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答~~(南懷瑾 居士85歲)
出版前言
南懷瑾幾歲了?他還授課解惑嗎?
是的,對多數讀者,這是心中的問號。
這幾年確實不見南師新著發表,不是疏懶,更不是年事已高。而是他常以文章千古事,不審慎,書籍足以害慧命更有害蒼生自惕。
事實上,南師勤學自修從不間斷,即使已屆八十五高齡,仍有當年“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的精神——不弄明白不甘休。
對於經常渴慕南師慧言解人生迷津、道理的學生,仍不忍拒千里,本著經師、人師的精神,為之授課解惑。
本書即是二○○○年新紀年後,南師與學生間的對話、問話,可謂字字珠璣,慧黠如前。為讓不能新炙他門下的讀者,也有如沐春風之福,我們特將之整理編輯出版。
第一章 有關宗教 3
問:什麼叫宗教? 3
問:世上的宗教是怎麼看世間的?不同宗教的看法有所差別嗎? 3
問:中國和西方的宗教觀點是共通的嗎? 4
問:中西方宗教的觀點,在同一個地球上,怎麼會那麼大的差異?什麼樣的原因會造成這種差距?是地理或人種的關係嗎? 5
問:如果說真理只有一個,那到底什麼是真理? 6
問:西方的學術界,考古學找不到印度教的源頭,是真找不到源頭嗎? 6
問:“信”與“悟”是什麼關係?何謂迷信? 7
問:宗教如何追尋生命的究竟? 8
問:中國沒有古老的宗教,中國文化又是怎麼講宇宙的起源? 9
第一章 有關宗教
問:什麼叫宗教?
一個人痛苦、煩惱的時候,想到要去拜一拜,這就是宗教心。
而宗教,就很難講了。拿世上五大宗教來講,宗教是可以把你的情緒、思想控制在一個範圍,而你會得到安慰、起了信仰心,那個就是宗教。
宗教的情緒一切眾生都有,在碰到困難、遭遇不可知而感到懷疑時,想找個依賴、想把情緒、智慧都投進去,那個投注依靠的目標,就是宗教。
問:世上的宗教是怎麼看世間的?不同宗教的看法有所差別嗎?
如果講宗教的話,所有的宗教看宇宙、看整個世界,是悲慘的、悲觀的。所有的宗教對宇宙的看法是悲慘的,對人生的看法是痛苦的。
因此所有的宗教都說物理世界、人生世界是悲慘的,想人生是痛苦的,要想免除痛苦,尋出一個快樂途徑。而在這個物理世界是找不到的。
所以基督教、天主教有天堂,道教也有天堂,伊斯蘭教也是有個天堂。只有離開這個物理世界,到了天堂,才能尋得人生的究竟。佛教,也有天堂,還有比天堂更好的極樂世界,都不在現實的人世間。
所以我說,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開了一個九星級的招待所,鼓勵人類去死,死了以後不要怕,死了以後再找極樂世界。
為什麼所有的宗教這樣看?因為所有的宗教都站在殯儀館門口看,可憐呐,今天又抬進了二十個,後天又看到五十個。
但在宗教文化裡頭,只有一個宗教文化特別——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不站在殯儀館看的,儒家文化、道文化,都站在婦產科門口看,咦,又生出一個!所有宗教是每天晚上看,看到日落西山,地球都暗了,看到人都抬去死了。
只有中國文化思想,在早晨看太陽天天都上來,而且站在婦產科門口看,隨時都有新的生命生出來,生生不已。
宗教看世界都是悲觀的,而中國文化是樂觀的,生生不已,而且敢提出其他人不敢提的——人可以長生不死。
修煉到了結果,像道家的觀念,修到神仙,可與天地同壽,跟宇宙同等的壽命;日月同壽,跟日月一樣長久。
問:中國和西方的宗教觀點是共通的嗎?
西方人笑中國文化沒有宗教。我說你們完全不懂。中國文化比你們早有宗教。你們西方人講的宗教,什麼叫宗教?有個上帝,有個不可知的力量存在著,這個不可知的力量叫做“第一因”。世界上的事都有個原因的,這個“第一因”代表的就是上帝。
我們中國文化同樣有。上,指上面;帝,指有個本體東西存在,不是人格化的。
在西方,一個人若是悲觀失望了,就叫上帝,但上帝是不容易找到的。我們有宗教——祖先。我的父母、我的祖父,我的祖宗一路上去,我的祖宗上面的就是上帝。所以我們由人的理想到上帝,是有一條橋樑走得通的,透過我的祖先,就能到達上帝那裡。下麵呢,由我起,到子孫萬代。旁邊呢?家庭、社會、同胞、民族,所以我們是完整的十字架。
你們啊,一個人直接叫上帝,中間沒有橋樑,那是丁字架,還差一點。
問:中西方宗教的觀點,在同一個地球上,怎麼會那麼大的差異?什麼樣的原因會造成這種差距?是地理或人種的關係嗎?
沒有差異,原始宗教的真理只有一個,沒有兩個。因為到了各地以後,人情、風俗、語言不同,後面的人解釋兩們了。跟宗教教主不相干。
所以我在美國的時候,有美國人跟我講一個笑話:我這裡大家都相信基督教、天主教,聖經到處擺,如果耶穌現在再來翻開聖經,一看都會生氣的:“我當時沒有講過這個話!”
問:如果說真理只有一個,那到底什麼是真理?
真理是個代號。你以為有真理嗎?一毛錢也不到,真理不值錢的。
真理是個名詞、代號,就是說,人類公認有個東西一定是大家覺得對的,這個人類的觀念產生了一個名詞,叫它“真理”。離開宗教、離開一切立場,這是個邏輯上的代號,你以為真的有個真理?沒有的。
就像我們中國講的“道”,也是個代號而已啊。邏輯上的標準,就是這麼回事。
問:西方的學術界,考古學找不到印度教的源頭,是真找不到源頭嗎?
不知道。其實印度教、中國文化、希臘文化,原始人類就是一個東西,地球變了,各人發展不同。
印度文化,從開始就是宗教文化。中國文化、希臘文化、埃及文化或是印度文化,都是原始宗教,不是現在宗教。我們叫它宗教,教育、政治都包含在一起的。
開始時,它有階級的,管這種東西的階級叫做“婆羅門”,就是教師,神傳的道理。第二種階級叫做“刹帝利”,這是武士的階級,將軍,以武力統治國家。刹帝利來做帝王的,所以帝王看到婆羅門要站起來恭敬。第三階級是吠舍,指商人,普通老百姓。第四階級首陀羅,那是下等階級,做苦工。四個階級到現在還沒有變。
婆羅門都既是多神教、也是一神教,它是佛法的根源。釋迦牟尼佛開始出家修的也是這套。後來認為都不對了。他是無神論的,認為宇宙只有一個真理,這個真理稱為如來、稱為佛。換句話說,你叫它什麼都可以,那只是一個代號。它是反對崇拜形式的。只講一個真理,這個真理是統一的,叫“如來”。
所以你講西方人考察釋迦牟尼佛佛法的來源,而佛早將一切宗教、一切外道都修完了,一看,都不對,本來都是空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他們考察不出來。
佛是個心物一元論的人。但是他死了以後,佛教又變成多神教了、又變成無神論了。無神論、多神論、一神論都存在,什麼神論都存在,變成一個佛教了。
好像孔子一樣,他一出來,刪詩書、訂禮樂,文化統一,叫你不要迷信。可是迷信在不在?到現在還在。
什麼叫迷信呢?人與萬物的生命,究竟是靠自力還是靠他力?這個問題。你說修行完全是靠自力嗎?禪宗參禪、修行是靠自力,而淨土宗是靠他力,密宗也是靠他力,他力帶領你的自力成功。而禪宗是自力的,不靠他力,換句話說,自力成功了,帶動他力。
一般人對佛教搞不清楚。佛教什麼都包、什麼都不包。兩句話:“離一切相”,離開一切相,“即一切法”。
問:“信”與“悟”是什麼關係?何謂迷信?
真信到極點,也就悟了;真悟到了以後,才是正信。沒有悟到、證到以前,都是迷信。
迷信是個名稱,不但是宗教裡頭用,一個道理還沒有證明以前,都是迷信。比如這一杯水,是燙的,你還沒有喝到以前,不知道燙,還在迷信;喝到、證到了,它燙到什麼程度你都知道,那個就是正信、就是悟道。
問:宗教如何追尋生命的究竟?
任何一個正統的宗教,都在追尋生命的究竟。宇宙是個什麼東西?先有男,還是先有女?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都在追求生命的本源。追尋的過程,就產生兩個模式:
一是信賴他力。認為生命以外,有個構成生命諸體的力量,稱它是神、或者上帝、或是佛、或是菩薩……叫它各種代號。從這外力來解釋生命的究竟。
得到解釋之後,就產生了下一個問題:人要做什麼呢?再來就開始追尋人生命行為的價值。而產生了經濟、政治等的學說。
西方希臘、埃及、印度文化,都從宗教開始。慢慢的,宗教過了若干年,許多事情無法解釋,理性的思想產生:“我相信有個萬能的上帝創造萬物。但信念從哪裡來?從我的思想來,但思想本身靠得住嗎?”這個,就變成哲學了。由宗教演變到哲學,追求本體論。而本體論其中有兩派,一個是唯物,一個是唯心。
西方文化由宗教下來,演變成哲學了。慢慢的,哲學也不夠,“你的理論講得也對,我也相信,你拿來我看看,這個生命究竟是什麼?”就產生科學了。由宗教,變成哲學,由哲學,變成科學。基本上還是追求生命本體,但人類到現在沒有結論,不曉得怎麼生來、怎麼死去。生命死後究竟存在不存在?沒有生命之前,究竟是唯物還是唯心?到現在沒有解決。
問:中國沒有古老的宗教,中國文化又是怎麼講宇宙的起源?
生與死的問題,宇宙的來源,究竟是唯物的。希臘哲學唯物學派認為,宇宙的起源是水;還有一派認為水跟地兩個一起產生。印度則認為一開始就有地、水、火、風四象。
中國有沒有這種論點?有,在黃帝以前就有,講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不是單獨生滅,它們互相生克。當它們起來的時候,也已經是死亡了: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生裡有死,死裡有生,是這樣相生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生相剋,你在裡面還可以找出哲學、科學的道理。順代相生,隔代相克。打個比方,孫子生出來、爺爺就死掉了。可是孫子到底還是爺爺生的,相生又相克,相克又相生,成功和失敗連在一起。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克,就是中國科學認為宇宙生滅的作用。是回圈、旋轉的,佛教叫做“輪回”。
將它用之于人世,也就是道家講的“恩裡生害,害裡生恩”,你將來跟女孩子不要愛得太過份,愛得太過份就會分開了,這叫恩裡生害。害裡生恩,爸爸媽媽管得那麼嚴,很討厭,可是成就了一個人。恩、害也相生相剋的。
它用至生理、醫理就更多了,所以中醫很複雜。你胃不好,胃屬土,木克土嘛,肝屬木,肝有問題。胃不好了,土克水,腎屬水,可能變成糖尿病、腎虧。腎虧了,水克火,心屬火,所以糖尿病、腎虧的人,心臟一不定期出問題。火克金,肺有問題了。金克木,肺不好了,肝也有問題了,這是一連串來的。所以胃病到中醫一看,望聞問切,看你氣色,耳朵聽你心音、呼吸,問你話,切是切脈。中醫這一套講五行,牽涉到整個物理基本理論。
這一套跟印度、希臘所講的火啊、水啊等等的,最高點都是同一個概念。因為世界分開了,人也變了,每個地區不同,古人保存的那一點知識傳下來,統統不同了。
佛學有一句話,叫做“眾盲摸象”,很多瞎子在那裡摸象,各執一端。東西方文化,不論宗教也好、哲學也好,都是這樣來的。所以中國人要加油,做學問必須融會貫通,不是分科的。
第二章 有關學佛 13
問:“佛學”與“佛法”是否有差別? 13
問:學佛、修菩薩道,需要什麼資格嗎? 13
問:最近有很多年輕人學佛,這是好現象嗎? 15
問:學佛的人,最基本的修養是什麼? 15
問: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16
問:學佛進,“戒律”的意義在哪裡? 16
問:初步學佛,應不應從大乘的“度人”觀點著眼? 17
問:要如何走大乘路線? 17
問:那要如何體會大乘佛的境界? 18
問:有句話說,煩惱即菩提,煩惱如何成為菩提? 19
問:佛教如何解釋宇宙的演變? 20
問:佛教中的五大——地、水、火、風、空,彼此之間有沒有互相的關係? 20
問:誠心學佛,就會有好的果報嗎? 21
問:真有人可以沒有“瞋”念嗎? 22
問:學佛第一步要學什麼? 22
問:要如何看待“迷信”?是否應該破除迷信? 23
問:禪宗的“參話頭”是什麼用意? 25
問:普通人修行學佛,需要什麼條件? 26
問:佛法是求究竟的法門,那怎麼會有那麼多種修證方法? 27
問:關於做人、做事、學佛、修行等各種方面,有沒有一個通用的要點? 27
問:學佛的人是否應該只拜佛、除了佛之外一概不拜? 29
問:學佛應向何處求法? 30
問:學佛的人是否該拿佛的標準稱量別人? 30
第二章 有關學佛
問:“佛學”與“佛法”是否有差別?
我們研究佛教書裡的理論,然後配合科學的思想,這是“佛學”。佛學很好,它本身沒有修持,也沒有求證,也不太迷信。
而“佛法”就不同了,佛法是佛傳下來的修證方法,目的是要求證人類生命的究竟。
問:學佛、修菩薩道,需要什麼資格嗎?
附帶一個問題:“何謂學佛?”一般人說:“我在學佛。”我說這個不要亂講。你們怎麼夠資格?有人問我:“老師,你信佛教?”我說不是。“那你信什麼教?”我信睡覺(一笑),我夠不上資格信佛教。人家又問啦:“那老師,你學佛嗎?”我說,也不是,那也沒有資格。
你看佛經上面寫,一個修菩薩道的人要佈施,眾生如果需要你的眼睛,那就挖給他。頭顱、腦血、全身、妻子、兒女、財產,都可以佈施,我做不到。
什麼叫菩薩道?說個故事當例子。
有個菩薩在那過打坐,天人要測驗他夠不夠格成為大乘菩薩,就化成一個可憐人,跪在菩薩前面說:“我媽媽生病了,醫生說要菩薩的眼睛作藥引子,我媽媽才會好。但是到處找不到菩薩的眼睛,你是菩薩,所以我來求你。”一聽他這麼說,菩薩把眼睛挖出來給他。天人又說:“你挖得太快了,醫生說要的是左眼,可是你挖給我的是右眼。”菩薩心想:“我只有兩隻眼睛,都給你我就看不見了……可是我修菩薩道,要佈施,好吧。”但這麼一想,第二次挖眼睛就沒有用了!第一次挖右眼時沒有考慮,這個是佈施。而第二次時已經考慮、計較了,就沒有用了。
你看看,我說我怎麼夠得上學佛、作菩薩?講佈施、幫忙窮人,有計較心,就已經不夠了。
釋迦牟尼佛天生是皇帝,而且是獨子。現成一個皇帝,他卻考慮要出家。為什麼?
他想,自己做了皇帝,就算把這個國家政治做好了,天下最好的皇帝治理一個國家,也不會超越過三十年,三十年以後又亂了。人為什麼不能永遠和平?政治也做不好、經濟也改革不了,為什麼?這是人性的問題。而人為什麼有欲望、為什麼有思想?所以他放下一切,跑去出家。後來他悟道了,曉得宰製人類的,是基本欲望、心念的問題。他也悟到了心物是一元的道理,不是分開的。時間、空間,物理世界的生命,跟精神、思想的生命,是一體的。
他悟到了這個,所以他一輩子也不回去做皇帝。
你們研究佛學,一般都沒有搞清楚,隨便就講學佛。你們常說:“我灰心了、看透了,想學佛。”唉唷,功名富貴都沒有經驗過、權力也沒有掌握過,要說“唉呀,我看透了世間”?你看透個屁!佛才是真看透了,現成的功名富貴,不要;現成的皇帝,不做;因為他知道政治不是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用政治的手段解決不了人類的問題。
學佛如果用嘴講,那等於什麼都不會,還希望能想個東西出來救世救人?自己的五臟廟都救不了,你還救誰呀(一笑)?
問:最近有很多年輕人學佛,這是好現象嗎?
最近我發現年輕同學特別喜歡學佛修道,我都有些擔心,我常常跟年輕的同學們談,你年紀輕輕,學這個幹什麼?我這個話你不要難過,這有兩重意義。
首先世界上什麼都容易學,唯有學佛是最難最難的事;第二重意義啊,人生畫虎不成反類犬,老虎沒有畫成反畫成了狗,學佛學不成,我不曉得你會變成什麼!
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了,再來談學佛的事。
但是既然要學佛了,千萬要注意“不住於相”四個字;一住相,什麼都學不成了。
問:學佛的人,最基本的修養是什麼?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
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心念壞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銀行支票就來了,或是有些年輕人,想得神通,就看見佛菩薩了,將來到月球不要訂位子,因為一跳就上去了。用這種功利主義的觀念來學佛打坐,是錯誤的。
你看佛!多麼平淡,穿衣服、洗腳、打坐,很平常,絕不是幻想,絕不亂來,也不帶一點宗教的氣息,然後教我們修養的重點就是“善護念”。
善,好好地照顧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
譬如我們現在學佛的人,有念佛的,能念南無阿彌陀佛到達一心不亂,也不過是善護念的一個法門。我們打坐,照顧自己不要胡思亂想,也是善護念。一切宗教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
問: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學佛的目的,在追求人生的究竟。
我們中國,不管是佛家、道家、儒家,現在有一個基本問題——講求生命究竟的道理。現在文化普及,科學、哲學,乃至佛學,很多人都在研究。但是真正追求生命究竟的,幾乎沒有。
問:學佛進,“戒律”的意義在哪裡?
釋迦牟尼佛在跟弟子們講基本法時,歸納出“戒”、“定”、“慧”三學。
在釋迦牟尼佛以前沒有這個“戒”的。戒律的建立,是因為弟子們多了——他的常隨眾就有千二百五十位,團體的生活叫做“僧伽”,因此才產生戒律。
戒律是一種規範,基本上在做功夫修定,求證生命究竟,求證果位。
問:初步學佛,應不應從大乘的“度人”觀點著眼?
現在一般人學佛,都從大乘的角度來,《金剛經》啊、《楞嚴經》啊,這些都是大乘的教義,是佛晚年的修法。
佛年輕時,基本用來帶領弟子的是小乘的修法。何謂小乘?小乘是為已啦!孔子有兩句話:“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這兩句話說,古人做學問啊,確確實實,為自己的;現在人做學問,說得好聽,為了社會、為了大眾,卻不踏實。做個比方,這個學問指的就是佛家的精進、修養,應先為自己成就,再來救人。
現在人啊,次序不對了,一讀書、一學佛,就想要救社會、救國家,吹一大堆牛。這是不對的,要先求為已,先從釋迦牟尼佛初步教弟子修證的小乘法門做起,先利已,而後利他。
問:要如何走大乘路線?
大乘的道理,就是《金剛經》中講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走止息的法門,而走心地法門。
我們這個思想、每個念頭,講“現在”,這句話已經過去了,不可得。講“未來”,未來也已經變成過去了,沒有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思想念頭跟我們講話一樣,都是空的,根本不存在。過去心不可得;未來還沒有來,當然也不可得;現在當下皆空,也不可得。
就在這個上面得止,氣息一樣定了。這是大乘的方法了。
大乘的路線變成怎麼?理就是事實,理就是功夫。這個理論懂了,就求證到了,這就是功夫。
理論知道空,自己求證身心卻達不到空的境界,那是狗屁的理論。等於科學一樣,先要原理懂了,馬上到實驗室求證,這是求證的功夫了。
問:那要如何體會大乘佛的境界?
所以是非修定不可的。修定的方法呢?我們現在打坐,想要離開了一切,就吩咐啦:“不要吵啊!我在打坐。”坐在那裡幹嘛?這裡發麻、那裡腿痛,念頭去不掉,是不是?沒有到達“離生喜樂”,反而統統在“離生痛苦”中。
有的離了,離了什麼?老子也不要了、家庭也不要了、丈夫也不要了、孩子也不要了(眾笑),真離了。這是離生痛苦,哪裡叫離生喜樂?
引用一句話:“請卑辭,勿高論”。大乘的經典,還是不要多講,只講修定的方法。
佛也告訴你,修定的方法都叫做“方便”,也都叫做“加行”。
佛學中“加行”的意思,拿我們現在話來講,就是加工廠。原料本來沒有製造過、不適用,所以需要加行;所有方法都是加行、都是方便。那麼一般修密宗的什麼灌頂啦、觀想啦、供養啦、禮佛啦、念佛啦……各種修行方法,道家的守丹田、守竅啦,等等,都是修定的方法之一,都是加行。
你們要研究佛,要在小乘基礎上。
問:有句話說,煩惱即菩提,煩惱如何成為菩提?
這就是大乘境界了。
到大徹大悟的時候,止觀功夫修定到了以後,煩惱一來,煩惱不動了、空了,煩惱就是菩提。如果他被牽走了,煩惱很頑固的存在著,那麼菩提就是煩惱。
你學修佛,是修菩提吧?但是功夫不深,修不好,做不到,氣死了,菩提不是變煩惱了嗎?“煩惱即菩提”反過來,“菩提即煩惱”,就是說,一個東西有兩面,作用不同。
很多人說“煩惱即菩提”啊,所以放任自己自由、煩惱,我說完全不對。
大乘佛經比如《金剛經》、《楞嚴經》上半部講的,都是形而上的本體論。一入手就接觸最高理論,一般人就中了毒。
小乘的佛法講求證、四禪,一步一步從基本來,再達到那個最高的境界。
而中國呢?可惜後來流行大乘經典,《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維摩經》……煩惱即菩提啊!《維摩經》又說,婬怒癡即菩提。不懂的人一想,男女性交就是菩提啊?那就很嚴重了。
問:佛教如何解釋宇宙的演變?
佛學講人生命的四個程式,生、老、病、死。講物理世界,則是“成、住、壞、空”。
佛對於生老病死並沒有講固定的時間劫數,物理世界則有。成劫,形成這個世界,經歷二十劫。這個世界形成,停住,就是住劫,也是二十劫。壞劫,這個物理世界毀壞,也是二十劫。壞了之後沒有這個世界,空劫,也是經歷二十劫。八十劫,成住壞空。(注:佛家稱世界一成一毀為一劫。)
而空劫以後沒有世界,當空劫變成成劫,又慢慢形成世界。先由空生有,生成的氣,叫做風,慢慢地風形成水,凍融起來變成地球。凸起來的是高山,陷下去的是海洋、深谷。
佛在幾千年前這樣講世界的形成,到現在地質學研究的也差不多,科學愈進步,愈繼承佛的這個道理。
問:佛教中的五大——地、水、火、風、空,彼此之間有沒有互相的關係?
都有。每一個東西都互相有關係。
地裡頭含了水、火、風、空;火裡頭含了水、風、空、地。每個裡頭都包含五種,不缺一樣,只是其中一樣成長了,以那個為主性。比如說冰,即使降到了最低的溫度,也還是有溫度,也還有“火”在內。
《楞嚴經》裡面有告訴你這“五大”的次第,清淨本來,每一個都一樣,水性真空,性空真水。換句話說,火性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來”。
問:誠心學佛,就會有好的果報嗎?
這是個大問題啊!佛告訴他的弟子須菩提,假使有人誠誠懇懇學佛,研究金剛經,結果一輩子倒楣,為人輕賤。有人事業很好,生意也做得很大,功名也很好,偏要跑來學佛,我說你不要搞啊!這個事情不是好玩的,學佛就要倒楣的。他說菩薩會保佑發財;我說佛不管這個事,因為佛學是空道,你要學,只有放下。
當然也有些人學佛反而發了財,但大部分都是遭遇更多困難。
不但學佛如此,信別的宗教也是一樣的,很多人說自己一輩子做好事,結果倒楣透頂,什麼壞事都到他身上。
歷史上司馬遷也懷疑過這個問題,善人做好事,偏要倒楣;壞蛋個個好得很,身體又健康、精神又好又發財,又有辦法。這個世界上因果報應到哪裡去了呢?這是個大問題。
首先我們要瞭解,佛法的基礎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上。佛法講的因果是講三世,認為生命是連天續不斷的,不是現在這一生。
問:真有人可以沒有“瞋”念嗎?
瞋心瞋念,大家以為自己都沒有,脾氣大,當然是瞋念,恨人、殺人、怨天尤人,都是瞋,是非分明也是瞋。或者你說什麼都不會生氣,就是愛乾淨,看到不乾淨受不了,也是瞋,一念的瞋就是厭惡。
你念佛啊!打坐啊!你念得再好,如果這個思惑、這個心理行為一點沒有轉變,免談學佛。這是真正的佛法啊!不管你是念佛的、參禪、密宗的,隨便你什麼宗,都沒有用,必須要斷這個思惑。
問:學佛第一步要學什麼?
真講學佛,學佛是學空的,而且絕對謙虛。第一個條件就要先學會謙虛。謙虛,就去掉了“我慢”,也就是所謂的“人我見”。
所以我一輩子不為人師、不做人家的老師。你們都叫我老師,是你們應該的,那是你們的道德,跟我不相干。我也沒有收過徒弟,也沒有承認哪一個人是我的學生。他的道德立場叫我老師、自請學生,是他的道德,我自己不認為這樣。
我若是真的把自己當做人師的話,完了,那不談修行,我這個人已經完了。所以你們要注意,特別是出家人更要留心——人家對你恭敬,是他在培養他的福田;我們是爛泥巴,做了他的福田了。若是自己受了人家恭敬,就認為“我真是天人師,了不起”,那就完了。
有位歐陽竟無(一八七一 ~ 一九四三)先生,很多和尚不敢去見他。因為有些和尚擺架子,見了他只給他合個掌,他就說話了:“為什麼不頂禮啊?你們看不起居士?和尚不應該拜白衣(指在家的居士),拜了就犯戒對不對?你們懂什麼戒?所有戒律、經義論告訴你,見了善知識就要拜。我是善知識啊!善知識不分出家在家的,為什麼你不拜?出去!”就趕人了。他是這麼一個人,罵起人來,額頭一條青筋(一笑)。
可是不管你在家出家,你只要真向他下拜,哎,他先跪下來了。看到這個榜樣,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說他真是了不起,他去掉人家的傲慢、我慢,可是自己絕不傲慢。你不講禮,他罵你;你一講禮,他比你還要講禮。他跪得很快,你還沒有拜倒,他已經在地下了。
學佛第一個要學謙虛,特別是僧眾更要注意這點。
問:要如何看待“迷信”?是否應該破除迷信?
一般人提到宗教,往往就隨便加一個名稱叫“迷信”。其實這句話很不科學的。什麼叫迷信?一個不知道的事情隨便去相信,就叫迷信。迷糊、不清楚,隨便相信,就是迷信。有些人相信算命、看相、卜卦這些東西,其實真的是迷信。可是我也不同意一般人隨便就講它們是迷信。
譬如談到看相、算命吧,你說:“啊,那是迷信。”我要問:“那你懂得它嗎?你會算嗎?”不會!那你怎麼曉得它是迷信?像我們一般認為算命是迷信,可是它在中國跟印度流傳四千年了,這四千年來的前輩祖宗們都是笨蛋嗎?就是你聰明、他們都迷信,你的見識超過了祖宗?可是所有“迷信”的人、相信它的人,還都是第一流聰明人,笨人還不信咧。笨人你叫他算命,他說“不要不要,我飯都沒有吃飽,我想這個幹嘛?”聰明人吃飽了飯沒有事,心思不定,看相算命,一定的。
我說不能隨便罵人家迷信。比方說我們講算命,那我就要研究它了;它為什麼流傳幾千年?為什麼被它騙住的多是第一流頭腦的人?他們並沒有比我們笨,可是他們就信。迷信,你怎麼不去摸一摸、就隨便下一個定義講迷信?
我說現在人,你們講迷信,最迷信的是科學。嘴裡愛講科學的人,他一點都不懂科學。真是個懂科學的人,不會隨便講的。就像真懂醫學的人不隨便談醫一樣。
我們不管時代的事,就講迷信的問題,人的智慧有時候就是這樣脆弱。佛學教人要問到底:“為什麼?”打坐打坐,為什麼要打坐啊?坐起來會證果位,證個什麼果啊?佛法中處處是問題,叫你參。所以中國的佛法,禪宗最高明一個字:“參”。“參”是參考,“參”是思維、參考、懷疑、研究、追尋、探討,包括了很深很多的內容。
禪宗一個字:“參”,參就是“正思維”,要研究它。“參”,最有佛法的精神,就只有禪宗。一切都是否定的,參!要求正道、真實。你沒有參透,你就相信,絕對是迷信。佛法是反對迷信的。
問:禪宗的“參話頭”是什麼用意?
禪宗叫“參話頭”,“話頭”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這是唐朝的俗語,一句話的開始、起頭,也就是話的頭。我們講話:“喂”,這個聲音還沒有發出來是什麼,這叫話頭。進一步說你這個念頭還沒有動以前,念頭就是話。我們的思想在裡面,經過嘴巴發出來,就變成語言了,就是說話了。
我們隨時在說話,腦子裡有頭有思想,就在說話。不過思想開了口,變成語言了。思想跟語言,是一個東西內外分開一體的兩面。所以古人叫“話頭”,開口說話,就是話頭。
那我們現在講的“話頭”,就是指一個問題。說“參話頭”,即要你研究反省自己的這個問題,問題的問題,一路追下去,叫做參話頭。
禪宗講參話頭,現在的禪宗,從明朝開始就流行一個話頭:“念佛是誰?”到現在用了幾百年,不曉得改。禪宗祖師的話頭很多哎,譬如說“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這個就是話頭。譬如我這有個小孩,真的來問我:“媽媽死了,究竟有沒有靈魂這個事?”我說:“有啊。”他又反問我:“那她到哪裡去了?”生前死後,這個就是話頭,“生從哪裡來,死向何處去”。這類的話頭是還有道理可講,在佛學講這是“有義語”,有道理、有意義可以解釋。禪宗有些祖師講的話就不是如此,是無義語,毫無道理;但你參通了,就大徹大悟了,可以成佛了。
問:普通人修行學佛,需要什麼條件?
修行要先修“資糧位”——兩個資本,一個是有福報、福德資糧,另一個是智慧資糧。資就是資本,糧就是糧食。
有福報沒有智慧,有智慧沒有福報,都沒有資格學佛修行。福德、福報的資糧很難得,佛說的“暇滿之身難得”,難得有空閒的時間。譬如說有些朋友,想靜下來修行,卻要天天上班、忙生意。我笑一下:“你沒有福報,沒有清福嘛。”打坐修行鬧個幾天,也是清福啊。
第二個最難的是智慧不夠,有些學了半天修了半天,沒有真的智慧,那白搞了。
修行第一位是“資糧位”,這個資本先找好,要多行善事、作好人。
在有了資本後,修“加行位”。打坐啊、念佛啊、做瑜珈啦、練身體啦、修戒定慧等,都是“加行位”。什麼是加行?拿句現代話,你本錢夠了,開個加工廠鍛煉鍛煉。加行位,第二位。
加行努力以後,修行了,“見道位”,真正見到空性了。空,不是一句話,有它的境界的。見到了空性,見道位。見道以後,第四位,“修道位”。大家注意哦,我們中國禪宗,五祖告訴六祖兩句重要的話:“不識本性,學法無益”啊。你沒有見到空性,你就白修了。不見空性,修法無益,這個也不是密,六祖也不看經教,所以他是古佛再來,他就告訴你,見道以後是修道位,修菩薩道。最後是“究竟位”,成佛。
問:佛法是求究竟的法門,那怎麼會有那麼多種修證方法?
有幾句話關於學佛的,在永嘉大師證道偈上,引用得非常清楚: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
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那是大徹大悟,永嘉大師引用了佛陀的話。
講到佛法,所有的佛法都是對治法門,都是開出來的藥方;你有這個病,就吃這個藥,所以“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所以我們回轉來講,佛法,就是你在某個時候、有某個需要時,它告訴你怎麼醫治自己,怎麼醫你這個心病。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人的煩惱有八萬四千種,所以佛有八萬四千法門。有人專提倡修淨土,有人專主張參禪,有人就喜歡修密宗,有人喜歡修天臺宗的止觀。各人從各人的因緣所好、各人的喜歡。
問:關於做人、做事、學佛、修行等各種方面,有沒有一個通用的要點?
做人、做事、學佛、修行,有四個方向、四個要點——四無量心。無量無邊沒有範圍,由小擴大的。四無量心是什麼?四個字,“慈悲喜舍”。
先學慈悲心,慈悲是很難做的,嘴裡講講的,真做到慈悲心很難。真的慈悲心就是普通我們一句俗話:“作蠟燭”。我常常用這句話比方,要自己變成蠟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真是很難做到。
你們都念過李商隱兩句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對不對?若是菩薩道的慈悲,還要再改幾個字:“春蠶到死絲‘不’盡,蠟炬成灰淚‘不’幹”,那才是菩薩的慈悲!談何容易?
學佛先學四無量心,學了慈悲心之後,最重要的是下面兩個字,“喜舍”。你看看這許多學佛的居士啊、出家人,幾乎沒有幾個人做到“喜舍”,沒有幾個人能在臉上帶個喜容。臉上沒有喜容,個個幾乎都是討債的面孔,好像我們欠他多還他少。有些學佛的人,只要一學佛,喝!看起來滿臉的“佛相”啊!很莊嚴,一身的“佛氣”,看起來很嚴肅,一點喜容都沒有。
所以打坐教人要先把神經拉開,微笑,學菩薩嘛。一笑,腦子都鬆開了,身體病都沒有了,笑有這樣的作用哦。肌肉一笑,腦神經整個拉開了,眉毛舒展開來,你看菩薩塑的像,也是坐在那兒微笑,慈眉善目,這要學的。
我也常常告訴人,你們學學唐太宗嘛!唐太宗有次問魏征:“我跟人家講話時,大家看我開口就都不講了,好像很嚴肅、還發抖,這是什麼道理?”面對著皇帝,別人絕不敢說真話,但魏征就說了:“陛下,你不知道,你的相貌天生就很威嚴,再加上你嚴格地一問‘這個事怎麼辦?’大家當然嚇死了,不敢開口。”聽魏征這麼一說,唐太宗回到宮裡就弄個鏡子,對著鏡子拼命學笑,練習笑著問話:“你好啊!這個事情怎麼辦啊?”這是歷史上有名的故事。
修菩薩道先修喜相;喜,慈悲喜;舍,一切放下。四無量心是基本要學的。
問:學佛的人是否應該只拜佛、除了佛之外一概不拜?
佛在八萬四千法門中,歸納了十個方法——十念法門。十念法門中的“念天”,就在講這個問題。天要怎麼念?
我當年學佛,看到土地堂都會過去拜一拜的。常聽到人在說:“唉呀,學佛的人,除了佛以外什麼都不應該拜”,我說瞎扯。他能夠作土地公,生時是大好人,過世後還能在那掌管一方;我死了還沒有資格當呢!至少他年紀比我大嘛,早死了的一定年紀比我大,我拜拜老人家有什麼關係?除了佛以外一切不拜?又執著了!你恭敬老人家嘛。
我以前跟我的老師在成都,他跟我一樣拄個手棍,走路走在前面。每次晚上回來吃飯時,會經過一個小廟,我的老師一到這個小廟前面,一定把手棍往旁邊一掛,合個掌,才拿回手棍走過去。我說:“先生啊,這個不是大仙的廟嗎?”大仙就是狐仙、狐狸精。他說:“是啊。”我說:“這狐仙你那麼恭敬幹什麼?”老師回我:“唉唷!不要亂講,他也是老前輩子啊。不管他修的什麼道,年紀總是比我們大啊!修了七百年了,也了不起。”我聽了直點頭,哦!有道理、有道理。
佛的十念法門中有“念天”,就是說對天人也一樣恭敬。佛在《大集經》裡頭甚至告訴你,一切魔王都要恭敬,這一切的魔王都是他的兄弟。比方說在佛的傳記中,提婆達多這麼陷害他,佛對他仍然很恭敬,沒有恨他過。
念天,這個修法很難。
問:學佛應向何處求法?
說到法,就是大家的迷思了。法是什麼?“正思維”,一切學理的思想。佛說的三十七菩提道品、六度萬行,包括我們常念的各種經典,都是法本,都是佛傳的方法,叫你參這個學理而進入。依此修行,這個是十念法門中的“念法”。
可是我們很少有人念法。要說有嗎?“老師,你告訴我一個法。”大家把這個法字解釋得又神秘又特別,好像說只要老師有個袐訣傳給你,你就行了。真是迷信!佛那麼多教理都是“法”,你不去看,多可惜啊!尤其現在《大藏經》那麼多,自己怎麼不去找啊?
不過,對不住,給你說句真話,當年自己沒有了道,也看不懂啊。你能夠把這些都看懂,你就差不多了,差不多已經成功一半,那你可以修行了,真的可以修行了。
問:學佛的人是否該拿佛的標準稱量別人?
學佛的人最怕的是什麼?我最怕年輕人學佛,別的沒有學好,就學會了學佛的人這個毛病——學佛了以後,“我是正道,其他都是歪路”,手裡拿一個菩薩的尺子丈量別人:“唉唷,這個傢伙不夠”,但是從來不量自己夠不夠。
眼睛不要光看別人,做人也一樣,不要稱量人家,最好稱量一下自己。這個是孔子的教育,叫什麼?簡言之一句話:“觀過而知仁”。看看人家的缺點、人家犯的錯誤,反省自己有沒有這些缺點、錯誤。自己沒有,很安心;自己有,就要趕快改。
看了人家的缺點,自己就如同有了一面鏡子。看人家的過錯,我們自己反省、自己改進。觀過而知仁,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章 有關修行 35
問:若要講求從小乘方法求證,基本應先做到哪些? 35
問:何謂“四禪”? 35
問:四禪八定屬於“共法”,在修證佛法時有那麼重要嗎? 36
問:四禪會受火、水、風、地的干擾,若想對治的話,非得修白骨觀不可嗎? 37
問:不管從哪一種定境去修,最後是否應該要達到滅盡處定,才算是有定的境界? 38
問:禪定與修證的關係為何? 38
問:“禪那”就是思維修? 39
問:佛對修行方法的“息”講了多少? 39
問:佛如何談修定? 39
問:何謂修定的“止”? 40
問:那麼,止在什麼地方? 40
問:到止的境界之後,這就算得定嗎? 41
問:要達到“止”的境界,是否沒有一定的程式? 41
問:所謂入定、得定,是否就與外界隔絕,一切不知? 41
問:要怎麼達到發而皆中? 42
問:說到佛也罵人,都發了火了,這不算動念嗎? 42
問:那凡夫的喜怒哀樂起來之後,要得中節,就只能做節制了? 43
問:有看到過這一句話,就可以解釋這個,“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就是說雖然他發怒,但心恒清淨。是否可這樣解釋? 43
問:修定的好處——十六特勝,該如何入手以達到這個境界? 43
問:這十六特勝是什麼呢? 44
問:現在這個時代,人類和社會進步的型態都不同,如何做功德,才能真正服務社會大眾? 46
問:針對目前的世界和社會狀況,做功德時,有沒有哪一方面要特別注意、特別強調的? 49
問:根據我所觀察到的,很多在社會上做慈善業的基金會,他們的觀念主要是“與惡對抗”,跟不好的、壞的東西或人對抗、作戰。無形中形成了對立,是一種憤怒性的觀念,您對這有什麼看法? 49
問:在唸咒的時候,氣用完了,再吸進來時,肺部覺得不能吸了,可是又還感覺意猶未盡。這個時候再有氣,腦子裡就覺得好像快要昏倒了一樣,該不該放掉? 50
問:我在修行的過程中,有時候能量會比較強,這時候就自然會知道一些事情,會收到或放出一些訊息,會變得非常清楚,而不用文字溝通。可不可以說明在修行上,這一方面的過程是什麼原因? 51
問:修行人想精進修道,應該吃生的食物嗎? 51
問:有些男性因為修行禁欲,又練很多硬功夫,又打拳,結果一個晚上勃起好多次,下不去,該如何對治? 52
問:唸咒子時是不是應該把氣導向小腹? 52
問:修定應該什麼都不想、什麼都忘記嗎? 52
問:這二十年當中佛教慢慢複甦,現在佛教蠻發達的。可是有許多人不信因果,甚至有許多年輕出家的人,真的也都不信因果,這樣如何是好? 53
問:身邊沒有任何欲望根源來誘惑自己,是不是就能斷除一切魔障? 54
問:出家人受人家的供養,應如何看待這些供養才不致濫用、犯戒? 55
第三章 有關修行
問:若要講求從小乘方法求證,基本應先做到哪些?
關於求證的方法,大小乘經典包括《華嚴經》、《楞嚴經》,其實有提到一個共法——四禪八定。四禪八定包括四禪境界以及四個定境,合稱四禪八定。
問:何謂“四禪”?
初禪,心一境性,到達離生喜樂地。心一境性,依據很多大小乘經典的不同,又叫做“自心一處”,指心專一在一個境界上起作用。這個“性”不是指明心見性,而等於自然科學上所講的“性能”、“性質”的意思。
初禪到達了心一境性以後,身心有分離之感——身跟心可以分開了,也就等於普通說的解脫開了、放開了。高深一點就是說,心物分離,體認到自己心念的作用,跟物理、生理有分離之感。因為有分離之感,生出心理上的喜,生理上的樂。
二禪,到達定生喜樂地。有離生喜樂以後,產生一種新境界,不需用離的、不需用力,會發生一種定境。為什麼你們要注意研究修證的功夫?因為要有初禪的離生喜樂,二禪才能有定生喜樂、才有定境。所以你們打坐不是得定,真得了定境所產生的喜樂,程度是不同的。
能夠心性專一,到達離生喜樂,已經差不多超越欲界,雖然還沒完全脫開,但欲念這一層已經昇華多了。而定生喜樂,在教理上來講,已經是在光明境界裡頭了。大家研究經典,反而定境的功夫都不太注意。
三禪,到達離喜妙樂地,到了三禪,喜悅的心理也已經平靜了,只有樂感。你們看,在四禪中,“樂”字就占了三個部份。人生都是苦,只有在禪定境界可以得到比較超越的樂感。
四禪,到達舍念清淨地。舍了什麼念呢?你要回轉來看,就在三禪的喜樂境界上,也還是有念,而到了四禪以後,喜樂的念也沒有了,才得到真正的清淨境界,這才是心的解脫、清淨,不受這個物理世界和心理的影響。
這不是四個階級,是四個不同的範圍,並不是說一定要修到初禪,再修二禪、三禪,再修四禪,有些人剛入手,也能夠一下子就到三禪之境。如果說四禪是像階梯一步一步來、完全不會退轉,那就不得了了。
問:四禪八定屬於“共法”,在修證佛法時有那麼重要嗎?
四禪八定的原則,不管你修大乘、小乘、顯教、密宗,如果要求證佛法、追尋生命的究竟,不修四禪八定,都是錯的。
四禪八定是共法,不是佛法的“不共法”。不只佛法有四禪八定的境界,外道也有,即使魔道中人也能做到。佛法則是不共法,那是智慧,智的境界。但是你要注意共法的道理,不能因為四禪八定是共法就忽視它。一般修佛的人認為:“四禪八定是共法,我修它幹嘛?我要修不共法。”這是狗屁不通的話。共法大家都做得到,就你做不到?佛能通一切法,怎麼你做不到呢?
換句話說,外道、魔道都做得到,你說佛法是超越了外道、魔道境界的,怎麼你修持就做不到呢?
四禪八定是共法,是修證佛法必修的階段。
問:四禪會受火、水、風、地的干擾,若想對治的話,非得修白骨觀不可嗎?
不一定,白骨觀、不淨觀,對治貪欲法門、男女性關係的,其實也絕對治不了。
我以前在杭州,有個修白骨觀的和尚,修到一切事物皆成白骨,但他偷偷跟我說,說“白骨也風流“啊。對治,談何容易?對治非究竟。
但是,如果真理解透了,修白骨觀、不淨觀,最容易改變全身的氣脈。白骨觀不是觀其白骨就行,要慈悲、佈施心,我做到一身的肌肉都爛了,都給那些五鬼眾生吃掉、佈施了。最後把白骨用地、水、火、風觀灰了——或者用火觀,把白骨燒化了;或者用水觀把它泡爛;或者用風觀吹散了……這就是白骨觀,成就正道禪觀了。要是那個空定境界存在,就得初禪了。
佛經講的對治,談何容易?那麼容易對治啊?
問:不管從哪一種定境去修,最後是否應該要達到滅盡處定,才算是有定的境界?
這是小乘的結果,還不是大定。
問:禪定與修證的關係為何?
光有定力,不一定能把心地法門的結使去掉。
比如一個人打坐,不論外道也好、修佛也好,可以坐在那幾個鐘頭不動,什麼思想都沒有。練習久了,也可以幾十年不動,這是“定”的一種境界。可是一旦心口一動,還是不能進步。
禪定,唐朝玄奘法師翻譯成“靜慮”,或是翻成“思維修”。這是從修止觀的境界來講的,等於空,也就是大學裡頭講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玄奘法師翻成“靜慮”,就是從大學這八個字之中採用的。
靜慮也叫做思維修,這個是純粹就聖諦法門的思維的解脫。思維修,有時候跟禪定沒有關係。很多人的佛學、哲學理論講得都很好聽,也僅到思維修境界,但是沒有得到定境,所以功德又不成就。
因此《圓覺經》上,把修止、修觀、禪那,三樣分開了。而大乘的《解深密經》裡頭,也根本不談禪定。大乘講的“修止”,就包括了四禪八定,是修止的初步。只有止觀兩個字,所有八萬四千法門,離不開止觀。觀了,思維修,或者是禪那的思維修,都在“觀”的境界,還到一個“止”的功夫。
問:“禪那”就是思維修?
有些翻譯就直接把禪那翻成思維修,唐代玄奘法師用靜慮這個詞。
問:佛對修行方法的“息”講了多少?
佛的弟子中,有幾個人修行很得利的,一個是佛的兒子羅睺羅,一個是他最得意的大弟子迦葉尊者,也就是禪宗祖師。
佛告訴他們的修行方法,很基本、很明顯,其實就是大密宗。修阿耨多羅(注:此處似應為安那般那,只是原文如此。),出、入息。現在變成練氣功了,出氣入氣,就不對了。不是“氣”的問題,是阿耨多羅的精神,那叫做“息”,出息、入息,息長知長,息短知短,息冷知冷,息暖知暖。
當時佛只簡單地講了五、六條,沒有多說。出入、長短、粗細,講了六個方面。
問:佛如何談修定?
修定的方法,籠統的說,有八萬四千種。為什麼有那麼多呢?這就是佛說的,我們人一呼一吸叫做一念,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換句話說,我們平常到腦子裡的思想不是很多嗎?每天從早上到晚上,有多少思想你統計得出來嗎?幾乎沒有辦法。所以說“遮莫”,一彈指(即遮莫)之間,有六十到九十個刹那。一刹那之間,又包含了很多的思想。思想是沒有辦法計算的。所以人要得定,如果自己的煩惱念頭轉不了,可以騙人,沒有辦法騙自己。
佛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頭,選定了告訴你們,初步的修持要修安那般那,修出入息。這個“息”是什麼東西呢?就是中國字休息的息。
問:何謂修定的“止”?
腦子裡、心裡一個雜念都沒有,氣血停了,這是“止”的境界了。呼吸往來,很長才會有一次,等於沒有呼吸了。這是“止”了。
問:那麼,止在什麼地方?
沒有地方,空無邊處。就是意念清淨了,不在身體內外中間,感覺都沒有了。在身體內外中間都有感覺,只要得止,即使在身體內部也沒有關係。沒有一個地方的。
問:到止的境界之後,這就算得定嗎?
這是初步的得止。也就是儒家大學之道中所講的“知止而後有定”。儒家講得也很清楚,知止以後,進一步才能說得定;定了以後有境界,則是能靜;靜以後得清啦!清了之後,身體感覺的障礙就沒有了。而後能慮,這個慮不是指思慮,而是一種自性智慧的發起,不是思想。當智慧發起了,所謂的神通就無所不至;這個智慧的境界,在中國的儒家來講,叫做“慮”。所以後來玄奘法師翻譯禪定,就採用大學的說法,翻作“靜慮”。他是正統的孔子後代(一笑)。
問:要達到“止”的境界,是否沒有一定的程式?
對。之前所講的六妙門(注:“出入息念”中的“數、隨、止、觀、還、淨”六項)是漸進的,有時候可以不用這個方法。只要心念專一、一切空了,也可以達到“止”的境界。有些利根、第一等聰明的人,不一定靠這個路走。直接進入“止”,絕對可以,不是沒有的。但是要沒有雜念、沒有妄想。
問:所謂入定、得定,是否就與外界隔絕,一切不知?
之前有講到六妙門的“止”,“止”裡頭已經有“觀”了。觀,一切都瞭解,外界的一切心因、一切都知道。止觀是同時,即止即觀、即觀即止。在止觀得定以後,並非什麼都不知道。一般人認為“這個人入定了,什麼都不知道”,這是錯誤的觀念。哪有什麼不知道就叫做修道?那你何必去修啊?拿十幾二十顆安眠藥吃下去,包你得定(眾笑)。
不是的,真的得定以後,什麼都知道,什麼念頭都清淨了,沒有身心的障礙。真得定的人,若有人無理取鬧、打你的耳光,你一點都不動心,也不生氣,也不會笑一下。換句話說,這個人罵你你不生氣,這個人恭維你也沒什麼喜歡,因為知道這些都是小孩子玩的夢話、空話。
一切清淨,一切都知道。
在孔家後代子思的著作《中庸》裡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喜怒哀樂,煩惱痛苦高興,一切皆空了,這個對了。喜怒哀樂,發而皆中,至中和,天地位焉。
問:要怎麼達到發而皆中?
你說得道的人會不會作夢?有沒有喜怒哀樂?也有,佛也罵過人啊。發而在中間,就是該止即止,他心中沒有動過念,嘴裡好像在罵你,但他自己心裡空空,就發而在中間了,都在中庸、空的狀態裡頭。
問:說到佛也罵人,都發了火了,這不算動念嗎?
他那個發火不同啊。外表上好像有,但心裡頭沒有火的,沒有仇恨的心。一般人發火,自己的心裡非常生氣、懷著仇恨的心,那是凡夫了。而中庸不是這樣的。
問:那凡夫的喜怒哀樂起來之後,要得中節,就只能做節制了?
節制是壓制,心裡硬壓下去,會得病的。
問:有看到過這一句話,就可以解釋這個,“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就是說雖然他發怒,但心恒清淨。是否可這樣解釋?
對。
講到“觀”,這個境界就高了。到了觀以後,念念清淨,回到本來清淨面目。也就是說,回到宇宙父母未生以前,我們的生命究竟所在的地方。
本來清淨,那個叫“還”,就是自性清淨。
問:修定的好處——十六特勝,該如何入手以達到這個境界?
十六特勝,是小乘修定講的佛法原理。修定,比如修呼吸、修安那般那、修白骨觀,或者修任何的禪定、修心地法門,若能得定,會有十六種特別的“勝”——指膁來了,勝利、成功的意思。這是佛學的“名數”,就是一種理象論。
特勝與四念處(不淨、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止觀一樣,從“調心”開始,把心念搞清淨,終止於非非定,達到非非想定這個境界。次序也就等同剛才講的九次第定。開始是調心,像我們一般人打坐,老實講心都沒有調好,心都散亂的。沒有寧靜過,不算調心。
調心是心寧靜了以後,達到四禪八定的非非想地了——“地”是指程度,地地有觀照,你注意這個話。每一個定的境界,有觀有照。什麼叫觀?自己都知道,有個境界存在了。觀就是思想起了觀察的作用,是自己自然的,不需要另外去觀察。照則跟觀不同了,好像燈泡或太陽出來,自然照明了。這個叫觀照。所以地地有觀照,每一次、每一個功夫的進度,有觀照的作用,“能發無漏善念,厭惡自害之事”。
所以打坐修行能夠發起的“無漏”,最後無漏,圓滿了,沒有一點滲漏、沒有一點壞的東西,像一個皮球充滿了,而至於至善的境界。
如此一來,自然心裡頭厭惡了自害之事,起心動念時如有錯誤的心理思想,自己都不喜歡了。既不欺人,也不欺已,故名特勝。
問:這十六特勝是什麼呢?
怎麼叫十六特勝呢?很有名:
一是知息入,知道氣從身體進來的作用。
二是知息出,出氣的時候很清楚。
三是知息長短。息的長短特別注意,不是吸一口長氣再呼出來就叫長;而像莊子所說:“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普通人呼吸只到肺部,有功夫的人呼吸達到足底心。這叫知息長短,所以當你呼吸很短,上半身有、下半身沒有,拿普通的話講,就是身體不夠健康了。
四是知息遍身,到了最後,你曉得每一個細胞自己本身都在呼吸,不只是你鼻子在呼吸。
五是除諸身行,身上的障礙沒有了,沒有障礙,當然也沒有病痛了,病痛在心行裡面是小事。行是什麼?是運動。甚至於定到最後,心臟好像沒有跳動了、呼吸停止了。
六是受喜,心裡非常高興。
七是受樂,生理上的樂。
八是受諸心行。心裡頭起一個思想念頭,生理上馬上感覺到。比如說在定境中,你起了個壞念頭,自己會受不了、吃不消,身體都不對了。
九是心作喜,是不是跟第六個重複了?不是,第六是受喜,受是感覺,而“心作喜”不是感覺到,而是心理狀態另外起了喜悅的境界。
十是心作攝,指心的作用。比如說你從北京來,坐在這裡念頭一動,就知道北京的事了。無所不在,此心遍滿虛空。這是比方,不要去玩這個。
十一是心作解脫,自己不會被思想、煩惱、情緒困住。
十二是觀無常,知道世界上一切都靠不住、都會變化,沒有永恆。
十三是觀出散,一切萬事萬物沒有永恆,都有消失的一刻,都是空的。
十四是觀離欲,這時候脫離欲界了,已經完全超越男女愛欲,沒有了,變成喜樂境界了。
十五是觀滅,自己身體可以丟了,身心都可以起變化的。
十六是觀棄舍,即時都放下,什麼都可以丟下。所以禪宗很多大師修到了家,年紀到了要走時,說句“再見”,一打坐,眼睛一閉,走啦。棄舍,把身體丟在這個世界上,好像屙了一坨大便在這裡就跑掉了一樣。
這是十六種特勝。
問:現在這個時代,人類和社會進步的型態都不同,如何做功德,才能真正服務社會大眾?
真正的修行在於行為,要做到實際的事。真正的佛家的大乘精神,是完全忘記自我、個人,而去為眾生做事的。釋迦牟尼把它歸納起來,有六個方向,在梵文叫“六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到達那個目標的意思,包含: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即智慧)。
這六個方向是兩個目標,一個目標是為自修自養,為自已的;一個目標是自己要慈悲、愛眾生,不只是愛人類。
簡述如下:
1.佈施,就是基本上都替眾生著想而做的,一切都不為已,就是沒有條件、沒有要求、沒有收穫的付出。
內容包括三方面——第一個是“外佈施”。思想怎麼幫助、拯救這個社會。小我部份,是指別人所需要的錢財、物質等。我這裡有,毫不考慮,都給他。就大我來講,要有犧牲我自己的性命來換這個社會更好的心念。
如果要舉個例來講,內容太多太多,要把握的就是一點原則——有一點、一念自我私心,都不算。但沒有人做到,包括現在這些宗教的教主都沒有一個做到的。都只會講理論,要做到完全不顧慮到自己,很難的。
第二個是“內佈施”,內佈施是指精神上的佈施。傳佈知識(教書)、給人家解決問題(像法師啊、神父、牧師),做的都是精神佈施。這都是講原則性的。
第三種最難了,就包括了外佈施和內佈施,綜合起來叫“無畏佈施”。使人家沒有恐怖、沒有煩惱。
2.“持戒”,持戒的內容也包括了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就是行為,自己的行為處處有個規範。這個規範的內涵又有兩點。一個是消極的——自己從來不會做壞事,不會講壞話,不會犯錯誤。包括古代東方西方的道德傳統,及現在的法治觀念,都在內。
積極的呢,是自己做好事,也影響大家一起做好事,不但人類,包括整個世界一切眾生,都是博愛、康樂的。這還是有形象、有作用的。
第二個是內在的,自己修持,不管禪定也好、不禪定也好,自己的思想、動念,最後都修持到沒有一點壞的觀念,都是光明清淨的。這是內持戒的一部分。
3.“忍辱”波羅蜜,意思就是勇敢,自己甘願受一切罪,等於基督教的耶穌,能為世人吃罪,而自己上十字架犧牲了,這個儒家叫做“大勇”。
忍辱也包括三個內涵。
一個是有形的忍辱,譬如我們活在世界上,隨時有艱難、痛苦,讀書也一樣,有很多挫折,很多不滿意,都要忍過去,要原諒別人、原諒環境,轉而要求自己。這種修養很痛苦的,要對付自己,“真的忍住”。在行為上這是有形的。
進一步到了“內忍辱”,修養到這個程度,任何人對不起你、甚至要殺害你,都沒有什麼關係,能夠慈悲他、教化他。心理上沒有一種“忍”的作用。
第三種內涵的忍辱,是做到非常自然,也無所謂一個人的不對,看一切眾生都一樣,心裡頭都沒有事了。
4.那麼中間有一個叫“精進”,就是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對自己要求上進。“精進”在六度中處於是間的範圍,做學問也好,做功德也好,都要不斷的努力精進,不能鬆懈,要求很嚴的。
5.後面兩個專門講內在修養,一個是“禪定”。
6.然後是“般若”智慧的開發,成道了。
總而言之,你現在問的問題,歸納起來很簡單,自己做每件事、每個行為、每個思想,觀察一下自私的成份占了多少?自私成份慢慢愈減愈少,甚至沒有了,就是真正做功德的深層內涵。
問:針對目前的世界和社會狀況,做功德時,有沒有哪一方面要特別注意、特別強調的?
事實上,今天的人類文明,做功德、做好事的觀念,已經普通存在了。過去不管是西方、東方,什麼社會環境、歷史的經驗,做功德都是從個人出發的。十九世紀以後,思想改變了,說民族自由,這個社會觀念就獨立起來了,自然而然,大家都在做好事了。你知道的啊,你專門管這些事,每個公司都組織福利啊、組個基金會啊、養老啊、保障的,都在做了。
但是不要研究內容,那個資本家做社會福利工作,實際上為了免稅啊。他也在盤算這樣錢會用得少……雖然是假的,但也在做了。
什麼老人基金會啊、貧窮救濟會,都在做了。做了之後,有些人還利用這個,自己來占利益。
問:根據我所觀察到的,很多在社會上做慈善業的基金會,他們的觀念主要是“與惡對抗”,跟不好的、壞的東西或人對抗、作戰。無形中形成了對立,是一種憤怒性的觀念,您對這有什麼看法?
這個就應該要告訴他們,真正的佈施是無私的,不應該對立,要都能夠忍受。像剛才講的“忍辱”,忍辱就是原諒一切邪惡。
從道德來講,若有“我在做好事”的觀念,那就錯了,已經對立起來。真的做功德,是沒有這個觀念的。
我聽說,你收養一個孩子,把他留在身邊帶他,你並沒有期待這個孩子將來長大能賺錢供你吃穿,這個就是對的。這就是無私的付出了。
社會上有些基金會、資本家,做功德的理由都不夠格的。但就像我剛剛說的,他們總算還是做了一點。雖然是假的,也做了一點。
問:在唸咒的時候,氣用完了,再吸進來時,肺部覺得不能吸了,可是又還感覺意猶未盡。這個時候再有氣,腦子裡就覺得好像快要昏倒了一樣,該不該放掉?
你怎麼曉得氣吸進來了,肺充滿了?呼吸進來到氣管,兩個肺是呼吸經過最重要的機器。肺是過濾的機器,你有沒有看過肺?你把動物的肺買來看,上面是薄薄的一層白膜包住的,這一層白色的外衣非常細,有孔的,我們為什麼會氣喘、生痰?就是外面這一層綱膜被很多水給凍住了,那些空孔不通了,就會氣喘、生痰。所以肺是過濾呼吸進來的氣,不是說肺吸滿了就叫充滿了,不對。
你氧氣進來太多,在裡面變二氧化碳了,所以難受嘛。耳朵為什麼氣進來會嗚呢?如果氣沒有了,耳朵也會叫的。中醫告訴你,“耳通氣海”,通到下面,所以有耳嗚,或者耳朵蒙住了,腎氣不通。
你坐到發暈的時候,還在吸氣,你不要憋死啦!它是個來往作用嘛,你把氣老是憋在那裡幹什麼呢?真是暈,就要放。
問:我在修行的過程中,有時候能量會比較強,這時候就自然會知道一些事情,會收到或放出一些訊息,會變得非常清楚,而不用文字溝通。可不可以說明在修行上,這一方面的過程是什麼原因?
這是禪定會經過的一個境界。甚至你太注意用它,會發各種神通,能夠知道人家心裡想什麼、能夠知道未來的事。但用久了不好,自己的進步會受限。
等於一個東西分兩面,一個體、一個用。你現在講的是心性的,靜定境界在禪定、修禪時會發生的;還有更大的功能、神通,都會起來。這條路是不宜走的,一定會偏差的。它與“明心見性”那條路偏差了,這裡差了一點,將來後果就會偏離很遠了。
最好目前暫時不要用,不要多注意它。歸到自己清淨,把它放掉。
問:修行人想精進修道,應該吃生的食物嗎?
不,要吃煮熟的。
如果吃生食吃得很習慣也未嘗不可,像牛、羊一樣吃生的也是可以,但是你有看過牛羊活一百年的嗎?西方人覺得生吃比較健康,等到將來有結論再看看嘛。
問:有些男性因為修行禁欲,又練很多硬功夫,又打拳,結果一個晚上勃起好多次,下不去,該如何對治?
這叫“亢陽不悔”,這是非常危險的。腎臟到前列腺一帶都發炎了,這是不正常。如果他有太太,做愛一次就好了。
所以一個朋友往生時,旁邊的人告訴我,他那命根子硬得像鐵棒一樣,我說那不是好事。
問:唸咒子時是不是應該把氣導向小腹?
教你唸咒子,沒有教你小腹問題啊。為什麼唸咒子時呼吸要把小腹鼓起來?那麼你的用心就沒有專一在唸咒子上了,而是唸丹田、唸小腹啊!小腹鼓起來就是功夫?那找那些懷孕女人,每個功夫都得阿羅漢了。
唸咒子,心氣專一,唸什麼咒子都一樣,一口氣順著唸,身體端正,不要管小腹了。自然唸誦,身體端正,你不要再注意這個呼吸啦、配合啦等等,那是兩回事。你們現在考慮的,就是生怕肚子掉了,是不是(一笑)?
問:修定應該什麼都不想、什麼都忘記嗎?
千萬不要把昏沉當成入定,這很嚴重。這是佛說的,不是我說的;要是把昏沉當成禪定,你寧可不要修,他生來世的果報,會墮落到畜牲道去,那可以不用腦筋了。
我也經驗過,我當年修空念定、無想定,修了一年。修到什麼程度呢?我老實告訴你:我這個人書讀得不少、文章寫得也不錯,結果試著修無想定試了一年,什麼都把它忘了、丟下了。我想寫信給一位定來師父,拿起筆卻寫不出來,連個“定”字都寫不出來,真的想不起來。
這個時候很害怕啊!奇怪,明明曉得,心裡都清楚,就是寫不出來。所以說“無想定”的這種遺忘是很可怕的。莊子有一句話也是類似意義:“哀莫大於心死”,人到灰心,心念不清醒,完全丟掉;灰心到了極點,人就變傻瓜了,變豬頭豬腦了。明明有感覺,卻沒有多大的思想,想寫信都寫不出來。
我一察覺到這樣不行,就要自己馬上恢復:自己知道,慢慢地提起念頭。一個月以後,我全然恢復了。
這是告訴你經驗,不要把昏沉當作入定,不昏沉、不散亂,這才叫“定”。
問:這二十年當中佛教慢慢複甦,現在佛教蠻發達的。可是有許多人不信因果,甚至有許多年輕出家的人,真的也都不信因果,這樣如何是好?
不信因果,那有什麼希奇呢?現在教育不同了。我們過去中國文化、外國文化,基本上人類文化過去是無形中相信因果,注重道德。而現在人,你說“對啊!現在人沒有道德。”我說你錯了,還是有,不過他的觀念不同了,現在年輕人講“價值”論,價值觀念,看一件事,先看“有沒有價值啊?”其實他不知道:道德就是價值。
現在你埋怨這些年輕信佛的,年輕朋友不信因果有什麼關係呢?我有個小朋友演培法師,他已經過世了,他當年在重慶的時候,在太虛法師的漢藏教理院念書。演培法師後來到了臺灣,在善導寺做方丈,結果被小和尚、居士們給趕走了。後來演培法師講演中就講:“講到佛法,就是因果,”這是他講的,不是我講的,你們注意啊!“現在人不信因果,太可怕了。現在人啊……”注意,他要吧出家人了,可是他自己是出家人、大法師。現在啊,輪轉過來,“居士怕因果”,有些剛剛學佛的人怕因果,“因果怕和尚,和尚怕居士。”(一笑)
所以我說那有什麼希奇?你不要驚訝,這些年輕人他現在反對因果,等他年紀大一點,慢慢就會知道因果的可怕。就是等待年齡了。
問:身邊沒有任何欲望根源來誘惑自己,是不是就能斷除一切魔障?
老子說:“不見可欲,其心不亂。”有個可欲的來,你就依他起受,來影響了。我們來說真話,不見可欲,其心不亂。我有個朋友,他一生清白,沒有討姨太太、沒有二奶,他就講:“所以啊,像我們這樣很好;如果再清淨,更好啊。”我說再清淨、完全沒有,很好嗎?你以為“不見可欲”,沒有欲望來引誘你、沒有魔障來引誘你,是很好的嗎?你很寂寞,那個也是魔障,寂寞也是魔障啊!
你覺得一切功名富貴、男女飲食包圍你,是魔障;沒有,也是魔障。你求之不得,也是一苦——求不得苦啊!古人有所欲,那你說這個修行要怎麼樣修?
問:出家人受人家的供養,應如何看待這些供養才不致濫用、犯戒?
馬祖門下有位俗家姓陳的大禪師——睦州禪師,他是大徹大悟,成佛得道的人,他有個外號叫“陳蒲鞋”。他出家悟道以後,回到偃州家裡住,他的母親還在,家裡並不富有,所以他出家一樣奉養母親。
也許有人想:出家人養母親容易啊!大家居士供養錢,買米買布來養母親嘛。欸!這個犯戒的!居士們供養錢是供養給禪師,因為他出了家,代表“佛、法、僧”的僧,居士們這是供養三寶的。大家供養他的錢,他只能拿來做佛事,若是自己拿來孝順母親,等於是大家孝順母親,他就欠了眾生的賬,睦州禪師不幹這個事。因此他回到家裡,為了孝順母親,自己坐在那裡做苦工,編蒲鞋去賣。賣的是自己的勞力,賣了蒲鞋賺來的錢是屬於他本人的,可以拿來孝順母親。講到戒律,講講古代做事的風格,給你聽聽。
所以出家人對於《楞伽經》要讀清楚。你們天天唸《楞伽經》,早晚功課經上有兩句話要特別注意:“忖已功德,量彼來處。”說到雍正皇帝,他很嚴格,經常抄人家的家,貪污官吏滿門抄斬,財產都拿出來。雍正有個部長,是杭州一個和尚還俗的,學問很好。雍正也曉得他做過和尚,兩個人很對頭。有次這位部長搜查一個貪污官吏,財產、帳目都交清了。雍正一看繳回了那麼多財產,滿意的說道:“嗯!你這次辦事辦公,很有功勞。財產沒收!可是你辦得很辛苦,這一部分歸你吧!賞給你。”這位部長就講了:“皇上,我不拿,跟我沒有關係,請您收回去。這是國家的,不要給我。”雍正問:“為什麼你不拿?你辦公很有功勞啊,那麼辛苦。”“唉呀,皇上,要忖已功德,量彼來處啊。”雍正一聽笑了,“咦!你還沒有忘本,好!”他是和尚出身嘛,做大官、做部長,還知道要守戒律。這就是“不與取”,不犯盜戒,不與取——我不要這個貪污的錢,國家收回去。
提到這個問題,就是這兩句話:“忖已功德,量彼來處。”
第四章 有關打坐 59
問:打坐時的“氣”、“息”,指的是什麼? 59
問:睡著時的呼吸會緩慢而變淺,也是屬於“息”的境界嗎? 59
問:那胎兒也處於“息”的狀態嗎? 60
問:在打坐時,心和息的關係為何? 60
問:打坐修煉時,應該要“氣沉丹田”嗎? 61
問:打坐時,應如何讓自己靜下? 62
問:靜坐時,應如何“數息”? 62
問:數息時的一呼一吸,呼氣時用鼻子或嘴巴都無所謂嗎? 63
問:那麼“數息”對修定而言意義何在?要數到什麼程度? 63
問:“數完息,心定下來之後呢? 64
問:晚上打坐時,想睡怎麼辦? 65
問:打坐的時候,感覺呼吸愈來愈靜,愈來愈慢,嘴巴骨頭像都很有活力,上顎也感覺很有生命力,這是怎麼一回事? 66
問:為什麼人自覺功夫做得好時,性欲就會衝動? 67
問:有些朋友七天禪七下來,單盤還好,如果是雙盤的話,就有便秘現象,這是怎麼回事? 68
問:有人練習打坐引起了某些毛病,如果不管它、不吃藥,一直練習打坐下去可不可以? 68
問:打坐時,腳會發酸、發冷,有沒有什麼可吃的藥? 69
問:修行打坐時,身體酸痛、難過,靜不下來,該怎麼處理? 70
問:修持打坐可得身體上的喜樂,這樣的喜樂可以一直追求下去嗎? 71
第四章 有關打坐
問:打坐時的“氣”、“息”,指的是什麼?
嬰兒出生,臍帶截斷以後,鼻子開始呼吸。當嬰兒在娘胎裡時,雖然不用鼻子嘴巴呼吸,但其實嬰兒還是在呼吸的,只是看不出來。母親在呼吸,他接受。所以你打坐入定,定到了極點的時候,外表的呼吸完全寧靜了,那才叫做“息”。也就是道家所說的“胎息”,不呼不吸,寧靜了。普通什麼練氣功啊、練呼吸,都是錯的。
人的呼吸是一進一出的,氧氣吸進來以後,變成二氧化碳,所以自然需要呼出去。呼完了,又要吸進來,我們體內的氧和二氧化碳隨時在新陳代謝。而在一呼一吸中間,有個空檔,有一刹那間是不呼不吸的。這個叫“息”。
問:睡著時的呼吸會緩慢而變淺,也是屬於“息”的境界嗎?
不完全是。
你試著觀察一個人睡覺看看。世界上什麼相最難看?死人並不難看,睡相最難看(一笑)。你看一個人睡覺,沒有五分鐘安靜的,不是手指頭、腳趾頭跳動,就是表情有變化,都沒有安定。而且你聽,睡覺時不論打呼、呼吸都有韻律的。除了有一刹那,你聽不到呼吸來往的聲音,那一刹那才是真正睡著了。
一個人睡覺呼吸時,都在作夢,醒了就忘掉,只有不呼不吸的那一刹那,完全不動了,才是真的睡著,也沒有夢境。
所以一個人睡了一夜,真正睡足只有十五分鐘,這十五分鐘沒有作夢,像胎兒一般,才是“息”的狀態。如果這十五分鐘完全睡足了,夠你白天一天用了。
問:那胎兒也處於“息”的狀態嗎?
對。所以要你們看那本《入胎經》(注:《佛說入胎經今釋》,老古文化出版)。胎兒在娘胎裡頭七天一次變化,三十八個七天,九個多月,就出生了。一開始是精蟲和卵髒凝結了,第一個生起的這股風,這個“息”不是空氣,沒有辦法用確切的中文來講,勉強用現代科學的詞來形容,就是生命的一種能量。
所以一般都講錯了,以為“氣”是呼吸或是空氣的氣,錯得一塌糊塗。這個“氣”指的是能量。
問:在打坐時,心和息的關係為何?
“覺”和“知”是兩回事,有覺有知,那是心的狀態。心的狀態跟息合一了,這個就是真修持的境界。
打坐時,呼吸停了,那個是“息”,但是後來你念頭一感覺到“呼吸停止了”,呼吸就來了。換句話說,一個是心理的,一個是生理的。呼吸一來了,念頭也來了。像一個人有生氣的時候,呼吸很粗。又譬如我們在睡覺睡不著時,會聽到自己的呼吸吧?那也是很粗的。等你真睡著了,就聽不到呼吸了,心跟呼吸已經分開了。
真正嚴重的,比如一個人很認真、很專一的思考一個問題,那個時候暫時好像沒有呼吸,因為思想太專一在某一件事情上。心動氣就動,念動氣就動,可是它兩個又不搭嘎的,互相矛盾。
修定呢,就是把這個矛盾統一起來,心念靜止不動了,氣息也定了,這個時候人得定,那你的身心變化起神通妙用,都是從這個地方來的。
問:打坐修煉時,應該要“氣沉丹田”嗎?
呼吸,就像輪胎氣扁了,再打氣進來一樣。也有很多學氣功的人來問我:“老師啊,怎麼把氣停留在丹田?”丹田在哪裡啊?肚臍下面這裡是道家說的下丹田,還有中丹田、上丹田。三個丹田,你要停留在哪裡?下腹這個地方,都是腸子。
所以人家問“氣沉丹田”,我說那是一句話,就是氣充滿的意思,沒有那個丹田的啦。
你看汽車的輪胎,沒有氣了,拿個打氣筒打進去,你叫這股氣停留在輪胎的中間不動,行嗎?不行,一定充滿。所以你呼吸氣進來,唸咒唸完了,你覺得沒有氣,吸個氣進來,是充滿全身,沒有什麼只充滿肺部、充滿丹田的,那不合邏輯。
問:打坐時,應如何讓自己靜下?
你們打坐是不是在靜坐?不是,一般人打坐起來,叫做“靜鬧”,一邊靜一邊鬧,腦袋裡萬念齊飛,一邊在後悔,思想停不了,自己的呼吸如何,一點都不知道。
因此到了隋朝時,天臺宗智顗大師把修禪定的方法,整理成六個步驟的法門,叫“六妙門”——數息門、隨息門、止門、觀門、還門、淨門。
問:靜坐時,應如何“數息”?
觀自己的呼吸進出,把呼吸自然的一進一出,叫做一息。數這樣一呼一吸十次,中間要沒有一個思想念頭插進來,這叫做“數息”。
宋朝的陸放翁詞中有句:“一坐數千息”。陸放翁晚年打坐修道,他說一坐在那裡啊,幾千次呼吸他都記下了。我說陸放翁在吹牛,他做不到的,文人都愛說大話。
你試試看,比如念佛、念咒子、修准提法,真的念佛的時候,一邊念一邊算,算到十聲中間沒有一個雜念,才叫念佛。要是十聲裡面想到“明天那個股票不知怎麼辦,他媽的”,那就不算了(一笑)。
現在世界各地很多人修禪宗,打坐時用數息的方法,一坐就是一個鐘頭,數了多少啊?我說他們:“你這是修會計啊,不是修佛嘛!”你把呼吸的數字記到一千一萬有屁用啊?
呼吸,是生滅法,吸進來、出去了,跟流水一樣,也跟蠟燭的光一樣——後來的一直補上前面的,當你看到時,那亮光已經消滅了。
問:數息時的一呼一吸,呼氣時用鼻子或嘴巴都無所謂嗎?
不對,要用鼻子,自動的、自然的呼吸。嚴格來講,不僅僅是鼻子,只是我們還在初步修行,所以利用兩個鼻孔。
實際上講呼吸,人身上十萬八千個毛孔,每個毛孔都在呼吸。
比方以前戰爭活埋敵人時,只要埋身體一半或是三分之二,就不能呼吸,鼻子露在外面也一樣,照死不誤。
所以普通人以為生命光靠鼻子呼吸是錯的,整個身體,連肛門、前後陰、腳底心,都在呼吸。這個太深了,你先管鼻子就好。
問:那麼“數息”對修定而言意義何在?要數到什麼程度?
人的呼吸是自然來往的,你知道自己在呼吸,所以你才能記下它的數字。打坐時開始數息,你看這時候忙不忙:第一,呼吸自己本身在忙;第二,你要記住呼吸;第三,要管住自己沒有記錯;第四,又要管住自己不要起雜七雜八的念頭。
七、八個心同時在用,所以沒有得定,沒有達到心一境性、定生喜樂的境界。
那麼天臺宗為什麼採用數的方法?這裡有個巧妙。因為呼吸是自然往來,你心又很散亂,那麼數息等於是拿呼吸作為繩子,把散亂的心神集中起來,拴住就好。所以說數一下,心定了,就不要數了。
問:“數完息,心定下來之後呢?
數息心定之後,再來就是隨息,可是隨比數困難。你知道自己氣進來、氣出去了,中間沒有其他的思想,這個叫“隨”。
隨什麼?心隨氣息,也就是氣息隨心。這樣慢慢修持,當心念完全靜止、不散亂時,氣息也靜止了,這叫隨。
後來道家修持,稱這個隨的境界叫做“心息相依”。心與息互相依靠,兩個結合了。
道家修行講求陰陽結合,這“陰陽”中是個代號,可是普通人不懂,聽到陰陽就想要找個異性一起雙修。其實陰陽只是兩個代號,一個心理狀態,一個氣息狀態。心息相依,就是“隨”的境界。
“隨”的境界注意在心跟息兩個方面,這時候不要管身體,慢慢的心念完全停滯,一個思想都沒有了。
問:晚上打坐時,想睡怎麼辦?
你晚上打坐想睡的話,有兩個方法。一個方法是自己堅持不睡,持續打坐下去。這個時候,你要真做功夫,自己把習慣轉過來。想睡時,就讓它這樣,倒了睡,不要管姿勢。慢慢的,一下精神來了,就可以到天亮。
另一種方法,當你疲勞時,就暫不打坐,睡醒了再起來打坐。不管是夜裡也好,早上也好。有這兩種方法。
這個原理何在呢?有人問釋迦牟尼佛:“人為什麼需要睡眠?”他說:“人不需要睡眠。睡眠是習慣。”佛從兩方面分析了睡眠的原因,一種是心理的疲勞,人碰到不如意的事、灰心了,什麼都不想就想睡。另一種是生理上的疲勞。但是佛說這兩種都是習慣來的,都可以唯心去改變的。
所以講學佛、修道,有五個東西要記住,叫五蓋。把你的智慧、光明、生命力量給蓋住了——財、色、名、食、睡。財是要錢,要物質的享受;色,男女關係,性的欲望;名,喜歡榮譽,想出名;食,飲食;第五個是睡眠。
這五個叫五蓋,你把這五蓋拿開了,就成道了。
問:打坐的時候,感覺呼吸愈來愈靜,愈來愈慢,嘴巴骨頭像都很有活力,上顎也感覺很有生命力,這是怎麼一回事?
這分兩部分來講,第一,關於呼吸的問題,一個真到達靜定境界的人,鼻子呼吸沒有了,不是完全停止,其實還在很輕微的進出。要做一個實際的實驗的話,過去中國人用燈草,燈草很輕的,或用頭髮、雞毛放在鼻下,沒有被吹動,才是真到這程度。實際上還是有呼吸的,只是非常微細。這個在中國的天臺宗,叫“止息”。
“止”的境界,也是“息”的境界。這樣一來,你自然地感覺到有下沉的作用,充滿了。
慢慢地,到最充滿以後,就不需要鼻子、也不需要肺部了。這種原來呼吸的進出的感覺,落到下腹,到男人生殖器的頂點,女性則到達陰道口,都在呼吸了。
中國道有的莊子有兩句名言是事實:“眾人之息以喉”,一般人的呼吸只到喉部到肺部,“真人之息以踵”,得道的人的呼吸可以到腳部,氣沉下去。
氣這樣一沉下去,並沒有說完全斷了,很久會來一下呼吸。那麼像牙齒、這個骨頭這裡,當然氣都充滿了,這兩邊都繃緊了以後,氣自然沖到頂,使腦下垂體的荷爾蒙下來,口水就愈來愈多。最後一種最好的口水排下來,是甜的,但不是白糖那種甜,這種特別清涼,你讓它自然吞下去,慢慢下去之後,你的皮膚、身體整個都會改變的。
問:為什麼人自覺功夫做得好時,性欲就會衝動?
你說功夫做得好的時候,性欲就非常衝動,這是好事,恭喜你。但是普通人有什麼辦法?就是把它用了、把它放出來就好了。放出來就沒有了。注意是“沒有了”,不是“空了”。沒有了,再等到自然的成長,成長得差不多時,它又來了。
中國的道家,畫一隻老虎、畫一條龍,說叫“龍虎鬥”;性欲一來,叫做“猛虎下山”,要吃人了。道家把思想、念頭叫做龍,因為它控制不住、變化無常、呼風喚雨。
所以印度的佛法到了中國,多加了兩個羅漢,一個降龍,一個伏虎,就是這麼來的。原來是沒有的。龍跟虎降伏不下去,什麼功夫都白耗。這一方面的修煉是唯物的、唯生理的,是最難的功夫。
不要看印度啊、密宗啊,修道的那麼多,就我當年調查老前輩那些喇嘛、活佛,每一個都給老虎吃掉了,幾乎沒有一個做到。
當你功夫做好了,精下來,衝動了,陽物就舉起來了。女人呢,功夫做好了以後,一般女生不知道,兩個乳房就漲了,衝動了,下麵的情欲也衝動了。女的來的慢,可是來了的力量很強很大;男人即時衝動,即時一下就消散。
人不健康、生病、衰老了,這個東西就沒有了,可是生理很難過。等到這個來了,身體一愉快了,跟著性欲就起來了。可是這裡你注意哦,那個東西一起來,身體也健康了,精神也來了,很舒服。受得了還是受不了是思想問題、心的問題,這是兩個東西。
好懂得了這個原理,怎麼樣把心念清定、轉化,老虎昇華了,這個老虎不是老虎了,那,不得了了。
問:有些朋友七天禪七下來,單盤還好,如果是雙盤的話,就有便秘現象,這是怎麼回事?
雙盤會便秘,這是臀部以下的神經到大腿這裡的氣脈不通所導致的,因為不會雙盤,想趕快地雙盤,一雙盤以後肛門自然夾緊了。肛門夾緊修習慣了,直腸不容易張開,就形成便秘了。加上腦神經的緊張,初學單盤、雙盤的人,腦神經無形中都在緊張狀態。
有些修道人性交的時候故意忍精不放,以維持時間長,把肛門夾緊,這會造成大便與小便的中毒。大便中毒那個臭氣上來是很厲害的,有些修道人胸口發疼,臉上呈現紫黑色,黑中有紅,那就是中毒現象。
問:有人練習打坐引起了某些毛病,如果不管它、不吃藥,一直練習打坐下去可不可以?
這個講心地法門,心地放得空,見地沒有問題,就沒問題;心地放不空,見地上一點道理都不清楚,那就會有問題。
一個人學打坐,你先要問他為什麼學打坐?如果他說是要學佛,你再問他:學什麼佛?我常常說,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有資格跟到釋迦牟尼佛學,他是太子,把功名富貴丟掉修道成功;你們呢?每一樣都丟不掉,你學什麼佛啊?
佛經上都教人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才能學佛,可是一般人連什麼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都不懂,佛要我們悲心,哪個人有悲心啊?佛要我們佈施,哪個人做到佈施?都是抓來給自己的。佈施是叫你統統拿出去啊,哪個人做得到?做不到學什麼佛呢?
一般人學佛的心理,講好聽一點是好奇,講不好聽一點是貪便宜。打坐很舒服啊,可以健康、長壽、菩薩保佑,這個心理,比買賣股票以幾百塊錢想發財賺幾百萬的人比起來,還更嚴重!這種心理能夠成佛?我第一個就不信。
世間哪有不經艱難而能成功的事情?何況學佛?
問:打坐時,腳會發酸、發冷,有沒有什麼可吃的藥?
那要先做腳的運動,光靠藥來不及的。會發酸、發冷是身體內部有風寒,身體裡頭有風,表面看不出來,平常怕風;有寒的人,非常怕寒;裡頭發炎的,怕熱。冬天裡只穿一件短袖的,那不是身體好,是裡頭有病。
我曾認識的一個修道家,七十多歲,人在臺灣,極冷的下雪天還光著腳,蓋被子不蓋腿,看起來功夫好,面孔紅紅的。我心裡想:大概一、兩年會走掉吧!結果一年半就死掉了。那是一種病態,你假如讀《易經》,裡頭說聖人“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天冷的時候大家怕冷,他不冷,表示他反常了,反常者必死。
至於密宗行者修拙火修得好,不怕冷可以,那要辟谷以後,完全清了,專門修拙火。但修拙火修得好也沒有用,你查查看,拙火修得好的有沒有活到八、九十歲?沒有!生命能量用得過多的緣故。
問:修行打坐時,身體酸痛、難過,靜不下來,該怎麼處理?
身體難過時不要動它,不要摸摸腿啊、搥搥腰什麼的。你這個時候兩腿難受,有沒有感覺?有啊!但是老子不理你你就沒有了。它有,你不管嘛,你知道它難過就好了嘛。
你知道身上難過、有障礙,那個“知道”,並不在這個難過、障礙上面。這樣清楚了嗎?就很清楚嘛。要是這個時候你還靜不下來,就是你的業報、息氣的問題。其實知道當下清淨,當下已經空了嘛。
這就是《心經》第一句說的“觀自在”。像這樣,你隨時看自己的念頭,不怕念頭哦!思想念頭來了沒有關係,只要記住:一切思想、念頭,如空中的飛鳥,過去就過去了,它自己空自己,不是我們去空它的。一切思想、念頭,感覺如水上畫花一樣,永遠沒有一個痕跡可留的。當下就是了,也不要管身體。你的感覺知道這裡癢、知道那裡痛,而那個“知道”是不痛不癢的。
問:修持打坐可得身體上的喜樂,這樣的喜樂可以一直追求下去嗎?
修持的喜樂是全身得輕安,頭頂下來全身發清涼,最後兩個腿發大樂的境界。這個樂、兩腿的快感,比男女關係還要舒服。到這個樣子才可以修定,在密宗就講氣脈,要把氣脈通了。有些在家出家的同學坐得蠻好,也可以坐幾個鐘頭、五六個鐘頭不動,但是能不能得到“離生喜樂”——身體發生樂感、兩腿也得樂?還沒有。如果到這一步,你也不想下座了。
這個時候,就要注意菩薩戒了。如果因此不修功德、不下座,犯菩薩戒,叫做“耽著禪樂”。可是不是比丘戒哦,比丘就要你這樣。到菩薩道要慈悲、入世救人了,你貪圖自已禪定之樂,你只管自己,叫“自了漢”,所以大菩薩們罵大阿羅漢都是自了漢。禪宗祖師罵這些人得這個境界不肯下來的,叫“擔板漢”,背一個板子走路,只看到空的一面,沒有看到有的一面。只曉得禪定,不敢起行,沒有做到慈悲喜舍、救世救人,不肯動了,叫自了漢。所以禪宗祖師們罵阿羅漢們自了漢、擔板漢。
這個知識講給你們聽,不要聽過以後,抓住雞毛當令箭。別人禪定坐得好好的,有些居士愛吹牛的,就批評人家:“欸,這個還是自了漢、擔板漢。”他自己還沒有到這個境界哩,就隨便開口批評人。如果有經驗的修行人,你得定沒有、到什麼境界、心裡的什麼情況,一眼都看出來的。這個一眼看穿要內行、要有經驗。
第五章 有關人生 74
問:老師對“養生送死”的看法是什麼? 74
問:居於上位,該如何應對下層的埋怨? 75
問:按照陰陽五行的說法,到了成熟了就必然走向反面,如果人的生命延長,那麼人的成熟也會延後嗎? 76
問:什麼是中國人的教育觀念? 77
問:您對目前教育的看法? 77
問:談教育問題,在我的看法,成人的榜樣甚至比教育重要。現在的主流的教育制度缺乏了“敬”這個觀念。孩子們不懂,他們不尊重別人,也不尊重自己。很多事情他們不明白,他們需要成人的説明。學校只是個讓他們聚集的地方,但教育並沒有反映到生活之中。對不對? 78
問:人如何做到“隨遇而安”? 79
問:常看見一些年紀大的人,明明可享清福,卻不快樂,為什麼? 79
問:人做好事時,可以學會不記在心上,但遇到痛苦(即不好的事)卻很難忘掉,為什麼? 80
問:我女兒總說:“我要追求完美。”人追求完美,好或不好? 80
問:真正的“福報”是什麼? 81
問:人在世上,如何看“福報”? 82
問:飲食方面應該是餓了再吃,還是定時定量? 82
問:小孩子可以學打坐嗎? 83
第五章 有關人生
問:老師對“養生送死”的看法是什麼?
中國古代儒家文化四個字:“養生送死”——一個孩子生下來,這個生命,怎麼把他養到十八歲、成人了,再放手。這一段是一個很大的教育任務。然後,這個人生命老了,怎麼安詳的回去。這就是所謂的“養生送死”。
現在人類的文化是混蛋的文化,也講養生,也講送死,生個孩子是交給社會養的。我們中國人最下流的罵人法——他媽的,你兩個人高興生了一個孩子,卻教我們社會幫你養?然後自己的父母老了,兒女不負責任,交給社會管?
但中國幾千年法令是根據“養生送死”這個思想教育出來的,孩子不養父母的話,馬上送到法官那兒,法官立刻判死刑。這麼嚴重的。這個是中國,並不是講西方的。
所以我有這種經濟學觀點產生,一個人賺多少錢、要分成多少份,從他開始做事,養父母一份,養孩子一份,先要分配好,不要等社會國家來辦。所以這個問題很大。再順便告訴你個知識,我也常常講釋迦牟尼的經濟學。他說人一塊錢只能用五分之一。那其他四份呢?第一個是政府,占了一份。第二個就是社會,福利事業這些的。第三個是疾病,自己生病的話。第四個是眷屬,自己兄弟姊妹啊、父母啊、孩子都有份。所以一塊錢,自己只用到五分之一。
而且佛說,這五分之一是為你之所使,只有使用權,沒有佔有權。因為財富不能佔有,無法佔有,它是空的,會變去。
所以你把東方的釋迦牟尼思想和儒家思想配合起來,一個新的社會觀念、政治思想就出來了。
問:居於上位,該如何應對下層的埋怨?
曾有人跟我說:“現在大陸的政府、臺灣的政府,老百姓都不滿意。”我說這有什麼希奇?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政府,老百姓滿意過的。而且歷代的政權,老百姓都不同意的。
就像世間上的兒女,對父母也從來都不滿意的。這個原理《國語》中有講:“獸惡其綱”,宮苑裡頭養的動物、養的鳥,你給它吃得多好,它心裡還是埋怨,不自由。“民惡其上”,老百姓都埋怨上面的人,看他們都是猴子。你只要做領導,下面看你都不順眼。用我的話講,都看成是狗屁。
換句話說,再轉過來,兩個人談戀愛、結了婚,太太跟先生,妻怨其夫,夫怨其妻。怨來怨去的,怨什麼?其實統統沒有事。
你懂了這個,就懂了政治哲學了。原來就沒什麼,天下事,沒有是非的。今天你們坐在這裡,聽我這個南老師講話,年紀大,放的狗屁都對。如果在這裡講話的是十幾歲的孩子,照這樣講話,你們不批評他就奇怪了。如果他講話,你們對他的態度,絕沒有對我這樣恭敬。
所以你就看出來,什麼叫政治?什麼叫老百姓擁護?都是狗屁。只要做了上面,下面就埋怨。
所以你做了老總,就好好去做,埋怨無所謂。
問:按照陰陽五行的說法,到了成熟了就必然走向反面,如果人的生命延長,那麼人的成熟也會延後嗎?
不會。人的大腦成熟階段大概在六十幾歲時,這是物理研究的結果。
所以一歲到二十歲是個重要的階段,兒童的幻想,就是他一輩子具備的東西。小孩子很好玩,拿到一個小東西,玩了半天,大人講什麼都不相干,他有他的幻想。小孩的幻想到了兒童期、受了教育,慢慢開發,到了二十歲中間是最強的。三十、四十歲在實行這個幻想,五十、六十歲在回憶這個幻想。五、六十歲以後,是該退休了。
所以老了的人,有五煩。
第一,老年人專門講過去的事,如果你有爺爺你就知道,老年人專門講過去的事,現在的事一告訴他,他就忘掉。
第二,你講他的好話,聽不見,你講他這個死老頭好討厭,他馬上聽見了。
第三煩,老年人躺下來睡不著,一坐著就睡。
第四煩,哭起來沒有眼淚,一笑眼淚就出來了。
第五煩,老頭子看到年輕女孩,老太太看到年輕小夥子,會動心,叫他真幹卻沒有辦法。
老子《道德經》也講過,“物壯則老”。這是物理的道理,一個東西發展到成熟了,就老化了。“老則不道”,老了就沒有用,不合那個道。孔子也講。老而不死是為賊啊(一笑)。
問:什麼是中國人的教育觀念?
中國人一向重視胎教。母親懷孕後不能講黃色笑話,思想要規矩。而孩子生下來以後,又有一套禮。就是對一個人的教育方針。
所以中國的教育,就是教他成就一個人。這跟讀書、知識的教育,是不相干的,但很重要。
然後孩子生下來,怎麼餵奶、怎麼帶,都有個規定。就是請奶媽來帶,也有個禮的規定。一直到十八歲成人,都有個規定。十八歲以前是生活教育,怎麼掃地啊、怎麼煮飯吃啊、抹桌子啊、穿衣服啊。
而十八歲以後才學做人、思想。開始讀“大學之道”,學《大學》、《中庸》,是成人教育。一直到老,都有教育。
問:您對目前教育的看法?
現在的教育我們簡單的講,是另外一套。現在的教育,孩子生下來,斷了奶,吃牛奶。中國過去必須要用人奶喂到某個時間。現在的孩子啊,牛奶喂大,尤其西方,大都交給保母帶,因為他們都出去做事,回來看到孩子,覺得保母帶得很好啊!你曉得她怎麼帶的?且保母的程度有差。我看到許多這樣長大的小孩,所以我講現代人,第一流的家庭基本上受的是最差的教育。這些,問題都很大,非常不合理的。
其實,教育的改變,非常難。現在,尤其在美國、歐洲也是,差不多的,兩個方向。你看一個孩子生出來,交給保母去教育,然後交給電視、現在交給電腦網路,他們在玩時,就看到了電影電視,色情暴力,那是必然的結果。
所以我認為,教育知識的科技是很容易的,但教育人的方向卻很難。
問:談教育問題,在我的看法,成人的榜樣甚至比教育重要。現在的主流的教育制度缺乏了“敬”這個觀念。孩子們不懂,他們不尊重別人,也不尊重自己。很多事情他們不明白,他們需要成人的説明。學校只是個讓他們聚集的地方,但教育並沒有反映到生活之中。對不對?
對,所以我說,在大陸,真的要辦一個學校,成人教育與老年教育,兼辦幼稚教育。
我現在最常說的,就是現在做父母的,沒有資格做父母!
問:人如何做到“隨遇而安”?
不管學不學佛,一個人想做到隨時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難的。
中文有一句俗語:“隨遇而安”,安與住一樣,但人不能做到隨遇而安,因為人不滿足自己、不滿足現實,永遠不滿足,永遠在追求一個莫名其妙的東西。
理由可以講很多,追求事業,甚至於有些人說人生是為了追求人生,學哲學的人說為了追求真理。你說真理賣多少錢一斤?他說講不出來價錢。真理也是個空洞的名辭,你說人生有什麼價值?這個都是人為的藉口,所以說有人生過程上,“隨遇而安”就很難了。
問:常看見一些年紀大的人,明明可享清福,卻不快樂,為什麼?
人生鴻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卻不然,沒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人到了晚年,本來可以享這個清福了,但多數人反而覺得痛苦。因為一旦無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許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時候,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個寂寞,什麼事都沒有了,怎麼活啊!
所以我常告訴青年同學們,一個人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瞭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這才會看到鴻福是厭煩的。
佛經上說,一個學佛的人,你首先觀察他有沒有發起厭離心,也就是說厭離世間的鴻福。對鴻福有厭離心,才是走向學佛的路。
問:人做好事時,可以學會不記在心上,但遇到痛苦(即不好的事)卻很難忘掉,為什麼?
禪宗經常用一句話,放下,就是丟掉了。
做了好事需要馬上丟掉,這是菩薩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丟掉。有些人說,好事我可以丟掉,就是痛苦丟不掉啊!
實際上,好事跟痛苦是一體的兩面而已,一個是手背,一個是手心。假使說,好事他能夠真丟開的話,痛苦來一樣可以丟開,所以痛苦也是一個很好的測驗。
如果一個人碰到煩惱、痛苦、逆境的時候丟不開,說他碰到好事能丟開,那是不可能的。
問:我女兒總說:“我要追求完美。”人追求完美,好或不好?
什麼追求完美?世間上從來沒有完美的東西。佛教用語中,是這麼稱呼這個世界的——娑婆世界。娑婆是梵文翻譯,是缺陷的意思,即“堪忍”。這個世界因為有缺陷,所以得“堪忍”——能夠忍,忍受很多的痛苦,這是給生命的輔導的藥。
這個世界,如果不忍,你苦不過的。你在這個世界追求完美,但世上百成百、千成千的錯誤,哪有完美?抓住現實就好了。有錢財、有孩子、有家庭,哪裡不完美?完美的人才會說他自己不完美。享受自己的完美,那就是高人。
問:真正的“福報”是什麼?
真正的福報是什麼呢?清淨無為。
心中既無煩惱也無悲,無得也無失,沒有光榮也沒有侮辱,正反兩種都沒有,永遠是非常平靜的,這個是所謂上界的福報——清福。
清福每個人都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清閒的時候,可是一天到晚,閑在家裡,你閑不了啊!自己會掉眼淚,好像被社會上的人忘掉了,又怕被人家看不起!沒有一個人遞一張名片來看我,都沒有人發個請帖來,也沒有人打個電話問候我,唉呀!我好悲哀啊……他有清福不會享!
學佛的人要先能明瞭這一點。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佛都知道;一切人都把不實在的東西當成實在,真的清淨來了,他也不會去享受。
學佛證到了空性,自性的清淨無為,大智慧的成就,才算是真福報。真福報那麼難求嗎?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這個福報的時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煩惱。
問:人在世上,如何看“福報”?
佛說,你要知道,人世間認為的大福報,就是錢多,壽命長,兒女多,兒女好,樣樣都好,好得沒有再好了。可是,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都沒有用。所以說人生啊,都是理想,都想把明知道抓不住的現實世界拼命抓住。
尤其是壽命,分明有生必有死,可是人人都想學仙學道,長生不死。
福報是有窮盡的,每個人的光榮都是一下子,就像一支手電筒,每個人那個電筒都要亮一下,可是希望一輩發亮是不可能的。
世間的福報是不實在的,福德無實啊!所以佛說,世間的福德再多,不過彈指之間的空花就過去了。
問:飲食方面應該是餓了再吃,還是定時定量?
普通人覺得餓的時候,都沒有餓,胃裡頭的東西還多得很。因為普通人習慣把胃塞得太滿了,所以腦筋也笨笨的,胃部稍稍空了一點,它就覺得餓死了。真等到胃完全空了,你也習慣了,不餓了,沒有餓的感覺,它吃不吃是自己知道。普通人平時吃三餐,半餐不吃,已經餓了,臉有時餓得發白,那是心理作用。修道的四個字:「少吃多餐」。餓了就吃一點,吃少量。
問:小孩子可以學打坐嗎?
最好不要。小孩子學打坐容易進入神狀態,這是不適宜,除非天生智慧開了的。至於什么時候是學打坐的時候?那要在成年以後,同時有一點學識、智慧的時候。有智慧的人,根器不同,則另當別論。家裡的小孩子,弄不清他有沒有根器,最好把他當做沒有根器來看待。
(本文完)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