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3


我觀察你們,七七四十九天的專修,剛開始那兩天真是好精進,大家問問自己,那時候一堂修畢下座,鐘鼓咒聲是不是都還在?(同學答:是),現在還有沒有呢?(同學們答:沒有)。為何沒有再這樣的感應呢?這要慚愧啊!然而你們更不知道另外的感應還是有的,只是非你們的境界所能懂得罷了。“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只要保持剛開始那種心境來修,一路下來,絕不白搞的,自然能夠“滅除障垢無有餘”。無有餘是一切業障都沒了,罪業一切消除淨盡,不再有任何的阻礙,如此“一切妙行皆成就”,夫複何難?!
  像你們連這念誦法的竅門都沒有把握好,其他百千萬億之妙行,不可勝數,何時才成就啊?!--驢年嗎?現在修准提法,念念要在這裡頭祈求,在這中間用心,身心全部都投進去。大家把這一偈再念一道,並唱下一偈子,這段還在十大願的常隨佛學中。
  “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同學們如法唱誦)
  照上面的理論與實際跟佛陀學,隨著普賢菩薩的廣大願行學又如何呢?所謂願是心願,真是這麼想,便這麼作,可以消災除垢,轉識成智,生起無量大乘妙行,而“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惑業即見思二惑,乃三界煩惱的通稱,凡夫生死流轉之因,包括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妄執及貪嗔癡慢疑等迷情。這些煩惱乃至魔境其實也沒什麼不對,沒有什麼好怕的,只要你能當下解脫,不為所轉便是。不轉時是凡夫、魔道,一轉則是佛、菩薩。而佛法就在世間,你說要到那裡去找呢?一定要到山中才能求清淨嗎?山中本來就很清淨,何必再求清淨呢?就在不清淨的地方你能清淨,才是佛道。所以這段特別點出“世間道中得解脫”,在萬法紛壇中成就大自在,一切不離世間道,做為一個人,如果不出家,只要他規規矩矩謀生,為人處事合乎人道,一樣也可以解脫。
  我們學佛學道者,往往為了去掉見思惑業的糾葛及魔境阻難,反而將自己弄得焦頭爛額,神經兮兮的。要知道諸法無常,見思二惑無常,魔境也無常,無常連佛都不能轉,魔能夠嗎?並且我們修行人容易有個毛病,所謂“出了一個家,又入了一個家”,拋開世間法的得失,卻計較起出世法的種種來,將世俗貪嗔癡那一套帶入佛門,處處分別誰高誰低,誰是誰非,反而扯出一大堆煩惱禍根,實在可笑。淨土宗蓮池大師悟道偈雲:“焚香擲戟渾閒事,魔佛空爭是與非。”到了最後魔佛都是一樣。佛法的精神在於蓮華出於污泥而不染,煩惱中能現菩提,惡境中能得清淨,“猶如蓮華不著水”,卻生於泥水。下一個比喻更好,“亦如日月不住空”,看太陽月亮天天上升,天天下沉,今天接著明天,明天接看後天,活活潑潑自然輪轉不已,不住於一個固定的空間。而我們修行人若守住一個空,以為空的境界才是道,那已錯了,等於著了魔,學佛若執一法為是,那著的是人天魔、羅漢魔,乃至佛魔。真空無所住,灑脫自在,活潑自然,不但如日月不住空,也如飛鳥翩翩掠過,空中不留絲毫痕跡,這是無著解脫。佛法講空,其實就是講妙有,你們修准提法念到專一的時候,心心都在佛境界,一字一聲的念,念念‘猶如蓮華不著水”,是有蓮華,不著水而已!是清清淨淨的有,非呆板死寂的無;念念“亦如日月不住空”,並不是沒有日月,不固持某一個位置而已,念念即空即有,即有即空,以此理解的心情開開心心修去,怎麼不成?再唱下麵四句: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於刹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
   (同學們如法唱誦)
  這常隨佛學的重點結論就是“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也是佛法的真精神所在。大家學佛氣派要大一點,不要那麼小裡小氣,小裡小氣者,小乘路都不能走,何況大乘?而佛之所以能夠成佛,這是關鍵,大乘道是入世的,“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煩惱即菩提,處處無家處處家,即空即有,中觀之道,最須求證。不是道理說得好便了不得,那只是思想而已,思想不等於佛法,若以為是,那佛法也變成了魔法。學佛是要將所有的身心都投進普賢行願海中去求證體會,如此則能成佛而“悉除一切惡道苦”。換句話說,不但不受下三道之苦,卻能享受天人境界之樂。天人境界之樂粗分為三:樂--欲界之樂,明--色界之樂,無念--無色界之樂。於此三者佛能受用而不住,“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然後方能“等與一切群生樂”,等與是平等的施與,平等的給與大家快樂。
  話說回來,如何是普賢如來的境界呢?“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刹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自利利他的這種功德成就,不管經歷多少劫數,十方三世一切眾生都要給它離苦得樂才行。沒有聽說那一位佛的願滿了的,或事情做完了的,佛菩薩永遠有做不完的事,“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眾生苦難的時候,正是他再來的時候。“十方利益恒無盡”,想盡辦法要給十方三世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這是佛菩薩們的真實行履處,你們真有心要亦步亦趨,追隨不悔嗎?
  再來輪到“恒順眾生”這一項。大家不是光用耳朵聽,要用腦筋,用心聽。學佛修菩薩道的要常常追隨順著眾生的願望而修。恒是常的意思,隨是追隨。現在要講的八句,表面文意比較容易,大家至誠恭敬地以讚歎心來唱誦,也是一種寶貴的供養,合于贊佛功德的道理: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于未來一切劫,
   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天上大菩提。
   所有與我同行者,于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同學們如法唱誦)
  恒順眾生,這一點最難。學佛的願力並不是每一種都難,恒順眾生這一項我們反省看看自己學佛以來,做到了沒?父母也是眾生之一,你有沒有恒順父母的意思呀?父母許多合情合理的要求和教導,你們都遵行了嗎?(部分同學答:沒有)這豈非不孝;兄弟姊妹等等親人也是眾生,你也時常滿其所願嗎?--沒有。所以儘管大家天天念“往昔所造諸惡業,一切我今皆懺悔”,真懺悔了嗎?如此學佛又有何用?!所以我常說:“本欲度眾生”,結果“反被眾生度”,都是眾生來度我們,是不是?(同學們答:是)那麼我們還有資格學佛修菩薩行嗎?菩薩行是“常為眾生不請之友”,如“維摩詰經”上所說,是順他利他,非依我從我。如果一位教育家、宗教家作到了恒順眾生,不成就也成就了。
  為什麼我們不能恒順眾生呢?(同學答:我見。我執),對的!我見、我執,所以達不到無我的境界,豈能作到恒順眾生呢?天天說大乘,卻只會為自己的利益而大自己的乘,一點也不肯奉獻,有一點犧牲便自覺了不得,說什麼大乘來著?這裡許多人只要一聽到了冬天有打七,就拼命鑽回來,因這個地方恒順他呀!而平常一有事情就趕快溜掉,哈哈!這是學佛的嗎?連作一個凡夫都不夠格,其他又何足道哉?像現在大家共處一堂修准提法,便要生起這恒順眾生的情境,日後切實作到行到,並且“所有與我同行者,于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既然有緣一起在這准提海會中精進,便應同心同德,共此普賢願力與准提菩薩之大悲心,合於“六和敬”的精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地修去。
  再來,“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所有利益我的善知識,比如這裡的老師們各有專長,指導你們不同範疇的學科,讓你們有所受用,這便是善知識,他們的行為也就是一種普賢行,別人能夠利益我們,這種表現就等於一種普賢行的榜樣,我們怎能不以自己所能去利益別人呢?多少年來我一直強調普賢願行的重要,不學佛則罷,一學佛如果沒有發起這個願心,那一切免談,自欺欺人而已。因此我連早課都要你們念誦薰習普賢行,平常做人處事也這麼提醒。想想我們每天生活之所需,從小至老那一樣不得靠別人,這都是別人在為我們示現普賢行啊!仔細反省反省吧!
  再說,如果有人反對修學普賢行,那便是惡知識,不懂佛法。你們今天“佛法難聞今已聞,中國難生今已生,人身難得今已得,善知識難遇今已遇”,就該好好努力,祈求善知識“常願與我同集會,于我常生歡喜心”,常能與善知識共學,並使善知識常生歡喜心,這便是依法修行,這一偈講祈願,希望生生世世能遇善知識,並且對我常生歡喜心,我也對他生歡喜心,何以能做到呢?要自己真修普賢行。這一偈唱一下,並接唱下一偈: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于我常生歡喜心。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
   于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同學們如法唱誦)
  “願常面見諸如來”,我們作得到嗎?(同學們默然)我們現在真見到佛嗎?一切眾生皆是佛,十方三世皆有佛,但見到了沒?沒有。見到是要見道之人方才稱得上。故禪宗祖師告訴我們一句話:“日面佛,月面佛”,你們有沒有日面佛、月面佛呀?又日面佛、月面佛應該怎麼解釋呢?(同學們答:隨時隨地都面對佛)每天每時,隨時隨地都面對著佛,與佛同在。至於說一切眾生皆是佛,這還是理上的事,要證到才行。因此要你們先在意境上觀想,早晚薰修,也算是時刻在面對佛。譬如現在修准提法,專誠念咒觀想准提佛母就在前面,一心無其他旁騖面對著他,這意境上,先要把它觀起來,千萬不要認為意境是幻想,要知即假即真,即真即假,別因觀不起來而說它是假的,不須要觀。等你真觀起來再說我不觀,才是本事。就如吃素一事,沒有葷菜吃,所以吹牛說我不吃,這是自欺欺人,滿桌山珍海味擺在面前,香氣四溢,而你饑腸轆轆,卻能不吃不動心,這才談得上真吃素。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我們心境每天都要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修准提法念誦時,儼然如實身處准提海會,准提佛母莊嚴德相就在面前,我與一切眾生、一切行者一心頂禮皈依,身心與佛母合一,無二無別。不要口念心卻沒有這個觀想的境界,口到意識境界亦到,就這麼一合掌,一禮佛,諸佛菩薩及諸佛子眾圍繞之景歷歷在日,縱然觀不起來,意境上也要帶到,假如你真能這樣觀想起來,修行就有點入門啦!再來,“于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試試看,作得到嗎?假如點一柱香供佛,這柱香其實也不只供前面這尊佛面已,而是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尊者,他們前面都有我虔誠以香供養,這觀想要有才行,一念之間全就出現啦!甚至更要在這觀想境上定住不動。還有這供養是要“盡未來劫無疲厭”,近事一切善知識、一切佛,而永遠沒有疲累厭倦之退心。你們修准提法供養佛,有時有沒有疲厭感?(同學們答:有)。答得倒是很誠實,疲得很吧!我不上來的時候,大家念得有氣無力,我一進門,大家有神通似的,便念得很賣力。你們學佛到底為誰呢?倦怠感升起時,意境上佛母在嗎?修行要“盡未來劫無疲厭”,假如你觀想起來後能隨時止住,那就有希望啦!所以禪宗祖師給你畫一個圓圈中間加一點,成一☉相,圓空中有這麼一點,你一念定在此佛境界就對了啊!這就是止觀。
  像有些同學,前幾天一面念咒,身體一面搖晃,自己還以為有功夫,搖得很好,我也讓他們去搖,那是初步氣機發動,暫時可以的,然而永遠這樣下去就不對了,應知時知量停住。搖的時候,你思想觀念跟著受蘊走,被氣脈的感覺牽引,這裡難受,那裡不對勁,此時就要有氣魄,當下一念解脫了嘛!應該想到我覺得這裡難受,就是心意識困在這裡,為什麼要彆彆扭扭地受困呢?大丈夫要求解脫,充其量就此死掉,一念放下,看它還動不動、痛不痛?所以看你在那兒搖,便知你心月輪這一念的觀想並沒有得止,真得止不會搖的。如果你說它要搖,我作不了主,那你又何必修行呢?修行人應作得了主才是,境界一觀好止住,那還有什麼受蘊之感呢?受蘊沒有啦!即止即觀,即觀即定。再講下一偈: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競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同學們如法唱誦)
  這是學佛行者必然要遵行之願,不管在家出家都應該“願修”並“保持”諸佛的一切微妙法門。這個“持”字,一方面包括自己修持,一方面包括為佛法作住持,使不會斷絕,常住世間。所以你們要好好修持,修這個法門,則一切法門都包含在內,如法奉行,成就不可限量,而有了成就方能真正為這個世界住持這個法門,利益芸芸眾生。基本數九十萬遍真念到的話,修行必然得利。現在我們七七四十九天,統計下來也只不過十一、二萬,要念滿一百萬遍,則需像我們現在每天晝夜勤誦的方式專修一年。
  現在世界修學佛法的,以密宗為例,許多人說他灌過頂,但問他咒語念滿十萬遍了嗎?四加行的每一項切實做到了嗎?答案恐怕不太樂觀。所以目前你們能這樣修,我倒是還感到高興,如此修去,並發願將來住持佛陀微妙之法,利益眾生,那麼便能“光顯一切善提行”,使菩提種遍灑一切國土,佛陀正法永遠發揚光大。現在佛教是衰敗了,我希望你們真能為佛教、為佛法發心。如何發心?必須自利利他,自己修成功了,才能“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普賢者,一切處一切地,無時無刻不呈現,無處不在眼前,一切佛法沒有那一點不做到的。行到了“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此願絕不疲厭,絕不中斷,十方三世永恆遵行不渝,這是菩薩道的真精神。
  這次開始准提法專修以來,在你們日記上,發起普賢願心的人還蠻多,這是可喜的現象,真替你們高興。(師特別贊許一月十二日晚間第一堂修法,大眾不論在念誦或意境的專誠觀想上配合得很好,並再次解析念誦與氣脈等訣竅之理事,暫略)現在續講下一偈:
  “我于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同學們如法唱誦)
  現在仍屬恒順眾生的範圍,是犧牲自我成就別人。什麼叫修行呢?你以為離開父母、家庭,跑到山裡去剃了頭,說我出了家要成佛,這就是了嗎?不是說出家不對,出家絕對是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做的是恒順眾生另一面的事,絕非遁世棄俗,一般眾生是難解其中深義的。佛法不離世間,你結了婚,你的家眷就是眾生,為什麼還要惹他們煩惱呢?恒順眾生至少有兩道意義,第一:包括善巧方便的教育方法,如“維摩詰經”及其他經典上所說的:“先以欲鉤牽,後令人佛智”;第二:一切諸佛菩薩的功德是從眾生身上培養成就的,沒有眾生,便沒有佛菩薩的功德;沒有眾生,你成佛幹什麼?並且也根本成不了佛。
  “我于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學佛要於一切法中絕不漏失一沙一渧修習福德智慧的機會,亦即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身口意三業任何小地方都要注意修持,“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修持就在諸有中修,佛對眾生說法有三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等歸類。一切有道,代表一切生命,六道一切眾生皆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學佛恒順眾生,需在一切世間法、六道諸趣中廣修福德、智慧,由此成就。所以諸佛菩薩都化身再來六道諸有中,絕不逃避現實。現實雖是苦惱,真修行人、真成就者,就在大苦惱中精進解脫。有眾生才有佛,有煩惱才有菩提,有家所以你們才出家,如果沒有家,則出家從何而出?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成就了,終要再回來度家人,不是又入家呢?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一切定、一切慧、一切度眾生的方便波羅蜜及解脫之道,皆在一切三有六道中修,自然能圓滿功德,成就無上菩提。那麼,為什麼要修定慧呢?因為三有中容易散亂,故入世須有定力,因為眾生界中無智愚癡充滿迷惑,故和光同塵需具慧力。修行人能入世而超然物外,此非定慧莫辦,並且經由定慧也才能大啟方便之門,濟度眾生。讚美是方便,凶你罵你也是方便,有時不凶壓不住你們,因此我凶。這個世界大家喜歡當好人,難道我不懂而跟自己過不去嗎?所以我一上來,你們就又賣力又誠敬地念誦;不上來,你們就有氣無力的念,這樣我如沒有凶的方便,行嗎?故罵呀、凶呀,捏拿得准也是一種方便波羅蜜呢!佛菩薩乘願再來,他們的嘻笑怒駡皆是方便,種種正反面的教育法也是方便,而我們修行人一切方便波羅蜜也要在諸有中修,方能歷練摸索出來。方便波羅蜜是十波羅蜜“施、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方便、願、力、智”中的第七波羅蜜。大徹大悟獲得般若以後,不一定能夠教人,還須入三有中,進修方便波羅蜜。“法門無量誓願學”,世出世間一切學問,佛道、魔道皆要懂得。只要是在諸有中便須方便,而西方極樂世界則不須方便,因阿彌陀佛的淨土方便波羅蜜已經成就了,上至阿彌陀佛下至樹林、山河大地,都自自然然在念佛、念法、念僧,用不著再方便啦!
  再講“解脫”,先問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解脫?三有中是苦海,好受不好受?(同學答:不好受),因此要求解脫,而佛法的究竟在於解脫,不但自己解脫,一切眾生也要解脫。在何處、何時解脫?就在煩惱中當下解脫。在出世法上佛法講“解脫”,在世間法福德方面則講“成就”,能解脫一切苦厄,便是成就不思議功德。
  “定慧方便及解脫”是在恒順眾生中修的,說的恒順眾生,將就眾生,其實還是將就自己。“大丈夫論”雲:“菩薩于乞求者生難遭想,所以者何?若無乞者,檀波羅蜜則不滿足,無上菩提則不可得。”由此以觀,說是你在幫助眾生,其實是眾生在幫助你啊!你佈施財物給乞丐,可以去除貪心,你還要向乞丐頂禮膜拜感激不盡呢!所以我常說的“本欲度眾生,反被眾生度”,雖有前面所談要轉化別人反被別人轉化的意思,也有現在這一層的意義。你看一句話,就如臨濟祖師講禪宗“一語中具三玄門,一玄門中具三要義”。文字般若就有如此難。再來:
  “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同學們如法唱誦)
  佛的國土在那裡呢?就在這個世界裡。出世即是入世,佛菩薩成就後,都在三界中任運往來--“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其實三界也不壞,欲界一轉念,化欲為樂,色界一轉念,化樂為明,無色界一轉念,化明為無念,這都是一種難得的享受呢?!但是如果執著了無念,守個空,就落在無色界中,沒有解脫;執著了光明,以為光明就是道,則落在色界中,也沒有解脫,欲界天之樂亦然。因此能在三界中自由往來,才是真正自在解脫,自在解脫就是佛道。再者,“一塵中有塵數刹”,塵代表很多的意思,比如我們生理上的細胞、物理上的原子核,或者物質世界一粒砂都是塵。一顆灰塵裡包藏有無數的佛刹土,這即是“芥子納須彌”的道理。拿醫學來說,人的身上一顆卵子、一個精蟲,其染色體結合後,在母體中可分化出嬰兒各部分精粗的器官,誕生後更日月成長為人,再結婚生子,又生下一大堆孩子,這便是“芥子納須彌”,“一身中有無數身”,生生不已。
  以此我們或可理解“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佛就在這個塵世中,到處都有佛,佛並沒有涅槃,上至天堂,下至地獄,佛無處不在。我們這個世界的佛是這般形相,在其他刹土中則不一定如此,也許變成魔的樣子,不是我們凡夫所能測度、所能想像。有些眾生你好好規勸,他硬是不聽,如果拿起一把刀要殺他,他就聽了。所以“信則得救,不信就殺”,這也是一種菩薩因應眾生的教育方法,因地區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時代的不同,他的方法就有所差別。然而千萬注意菩薩之種種不思議教化方便,是以大智、大慈、大悲、大願為基礎,沒有這等修養,亂學菩薩們的作法,或以善巧方便為藉口來整人,那罪過可就大啦!
  “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在這無量無邊的諸佛中,每一佛前又有很多佛弟子,形成各種因緣關係的法會,重重無盡。每一法會中的大眾,各各都在以各種法門學佛修道,孜孜於菩提道上精進勤修。我們不要看不起眾生世界,他們都在行佛道啊!一切眾生皆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有眾生皆以他們獨特的方法在唱演佛法,我們有法眼看得出來嗎?六祖告訴我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尋兔角”,懂嗎?悟道要在世間,離開世間,悟個什麼?
  現在緊接著下一偈,大家以無比的信心、誠心全部投入誦念一道:
  “普盡十方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追修行經劫海。”
   (同學們如法唱誦)
  前一句明顯表示佛就在這無量無邊、重重疊疊的現實世界裡,每個地方都有佛,真理到處存在,這點前面許多偈句中已不時地再三強調,我們的心量應能隨之大方開展才是。第二句談的是空間與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有無量無邊的刹海,海代表大,比喻普賢願行如同大海那麼廣無邊際,並且不只一個“海”,這宇宙間有無數的佛世界,即是無盡的“佛海及與國土海”。這無數佛世界包含了無盡的時間、空間。以時間為例,時間是沒有固定的,“一一毛端三世海”,一個極微之物如細砂。水滴等等便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一個小空間便含攝了綿延不斷三世的時間,而一刹那的時間也含攝了無量無邊的空間。地球的一天或一年,在有些星球只不過是它們的一彈指頃或一天而已;而我們的一天,對一些幾分鐘生命的眾生,又覺得是好幾千萬年了。像豬、貓、狗、老鼠……等等都有他們的刹土,刹土中有他們的菩薩、導師以種種方便度化他們。他們的生命雖然大多比人類短暫,往往活個幾年或十幾年便很了不起,但依其生理構造、新陳代謝機能與意識狀態,幾年或十幾年乃至朝生暮死,對他們來說,卻也是一段漫長的光陰啊!
  時間是相對的,空間亦複如是。一隻螞蟻爬行一百公尺,以他們的身軀與消耗的能量,相對而言,大概也等於一個人上百公里的行程了吧!這是一個觀念上粗略的比喻而已,實際上修行能做到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的境界,才能如實瞭解時空的奧妙,而現代科學對於時空鍥而不捨的探索,有許多實驗與理論很值得我們學佛者拿來作為理觀的參考。“佛海及與國土海”,國土是指物質的世間,中國、美國、日本……等等都屬於國土海;地球、太陽、土星……等等,全都是諸佛刹海裡。“我遍修行經劫海”,這個“經’不是念經的經,是經過的經;是說我願生生世世投生於一切眾生中來度化他們,努力修習普賢行,在最困難、最惡濁的地方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利益眾生,如此經過無數劫,不管如何艱難,都不後悔,永不退轉。
  接下來八句一齊連著講。這一段與現在修持的准提法頗有關連,你們修准提法目前還在“生起次第”中,基礎沒打穩,次數未滿一百萬遍。從“事相”言,修行持咒可真難啊!有人發心出了家,背會了楞嚴咒,以為這就真能轉魔障?修楞嚴咒,起碼天天持念,也要花上好幾年的功夫,壇場如法佈置,晝夜不斷持誦,才能有所成就。修大悲咒的法門也是一樣,不是說你會了這個咒子,隨便念念效果就會很大。咒語的效果很大是不錯的,但它融化到你身心上來了嗎?不要認為皈了依,常常跑跑寺廟這樣就行啦!然後學學念念咒子,恍恍惚惚,就想要有效果,不要糊塗了!所以大家要特別注意這一段。現在把它唱一遍,唱時還是那一句話,身心意識都要拋投進去,意思懂進去,終而忘我地念誦下去。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
   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
   恒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同學們如法唱誦)
  這一段包括恒順眾生與跟隨佛學。前面講過,無眾生則無佛,一切佛與所有眾生,佛性平等不二。現在來看佛之所以為佛,“一切如來語清淨”,語又與身意二者相關,故眾生學佛,第一要清淨身口意三業。像修准提法,口念咒、意觀想、身跏趺坐、手結印,便是淨三業的極好修法。而三業中造業最厲害雖屬意業,但形之於外,最易在懵懂中動輒得咎的是語業。我們一天到晚不斷的在造口業。“誰人背後無人說,那個人前不說人”,口之為禍大矣!有些人怕受批評,其實啊!在背後何嘗不說別人的是非呢?有人當著面在恭維你,轉過身來背後可以罵你;高興時讚美你,不對勁時更可隨意損你。然而這一切都是空的,了無實際,偏偏不上此當者幾稀。
  要修到口業真的純善--“一切如來語清淨”,是不容易的。語清淨在禪宗祖師有這樣的說法:“悟道與否,聽聲即知”。你語業有無功德,聽你出聲便分曉。相學上,聲音屬內五行,是很重要的一環。有人相貌各部位都很好,但聲音沙啞撕襲就破相了。不過有一種火行人,聲音沙啞卻是好的,因火燒起來,與沙沙聲相應,應許富貴。水行人聲音則以清亮為入格,至於木行人身材高長,若聲音沙啞,等於木逢火燒,成了木炭,不能大用。這些並不是題外話,只是在簡單說明一個人的身心狀況,完完全全顯露在他的五官身段及言談行為舉止上,根本瞞不過明眼人的。聲音好即是一種功德的表現,也透露了口業的清淨與否。口業有四種:惡口--惡言相向,譏罵別人;妄語--無中生有,扭曲真相;兩舌--挑撥是非,使人煩惱;綺語--甜言蜜語,迷惑他人。這些都是要不得的惡業,一個修行人多生累劫語業修得清淨,話說出來,自然具大威力,無形中、不知不覺中,眾望所歸。相反地,語業不清淨,凡有言說,少有實義,語調韻味也缺乏魅力,他人如何信服?甚至更糟的是,別人根本聽不懂你在說些什麼,或者一見你開口就厭煩,如果這樣,當事人自己便應該好好反省自己日常的言行。
  比如唱念一項,喉嚨音量美好的人,偈頌一唱,清越祥和,自然能使大眾心平氣和,法喜充滿。喉嚨不好的,連唱也唱不出來,這是語業功德微妙之處。像我常說自己五音不全,個子又小,當年在大廣場上,上千百人集合,那時物質缺乏,沒有擴音器,要演講訓話,能令每個人都聽見不是容易的事。比如我現在在課堂中這樣講,可能有時後面聽不清楚,這就要靠演說的技巧了,有些話講起來等於在唱念一樣,字音要緩,略加拖長,音聲才能傳得遠、傳得清。這都是學問,都需智慧,也是方便波羅蜜。講演者一上臺,一開口,看看聽眾的反應,自己馬上就曉得應該怎麼辦。這就是智慧。智慧的發生就在當下的事物上,不須別人來耳提面命,但是經常看到你們,做錯了事,提醒了你,還是轉不過來,這不是太迷糊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