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1992年講於香港 第一講
達摩多羅禪經
按:
第一講
我們上課以前先聽孫醫師的報告。
孫醫師的報告:昨天想到有關做人的問題,既然現在沒有境界可見,反而對每一件事的看法就實在一點。人就是人,大廈就是大廈,房子就是房子。有所差別的是什麼呢?就是以前多差別,現在少差別。如此來看報身、法身、化身的差別又如何呢?想到這裡腦子一下爆炸了,眼前一亮每一個人的三身都現在眼前,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每個人的三身都是清清楚楚。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就在那個時候我體會到智與識的關係。以前是識,現在是智。原來每一個人三身都是一樣?這是種性的果報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結果。三身之中所現的少許分別,能轉的是法身,所轉的在報、化二身。因此我看到大道的終極,報身成就,就在不求而得之下示現出來的。
師示:很好。比以前有進步。
我們現在講達摩禪經。我從離開臺灣之前到現在,差不多十年之間,不講真正的佛法。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的佛法沒有人修的。包括你們諸位。儘管標榜自己在學佛,都不是真的,都是自欺、欺人、被人家欺。沒有真正學佛的人。
一般所謂的學佛,都是求菩薩保佑我發財。自己站不起來,靠一個看不見的力量,想要他對我有所幫助,這都是迷信,不是真正的佛法。這裡面有一個問題,世界上是不是有一個看不見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這是人類幾千年來的一個大問題。一切宗教都在我們本身生命以外去求一個不可知的力量來解決問題。這叫做宗教。一般人學佛都是宗教的迷信,沒有資格學佛。
其次,你們學是為了好玩,或者是身體健康,或者是好奇。尤其現在流行練氣功、特異功能等,受到這些影響才來學佛。
第三點,一般學佛的人連做人都沒有做好。人都沒有做好,沒有做對,那怎麼能學佛。我基於這三個理由,幾十年都不講真正的佛法。平常逗你們玩玩的,沒有真正談功夫。現在講達摩禪經,這就是真的佛法了。
要講真的佛法,你們要先認識出世法。佛法是出世法不是入世法。怎麼樣叫出世法呢?拿現在的話來講,所謂佛法是脫離現實。絕對脫離現實,跳出現實,這叫做出世法。你們這些學佛的人,哪一個人能夠跳的出來?不可能。以我自己來說,在我二十幾歲的時候,功名富貴都有了,前途燦爛,我跳走了,到峨嵋山閉關去了。你們哪一個做到了?很多人雖然出家了,可是他們也沒有跳出來。那只是討厭現實生活的形態,換一個生活的形態而已。也不是真正脫離現實。所以沒有人真正有資格學佛,都是鬧著玩的,我騙你,你騙我。
還有一點,大家叫我老師,我到現在還沒承認過哦!我不是老師!你們以為我客氣,不是哦!換句話說是我傲慢。我沒承認過你們是我的學生哦!這是很嚴重的話,不好講太明白,所以只說我不是老師而已啊!
真正學佛,拿現在話來講是追求自己生命的真諦。生命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不是講生命的價值是什麼?不是這個意思。生命真諦——這個生命究竟是怎麼來的?是追求這個。這個是專門的學問。拿現在話來講是個大科學。要經過求證的。要跳出現實的圈子去求證。你們一邊想要現實的一切,一邊想成佛得道。沒有什麼便宜的事。世界上如果有這麼便宜的事。這個要特別聲明。
我們就從孫醫師的報告,三身這個問題講起。佛說我們這個生命有三個身體,摸的到這個肉身,是父母給我們的肉體。這個肉身是假的,是租用的房子,用了幾十年以後一定沒有了。當我們生下來第一天已經開始死亡了。一個嬰兒生下來第二天,比第一天已經老了,第三天更老,前面已經死掉了。所以莊子也講到“人不要看自己活著,人活著是不亡以待盡。”你活一百年也要死的,所以生命等於是在等死啊!所以這個身體是業報的身體,是來受罪的。也就是說你活一百歲是受一百年的痛苦。我們也為了這個肉體要吃飯、要穿衣、要追求享受,這一切都被他騙了。
這個業報之身是不究竟的,是報應來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的身體為什麼天天有病?有痛苦?是業報的關係。自己有病、有痛苦、還不曉得自己業報很重,自己以為了不起,真是一個笨蛋。假使我們的生命活得只有快樂,沒有痛苦,那個才是究竟。可是事實上這個身體不是我的,是借用的,所以這個是業報之身。我們現在的身體是報身,是受報來的。這一期生命,如果身體健康、有錢、又窮又苦、或者是殘廢,是前生的罪孽(業)帶來的。受苦報。所以這個不是道。要找到法身才是道。我們的法身是不生不死的。找到了以後他的功能是千百萬億化身,可以變化出來。這是普通佛學告訴我們的。
我們現在本身就有這三個身。這個肉體是報業的身。男人跟女人在一起會生出孩子來。這也是化身的作用,變化不已。本身也在變化。我們的精神生命是法身。所以法、報、化三身在現在這個身上就可以體會到。
我們學佛真正要追求的是轉化自己的報身。把業報的身體轉化了,轉成無病無痛,在絕對的健康中、快樂中。這個是初步。慢慢的由這個報身證到不生不死的法身,然後起千百萬億化身的作用。這才是學佛的主要道理。至於一般人講空啊!有啊!講什麼禪啊!密啊!都不要談。空與有是講法身的原理。所以一般人學佛談空說有,都是倒果為因,那是佛已經成就了,證到了,所講的最後的東西。我們聽了最後的東西,打起坐來就想求空求有,都是見鬼了。你空也空不了,有也有不起來,這是不對的,所以要求證。求證佛法最基本的要從小乘法門的三十七菩提道品入手。三十七菩提道品要特別注意。
第二點:講修持你們不要迷信氣功。那個是不究竟的,不對的。我們父母所生這個肉體,當生下第一天我們已經死亡了。事實上我們現在還活著,真正活到是以哪一樣為主體?請大家回答這個問題。就是風大,就是這個氣,這點首先要認得。所以中國古人講一口氣不來這個生命就沒有了。佛也說過生命的快速就在這一呼一吸之間。但是這個呼吸是外表的現象。能呼吸的是什麼?這個地方找到了,你才能真正修持,然後也懂得密宗,懂得氣功,懂得道。
第三個問題:我在如何修證佛法中也講過,佛告訴弟子們修行的十個法門,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佈施、念安那般那等。安那是出息,般那是入息,這是兩回事,不可以混淆。我們平時頭腦不夠清楚,把一呼一吸連在一起。
我們這個身體是由地、水、火、風、空這五大所構成的。可是五大的性能是分開的,水是水,氣是氣,它是偶然組合來構成這個生命的存在。所以念身是另外一個法門。第九個是念休息。念休息對於現代人來講很重要,一般人的腦子隨時都在忙亂中,沒有休息過的,促成快死。所以真正休息足夠的人很不可能。並不是睡眠是休息,而是說真得定、放下、那才是休息。所以楞嚴經上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歇就是「休息」,真的放下來休息了就可以得道。你們打坐也不是算休息,因為你心裡頭還鬧得很。
第十個是念死。念死很重要。所以佛所歸納的十念法門,第一個是念佛,最後一個是念死。你想成佛要做到念死,隨時都會死,要把死看清楚。沒有一個人是永遠活著的。你忙碌了一生最後是為了死,可是你們只曉得忙碌,沒有準備死,很可憐。所以我向大家提到過,佛的這十種修持法則最重要的是念出入息。
道家、密宗都有修氣脈的法門,甚至於天臺宗的六妙門都是從氣來的。我常說你們學數息觀,還是學會計?光去記那個數字幹什麼?所以真正數息,要怎麼數?有方法。
你們要注意。因此六妙門,還有密宗的修持,都是根據增壹阿含經裡頭,佛教羅睺羅修行的法門,就是安般品。這個資料我們今天不講。你們回去先看。
你們要注意。因此六妙門,還有密宗的修持,都是根據增壹阿含經裡頭,佛教羅睺羅修行的法門,就是安般品。這個資料我們今天不講。你們回去先看。
「安般」就是安那般那,就是「出入息」。小乘的法門、大乘的法門都是以這個為基礎。
今天主要的課程是達摩禪經。這一本經翻譯很久了。文章翻得並不好可是你們要注意,這一本經是翻譯在一千多年前,佛法進入中國不久,而且是由印度的法師傳來中國,他自己先學會中文再翻譯的。很難得。
今天主要的課程是達摩禪經。這一本經翻譯很久了。文章翻得並不好可是你們要注意,這一本經是翻譯在一千多年前,佛法進入中國不久,而且是由印度的法師傳來中國,他自己先學會中文再翻譯的。很難得。
“修行方便道 安那般那念退分第一”
這就是說我們要學佛,修行做功夫,觀想也好,念佛也好,念咒子也好,聽呼吸也好,都是方便道,不是究竟道。怎麼叫做方便呢?是一種加工的方法,入門的方法叫做方便。不是它的目的,目的是究竟哦。這個方法講什麼?修這個呼吸出入息,安那般那,修這個法門。什麼叫做念退分呢?譬如說你修了一段時間都沒有進步,懶得去搞了,就退步了,叫做念退分。這個念頭,這個精神,退道了。
前禮牟尼尊 熾然煩惱滅
流轉退住者 度以升進道
修行微妙法 能離退住過
亦滅一切惡 成就諸功德
他說頂禮釋迦牟尼佛。我們凡夫心中的煩惱如火一樣的燒,但是修安那般那這個法門,煩惱就會清淨的。流轉退住者:可是修行人都在輪回中,永遠跳不出來。甚至有些人修一修就退道了,沒有信心了。他說我要引導你們以升進道,怎樣去求進步。修行微妙法、能離退住過。所以修行要懂得這個方便的方法。這個方法很微妙的,你真正理論上懂了,去求證,能夠離開退道的心,離開了退住的錯。也能消滅心中一切的罪惡,可以成就一切修行的功德。
“佛世尊善知法相,得如實智慧,滅煩惱盛火,出熾燃之宅,乘諸波羅蜜船 度無量苦海。以本願大悲力故不捨眾生。為諸修行說未曾有法,度諸未度,令得安穩。
他說這個法門是釋迦牟尼佛這位大導師,他善解一切法的現象,已經得到了真實智慧的境界。成了佛。已經滅除心中一切煩惱了,得到究竟的快樂,跳出了熾燃的火宅了。所以他成佛了,然後把他的經驗告訴我們。乘諸波羅蜜船度到了清凉的彼岸。已經度過了無量苦海。但是佛以本願大悲的力量,要把經驗教給我們。他的悲心不願意拋棄了任何一個眾生。因此佛為修這個法門的人,說了平常不曾說過的法門。他是為了要引導沒有跳出苦海的人,也使他們跳出來,使一切眾生成佛,都得到安穩快樂的境界。
謂二甘露門,各有二道。一方便道,二勝道清淨。具足甚深微妙,能令一切諸修行者出三退法,遠離住縛,增益升進,成就決定。盡生死苦,究竟解脫,兼除眾生久遠癡冥。
甘露是比喻諸佛菩薩不可言喻的聖水,你喝下去百病皆除。甘露也是我們做功夫到一種境界的時候,從頭頂起,從腦下垂體下來的一種甘味的液體,從頭頂下來。
他說甘露門有兩個方法。第一個叫做方便道,第二個是勝道清淨。他說這兩種方法具備了非常深奧、非常微妙,能令一切修行的人,跳出了三種退步的境界,遠離不能進步,被煩惱所束縛、所困住。增益升進:使你一步一步的進步,決定可以成功,可以跳出生死之苦,得到究竟的解脫。兼除眾生久遠癡冥:修這個方法同時可以除滅,一切眾生沒有智慧,長久的癡迷,可以跳出這個無明的境界。
佛滅度後,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難、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優波崛、尊者婆須密、尊者僧伽羅叉、尊者達摩多羅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羅,諸持法者以此慧燈次第傳授,我今如其所聞而說是義。
他說這個法門是釋迦牟尼佛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的。歷代這些成就的祖師,以此智慧的法門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翻譯這本經的人說,我現在把這個法門說出來。
我今如所聞 演說修行地
方便勝究竟 如其修所生
修行於善法 先當知四種
退減住升進 決定諸功德
我現在把歷代祖師傳承下來的方法,演釋開來,修行一步一步的功夫,由方便道到達勝究竟。如其修所生,修行於善法:好好去修行這個呼吸法門。應當知道有四種現象。哪四種現象?修行退,退步了。住,也沒有進步也沒有退步,停留在那裡。升是升。進是進步。所以他這裡講修行用功是很科學的,分析很嚴謹。決定諸功德:這句話說你修行怎麼會退步呢?怎麼會停止呢?怎麼樣升進呢?這個中間有決定性的。一步有一步的功德,這個功夫有成就了才叫功德。
先當起等意 習行慈心觀
須當止瞋恚 令暫息不行
煩惱暫止息
他說做功夫不能進步,第一個同你心理影響大有關係。也就是說你的慈悲心還沒有發起。他說做功夫起等意,要起平等的意識。就是說我們修行打坐,做功夫,不是為了自私自利,我修行好了是為了幫助別人。你先要有這個心。如果以自私自利的心來修,不會成功的。先要起平等心意,習行慈心觀,習慣自己的心理,要愛一切人、一切眾生。要發起慈悲心,沒有慈悲心你不要談修行。我們大家學佛都是自私自利,都是為自己,要別人來慈悲你,不是你去慈悲人,這個心理自己沒有檢查出來,沒有用的。
還有一點很重要,要止息瞋恚心。怨恨別人,埋怨別人,生別人的氣,都是別人的錯,自己永遠是對的。這是嗔恚心,這個瞋恚心不能止息,不會進步的。
令暫息不行:要你真做到慈悲心你做不到,但是假裝一下,暫息這個瞋恚心不動,煩惱要暫時把它止息了。換句話說,你要做呼吸的功夫,你這個平等的慈悲心沒有生起來,你想修這個法門做不到的,所以不會有進步。
次當淨屍羅 屍羅既清靜
三昧於中起
屍羅就是戒律。尤其是男女的性行為必須要停止。戒律清靜了你才能得定。三昧是梵音,意思是正受,正正當當的領受。玄奘法師另外翻成三摩地,就是定境。那個定的境界就生起來。
三昧已修起 觀察應不應
善知應不應 修向所應作
既向所應作 專念系心處
他說你慈悲心生起來,戒律清靜了,這個三昧境界已經有了。這個時候你要觀心了。觀察自己應不應,不是坐在那裡沒有思想,這個思想來的是應該、不應該。譬如說你坐在那裡背部發脹,那代表骨節有問題,你是應該動一下或者是不要動呢?這個就要有智慧觀察了,這就要依靠真有修持的老師了。要知道應該用運動或者吃藥來幫助,或者是不動忍一忍,讓他自己過去。
修向所應作:修行方向應該這麼作。既向所應作:確定了這個方向。專念系心處:最後要專念一心了。什麼叫做系心?就是你把心用繩子一樣拴住,你心不向外跑了,到這個時候你做到心系在那裡不動了,每一個思想,每一個感覺,每一個動向,你都很清楚。但是專念的心在這裡拴住了,你曉得心拴住了才可以修這個出入息。上面所講的都是準備的功夫。所以你開始就要聽呼吸、閉氣、計數啊,都是自己搞的,沒有用的。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這個時候你定下來,心裡頭發生快樂之感。心定下來,不再向身體外面亂跑了,才開始正觀。依風開始,我們這個鼻子它自然在呼、在吸。譬如你們現在一邊聽課,鼻子照樣在呼吸,大家都沒有感覺到自己呼吸在動。為什麼沒有感覺到?因為你沒有系心一處,心沒有收回來,所以沒有感覺到自己的呼吸在動。等到你心收回來,自然曉得自己呼吸的來去。正觀依風相,要觀這個風。
正觀依風時 其心猶馳亂
止心在入息 如系調禦馬
這個時候你心定了,聽這個呼吸、感覺這個呼吸。正觀依風相,依風是我的感覺思想,心和氣兩個合為一了,兩夫妻一樣相依為命,這個時候你心跟氣兩個配合了,正觀依風時,其心猶馳亂:你的心還在亂跑,要怎麼樣不亂跑呢?止心在入息。你感覺到這個氣進來了,就不放出去,忍在這裡,止心在入息上,這是第一步。這就是所謂的寳瓶氣了。並不需要另外吸一口氣,自然進來,你心停住。開始時很短暫慢慢練習。止心在入息。
安般者二種:一見。二觸。鈍根不見。
他說這個氣由鼻子開始,到全身的毛孔都在呼吸。整個宇宙同我們的生命都是在呼吸往來的。他說修安般有二種現象。
有一種修持高明的人,他看得見氣同我們生命的關係,怎麼進來,怎麼出去。第二種是看不見有感覺。我們普通人只有感覺看不見。為什麼?因為我們是印出鈍根。
如系調禦馬,這個時候心和氣相依。進氣的時候停止,如一匹馬一樣,把它拴住。哪一匹馬會那麼乖,讓你拴在那裡啊?要有方法
心既止入息 思惟正憶念
冷暖與輕重 柔軟粗澀滑
這個現象要注意。你打坐起來隨時定在入息上,這一匹馬慢慢拴嘛,拴了以後馬就乖乖站在那裡。你的心同馬一樣到處亂跑,你這個息等於是拴馬的繩子,你要把他拴好。心定在入息上。這個時候你有思想沒有?當然有。思惟修嘛。
思惟正憶念,心和氣合一,這個時候你身體內部,會因為身體健康不健康的關係而有這些現象,有時候全身發冷。有時候發暖。有時候感覺身體輕靈的飛起來。有時覺得身體粗重的不得了。有時候身體連骨節都軟了。有時皮膚的很粗很癢,藥都吃不好。有時澀,皮膚長出一粒粒的東西來。有時皮膚變得很滑,不但是外面,裡面自己也感覺到。有時大便是通的,有時不通。這裡只講八種,還有酸、痛、脹、癢都會發生的。
修行諦覺知 隨順善調適
於觸複不了 是說修行退
上面告訴你這些現象是必然的,所以你在修行的時候要諦覺知。“諦”就是很仔細。“覺”是要感覺到。“隨順善調適”,跟到他的境界,善於調配。你要懂得醫藥,懂得作功夫把它調整過來。這裡只告訴你原理,要你調到舒適的境界。“於觸複不了”,你修了半天對這些現象都感覺不到,知道了又沒有方法去對付,這叫做修行退步了。
數一以為二 數二以為一
至九猶錯亂 是說修行退
這裡講數息觀,我們這個氣出去了知道,進來也知道。比如數入息,進來數一,氣呼出去了。再進來數二。數到第三、第四結果忘了,這個思想配合不起來。數一當成二,數二當成一,搞不清楚了,是說修行退。心沒有專一不算。
還有一個方法是數到十以後,再由十倒數回業數到一。再由一數到十。每一數都要念念清楚。這個進來的氣越停越久的話,真正的寳瓶氣就來了。你身心的定力越來越大了。至於說氣功治病,那不是問題了。這是講數息觀,佛並不是叫你做數習觀哦!這是假設你修數息觀,而數到心錯亂,這是修行退。
若于修行退 更數從初起
十數滿足者 遠離諸過行
假定修行退步了,重新再來。數一到十,十口氣不亂,心境不亂,你已經差不多了,遠離諸過行,這就不錯了。
不修與過修 或有異修起
有此諸過生 是說修行退
不修是自己不想修了,心裡起了反感。或者有些人過度的修習,或者有異修的心念起來。比如說念佛好吧!觀想不錯,轉來換去,有這種毛病出現,都是修行退步了。
修行若俱數 心懼生惑亂
惑亂若增長 是說修行退
修行若俱數,一般在進修的階段,用數息來攝念。數的觀念最後要丟掉,你忘不掉,一天到晚像數鈔票一樣,一、二、……十。你這是在幹什麼?自己的心或者起害怕了,這個法門恐怕不對吧?修得沒有利益,自己煩惱又來了。這個惑亂的思想增長了,是說修行退。心理障礙起來了,是修行退。
氣息不流通 衝擊於鼻面
頭頂悉苦痛 內或絞風起
息亂失其道 而彼不知治
身體極燒熱 其心生憒亂
四種既錯亂 依風極違諍
修行欲令息 而不善方便
不知對治法 是必疾退減
他說有時候你修行,你身體不一定對,或者感冒,或者內在有病氣息不流通。你身上的氣息不流通,鼻子這裡堵住了,太陽穴這裡痛,頭頂這裡痛,那就證明你身體裡頭有病了。所以有些人打坐會怕冷,其實並不是怕冷而是反應靈敏。所以這個時候氣息不流通,鼻子、頭頂都不對了。或者身內有一股力量在絞動,這就是絞風起,氣路不對,氣沒有歸元。
息亂失其道,息亂了,不照奇經八脈,三脈七輪的路線走。所以修行要懂得醫藥,什麼都要懂,要知道對治的方法。自己不知道對治,身體就會發燒、發熱。慢慢思想也亂起來了,乃至發脾氣,或者性欲增強了,各種毛病都來了。這四種會錯亂都是氣息不調的關係,你想要修行到達一個寧靜安祥的境界不知對治法,很快就會退步了,不想修了。
修行緣入息 而反緣出息
修行緣出息 而反緣入息
于二心俱靜 是應修行果
寂止定意生 而複更求數
有此諸過謬 是皆修行退
他說修出入息的法門,應該修入息,你反而修出息,或者應修出氣,比如說你今天心裡很煩燥,甚至欲念特別重,要趕快修出氣,把氣呼出去。當你修出氣的時候,你又起一個念頭,改修入氣。像這樣應該修進,你修出,該修出你修進。於二心俱靜,進也好,出也好,如果你心境很平靜是對的。寂止定意生,如果得到定的境界,這個時候要立刻放棄了數息,不計數字了。如果在這個時候更來數,就發生很大的過錯了,反而修行會退步。
急喘而安般 則令念錯亂
由是錯亂念 修行心發狂
其心發狂故 不知應不應
於二無分別 是說修行退
他說當你呼吸還沒有調整好,你就修止要把它停止,這樣亂來的話,實際上那個不是氣而是風。急喘而安般這反而使你的思想亂起來了,會火氣上來。這樣子你妄念會更多,甚至睡不著覺,心就會狂亂,脾氣會越來越大。其心發狂故,自己也不知道應或不應該,於這個應該與不應該之間不曉得調整。這會使你修行退步的。
修行數已成 息去亦隨去
去已處處住 於彼善觀察
既觀令息還 還已起清淨
不善知大種 是說修行退
「數已成」是說心氣合一了,得定了。呼吸好像停止了,自己不要呼吸了,心很定。這個時候就不要數了,就要隨息了,這個氣出去,跟到就空掉了。空掉了以後如何?一切皆空。你到空的境界不要怕。去已處處住:氣也停了,好像呼吸都停上了,死亡了一樣,很舒服。於彼善觀察:要進這個境界仔細看清楚。既觀令息還:身心內在是一股清淨。不善知大種:這個時候要認識氣,如果不認識也是退步。
長短悉分別 遍身盡覺知
身行漸休息 一切應決了
於此不善知 是令修行退
你在修這個法門的時候,氣出來長你知道長,短你知道短。長長短短你都清楚了,而且全身內外氣都充滿了,你都知道。這個時候身體非常快感安祥,完全達到休息的境界。一切應決了,自己要認為還沒有到,或者還求進步,或者覺得自己氣候不到,那就糟了。於此不善知,你自己智慧搞不清楚,反而退步了。上面所講的同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四念處有關係。
知善亦知樂 勤方便意行
當複製心行 令不至掉亂
這是初步從修氣開始慢慢進入心境,非常的高興。喜是心理的狀態。樂是身體的輕鬆快感。努力的勤修安那般那這套法門,心意和氣配合為一,漸漸使心的雜念妄想清淨下去。制心不動,可以慢慢到達初禪的境界,這個時候才不會散亂,也不會昏沈。下麵有小字注解,說這是受念處的境界。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還有心理上的憂喜,共有五種。
次分別知心 修行正觀察
又生欣悅心 還複攝令定
非是不定心 定已心解脫
其次呼吸停止了,要觀心了。每一個思想,每一個心裡動念都很清楚。觀心法門,每一個思想念頭,不觀迎他來,也不拒絕他來,來了就來了,過去就過去了,慢慢生出無比清淨的喜悅。那麼呼吸和心境都定住了,隨時在定的境界。定了以後此心得解脫,煩惱分別不起了。這個時候身心可以得到解脫,解脫什麼?解脫煩惱。
善修解脫者 不令心退沒
若人退減分 則無有解脫
觀察無常斷 離欲與滅盡
出息入息滅 是名修行勝
善修解脫的人,這個心永遠是清明的。如果退化了,退滅了就解脫不了。所以小乘修行得解脫,由安那般那入手,最後是觀心哦!觀察諸行無常一切皆空,然後離開一切欲,一切妄想,欲都沒有了,離欲得四禪定,最後得滅盡定。得到定的時候呼吸就停止了,不呼也不吸,這是修行的勝境界。
如是十六行 自在心回轉
覺觸之所獲 見得亦複然
上面所講的十六行,由呼吸開始達到觀心的境界。觀察自心的法門。自在心回轉了,由感覺開始起修。見得亦複然,最後見到空,得到定的境界。
若於見與觸 不善識分際
是過應當知 無智令修退
所以說心的境界要看得清楚。見道不是眼睛看。觸是感受得清楚。如果這個分際沒有搞清楚就不對了。所以對不對你應該知道,如果不用智慧的觀察,隨時會退步的。
修行上增進 不應緣於下
緣下亦如是 不應上增進
修行一步有一步的功夫,當你還在基本的法門,你不要先跳到前面一步。當你已經進到前面了,就不要再去管後面。
苦見二增進 心住而等觀
任之則自成 還到修行處
見世間一切皆苦,所以努力增進。此心平等而住,聽其自然,還到修行處。
這一本經告訴你怎麼是修行退步,這個教授法很好,先告訴你失敗的,到後面才告訴你正確的、成功的。
1992年3月28日講於香港
第二講
孫醫師報告:老師突然從《指月錄》轉到《達摩禪經》。我也由參禪改為出入息。我也覺得數出息使身體感到舒服。於是就依照經文中的指示修習,我依正念於定中開始數息,原來在定後要數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萬念已經放下,哪有時間去發起數息的念頭,但是也開始數息了。數到第三個出息時,一時之間自己就跟著出息一下子就出去了。這個現象很難解釋,四周變成深藍色的天空,滿天一望無際的星星,有大有小。自己觀察了一會兒就定下來。由粗的觀察轉為細的觀察,慢慢的,我也覺得我也是這個空間的一部份,好像飄飄浮浮的,感覺上是無牽無掛,了無一事。忽然我太太叫我,我便跳回這個現實的生活中。
師示:這是孫醫師的報告,這報告裡頭有很多的問題,剛才諸位聽了,不知道注意到沒有?等一下我們再討論。大家來聽課,沒有進步就是沒有做小學生的精神。我一輩子不做人師,這不是客氣,真做老師不是這樣子。我一輩子立志不做老師。為什麼?沒有一個我看得上的。後來學佛以後,看到很人做法師,做上師,都墮落了,被人捧得墮落了。這個墮落比什麼都嚴重,叫驕慢墮。所以我一輩子希望坐在學生的位置上,不做人師。雖然各地都叫我老師,其實我心裡沒有答應,這是講內心話,你們不一定懂。但是我有時候也擺起老師的架子,真要講佛法的時候,打禪七時,很嚴厲的,你們都受不了。我誰都罵,不管你什麼地位。走路不對也罵,態度不對也罵。所以很多人受不了。在這十幾年已經沒有真正講過佛法了。
人求學為什麼沒有進步?尤其到了中年以後,自己當自己是一個大人。人對老師最恭敬是小學階段,到了中學對老師的態度馬虎一半了,到了高中就更嚴重了,到了大學心中根本沒有老師了,也沒有自己,自己也忘了,所以永遠沒有進步。讀書畢業進了社會,根本就是墮落。這是沒有尊重自己。
我自己十幾年如一日,讀書也好,做事也好,我自己沒有一分鐘馬虎過,人家說我學問好,那是假的,努力來的。你看我現在那麼大的年紀,有時候想到佛經一句話不清楚,我可以一夜不睡,非要把它翻出來不可,還是這個精神。你看我生活很馬虎,我從小到現在自己的規律很嚴格。哪一分鐘該做什麼,都有規律的。長大以後,因為為了別人的事情而妨礙了自己的事情,先將就別人,把別人的事辦好。但是自己的事還是要補上。這是第一點。雖然是笑話,可是你們真要學佛法,雖然我講的是笑話,要比鞭子打在你身上還痛苦。有這個精神才能學佛。因為你們年紀也不小,社會地位也高,不用這個方法是不行的。
第二點:為什麼我們要講《達摩禪經》?這是講真修實證做功夫的。我們打坐修行,你有沒有想到把自己的身體丟開。為這個身體我們受罪很多。念身不淨:我們活了六十年,一半在床上,只剩餘三十年了。十歲以前不懂事,老的時候十年沒有用,去掉二十年了。再去掉三餐吃飯,大小便,講戀愛,真的活到做人沒有幾年,你把時間算一算。而這幾年我們大部份為身體在忙,穿衣,吃飯,生病等,你看哪一樣不為它忙。
此身不淨。不說跳出三界,跳出這個身體都做不到。但是這個跳出,不是孫醫師報告的跳出。所以隨時要念身不淨,要有這個警覺性。這是顯教的教理。如果進一步跟你講密教的修法,那又不同了。密法也是從這個教理來。我身不淨,要把它轉過來變成乾淨,很難。小乘修法念身不淨,證得空性,證得阿羅漢果就走掉了,這個身體不要了。如果修密宗,念身不淨以後,還要用念力把它變過來,這就難了。這個就要從安那般那入手。
念受是苦:你看我們感情上,思想上,一天到晚都是煩惱。所以修密教是身轉了,感受則是時時刻刻在極樂的境界裡,只有樂沒有苦。
念心無常:要一念萬年定在那裡。
念法無我:報身、化身都要成就。所以叫你要注意配合教理。
下面這個五根、五力。你們現在學佛根都沒有紮好,怎麼會發出力量?一點定力都沒有,毛病一大堆。你自己的定力不夠,這個習氣業力的力量改不了的,要注意這個。你看五根第一個是信根,你真信了沒有?沒有。信根、定根、念根、精進根、誰做到了?也就是說要把根紮穩了,以後才能變成力量。譬如說你力量有了,真必要的時候,拿一根手指頭就可給人家治病,這是定力,念力的問題。
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等。念覺支有好幾種,譬如說心裡起一個念頭,自己知道了,應不應該,就是念念本身都要知道。另外每一個起心動念,念念清楚,得了空,得了清淨,這個是念。那麼這個裡頭有個擇法覺支,比如說空的境界,這個空是偏空,還是正確的空,或是感覺的空。譬如剛才孫醫師的報告,身體跟到出息出去了,這個對不對?不對。他沒有懂出息的道理,這個就是擇法覺支。譬如修白骨觀,四個字最重要「知時知量」,道家叫做「火候」。師父可以告訴你做菜的方法,火候是沒有辦法告訴你的,這個要靠自己。你念咒也好,修出入息也好,哪個時候該多修一點,哪個時候該停止,要知時知量。擇法覺支包括很多,大家聽了這個東西,聽了要背來。
剛才孫醫師的報告,六妙門你知道嗎?第一個是數,第二個是隨,第三個是止,再來是觀、還、淨。天臺宗的小止觀六妙門也是根據《達摩禪經》來的。一開始是數,數到心定了,每一念都沒有忘記,就不要數了,要隨息了。進來跟著進來,出去跟著出去。不只鼻子,乃至身體每一個毛孔都在呼吸,心息配合為一了。然後止息不呼也不吸。如果止息定久了,得初禪、二禪、就可發神通了,真正的神通。如果神通發起來,般若智慧還沒有通,還是外道,還是魔道。可是也是道。如果真到止息境界,心也停止了,念不起了,呼吸也停止了,定久了以後要起觀慧。要觀察正思惟,這是觀。觀了以後,曉得一切功夫、一切境界,都是唯心所造,身心皆空,回到本來淨土,這是還。然後身和心通通空了,我所在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我的身體就是阿彌陀佛,乾乾淨淨,一念不生全體現,這是淨。大概提一下,至於怎麼止,一步有一步的功夫。實際上我們每一念都可以有六妙門。比如你一上坐,數也好,不數也好,很清淨沒有雜念,已經到達隨息皆段了,你就跟到第三步止了,然後起觀。一念之間就可以俱足六妙門,到達清淨的境界啊。
我們上次講過,為了身心健康要注意入息。達到止息可以治百病,甚至可以不死,如果要不死,自己把息止住了,定住了,就可以不死。這些都是實際的功夫境界。所以真到達了止息,這裡頭東西就多了。
你的心跟著息出去了,你沒有專一,你知道嗎?換句話說,你覺得跟著氣出去了,你覺得看到太空。我問你,你身體還在這裡沒有?你這個肉體有沒有死亡呢?當然沒有死亡。既然沒有死就還有出入息,可見你的心念沒有跟到真的息。是妄念的出入息,你知道嗎?你跟本沒有得止啊。這次我特別為你開這個課,就是告訴你隨時要注意四加行。四加行一步有一步的功夫,暖、頂、忍、世第一法,真正得了止,一定發暖。一步一步的功夫都有四加行。
什麼叫暖?心暖;心裡的行為暖。所以自己的思想,自己壞的習氣,譬如愛嫉妒啊,愛發怒啊,好名啊,好勝啊。慢慢自己的起心動念都覺察到了,這是念覺支。都知道了,知道了以後呢?就如黃醫師剛才講的,明明覺得這個人很討厭,自己心裡頭氣極了,討厭極了但是也不能露出不悅的樣子。慢慢的就覺得不是那麼嚴重了。這個討厭的心生起來,你覺察到了,轉為慈悲,甚至慢慢真正變成愛心了。這是心暖了。在功夫方面,到了暖位,整個人像泡在那個熱水裡頭一樣。得暖以後,慢慢頭頂這裡,一直線一樣起來。這個時候,你心裡怨恨的心起不來了。所以頭頂打通了,妄念才起不來。這個時候所生起的思想都是智慧的境界。
什麼叫忍呢?我們忍氣怎麼忍的?本來想揍他,吞一口氣,自然就會停下來。那個時候呼吸停掉了,雜念切斷了,就是過去心不可得,末來心可得,現在心空了,這是忍的境界,切斷了一樣。那麼這個時候到了世第一了。並不是說你成佛得道了。在世間上你是第一的。這是身心兩方面。所以三十七菩提道品配合,都要真的做功夫才能做到的。佛法是要真修實證的功夫,不是普通講書。你們反復的去研究。不要聽完了就擺到一邊去,浪費你的時間,也浪費我的精神。
勝念己成就 懈怠竟沉沒
是則為退像 無堪於所求
所以你修道做功夫,這個念已經有一點境界了,就像孫醫師的報告,己經有一點境界了,但是因環境的影響,或因生病的影響,懈怠了。懈是鬆懈,怠是怠慢。我們自己原諒自己,鬆懈怠慢就會陷入昏沈。譬如說我今天應該用功,可是因為其它的事就馬虎過去了,你這個修行就沉沒下去了。至於說去睡覺則更嚴重了,這是修行退步的現象,無堪於所求,不會有進步的。
不染汙無記 起諸煩惱退
垢濁熱焰生 由是失正見
你們都不嚴格的要求自己,你們看三十七菩提道品,你自己檢查一下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每一項都離不開精進,努力的求進步。《大學》上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謂苟日新就是說今天的成就進步都不算,要求明天更進步。所以我們懈怠沉沒、不精進。他說無堪於所求。不染汙無記:什麼叫不染汙呢?我什麼事情都不想,外面好的、壞的都不管。可是這樣子好不好呢?好啊。這也是一種修養方法,可是你卻在無記中。你的頭腦整天昏昏沉沉的,記憶力也沒有。什麼事情都不清楚就是昏沈的階段。起諸煩惱退:會慢慢因昏沈而起煩惱,而退墮了,這個樣子會影響到你的生理垢濁而熱焰生,身體內都會發炎,因為這個樣子修行的正見、智慧起不來。
振掉或閃爍 浮飄粗澀滑
是五退減相 修行應分別
振是心裡頭很散亂。掉是掉舉。心裡頭不安定或者閃爍,思想不能清淨下來,像閃電一樣亂飛。那麼這個時候就如剛才孫醫師的報告,有飄浮在外面的感覺了。浮是浮在水面上的感覺。有些人做功夫,覺得上半部浮起來,下半部沈下來。這要功夫境界才知道。飄是飄到外面去,孫醫師的境界就是飄。粗是有時候感覺到身體非常粗,很難過,好像生病一樣。澀是身上起疙瘩一樣。或者是皮膚非常光滑。他說發生這五種現象,你要警覺到,這就是退減相,應該要分別清楚。
望遠絕所希 有見己墜落
還顧睹深嶮 是皆退減相
修行一段時間以後,會覺得搞了半天,沒有希望了。你們有功夫境界,我都沒有,覺得很失望,很絕望。這個佛法到底是不是騙人的,好像前途渺茫,不知道怎麼辦。絕所希:自己所希望的一點都沒有了。有見:我不如現實一點,討個老婆,生個孩子,或者去跳舞。都落於有見裡頭。你是求空,結果墮落在有的現象裡頭,己經墮落了。還顧睹深嶮:修行還要盤腿,四禪八定幾時到?這個沒有意思,看起來好像很深的深坑一樣,搞不好會掉下去,很危險。有這心理現象起來,是退減相,退道了。
長病誦止諍 多業遠遊行
彼時解脫種 是五退減因
人為什麼會生病?業生的。業是前生宿業種子帶來的。這一生的病苦,他本身已經在地獄界了。因為病痛使他沒有時間用功。這就要懺悔,這個就是前生的業報。誦就是背書,讀經之類。止諍:停止在意見上諍論。學理上搞不通,一直在文字上、意見上諍論。多業遠遊行:到處走。像這種情形想得到解脫,不可能。解脫種子沒有,是五種退減的原因。
信戒聞舍慧 於是漸衰退
身重與惛鈍 耽睡及沉沒
是五應當知 修行退轉相
信是正信。戒是守戒。舍是隨時放下。慧是智慧。如果幾種現象,因多病,因遠行,因事業等。對於正信,對於守戒,對於多聞,對於放下,對於慧的境界不會起精進,於是漸漸衰退。這個果報是什麼呢?身體感覺到不輕靈了,有病的現象。頭腦昏沈了,那麼這個時候喜歡睡覺了,耽著睡眠。或者上坐就昏沈。這幾種現象都是七覺支的擇法覺支,自己應該要觀察清楚,這是修行的退轉相,換句話說,你一天沒有進步就是退轉相。
恐怯多豫猶 驚畏不欣樂
懈怠離所欲 不回向修行
不習過修習 是二俱為失
彼時解脫種 於是修行退
恐怯是起恐怖的心理,怕魔障,膽子小,不敢精進。恐怕我這一生沒有希望,猶豫不決。恐怯是一種,豫猶是一種。驚畏:有些人進步了,他卻害怕了。有些人修行沒有現象出來,沒有進步起驚畏。這是第三種。
第四種是不欣樂,不高興這個東西。我看過很多,有些信佛的人後來去信基督教了,基督教信了兩天又不幹了,信回教去了。也有些人別的宗教信一信,又跑來學佛。這種心理現象,都是心理懈怠。換句話說己經墮落了。
第五種是懈怠離所欲。甚至於已經修行有好的境界,想丟掉。
第七個是不回向修行。回向是佛學專有名詞,這個很難解釋。比如說我年輕的時候,向法師頂禮,法師馬上給你回禮而且會說:「回向十方一切眾生」。也就是說他不接受,把你的功德回轉給一切眾生。什麼是回向?我們這個世界都有回向,回向就是果報。你在這裡丟出去一個東西,它轉一個圈還是回到你這裡。你想害人最後是害自己。你能處處恭敬人,最後是恭敬自己。回向是物理作用,你到太空就知道了,太空裡真空的時候,你在太空把這個玻璃杯丟出去,它一定回轉到你這裡來。所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是回向,那是必然,這是回向的道理。我們修行人怎麼回向?一上坐就發願,我要成就,我成就不是為我自己,我有任何一點功德,全都回向給一切眾生,我自己不要,都給大家,修行是為大家修的,這是第七個不回向修行。
第八個是不習,今天不用功不求進步,或者因為進步了以後過度的修習,這也錯了,太過了。所以不習與過度的修習,這兩頭都是錯的。上面這些情形犯了,彼時解脫種,於是修行退。
三昧離相樂 爾焰皆消盡
粗澀四大種 還從身內起
三昧就是定的境界。正受,梵文叫做三摩地。真得定了就有離相樂,萬相都離開了。爾焰皆消盡:你的妄念像冒煙一樣。我常常做一個比方,一個蠟燭點起來,火光越亮,旁邊的黑煙越多。你知道妄想多,你那個蠟燭光並沒有熄啊!這個黑煙就是爾焰,煙的影子,你怕他幹什麼?你真得到三昧定的境界,爾焰皆消盡,這些黑煙自然會沒有了,這個時候你就會感覺身體的問題所在了,很粗澀,障礙你的四大種,四大就是地、水、火、風。還從身內起,你身體哪裡不舒服都感覺到了。
掉動失正念 由是意憒亂
其心不恬靜 斯從行者生
那麼這個情形掉動散亂心起來了,慢慢使你失去了正念。這個時候你意念不會專一了,憒亂了。恬靜是像水一樣很平靜,這時你的心就不恬靜了。這都是從你修行者的本身起來的。
一切諸瑞相 不顯現分明
修行如是觀 欲見為甚難
到了這個時候四大種,身體的障礙開始感受到了,好的境界沒有了。不是過去有,現在沒有,而是說沒有顯現好的境界。實際上你作功夫已經進步了,好的現象不顯現分明或不清楚,你在修行當中都要觀察清楚。所以欲見瑞相,心不清淨,一切的好現象不出現那是當然的。
諸根悉馳縱 隨欲向所緣
邪意普流散 樂著諸境界
形消意愁慘 其身皆燒然
如是燒然者 是說為憂退
如果你放縱了,你的六根就向外跑,跟到外境界走。 隨欲向所緣:跟到世間的欲望去了。邪意普流散:不走正路。偏了叫做邪,走偏路了。樂著諸境界:喜歡跟現實跑。形消意愁慘,其身皆燒然:他說你這樣跟著外境界跑了,慢慢的你身體也消瘦了,意識也不痛快了,憂愁煩惱多了,慢慢身體內部也多病,發燒了,等於是被煩惱之火所然燒。這是因為心裡的憂愁煩惱所發生的。
方便不精勤 後則生悔恨
聞所應成就 欲進劣無能
不趣喜勝處 或見勝不取
皆由無智故 是說修行退
現在他告訴你修行退步的現象。方便道各種方法,你不精進去修,甚至後來生出悔恨的心。聽到應該怎麼做,怎麼修,想去做,心裡的劣根性太強所以做不到。不趣喜勝處:不向好的方面去努力,明知道努力的修行有好處,你卻不去做。都是因為沒有智慧,所以修行退步了。
自念有越戒 疑悔及諸覺
意淡無滋味 是說修行退
還有一種,自己覺得犯了戒,這下子我完了。前面的功德沒有了,白修了。自己對自己又疑又悔。這種心理生起來,意淡無滋味,所以是修行退。
諸過定意羸 三昧漸消減
心亂蓋所覆 是說修行退
有時過份的反省自己,責備自己,自己對自己都沒有信心了。羸是瘦的只剩下骨頭了。所以定意就沒有了,打起坐來也不上路了。心裡很煩亂,被五蓋覆蓋住了。所謂五蓋是色、聲、香、味、觸,是大五蓋。笑、視、交、抱、觸是小五蓋。這些現象也是修行退步了。
心舉調順舍 不觀時非時
不了住起緣 無智故修退
心裡頭散亂,掉舉起來了。不觀時非時:修行要觀時,譬如說這個時間不適合打坐,就不可勉強,就如吃飯一樣,吃藥一樣,要自己調整自己。不了住起緣:自己不瞭解自己,該休息,該放鬆,該抓緊,這個搞不清楚,自己沒智慧也使你修行會退步。
不知六時行 六界亦不善
亦愚亦巧便 是說修行退
不知道一天十二個時辰,也不知道六界,不曉得六根六塵的巧便,也使你修行會退步。
問:我數息越數越緊張,就放下來不數了,就隨著息,可是我隨的時候是很慢、很微細、感覺沒有呼吸了,或者是氣停下來了。
師示:對。你不是用過很多法門嗎?你用了寶瓶氣不是覺得這裡很擠嗎?我叫你放開,你不是懂了嗎?你今天的報告有一句話講的很好。有時候我不用這個法門,覺得不呼也不吸了,那個就是息了。假設你觀想明點,或者觀想准提菩薩,你那個時候的呼吸接近於寶瓶氣。你現在問的問題,在那個時候好像不呼也不吸,你問是不是停止了呢?還沒有。正在止。止的時候,你覺得這裡的呼吸沒有了,你有沒有體會到,內在的各部份感覺都很清楚。你坐在這裡如果沒有靜下來,老實講不會感覺到內部的,在道家叫做「內觀」。道家《九天玄女經》是容成內視之學。內視就是觀自在。這個在佛法沒有來以前中國就有了。就是《參同契》上面講的「內照形軀」。你在這個時候感覺到呼吸好像若有若無,好像停了,自然就會達到內照形軀。比方說這個氣到這裡堵住了,堵住了以後你把止的念,就止在堵住那個地方,其它身體內部還是清楚。等到堵塞的地方打通了,他就嗝氣起來了,慢慢的全部都打通了。打通了才是真止的境界,內呼吸就起來了。內呼吸怎麼起來?你覺得鼻子沒有呼吸了,身體沒有呼吸了。但是男人在小腹這地方,女人在子宮部份,感覺到在動。鼻子好像完全沒有呼吸。內呼吸起來還沒有得止。得止了以後有個現象會來,你會感覺到這個身體像一塊硬化了的木頭在這裡,會害怕的,這就是剛才經典上所講的「澀」。僵在這裡一樣。這個時候不能害怕,你把意念放鬆,呼吸不要放鬆。慢慢氣走遍了以後就是真氣在轉,但是要做到這程度有一個條件,腸胃一定要空。腸胃不空,大部份都是功夫在替腸胃做消化。這個越乾淨,氣脈越容易修成。修通了才真能得定,然後身心兩面才能解脫,分開。還有功夫到這裡有一種情況,道家所講的「腦後出聲」。可以聽到空中的聲音。以前我在峨嵋山頂的時候,真的是聽到天籟之聲。從醫學的道理上也可講是腦部的氣脈要淨空的時候所發出的現象,可以認定這個是我本身所發出的聲音,並不是外來的,你可以這樣認定,可是內外都有這種境界。
以你目前的功夫,可以聽到心臟的跳動,尤其是夜裡坐的好的時候。有時候打嗝長氣呼出來了。這個打嗝的氣,有些從胃上起來,有些從肝臟起來,有些是從胸部起來的。如果你打嗝的氣從丹田起來,譬如女性從子宮,從陰部起來的,男性從海底起來,那個就了不起了。那個氣出去,止息。定在那個息上,切斷。把它封住。那個才是出息的止息。這都是最高的密法。到了這個時候才是止息。而且到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我這個意念怎麼那可怕,一切動都是意念動。這個時候身心輕靈,這個時候你怕睡覺了,因為睡了一覺以後氣脈又堵住了。這個裡頭就要懂得醫學。我們的左腦、右腦,一個管思想,一個管記憶。這個皮下神經,你睡眠或者這樣,或者這個姿勢。靜止一下以後,它皮下神經緩和了,知道是在休息,但是不會堵氣。頭輪的脈打不通,我們腦下垂體的分泌就減少了,老化死亡都在那裡。這個我很少講,多送一點給你。你們沒有問我就懶得講。你現在用功的不錯,但是沒有達到四加行的暖。唯識學上說「暖壽識三位一體」。所以你氣通到了腳底,兩足尊打通了,你對壽命的把握就多一點。
問:(聲音很小,聽不清楚)。
師示:如果你講修氣息的話,你這個是氣散了,沒有止住。你意識跟著出去,道家講魂魄,這個魄就是講息。不是這個呼吸的氣。魂就是講這個意識,魂飛魄散開了。如果講定的境界,三昧境界,佛說一念有八萬四千煩惱,我們的三昧境就有八萬四千不同的境界。這也是一種定境,不能說不是,如果你的智慧懂了,這個定境也不壞,不懂的話,魔跟佛一張紙都不隔的。對了就是佛,不對就是魔。
問:《指月錄》上講的和《達摩禪經》有什麼關係?
師示:《指月錄》上講的是形而上的道。這裡講的是功夫。沒有定的功夫是狂慧。《楞嚴經》上叫幹慧。那個慧是幹的。幹的種子不會開花結果。智慧要用定水去澆灌,功夫就是定。定水去澆灌那個幹慧的種子,才能開花結果。《楞嚴經》叫幹慧地,沒有用的。有許多人佛學理論很好,一點功夫也沒有,這是沒有用的。
1992年4月1日講於香港
第三講
孫醫師報告:安那般那是入出息。我是在入息確定後而進入隨息。隨息時心隨息轉,所以沒有數的主觀任用了。跟著是止、觀、還、淨。老師說六妙門可以一念之間做到。記得一年前,在見到老師之前,我在坐中及走路時都觀出入息。有一次我一邊走一邊觀,結果觀也淨了,在沒有我的情況之下,我在人群中醒覺,自己嚇了一跳。這個是完全放棄了第六意識及第七識,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直接控制前五識的現象,是“還”的現象。由此可知第八識不可思議,一片虛靈,非妄心能思議。(師示:這一段報告得很好,有一點內容,有一點份量。)
這兩個晚上。我上坐在一呼一吸中我定下來了,我存在一個知的境界中,知道室內的兒子已經睡了,室外老婆在弄衣服。兒子入睡前的一剎那都很清楚。這些外在的一切是否對我產生喜悅,或者困惑的現象。我感覺到外界的聲音在幫助我得定,直覺上我知道要打開眼睛,房中的一切現象也在幫助我,越看就越舒服,我知道這個花花世界都是佛法,都在幫助我得定。這些喜悅是一種虛空中的喜悅。是一種既無所喜也無所憂的輕安。時間的觀念也起了一些不平常的現象,直覺上這些境界好像是幾分鍾的時間,原來又過了一個半小時。
4月7日的報告:今天心裡有說不出的清淨。所見到的及所聽到的,每一樣令我起清淨心。每一件都在說法。我今天禪定在坐、不在臥、不在行、住。砂在內不在外。還在這個空間中的每一樣東西,甚至東西以外的每一寸空間,無所不在。(師示:很好。這兩天的報告很有進步,很有價值。)
現在達摩禪經進入出入息修止的方法。一般人把出入息當成氣功,氣功和出入息不相干的。一般氣功都是拿鼻子一呼吸,以深呼吸來修練,有許多種方法。幾十年前我就說過,我們人很奇怪,很會玩花樣,鼻子自己的,空氣不要錢買,你們都不幹。氣功就是利用這個鼻子。在我所知道氣功的方法有兩百多種,就是利用鼻子深呼吸,這是講氣功。
修安那般那,修止觀,佛為什麼不叫它是氣功呢?安那般那它把這個出氣、入氣分開來講。為什麼又叫做息呢?這個我再三強調的講,不知道你們聽進去了沒有。息的境界有往來,也可以說在旋轉,也可以說在出入。也可以說升降,這個是安那般那。我們這個生命的息,現在醫學上的報告叫做全息。他們拿各種生物來試驗,就連植物也在安那般那出入息。可見這個出入息,不止鼻子在出入息,每一個細胞都在呼吸,這個生命是個全息的階段。可是為什麼不叫做全呼吸呢?所以你們真做功夫的人,是修止息喔。不是修呼吸,這個要搞清楚。
所謂息,是說這個氣出去再倒回來,或者說升降這個階段,中間有一個短暫的停留,這個是息的境界。所以數息、隨息是息哦!並不是講數出入氣,隨出入氣哦!這一個觀念特別要搞清楚。很重要的。不然你搞了半天,都在出入氣上面搞,不懂息的作用,不懂全自的作用,你功夫到息的階段,好像呼吸停止了,可是你的細胞還在往來,這個要注意。這都是科學性的,不是宗教哲學的問題。
當你在止息的階段,譬如孫醫師這兩天的報告內容,我認為很好,不管是息啊、止啊、觀啊,你要注意:這裡頭有兩個東西,一個是我意識的知覺,知覺跟息兩個互相配合。這個生命也可以如易經上講的陰陽兩個東西結合。
孔子提倡仁,但是他沒有對仁下定義。後來的儒家把他下一個定義,是拿醫學的定義來下。仁等於水果種子的核仁,如杏仁,桃子的桃仁,我們吃穀子,它的中心叫做米仁。你把他解剖打開來是兩半,中間是空的。我們現在這個生命存在,除了出入息,往來的息以外,比如得定,你知道得定。有一個東西不是這個東西,不是息,但是跟息結合為一,才能寧靜下來,這個是意志思想,也就是第六識,也就是知覺。
所以你說我修出入息都得不到利益,乃至做氣功也得不到利益,叫你做氣功,你只管鼻子哼啊、哈啊,意識都在散亂中,沒有與息相結合。所以真到心息相依,心如息轉,或者做到息如心轉的人,可以有特別的境界了。那個不是特異功能,可以發起神通了。這一點一定要搞清楚。如果拿正式學佛講。我講你們聽,沒有心得,只是聽熱鬧,我們這個不是普通的演講。要懇切的去學習,要真正求證的。
我們上次講到修行勝道住分第四,就是告誡我們不要得少為足,要不斷的精進。上次講的是身念處,得止的一種現象,還沒有講完。
無智住所縛 系著於彼處
樂著生諸過 是相今當說
真正的佛法並不是在功夫上,做功夫是屬於加行,不是主要的目標。主要是目標是得道。所謂菩提是智慧的境界。所以這裡自己智慧不清楚,停住在功夫的境界上,被功夫所捆綁住了,系著拴在那個地方。樂著生諸過:因為功夫進步身體舒服,或者氣脈通了有特殊的功能等。你自己貪戀功夫,自己以為是道,這樣會產生一切的偏差與過錯,這種現象現在告訴你們。
爾焰漸損壞 分離及交亂
破散叵和合 是則住相縛
什麼叫做爾焰?焰就是如放焰火嘛!焰就是那個蠟燭旁邊的影子。譬如我看電視,電視的影像也是焰。幻燈也是焰。或者我們眼睛有毛病,或者有精神病看到這些境界,都是爾焰,都是影子。爾焰有很多種。
安那般那真做好了的人,慢慢會認識自己生命的氣。有時眼睛爬坡到前面有煙霧的現象,也就是說虛空中那個電子波動的情形,你都能看的很清楚。慢慢會看到光點,這個虛空中電子的走動,都看得清楚。一般沒有修行的人會認為是著魔了,這個境界和精神病所看到的境界差不多,但是有很大的差別。那個病態的境界他是有痛苦、有煩惱的。修行的功夫到這個境界感受是喜悅的。
“爾焰漸損壞”可以有兩種講法。你心中的妄念慢慢減少了。也可以說你外面光影的境界停留在這裡不動了。分離及交亂:有時候覺得有分離的現象,自己覺得自己出去了,身心可以分離的。如果修練得好,有一個好處。要死的時候走得很輕鬆,因為很習慣了。你修行到這個境界一定是氣住脈停,身心可以分離。相反的你身心可以結合的更堅固。也可以做到不死。再留個五十年、一百年,那就看你怎麼修了。能夠分離,它就能結合,這個原理懂了吧。這個交亂是氣息和身心發生交亂的現象。破散叵和合:有時你會感覺到身體好像散了一樣。酸痛分散我們容易感覺到,可是你修的好的時候,他沒有酸病,有一種快感要脫離開一樣。但是可以分散,當然也可以和合,再把它凝結。這許多的境界正反都告訴你了。是則住相縛:還只是一個過程,不是了了。是住的境界不要停留,還要求進步。
於身不巧便 自生分離想
交亂或塵碎 是為住所縛
那麼在這個時候,你的感受有時會很討厭這個身體。你看小乘的經典上記載,有一些佛的弟子功夫到了這裡就自殺了。所以佛的戒律不准自殺。他因為功夫到了這一步,覺得這個生命很厭煩,每天要給他吃,有時候生病很痛苦,於身不巧,自生分離想,早一點走算了。或者是精神和身心兩方面交亂。自己念力強的話可以把身體破壞了,這些都是境界裡頭的一種過程,是為住所縛,都還在身念處裡頭的一種過程的境界。所以修行真要有福報智慧。智慧才是真福報,要看得清楚,不然自己就被境界困住。有時候被一個境界困住很久,自己想跳出來,跳不出來。等到真跳出來了,哈哈大笑,非常感謝這個魔障。經過一次魔障,就是一次大躍進。可是當你處在那個境界裡頭,就是很難解脫。
守常無異想 眾色不次生
種種眾妙想 亦不次第起
流出而不住 其身漸消減
守常無異想:自己覺得功夫到,經常守住那個境界。道家講守一、守竅、守在那裡,一個功夫境界裡,其它的妄想不起了。眾色不次生:漸漸的這個身體上,乃至每個細胞變化,不次生,新陳代謝不快了。心裡頭也沒有歡喜,很枯槁。禪宗講的枯禪也叫枯木禪。流出而不住:有時候也會遺精。也可以說心情很落寞不充實。身體慢慢越來越消瘦了。
想或來複去 修行不增長
寂止既不生 於身無長養
這種現象有時候來,有時候空,分開了,你修行停留在這個境界裡頭不能進步。那麼真正得定,寂滅清淨。得定的境界起不來。枯木禪不是真的清淨定,枯木禪對身體沒有長養的功能。過去很多廟子裡老修行,一看臉都發青,一付枯槁像,但是我對這些人都很恭敬。這些人真守戒,真修行。可是他不懂,於身無長養。我們這個身體是阿賴耶識的一部分,真修行對身體是有幫助的。
心不起悅樂 是說不淨舍
彼不清淨舍 所見不鮮白
亦不能升進 亦複不退轉
所以在這樣的修行境界裡,就如莊子講的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你看很多病人也是這樣,這人世間好像沒什麼喜樂之處。是說不淨舍:悲觀的、討厭這個身體,想丟掉它。所見不鮮白:實際上他所見到的不是真正的空靈、鮮白的道理。也不能向上升進,可是也不會退步。
如戲沙門像 不會生悅樂
譬如借衣服 亦如夢所見
為命不清淨 諂曲及餘惡
他說這個時候有一種錯誤的心理也可能起來的。戲弄出家人。楞嚴經也提到這種魔障的境界。上不見有佛,下不見眾生,對世間一切都覺得沒有意思,少時生悅樂:心境每天都在枯槁難受當中,很少生起高興的心情。譬如借來的衣服,也如夢當中所看到的。他覺得這個生命就像借來的衣服,偶然穿穿而已,沒有意思,要丟就丟。一切都是在夢幻中。為命不清淨:始終認為這個生命是可厭惡的。諂曲及餘惡:覺得世界上都是在騙人。這一套沒意思。一切看起來都是罪惡的。
聚落知識所 自顯其功德
覆藏諸過惡 犯罪不髮露
聚落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社會、村莊。在社會大眾前面,或者有知識的人前面表演功夫,現特異功能啊,以氣功治病啊。自顯其功德:這一種心理經常很容易犯罪。覆藏,把自己的錯誤蓋覆起來。一切的過錯自己儘量掩飾起來。佛的戒律,犯了錯,改過自新,這是懺悔的道理。相反的就是掩飾。蓋覆。普通的人犯了錯誤,儘量掩飾,把他覆藏起來。
及餘一切縛 垢汙修行者
髣髴有事相 而便起實想
他說講不完這些錯誤。其它的一切都是功夫進步的境界,可是各種現象把你捆綁住了。並不是有個魔的力量來困住你。所講的這些是自性的心理現象,自己捆綁起來停留在那裡。因為人的習慣都是貪戀,抓一個東西。自己進步了,有一點境界,他抓的很牢。這些都是修行者自己的污染。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有功夫,髣髴有這種事相,而便起實想,自己認為功夫真對了。
未熟謂為熟 未滅想已滅
方便不等滿 而欲求升進
如割含穗苗 是則住所縛
所以這樣一來就永遠停留在這裡,不能求進步了。像一個果子一樣,尚未成熟,自己認為已經成熟了。未滅除一切妄想,自己認為已經到達這個功夫了。檢查不出來。一切修持方法不能平等圓滿,而天天認為自己在修行。他說比如割斷了的苗,永遠不會結果的。就如運動一樣,體能到了一個極限就上進不了。有些人讀書也好,智慧也好,到了極限叫他再進一步,就是進不了。並不是進不了,而是自己下意識滿足這裡,停留這裡而束縛了。
業始無方便 相現堅守持
過進心矜興 如是住所縛
不懂修行的方法,有了境界的現象,自己停留在那個境界。過進心矜舉:因為進步了,自己起了傲慢的心理。朋友勸他或者善知識點他都不聽。矜是傲慢起來。舉是掉舉。禪宗所講的空腹高心,空腹是內容空空的。高心是心很傲慢高舉。這些現象都是停住了,被束縛了。
或有修行者 而起斷常見
是見令心亂 則為縛所縛
或有一類修的人,功夫到了而起斷常見。自己認為空了就是道,同唯物論的觀點一樣,死了什麼都沒有,空的。空同唯物的斷見是差不多的。常見:譬如宗教家說萬物是由上帝所創造的,這個神是永遠不生不死。道家認為長生不死也是常見。佛法是非斷非常。也就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如果落於斷見,認為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那因果也空了,那就不會相信因果,更沒有六道輪回,沒有前生也沒有後世,一切唯物的。常見就是認為淺嘗則止生不死,到天堂可以永生,這是常見。所以你看世界上的宗教哲學,不落於斷見就落於常見。真正的佛法是非斷非常,不來不去,佛法的奧妙就在這個地方,他說有些修行人到了這個境界而起斷見或者是常見。這個見不是看見的見,是思想觀念,思想觀念錯誤了。是見令心亂:你被知識的見解,把自己困住了。
或有修行者 身身細微觀
彼為住所縛 厭心不增長
厭心不增進 不能離貪欲
若不離貪欲 何從有解脫
還有一些修行人,身身細微觀:是加重語氣,就是對身體仔細的觀察。彼為住所縛:比如說道家密宗講氣脈,太貪戀這一方面,智慧搞不清楚,就被氣脈所困住了。厭心不增長:厭離心,想跳出三界、跳出身心,就是想昇華那個心理,超脫的心理,並沒有增長進步。因為厭離心不增進,認為這個世界已經很好了,夠美滿的,有什麼不對啊?沒有脫離貪欲之心,所以貪瞋癡、愛欲,尤其學密宗的人,什麼雙修啊!畢修啊!要發財就是有財神法。一般人學佛都是求佛菩薩幫忙的,不是學佛。我來拜拜菩薩應該幫忙我,都是這種心理,都是貪欲心,離不開貪欲之念。何從有解脫:這不是真正學佛,怎麼能夠得到解脫呢?
解脫不成就 終不得漏盡
不斷諸漏者 則無實智能
於彼身念處 住相已分別
修安那般那這個功夫,並不是一天到晚在那裡吸啊、呼啊。又不是拉鋸子,也不是拉風箱,不是叫你搞這個啊!如果你只是搞這個,終不得漏盡,不能得道。所以外道都能修成五通,天眼、天耳、他也,神足、宿命通。第六個漏盡通只有佛法才能成就。漏盡是智慧的解脫,沒有滲漏了。如這個杯子一樣,沒有隙縫,圓滿了,所以無漏是這個道理。這時你呼吸也停了,一切都在定中就是無漏了。不斷諸漏者,則無實智能:所以叫你們三十七菩提道品,八十八結使,百法明門,這個心理念頭,沒有檢查出來,沒有改變過來,你說修行,不是欺騙自己嗎?這個就是身念處。離不開的道理。所以從上次講到現在,都是由身體的觀念來的。住相已分別:停住在這裡,這些毛病現象都告訴你。
受心法念處 如是應廣說
下面開始就不是身念處,他的心理作用。以及法念處,法是思想、思惟、意識的心理狀態。受念處、法念處、心念處,心念處要大概的告訴你們。
修行心不悅 彼喜亦不生
身無寂止樂 當知是住相
你要注意了,在修行過程中每天沒有進步,心境上沒有喜悅。悶悶的、經常昏昏的,喜悅心沒有起來。禪定是定生喜樂,你們有沒有喜過啊?上面所講到的死板板的停留在那裡,所以喜悅心生不起來,看一切眾生就不會有高興的面孔。同樣道理,這個時候,你說你天天打坐,沒有用的。沒有得寂止之樂啊,雖然是在打坐,坐起來是一付討債的面孔,在那裡裝死相,然後坐在那裡很難過。身無寂止樂:身體沒有真正得到清淨,裡面也沒有得到安那般那止息之相。止息到了以後心有喜相,而沒有樂相。樂相會有快感,這種快感沒有辦法講。比男女性交那個樂感還要樂。男女性交的樂是很粗的,而且短暫。禪定寂止之樂,全身每一個毛孔都是樂的,是真的喜樂之相,可是你功夫不到它起不來。沒有得定所以是住相,停留了。
修行所受獲 信戒聞舍慧
常守其少分 是則為住相
在修行上略有心得的人,或者是信心堅固的人。比如我剛才講你天天照時間打坐,這沒有錯,是信念的作用。或者是守戒的作用。或者是看經典、教理、正思惟。聞也包括了思想的任用。舍:有些人不看經典,坐在那裡求空,隨時求空掉。慧是智慧的觀察。這五個不管是哪一個,經常的守住其中一少部分,認為是在修行了,也是永遠停留在那個境界裡。這些境界是感受上、感覺上起來的。
有住縛比丘 往到阿難所
迷於所住相 是今當略說
他說譬如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個停留在這個境界上的比丘,來見阿難。迷於所住相:他自己迷惑了,進步不了。這種現象我要大略的講一下。
得無相三昧 六年住所縛
樂欲聞所說 常隨逐阿難
不能進所業 亦複不退轉
住於住境界 不得解脫道
他說這個比丘跟著阿難,他停留無相三昧的境界中。三昧是定,也是功夫。無相:他一切都是空的。空是空哦,無相是無相,現在對你們這些外行的人只好隨便亂講。無相是空的,實際上空是無相的。什麼是無相?講了你們也不懂,因為我吃過,你們沒有吃過嘛。他說這個比丘得到無相三昧,這個無相,你說是不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隨便你去猜吧?他六年都在這個定境,停留在這個境界。樂於聞所說,阿難去講經說法,他也跟去聽,而且喜歡。經常隨逐師父阿難。可是他永遠沒有進步。不能進所業。雖然他沒有進步,永遠停留在無相三昧中。住在所住的境界。這只能講是在進修的功夫中,沒有證得羅漢的果,沒有解脫。不來亦不去解脫已而住,住已複解脫,解脫已還縛,他永遠在這個境界,一切相無所動心。不來也不去,好像很高明,得中道觀了。自己也覺得很解脫,也無煩惱也無憂愁。住已複解脫:認為這個是解脫,實際上給解脫綁起來了,被解脫的見解綁起來了。
或有修行者 住在不退地
微細煩惱起 而不能覺知
不覺煩惱故 不能到勝處
有一些修行人功夫也好。也沒有退步。最微細的煩惱,第六意識的根據所起來的煩惱,人我之見,人我是非的觀念,八十八結使等,就是微細的煩惱習氣起來,自己不能覺察到。不覺煩惱故,不能到勝處:所以佛法是唯心的。心裡的觀念轉不過來,永遠不能到達道的境界。
於地無分別 亦無有退過
地諸過不起 如是止於住
地地不能上進,可是也沒有退步。地諸過不起:地就是初禪、二禪等。爬樓梯一樣,一層一層上升。如是止於住:停留在這裡。講了半天你要注意哦,都在感受的境界裡頭停留住了。什麼叫做感受?感受是感覺的部分。你說是生理的呢?還是心理的?要嚴格的檢查清楚。有時候感受是生理的,有時候是心理的,很微細。你分別不清楚修行就不要談了。
或於住分中 而失眾妙相
眾妙相雖滅 意猶順彼地
或者停住在這個境界裡頭,在定的境界有很多的妙相,會轉變。他沒有,甚至於有些退掉了。可是他意識境界也有,因為他嘗過了。
意順彼地時 餘力樂相生
已有少樂故 心依寂止住
因其寂止心 自謂作已作
安止不具足 不得具足果
由於意識帶有這個經驗,生理上有一些樂感也會發起來。因為在意地上也覺得有修行的境界。我看現在有很多出家、在家學佛的人,都稱大師了。徒弟也很多。你說他有東西沒有?也有一點。真正是道嗎?不是的。就是這個道理。他心裡頭也有一部分很清淨的感受。他覺得也是定的境界。因其寂止心,自謂作已作:自己認為已經到家了,可以作明師了。安止不具中,不得具足果:自己停留在這個不圓滿,不具足的境界上,所以不能證果。
無智翳心目 而自謂為智
修行無智障 不覺所應用
覺所應用者 於地能究竟
所以修行重點,雖然講出入息作功夫,那是個方便法。後來還是要了心地法門。修行如果沒有智慧,無智就是一種障礙。不覺所應用:不管任何功夫,它的重點是知時知量。覺所應用者:自己隨時調換方法來用,於地才能達到究竟。
彼住其地中 種種垢所汙
若使修行者 成就不共地
如是知過患 彼終不為縛
一般修行人,在凡夫共業的這個地位當中,被種種染汙的心理,塵垢所污染。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成就不共地,與一般人兩樣。超越跳出來了,不共法是佛法。如是知過患,所以告訴你,要認識這些都是修行境界上的毛病。自己瞭解了,就不會被這些境界所束縛了。
不識煩惱過 愚癡無實智
于禪覺吉安 猶如象系樹
修行觀爾焰 莫知所起處
自己不認識心地法門,煩惱過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是愚癡。沒有真實智慧的境界,於禪定中感覺到吉祥平安。這等於把象綁起來,拴在樹上。修行觀爾焰:修行人你看心中這個妄念,你知道自己妄想在亂跑,其實你那個知道有妄想的那個功能,他是很清明的。等於蠟燭的光。你雖然看到妄想,可是妄想哪裡來,哪裡去不知道。
從其所依出 而自不能知
不湧亦不沒 不見相所起
亦不知滅處 過亦無過是
煩惱妄想起來,心就跟著亂轉了,自己不知道。像海水的波浪一樣在動。“不見相所起”:自己看不清楚,也不知道滅處。過亦無過是:這是修行很大的過錯。
所說諸障礙 皆是堅住相
謂不由彼住 斯非明智說
前面所講的障礙,是修持過程的錯誤。為什麼構成障礙呢?皆是堅住相:也是定的一種境界。謂不由彼住:因為作作不了主,你不知道調整,斯非明智說。
與造諸過患 若干因緣縛
能用諸對治 眾妙複顯說
一切的境界,好的、壞的,都是因緣所生。譬如你今天功夫進步,你或者是受到外感了,這是障礙。如果你善於對治,如醫生一樣診察這個病源在哪裡,或者是為風寒所起的,或者是飲食引起的,或者是因為觀念搞錯了。你要檢查清楚,診斷清楚,然後對治它。眾妙複顯說:這裡頭很巧妙。
所尊不恭敬 亦不舍憍慢
自隱覆其過 不向明者說
最可怕的是你對於善知識、老師失敬。自己很傲慢。自己有過錯又想辦法覆蓋起來,不坦白的髮露懺悔。
我年既衰老 已為眾所棄
或能失利養 令我生苦惱
心常懷憂畏 深盧長歎息
這是講那些老和尚們擺架子,做師父久了的,年經大了,我怕把過錯講出來,大家看不起我,也失去了供養。自己生起憂畏苦惱,只好關起門來歎氣。
我後當死時 將欲作何計
隱過心憂惱 愚惑作所縛
橫自生罪累 失大功德海
或者想想自己老了,修行也不得力。雖然徒弟那麼多,實際上是我騙人。人騙我。我死了以後不曉得怎麼辦。前途茫茫,心裡頭憂愁苦惱來了。愚癡惑亂把自己捆綁起來,自己在雞蛋裡挑骨頭。橫自生罪累,失去了大功德。這一段是講檢查自己的過錯最重要。當眾髮露懺悔才能進步。
味著現法樂 貪餐黠無慧
棄舍後世果 興此諸過惡
自己修行貪
第四講
孫醫師報告:這一兩天真的是慚愧,以自己淺薄的知見來批評佛法的演繹罪過。我在上次報告中提到的四正念及禪宗思想等,都是我個人對佛法未有深入探討的誤解,後來我再看一些佛法辭典,原來三十七菩提道品中有無漏與有漏的的分別。四正念是有漏分,七覺支是無漏分。四正念是破執的法門,眾生皆有所執。所以佛法的修持需要大善知識的引導。如果有自殺及自我摧殘的現象出現,那是因為缺乏正確指導產生邊見的影響。
我數安般,坐下來幾息之間就進入定中。請問老師修安般不見法相,是不是就跳過這些境界。老師說我功夫不到,這一兩天我就放下觀心的功夫,實實在在的修安般。(師示:對了。規規矩矩去體會這個法門是怎麼樣)。
我數息很快就進入隨息。鼻息出入由清的,冷的,慢慢鼻尖冰涼,好像結了冰一樣,隨即發白了。當定境加深時,鼻息轉慢了,發生粗重的現象。出入息的空氣好像有異常的重量,越重氣息就越慢,但是沒有空氣不足或者辛苦的感覺。不久,能感覺的隨氣息出入,自我好像與氣息合而為一。自己一出一入,一段時間之後,整個身體變成一個大氣袋一樣,一開一闔,整個身體都在做出入息。忽然我起一個念頭,要小心這些境界,心息相依是功夫,要提防墮進受陰區宇。
另外一個發現:氣息本來是自然的與胸部並用,但是不久,它自然停止了。胸部的呼吸變成肚子的呼吸了,到全身呼吸時,我也不知道是在肚子的呼吸之中。因為那個時候的思想已隨著出入息了。
師示:對了。這是真求證。可是後面有一點你要小心,既然走求證這個路線,就要求證下去,我就看看這個境界是怎樣。這就真正的懷疑了,大膽的懷疑。佛說的教理我要去求證,我並沒有對佛不恭敬啊。你這報告說要提防墮到受陰區宇。我在講經到處告訴人家,你們講氣脈,每一個人都在受陰裡玩弄自己,這個禪宗叫做「向上半提」。釣魚一樣,釣魚竿向上半提,不是全提。你這傻孩子就是笨,受我的騙,受佛的騙。受陰有什麼錯?真的受陰轉了以後是報身的境界。四大的報身就轉成佛身了。那個報身有種種的神通,可以飛起來等等,這不是受陰的功能嗎?所以你達到受陰的境界,膽子又小了一點,該打。可是你今天的報告很好。
為什麼我講禪宗的《指月錄》突然轉到《達摩禪經》來。因為禪宗很容易超出,但是功夫不到。一般人學禪都有這個毛病,那你將來談禪是上無諸佛,下無眾生。所以我一看,就慈悲。不能向這條路線引導你。趕快做確實的功夫,你懂這個道理嗎?這就是教育法,方便般若。你要有這樣的程度,我才肯講,不然那麼辛苦幹什麼?
上一次講到注視鼻端,有些書講注視鼻端白。鼻端哪有白啊?今天孫醫師的報告有這個經驗。所以道書上說「諦觀鼻端的白」,我們眼睛這樣低下來看,看到鼻子。但是不一定要那麼看。這個地方要注意,不然你初步太注意了,血壓會有問題的。將來你們出去教人家要注意。血壓高,或者低的人,不要教這個方法。就是隨息,眼睛閉到。所以他說這個時候鼻子發白,當定境加深的時候,氣息就慢慢變了,這個時候發生粗重的現象。出入息的空氣好像有特別的重量。一有重量,氣的呼吸越慢,但是沒有感覺到氣不夠,或者呼吸很辛苦,這個感覺沒有。這樣不久,能感覺與氣合為一,變成一個了。就是自己本身在一進一出。這樣一段時間以後,整個身體變成一個大氣袋。不是在呼吸,是一開一闔,整個身體好像都在做出入息。這就是現在醫學上所講的「全息」。其實我們普通人也都在全息啊!這個全息普通人是沒有的,但是最健康的嬰兒有這個現象。他熟睡時呼吸沒有了,可是身體還在全息,在成長,生生不已。我們長大以後就沒有這個功能了,除了修道有功夫以外。
修行緣不寂 意寂止攝來
身中清涼起 滅除諸熱惱
他說修行一切因緣擾亂。思想是因緣,感覺是因緣,病痛是因緣。這個緣不空掉,沒有辦法達到寂滅。所以達摩祖師講:「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心怎麼如牆壁?就如這個牆壁,門關了,內外就隔絕了,外面打不進來。所以修行緣寂了,如果緣不寂就不行,有一點放不下就不行。這個時候你的第六意識不隨外緣,就是不依他起了。完全不依他起,你就不會遍計所執,就不會抓得牢牢的。圓成實:意念就清淨了。所以唯識難懂,你要用功夫來懂。
這些高妙的道理越聽多了,越不能成功。所以你這個外緣真的放下了,第六意識就清淨了。這不是說不起妄念,普通講就是不起妄想。怎麼會沒有妄想?緣不寂你的意識就不會寂。意識靜止了,就如莊子所講的「萬物皆歸於我,與天地相往來」。就如剛才報告所講的,你的身體與大氣層變成一個了,意念停在這裡,你覺得整個宇宙的功能都到手。這個時候已經沒有身體了。
意寂止攝來:慢慢的,你的身體變化了。身中的清涼就起來,這個清涼不是一股冷氣,也不是一股涼氣。有時候做功夫從頭頂涼下來,那個還不算數。清涼不是我們夏天進到冷氣房那個清涼。那個是外來的。這個內心的清涼你講不出來的,清淨涼爽的。所以我們一天到晚都在熱惱中。尤其是我們工作忙,腦子用多了。
身中清涼起:這個時候自然念頭清淨了,這個時候心中那個清淨舒服,得定的境界就來了。小乘這一定就下去了,下去了對世間法就沒有意思了,就放下了。你們的放下都是你騙我,我騙你。這個時候什麼男女關係,功名富貴都不想了。但是菩薩戒告訴你,耽著禪定是犯戒的。可是你初步必須要在這個定境定住。
掉踴不靜心 攝之令寂止
勤方便回轉 其身悉充滿
這個時候你心中輕微的散亂、掉舉,念頭的跳動,不靜的心還是稍有一點功力的。如神秀大師的偈子「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有灰塵就要掃掉,任何念頭來都要掃掉。
攝之令寂止:收攝攏來,令它寂止。
勤方便回轉:用各種方便法,努力不懈的使你的心回到定境上來。這個時候你進步的身心。密宗、道逐所講的奇經八脈,三脈七輪等,談都不要談了,已經丟開了。因為你氣脈已經通了,這個身體是充滿的。充滿不是鼓漲,這個要注意。
長養四大種 當知從息起
是種複增益 行者執四大
這個要用科學來求證了,你看嬰兒剛生出來就這麼一點大,放在那裡一下子就變這麼大了。這個時候長大的不是靠後天的營養。長養四大種這個息充滿了。如嬰兒剛生出來,肚臍剪掉,哭過了以後,有一段時間完全沒有呼吸,一下子長的很快。所我們想返老還童要長養四大種。這個時候你身心氣色清明,可以卻病延年。四大種地、水、火、風都會改變的。當然這個裡頭過程很多。譬如你肝有病,這個時候就更痛了,自己就要曉得裡頭有病,要用醫來幫助它,用功夫來幫助它,那就能脫胎換骨。
當知從息起:你要曉得生命來源就是這個息啊。後天是以這個身體為主。所以你看佛教他的兒子羅喉羅修這個法門。可是迦葉尊者走禪宗的法門,是管意念的哦,意到了息一定到。生命是靠自己把握的。
是種複增益:你們的四大種敗了,很難調回來的。譬如道家就很科學,一天有多少呼吸,或者發一頓脾氣滅少多少壽命,他是有本帳的。四大也是這樣消耗掉的。拿現代的話來講,我們生命這個電能消耗完了就死了。但是四大是可以恢復的。可是行者執四大。這個時候有兩種情形:第一個要我們注意身體,是執著四大,可以那麼講。也可說警告我們不要太執著四大。他原文交待不清楚,我把正反兩都告訴你們。我的經驗,越不執著四大,四大成長越厲害,恢復越快。
阿那力能起 寂止善法分
我所大惡刺 亦能拔令出
阿那是入息。這是告訴你一邊的話,講的很清楚。就是說你要使身體健康,阿那力能起:入息進來,停止了,寂止了。得到定的時候,這個時候是生長力的功能。但是他可以使你拔起大惡刺。譬如你的習慣愛發脾氣的,愛思想的,愛埋怨的,這些習氣的根根也可以拔起來。道理在哪裡?生命充實了,那個根本就可拔起來。比如我們一顆釘子打在這裡,你拔不出來。有一個辦法,你再打一個釘子下去,把它擠出來,再把這顆打進去的拿掉,以楔出楔就是這個道理。
息短而漸滅 修行心安靜
是故佛世尊 說名為阿那
慢慢的入息充滿了以後,譬如剛開始不習慣,就要用很長的時間。等到息充滿了,就不需要那麼長了。很短。只要意念動一下,息進來就夠了。
息短而漸滅:慢慢的可以達到不要呼吸。你這個時候心很安靜,所以佛說這估叫做阿那。
複次般那相 是今當略說
毛孔諸竅處 先淨治息道
前出名般那 始由入風起
修行出息時 諸根隨所緣
心心法俱順 是亦說般那
現在開始說出息。為什麼這裡說毛孔而不說鼻子呢?因為全息嘛。我們大小便,九竅,十萬八千毛孔都在呼吸。所以要先淨治息道,不能有障礙。譬如我們這裡有一個疤,把這個地方蓋住了,就沒有呼吸了。
前出名般那:呼出去就叫做般那。
始由入風起:開始是吸氣進來。
修行出息時:你要注意呼出去。
諸根隨所緣:要你把身心放鬆。
心心法俱順:你心裡頭一切念頭清淨。
是亦說般那:譬如人碰到煩惱的時候怎麼辦?唉!歎一口氣。呼氣這個功能很大的。我現在把秘密洩漏給你們,譬如練武功的人,要打人的時候不是閉氣哦,不要搞錯了,是出一口氣,大叫一聲“哦”那個威力可是很大的。他這個動作不只是一口氣而已,是整個意念都進去了。所以練武功叫你吐氣,原理在哪裡你不知道。心心法俱順,所以人真的放下了,是氣先放下。比如有人生氣時,我們勸他說,你平平氣嘛,你不要生氣嘛,你這氣停不下來就打結了,你打結了,腦子裡思想停不掉的,那就很嚴重了。所以心心法俱順就是說出息。
出息歸於滅 乃入根本地
正受及命終 斯由舍出息
出息歸於滅:這一口氣出去,停止了。
乃入根本地:就進到那個根本清淨的境界。
正受及命終,斯由舍出息:死的時候就是一口氣不來了,沒有了。正受就是三昧。你要得定,就定在這一口呼出去的氣當中,這一口氣不進來了,可是你本身的生命還是充滿的,這是得定。死亡命終時,這一口氣出去就不進來了,所以不同。正受是這一口氣出去了,空掉,切斷。所以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這是真功夫。你不做功夫怎麼會懂呢?理論講得再好,也是五百年野狐身,沒有用的。
修行出息滅 得入無想定
滅盡三摩提 第四禪亦然
你不要看出氣是那麼簡單的事。出去這個地方你把握住了,如果修行在出息這個地方滅掉一切萬緣,你可以進入無想定。無想定的功夫是非常的高,三界天人表你翻翻看,在色界天的的頂上,這個定可以定好幾萬劫。《六祖壇經》上,臥輪禪師那個偈子:「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他也是真功夫。六祖回答他的偈子:「慧能無技倆」我沒有這個本事。「不斷百思想」這是大乘境界。「對境心數起,菩提怎麼長」。大乘境界就是不同。
由修出息證到無想定。要想得滅盡定也是這個東西,這個地方是關鍵。乃至要得一切三摩地,就是定的境界,都在這個地方。你們要特別注意,在密法裡,這些都是秘密法門,不傳的。你聽到了少去吹牛,做不到亂吹,那是不對的。第四禪的境界也是這個樣子。
般那既已滅 次第阿那生
阿那時悕望 說阿世婆婆
出氣過了以後,它自然會入氣。阿那時悕望,說阿世婆婆:有一口氣進來,生命就會存在,這是世間最好的。
我觀彼時者 定無有是相
彼息更生者 觀有如是相
在這個時候,我們觀察當時的情況,定是有定的境界。氣息的關係,定乃至空,都是這兩個作用。所以呼吸再進來,從新起來。
毒淤泥大地 此相似境界
出息能攝意 不令隨所緣
他說我們這個心裡頭三毒煩惱,乃至身心不淨化,血液不乾淨,像大地的淤泥一樣。現在告訴我們大原則,各種境界都講了,此是相似的境界。我們身體到處都不淨,所以我時常叫你們要修四念處的念身不淨。就是我們修出入息都要把它淨化了。把不淨的變成淨土。這個就是由小乘轉成大乘的秘密。出息能攝意:出息放空了,這一口氣出去,他意念整個定下來。不令隨所緣。
猶如制象鉤 名波世婆婆
這個出息也如笨象一樣,用鉤把它拴起來。因此出息對我的意,心念有這個作用。密宗有一種修法,你愛吃,就讓你吃個夠,吃到厭惡了,不吃了。你愛發脾氣就讓你發個夠,發完了就好了。
舍除顛倒想 成就真實想
離自在及常 唯為空行聚
本無所從來 去亦無所至
去來不可得 亦不須臾住
慧智明見此 離諸有作者
你到了這個境界,定了,離開了,有分離的現象產生。要走就走,要丟就丟,或者要住就住,非常自在。
唯為空行聚:密宗叫空行母。修行到這個境界、空。真正空了以後,你的功能就大了。什麼叫空呢?無所從來也無所去。大乘境界本來空,既然是空,你還要修什麼?去來都不可得,息都止息了。
亦不須臾住:也不是有意去停在這裡。這個時候你才真見到空相,空性見到了,這個時候你才解脫了。離開了一切能知、能作。不需要特別用功去做,自然在那個定境上。
出息無作者 見則墮顛倒
出息己過去 彼則不可見
誰在作主呢?不是上帝,也不是身體。你在呼吸往來的功能上,就參通本身這個功能。見則墮顛倒:你要是認為自己真的把握住氣息,你的觀念還是錯的。出息己過去:出去了就沒有了。彼則不可見:就空了嘛。
命斷諸息滅 過去亦複然
安般諸功德 出息與入息
眾物及字義 我已略說竟
所以命斷了以後,一口氣不來就死掉了,很簡單,所以天下事過去就過去了。還追尋它幹什麼呢?如果你一口氣出去了,你還去追這一口氣嗎?
安般諸功德,出息與入息:出息與入息的道理都告訴你了。
※ 真的氣就是意。
※ 慧解脫非從定來不可。一般修行人都把細昏沈當成定。佛者覺也,既然是覺,永遠是清醒的,這才是定。
1992年4月15日 講於香港
第五講
孫醫師報告:這幾天坐的很安靜。由數到隨息進入定境,留在一個觀照的存在裡。在這個境中,自我的觀念依然在,知道這個四周圍的事情,慢慢觀照到我的存在。在這個當中,自我和能觀的是兩個能分開的東西,這個我慢慢在觀照下消失了,停留境界,進入一個無我的觀照,最後觀照靜下來了,停留在一個渺渺茫茫的知與無知之間的境界裡。在適當的時候這個知自然會起作用。
有時候也參南泉斬貓的公案,這個公案都如影隨形的在腦海裡,推不掉,斬不斷。今天我得到了答案。六祖說的對「本來無一物」到後來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大機大用,也是本來空的。已證悟的大善知識即心即佛,心本空,即用也是空,招念的是誰呢?就是我們的妄心,在六道輪回中製造因果。法身是佛,也是空。報身、化身是應物而生,自心的一部份,所以本空。貓的三身本空,法身也是空,所以不會招業,所以南泉不昧因果。我們要謹慎小心,對人對事完全在因果的網路之下,一不小心變成五百年野狐身。
是種增故說 未曾相離用
若為覺想亂 當習安般念
由風大產生安般的現象;出息、入息。我們普通凡夫的風大有增有減。譬如我們傷風感冒,呼吸會粗了,風大增加了。又如一個精神衰弱的人或臨死的人,呼吸只有一半了,這個風大種減了。佛法是不增不減的,所以這個道理告訴你,未曾相離用,我們的生命同風大、出入息的關係很大。
苦為覺亂想:如剛才孫醫師的報告,他瞭解到出入息就是出入息,就算是睡眠當中出入息也沒有差別啊!他說出入息快了、慢了、自心也未曾改變。我也不會為修安那般那而令心不安。因為安那般那的本身也就是自心的一部份,安般難道不清淨嗎?他認為不用心加上安般上清淨的,自由來去嘛。安般實在清淨的很。他說自性自在。這是孫醫師的報告。這一節是什麼道理呢?也就是經典上說的未曾相離用。
安般本身出入息如果與感覺、思想加上去,變成思想多了。這裡頭有兩個東西,呼吸同這思想。那麼就會發生散亂,生命也是變亂的快,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應該修安般出入息,用這個法門,由風大調整變成氣,由氣變成息的時候,止息清淨的時候,跟到是覺想。能知、能覺、能感受作用的、清淨下來。這是一個方便法、一個方法,所以他說當習安般念。
已能應於數 則除內貪著
於數若隨順 是則離不順
那麼開始修呼吸的時候,先一個方法叫你數習。假設能每一次數習,十次或二十次,每一次都記得很清楚,中間沒有雜念思想,這個數的作用達到了,則不要數了。現在到處都有人教數息觀,一輩子就在那裡算呼吸。我常笑他們說:你們是在學會計還是幹什麼?數到了某一個階段就要丟掉。所以叫你們注意三十七菩提道品,七覺支有個舍覺支,有個擇法覺支。每進一步的時候就要丟一個。譬如你得到神通的境界,神通都要舍掉,才能再進步,不然你就停留在這裡。於數若隨順,是則離不順:如果你還繼續數下去,那就糟了。所以修行要知時知量,要懂方法。
志在無亂境 能攝諸亂想
先數從一起 如是乃至十
現在倒過來講數習的法門。為什麼開始要計數呢?能計數的是我,呼吸屬於生理。勉強把它們兩個配合為一。道家就叫做奼女嫁嬰兒,這個中間有個黃婆作媒。黃婆就是你自己的意志。它兩個已經結合了,心境不亂了。那麼這個方法計數開始就叫做數息。先從一數到十。
修行順此數 便得功德住
由一數到十,由十倒過來數到一。就是這樣一個方法,不要再加數字,慢慢的你幾次來回,覺得沒有散亂心,你就要舍了。孫醫師的報告說順其自然,其實這個就是隨,還沒有到止的境界。
已得功德住 則能求升進
滅一切亂覺 佛說增上故(數門竟)
能夠由數到達隨,才能求得進步。那麼這個時候心息合一了,沒有亂想了,佛說增上故:就慢慢的進步了。這個時候還不是得定。上面是講數息的法門,下面這一段講隨息的法門。
數能滅一切 覺佛但言滅
一切不死者 以增上故也
這個數的法門能滅一切。心念和氣息配合了,就滅掉一切散亂心。佛就是覺悟了的人。覺佛但言滅:這個方法是滅你的亂想心。但是他還有很深的內義。他也可以使你生命增長。所以道家如果和這個方法配合了,求長生不老,能夠使你不死。這是氣息的功用,以增上故也,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增長。
內外出入息 去則心影隨
決定善觀察 順是趣涅盤
什麼叫做隨息呢?就如剛才講的,睡眠時呼吸也自在,一切自然。內是呼吸進來是安那。出去是外,是般那。這個就叫做出息、入息。實際上我們的念頭,散亂心,幾乎和它是一樣,呼吸進多了以後思想亂,血液也流的快。如果修出息的話,血壓也降低了,慢慢心境也不動了,去則心影隨:所以一出一入之間,哪個時間修入息?哪個時間修出息?就要巧妙的運用了,要用智慧。決定善觀察:這個道理可以達到涅盤的成就。
修行出入息 隨到所起處
如是知升進 能離外念著(隨門竟)
你要知道修行出息與入息,這裡是講隨哦,你聽其自然。莊子就講過,常人之息以喉:普通人呼吸靠肺部。至人之息以腫:得了道的人,他呼吸到達了腳底心。是真的,我們在坐有人做到了,腳底心有感覺了,不過還沒有到最高。至人之息以腫,到腳後跟,到腳底。所以他說修行出入息,隨到所起處:每一口氣進來,你知道它到達哪裡。假定你今天消化不良,或肝臟有問題,氣到這裡會堵住。所以有一本佛經是講出入息治病的經。自己可以治病。就是現在所講的氣功治病。修行出入息,隨到所起處:你要體會這股氣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還有裡面起來,譬如你坐的很好的時候打嗝,氣到了你能感覺的到。有些嗝是胸口、食道管堵塞,如嬰兒餵奶時打嗝,這個時候你輕輕在他背部拍幾下就好了,不然氣會堵住。有些嗝是從胃上來的。如果嗝從丹田上來,那功夫就很不錯了。真的做功夫會打嗝,這是什麼道理?比如說你在水塘裡丟下去一塊石頭,它沈到底以後會冒泡上來。就是說你的氣已經到下面去了,它反應出來就是打嗝,把身體的炭氣排掉。所以我們中國道家把呼吸叫做吐故納新,吐掉炭氣,舊的氣。進來新鮮的氧氣。
下面這個小字批註是不對的。他說出入息所起處同在臍。古文有一句話叫做畫蛇添足。蛇本來沒有腳,你畫蛇添足引導別人走錯了。隨到所起處,真到氣通了,那個嗝反應上來,是從海底起來。等到如莊子所講的,從腳底上來,那就不會打嗝了。功夫到了你自己會知道。如是知升進:知道自己一步一步的進步,就能舍離外貪著了。脾氣會變好,氣質會變化。這個貪還包括兩性之間的欲念,外貪著去掉了。這是隨息法門。
安止極風處 三摩提等起
三昧即已起 便得功德住(止門竟)
安止極風處:這是講到止,止在極風處。他下面小字這個批註不對。他說極上下風際。上風際在哪裡?這個批註的人不懂,所以我說他是畫蛇添足。真的不出不入了那個是止,那個叫做息了。安止極風處在哪裡?風處究竟在哪裡?佛在【楞嚴經】上分析地水火風等,講到風他說「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甯有方所。」這個風的作用,它的性是空的。同人思想的本身一樣,它本來是空的,可是它起的作用,大氣流可以形成宇宙,或者形成一個星球。清淨本然:它本來也是清淨不動的,沒有風來去的作用。周遍法界,無所不在,無所在。那麼它怎麼起作用的?心物兩個配攏來,唯心一半,唯物一半。隨眾生心,應你的知識範圍,每個人的知識範圍、功夫的深淺不同。循業發現:跟到你的業力發現,換句話說,你能真修這個風,修止息修好了,你修成神仙,長生不老也是你的業。他並沒有否認這個不對,沒有說不可能。
這本【達摩禪經】是介於小乘和大乘之間。談功夫,沒有講最高的原理。所以極風是到空的境界,並不是說上面到頭頂,下面到腳底心,或者停留在哪一個地方。
什麼叫止呢?剛才孫醫師這篇報告很好,可是沒有進一步。真的不出不入了,止息的時候,這個是定的初步。三摩地是真正的定,你呼吸也定住了嘛。所以我說什麼叫定?譬如一個輪子在轉動,我打一顆釘子,把輪子釘住了,不動了,這個叫做定嘛。對不對?你說心不散亂亦不昏沈,用一顆釘子釘住了。你的息還在往來,還在動亂中。所以安止極風處,也到了空的境界。三摩提等起:你各種三昧的境界才來了。現在你閉者眼睛坐在那裡,只能叫做打坐,不能講得定耶!也沒有得止啊!不要把普通的打坐就叫做入定,那就叫做吹牛皮,那就不對了。三昧即已起:三昧就是三摩地,中文翻成正受。你三昧達到了,便得功德住。這個算是有功德了,有成果了。功德是在這裡,有功勞的成果。你達到了,所以得定了,這個叫做得止。
修行止住已 種種觀察風
先觀於本處 謂風所從起
這一段是講觀。得止以後,由止再修觀。我們普通講由定再生慧,智慧是由觀察來的,這個觀察中間有差別,所以擇法覺支了。那麼既然有思想,有觀察。思想是不是妄念?也可以這麼說,但是太攏統了。止觀的觀法與普通的觀察都有思想,妄念,但是有差別,是程度的問題,多一分、少一分就不一樣了,作用就變了。所以修行得止以後,你在這個止的境界,你那個能觀能知的自性並沒有停止。
種種觀察風的作用,風大的作用怎麼起的?先觀察於本處,謂風所從起:譬如講現在外的天氣,沒有風,所以天氣很悶。那麼這個空氣裡頭的風到哪裡去了?它沒有流動。就是在停止、悶住的狀態。可是你不能說它沒有風。這個風的本性還存在,不過不動了,流動起來就是風。風在靜止狀態,風還是存在。所以我們得定的時候,風的功能它在你生命裡,不一定是身體的外面,還停在這裡,你要看清楚。
此處為雲那 為一為二耶
冷暖悉觀察 八種如前說
我們生命的重點就是這一口氣,為什麼只講風呢?地大是骨頭,細胞、蛋白質等。水大是液體。火大是本身的熱力。風火是相連的。因空氣流動的摩擦就發熱了。水大跟地大是相連的,冷凍的水就是地大,地大溶化了就是水大。但是四大又是各自獨立分開的。
那麼這個四大,這個物質世界同精神世界怎麼會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生命呢?它起了作用還是一個。那麼生命是一體的,還是二元的呢?冷暖悉觀察:這個氣體在身體內部有冷有暖,有粗有細,這都是過程不要怕,還有酸、痛、麻、癢、脹。甚至沒有病的人發病了,這並不是作功夫不對,是你身體內部有病,它給你弄出來,我們感覺到了。這八種前面講過了。
為總觀諸大 唯在一種耶
觀時悉俱有 以一增上說
所以你要分析自己的生命,地水火風要一一觀察。究竟五臟六腑,肺啊,肝啊,還是腦的問題呢?你要內觀清楚。觀時悉俱有:你觀察這個時候四大通通起了作用,身體變化,還是單獨起作用?以一增上說:這一部份的功能增強了,你這樣的觀察。
修行觀風大 造色從彼生
唯心與心法 依彼造色起
佛法裡修安那般那,因為風大是生命最初的能源。這個風不是空氣裡的氣流,這裡是修“息”。也不是說鼻子的出入息就是風了。在這個前面的能力是氣哦。譬如你手搧一下,動力大才覺得有風嘛。動力小只有氣,那個不動的就是息。
修行觀風大:我們這個生命的色法,色法就是地水火風,我們肉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是。醫學上所說的遺傳基因,這個基因可以說是色法最初的東西,科學叫它是基因,這個還是個因。基因也就是色,色之因。這個造色之因是靠這一股生命能,這一股生命能我們叫它是氣。造色:造出來的色法。造出來這個生命、身體。由一個精蟲、卵子、基因變成我們現在這個人。都是以這樣一股氣為主。乃至於我們講思想的唯心。唯心與心法:上面講唯心的心是全體的心,整個精神生命。下面講心法的心是意識的心,意識與思想,唯心與心法。依彼造色起:這個心法是由腦電波,腦神經反射來的,這是心法。唯心更進步了,那個是生命的根本。他說唯心與心法,依彼造色起,都是依靠現在生命裡頭造色的功能來的。
非彼造色已 而複有種大
諸有出入息 是風名依種
他說並不是我們有了這個身體以後,然後才有種大,才有呼吸的作用。他說不要這樣看,前後的因果不要顛倒了。也就是說我們生命能發生,變成基因,變成生命,是靠風大來的,靠氣來的。如果你把那個基因放到冷凍庫裡,保護的不好,基因就會死亡,還是風大最重要。諸有出入息:一切眾生就是諸有,一切眾生都有呼吸,任何一個生物都有呼吸,全息的作用。是風名依種:都是這個風大種性的功能所發生的。
報風及長養 是為三種風
什麼是報風?我們生下來活一百歲的人,這個身體叫業報之身,來還帳的。如果一輩子享福是善報而來的。一輩子痛苦是惡報而來的,來受罪的。這個是報身。這個報風是一種。長養風是一種,就是上次講的,嬰兒剛生下來,也沒有喝奶幾秒鐘就變那麼大,那個叫長養風。可是你不要看我們身體在衰老,只要沒有斷氣以前,你那個長養風還在,那個功能還在,不過它變弱了。如果你懂這個道理,把那個功能增強,可以卻病延年的。報風及長養風,根本風。報身的風,長養的風同你根本的風,就是你風大的種性。是為三種風:他這裡所講的風是指生命的能。
或說入在前 出者在於後
或說出在前 入者在於後
皆有因緣故 彼作如是說
或說入在前:有人認為入氣在前,先吸氣才有呼氣。或說出在前:有人認為先呼出去再吸住來。皆有因緣故,彼作如是說:其實不同。有些人以出氣為主,所以我常常罵有錢的人財大氣粗。因為他喜歡罵人,是以出氣為主。有些內向的人,他對任何人都害怕,他以入氣為主,的確有差別。這是報風的問題。所以你看佛學是那麼科學。有些人出在先入在後。有些人是入在先出在後,各有他自己的生命因緣,彼作如是說。
如其真實義 慧者乃決定
他這裡提出來古化代的修行人有三派的意見。等於科學上意見的不同。當然都非究竟。真正究竟,只有你自己修持證到那個境界,大智慧才看得清楚。不能以少數人,或者多數人的經驗,就認定是出氣在先,或者入氣在先。
於臍處所起 淨治毛孔道
肚臍密宗叫臍輪,道家叫丹田。實際上這一部份與腎上腺的賀爾蒙有關係的,一直通到睾丸這一部份。女性到子宮這裡。所以嬰兒的呼吸是在丹田呼吸。如馬友慧前幾天的報告,她不是說在丹田呼吸嗎?這個在道家叫做胎息,胎兒的呼吸。胎兒在娘胎裡頭沒有用鼻子呼吸啊!靠臍帶跟丹田呼吸。胎兒的營養也是靠臍帶輸進來。於臍處所起,淨治毛孔道:注意!丹田的呼吸,內呼吸還不是根本。但是功夫已經很好了。這個是報風。也與長養風有關係。下麵小字的批註對了。此報風開毛孔故名開,非出外。所以叫做呼吸出了氣,並不是損失掉了。這是本身裡頭胎息。
由此風義故 彼說出在前
你懂了這個氣的道理,彼說出在前:因此這一派說出氣在前。
毛孔已開淨 入者則在前
如人初生時 阿那入故起
息風最先出 是故說般那
他這裡講毛孔,也就是整個細胞都已經換過來了。毛孔已開淨:那些人的身體變好了。入氣多,出氣少,所以他說這個理論不是空洞的。上面講慧者乃決定,你要真修實證,功夫到了,智慧開發了,才能瞭解。如人初生時,阿那入故起:在娘胎時,胎兒的呼吸靠臍帶,是胎息,胎兒生下來,第一口氣先進來,胎兒才能成長。息風最先出,是故說般那:所以得定的時候功夫到了,最後這一口氣呼出去,定住了。這不是空洞的理論。
息風諸種大 割截不生苦
當知彼非受 謂受則不然
我們生命裡頭的來來去去,呼吸一進一出,這個息後來變成氣了,再粗就變成風了。諸種大:這些大種,地、水、火、風。尤其拿風來講。風根本是個物理的東西,不是物質,是物理。割截不生苦:你拿刀來割它,把它磨碎了,也不會生苦。所以你要知道,你能感受得苦、得樂,在生命裡的作用,那是受陰的作用啊,不是氣的關係。當知彼非受,謂受則不然:你認為氣,受氣了,氣感受痛苦,那就完全錯了。
以彼修行者 不患諸斷逼
是故出入息 於身複非受
所以你修行作功夫的人,不能說絕對無病啊。隨時會碰到,天氣變化,飲食不對,也會有病啊。出入息是生命的根本,可是它並不知道苦、樂、非苦非樂等。
識命若斷時 息則不回轉
是則眾生數 必由命根起
可是它同我們生命的關連在這裡啊。當我們要死的時候,命根要斷了,意識也完全渙散了,這個時候要死了,這個息只有呼出去,不回來。所以要曉得一切眾生的生命根本,風息的重要。
息則是身行 世尊之所說
亦名根本依 眾生所由轉
風息的作用是身體上生命的活動“行陰”。這個生命活到行陰是很重要的一部份。也就是說它來去生滅,生命活到就是行陰的作用。這是佛告訴我們的。所以我們的生命拿地水火風來講,是氣的關係。風大是我們的根本依。眾生所由轉:一切生命活到就是這個風息所轉變。
是息既已滅 命則無所依
以能持命根 故說眾生數
所以這個息假設停了,你就沒有命了,死了。所以這個息不是講來去。它根本的能量。以能持命根:保持我們的命根,維持生命靠它。故說眾生數:所以眾生有那麼多種,就是一個氣的變化。
阿那般那念 緣風為境界
雖曰正思惟 而非真實行
所以這個修出入息法門,練氣。阿那就是入氣,般那就是出氣。我們心心念念與它配合修持。這是以風來做修持方法的境界。雖然也是修禪定的一種法門,可是這個並不是道,這是一種方便法。
一切所修觀 彼悉緣風起
於觀有差別 次第今當說
他說你得止以後,得定以後,一切所修的觀行法門,觀想,觀心等等。如果沒有這個出入息的根本作用,你還起不來它的真功用。所以在觀行當中的差別,要大概、簡單的告訴你們。
阿那般那念 分別有三種
所謂從聞起 思慧與修慧
他說你修出入息也包括佛教大的教理。有聞、思、修三種差別。聞是多聽多學,是知識的淵博,這是聞。你學了以後要研究思考,光是記憶下來沒有用。你要擇法,你要去修,去求證,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
於是安般念 比丘聞慧生
一切時悉受 名字為境界
開始你只曉得修出入息,安般念。出家的比丘們聽到這個法門,佛的弟子叫聲聞眾,是聽老師講,你的耳朵聽來的。等於你讀書,讀到碩士、博士也只是聲聞,把老師講的記下來,考試通過了拿到學位。你有沒有學問就不一定了。你沒有吃進去,沒有消化出來。所以我常常說,學位沒有用,沒有真學問。你要把老師講的吃進去,消化了,變成你自己的東西,那才是你的智慧。現在有很多的人在教數息,我聽了越聽越生氣,越想越傷心。很多人在那裡數呼吸,數了一輩子,不知道在幹什麼,你說怎麼辦?
境界出入息 正念思慧生
當知彼緣名 時或複緣義
你懂了出入息是利用這個氣一出一入的境界。剛才孫醫師的報告也講,出入息它本身存在就是一個境界。出入息本來就在,我不管它。不管它也可以啊,那是凡夫的境界,你沒有經過修練,你怎麼能控制,怎麼能做到要止便止,要生就生呢?正念思慧生:要有正思惟,要思,要研究,然後產生你的智慧。當知彼緣名:我們修這個法門是緣出入息的作用,為什麼要修出入息?這個息是風大所變的。時或複緣義:你還要透進去研究,用智慧觀察風的本身。所以我們引用【楞嚴經】所講的「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既然你曉得空。空了,呼吸停止了,你怎麼做不到呢?做不到就是吹牛。所以光會講經有屁用?佛經是講科學的,你說性風真空,我打你痛不痛?你說性痛真空,性空真痛,痛還是痛啊,對不對?時或複緣義,這中間的道理你要搞清楚。
阿那般那念 所起修禪慧
悉已舍名觀 唯緣諸法義
所以你用這個出入息,阿那入氣,般那出氣。你心念與它配合,到那個境界了,得到那個三昧,進入那個定境了。初步禪定的境界到了,得止了。這個時候你要起智慧的觀察。這個智慧的觀察叫做“觀”。所以得止以後才叫觀。悉已舍名觀:把它通通舍了,丟了,起智慧的觀察,觀察什麼?唯緣諸法義:把大小乘佛法所講的道理求證一番,這個叫做觀。
當知近境界 無有種種異
亦非相續緣 說是等智行
在這個起觀的時候,你應該知道,一切同我有觀的各種境界,知道了便舍。不留戀這個,更進步。無有種種異:可是都是由風大所變化。每一個境界過去了你不要留戀。亦非相續緣,說是等智行:每一個不同的境界,都是它變化的現象。等於學物理,原子這樣子排列是鑽石,換個方式排列就只是煤碳而已,同樣都是這幾個原子,它境界不同。
謂是安般念 無癡智慧性
亦名為舍性 是則佛所說
所以你只停留在這個境界上,最後到達悟道了,沒有愚癡了,智慧般若開發了。這也是七覺支中的舍覺支。不要以今天的一點點成就為滿足,這是佛法的要點。
當知是慧性 舍根共俱生
若使是舍性 則與餘共起
所以要能放下,做人也是一樣。譬如一個學問,一個觀念,不要先入為主,自己有個主觀的成見,認為非這樣不可,別人講的相反意見聽不進去,這是最笨的人,沒有智慧。佛法的智慧是絕對客觀的。你應當知道這個智慧之性是舍性,隨時要丟掉,放下。所以學佛、做學問,我常常提出來不要得少為足。得到一點點,你有成就感了,你就是停留,就是墮落了。要不斷的上進,要舍,好的才起得來。那麼其它的智慧境界都會來。
欲色二有系 無色無身依
非彼最後禪 身密無息故
這些都與密宗有關。欲界一切眾生的生命都是靠男女兩性來的。甚至比我們高一點的天人,雖然沒有男女兩性,也是陰陽兩性來的,也是欲界。色界只有光,已經超過欲界了。欲界、色界二有,這兩種生命。系:拴住了,解脫不了。第三種是無色界。欲界、色界都有形相,同四大有關係,尤其是風大。無色界己經沒有身體了,只有精神生命,沒有生理這個生命。無色就無所依。但是到達無色界那麼高,得了禪定沒有?非彼最後禪,身密無息故:不過是身體的秘密。呼吸真的停掉了,你不要靠來去的呼吸,這是身密,生命的秘密。所以密宗修氣、修脈,這個道理不懂,你修三輩子都沒有用。你說身外有身,你要修到化身,不是這個氣的作用。所以達到止息的境界,你慢慢就會懂。就是這麼重要,不要得少為足。
或謂根本地 亦複是眷屬
說言唯眷屬 非是根本地
但是你要知道,乃至超過無色界,到達大菩薩,大阿羅漢的境界,還離不開它耶。你要起作用,還要這一口氣才行。所以這是根本地。有一種說法,這個風息作用,與菩薩境界身外身不是根本地,但是有很大的關連,是眷屬。什麼是眷屬?你的老婆、你的兒子,這個叫眷屬嘛,屬於你的。可是老婆、兒子畢竟不是你,不過是暫時歸你之所屬,並非你之所有。甚至我們這生命,這個肉體,也是暫時租用的,並非我們之所有,這是眷屬啊。說言唯眷屬,非是根本地。根本是自性。
欲使彼舍性 在於根本地
阿那般那念 應當在八地
你不要小看這本經典,他說修出入息到達了八地菩薩的境界。當然成了佛以候就不用搞這個了。
所這唯眷屬 如是說舍根
知彼安般念 唯在於五地
他說修這個法門,只是一個眷屬的作用,叫做助道,幫助你進步。其實這個道理是舍根。放的下,丟的掉。進一步就要丟。知道這個安般法,加上舍的作用。這個法門,達到五地菩薩的修持都需要的。
問:前面講八地,為什麼這裡是五地?
師示:講原則可以達到八地的境界,都在這裡頭。講它的眷屬作用,拿來作助道品,只在五地。
此定在五地 依是處回轉
欲中間未至 及後二眷屬
到了那個境界功夫變了,佛的眷屬一直到八地以上,到成佛。如果嚴格講起來都有用。
最上頂四禪 彼雖有舍根
無有於彼身 淨治毛孔道
最上頂到達四禪天的境界,一直到無色界那個邊上。彼雖有舍根:必需要丟掉。因為已經沒有四大的肉身,無形相,無色界嘛。就不需它來清理每一個細胞,每個毛孔。轉變這個身體了。
第四及眷屬 彼中說二種
報生與長養 唯無有依風
第四禪以內的境界,把修安那般那作眷屬,作助道。其中有兩個最重要,就是我們的報身,需要這身體,乃至借用這個氣的修練。就如道家所講的可以長生不老,卻病延年。這是長養。唯無有依風:要空,必須依風大安那般那來修。
出息與入息 是風名為依
以身極厚密 無依說二種
依靠出息與入息而達到定的境界。以身極厚密:這個色身很難轉,很難變化。所以中國儒家講學問之道在變化氣質,這個氣質很難變化。
佛說出入息 四禪正受刺
亦言咽喉處 明知有所說
是彼眷屬故 亦以禪義攝
所以佛告訴我們要修出入息,以這個起步。真到了四禪天的境界,這個出入息沒有調整好,還是有障礙,不能得定。我們中國人講三寸氣不來就死了,咽喉這個地方不過兩三寸之地。所以這一關叫做生死關。喉輪這個氣脈很難打通,所以密宗稱為受用輪。喉輪打開了,這個人就沒有妄想了,妄念、妄想不起了。明知有所說:這是真實的有個東西。是彼眷屬故:同我們生命關連。所以修禪定,功夫不到這裡不行。
出息與入息 彼處定無有
修行觀出息 上際第四禪
所以一出一入,還要打通喉輪這一部份,空了。所以我們要修出入息的法門,一直到第四禪離不開這個功夫。
已極風境界 於彼正憶念
雲何我是心 於緣究竟未
或複更於上 少進重觀察
或即於彼住 不作餘方便
到達了風脈真空了。於彼正憶念:才真正到達憶念的境界。雲何我是心:等到得了禪定,風際的境界,才真正講到唯心的道理。求明心見性,這個時候才能正求。心怎麼明?於緣究竟未:在這個地方才求究竟。或複更於上:或者到達禪定,得四禪的境界。在這個功夫上再求進步。要修止、修觀了。或即於彼住:或者修到止,修到觀了,不作餘方便。
修行如是觀 則能除疑惑
修行極風際 是處善觀察
當知如是心 則名除疑觀(觀門竟)
所以真正的修行,要對這些智慧的觀察境界,照這樣做才能除去疑惑。修行極風際:他再三強調修止觀的重要。極風際,由止得了定,起觀,就是我剛才引用【楞嚴經】的性風真空,性空真風。在這裡仔細去觀察。你應該知道這樣的心量才是除疑觀,沒有懷疑了,這個求證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