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道家靜坐相關

存想與精思
 
  “存想”,亦稱“存神”,這是中國古代道家所用的名詞。秦漢以後到魏、晉之間,講究道家方術的,大都以“存想”為主。道家古老的丹經,如《黃庭內外景經》等。便是以“存想”“存神”的方法為中心。漢代的張道陵(天師道的創始者)、北魏的寇謙之(另一天師道的重要人物)、南朝著名的仙家陶弘景,和他所著的《真誥》,也都是以“存想”、“存神”的方法為主幹。另如佛家密宗的“觀想”,以及其他各個宗教的祈禱、禮拜,也都是以“存想”做為修道的方法。

  “精思”也是中國古代道家所用的名詞。但嚴格說來,“精思”與“存想”“存神”,有迥然不同之處。“存想”,是屬於鍛煉精神的法門。“精思”,是屬於運用“思維”而達到最高“智慧”成就的狀態。所謂“精思入神”的觀念,便如《易經·繫辭傳》所謂“精義入神”的道理,完全相同。南朝到隋、唐以後,佛家有了禪宗的創建,而禪宗到了宋、元以後,又有“參禪’與“參話頭’等方法,強調一點說,也便是“精思入神”的另一途徑而已。後來宋儒理學家程明道的詩說:“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也是由“精思入神”的觀念,變為理學家幻想境界的誇大詞。

  但“存想”與“精思”,既不是魏、晉南北朝以後道家“煉[上無下灬]”的修法,也不是明、清以來道家“守竅”的修法,更不是“煉精化[上無下灬],煉[上無下灬]化神,煉神還虛”的修法。凡是這些道家的方術,嚴格地說來,各有各的範圍和作用,不可混為一談。可惜的是,歷來學習道家神仙、方士丹法的人,只一味為自己求作神仙,而認為只要有了明師的指點;傳授一個千古不傳的秘訣,就可“立地成仙”、“白日飛升”。因此素來忽略學理、輕視原理和理論,致使道家的方術,既不見容于縉紳先生等全大夫階級的知識份子.又不能自圓其說而構成有條理、有原則、有方法的神仙丹道的科學。因此不但“一枕遊仙夢不成”,結果反而空勞幻想而貽害無窮。

  “存想”的方法雖然太為古老,但是西方流行的神秘學,卻與“存想”的精義息息相通。西方的神秘學派,號稱淵源於大西洋和埃及的上古文化。東方中國道家的“存想”和“存神”,自始即認為淵源于遠古的神仙所傳。窮源溯本;此二者之間的蹤跡;似乎都是同一來源。由於這是屬於學術的“考古”問題,故在此不能詳論。至於談談“存想”的用心方法,對於靜坐與修道的關係,也似乎陳義太高,不容易為現代一般流行的急功好利等學道者所接受,所以也暫且不談。而論及“存神”的作用,更具有原始濃厚的宗教精神,它的學理與神秘學一樣,富於多方面而且有極高深的奧義,際此宗教精神趨於沒落的時代,所以也暫時不談。況且“存想”和“存神”的方法,最為精密而有系統的,莫過於“密宗”,留在討論“密宗”的修法時,再加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