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勿以善法為執著的藉口



學佛要依四依法修學,無論是在解門上或是行門上,四依法都非常重要。現在很多人學佛,多半是依人不依法。學佛人修學過程中依人不依法,佛法就會衰敗,所以現在叫末法,就是因為依人而修的多。佛法的興盛與衰敗,就全看學佛人是否能依佛陀教誡修學。想學佛必須要依止這四個教法,四依法教導我們:首先要「依法不依人」。再來是「依義不依語」,「義」即是依佛在經典中所說的義趣,而不是只依表面的言語、文字。「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教誡學人在所有佛法當中,要選擇「了義法」,了義就是契合自己的根器,於了生死又能夠真正得究竟利益,這是了義。再來就是「依智不依識」,「識」就是你的感情,你的妄想,也就是情見;「智」就是智慧,無論看經解經,處世待人接物,都要依智慧 ,不要依情執、識見。
在我們道場這裡,提倡念佛、講經、聽經、專修專弘,並沒有流通《弟子規、《感應篇這些世間的典籍。雖然沒有流通並不代表不需要,做為一個佛弟子,若沒有具備這些人天的條件,連人都當不成了,更遑論想成為一個學佛人。但是現在你已經發心學佛,有道是:「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你宿世善根相當的深厚,不往菩提道上勇猛精進,求得解脫,反而退轉道心,退回去學這些人天善法,那就不是一個佛弟子該有的行徑。講座的內容是這意思。並不是說人天法不對或不好。 
眾生聽經不外乎就是墮在兩邊,聽到自己貪愛的,想:正合我意,深得我心,這法師說得好,這道理說得很對。等聽到要放下、捨棄自己的貪愛、執著或好求,就生出種種疑惑,找出種種問題、藉口,認為:「學佛修行有必要這樣或有必要那樣嗎」?種種的問題、藉口,無非是在遮掩自己對娑婆世界的看不破、放不下及種種貪戀不捨。就是對六道輪迴苦覺悟得不夠,還不明白真相,想了生死的心還不真切。在精舍熏修的同修們,善根都非常的深厚,也都已經在學佛,這些人天善法的基礎,相信大家也都具備。你真正發心向菩提道上學習、前進,就不要再退轉。有很多人是自己放不下對世間的貪愛、執著,就拿著世間孝道的說法,來增長自己的愛欲心,增長對世間的貪戀,還說這是學佛的基礎。這樣就不是學佛了。你學這些世間的東西,用這種貪染心在學,用愛欲心在學,以放不下的心在學,保證你學佛不會成就。即使念再多的佛,把《弟子規》、《感應篇》都做到了,充其量也還是個世間人,絕對不能往生淨土,這是真正淨土宗的教義。在這裡一定要說出來,讓大眾能夠真正搞清楚。淨宗往生的關鍵在於「信願持名」。如果不是真正發出離心,即使你把人做得再好,還是個世間人。
反觀:像張善和,他是個屠戶,造了一輩子殺業;阿闍世王殺父害母,惡事做盡,臨命終時,他們真誠懺悔前愆,真正發出離心,真正學佛,他們能了斷生死,靠的是信願。要是一念情執升起來,這叫依識,依著你的情識去造作、修學佛法,這都不能成就,更不要說依世間的典籍了。即使是依《無量壽經》你也不會成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很多人都誤認為學佛,只要把人做好就好了,這實在是佛門的衰相!學佛如果只是要做一個世間人,那可以不用學了,因為你本來就是一個踏踏實實的世間人,世間人有的貪瞋癡你都有,世間人有的愛欲心你也都有,殺盜淫妄也許都做過。學佛若只是想學做個世間人,那就白學佛了。世間的好人,雖然離了殺盜淫,但是出不了三界,事相上也許不放逸,心裡上生死根株卻沒有斷。佛法講的是解決生死根本的方法,不是教我們做世間的大好人。不是不說,不是不提倡,真是因為眾生的情見太重,再一提倡世間法,依這些世間的書籍學習,你去看了只會增長情見。所以才會有人學佛學到後來退心,去搞情情愛愛。學那些不能得解脫,只會越來越苦!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這是大家要能夠明白的。這是「依智不依識」。
為什麼佛教講「慈悲」,不講「愛」這個詞?佛法的遣詞用字,具足了高明善巧的智慧,眾生愛欲的習氣深重,聽到「愛」這個字,想的就是男女,想的就是家庭,就是世間情情愛愛,所以佛不用這個字。佛用「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釋迦牟尼佛用詞的高妙,祖師大德們翻譯經典時,文字的善巧,讓大家看了經典,能夠幫助自己把煩惱放下,把所貪愛的放下。貪心、愛欲心正是讓人痛苦的根源。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提倡讀佛教的經典,經典無論是在文字上,或在義趣上,都可以給與大眾真實的利益。我們落實《無量壽經》的教導,「惠以眾生真實之利」。大家在精舍這裡,想要請世間的典籍,是請不到的,因為根本不流通。精舍裡所流通的法寶,都有嚴格的把關,對於一間新成立的道場,剛開始要建立道風、學風的時候,這是相當的重要。夏蓮居老居士說:「一方正後方方正,初步迷時步步迷」。一間道場成立,它的道風、學風、宗旨,如果不清不楚,後面的學人就無從依止。所以要依佛教的經典,依祖師大德的開示,依祖師大德的註疏,因為他們都是真正有修有證的過來人,依他們的路子走,依止他們的方法來修學,必然能夠跟他們一樣得以成就。如果依世間人寫的這些世學,你要看寫這些東西的人有沒有學佛?如果有學佛,他了生死了沒?他是怎麼往生的?是自在往生,或者仍隨業受報往生?了凡四訓這書固然好,但大家想想看;憨山大師、了凡先生同樣遇到雲谷禪師,憨山大師明心見性了,可是了凡先生對世間名聞利養放不下,還想要做官,想要長壽。雲谷大師也很慈悲,教他持「準提咒」,也確實有效,他雖也得到了利益,但是比起憨山大師,那他是遜色許多了。憨山大師遇到雲谷禪師,受教後是真正明心見性,是了生脫死,把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都放下了,真正得大自在。這才是佛法帶給眾生的真實之利。所以修行要學古德,依古德修學才不會自失大利!無論我們遇到麼樣的境緣,或是麼樣的人事環境,是富貴也好,是貧窮也罷,其實全都離不開煩惱,沒有誰是特別的,全都一樣是帶著貪瞋癡的煩惱習氣。只有佛法能夠幫助你,把煩惱的根斷掉。這件事用世間的典籍絕對做不到,要是能做到,釋迦牟尼佛就不用出世,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就是因為世間的這些外道法,沒有辦法令眾生真正的解脫,沒有辦法「復本心源,究竟清淨」。所以佛才出世在印度,示現作佛。
這個道場學風、道風就是如此。很多人來精舍這裡,想請世間的書,我們會跟他講,這些書別的地方有,精舍這裡專門流通佛陀正法,流通的是佛法,專修專弘。佛法要有人講、有人流通,如果不講不流通那就是滅法,那後來的人就沒有辦法學佛了。我們會堅持這樣做下去,這樣大家來精舍修學,才能夠得到最純正的教法,大眾的護持才能得到真實的功德利益。如果這裡只是一個流通世間法講世間法的道場,那就是夾雜,就是不純。就好像金子裡摻有雜質就不是純金。這是要大家能夠清楚明白精舍的學風、道風。
也不是說你學佛,世間事都不要做,也不孝養父母,也不奉事師長了。佛法的根本確實是建立在師道上,但是,像淨業三福,如果你只做第一條,那充其量只是個世間人。要包含第二福,這是出世福;要包含第三福,這是大乘福報,淨業三福三條是合起來看,合起來落實,才叫淨業三福,如果只做第一條,叫染業三福,這業不淨。只持守第一條,那只是個世間的好人,不是出世間,因為你的業不清淨。如果只做到第二條,雖然比第一條清淨了,但是心仍舊是小乘,沒有發大乘心,不是菩薩心,也不算是究竟清淨!所以一定是三條全部落實,不會是只要前面兩條,或是只要後面那一條,那就不圓滿。三條合起來,你對淨土修學才能夠有根基,才真正會有根本,才知道該怎麼發心,怎麼用功,怎樣解脫煩惱。
在眾生分上,譬如說你接觸到世間法,你所起的就是世間意,這實在是沒有辦法,因為你世間心重。佛法講的是心法,展現出來的就是孝悌忠信,沒有障礙,只是在行孝悌忠信的時候,心必須是離相的,是無所著的。但世間人是有所著,所以稱為世間法。如果你無所著而行孝悌忠信,那就是出世法。是有心法在裡面,這要相當的清楚。雖然事相上做同樣的事情,境界卻不相同。這就是經典上講的,雖然跟佛菩薩站在一塊,處在同一個屋簷下,佛菩薩入的是華嚴法界,你在人天法界,是凡夫的境界。你對境動念,起的是愛憎取捨;菩薩對境生心動念,起的是慈悲喜捨,絕不一樣。菩薩生心動念是真如的作用,是大慈大悲的作用;而凡夫是識心的作用,自私自利的作用。所以,同樣做一件事情,凡夫是先為自己想,而佛菩薩能為眾生想,卻沒有自他二相,這就是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真正的佛法,是「不離世法而行佛法」。但是你要達到這個境界之前,少不得要用功一番,要先離相,要先捨棄所貪愛、所罣礙的,真正能捨棄了,之後才能做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如果一開始就想要達到佛菩薩的境界,功夫不夠是沒有辦法,這就是經典上說的:末法有眾生很發心,想要利益眾生;但是自己貪瞋癡不斷,煩惱習氣不斷。無有是處。自己既無道力,又沒有功夫,就要去幫助眾生,只怕自己會被眾生度走,也會變成眾生,要知道自己的根器。大家現在已經發心學佛了,就不要再退轉,回去學什麼弟子規了凡四訓,說實話,那是給不願意學佛,不是真正想了生死的人種一點善根,拿來培植善根用的。已經能學佛法又能修行了,善根福德因緣就不可思議了!所以只要專注在你現前所學的就好,發真信切願,一心一意的念佛、讀經、用功,就能夠了斷生死,這是真正究竟圓滿的善,這才是真正的善人。《阿彌陀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是講具足信願行的你們。具足信願,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又能真正念佛,那就是大善,這個都是經典上說的,不要錯解佛在經上講的意思,要會聽、要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