門。事 不通眾。雖皆禪門影響佛法笙簧。若始終依之為釋迦法。即未可也(天台言教廣本雖備有 始終 又不在此集之內)以心傳嗣。唯達摩宗。心是法源。何法不備。所修禪行似局一門 。所傳心宗實通三學。況覆尋其始(始者迦葉阿難) 親稟釋迦。代代相承一一面授。三十七世(有云。西國已有二十八祖者。下祖傳序中。即具分 析)
至於吾師(緬思何幸得為釋迦三十八代嫡孫也) 故今所集之次者先錄達摩一宗。次編諸家雜述。後寫印一宗聖教。聖教居後者。如世 上官司文案曹判為先。尊官判後也(唯寫文剋的者十餘卷也) 就當宗之中。以尊卑昭穆展轉綸緒而為次第。其中頓漸相間。理行相參。遞相解縛。 自然心無所住(淨名云。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又瑜伽說悲增智增。互相解縛) 悟修之道既備。解行於是圓通。次傍覽諸家以廣聞見。然後[言*奉]讀聖教。以印始終 。豈不因此正法久住在。余之志雖無所求。然護法之心。神理不應屈。我繼襲之功。 先祖不應捨我。法施之恩。後學不應辜我。如不辜不屈不捨。即願共諸同緣。速會諸 佛會也。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下之二

page26image4056

page26image4704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下之一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下之一
唐圭峯山沙門宗密述
上之三教。攝盡佛一代所說之經。及諸菩薩所造之論。細尋法義。便見三義全殊 。一法無別。就三義中。第一第二空有相對。第三第一性相相對。皆條然易見。唯第 二第三破相與顯性相對。講者禪者同迷。皆謂同是一宗一教。皆以破相便為真性。故 今廣辨空宗性宗有其十異。一法義真俗異。二心性二名異。三性字二體異。四真智真 知異。五有我無我異。六遮詮表詮異。七認名認體異。八二諦三諦異。九三性空有異 。十佛德空有異。初法義真俗異者。空宗緣未顯真靈之性故。但以一切差別之相為法 。法是俗諦。照此諸法。無為無相。無生無滅。無增無減等為義。義是真諦。故智度 論以俗諦為法無礙辯。以真諦為義無礙辯。性宗則以一真之性為法。空有等種種差別 為義。故經云。無量義者從一法生。華嚴十地亦云。法者知自性。義者知生滅。法者 知真諦。義者知俗諦。法者知一乘。義者知諸乘。如是十番釋法義二無礙義。皆以法 為真諦。以義為俗諦。二心性二名異者。空宗一向目諸法本源為性。性宗多目諸法本 源為心。目為性者諸論多同。不必敘述目為心者。勝鬘云。自性清淨心。起信云。一 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名字心緣等相。乃至唯是一心。楞伽云。堅實心。良由此宗所說 本性不但空寂而乃自然常知。故應目為心也。三性字二體異者。空宗以諸法無性為性 。性宗以靈明常住不空之體為性。故性字雖同。而體異也。四真智真知異者。空宗以 分別為知。無分別為智。智深知淺。性宗以能證聖理之妙慧為智。以該於理。智通於 凡聖之靈。性為知。知通智局。上引問明品已自分別。況十迴向品說真如云。照明為 性。起信說。真如自體真實識知。五有我無我異者。空宗以有我為妄。無我為真。性 宗以無我為妄。有我為真。故涅槃經云。無我者名為生死。有我者名為如來。又云。 我計無我是顛倒法。乃至廣破二乘無常無我之見。如春池執礫為寶。廣讚常樂我淨而 為究竟。乃至云無我法中有真我(良由眾生迷自真我。妄執五蘊為我。故佛於大小乘法相及破 相教中破之云無。今於性宗直明實體。故顯之云有也)。六遮詮表詮異者。遮謂遣其所非。表 謂顯其所是。又遮者揀却諸餘。表者直示當體。如諸經所說真妙理性。每云。不生不 滅。不垢不淨。無因無果。無相無為。非凡非聖。非性非相等。皆是遮詮(諸經論中。 每以非字非却諸法。動即有三十五十箇非字也。不字無字亦爾。故云絕百非) 若云知見覺。照靈鑒光明。朗朗昭昭。惺惺寂寂等。皆是表詮。若無知見等體。顯何 法為性。說何法不生滅等。必須認得見今了然。而知即是心性。方說此知不生不滅等 。如說鹽云不淡是遮。云鹹是表。說水云不乾是遮。云濕是表。諸教每云絕百非者。 皆是遮詞直顯一真。方為表語。空宗之言但是遮詮。性宗之言有遮有表。但遮者未了 。兼表者乃的。今時學人皆謂。遮言為深。表言為淺。故唯重非心非佛。無為無相。 乃至一切不可得之言。良由但以遮非之詞為妙。不欲親自證認法體。故如此也(悟息後
page15image5672
P. 15
page15image6320
即任遮表臨時) 七認名認體異者。謂佛法世法一一皆有名體。且如世間稱大不過四物。如智論云。地 水火風是四物名。堅濕暖動是四物體。今且說水。設有人問。每聞澄之即清。混之即 濁。堰之即止。決之即流。而能溉灌萬物洗滌萬穢。此是何物(舉功能義用而問也)答云 。是水(舉名答也)愚者認名便謂已解。智者應更問云。何者是水(徵其體也)答云。濕即是 水(剋體指也。此一言便定更無別字可替也。若云水波清濁凝流是水 何異他所問之詞)佛法亦爾 。設有人問。每聞諸經云。迷之即垢。悟之即淨。縱之即凡。修之即聖。能生世間出 世間一切諸法。此是何物(舉功能義用而問也)答云。是心(舉名答也)愚者認名便謂已識。 智者應更問。何者是心(徵其體也)答知即是心(指其體也。此言最的。餘字不如。若云非性非相 能語言運動等是心者。何異他所問詞也)以此而推水之名體。各唯一字。餘皆義用。心之名 體亦然。濕之一字貫於清濁等萬用萬義之中。知之一字亦貫於貪嗔慈忍善惡苦樂萬用 萬義之處。今時學禪人多疑云。達摩但說心。荷澤何以說知。如此疑者。豈不似疑云 比只聞井中有水。云何今日忽覺井中濕耶。思之思之。直須悟得水是名不是。濕濕是 水不是名。即清濁水波凝流。無義不通也。以例心是名不是知。知是心不是名。即真 妄垢淨善惡。無義不通也。空宗相宗為對。初學及淺機。恐隨言生執。故但標名而遮 其非。唯廣以義用而引其意。性宗對久學及上根令忘言認體。故一言直示(達摩云。指 一言以直示。後人意不解尋思。何者是一言。若云即心是佛是一言者。此是四言。何為名一也) 認得體已。方於體上照察義用。故無不通矣。八二諦三諦異者。空宗所說世出世間一 切諸法不出二諦。學者皆知。不必引釋。性宗則攝一切性相及自體總為三諦。以緣起 色等諸法為俗諦。緣無自性諸法即空為真諦(此與空宗相宗一諦。義無別也) 一真心體。非空非色。能空能色。為中道第一義諦。其猶明鏡。亦具三義。鏡中影像 。不得呼青為黃。妍媸各別。如俗諦影無自性一一全空。如真諦其體常明。非空非青 黃。能空能青黃。如第一義諦。具如瓔珞大品本業等經所說。故天台宗依此三諦修三 止三觀。成就三德也。九三性空有異者。三性謂遍計所執性(妄情於我及一切法周遍計度 。一一執為實有。如癡孩鏡中見人面像執為有命質礙骨肉等)依地起性(此所執法。依他眾緣相因而 起。都無自性。唯是虛相。如鏡中影像也)圓成實性(本覺真心始覺顯現。圓滿成就。真實常住。如 鏡之明)空宗云。諸經每說有者。即約遍計依他。每說空者。即是圓成實性。三法皆無 性也。性宗即三法。皆具空有之義。謂遍計情有理無。依他相有性無。圓成情無理有 。相無性有。十佛德空有異者。空宗說佛以空為德。無有少法是名菩提。色見聲求皆 行邪道。中論云。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離一切相即 名諸佛。性宗則一切諸佛自體。皆有常樂我淨。十身十智真實功德。相好通光一一無 盡。性自本有不待機緣。十異歷然二門煥矣。雖分教相亦勿滯情。三教三宗是一味法 。故須先約三種佛教證三宗禪心。然後禪教雙忘心佛俱寂。俱寂即念念皆佛。無一念 而非佛心。雙忘即句句皆禪。無一句而非禪教。如此則自然聞泯絕無寄之說。知是破
page16image5592
P. 16
page16image6240
我執情。聞息妄修心之言。知是斷我習氣。執情破而真性顯。即泯絕是顯性之宗。習 氣盡而佛道成。即修心是成佛之行。頓漸空有既無所乖。荷澤江西秀能豈不相契。若 能如是通達。則為他人說無非妙方。聞他人說無非妙藥。藥之與病。只在執之與通。 故先德云。執則字字瘡疣。通則文文妙藥。通者了三宗不相違也。問前云。佛說頓教 漸教。禪開頓門漸門。未審三種教中何頓何漸。答法義深淺已備盡於三種。但以世尊 說時儀式不同。有稱理頓說。有隨機漸說。故復名頓教漸教。非三教外別有頓漸。漸 者為中下根即時未能信悟圓覺妙理者。且說前人天小乘乃至法相(上皆第一教也)破相(第 二教也)待其根器成熟。方為說於了義。即法華涅槃等經是也(此及下逐機頓教合為第三教也 。其化儀頓即總攝三般。西域此方古今諸德。所判教為三時五時者。但是漸教一類。不攝華嚴經等) 頓者復二。一逐機頓。二化儀頓。逐機頓者。遇凡夫上根利智。直示真法。聞即頓悟 全同佛果。如華嚴中初發心時即得阿耨菩提。圓覺經中觀行成時即成佛道。然始同前 二教中行門。慚除凡習漸顯聖德。如風激動大海不能現像。風若頓息則波浪漸停影像 漸顯也(風喻迷情。海喻心性。波喻煩惱。影喻功用。起信論中一一配合)即華嚴一分及圓覺佛 頂密嚴勝鬘如來藏之類二十餘部經是也。遇機即說不定初後與禪門第三直顯心性宗全 相同也。二化儀頓。謂佛初成道。為宿世緣熟上根之流。一時頓說性相理事。眾生萬 惑。菩薩萬行。賢聖地位諸佛萬德。因該果海。初心即得菩提。果徹因源。位滿猶稱 菩薩。此唯華嚴一經及十地論。名為圓頓教。餘皆不備。(前敘外難云。頓悟成佛是違經者 。余今於此通了)其中所說。諸法是全一心之證法。一心是全諸法之一心。性相圓融一多 自在。故諸佛與眾生交徹。淨土與穢土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塵塵悉包含世界。相 入相即無礙鎔融。具十玄門重重無盡。名為無障礙法界。此上頓漸皆就佛約教而說。 若就機約悟修說者。意又不同。如前所敘諸家。有云。先因漸修功成而豁然頓悟(猶如 伐木片片漸斫一時頓倒。亦如遠詣都城。步步漸行。一日頓到也)有云。因頓修而漸悟(如人學射 。頓者箭箭直注意在中的。漸者日久方始漸親漸中。此說運心頓修。不言功行頓畢)有云。因漸修 而漸悟(如登九層之臺。足履漸高。所見漸遠。故有人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者。皆說 證悟也。有云。先須頓悟方可漸修者。此約解悟也(約斷障說。如日頓出霜露漸消。約成德 說。如孩子生。即頓具四肢六根。長即漸成志氣功業)故華嚴說。初發心時即成正覺。然後三 賢十聖次第修證。若未悟而修非真修也(良以非真流之行無以稱真。何有修真之行不從真起。 故彼經說。若未聞說此法。多劫修六度行。畢竟不能證真也) 有云。頓悟頓修者。此說上上智根性樂欲俱勝(根勝故悟欲勝故修) 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斷障如斬一綟絲。萬條頓斷。修德如染一綟絲。萬條 頓色也。荷澤云。見無念體不逐物生。又云。一念與本性相應。便具河沙功德。八萬四千波羅蜜門 。一時齊用也)此人三業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金剛三昧經云。空心不動具六波羅蜜。法華 亦說。父母所生眼耳徹見三千界等也) 且就事跡而言之。如牛頭融大師之類也。此門有二意。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若因
page17image5592
P. 17
page17image6240
修而悟。即是證悟。然上皆只約今生而論。若遠推宿世則唯漸無頓。今頓見者。已是 多生漸熏而發現也。有云。法無頓漸。頓漸在機者。誠哉此理。固不在言。本只論機 。誰言法體頓漸義意有此多門。門門有意。非強穿鑿。況楞伽四漸四頓(義與漸修頓悟相 類) 此猶不敢繁云。比見時輩論者。但有頓漸之言。都不分析。就教有化儀之頓漸。應機 之頓漸。就人有教授方便之頓漸。根性悟入之頓漸。發意修行之頓漸。於中唯云先頓 悟後漸修。似違反也。欲絕疑者。豈不見日光頓出霜露漸消。孩子頓生(四肢六根即具) 志氣漸立(肌膚人物業藝皆漸成也) 猛風頓息波浪漸停。明良頓成禮樂漸學(如高貴子孫。於小時亂沒落為奴。生來自不知貴時清 父母訪得當日全身是貴人。而行跡去就不可頓改。故須漸學) 是知頓漸之義。甚為要矣。然此文本意。雖但敘禪詮緣達摩一宗。是佛法通體。諸家 所述又各不同。今集為一藏都成理事具足。至於悟解修證門戶。亦始終周圓。故所敘 之頓漸須備盡其意。令血脈連續本末有緒。欲見本末綸緒。先須推窮。此上三種頓說 漸說教中所詮之法。本從何來。見在何處。又須仰觀諸佛說此教意。本為何事。即一 大藏經始終本末。一時洞然明了也。且推窮教法從何來者。本從世尊一真心體流出。 展轉至於當時人之耳。今時人之目。其所說義。亦只是凡聖所依。一真心體隨緣流出 。展轉遍一切處遍一切眾生身心之中。但各於自心靜念如理思惟。即如是如是而顯現 也(華嚴云。如是如是思惟。如是如是顯現也) 次觀佛說經本意者。世尊自云。我本意唯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欲令 眾生開佛知見。乃至入佛知見道故。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無 有餘乘若二若三。三世十方諸佛法亦如是。雖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而為 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故我於菩提樹下初成正覺。普見一切眾生皆成正 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皆般涅槃(華嚴妙嚴品云。佛在摩竭提國菩提場中始成正覺。其地堅固 金剛所成。其菩提樹高廣嚴顯。出現品云。如來成正覺時。普見眾生等。一一如文) 普見一切眾生貪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身智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來藏經文也)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我欲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 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如我無異(華嚴出現品文也。唯改當字為欲字。令順語勢也。法華 亦云。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 遂為此等眾生於菩提場。稱於大方廣法界。敷演萬德因華以嚴本性。令成萬德佛果。 其有往劫與我同種善根。曾得我於劫海中以四攝法而攝受者(亦妙嚴品文也) 始見我身(頻呻三昧盧含那身)
聞我所說(說上華嚴) 即皆信受入如來慧。乃至逝多林我入師子頻呻三昧。大眾皆證法界。除先修習學小乘 者(佛在法華會說。昔在華嚴會中。五百聲聞如聾如盲。不見佛境界。不聞圓融法。是也。次云。我
page18image5704
P. 18
page18image6352
今亦令得聞此經入於佛慧。即直至四十年後法華會中皆得授記。是也) 及溺貪愛之水等者(亦出現品云。如來智慧唯於二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所謂二乘。墮於無為廣 大深坑。及壞善根非器眾生。溺大邪見貪愛之水。然亦於彼曾無厭捨。釋曰。即華嚴所說學小乘者 。法華會中還得授記。及不在此會亦展轉令與授記是。此云不厭捨也)如是眾生。諸根鈍著。樂 癡所盲。難可度脫。我於三七日。思惟如是事。我若但為讚於佛乘。彼即沒在苦。毀 謗不信故。疾入於惡道。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即墮慳貪。此事為不可。進退 難為。遂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方知過去諸佛皆以小乘引誘。然後令人究竟一乘。 故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我如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聞慰喻隨順諸佛意故。方往 波羅[木*奈]國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漸漸諸處乃至千萬(如羊車也) 亦為求緣覺說十二因緣(如鹿車也) 亦為求大乘者說六波羅蜜(如牛車也。此上皆當第一密意依性說相教。此上三車皆是宅中。指云 在門外者。以喻權教三乘云云)中間又為說甚深般若波羅蜜。陶汰如上聲聞。進趣諸小菩 薩(此當第二密意破相顯性教也)漸漸見其根熟。遂於靈鷲山開示如來知見。普皆與授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究竟一乘。如四衢道中白牛車也。權教牛車大乘與實教白牛車一乘不同者。 三十餘本經論。具有明文) 顯示三乘法身。平等入一乘道。乃至我臨欲滅度。在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作大師子 吼。顯常住法。決定說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當作佛。究竟涅槃常樂我 淨。皆令安住祕密藏中(法華且收二乘。至涅槃經方普收六道。會權入實。須漸次故也) 即與華嚴海會師子頻呻大眾頓證。無有別異(法華涅槃。是漸教中之終極。與華嚴等頓教。深 淺無異。都為第三顯示真心即性教也)我既所應度者皆以度訖。未得度者已為作得度因緣。 故於雙樹間入大寂滅定。反本還源。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常住法界常寂常照也。評 曰。上來三紙全是於諸經中錄佛自言也。但以抄錄之故。不免於連續綴合之處。或加 減改換三字兩字而已。唯敘華嚴處一行半。是以經題顯佛意。非佛本語也。便請將佛 此自述本意判前三種教宗。豈得言權實一般。豈得言始終二法。禪宗例教。誰謂不然 。竊欲和會。良由此也。誰聞此說而不除疑。若猶執迷。則吾不復也。然上所引。佛 自云。我見眾生皆成正覺。又云。根鈍癡盲。語似相違。便欲於其中次第通釋。恐間 雜佛語文相交加。今於此後。方始全依上代祖師馬鳴菩薩。具明眾生一心迷悟本末始 終悉令顯現。自然見全佛之眾生。擾擾生死。全眾生之佛。寂寂涅槃。全頓悟之習氣 。念念攀緣。全習氣之頓悟。心心寂照。即於佛語相違之處。自見無所違也。謂六道 凡夫三乘賢聖根本悉是靈明清淨一法界心性覺寶光各各圓滿。本不名諸佛。亦不名眾 生。但以此心靈妙。自在不守自性。故隨迷悟之緣。造業受報。遂名眾生。修道證真 。遂名諸佛。又雖隨緣而不失自性。故常非虛妄。常無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遂 名真如。故此一心常具真如生滅二門。未曾暫闕。但隨緣門中凡聖無定。謂本來未曾
page19image5592
P. 19
page19image6240
覺悟。故說煩惱無始。若悟修證即煩惱斷盡。故說有終。然實無別始覺亦無不覺。畢 竟平等。故此一心法爾有真妄二義。二義復各二義。故常具真如生滅二門。各二義者 。真有不變隨緣二義。妄有體空成事二義。謂由真不變故妄體空為真如門。由真隨緣 故妄成事為生滅門。以生滅即真如。故諸經說。無佛無眾生。本來涅槃常寂滅相。又 以真如即生滅故。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既知迷悟凡聖在生滅門。今於此 門具彰凡聖二相。即真妄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識。此識在凡本來常有覺與不覺 二義。覺是三乘賢聖之本。不覺是六道凡夫之本。今且示凡夫本末。總有十重(今每重 以夢喻側注一一合之)一謂一切眾生雖皆有本覺真心(如一富貴人端正多智自在宅中住)二未遇 善友開示。法爾本來不覺(如宅中人睡自不知也。論云。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也)三不覺故法爾 念起(如睡法爾有夢。論云。依不覺故生三種相。此是初一)四念起故有能見相(如夢中之想)五以 有見故根身世界妄現(夢中別見有身在他鄉貧苦。及見種種好惡事境)六不知。此等從自念起 。執為定有。名為法執(正夢時。法爾必執所見物。為實有也)七執法定故便見自他之殊。名 為我執(夢時必認他鄉貧苦身。為己本身)八執此四大為我身故。法爾貪愛順情諸境欲以潤 我。嗔嫌違情諸境恐損惱我。愚癡之情種種計校(此是三毒。如夢在他鄉所見違順等事。亦 貪嗔也)九由此故造善惡等業(夢中或偷奪打罵。或行恩布德)。 十業成難逃。如影響應於形聲。故受六道業繫苦樂相(如夢因偷奪打罵。彼捉枷禁決罰 。或因行恩。得報舉薦拜官署職)此上十重生起次第。血脈連接行相甚明。但約理觀心而推 照。即歷然可見。次辨悟後修證。還有十重翻妄即真。無別法故。然迷悟義別順逆次 殊。前是迷真逐妄。從微細順次生起。展轉至麁。後乃悟妄歸真。從麁重逆次斷除。 展轉至細。以能翻之智。自淺之深。麁障易遣。淺智即能翻故。細惑難除。深智方能 斷故。故後十從末逆次。翻破前十。唯後一前二有少參差。下當顯示十重者。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下之一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
page8image5528

page8image6176
唐圭峯山沙門宗密述

上來十意理例昭然。但細對詳禪之三宗教之三種。如經斗稱足定淺深。先敘禪門 。後以教證。禪三宗者。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絕無寄宗。三直顯心性宗。教三種者。 一密意依性說相教。二密意破相顯性教。三顯示真心即性教。右此三教如次同前三宗 相對一一證之。然後總會為一味。今且先敘彈宗。初息妄修心宗者。說眾生雖本有佛 性。而無始無明覆之不見故輪迴生死。諸佛已斷妄想故見性了了。出離生死神通自在 。當知凡聖功用不同。外境內心各有分限。故須依師言教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念盡即 覺悟無所不知。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又須明解趣入禪境方 便。遠離憒鬧住閑靜處。調身調息跏趺宴默。舌拄上腭心注一境。南侁北秀保唐宣什 等門下。皆此類也。牛頭天台惠稠求那等。進趣方便迹即大同。見解即別。二泯絕無 寄宗者。說凡聖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即此達無之智亦不可 得。平等法界無佛。無眾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誰言法界無修不修無佛不佛 。設有一法勝過涅槃。我說亦如夢幻。無法可拘無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 了達本來無事。心無所寄方免顛倒。始名解脫。石頭牛頭下至徑山。皆示此理。便令 心行與此相應。不令滯情於一法上。日久功至塵習自亡。則於怨親苦樂一切無礙。因 此便有。一類道士儒生閑僧汎參禪理者。皆說此言。便為臻極不知此宗。不但以此言 為法。荷澤江西天台等門下亦說此理。然非所宗。三直顯心性宗者。說一切諸法若有 若空皆唯真性。真性無相無為。體非一切。謂非凡非聖非因非果非善非惡等。然即體 之用而能造作種種。謂能凡能聖現色現相等。於中指示心性。復有二類。一云。即今 能語言動作貪嗔慈忍造善惡受苦樂等。即汝佛性。即此本來是佛。除此無別佛也。了 此天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將心還修於心。惡亦是心。不可將心 還斷於心。不斷不修任運自在。方名解脫。性如虛空不增不減。何假添補。但隨時隨 處息業。養神聖胎增長。顯發自然神妙。此即是為真悟真修真證也。二云諸法如夢。 諸聖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 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由無始迷之故。妄執身心 為我起貪嗔等念。若得善友開示。頓悟空寂之知。知且無念無形。誰為我相人相。覺 諸相空心自無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此也。故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 為宗。但得無念知見。則愛惡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業自然斷除。功行自然增 進。既了諸相非相。自然無修之修。煩惱盡時生死即絕。生滅滅已。寂照現前應用無 窮。名之為佛。然此兩家皆會相歸性。故同一宗。然上三宗中。復有遵教慢教。隨相 毀相。拒外難之門戶。接外眾之善巧。教弟子之儀軌。種種不同。皆是二利行門各隨 其便。亦無所失。但所宗之理即不合有二。故須約佛和會也。次下判佛教總為三種者 。一密意依性說相教(佛見三界六道悉是真性之相。但是眾生迷性而起。無別自體。故云依性。 然根鈍者卒難開悟。故且隨他所見境相說法漸度。故云說相說。未彰顯故云密意也)此一教中自有

page9image6352
三類。一人天因果教。說善惡業報令知因果不差。懼三途苦求人天樂。修施戒禪定等 一切善行。得生人道天道乃至色界無色界。此名人天教。二說斷惑滅苦樂教。說三界 不安皆如火宅之苦。令斷業惑之集。修道證滅以隨機故。所說法數一向差別。以揀邪 正。以辨凡聖。以分忻厭。以明因果。說眾生五蘊都無我主。俱是形骸之色。思慮之 心。從無始來因緣力故。念念生滅相續無窮。如水涓涓。如燈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 常。凡愚不覺執之為我。寶此我故即起貪(貪名利榮我)
(嗔違情境恐侵損我)(觸向錯解非理計校) 等三毒。三毒擊於意識。發動身口造一切業。業成難逃(影隨形響應聲) 故受五道苦樂等身(此是別業所感)三界勝劣等處(所居處此是共業所感)於所受身還執為我。 還起貪等造業受報。身則生老病死。死而還生。界則成住壞空。空而復成。劫劫生生 輪迴不絕。無始無終如級井輪。都由不了此身本不是我(此上皆是前人天教中世界因果也。 前但令厭下忻上。未說三界皆可厭患。又未破我。今具說之。即苦集二諦也。下破我執令修滅道二 諦。明出世因果。故名四諦教)不是我者。此身本因色心和合為相。今推尋分析。色有地 水火風之四類。
心有受(領納好惡之事)(取像)(造作一切)(一一了別)之四類(此四與色都名五蘊) 若皆是我。即成八我。況色中復有三百六十段骨。段段各別皮毛筋肉肝心肺腎各不相 是(皮不是毛等)諸心數等亦各不同。見不是聞。喜不是怒。既有此眾多之物。不知定取 何者為我。若皆是我。我即百千一身之中多主紛亂。離此之外復無別法。翻覆推我皆 不可得。便悟此身心等俱是眾緣似和合相元非一體。似我人相元非我人。為誰貪嗔。 為誰殺盜。誰修戒施。誰生人天(知苦集也)遂不滯心於三界有漏善惡(斷集諦也)但修無我 觀智(道諦)以斷貪等止息諸業。證得我空真如。得須陀洹果。乃至滅盡患累得阿羅漢果 (滅諦) 灰身滅智永離諸苦(諸阿含等六百一十八卷經。婆沙俱舍等六百九十八卷論。皆唯說此小乘及前 人天因果。部帙雖多理不出此也) 三將識破境教(說前所說境相。若起若滅。非唯無我。亦無如上等法。但是情識虛妄變起。故云將 識破境也)說上生滅等法不關真如。但各是眾生無始已來法爾有八種識。於中第八藏識 。是其根本。頓變根身器界種子。轉生七識。各能變現自分所緣(眼緣色。乃至七緣八見 。八緣根種器界)此八識外都無實法。問如何變耶。答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 我法。六七二識無明覆故。緣此執為實我實法。如患(病重心昏見異色人物) (夢相所見可知)
page10image5704
page10image6352
者。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夢時執為實有外物。寤來方知唯夢所變。我此身 相及於外境。亦復如是。唯識所變。迷故執有我及諸境。既悟本無我法唯有心識。遂 依此二空之智。修唯識觀及六度四攝等行。漸漸伏斷煩惱所知二障。證二空所顯真如 。十地圓滿。轉八識成四智菩提也。真如障盡。成法性身大涅槃也。解深密等數十本 經。瑜伽唯識數百卷論。所說之理。不出此也。此上三類都為第一密意依性說相教。 然唯第三將識破境教。與禪門息妄修心宗而相扶會。以知外境皆空故不修外境事相。 唯息妄修心也。息妄者。息我法之妄。修心者。修唯識之心。故同唯識之教。既與佛 同。如何毀他漸門息妄看淨時時拂拭凝心住心專注一境及跏趺調身調息等也。此等種 種方便。悉是佛所勸讚。淨名云。不必坐不必不坐。坐與不坐任逐機宜。凝心運心各 量習性。當高宗大帝乃至玄宗朝時。圓頓本宗未行北地。唯神秀禪師大揚漸教。為二 京法主三帝門師。全稱達摩之宗。又不顯即佛之旨。曹溪荷澤。恐圓宗滅絕。遂呵毀 住心伏心等事。但是除病。非除法也。況此之方便本是五祖大師教授。各皆印可為一 方師。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 之法。又廬山遠公與佛陀耶舍二梵僧所譯達摩禪經兩卷。具明坐禪門戶漸次方便。與 天台及佚秀門下意趣無殊。故四祖數十年中脇不至席。即知了與不了之宗。各由見解 深淺。不以調與不調之行而定法義。偏圓但自隨病對治。不須讚此毀彼(此注通前敘。有 人問難余云。何以勸坐禪者。余今以此答也)二密意破相顯性教(據真實了義。即妄執本空更無可 破。無漏諸法本是真性。隨緣妙用永不斷絕。又不應破。但為一類眾生執虛妄相障真實性難得玄悟 。故佛且不揀善惡垢淨性相一切呵破。以真性及妙用不無。而且云無。故云密意。又意在顯性。語 乃破相。意不形於言中。故云密也)說前教中所變之境既皆虛妄。能變之識豈獨真實。心境 互依空而似有故也。且心不孤起。託境方生。境不自生。由心故現。心空即境謝。境 滅即心空。未有無境之心。曾無無心之境。如夢見物似能見所見之殊。其實同一虛妄 都無所有。諸識諸境亦復如是。以皆假託眾緣無自性故。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 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故空中無色。無眼耳鼻舌身意。無十八 界。無十二因緣。無四諦。無智。亦無得。無業。無報。無修。無證。生死涅槃平等 如幻。但以不住一切無執無著而為道行。諸部般若千餘卷經。及中百門等。三論廣百 論等。皆說此也(智度論百卷。亦說此理。但論主通達不執。故該收大小乘法相[淴-心+目]同後一 真性宗) 此教與禪門泯絕無寄宗全同。既同世尊所說菩薩所弘。云何漸門禪主及講習之徒。每 聞此說。即謗云。撥無因果。佛自云。無業無報。豈邪見乎。若云佛說此言自有深意 者。豈禪門此說無深意耶。若云我曾推徵覺無深意者。自是汝遇不解之流。但可嫌人 。豈可斥法。此上一教據佛本意雖不相違。然後學所傳多執文迷旨。或各執一見彼此 相非。或二皆泛信渾沌不曉。故龍樹提婆等菩薩。依破相教廣說空義。破其執有令洞 然解於真空。真空者是不違有之空也。無著天親等菩薩。依唯識教廣說名相。分析性相不同染淨各別。破其執空令歷然解於妙有。妙有者是不違空之有也。雖各述一義而 舉體圓具。故無違也。問若爾何故已後有清辨護法等諸論師互相破耶。答此乃是相成 。不是相破。何者。以末學人根器漸鈍互執空有故。清辨等破定有之相。令盡徹至畢 竟真空。方乃成彼緣起妙有。護法等破斷滅偏空意存妙有。妙有存故。方乃是彼無性 真空。文即相破。意即相成(敘前疑南北禪門相競今於此決也)由妙有真空有二義故。一極 相違義。謂互相害全奪永盡。二極相順義。謂冥合一相舉體全攝。若不相奪全盡無。 以舉體全收故極相違方極順也。龍樹無著等就極順門故相成。清辨護法等據極違門故 相破。違順自在成破無礙。即於諸法無不和會耳。哀哉此方兩宗後學經論之者。相非 相斥不異仇讐。何時得證無生法忍。今頓漸禪者亦復如是。努力通鑒勿偏局也。問西 域先賢相破。既是相成。豈可此方相非便成相嫉。答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各各觀心各 各察念。留藥防病不為健人。立法防奸不為賢士。三顯示真心即性教(直指自心即是真性 。不約事相而示。亦不約心相而示。故云即性。不是方便隱密之意。故云顯示也)此教說一切眾生 皆有空寂真心。無始本來性自清淨(不因斷惑成淨。故云性淨。寶性論云。清淨有二。一自性 清淨。二離垢清淨。勝鬘云。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此心為煩惱所染。亦難可了知。釋云。此心超 出前空有二宗之理。故難可了知也)明明不昧了了常知(下引佛說) 盡未來際常住不滅。名為佛性。亦名如來藏。亦名心地(達摩所傳是此心也) 從無始際妄想翳之。不自證得耽著生死。大覺慜之出現於世。為說生死等法一切皆空 。開示此心全同諸佛。如華嚴經出現品云。佛子。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俱以 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譬如有大經卷(喻 佛智慧)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智體無邊廓周法界)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盡(喻體上本有 恒沙功德恒沙妙用也)。此大經卷。雖復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塵中(喻佛智。全在眾 生身中圓滿具足也)如一微塵(舉一眾生為例)一切微塵皆亦如是。時有一人。智慧明達(喻世 尊也)具足成就清淨天眼。見此經卷在微塵內(天眼力隔障見色。喻佛眼力隔煩惱見佛智也)於 諸眾生無少利益(喻迷時都不得其用。與無不別)即起方便破彼微塵(喻說法除障)出此大經卷 。令諸眾生普得饒益(云云乃至) 如來智慧亦復如是。無量無礙普能利益一切眾生(合書寫三千世界事)具足在於眾生身中 (合微塵中)但諸凡愚妄想執著。不知不覺不得利益。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淨智眼。普觀 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 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即 教彼眾生修習聖道(六波羅蜜三十七道品等)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 樂一切眾生。問上既云性自了了常知。何須諸佛開示。答此言知者。不是證知。意說 真性不同虛空木石。故云知也。非如緣境分別之識。非如照體了達之智。直是一真如 之性。自然常知。故馬鳴菩薩云。真如者自體真實識知。華嚴迴向品亦云。真如照明 為性。又據問明品說。知與智異。智局於聖不通於凡。知即凡聖皆有。通於理智。故
page12image5592

page12image6240
覺首等九菩薩問文殊師利言。云何佛境界智(證悟之智)云何佛境界知(本有真心)文殊答智 云。諸佛智自在三世無所礙(過去未來現在事。無不了達。故自在無礙) 答知云。非識所能識(不可識識者。以識屬分別。分別即非真知。真知唯無念。方見也)亦非心 境界(不可以智知。謂若以智證之。即屬所證之境。真知非境界。故不可以智證。瞥起照心。即非 真知也。故經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論云。心不見心。荷澤大師云。擬心即差。故北宗看 心是失真旨。心若可看。即是境界。故此云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不待離垢惑方淨。不待斷疑濁方 清。故云本清淨也。就寶性論中。即揀非離垢之淨。是彼性淨。故云。其性本清淨)開示諸群生(既 云。本淨不待斷障。即知群生本來皆有。但以惑翳而不自悟。故佛開示皆令悟入。即法華中開示悟 入佛之知見。如上所引。佛本出世只為此事也。彼云。使得清淨者。即寶性中離垢清淨也。此心雖 自性清淨。終須悟修方得性相圓淨。故數十本經論。皆說二種清淨二種解脫。今時學淺之人。或只 知離垢清淨。離垢淨解脫。故毀禪門即心即佛。或只知自性清淨。性淨解脫。故輕於教相。斥於持 律。坐禪調伏等行不知必須頓悟自性清淨性自解脫。漸修令得離垢清淨。離障解脫。成圓滿清淨究 竟解脫。若身若心無所壅滯。同釋迦佛也)。 寶藏論亦云。知有有壞。知無無敗(此皆能知有無之智)真知之知。有無不計(既不計有 無即自性無分別之知)如是開示靈知之心。即是真性與佛無異。故顯示真心即性教也。華 嚴密嚴圓覺佛頂勝鬘如來藏法華涅槃等四十餘部經。寶性佛性起信十地法界涅槃等十 五部論。雖或頓或漸不同。據所顯法體皆屬此教。全同禪門第三直顯心性之宗。既馬 鳴標心為本源。文殊揀知為真體。如何破相之黨。但云寂滅不許真知。說相之家。執 凡異聖不許即佛。今約佛教判定正為斯人。故前敘西域傳心多兼經論無二途也。但以 此方迷心執文以名為體故。達摩善巧揀文傳心。標舉其名(心是名也)默示其體(知是心也) 喻以壁觀(如上所敘) 


令絕諸緣。問諸緣絕時有斷滅否。答雖絕諸念亦不斷滅。問以何證驗云不斷滅。答了 了自知言不可及。師即印云。只此是自性清淨心。更勿疑也。若所答不契。即但遮諸 非更令觀察。畢竟不與他先言知字。直待自悟方驗實。是親證其體。然後印之令絕餘 疑。故云。默傳心印。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總不言。六代相傳皆如此也。至荷澤 時他宗競播。欲求默契不遇機緣。又思惟達摩懸絲之記(達摩云。我法第六代後。命如懸絲 )恐宗旨滅絕。遂明言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任學者悟之淺深。且務圖宗教不斷。亦是此 國大法運數所至。一類道俗合得普聞故感應如是。其默傳者餘人不知。故以袈裟為信 。其顯傳者學徒易辨。但以言說除疑。況既形言足可引經論等為證(前敘外難云。今時傳 法者說密語否。今以此答也。法是達摩之法。故聞者淺深皆益。但昔密而今顯。故不名密語。豈可 名別法亦別耶)問悟此心已如何修之。還依初說相教中令坐禪否。答此有二意。謂昏沈 厚重難可策發。掉舉猛利不可抑伏。貪嗔熾盛觸境難制者。即用前教中種種方便隨病 調伏。若煩惱微溥慧解明利。即依本宗本教一行三昧。如起信云。若修止者。住於靜 處端身正意不依氣息形色。乃至唯心無外境界。金剛三昧經云。禪即是動不動不禪是 

無生禪。法句經云。若學諸三昧。是動非坐禪。心隨境界流。云何名為定。淨名云。 不起滅定現諸威儀(行住坐臥) 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佛所印身。據此即以答。三界空花四生夢寐。依體起行 修而無修。尚不住佛不住心。誰論上界下界(前敘難云。據教須引上界定者。以管窺天但執權 宗之說。見此了教理應懷慚而退)然此教中以一真心性對染淨諸法。全揀全收。全揀者。如 上所說。俱剋體直指靈知。即是心性。餘皆虛妄。故云。非識所識。非心境等。乃至 非性非相。非佛非眾生離四句絕百非也。全收者。染淨諸法無不是心。心迷故妄起惑 業。乃至四生六道雜穢國界。心悟故從體起用。四等六度乃至四辨十力妙身淨剎。無 所不現。既是此心現起諸法。諸法全即真心。如人夢所現事。事事皆人。如金作器。 器器皆金。如鏡現影。影影皆鏡(夢對妄想業報。器喻修行。影喻應化)故華嚴云。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起信論云。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 乃至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故一切法如鏡中相。楞伽云。寂 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能遍興造一切趣生。造善造惡受苦受樂。與因俱故 知一切無非心也。全揀門攝前第二破相教。全收門攝前第一說相教。將前望此。此則 逈異於前。將此攝前。前則全同於此。深必該淺。淺不至深。深者直顯出真心之體。 方於中揀一切收一切也。如是收揀自在性相無礙。方能於一切法悉無所住。唯此名為 了義。更有心性同異頓漸違妨。及所排諸家言教部帙次第。述作大意悉在下卷。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