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2


再來講請佛轉法輪。世間燈象徵為人天眾生眼目,給人智慧光明的善知識、明師,他們明澈的心燈,照亮了世間的黑暗。良師益友就是世間燈,所以一個有智慧、有成就的人,可以傳佛法的心燈,不使滅絕。能夠為一切眾生指點明路的十方所有大善知識,我都勸請,祈求他不要涅槃,保持身體健康,活得長久,多多利益眾生,多多住世救度世人。世間燈不一定是傳佛法的,只要能救世救人的有用的學問都是。
  “最初成就菩提者”,即是佛。他在菩提樹下悟道成就正覺。此處所指最初的就是最後的。佛在“金剛經”上有言,他多生累劫以前,在燃燈佛那裡授菩提記的,最初這一悟,與這一生菩提樹下所證的這一悟是同一個東西。所以“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故最初成就菩提者是成了佛,悟了道的人,這所有“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勸請他們不要入涅槃,不要離開人道,多留在世間,多教化眾生。因為善知識是隨順眾生的需求的,有時遇到太過癡笨頑冥的眾生,並不好受,眾生不願被教化,那麼善知識也會想走的。所以菩薩要拼命勸請諸佛、善知識們,長久住世轉法輪,緊接著: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同學們如法唱誦)
  如此勸請即是普賢行者,修普賢行的人都是如此,所以佛、善知識教化上厭煩而想入涅槃,都跪在他們前面至誠勸請,“唯願久住刹塵劫”,希望他永遠住在六道中,因為這肉體一丟掉了,再來是很麻煩的,盡力要求佛住世“利樂一切諸眾生”。
  “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同學們如法唱誦)
  修普賢行的人,由禮敬、讚歎,供養等等,乃至勸請如來住世轉法輪的功德,以及隨喜、懺悔等等所修善根的功德,都要回向給大家,回向一切眾生都成佛道,這是真正的修行人。像剛才大家這麼四句四句地唱念來,清淨不清淨?(同學們答:清淨)不要以為唱念沒有什麼,認為它是小小法門、軟修法門而已,今天你如果有煩惱,心中有痛苦,到佛前一站或一跪,將四句偈子虔敬讚歎的一唱,要掉淚要哭,你就哭著唱,所有心中的粗氣、業氣,全部都把它唱出來,也等於練氣功的吐故納新,很容易清淨就現前。
  現在我們所講普賢行願品屬重頌部分,原經的長行裡其實已有很詳細的說明,這些非精讀不可。學佛修行要正思維,不要一天到晚只有空想、妄想、癡想一些世間俗事。現在再講“常隨佛學”,這一項大家唱頌一遍,唱頌經文時,一字一句所表達佛所說的意思,全部身心都要投進去,老老實實的下到阿賴耶識種子裡去,至誠專一,這是我一再強調的。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同學們如法唱誦)
  這四句偈看看文字都懂了吧!?怎樣才是修習普賢圓滿行呢?嘴裡念過就算了嗎?尤其既然辭親出家修道,所為何來?正是要隨時隨地修習普賢廣大圓滿行,從身口意三業起修,真能作到了,大小乘的戒、定、慧都在其中。大家隨時隨地要記到這十大學佛要點,融人自己的內心,化成自己的行為,切實奉行,何患不能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現在要講常隨佛學,你們不是出家學佛嗎?學佛不是皈了依、受了戒、吃了素,就算數了。像我學佛的法緣,第一步就遇到明師,給我一本“普賢行願品”,囑咐我回去好好念,我依教奉行,早晚念誦,當時年紀雖小,卻很快便溶入普賢菩薩那種無比偉大的心境裡,現在我也給你們一本,也要你們細讀,但你們大都把文字隨便念過就算了,沒有好學深思,沒有懇切發心,真正的懺悔作到了嗎?普賢菩薩廣大行願為基礎的菩提種子真種下了嗎?別以為在禪堂作作功夫,修修氣脈,說說幾句口頭禪,有時得到一點感應就對了。身為一個修行人,身心行為沒有合乎普賢行願的標準,有用嗎?
  那麼,怎樣才叫作學佛呢?“我隨一切如來學”,釋迦牟尼佛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普賢菩薩等願行,乃至藥師佛的十二大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等等諸佛菩薩的偉大行願,從自己的身心上切實奉行,第六識的意根,隨時隨地掛念著這些佛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將它慢慢深植在自己的意根裡,最後溶人整個阿賴耶識中,如此,八識田中的業識種子就轉化了。最近講“楞嚴經”,提到觀世音菩薩以一切身度化六道群靈的願行,不就是最值得大家全心全意效法的嗎?大家學佛一開始就該“修習普賢圓滿行”,開始圓滿,最後一定圓滿,開始的道路正,最後的目的也一定正,普賢行願品前面幾段曾講到供養諸佛,現在又再次強調“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開始先說了供養,現在又回轉過來說供養,“維摩詰經”上也說,所有供養中,法供養為最。但若以為那我就法供養以外,其他的全免了,這也不行的,除了物質四事供養以外,還有身口意三業供養,譬如修准提法,晝夜專精修行,至誠恭敬,在修法念誦中不動任何妄念,這就是法供養,真供養。現在大家還是再把這一偈念一次,注意,不要馬虎的念過去,身口意三業專一的念,如果馬虎隨便,那一點功德都沒有的。功德是要下“功”夫才有所得(德)。現在唱下一個偈子: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
   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同學們如法唱誦)
  本來這些偈子是一篇連到,整體一氣呵成,我們為了唱誦方便,乃把它每四句分為一節。這裡提到:“未來一切天人師”的“天人師”就是佛。注意!學佛不要迷信,佛者是行師道,教化一切眾生。教主是我們尊崇他的,佛的本身無所謂這些,千萬不要因此而搞成封閉式的宗教,現在宗教都有排外性,搞宗派法脈等錯誤觀念。我們皈依佛是皈依正知見的佛,不是結黨營私,像搞政治派系一樣。一般人信宗教都沒有像佛那麼偉大的胸襟,要知道佛是天人師,胸襟恢宏,不可限量。若以神而言,神的度量都比人大多了,“聰明正直,死而為神”。往往人的度量反而最窄了,有時鬼的度量都比人的度量大。量大,福才大。沒有量則沒有福氣,所以成佛是要何等的度量啊!佛不僅是人中之師,還是天人之師。我們平常講天人師,如何是天人師的精神呢?這一定要好好弄清楚。
  佛是天人之師,可為帝王之師,也可為玉皇大帝之師、大自在天主之師,所以三界天主都來皈依,贊拜不已。這些一方之主都不是因為命令而來的,乃是本乎至誠的恭敬前來受教。是你的德性到了、智慧夠了,則可為天人之師,我們要學這個精神。常隨佛學要如此依法而學,不要自以為修行有了一點門道,做了一點好事,或者一出家便我是比丘!我是比丘尼!自大憍慢,目空一切,那就糟了。如果你智慧功德真修到了,能包羅萬象,作到菩薩的四攝行,自然能為眾生福田,當然可成佛,成天人之師,最近你們都有點進步,至少少病少惱,這是修法得益的現象。所以大家無時無刻要隨佛學,隨天人師學,學他的精神,修一切供養,戒、定、慧三學一切依教奉行,六度萬行、三藏十二部的一切行門都在學習之列。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如此等將來諸位出去宏法時,一上座就忘我,身心全投進去,自然說法無礙,得到他力不可思議的加被。
  再說“一切意樂皆圓滿”,這“一切意樂”包括了大家自己本身及佛、善知識兩方面的意樂。眾生若能於日常生活依教奉行,則佛、善知識自然意樂。佛與善知識最大的願望是一切眾生皆成佛,離苦得樂。比如密宗的事師法五十頌及其他經典都提到,要使善知識高興--意樂,只要認真修行,依教奉行,如法而修,他就心滿意足,如果你不堪受教,整天做孺子不可教也的事,自認為對,我行我素,迷迷糊糊墮落下去。那善知識也只好感慨地等你慢慢再來,等你真懺悔了以後,再來幫忙翻身。所以,這意樂是雙方面,只要你修行成佛了,智慧、功德圓滿,意樂也必圓滿。佛與眾生無二無別,一片和諧。這段文字是上下連貫的,現在跟你們講了,你們懂了,就要照著去做。因此下面就跟著說“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大家快快的大徹大悟、成佛吧!請再唱下面文字:
  “所有十方一切刹,廣大清淨妙莊嚴,
   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同學們如法唱誦)
  關於現在我們所知釋迦牟尼佛的一生,是依我們這個婆婆世界眾生所見而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在此成佛,大多都以這個模式示現。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前有六年苦行,這說法為南北傳大小乘佛教學者所共認,但出家成道的年歲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尤其悟後佛之說法的內容更是大有爭論,南傳佛教肯定佛先說小乘法門,即《四阿含》等經,這種論調,在十七世紀歐洲一些學者,及日本學者,都稱之為原始佛教、真正的佛教,而對其他一切大乘經典一概否認,說它們是後來的人,假託上的。他們以佛出家在菩提樹下悟道後說四諦、十二因緣等法為佛法中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為修行旨要,並以證得大阿羅漢的涅槃為究竟,以為涅槃後就不再來,沒有菩薩道這回事。
  而大乘道之顯教、密教都說: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後,先說《華嚴經》,不過不是為這個世界上眾生說的。在菩提樹下初成正等正覺,升天宮說法,為天人開啟華嚴大教,在人道中,則先說四諦法門。原來,佛在悟後,首先示現並不準備說法,而是馬上要入涅槃,因感動了帝釋天人來請法,求佛不要入涅槃,因佛多生累劫的大願大行在於利眾度生,現在成道了,何不大大豎法幢,普利人天呢?而佛則有:“止!止!我法妙難思”之歎,這個世界上的眾生智慧不夠啊!後來佛慈悲答應帝釋天人的請法,乃開示了許多方便門,以一乘法敷演三乘、五乘等教法,說法四十九年。現在我們講要跟佛學,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那麼在這娑婆世界上,佛是已經示現了涅槃,但真涅槃了嗎?沒有。“華嚴經”的讚頌中就有:“一切十方無邊佛”、“湛然不動無往返”等句,佛是無去亦無來,沒有涅槃的,他的三身在十方一切刹土裡,一切世界裡都在。
  真正講起來,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也只不過是佛在這世界上一位化身的示範而已,所以華嚴境界與大乘戒之“梵網經”上說:釋迦牟尼佛乃千佛中化身之一,其報身為盧舍那佛,法身就是毗盧遮那佛。因此,以前大陸上的寺廟,大殿上大都塑了三尊一樣的佛像,即是代表佛之法、報、化三身。後來道家也仿造,名之為“三清”--上清、玉清、太清。而所謂的“三門”是一、二、三的三,不是山門,代表戒定慧三門。在大乘佛教而言,佛具三身,並沒有入涅槃,法報化佛身遍滿一切刹土,他還在說法,永遠在度生,釋跡牟尼佛並沒有離開這個世界,以不來相而來,以不去相而去,無去亦無來。十方所有一切刹土中,皆是佛“廣大清淨妙莊嚴”的不思議道場。莊嚴清淨就是佛境界,所以你心中的莊嚴清淨也就是佛境界。我們跟著佛學,成佛以後,亦無來去,眾生有盡,我願無窮,每位佛都沒有涅槃,都是再來人。
  “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在十方一切清淨莊嚴刹上,清淨妙莊嚴之佛境界,每位佛與釋迦佛一樣的說法,一樣的“眾會圍繞諸如來”,佛在說法,其他佛也派代表來聽法,“悉在菩提樹王下”。我們現在跟隨佛學,對於佛的教化、佛的願力行為都要懂得,而為何要這樣做呢?答案即在下文,我們還是再把它念一遍,再唱下一節: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同學們如法唱誦)
  前面提過,你們出家學佛是為了證得菩提,悟道成佛,不是為了混飯吃,也不是為了吃素、念念經而已。這是要發狠心,突破根深蒂固的貪、嗔、癡惡習,開啟本具的智慧光明,濟世利生。所以說修行人學佛悟道成就時,事情反而更忙。佛是為眾生擔負一切煩惱苦難的,成佛後,乃是利益眾生更進一步的開始。佛是世界上的大忙人,是無事忙的忙人,愛管閒事的忙人。老實說,眾生的苦惱與佛何干呢?只是佛大慈大悲之故,他偏要救,這就是佛的精神。修行人要如此,才是真學佛。
  然而你們學佛是這樣的嗎?若以為到山裡去住茅蓬就好了,這是學自私,是偷懶、是造業,難免貪圖供養之嫌,一粒米、一滴水都是別人供養你的,你不勞而獲,那裡是學佛的精神呢?學佛的精神就在這裡,注意啊!學佛要修福德智慧,濟度眾生,會更忙。更辛苦,不是逃避現實。看看現在好些人悄悄的跑開,說是找個茅蓬清修去,當然閉關清修在學佛的過程中,於某個時候某種情況是有其必要性,然而動不動就要避世隱遁,是否另有隱情呢?至於真正的清修是什麼,一個人怎麼清修,都還是個問題。學佛仍是要供養一切眾生,那有反受眾生平日的供養呢?你有這功德受人供養嗎?無德無能則不足為眾生之福田,除非有“佛陀”這種普利人天的精神,才能接受供養。
  我們請佛住世說法弘法目的何在?“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不只人才有痛苦,一個生命的存在就可以說是痛苦。我們如果從佛法“苦諦”的角度來下個哲學定義:什麼是生命的存在呢?痛苦的延續、煩惱無盡的糾纏就叫生命。十方世界所有生命都在憂患痛苦煩惱中,但眾生都看不清現實,不知也不願離開憂患痛苦--離苦得樂。我也常說:世界上講哲學都有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要人離苦得樂平安快樂而活。而世界上是求不到平安快樂的,只有證得菩提才能解脫這些苦惱。生命真正的安樂是要“獲得甚深正法利”,正法就是佛法,佛法包括一切法。千萬不要說到佛法就只直接想到大殿上的佛像之佛,認為除此以外,其他都不是。世間上一切法皆是佛法,證得般若悟了菩提,則一切法無邪也無正,未證則說正法也是邪法。難道你說你的正,我的就歪了嗎?這是甚深般若的道理,一般眾生難以理解。
  要獲得甚深之正法利,才能“滅除煩惱盡無餘”,證得無餘依涅槃。涅槃有兩種:一者有餘依涅槃--羅漢境界,一者無餘依涅槃--大乘佛道。無餘依涅槃若以唯識法相而言,包含三種涵意:虛空無為,擇滅無為與非擇滅無為(非功用之用)。所謂無為即是無餘,無為只是法相宗以中國古有名詞翻譯的另一種用法。學佛要真正達到涅槃,才能真正滅除煩惱。未證得菩提、涅槃之前,煩惱的糾纏終是難免,就是菩薩也有煩惱,除非圓滿成就佛果。
  大小乘佛法,都講苦、集、滅、道,要滅除一切煩惱,除非得道。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道是滅的因,滅是道的果。只要得了道,煩惱自然滅除。那麼成了道的佛,為何又那麼辛苦的說法呢?像本師釋迦牟尼佛,自己證得涅槃以後,四十九年東西奔波,來來往往的說法,不辭勞苦,就是為了要度眾生離苦得樂。這種毫無保留的利他精神,我們應該學習。所以,學佛不是逃避現實,不是獨善其身。像你們平常只願自己打坐清靜,為了點小事便與人大鬧意見,給人眼色看,說別人的是非,這是學佛人的本色嗎?凡是使眾生起煩惱,陷眾生於憂患痛苦,就是在造惡業,甚至造的是地獄種子的業。所以瞭解普賢行的人,應常使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離苦得樂,這才是學佛的精神,也才合乎常隨佛學的道理。
  這些文字你們看來都懂,但由於缺少好學深思,故懂是懂,始終無法細膩深切地體會經中的奧義。學人要深入經藏,非得切實發求證心仔細參究,並將所讀經文徹底回歸於自己內心不可。一切經論到頭來都超越他人的注解。要直接閱讀原典,以完完全全懇切樸實之心,徹底投人,才可親嘗法味,獲益無窮,現在再唱下一偈: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同學們如法唱誦)
  佛陀身為太子,他以儲君的身份出家,拋開令人羡慕的宮廷富貴,最為殊勝難得。他是真能放得下貪欲等諸煩惱的偉大聖者。“我為菩提修行時”,譬如大家不論出家、在家修行,所為就在求得菩提。可是這一生能否證得菩提,還是個未知數。希望你們這一生便能成就。而這一生證得菩提,也還不算成佛,即使大徹大悟,乃至三身成就也不算圓滿成佛,真正完全成佛則同釋迦牟尼佛與未來的彌勒佛一樣,在無窮的劫數中,要登上教主的寶座。其實也沒有什麼寶座不寶座,它意味著在一期的法運中,出世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宣揚正法於久遠劫,成一代宗師,圓滿無量功德。要這樣才是修行最究竟果位的完成。
  所以,我們現在還只是在這修行的道路過程中而已,為了證得無上菩提而努力,發願與釋迦牟尼佛修行時一樣,生生世世在六道輪回中上求下化,這就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如果在六道輪回中來來往往時,不敢作牛、作馬,你還是個頂天立地的大乘行者嗎?何況說不定來生你便要變豬、變狗啊!千萬要如此學佛發願,“一切趣中”,六道五趣包括天人、阿修羅等一切趣中,都有佛菩薩轉生示現的教化。佛菩薩所濟度的不只我們人而已,所以我們要趕快發願修菩薩行,轉到“一切趣中成宿命”,這樣最後才能圓滿佛果。
  談到宿命,宿命之根和種子,是不會掉失的,就像你們起初學佛,不管是真是假,生生世世下來,最後總是會發心出家精進修行的。這就是阿賴耶藏識中,有這學佛的宿命種子存在,沒有這種宿命的善根,你要他信佛,他是死也不幹的,不可能走上這條成佛之路。那麼學佛又為何要在六趣中輪轉呢?因為在六道中輪轉、精進,能夠面對種種苦難,磨煉菩薩百忍不隳的心態,長養解脫煩惱的智慧,或就重重濟世利生的殊勝功德,轉得愈深,墮得愈深,福德智慧的成就愈大。但這種墮落是菩薩的墮落,乃秉承普賢大行的慈悲願力而來,與一般凡夫貪求五欲,作業造罪的墮落不可同等而喻。所以所謂“一切趣中成宿命”,是就我們發無上菩提心,在無餘趣中修道行道而言。學佛要修到在六道任何一道中,都曉得出家修持淨戒。出家不一定當和尚,和尚只對人道的出家而說,一切趣中都有發心出家的有情。狗道也有狗出家的,像一位同學家中,有條狗生了一場大病,他求大悲咒水治好了它,病癒後,便不再吃葷,這也是一種出家,是心出家,企求跳離畜牲道之苦的初步發心。這就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
  那麼,既然出家講求的是心,為何我們又要有身的形式出家呢?這是為了在某個修道過程,免除情愛欲的拖累,專心進修;同時也為了佛的正法,需要有人示現正式的名份角色來住持傳續。出家修持淨戒,包括了比丘、比丘尼、菩薩、三昧耶等顯密戒律,而其終極的核心是“菩提心戒”。我們現在講的“普賢行願品”正可以作為它的具體表徵,行得普賢行便能做到“無垢、無破、無穿漏”的境界,心中沒有一個垢穢的念頭,並且一切心行“無破、無穿漏”。譬如煩惱生起,就是有破漏,有所遺憾。孔子的門生子夏說:“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這是子夏論為人處事的方便談法,還是有滲漏之處。“大德不逾閑”,根本性的倫理道德不要越軌超過範圍,至於一些無傷大雅的小毛病就原諒一點沒關係,一般人道中的標準也只能如此。其實要做到“大德不逾閑”也頗不容易。而“無垢、無破、無穿漏”的漏盡通境界,在生命修養的層次而言,乃是臻於沒有一點空隙,極嚴密莊嚴的地步,一點小小的戒行都自然而然合於本份,沒有絲毫不如法的差錯。以此標準而言,要修得了無漏果,才能算是真正守戒,也才算是真正出家。
  我們若能隨時安住佛制的道德淨戒中,則可真實體會出寒山詩“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那種心行如明月般無垢、無破、無穿漏,晝夜恒常清淨無瑕的現量境界。如現在你們修准提法,心觀月輪上唵字,二六時中,刹刹那那毫不丟失,在綿密的觀照中,一點念頭來就化開,任何雜想無隙可乘。月輪上唵字之觀想,如果有一時不在,便屬滲漏,如果掉了半天,才再想到提起觀回,這便早就漏光了!問問你們自己,像現在修法,一天漏了多少呢?好像是隨時都在漏丹中,對不對?唉!要努力啊!要真正“無垢、無破、無穿漏”,才是常隨佛學的出家行。再把這一偈全心全意念一道,下麵再唱下一偈:
  “天龍夜叉鳩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同學們如法唱誦)
  上面一偈講出家行,現在則講入世行。“天龍夜叉鳩槃荼”,天是忉利以上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龍是指龍神,夜叉則屬修羅道之一,介於天道與人道之間,勉強可說是一種勇健怒目能飛騰空中的大力鬼,但並非鬼道眾生,另外,鳩槃荼為一種啖人精氣之鬼,以上四者加上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總稱天龍八部,這些佛學的普通常識大家應該曉得,在此不贅。那麼談到入世行,則三界六道中,各類眾生的語言都要通達。這是最初步,而我們呢?人道中各國語言都學不好,怎麼還談得上其他,更談不到為了宣揚佛道而“悉以諸音而說法”了。
  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並非不可能,只要大家能把“陀羅尼”學好、修好,就能通達一切眾生的語言。比如“佛祖歷代通載”,或“高僧傳”中,印度有好幾位高僧大德來到中國,他們原不懂得中國文字,為了翻譯經典,就那麼一入定,一發願,或念個咒子,馬上便能寫出中國字來,雖是不可思議,若修行能到相當的證量,不難瞭解其中奧秘。你們做不到,即是信心、念力、定力、行願等等的修持不夠。“悉以諸音而說法”,當然也包括在魔道中說法,有時是在定中說法。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等都要與他們作朋友,這包括在修學菩薩道的“四攝法”--佈施、愛語、同事、利行--四事之中。要度眾生先得與眾生交往,透過他們的語言,瞭解他們的思想情感,以推心置腹之心,或作種種佈施,或予關懷安慰,乃至同心協力共事,以種種方便幫助對方,如此方好度化。並且不只是以各類眾生的音聲言語而說佛法,像我要你們多讀英文聖經,並且請人開多少世間法的課程,都對佛法的弘布有相當幫助的作用。如果你們將來要到歐美弘法,便要學會英語等外語,而且人家的聖經文化也要懂。對歐美人士講說佛法,光用我們這一套佛學名詞,行不通的。布教師一開口便是般若菩提,不深入瞭解他們的文化內涵與思想觀念,從中因勢利導,則說也差不多等於白說,印度佛法初傳我國的那一段寶貴經驗足供大家仔細回味參考。至於說,講法有人幫著翻譯即可,然而翻譯工作不只是懂得外文便行,如果講者的中文譯者也沒真聽懂,這豈不成了以盲引盲嗎?
  所以你們至少也要趕緊學好“人”的語言,否則這些年的米飯錢是十方的供養,來之不易,將來這個帳怎麼還呢?“佛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千真萬確,能不謹慎惕勵?
  現在大家繼續唱誦接下來的偈子,唱誦時要以我前幾次所提示“心氣合一”的方式,則功效必大,唱吧!(有關“心氣合一”法門,載于“心聞洞十方,當然獲圓通”一文附後。)
  “勤修清淨波羅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同學們如法唱誦)
  剛才要大家好好修學,為什麼呢?因為你們沒有“勤修清淨波羅蜜”,你們外表確是規規矩矩坐在禪堂裡持咒,而內心離精誠專一尚有一段距離。你們心不清淨,所以影響到聲音不夠清越空靈,精神的透發力不足,根本的問題出在菩提心的發起不是很真切。那麼什麼是菩提心呢?簡單的說就是求道這一念心,普度一切眾生這一念心。只要有這麼一念心,精神就來了。菩提心包括很多,大悲心也是,求證宇宙生命本源的心也是,此心要懇切真誠,恒不忘失,隨時隨地“善護念”,有一點不如法,自己就要起慚愧心、懺悔心,因為即使暫時或忘,些許懈怠,都是很嚴重的。假如真能晝夜二六時中道心不忘,則是“勤修清淨波羅蜜”。清淨波羅蜜是括盡一切到彼岸的法門,只要是能使大家達到清淨境界的就是。這種向道濟世的大菩提心一起,念茲在茲,即是清淨波羅蜜,所謂“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自度度他,何患不迅速成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