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初學人在學佛路上偶而會有疑惑,像:一個人一輩子作惡,為什麼臨終十念一念可以出離輪迴?這是相當好的問題。第一因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持,這是最主要的。再來就是行者善根福德因緣成熟,願意相信,願意接受!一個是自力,一個是他力,這兩個因素具足。
在《那先經》中彌蘭樓王問那先比丘同樣的問題:一個人從出生就開始做壞事,一直做到一百歲,做到他臨命終的時候。臨命終時他念佛就能夠不墮惡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彌蘭樓王不相信,沒有辦法接受。那先比丘相當有智慧,他告訴國王:譬如把一百枚的大石頭放在船上,因為有船的承載,藉著船的力量,石頭不會沉沒到水裡。一個人從出生一直作惡到百歲,因為念佛的力量,承佛本願威神力加持,可以不至於淪落三塗。相反的,如果沒有念佛的力量,沒有承佛的威神力加持,即使只造了一個小惡,這小惡就像一顆小石頭,遇水立刻沉沒。這就是佛力加持,慈悲超拔眾生的不可思議。在《大智度論》說到: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如果他的心力非常強,雖然只有短暫的用功,確實能夠勝過百年,因為是用極猛之力,所以可以超脫。
大家聽到這裡,如果心裡想:那我也等到臨終前再來學佛、再來念佛就好,這種心態就是僥倖。永明大師開示:佛力雖大,接引眾生的願力雖然強,但是如果我們平常不加緊用功,「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那臨終一樣不能往生。所以重點在於平時的用功。
說到十念一念往生,十念必生願主要是接引平生沒有因緣遇到佛法,沒有因緣來學習,卻在臨終前知道了,宿世善根發起,所以用最至誠的懺悔心來學,那是有用的。《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第二十一願:悔過得生願。都是在幫助對於自己能往生淨土沒有信心的眾生。佛告訴你,雖然你一輩子造惡,臨終前真誠懺悔也能往生,重點是要有懺悔心。大家心裡不可以想:反正佛很慈悲,有第十八願和第二十一願,平時就可以懈怠些,可以偷懶。還以為臨終時自己可以作得了主,有把握一定不昏亂,業障也不會現前,一定提得起佛號,到時候就可以憑十念必生願和悔過得生願,蒙佛接引一樣能往生。如果用這種心態在念佛,就不是至誠,不是真正發心在用功。
念佛的力量相當的大,就像大船一樣,即使有再重的業障,因為船有承載的能力,能夠幫助你度脫生死業海,到達涅槃的彼岸。所以那先比丘的比喻,相當巧妙,相當圓滿。換句話說,在這世間如果沒有念佛,沒有修行,做再多的好事,只要有一樣壞事,那也有可能會墮三塗!所以才說,想要了生死,不是靠修福就可以了的。六祖惠能大師講:迷惑愚癡的人,修福不修道,甚至誤以為修福便是道。在修福的當中,心中三惡元來造。心中照樣起貪、瞋、癡,雖然布施供養福報無邊,但還是躲不過臨終要下三惡道,免不了要生死輪迴。這也就是我們提倡福慧雙修的原因。修慧就是有智慧,能斷除煩惱;修福是幫助眾生,自利利他。甚至也能做到冥陽兩利,不但利益現世,這些眼睛看得到的眾生,甚至能利益過去多生累劫肉眼看不到的冤親債主。所以,修行要用至誠心,要福慧雙修。
眾生有深重的習氣,一看到經典講阿彌陀佛有十念必生願、有悔過得生願。馬上習氣就現前,認為修行可以懈怠一點,可以放逸懶散,存這種心態在學,那是沒有辦法成就的。要知道這種心態一旦出現,這就是習氣毛病,就是業障,這就是我們的障道因緣。所以很多人即使看了經典,為什麼習氣還是沒有斷?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習氣現前了,他不曉得自己毛病出現了,還拿著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來增長煩惱,增長貪瞋癡,天天懈怠,所以佛在經上說為可憐愍者。為什麼念佛能夠超度眾生無量億劫生死重罪,其根本原因就是乘佛的願力。這樣子說明,我們就能夠相當的清楚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