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廣化律師弘法故事集


廣化律師弘法故事集

修道人勿念衣食
《佛藏經》上說,出了家的人,應該一心用功辦道,隨順佛陀的教法去修行,不要掛慮衣食資具的來處。只要我們一心向道,龍天自然會來護持。如果出了家,不置心於道業上,終日孜孜營營地為了衣食在奔波,龍天護法就不管你了,由你自己去找衣食。

我常對我的同學說:「並不是我要什麼有什麼,而是我出家的時候也想學『一心行道,隨順法行,勿念衣食』。當時很多同事、朋友、蓮友都勸我:「您再等幾個月吧!等國防部命令下來才退役,就有好幾十萬塊錢的退休金可領,您自己不要,可以拿去造廟呀!」我說:「我不要這些錢,我現在只想要趕快出家。」在師父為我受沙彌戒前,我把從大陸帶出來的金子,和來到台灣在軍隊上幾十年下來的存款,及身邊所有的現金,全部一齊供養師父,那時候我覺得最輕鬆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十八歲就離開家鄉參加抗日,那個時代只要你能做事,一切優待;我只當了半年兵就升官,還一年一級,一直升到財政官的階位,不是管錢就是管米糧,要不就是人事,反正數鈔票的一定鈔票一大堆一大堆,吃得好、睡得好,可是責任重得很。這下子出了家,身上一毛錢都沒有,我自言自語地說:「我真的嘗到出家的味道了!」就像飄到虛空中,沒有一點壓力,可見錢是最壓迫人的東西。後來那些同事、蓮友,有的也同樣去修道,出家、在家都有,他們就等到領了幾十萬,等於現在的幾百萬退休金,有了錢也沒比我好,一天到晚為錢在煩惱,恐怕人家偷了去,借人又怕不能還……。

古人說:「一朝生死到,明日是他財。」也有人認為這是自己的錢,可以到處去玩,中國玩夠了到外國去玩,怎麼有時間修行?我說他們:「你看事實證明了,你們當初說:『我不要現在退,我要等到有這筆錢來退才好修道。』你們有了錢,修道了沒有呀?」
所以我告訴你們,一心修道不會餓死的,有龍天保佑。這不是我說的,是佛說的,不要擔心吃的從哪裡來?穿的衣呢?日用呢?你只要想到這些,就會去搞好多錢存在銀行備用,你真正擁有那些錢的時候,就不可能好好修行了。祖師們認為一個色、一個財,是道心的敵人,你要想修道,就要把財色放下。
受戒,是僧眾承當如來家業的開始;學戒,是法師上弘下化的根基;持戒,是身心清淨,增長定慧的根源!老子云:「五色令人眼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道家修心之士尚且離諸塵欲,明心淨性,更何況出家釋子,欲超三界,出煩惱火宅,若連名聞利養,情愛恩怨都無法放下,怎麼解脫呢?所以應當修行----清淨行!戒律是具體讓我們依之修學的指歸,提醒我們從生活諸般境界裡反照自己幽微的起心動念並去除身口意三業惡習。

    初為佛門釋子,如何修持清淨行呢?感恩佛陀慈悲,制定了沙彌十戒引導著懞懂的釋子如何得行清淨解脫之道,即:(一)、不殺戒,(二)、不盜戒,(三)、不婬戒,(四)、不妄語戒,(五)、不飲酒戒, (六)、離高廣大床戒,(七)、離花鬘戒,(八)、離歌舞戒,(九)、不持金寶物戒,(十)、離非食時戒。沙彌律儀分兩個部分:十條戒律,二十四章威儀。沙彌戒共有十條,在佛法裡面,這十條特別對出家人所制;前四為根本大戒,犯重不通懺悔,後六為遮戒,犯則在僧前或一僧前懺悔。根本戒是從初發心到成佛都要堅固受持的。二十四章威儀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要遵守的規矩,也就是生活規範。戒律裡面對治習氣的開導很多,學習的人知道在這裡面所擷取重要的開示,針對自己習氣毛病依法的教誨抄錄下來,自己常常看看,常常反省、檢點,改過自新,這是修行之基。

    戒如大海,難盡其涯;戒如高山,難窮其巔;戒如良導,引向涅槃,學者應終身習學,依教奉行!古大德云:「只要這一條戒文可以對治你的煩惱習氣,就不是小小戒,它就是你的根本大戒!」愈深入學習戒律,愈會感受到佛陀--「一切智」的大慈悲心!的確,凡夫眾生的生死根本在於無明煩惱,而它們所展現出來的不出「貪愛」、「瞋恚」、「愚痴」,且戒文中大多數的內容也正是對治三毒的前方便。

    「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人人本具的佛性!莫再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馳逐生生滅滅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妄相! 肯定持戒就是對自身生活與行為嚴謹的要求。「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從遠方便開始善護念,念茲在茲處處都是佛法,心心念念不離淨戒、淨心,則何愁聖道不成,菩提不證?反之,因地就行三業隨便,放逸的樣子,將來成就的怎能是「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具足的萬德莊嚴世尊呢?「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寒山大師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佛陀早已將修行的一切方法,一切規矩,一切原則道理,都告訴我們了。依戒而修、由修得定、從慧而生無窮智慧妙用。只可惜我們凡夫喜歡討價還價,偷工減料,處處打折扣,自然境界不高,要求普通當然成就平凡,要求平凡甚至犯重戒而墮落。故應常行慚愧,但有教法卻行難圓滿、圓融,念念在道,當勤精進,善學戒法謹慎莫放逸! 
  • 2009-06-21 00:21:34 補充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厭捨品第三
    苟能一日夜出家,百萬劫無惡趣瑕,世世生生生善處,園林常放淨心華。
    爾時,佛告智光長者:善哉善哉!汝大慈悲,勸請我說出家在家二種勝劣。
    … …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出家菩薩勝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 在家逼迫如牢獄,欲求解脫甚為難。
    出家閑曠若虛空,自在無為離繫著。 諦觀在家多過失,造諸惡業無有邊,
  • 2009-06-21 00:21:49 補充
    營生貪求無有足,猶如大海難可滿。… … 在家多起諸惡業,未嘗洗懺令除滅,
    空知愛念危脆身,不覺命隨朝露盡, 焰魔使者相催逼,妻子屋宅無所隨。
    出家菩薩觀世宅,猶如人間微少火, 一切草木漸能燒,世宅當知亦如是。
    眾生所有眾財寶,更互追求常不足, 求不得苦恆在心,老病死火無時滅。
    以是因緣諸世尊,說於三界為火宅, 若欲超過三界苦,應修梵行作沙門,
  • 2009-06-21 00:22:03 補充
    三昧神通得現前,自利利他悉圓滿。… …
    爾時,世尊告諸長者:善哉善哉!爾等發心,樂欲出家。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萬劫,不墮惡趣,常生善處,受勝妙樂,遇善知識,永不退轉,得值諸佛,受菩提記。… …
    ◎ 本緣經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墮三惡道。」
    ◎ 僧祇律云:「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離六千六百六十歲三途之苦。
  • 2009-06-21 00:22:08 補充
    乃至醉中剃髮,戲裡披衣,一曏之間,當期道果,何況割愛捨親,具足正因,成菩薩僧,福何邊際?」
    ◎ 涅槃經云:「助人發菩提心者,許破五戒。」故知損己利他是大士行。又減一匙之飯,七返生天,施一團之麥少,現登王位。在佛門中,種微少善根,功德萬倍,一本萬利,何樂而不為耶?
  • 2009-06-21 00:23:16 補充
    出家有幾個階段?
    一. 淨人階段:
    應小心觀察選擇善知識及常住(寺院),住於寺院中為淨人(清淨的人)身份,即出家前的身心準備。
    第一:需建立正確的出家觀念。正確地認清出家的意義、目的。認清身為一個出家人,其身份所應具備的外表、內涵、知識、能力與責任義務為何?出家人之所以為出家人,在佛法中所代表的形象是什麼?與世俗白衣最大的區別在何處,何事可做、應做?何事不應做,不必做?何事須學、須會?何事須捨、須離?這此都是出家前的淨人乃至沙彌(尼)、式叉犘那階段,所應極力認識清楚。
  • 2009-06-21 00:23:32 補充
    第二:身心嚮往出家生活,住於寺院僧團中作淨人,受持五戒、八戒、願修清淨梵行,跟隨學習出家生活,護持僧團,求善知識教導,信服無疑,則漸修褔修慧,修心修性,轉惡行善,修改身、口、意、因緣成熟,求請出家。
    而為人師者當為先說苦事,以考量其因心、信心、決心等,以免將來後悔,甚至破法壞僧。所以應在白衣「發心出家」時即需對其說明。

    二. 沙彌(尼)階段:
    由在家居士進入出家者行列,需求請剃度師經僧團認可,為作剃度,完成一切剃度儀軌,並受持十戒。
  • 2009-06-21 00:23:50 補充
    剛從在家白衣翻為出家僧人,正是離染入淨的重要階段,在此特定的時間及特定的身份,需有特定的教育內涵,以令其在未受具足戒以前,具備成為一堂堂大僧(尼)的必要條件。《行事鈔》云:「其沙彌威儀進止,凡所造修,律並制同僧。」正是指出沙彌(尼)階段的教育,具有確立比丘(尼)行之基礎的內涵在。
    沙彌(尼)有三種意義:
    一. 息慈:息滅一切貪、瞋、癡、煩惱;慈悲愍念一切眾生。
    二. 勤策:精進不懈,積極修學;勤加策勵,服務大眾以培植褔德。
    三. 求寂:開發道心,志求佛道圓滿寂靜。
  • 2009-06-21 00:24:33 補充
    沙彌(尼)亦有二種及三位之別:
    第一種:是「形同沙彌」,剃度後無受沙彌十戒者,只是形相同於沙彌。
    第二種:是「法同沙彌」,剃度後即受持沙彌十戒者,是形相及戒法同於沙彌。
    所謂三位者,是依年齡而分別,不論有受戒否。
    第一位者:「驅烏沙彌」,凡七歲以上,十三歲以下,但能為大眾驅除蒼蠅、鳥雀、守護僧眾食物,不惱亂大眾者,稱之為「驅烏沙彌」。
    第二位者:「應法沙彌」,十四歲以上,十九歲以下,正是沙彌本制之年齡,正可隨學沙彌所應當學習的種種法,如事師、服勞、誦經、坐襌、念佛等,稱之為「應法沙彌」。
    第三位者:「名字沙彌」,即廿歲以上,七十歲以下之沙彌,
  • 2009-06-21 00:25:11 補充
    指其本應入比丘位,但由於智識,因緣或其他障礙等等,條件不具足,所以仍在沙彌階段。稱之為「名字沙彌」。
    若沙彌(尼)是「應法沙彌」,十四歲至十九歲,又是「法同沙彌」,已授持十戒,此時的心智及心性、年齡,是最理想的狀態去學習沙彌階段
  • 2009-06-21 00:25:30 補充
    所應學的五德、十數、十戒法、及二十四則威儀門等,是為沙彌學處,是一切發大菩提心出家者所應學。
    沙彌五德者:
    一者:發心出家,懷佩道故。
    發心者,謂發上菩提心,出家者,謂離俗捨家。懷佩者,謂懷佩無上妙道,不可須臾有離,是為第一種淨德。
    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
    淡世情而斷除鬚髮,謂之毀其形好。絕愛念,而披緇衣, 謂之應法服故。是為第二種淨德。
    三者:永割親愛,無適莫故。
    謂人生至親,莫過父母,世間最愛無過妻子。此則人所難割難捨。以平等心 ,等慈一切眾生,不於期中起親疏想,謂之無適莫故。是為第三種淨德。
    四者:委棄身形,遵崇道故。
    謂出家人,為法忘軀,無所過失、吝惜,為發一心而求無上妙道。是為第四種淨德。
  • 2009-06-21 00:25:44 補充
    五者:志求大乘,為度人故。
    謂發勇猛向上之心,不樂聲聞,二乘勤求大乘。必要成就無上佛道,度脫一切眾生。是為第五種淨德。能具此五德,方為人世褔田。
    沙彌十數者:
    一者:一切眾生皆因飲食而存
    二者:二諦(真諦【真空】、俗諦【假有】)
    三者:三受(苦受、樂受、捨受)
    四者: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五者:五陰(色、受、想、行、識)
    六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
    七者:七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念覺支、定覺支、行捨覺支)
    八者:八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 2009-06-21 00:26:18 補充
    九者:九眾居(天及人初眾生居、梵光音天二眾生居,光音天三眾生居,遍淨天四眾生居,無想天五眾生居,空處住六眾生居,識處住七眾生居,不用處住八眾生居,有想無想處九眾生居。)
    十者:十一切入(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識)
    沙彌十戒法:
    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故當持淨戒。所以道:「剃髮染衣為相,受持禁戒為性,又佛滅道後以戒為師」
  • 2009-06-21 00:26:34 補充
    一. 盡形壽不剎生戒 二. 盡形壽不偷盜戒
    三. 盡形壽不淫欲戒 四. 盡形壽不妄語戒
    五. 盡形壽不飲酒戒 六. 盡形壽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戒
    七. 盡形壽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戒 八. 盡形壽不坐高廣大床戒
    九. 盡形壽不非時食戒 十. 盡形壽不捉持生像、金銀、錢、寶物戒
    沙彌二十四威儀: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沙彌學處,沙彌教育的精神與要點)
    一. 敬大沙門 二. 事師 三. 隨師出行
    四. 入眾 五. 隨眾食 六. 禮拜
    七. 聽法 八. 學習經典 九. 入寺院
    十. 入禪堂隨眾 十一. 執作 十二. 入浴
  • 2009-06-21 00:26:55 補充
    十三. 入廁 十四. 睡臥 十五. 圍爐
    十六. 在房中住 十七. 到尼寺 十八. 至人家
    十九. 乞食 二十. 入聚落 二十一. 市物
    二十二. 凡所施行不得自用 二十三. 參方 二十四. 衣诈名相
    所以從一個初發心出家,直到登壇受具足戒之前,都是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階段,應接受以上五德、十數、十戒法、二十四威儀門,是「沙彌教育」的內涵,因為此一階段,於僧團中是小眾,身份在大僧(比丘、比丘尼)之下,也唯有在這種身份背景下才容易施予此特定的教法(如為大眾服勞役,背誦經典,受人指使,
  • 2009-06-21 00:27:19 補充
    以折伏憍慢心,勤求懺悔,事師等等),從長遠修道的需求,這此教育與訓練,正是成就其為一獨立大僧(比丘、比丘尼)所必須的,有了以上的基礎訓練之後,在未來長遠的修道上卓然成長,而不為修道歧路(名、聞、利、養)所惑。
    若在沙彌階段缺乏了基礎的訓練,面對無始以來的習氣,如何擋得住?慢慢地,由最初發好心出家卻逐漸地趨向於墮落,袈裟之下失卻人身,入於惡道,這正是忽略了沙彌教育重要性的結果。因此在沙彌階段特別注重施設教育的內涵及施設教育的時機,目的有二:
    一. 為消除未來成為一如法大比丘僧、比丘尼可能存在之一切身心內外的障礙。
  • 2009-06-21 00:27:44 補充
    二. 為建立未來成為一如法大比丘僧、比丘尼所需之一切必備的基礎及條件。
    《行事鈔》云:「其沙彌威儀進止,凡所造修,律並制同僧。」正是指出沙彌(尼)階段的教育,具有確立比丘、比丘尼行之基礎內涵在,一切教育都以成就未來-如法如律,堂堂正正的大比丘僧為目的。
    三. 式叉摩那尼階段:
    出家女眾之一,譯為學法女。位在沙彌尼之上,比丘尼之下。
  • 2009-06-21 00:27:49 補充
    女眾出家:
    1. 應先受沙彌十戒,為沙彌尼。
    2. 再受式叉摩那六法。須滿二年持戒無缺並跟隨和尚尼,學習二百九十二行法、精勤歷練。
    3. 二年預學大尼一切諸戒威儀,戒體漸成,方可進受比丘尼戒,為比丘尼。
    此階段有二重意義:
    一. 驗身:
    佛在世時,有一在家女眾與夫分離後,發心出家,其師不知她有身孕,度她出家,出家後不久生子,被在家白衣譏嫌,說比丘尼不清淨,與男子有染生子。佛知道後制戒,女眾出家,需經式叉摩那(學法)的階段,要二歲學戒(要經兩個結夏安居)以驗身是否有身孕。
  • 2009-06-21 00:28:02 補充
    二. 練心:
    梵語式叉摩那尼,譯為學法女,謂二年中具學三法。
    (一) 學根本,即四重戒:
    1. 不得作不淨行,行婬欲法。
    2. 不得偷盜,乃至草葉。
    3. 不得故斷眾生命,乃至蟻子。
    4. 不得大妄語,乃至戲笑。
    此四重戒若犯其一,名為破戒,應離開僧團,後不得受比丘尼戒,亦不得進為式叉摩那、沙彌尼、亦不得再受,若強受亦不得戒。
    (二) 學六法:
    1. 不得與染污心男子,共身相摩觸。
    2. 不得盜心取減五錢。
    3. 不得斷畜生不能變化者命。
    4. 不得於眾中故作妄語。
    5. 不得非時食。
    6. 不得飲酒。
  • 2009-06-21 00:28:40 補充
    此六法若犯其一,名為缺戒,應更重受。若學不滿二歲,不得受大戒,即二年中須守持不犯。
    (三) 學行法:
    共有二百九十二法。佛言:「式叉摩那,位在一切大尼下,在一切沙彌尼之上,一切大尼戒應學。」式叉摩那,若違行法,名為缺行,即須懺悔,不壞本所學六法。當於和尚尼前,阿闍梨(軌範師)或比丘尼前發露懺悔。戒體圓滿,還得清淨。
  • 2009-06-21 00:28:46 補充
    若男眾出家者,於沙彌階段亦須學習大比丘僧的戒法(內容與女眾有同者,也有不相同者。男眾是二百五十條戒,女眾是三百四十八條戒,而式叉摩那行法只是學大尼戒中之二百九十二條。)<依式叉摩那尼戒本。>
    《佛般泥洹經》卷下云:
    佛呼比入言:「吾滅度後,其有世人,棄家去穢,欲作沙門,入比丘僧中,先試三月,知行高下。
    世有四輩人:一輩貧窮,不能自活,欲為比丘。
    一輩負債,無以償之,欲作比丘。
    一輩在役,當時無用,欲作比丘。
  • 2009-06-21 00:29:02 補充
    一輩高士,行淨無穢,聞無數世乃有一佛,賭佛經典欣然心寤,損家棄欲,不貪世榮,來作比丘。
    吾泥洹後,凡諸來者,觀於志趣,視於坐起,求道用心,精進樂不?三月審察,志高行淨,可眾乃用作比丘。身既作比丘,當選耆舊明於法律,為之作師,授其十戒,奉戒三年,兢不虧,眾賢咸可,當授與二百五十戒。 」
    男子欲出家者尚且先試,然後與剃,若是女人更應詳察,因生理、心理之別殊,須防譏嫌之事發生,故應慎之。
  • 2009-06-21 00:29:22 補充
    四.進受具足戒階段:
    沙彌於大僧中,如法如律,如佛所教,求受具足戒(二百五十條戒法),於十師(三師七證)中受。恭請戒和尚(為得戒和尚),恭請羯磨阿闍黎(於白四羯磨時得戒),恭請教授阿闍黎(教習威儀及受戒儀軌),另七位尊證師(證明受戒),於正受時三人一壇,白四羯磨,如法受持,得戒體己,成比丘僧。
    式叉摩那於二年中一切無缺犯,遇傳戒之期,須於比丘尼眾中如上恭請和尚尼,羯磨阿闍黎尼,教授阿闍黎尼,七位尊證尼,先受本法(三百四十八條戒法),並於當天即到比丘僧寺,
  • 2009-06-21 00:29:41 補充
    (不可經宿)三人一壇,如上經白四羯磨時得戒,得戒體己,成比丘尼。此時已圓滿成為比丘、比丘尼的身份,正入僧數,負起主持佛法,利益眾生。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悲願。
  • 2009-06-21 00:35:17 補充
    諸沙彌中出家。羅睺羅最為其首。未曾有經云。羅睺羅
    年至九歲。出家為沙彌。舍利弗為和尚。大目犍連作阿闍梨。與授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