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九)


楞嚴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奇妙疾捷,莫過於是。一切眾生由此得度,十方如來乃稱本懷。照以前的規矩,聽經前要先念佛,把散亂的心攝住,先攝得住心之後再來聽。所以在正式講經以前,會有個念佛的儀式,這個儀式是幫助聽眾把心給攝住,聽經是從定發慧,這樣才不會落於知見當中。現在人看書都是急於求解,所以看的都是枝葉,只是一些名相,經義沒有辦法入心裡,就是因為在看之前的心沒有定下來,是散亂的、是顛倒心在看。所以聽經時就更亂,法師一下說空一下說有,他就變成空有「的體相對」,空有兩邊互相對立,既解不開來也轉不過去,這都是因為心沒有定下來,所聽到的都變成知見、名相,聽再多經也不能契入,更沒有辦法得度。心定下來聽經就很有味道,尤其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的內容,講的就是念佛,所以你心定下來念佛,你會覺得很貼切,不是在講別的東西,就是在講自己剛才做的事情。所以要會聽經,不要專記名言、名相以資談柄,這在學佛行儀都有講到。跟大家鄭重推薦學佛行儀這本書,真是非常好的一本書,無論你是初學或是老修,都有增益之功,能增益你的道業,增益你的戒品,增益你的定慧,幫助相當大,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忽略這本書。常看這書並檢點一下自己的心行,是否與學佛行儀講的相應,學佛人對於法師對於道場,要懂得怎樣親近是如法的,譬如說請問法師的名字,現在的人不會問,你要說:「請問法師您的上下。」我們不會問:法師你住那裡?而是,請問法師在什寶剎?有些人學很久,他知道法師是有師承的,那要怎麼問?不能問法師您的師承是那一位?您的和尚是誰?應該要問:請問法師您的剃度師是那一位「大德」?或是問:法師何時「圓頂」?圓頂就是出家,你不要問說:你什麼時候出家的?這問法不對,要問:請問法師什麼時候或哪裡圓頂的?你要會這樣問,師父的和尚是哪一位大德?是那一位大善知識?這些在精舍這裡都有教,所以出去外面碰到出家人,你要會問,因為你不會問,人家會覺得你在那裡學的,這麼沒有禮貌,還直呼師長的名諱,直呼出家人的名字。現在很多人甚至佛教徒,他是把佛法當做是學術來看,他會直接稱祖師大德的名字,或是稱老和尚的名字,這是不對的。所以你要懂得該怎樣請問法師的師承,要說:請問法師是依止那一位大善知識修學?你不能說你的剃度師是誰?你的依止師是誰?這話是法師在問他的徒弟或是比他戒臘輕的學人,等於長輩在問晚輩的話,居士不能這樣問出家眾,這是跟法師往來的禮節。我發現很多人不懂,來道場就跑到正中間的拜墊去拜,這正中間的拜墊是不能隨便拜的,連出家人去別的道場,中間拜墊也不能拜,中間是給住持或老和尚拜的,所以不要去道場中間的拜墊去拜,中國有句話:「過不中門、行不中道」,你在走路的時候也不能走通道中間,中間是給主人走的,你是客人都是用兩邊,在我們道場男眾拜東單拜墊、女眾拜西單拜墊,這樣才不會混雜。我們要求禮儀規矩都是很自然、很佛性化,你能夠依這個規矩契入佛性、契入實相。
所謂「憶佛念佛」:不只是想佛的形象,還要想佛的行持,佛的威儀,佛的知見。怎樣才叫真憶佛,淨宗講:「信、願、行」三資糧,從開講到現在,還沒有拿這三大綱領來說明。淨土宗最重要的就是信、願、行,這三個。蕅益大師講:要信你自己本來是佛,叫「自信」。信你的本性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這是第一個,再來是要「信他」,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有阿彌陀佛,所以蕅益大師自號「西有道人」,西方確實有有佛無量壽,他號西有道人,再來要信釋迦牟尼佛所言決定不虛假,這是信自、信他,佛所說的極樂世界,因果理事我們都要相信,這才能算是信自、信他,因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自己與佛如來完全一樣,第一個信,講得有一點深,但是我們要強調這個信,不是口耳之信,信是要接受的、要去理解的,這個信如果沒有法作為依止的話,這個信就不成其信,所以你信要信什麼?不是迷信,我們要去了解什麼叫做淨土,什麼叫做阿彌陀佛?我們要去了解,為什麼念佛能往生?這個我們要了解,而後相信這是最基本的,因法而信,信於如來神力,在天台宗稱為信行人,如果能會歸實相,你稱為法行人,因法而生信,這個就是法行人,但是信中必然有法,法中必然有信,信行人跟法行人就是在相上它是會互換,信行人會轉法行人,法行人會轉信行人,那麼我們講的圓融來看的話,信行人沒有法不成其信,法行人只有法沒有信那也不成其法,他又變成知見,就變成文字,所以因教法而得開悟,能信自心是法行人,信行人就是聽聞如來所說的極樂世界,或是如來的本生本事,一聽他就信受不解道理是信行人,信要有法、法要有信,這才圓通。你要能夠把你自己的成見給放下,這才叫「信」,要是夾雜自己的我執我見那不叫做信。「願」就是切願,有信無願也不行,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都是因功夫的淺深所造成的,所以信跟願是相當關鍵的,你有信,信佛所說,那你願不願意轉變,一般人學佛他說:相信淨土,但他沒有願,他不願意放下,不願意轉變自己,所以這個願就沒有用,連帶這個信就沒有用,信而無願,那後面要修持、要用功那就不成其行,行在淨土宗就是念佛。念佛分成四種:實相、觀想、觀相、持名這四種,這四種在現代特別提倡持名念佛,就是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在拜佛的時候,配合觀相念佛,就是看佛的相,那也可以,如果對經典熟的話,拜佛時也可以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觀想念佛想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自己去觀想,相只有一個形象,你有形象可對。可以自己讀經,熟記以後憶想極樂世界,憶想西方三聖,這是觀想。實相念佛遍在其它三種念佛裡面,能知道沒有心外佛與我相對,就像華嚴宗三祖法藏國師講的,賢首國師的法名是「法藏法師」,華嚴宗三祖說:「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與心為相」,無有一法超出你心外,這是實相,所以無論是持名、是觀想或觀相,實相都包含在裡面。有人說不要持名或不要觀想、不要觀相,要直接用實相念佛,你做不到,這就好像只要海水裡面的波不要海水,沒這個道理,要知道全波是水、全水是波,是一體沒有分別的,如果你說只要持名,不要實相那也做不到,因為它是一體沒有差別的,所以持名即是實相,念阿彌陀佛就是甚深微妙禪,有人問我說:法師,念佛怎麼開智慧?我說:念佛心無二念即是智慧,心不動亂即是禪定,心不迷悶即是般若,所以這念佛具有甚深的意義,有甚深的義趣存在,千萬不要忽視它。很多人說自己已經放下,那要看看是真放下還是假的,在念佛時還罣不罣礙?對境還被不被境轉?是否了知境界是虛妄的,知法不實,唯心所現,那既然唯心所現之法你還取著,還生煩惱,楞嚴經講的:自心取自心,自己心裡面取著自心相,非幻成幻法。

本來是真如,本來非幻,但是一旦取著,妄有「能緣」「所緣」,那就非幻成幻法,所以佛教我們「不取無非幻」,只要不取,念佛就是不取,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根本沒有非幻之法,尚且沒有動,哪來的靜,動靜是相對,幻與非幻都是對待,俱是二法,所以你的切願,要從實相上去看,觀諸法的體性,體性是有即非有,不妨非有而有,這願要發得深,才能發得紮根不動搖,如果你只是說:我願意去,然後就隨口念一念佛,這樣念個幾十年,慢慢你會覺得念佛沒有效,妄想還是好多!再聽到一些邪見說妄想多不能往生,臨終昏迷不能往生,四十八願沒有說臨終昏迷不能往生,要是平時真的念佛懇切,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即使臨終昏迷也可往生。昏迷是身昏迷,心不昏,阿彌陀佛會把你叫起來,帶你到極樂世界去,這絶對不用懷疑。為什麼?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的第二十一願「臨終接引願」,去看這一願有沒有說昏迷不接?臨終還是親垂接引。精舍這裡有一幅「西方接引圖」,是善導大師畫的。臨終接引沒有說昏迷不接,只有說無信無願者不接,譭謗正法就是不信,唯除五逆譭謗正法,五逆還能救,譭謗正法那就沒有辦法。但是如果譭謗正法你肯懺悔,願意發心悔改那還是可以往生。像淨宗的一些鐵證:蕅益大師早年就譭謗正法,他年輕的時候就寫「闢佛論」,早年他學佛以後還不老實,妄謂持名,曲為中下,譭謗正法,那時候如果他斷命一定不能往生淨土,後來生了一場病,發心念佛,求生淨土,他病好了,臨終蕅益大師也是走得相當不錯,也是到極樂世界,還是能往生。有人擔心學佛臨終生病不能往生,玄奘大師是四大翻經師之一,臨終也是照樣生病,難道他功夫不如我們?當然不會!他功夫好到我們想像不到,他只是受業報,業報盡了就沒有這個業了,所以臨終生病不代表他沒有修,玄奘大很有修行,臨終還是照樣生病給我們看。所以有些人擔心自己臨終昏迷。這不用擔心,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第二十一願,給我們做絶對的保證,臨終接引願,絶對沒有說昏迷不接,你昏迷醫生都還想把你電醒,何況是佛,如來有大智慧,能一切時引導其前,使眾生心不散亂,就怕你不信、就怕你懷疑,你一懷疑,他的力量就加持不上去,所以要真的能放下,捨得下你的習氣、你的嗜欲、你的愛好乃至於你的家親眷屬、你的財富、你的事業、你的功名,你要捨得下這世間虛妄法,你就得無上菩提,不要再將虛妄的法坐為實有,坐實了它就一直影響你,一直干擾你,就好像一個人做夢,醒來還一直耽溺在夢境裡,就不是一個清醒者,眾生就是那個做夢的人,醒來後還耽著夢境,那也不叫真醒。所以執夢中境界為實有,認假為真,那就成就不了。一切法虛,一切法妄,說是妄所以不用去除它。它本來就是虛妄的,有沒有人說要來做個觀想,夢境是虛妄的,頭上安頭,多此一舉,達摩祖師講: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一切法如幻,是體空,不用析空,析空是拙度,比較笨拙的方式,體空是識得它,體就是虛妄的,並無有實法、無有來去,法從來不生從來不滅,不生不滅是實相,不生不滅不是真有一個「不生不滅」給我們去攀取,這樣心中就又有一法,有個「不生」有個「不滅」,那又生又滅,又掉到生滅裏面了,所以真正的切願是要照了諸法空,要知道一切法本空。因為眾生著有,所以就要常說空,實際上這個空,不是斷滅空,不是空了以後就什麼都沒有,只是除斷你的煩惱,本性就顯現,空只是為了除你「執有」的病,你執有所以說空,若是執空,外道執空、二乘執空,告訴你諸法因緣,你現在又執有個「因緣生」,告訴你因中無果、無有緣,緣中無果性。所以才告訴你因緣是虛妄的。如果說因緣能生,那因從何生,既然說最初之因則無因,說最初之因無因的話,法自無生,龍樹菩薩告訴我們:諸法無生,你要認為能自生,那就會亂生了,他生又與我何干?所謂:共生自他:自尚且不生,怎麼會有他生,自他尚且不生,怎麼會有共生,那如是無因生的話,就會沒有因果,造善業會墮地獄,學佛會成外道,所以也不是無因生。「是故知無生」,這才知道諸法是無生,這個心才提得起來,法是虛妄的、是無生的,我認為有生,認為有滅,那就錯了,要當下回頭,要知我心本自清淨,心中本無如是相貌,本無如是顛倒,本無如是妄想,這個才叫「切願」,也才叫「真信」,信者,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 深信法是無生的,能認可此事,那就得無生法忍了。
所以信願行這三個, 要真的懂了,不用出講堂當下就證無生了,但是你現在還沒證喔!要曉得我們講的信願行,要對世間真的徹底要放下,我執、我見、我慢、我癡、我愛,這個我是假的,哪有我身的我,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怎麼會有我?當下這心是自己的話,那現在在想東西,在想的是我,那想別的東西時難道我就不見了嗎?那不就「無我」了,這個「我」就斷滅了。所以一切法中有真我,但是你認虛妄的這個妄見,以緣影心為我的話,你就顛倒了,你就是凡夫,大家都認為「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是我,你現在想這個是你, 那你現在不想,不想的是你嗎?有想時是我, 那無想呢?有一句話:「我思故我在」,發呆的時候在不在?那我有沒有斷滅,沒有! 所以眾生就隨著,我想這樣、我想那樣,那個「想」就是業, 隨業流轉顛倒,所以我們常講要放下, 就是要放下這個,放這個不難,只要常薰習佛法,李炳南老居士說:不是佛法要講這麼深,是因為道理就是這麼複雜,宇宙人生,森羅萬相,諸法實相,它的道理就是這樣子,我們迷失了才覺得難。有人說:談玄說妙不切實際。 其實眾生才談玄說妙不切實際,因為諸法無常,諸法是空寂的,眾生還認為是實有,在這裡造善造惡, 希望求個人天果報,這才不不切實際都是虛妄的,在夢中升、夢中沉, 都是虛妄法,自性就在當人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你卻不肯認取,還以為是天方夜譚,我們講的是最實在的,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是最實在的。
    大家本來都是佛,為什麼輪迴,淪落到現在這樣子,因為見相生心,對境起念,有愛憎,有對待,有男女,有分別,處在一個極不平等的狀態,本來是佛無我無人,人空法也空,本就是二法皆空,所以大家要深入經藏,要去看看祖師大德的著作,不要說:我只要學簡單的佛法。佛法不簡單,任何一法都不簡單,你要來學要真正學到,你怕它難就永遠都學不到,即使學了幾十年,威儀也不會,念佛也念不住,習氣也改不了,你還是門外漢,來道場就是老油條一個,台中蓮社徐醒民徐老師講得好,老油條就是老眾生,輪迴很久的眾生,你要跟老眾生講佛法,他會說:法師這些我都會。你都會?那你轉變了嗎?你學這麼久,學了這麼多的知見,你轉變才能真正契入,學佛不是看學歷,是一個博士或雙博士,是什麼大學或研究所教授,還是拿過什麼獎,學佛不是看這個,要看煩惱習氣放下多少,我執我見轉變了多少,佛法真正的學歷是從這裏看的,不能看他在世間是什麼博士,即使是佛學博士碩士,這些也只是參考,要看是不是真正萬緣放下,所執著的有沒有放下,心裡有沒有轉過來,甚至要蓋棺論定,要看臨終怎麼往生的,是坐脫立亡,還是糊里糊塗顛倒的走,要會看,絕不能看學歷,這樣看決定找不到善知識,所以我們推薦看祖師大德的,你可以看近代的像:元音老人、黃念祖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這些都已經蓋棺論定自在往生,元音老人坐脫立亡,這是最好的學歷了,黃念祖老居士也是預知時至,李炳南老居士也是往生前兩年就知道了,夏老居士也是坐化,近代還有慈舟大師,弘一大師,廣欽老和尚,去看看這些,都是有成就的大德,照他的話去走都沒有問題。上海圓明講堂的圓瑛法師,可以去看他的,再深一點的就看蕅益大師的、續法法師的, 續法法師就是慈雲灌頂大師或去看蓮池大師的,紫柏大士的,還有一些禪宗祖師大德的開示,像淨宗的印光大師,也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徹悟禪師,永明延壽大師,這些統統都是我們的模範,一定要認真去看認真的去讀,把自己的心定下來,剛開始看會覺得心很亂,很浮躁很煩,覺得文字看不懂意思,就因為看不懂才要看,真正發心去看心就會定了,這當中不用另外再修定,這散亂習氣就突破了,就能得到祖師大德的教理、智慧,接著再看深一點的,像菩薩的論典: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攝大乘論,這樣用功看下去,才能對諸法實相有點瞭解,學佛若不瞭解諸法實相,無論學什麼宗派,五祖弘忍大和尚就講: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學什麼法對我們都沒有真實益處,無論你是學教的或是學禪、學密、學淨土或持戒、學天台、華嚴、三論或唯識,統統沒有益處,因為不識得你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你看再多書,也只是祖師大德講的:數他人家的寶。你只是在數他人家中的寶藏,跟自已沒關係。經教講:「說食數寶」,你肚子餓了講講菜的名字你就會飽嗎?畫餅何益充饑,說食豈益飢腸,畫出來的餅,只能看不能吃,肚子餓了只說「食物」是沒有辦法去填飽肚子的,所以講「信願行」,有這麼深的義趣存在。
    大家一定要現在就發菩提心,真正覺悟,學習祖師大德所教的經教,這樣才了解什麼是真信?什麼是切願?什麼是老實念佛?有人說我學一部無量壽經就好了,剛開始還可以,可是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一部以外他還加了好多部:「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那一部,還有公司那一部,因為現在公司那一部也挺難念的,還有自己煩惱習氣的那一部,還有我執我見的那一部好多部啊,佛法他只肯學一部,世間法學一大堆,這不成比例啊,這怎麼能相應,怎麼能夠成就!學一部是叫你「一門深入,入一無妄」。所謂「識得一,萬事畢」,這才是學一部,一部學透了是絕不會排斥別部,真相是因為自己心煩意亂不想學,所以才說要遵照老和尚教的這樣去用功。不是的,師父曾私下告訴我,無論是那一部經講的都是實相而已,這是師父私底下找我講的,只有幾個人知道,他說他講經就是講實相,我現在是傳授給你們。老和尚親自教授我的,他說我告訴你我講經只有講實相,講弟子規是實相、講玫瑰經是實相、講可蘭經是實相、講感應篇講了凡四訓都是諸法實相,是讓你契入實相,讓你把自性本無的全部都去掉,師父私底下告訴我的,我不知道他講經會上有沒有說得這麼白,當年他學經教學佛從這裡下手,從實相入門,這叫「教理」。至於教義,教義就是每一宗它的修行方法、修行的手段、每部經裡面的內容、觀門的次第這是「教義」,學佛教理要是通達,所有宗派都是通的,他當初在台中學教,李老師叫他不要抄筆記,他說自己是學教理,教理就是實相,抄筆記是悟性不夠,要學要學教理,別想說自己沒有師父悟性這麼好,其實他剛開始也沒有很好,也是次第學。他對我開示:不要怕難不要怕苦,真正肯幹就會有成就,你會知道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講的就是我們當人的自性而已,學佛真的是最快樂的事情,心契入實相,自然對世間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會放下,你會以法自娛,以佛法來娛樂自己,不再外求。弘法需要人,也要懂得諸法實相,這是佛教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出世所說的就是這個,去搞那些枝葉對修行真的沒有幫助,現在很多人在追師父,嘴上總是掛著,師父在幹什麼統統都是盲目追星的心態,還有人跟我說:聽說老和尚要往生了。我說從來不滅哪有生,從來不生哪有滅。你認為的師父是那個肉身,有來有去,這樣心沒有清淨沒有空,要學的是「心要淨、心要空」,不是想著有生滅,須觀一切眾生即是如來、即是諸佛,要這樣學才對。有位居士還問我:是不是我們比較用功一點,這些大善知識就能住世?我說:喔,如果真這樣,那他也算不了什麼大善知識。為什麼?因為他的命掌控在我們手裡,只要用功他就可以留久一點,要是不用功,他就一命嗚呼,這不是什麼真善知識,要知道他本來不生、本來不滅,他的道號他的德號,教給我們的佛法要記得,從沒有忘失,這個才是真契入,契入法性。師父教我學講經、念佛。他說:學講經要弘揚正法,要明白實相。他說他講弟子規也是講諸法實相,所以你們要往這裡去看,不是學了弟子規退回去不學佛,搞世間那一套不行,本意不是這意思,師父是要大家要能夠萬緣放下,要能夠善行增上,把不足的部份補足,如果對人不敬、對法不敬,就要補足它,如果心裡有罣礙,要放下它,你罣礙你的父母罣礙你的家親眷屬,你要放下。師父在提倡弟子規,叫我們孝養父母,你心裡面就罣礙起你的父母、罣礙起你的兒女,你本來就放不下,現在正好拿著師父在提倡的東西,增長自己的習氣,增長自己的知見,所以凡夫是「以空滋愛」啊,告訴你諸法皆空,就善行也不做,完全隨順自己的習氣毛病,這是以空滋愛。菩薩是「以空去執」,用空觀去除他對法的執著,所以要這樣學,我看很多人學一學退菩提心,要知道無量壽經確確實實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了卻不把握,不抓緊它,那這一輩子就空過了。所以佛法要有正傳,正傳的人要講的是實相,要講的是心性的道理,法師如果不講實相,那不能說是真正的法師,也不能稱是出家人,這不是我立下的規矩,你去看達磨祖師,看什麼叫出家?識了本性是佛,再不外取就是出家,心不被法轉,於一切法中做得了主才是法師,才是出家人,標準是定在這邊,所說之法並無戲論,所以師父不是常講,我的傳人在遠方,誰能契入實相,誰能宣說正法就是老和尚的傳人,就是佛法的傳承,這才是正理。所以一個學人不學實相、不學心性,那佛法必衰,自己盲修瞎練道業不會成就,你聽他講經跟他學,那叫「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還有更不好聽的說法: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火坑是地獄,所以講經一定要講實相,不講諸法實相不對。我出家以後要離開香港前,還把我叫去,繼續保持這樣用功,有因緣就出來弘揚正法,要說諸法實相,這很重要。他說:你不要去弄世間的東西,那由在家人去弄,出家人要學沙彌律儀,要學菩薩戒,要學佛的行儀,師父是告訴我學沙彌律儀,因為出家是學沙彌律儀,在家居士是學佛行儀,講這話時旁邊沒什麼人,是闢室密談,他所做統統都是為了幫那些不學佛的,給他種個善根,幫助一些不信因果的,沒有人提倡只好他來做,真的有人做了,他隨喜讚歎。
所以學佛一定要往實相上學,往心性道理上去走,這樣學才有功德,才是學了真實義趣,你的信、你的願、你的行持才是紮實,不會退轉,佛是這麼講的,要不了諸法實相,總心隨境轉,很容易就退心,現在佛法表面上很興盛,實際上是蠻衰落的,因為大乘佛法沒有人講,所以自己要發心,為人演說,說一句是一句,說一篇是一篇,說一個字是一個字,發心來流通正法,發心弘揚正法,這才是對的,像要印經,要印大乘經典,印華嚴經、印法華經、印楞嚴經,最好印到你心裡面去,不要忘記這才是真印經,這是轉經,這是憶佛念佛,如來出世是希望眾生能夠悟入佛知佛見,所以要想到佛教的是憶佛,想到佛教的內容是念佛,那現前當來絕對見佛,淨念相繼自得心開。淨念能夠相繼,就是能不隨著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去轉,不要被境界遷,自得心開,「心開」就是見性,煩惱習氣都脫落,天台宗講六即佛,對於實相能明了,名字即;依圓理起圓行,是觀行即;消除煩惱、除掉我執,是相似即;除掉了塵沙破一品無明,是分證即;煩惱都斷乾淨了,是究竟即。不要只當理即佛,理即就是沒學,大家都是理即,小貓、小狗、地獄、餓鬼、畜生,大家都是佛,只是隨習性不轉變。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剛講念佛要老實念,萬緣放下的去念,要知道什麼是緣,就要懂得大乘經典,不懂沒有辦法知道,沒有辦法了解,雖然很難,但是肯學就會有佛力加持,你在看經、讀經、解教的時候或研教的時候,心裡面要求佛菩薩加持,求祖師大德加持,祖師真的把「我」放下,肯心來學習,這樣才能得到利益,念佛時也統統都不要想,不要有一法掛在心上,不要有一法夾雜在佛號裡面,無論是凡情,無論是聖解,都不要有。在憶佛念佛的時候,幾個淨土宗修學的情況要注意:淨宗最怕求一心不亂,越求越亂,強想一心心越亂,所以不要求一心不亂,也不要求定,也不要求佛現前,這些都不求,只老實念去,念清楚聽明白即可,有的人求好心切,求快求速,所以就顛倒、就著魔了。為什麼人家說淨土宗不會著魔,他念佛卻會著魔,那不是外來的,是自己心裡面心魔嚴重,自心取相,一直想要有神通、感應、或是想要一心,或之前念得很好,為什麼現在念不好,自己在思量卜度所引起,這一切你都不用管。習氣如同海浪一樣,一波一波的,有時候浪大有時候浪小,隨著你的功夫增進,妄想就會減少,對境界起心動念的波動,就會下降,不要求速成,不要求見佛,不要求一心不亂,有求就容易走錯路,所以真的老實就知道什麼是奇妙疾捷,學佛學淨土不是僥倖,不是看幾本書念幾句佛號就能夠成就,你要真正萬緣放下,才可以體會到奇妙疾捷,莫過於是。天下不會有白吃的午餐,淨土宗雖是易行道,但是徹悟禪師說:大抵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生死輪迴不是你因循怠惰懈怠,今天念念阿彌陀佛,明天念念觀世音菩薩,後天念一念什麼楞嚴咒、大悲咒就能夠出離的,一定要抱定一句專念下去,若人專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所以雖說是易行奇妙疾捷,但是也不能心存僥倖,想說沒有關係,阿彌陀佛會加持我,臨終會來接引我,佛是會來接引你,就怕你習氣太重把你綁住,你放不下手上不去,那就麻煩了,像圓山臨濟寺那位念佛會的副會長,天天勸人念佛,也帶念佛共修,到臨終時聽到佛號就討厭,他們去幫他助念還被趕出來,那就不能往生,這個問題就是口說極樂邦、心戀娑婆界,用這句話來形容最好,嘴巴說要往生淨土,說自己萬緣放下,其實心裡面貪著塵勞不能捨離,所以大家回去好好檢點,自己是不是貪著塵勞,是不是不能捨離,如果有,你要把它放下,大家也都年紀慢慢的大,不是說年紀大的一定會先往生,但今天難保明天,真的是佛號時時刻刻要提在心中,隨時都可能遇到無常,無常就是意想不到的,可能突然就發生什麼事情,要有警覺,真的是「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希望大眾精進,如救頭燃,像頭上著火這麼緊急,但念無常,慎勿放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