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心賦註卷四

註心賦卷第四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若空孕色。猶藍出青。馬鳴因茲而製論。
  馬鳴菩薩。是西天第十二祖師。造一千部論。數內有一心遍滿論。乃至諸論。皆
研心起。離眾生心。無一字可說。故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又如天親菩薩。造頌
及論。成立佛經。令諸學者。了知萬法。皆不離心。故云。自心起信。還信自心。
  釋迦由此而弘經。
  諸佛證心成佛。從心演教。因心度人。若離於心。亦無三寶四諦。世出世間等法
。如肇論云。為莫之大故。乃反於小成。施莫之廣故。乃歸於無名。何謂小成。通百
千恒沙之法門。在毛頭之心地。何謂無名。形教遍於三千。無名相之可得故。以唯是
一心故。如傅大士行路難云。君不見心相微細最奇精。非因非緣非色名。雖復恬然非
有相。若凡若聖己之靈。此靈無形而常應。雖復常應實無形。心性無來亦無去。流轉
六趣實無停。正覺覺此真常覺。方便鹿苑制尊經。
  外道打髑髏之時。察吉凶之往事。
  增一阿含經云。佛與鹿頭梵志俱行。至大畏林。取人髑髏。授與鹿頭。此外道善
解諸聲。問云。此是何人髑髏。鹿頭打作一聲。答云。此是男子。因百節酸疼故命終
。今生三惡道。又打一髑髏云。被人害死。此人持十善。今得生天。佛一一問之。皆
答不謬。是以聲中本具諸法。眾生日用不知。故知聲處全耳。法法皆心故。
  相者占人面之際辯。貴賤之殊形。
  定慧論云。如人面色。具諸休否。若言有相。問者不知。若言無相。占者淵解。
當隨善相者。信人面上具一切相也。心亦如是。具一切相。眾生相隱。彌勒相顯。如
來善知。故遠近皆記。不善觀者。不信心具一切相。當隨如實觀者。信心具一切相也
。又如彌勒相骨經云。一念見色。有三百億五陰生滅。一一五陰。即是眾生。
  大體平分。玄基高峙。十心九識之宗。
  十心者。華嚴疏云。此一心。約性相體用本末即入等義。有十心門。一假說一心
。則二乘人。謂實有外法。但由心變動。故說一心。二相見俱存故說一心。此通八識
及諸心所。并所變相分。本影具足。由有支等熏習力故。變現三界依正等報。三攝相
歸見故說一心。亦通王數。但所變相分。無別種生。能見識生。帶彼影起。四攝數歸
王故說一心。唯通八識。以彼心所依王無體。亦心變故。五以末歸本說一心。謂七轉
識。皆是本識差別功能。無別體故。經偈云。譬如巨海浪。無有若干相。諸識心如是
。異亦不可得。六攝相歸性說一心。謂此八識皆無自體。唯如來藏平等顯現。餘相皆
盡。一切眾生即涅槃相。經云。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七性相俱融說一心。謂如
來藏舉體隨緣。成辦諸事。而其自性本不生滅。即此理事混融無礙。是故一心二諦。
page87image5672
P. 87
page87image6320
皆無障礙。八融事相入說一心。謂由心性圓融無礙。以性成事。事亦鎔融不相障礙。
一入一切。一一塵內。各見法界。天人脩羅等。不離一塵。九令事相即說一心。謂依
性之事。事無別事。心性既無彼此之異。事亦一切即一。如經偈云。一即是多。多即
一等。十帝網無礙說一心。謂一中有一切。彼一切中復有一切。重重無盡。皆以心識
如來藏性圓融無盡。以真如性畢竟無盡故。觀一切法即真如故。一切時處皆帝網故。
九識者。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
識。九真識。九識者。以第八染淨別開為二。以有漏為染。無漏為淨。前七識不分染
淨。以俱是轉識攝故。第八既非轉識。獨開為二。謂染與淨。合前七種。故成九識。
又第九識。亦名阿陀那識。密嚴經說九識為純淨無染識。如瀑流水。生多波浪。諸波
浪等以水為依。五六七八等。皆以阿陀那識為依故。
  三細六麤之旨。
  三細者。一者業相。即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
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者轉相。即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三者現相。
即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第一業相。未分能所。第二轉相。
漸立見分。第三現相。頓現相分。論云。不覺故心動者。動為業識。理極微細。謂本
覺心因無明風。舉體微動。微動之相。未能外緣。即不覺故。為精動隱流之義。精者
細也。隱者密也。即是細動密流難覺故。所以云不覺。謂從本覺有不覺生。即為業相
。喻如海微波。從靜微動。而未從此轉移本處。轉相者。假無明力。資助業相。轉成
能緣。有能見用。向外回起。即名轉相。雖有轉相。而未能現五塵。所緣境相。喻如
海波浪。假於風力。兼資微動。從此擊波轉移而起。現相者。從轉相而成現相。方有
色塵山河大地器世間等。如仁王經云。初剎那識異於木石者。有說初識。隨於何趣續
生位中。最初剎那第八識也。識有緣慮。異於木石。有說初識。如楞伽經云。諸識有
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言真相者。本覺真心。不籍妄緣。名自真相。業相者
。根本無明。起靜令動。動為業識。極微細故。轉相者。是能見相。依前業相轉成能
緣。雖有能緣。而未能顯所緣境故。現相者。即境界相。依前轉相。能現境故。又云
。頓分別知自心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如次。即是根身外器色等五境。以一切時任運現
故。此是三細。即本識故。最初業識。即為初依生起門為次第故。又遠劫來。時無初
始。過未無體。熏習唯心。妄念為初。違真起故。又從靜起動。名之為業。從內趣外
。名之為轉。真如之性不可增減。名為真相。亦名真識。此真識。即業轉現等三性。
即神解性。不同虗空。通名識。亦名自相。不籍他成故。亦名智相。覺照性故。所以
云。本覺真心。不籍妄緣。以真心之體。即是本覺。非動轉相。是覺性故。又釋云。
初剎那識異於木石者。謂一念識有覺受故。異於木石。即顯前念中有末心所見赤白二
穢。即同外器木石種類。此識生時。攬彼為身。故異木石。問。遠劫無始。名初識耶
。答。過去未來無體。剎那熏習。唯屬現在。現在正起妄念之時。妄念違真。名為初
page88image5704
P. 88
page88image6352
識。非是過去有識創起。名為初識也。應知橫該一切處。豎通無量時。皆是即今現在
一心。決無別法。所以法華經云。我觀久遠猶若今日。則三世情消。契無時之正軌。
一真道現。證唯識之圓宗。已上釋三細相訖。次解六麤相者。論云。後以有境界緣故
。復生六種相。故名麤。六麤者。一起計。一者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
愛故。二生愛。二者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三取著
。三者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四立名。四者計名字相
。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五造業。五者起業相。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
業故。六受報。六者業繫苦相。以住業受報。果不自在故。上三細六麤。總攝一切染
法。皆因根本無明。不了真如一心而起。
  根身國土。因本識而先生。
  根身器世間。從第八識而建立。如唯識論云。一切三界。但唯有識。識有二種。
一顯識。即是本識。此本識。轉作五塵四大等。二分別識。即是意識。於顯識中。分
別作人天長短大小男女諸佛等。分別一切法。譬如依鏡影色得起。如是緣顯識。分別
識得起。又轉識。能迴轉造作無量識法。或轉作根。或轉作塵。轉作我。轉作識。如
此種種不同。唯識所作。或於自於他。互相隨逐。於自則轉為五陰。於他則轉為怨親
中人。一一識中。皆具能所。能分別是識。所分別是境。能即依他性。所即分別性。
由如此義。離識之外。更無別境。但唯有識。又轉識論。明所緣識。轉有二種。一轉
為眾生。二轉為法。一切所緣。不出此二。此二實無但是識轉作二相貌也。又論云。
雖非無色。而是識變。謂識生時。內因緣力。變似眼等。色等相現。即以此相。為所
依緣。然眼等根。非現量得。以能發識。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外有對色
。理既不成。故應但是內識變現。釋云。眼等雖有所依所緣之色。而是識所變現。非
是心外別有極微以成根境。但八識生時。內因緣種子力等。第八識變似五根五塵。眼
等五識。依彼所變根。緣彼本質塵境。雖親不得。要託彼生。實於本識色塵之上。變
作五塵相現。即以彼五根為所依。以彼及此二種五塵為所緣緣。五識若不託第八所變
。便無所緣緣。所緣緣中。有親疏故。然眼等根非現量者。色等五塵。世間共見。現
量所得。眼等五根。非現量得。除第八識緣及如來等緣。是現量得。世不共信餘散心
中無現量得。此但能有發識之用。比知是有。此但有功能。非是心外別有大種所造之
色。此功能言。即是發生五識作用。觀用知體。如觀生芽。比知種體是有。所以密嚴
經偈云。眼色等為緣。而得生於識。猶火因薪熾。識起亦復然。境轉隨妄心。猶鐵逐
礠石。如乾城陽燄。愚渴之所取。中無能造物。但隨心變異。復如乾城人。往來皆不
實。眾生身亦爾。進止悉非真。亦如夢中見。寤後即非有。妄見蘊等法。覺已本寂然
。四大微塵聚。離心無所得。
  妍醜高低。從分別而潛起。
page89image5560
P. 89
page89image6208
  凡分別。屬第六意識。分別有三。一自性分別。二隨念分別。三計度分別。如祖
師偈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心從何起。妄心既不起。真心任
遍知。
  矗然端直。靡歷光陰。德用之道恢廓。善巧之門甚深。
  若不先了真如一心。為自行化他之本。曷能酬本願。起化輪。垂善巧權門。備無
邊德用。如十住經序云。以靈照故。統名一心。以所緣故。總號一法。若夫名隨數變
。則浩然無際。統以心法。則未始非一。又十二門論序云。論之者。欲以窮其心源。
盡其至理也。若一理之不盡。則眾異紛然。有惑趣之乖。一源之不窮。則眾途扶疎。
有殊致之迹。殊致之不夷。乖趣之不泯。大士之憂也。
  金地酥河。匪出化源之意。
  百法鈔云。十地菩薩。所變大地為黃金。攪長河為酥酪。化肉山魚米等事。令眾
生得實用。此皆不離大菩薩之心。然地種不動。但令所度眾生自心感見。乃是菩薩本
願力為增上緣。令眾生見如是事。
  人波鬼火。寧離業識之心。
  唯識論云。且如一水。四見成差。天見是寶嚴地。人見是水。餓鬼見是火。魚見
是窟宅。故知前塵無定相。轉變由人。如云。境隨業識轉。是故說唯心。識論云。身
不定如鬼者。或見猛火。或見膿河等。實是清河。無外異境。然諸餓鬼。悉皆同見膿
滿河而流。乃至慳悋業熟同見此。若由昔同業各熏自體。此時異熟皆並現前。彼多有
情同見斯事。實無外境。為思憶故。準其道理。世間亦然。共同造作所有熏習成熟之
時更無別相。色等相分從識而生。是故定知不由外境。識方得起。現見有良家賤室貧
富等異。如是便成見其色等應有差別。同彼餓鬼見成非等。然諸餓鬼雖同一趣。見亦
差別。由業異故。所見亦然。彼或有見大熱鐵圍。融煑迸灒。或時見有屎尿橫流。非
相似故。或有雖同人趣。薄福之人。金帶現時。見為鐵鏁。或見是蛇。吐其毒火。是
故定知。雖在人趣。亦非同見。但唯識變。法無差別。如先德云。人水鬼火。豈在異
方。毛海芥山。誰論巨細。一塵一識。萬境萬心矣。又襄邑縣有賴鄉。鄉中有廟。廟
有九井。若齋潔入祠者。汲水則溫清。若濫濁入祠者。汲水則混濁。又漢時鄭弘。夜
宿郊外一川澤。忽逢故友。四顧荒榛。沽酒無處。因投錢水中。各飲水而醉。故知境
隨業識而轉。物逐情感而生。若離於心。萬法何有。
  跡現多門。光韜實地。不用天眼而十方洞明。
  華嚴疏云。菩薩悟普法故。名為普眼。眼外無法。故名普眼。既心眼之外。無纖
毫之法。即知心遍一切處。故楞嚴經云。十方虗空生汝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裏。豈
空中十方國土。而不明見乎。所以志公和尚偈云。大士肉眼圓通。二乘天眼有瞖。又
淨名經云。不以二相見。名真天眼。以了一心。無相可得。由無相即無有二。是名真
天眼。
page90image5704
P. 90
page90image6352
  豈運神通而千界飛至。
  不動一心。恒遍十方剎海。無來去之相。是神足通。故經云。諸佛菩薩。於無二
法中。現大神變矣。
  未離兜率。雙林而已般涅槃。
  華嚴論明如來八相成道。釋天猶未下。母胎猶未出。雙林而已般涅槃。不出一剎
那際三昧。當知降生時。即是說法時。即是涅槃時。以不出一心故爾。肇論涅槃論云
。至人空洞無像。而物無非我。會萬物以為己者。其唯聖人乎。何則。非理不聖。非
聖不理。理而為聖者。聖不異理也。故天帝曰。般若當於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於
色中求。亦不可離色中求。又曰。見因緣起為見法。見法為見佛。斯則物我不異之教
。所以至人戢玄機於未兆。藏冥運於即化。總六合以鏡心。一去來以成體。古今通。
始終同。窮本極末。莫之與二。浩然大均。乃曰涅槃。
  不起樹王。六欲而早昇忉利。
  華嚴經云。不離覺樹而昇釋天。古釋云。若約處相入門。以一處中有一切處故。
是此天宮等本在樹下。故不須起。然是彼用。故說昇也。若約相入門。以一處入一切
處故。樹遍天中。亦不須起。欲用天宮表法昇進。故云昇也。然佛體無不遍周。但隨
眾生心想見。如不思議經云。以一切佛一切諸法。平等平等皆同一理。如陽燄等。一
切眾生及諸如來一切佛土。皆不離想。乃至若我分別。佛即現前。若無分別。都無所
見。想能作佛。離想無有。如是三界一切諸法。皆不離心。
  堅貞難並。泡沫非同。立絕相之相。
  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以心無形相。故號無相法門。亦名無相道
場。若於一切相。見無相之理。即見唯心如來。
  運無功之功。
  向心外有作。皆是有功。若諦了一心本來具足無漏性起功德。則是無功之功。故
云。有功之功。功歸敗壞。無功之功。功不虗棄。
  慈勑分明。始因四念之處。
  大涅槃經最後垂示。總前教迹同此指歸以四念處。即是心賦所明一切眾生身受心
法。如經云。佛告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後依何住者。阿難。依四念處嚴心而住。觀
身性相同於虗空。名身念處。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名受念處。觀心但有名字。
名字性離。名心念處。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處。阿難。一切行者應當
依此四念處住。又云。譬如國王。安住己界。身心安樂。若在他界。則得眾苦。一切
眾生亦復如是。若能自住於己境界。則得安樂。若至他界。則遇惡魔。受諸苦想。自
境界者。謂心四念處。他境界者。謂五欲也。華手經云。佛告跋陀婆羅。於爾時世。
一切善人應作是念。我等當自依四念處者。於聖法中。一切諸法皆名念處。何以故。
一切諸法常住自性。無能壞故。一切諸法皆名念處者。故知即法是心。即心是法。皆
page91image5592
P. 91
page91image6240
同一性。豈能壞乎。若有二法。則有相壞。大寶積經偈云。得無動處者。常住於無處
。無動處者。則自心境界。此境界即無處所。如金剛三昧經云。心無邊際。不見處所
。論釋云。心無邊際者。歸一心原。心體周遍。遍十方故無邊。周三世故無際。雖周
三世。而無古今之殊。雖遍十方。而無此彼之處。故言不見處所。大法炬陀羅尼經云
夫念處者。云何念義。當知是念。無有違諍。隨順如法。趣向平等。離諸邪念。無有
移轉及諸別異。唯是一心。
教文審的。終歸三點之中。 三點者。如世∴字三點。不縱不橫。不並不別。所謂解脫。法身。般若。夫法身 即是人人須有。靈智故名般若。若得般若。則一切處無著。不為境縛。即是解脫。又 若顯法身而得解脫。則功全由般若。非唯此二法。一切萬行皆因般若成立。故五度如 盲。般若如導。若布施無般若。唯得一世榮。後受餘殃債。若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 界。還墮泥犁中。若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若精進無般若。徒興生 滅功。不趣真常海。若禪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禪。不入金剛定。若萬善無般若。空成 有漏因。不契無為果。故知般若。是險惡徑中之導師。迷闇室中之明炬。生死海中之 智檝。煩惱病中之良醫。碎邪山之大風。破魔軍之猛將。照幽途之赫日。警昏識之迅 雷。抉愚盲之金鎞。沃渴愛之甘露。截癡網之慧刃。給貧乏之寶珠。若般若不明。萬 行虗設。祖師云。不識玄旨。徒勞念淨。不可剎那忘照。率爾相違。以此三法。不縱 不橫。非一非異。能成涅槃祕藏。如大涅槃經云。佛言。我今當令一切眾生。及以我 子四部之眾。悉皆安住祕密藏中。我亦復當安住是中。入於涅槃。何等名為祕密之藏 。猶如∴字。三點若並。則不成∴。縱不成∴如魔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三點 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 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所以云。法身常 。種智圓。解脫具一切。皆是佛法。無有優劣。故不縱。三德相冥。同一法界。出法 界外。何處別有法。故不橫。能種種建立。故不一。同歸第一義。故不異。雖三而一 。雖一而三。一則壞於三諦。異則迷於一實。在境則三諦圓融。在心則三觀俱運。在 因則三道相續。在果則三德周圓。如是本末相收。方入大涅槃祕密之藏。古德云。此 之三德。不離一如。德用分異。即寂之照為般。若。即照之寂為解脫。寂照之體為法 身。如一明淨圓珠。明即般若。淨即解脫。圓體即法身。約用不同。體不相離。故此 三法。不縱不橫。不並不別。如天之目。似世之∴。名祕密藏。為大涅槃。又台教類 通三軌法。一真性軌。二觀照軌。三資成軌。即是三德。以真性軌為一乘體。此為法 身。一切眾生悉一乘故。以觀照軌為般若。祇點真性寂而常照。便是觀照第一義空。 以資成軌為解脫。祇點真性法界含藏諸行。無量眾善即如來藏。三法不一不異如點。 如意珠中論光論寶。光寶不與珠一。不與珠異。不縱不橫。三法如是。
page92image5560
P. 92
page92image6208
  性非造作。
  性地圓成。非干意造。故圓教立無作四諦。
  理實鎔融。
  鎔者銷也。融者和也。理能銷萬事。和百法。終歸一道。
  明之而心何曾動。昧之而路自迷東。
  起信論云。復次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
。畢竟無念。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如人迷故謂東為西。方實不轉。眾生
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為念。心實不動。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
  任竭海移山。未是無為之力。縱躡虗履水。皆為有漏之通。
  法華經頌云。若接須彌。擲置他方無數佛土。亦未為難。若以足指動大千界。遠
擲他國。亦未為難。乃至若佛滅後。於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又西天外道。以
持呪力。能移山塞海。及得五神通。皆不免生死。但能覺了即心是佛。復能開示自覺
覺他。紹隆佛種。此難信之法。淺機難解。故云能說此經是則為難。是以寶藏論云。
通有五種。一曰道通。二曰神通。三曰依通。四曰報通。五曰妖通。妖通者。狐狸老
變。木石精化。附傍人神。聰慧奇異。此謂妖通。何謂報通。鬼神逆知。諸天變化。
中陰了生。神龍隱變。此謂報通。何謂依通。約法而知。緣身而用。乘符往來。藥餌
靈變。此謂依通。何謂神通。靜心照物。宿命記持。種種分別。皆隨定力。此謂神通
。何謂道通。無心應物。緣化萬有。水月空華。影像無主。此謂道通矣。
  辯玉須真。探珠宜靜。但向境外而求心。焉知圓光而在眚。
  眚者目病。首楞嚴經云。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此況
迷心為境之人。不知境是自心。如燈上圓光。認為他境。
  揑目之處。飛三有之虗華。
  首楞嚴經云。三界有法。揑所成故。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所有之法。皆是揑出。
本無來處。徹底唯空。又如揑目生華。有何真實。唯有真心遍一切處。有佛無佛。性
相常住。故經云。眼病見空華。除瞖不除華。妄心執有法。遣執不遣法。又一切國土
。皆想持之。取像曰想。若無想則無境。如盛熱時。地蒸炎氣。日光爍之。遠望似水
。但是心想。世間所見。皆如燄水。無有真實。如華嚴經頌云。勇猛諸佛子。隨順入
妙法。善觀一切想。心想方世間。眾想如陽燄。令眾生倒解。菩薩善知想。捨離一切
倒。眾生各別異。形類非一種。了達皆是想。一切無真實。十方諸眾生。皆為想所覆
。若捨顛倒見。則滅世間想。世間如陽燄。以想有差別。知世住於想。遠離三顛倒。
譬如熱時燄。世見謂為水。水實無所有。智者不應求。眾生亦復然。世趣皆無有。如
燄住於想。無礙心境界。
  迷頭之時。認六塵之幻影。
page93image5448
P. 93
page93image6096
  首楞嚴經云。佛言。富樓那。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
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是以三界之中。見有見無。盡是心狂。終無外境。
  順法界性。合真如心。智必資理而成照。理不待發而自深。意絕思惟。鑒徹十方
之際。佛不說法。聞通無盡之音。
  意絕思惟者。寶雨經云。如理思惟。是名供養一切如來。如理思惟者。即是絕一
切思惟。如六祖云。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體。佛不說法者。大涅槃經云。若知
如來常不說法。是名具足多聞。所以法華玄義云。手不執卷。常讀是經。口無言音。
遍誦眾典。佛不說法。恒聞梵音。心不思惟。普照法界。故知不動真心。獲如是功德
。
  莫摘枝苗。須搜祖禰。豁爾而無明頓開。湛然而情塵自洗。惡從心起。如鐵孕垢
而自毀鐵形。善逐情生。猶珠現光而還照珠體。
  猶珠現光而還照珠體者。如古釋云。止觀無所現有三義者。一無心現約止。二所
現空約觀。三無別體約止觀契合。又一約心。二約境。三心境兩冥。又一約智。二約
理。三理智冥契。就第三義中疏先正釋。後自體顯照故名為覺者。通妨謂有難言。若
無別體。何能普現眾生心行。故答云。自體顯現。如珠有光。自照珠體。珠體喻心。
光喻於智。心之體性。即諸法性。照諸法時。是自照故。引起信文甚分明。然論問曰
。虗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如是
境界不可分劑難知難解。若無明斷無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種智。答曰。一切境界
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以眾生忘見境界。故心有分劑。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
決了。諸佛如來離於見想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
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觀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鵠林大意。須歸準憑。
  法華經頌云。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形端影直。風靜波澄。辯偽識真。如試金之美石。除昏鑒物。猶照世之明燈。
  密嚴經頌云。照耀如明燈。又如試金石。正道之標相。遠離於斷滅。夫世間出世
間一切萬法。但以一心驗之。自無差別。似燈破闇。如石試金。悉皆去偽辯真。破邪
歸正。故頌云正道之標相。自然不落斷常有無之見。故頌云遠離於斷滅。
  事絕纖毫。本無稱謂。因用之而不窮。從讚之而成貴。
  心本無名。體亦寂滅。因用則無窮。因讚則成德。此皆為傳布故。隨順於世間矣
。
  義天行布。重重之星象璨然。法海圓融。浩浩之波瀾一味。
  華嚴有二門。一行布門。二圓融門。若行布。則一中無量。若圓融。則無量中一
。如經云。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成無所畏。又約事行布。約理
page94image5816
P. 94
page94image6464
圓融。皆不出心。了之成佛。故云當成無所畏。
  根塵泯合。能所雙銷。了了而如同眼見。一一而盡是心標。
  若決定信入此唯識正理。速至菩提。如登車而立至遐方。猶乘舟而坐昇彼岸。如
經所說。言大乘者。謂是菩提薩埵所行之路。及佛勝果。為得此故。修唯識觀。是無
邊失方便正路。為此類故。顯彼方便。於諸經中種種行相而廣宣說。如地水火風并所
持物。品類難悉。方處無邊。由此審知自心相現。遂於諸處捨其外相。遠離欣慼。復
觀有海喧靜無差。棄彼小途。絕大乘望。及於諸有耽著之類。觀若險崖。深生怖畏。
五趣中道。若知但是自心所作。無邊資糧。易為積集。不待多時。如少用功。能成大
事。善遊行處。猶若掌中。由斯理故。所有願求。當能圓滿。隨意而轉。以了此界一
法是心。則此知無邊法界皆是我心。故云善遊行處猶若掌中。又入楞伽經偈云。不生
現於生。不退常現退。同時如水月。萬億國土見。一身及無量。身火及霔雨。心心體
不異。故說但是心。心中但是心。心無心而生。種種色形相。所見唯是心。佛及聲聞
身。辟支佛身等。復種種色身。但說是內心。又肇論云。淨名曰。不離煩惱而得涅槃
。天女曰。不出魔界而入佛界。然則玄道在於妙悟。妙悟在於即真。即真則有無齊觀
。有無齊觀則彼己莫二。所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澄觀和尚云。實相心界
者。依此心所生諸剎。譬如大海所生諸物。皆無不海。一切諸法皆從實相心所生。皆
無不心。是故當知眼中所見色。耳中所聞聲。皆真法也。以一切法唯一法故。如經云
。一切法唯一相故。於諸法中。若了觀心。如同眼見。
  照燭森羅。隨念而未曾暫歇。飛穿石壁。舉意而頃剋非遙。
  此真心體。寂而常照。猶如鏡光。無有斷絕。如高成和尚歌云。應眼時。若千日
。萬象不能逃影質。凡夫祗是未曾觀。何得退輕而自屈。應耳時。若幽谷。大小音聲
無不足。十方鐘鼓一時鳴。靈光運運常相續。應意時。絕分別。照燭森羅終不歇。透
過山河石壁間。要且照時常寂滅。
  絕觀通人。破塵上將。作智海之健舟。為法筵之極唱。
  絕觀通人者。若云菩提涅槃真如解脫。皆是住觀之語。若親證一心。諸觀並息。
又說此唯心法門時。法華經云。是第一之說。金剛經云。為最上乘者說。華嚴經云。
不思議說。故云法筵之極唱。
  如虻附翔鸞之尾。迥登丹漢之程。猶聲入畫角之中。出透重霄之上。
  如法性論云。問。本際可得聞乎。答。理妙難觀。故有不知之說。旨微罕見。故
發幢英之問。有天名曰幢英。問文殊師利。所言本際。為何謂乎。文殊答曰。眾生之
原。名曰本際。又問。眾生之原。為何謂乎。答曰。生死之本。為眾生原。又問。於
彼何謂為生死本。答曰。虗空之本。為生死原。幢英於是抱玄旨而輟問。如悟不住之
本。若然。則因緣之始。可聞而不可明。可存而不可論。問。虗空有本乎。答無。問
。若無有本。何故云虗空之本為生死原。答。此猶本際之本耳。則於虗空無本。為眾
page95image5592
P. 95
page95image6240
本之宗。化表無化。為萬化之府矣。故知人心為凡聖之本。則凡亦是心。聖亦是心。
以所習處下。不能自弘。諸佛將眾生心登妙覺。眾生將佛心溺塵勞。若以心託事則狹
劣。若以事從心則廣大。凡世人多外重其事。而內不曉其心。是以所作皆非究竟。以
所附處卑故耳。如搏牛之虻。飛極百步。若附鸞尾。則一翥萬里。非其翼正。所託迅
也。亦如牆頭之草。角裏之聲。皆能致其高遠者。所託之勝也。如入心法中。一一附
於自心。則能毛吞巨海。塵含十方。豈非深廣乎。
  言言合道。法法隨根。對大心之高士。談普眼之法門。
  心本無法。名為普眼。華嚴經云。海雲比丘語善財言。如來為我演說普眼法門。
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寫於此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
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不得少分。何況能盡。
  厚地金剛。穿之而始終不壞。
  大涅槃經云。譬如有人。善知伏藏。即取利钁。斵地直下。盤石沙礫。直過無難
。唯有金剛。不能穿徹。此況心性堅牢。不從前際生。不於中際住。不隨後際滅。不
變不異。性相常存。
雪山正味。流之而今古恒存。 大涅槃經云。雪山[竺-二+角]中。藥味常正。此況一切眾生一真之心。隨染緣時 流轉五道。其性不減。乃至隨淨緣時成就佛身。性亦不增。隨緣而不失自性。故云。 一切眾生一時成佛。佛界不增。眾生界不減。佛界即眾生故。又同一性故。 一際無差。隨緣自結。曠代無減。十方咸說。如天寶器。任福而飯色不同。 如三十三天共食寶器。隨其福德。飯色有異。 似一無為。隨證而三乘有別。 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此一心法。隨三賢十聖。約智淺深。 證時各別。如大涅槃經云。十二因緣是一法。隨智證成四種菩提。上上智觀得諸佛菩 提。上智觀得菩薩菩提。中智觀得緣覺菩提。下智觀得聲聞菩提。譬如黃石有金。上 上福人烹出金。上福人烹出銀。中福人烹出銅。下福人烹出鐵。 萬法萬形。皆逐心成。孤光一照。眾慮俱清。如瓶貯醍醐。隨諸器而不等。猶水 分江海。逐流處而得名。 此一心法。是一際門。如醍醐一味無差。諸器自分大小。猶水一味不別。江海自 分異名。 直了無疑。襟懷自豁。非劣解情當。乃上根機奪。猶如庭雀。焉攀鴻鵠之心。還 似井蛙。豈測滄溟之闊。 夫真如一心。圓信難解。且如在家凡夫。出家外道。皆是背覺合塵。不識自心境 界。故云。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若是聲聞緣覺。但證生空。亦執心外有其實境 。若藏通二教菩薩。設識自心。皆是緣生無性。徹底餐空。若大乘別教菩薩。雖知常
page96image5704
P. 96
page96image6352
住不空之心。能含十法界性。即今未具。直待熏修。次第生起。唯圓教菩薩。知自心
即具十法界。一念圓足。則悟心大士。方了圓宗。高翥義天。深遊性海。豈凡小權漸
之所建乎。又滄溟者。即況如來智海。如華嚴經云。佛子。此閻浮提。有二千五百河
。流入大海。乃至如是大海。其水無量。眾寶無量。眾生無量。所依大地亦復無量。
佛子。於汝意云何。彼大海為無量不。答言。實為無量。不可為喻。佛子。此大海無
量。比如來智海無量。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不及其一。但隨
眾生心為作譬喻。而佛境界非譬所及。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智海無量。從初
發心修一切菩薩行不斷故。應知所住眾生無量。一切學無學聲聞獨覺所受用故。應知
住地無量。從初歡喜地乃至究竟無障礙地諸菩薩所居故。
  羣經之府。眾義之都。寫西來之的意。脫出世之真模。或徇他求。如鑽冰而覓火
。但歸己解。猶向乳以生酥。
  鑽冰覓火者。違法性故。如心外求道。從乳求酥者。順法性故。似背境觀心。如
還源觀云。明者德隆於即日。昧者望絕於多生。會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
又普賢行願疏云。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入普賢之玄門。曾無別體。失其旨也。
徒修因於曠劫。得其門也。等諸佛於一朝。
  正業常新。恒居本位。統一心之高廣。
  法華經云。其車高廣。高則豎徹三際。廣則橫亘十方。攝法無遺。包藏無外。凡
有所見。皆是自心。如華嚴經云。如有人將欲命終。見隨其業所受報相。行惡業者。
見於地獄畜生餓鬼。所有一切眾苦境界。或瞋或罵。囚執將去。亦聞噑叫悲歎之聲。
或見灰河。或見鑊湯。或見刀山。或見劍樹。種種逼迫。受諸苦惱。作善業者。即見
一切諸天宮殿。無量天眾天諸綵女。種種衣服具足莊嚴。宮殿園林盡皆妙好。身雖未
死。而諸業力見如是事。善財童子亦復如是。以菩薩業不思議力。得見一切莊嚴境界
。
  燭微言之周備。
  如首楞嚴經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十地論云。三界無別法。但是一心造。則
一言無不略盡。殊說更無異塗。
  了宗之際。殞十方之虗空。
  首楞嚴經云。若一人發真歸源。此十方虗空皆悉消殞。
  懺罪之時。翻無邊之大地。
  修一心無生懺。如翻大地。亦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實相者即無相也。
亦云實地。故法華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
  一華開而海內春。一理現而法界真。
  如陽和發生。無處不春。心為法界之體。無法不心。故經云。平等真法界。無佛
無眾生。
page97image5704
P. 97
page97image6352
  如二乘之蒙佛記。
  台教云。八千聲聞。於法華會上。見如來性。得授佛記。如秋收冬藏。更無所作
。如來性者。即是自心性也。若識心人。萬緣皆辦。故云己事已辦。梵行已立。
  似窮子之付家珍。
  一念纔起。五陰俱生。背覺合塵。即是捨父逃逝。循環五趣。即是五十餘年。若
頓悟一心。即是定父子。付家財。此是定天性之父子。付一心之法財。故經云。我實
汝父。汝實我子。當了了明心之日。即是歸宗合覺。亦云返本還源矣。
  水未入海之時。不成鹹味。
  百川入海。皆同一味之鹹。萬境歸心。盡趣一真之道。
  境若歸心之日。方可言均。
  古德云。水未入海不鹹。薪未入火不燒。境未入心不等。故經頌云。一切諸法中
。皆以等觀入。慧解心寂然。三界無倫疋。
  夢宅虗無。
  三界是夢宅。故云長眠三界中。所夢之境。皆是夢中意識。如唯識論云。如夢觸
女形。能出不淨。覺時亦爾。未觸女形之時。由極重染愛現前。便致如斯流溢之相。
由於夢有等無間緣差別力故。遂便引起非理作意。以此為因。便見遺洩。又如小兒夢
遺尿等事。如似夢中雖無實境。能出不淨。又如夢食毒等。應身成病。有悶絕流汗之
事。此亦由其唯識有用。又如論云。諸地獄中所有獄倅狗烏等。所有動作。不待外緣
。彼地獄受罪眾生。先罪惡業。為任持故。如木影舞。同眾生相。所以首楞嚴經云。
晝則想心。夜成諸夢。以夢覺俱不出心故。夢中無境。唯心成事。與覺無異。如小乘
立九難。難大乘師云。我信夢中唯識。不信覺時。以有實作用故。因以夢喻。如出不
淨等亦有實作用。遂破彼疑。應立量云。覺時境色是有法。定唯識為宗。因云以有實
作用故。同喻如汝夢中境色。是以華嚴經頌云。菩薩了世法。一切皆如夢。非處非無
處。體性恒寂滅。諸法無分別。如夢不異心。三世諸世間。一切悉如是。夢體無生滅
。亦無有方所。三世悉如是。見者心解脫。夢不在世間。不在非世間。此二不分別。
得入於忍地。又大智度論云。佛說諸法。無有根本定實如毫釐許所有。欲證明是事。
故說夢中受五欲譬。如須菩提意。若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性。今何以故現有眼見耳聞
法。以是故。佛說夢譬喻。如人夢力故。雖無實事。而有種種聞見瞋處喜處。覺人在
傍。則無所見。如是凡夫人。無明顛倒力故。妄有所見。聖人覺悟。則無所見。一切
法。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皆不實虗妄。故有見聞。如幽冥錄。焦湖廟
有一柏杌。或云玉杌。杌有小坼。時單父縣人楊林為估客。至廟祈求。廟巫謂曰。君
欲好婚否。林曰。幸甚。巫即遣林近杌邊。因入坼中。遂見朱門瓊室。有趙太尉在其
中。即嫁女與林。生六子。皆為祕書郎。歷數十年。並無思歸之志。忽如夢覺。猶在
杌傍。林愴然久之。又菩薩行者是想念生。此有二意。一要須想念方能起行。如夢從
page98image5592
P. 98
page98image6240
想故。智論之中。所聞見事。多思惟念。故夢見也。二。夫大覺是佛。近而說之。七
地已前。猶為夢行。八地為覺。如夢渡河。八地無明未盡。亦是夢境。唯佛一人故稱
大覺。如華嚴記云。覺夢相成。故須說覺。於中初以覺成夢。以未覺時不知是夢故。
於中初要在覺時方知是夢者。正辨須覺。所以謂大夢之外。則必有彼大覺之明。謂我
世尊方知三界皆如夢故。上引楞伽歎佛能了於夢。次。正在夢時不知是夢者。謂為實
故。為諸凡夫長眠大夜。不生厭求。故叡公云。夢中瞻夢。純昏心也。次。設知是夢
亦未覺故者。此通妨難。謂亦有人夢知是夢。如人重眠。忽有夢生。了知我夢。以睡
重故。取覺不能。喻諸菩薩從初發心。即知三界皆夢。豈非是覺。何用更說覺時。故
今釋云亦未見覺。未大覺故。故起信論云。若人覺知前念起惡。令其不起。雖復名覺
。即是不覺。有生滅故。無明覆心不自存故。次云。覺時了夢知實無夢者。非唯覺時
知夢。亦知無夢。如八地菩薩夢渡河喻。證無生忍。不見生死此岸。涅槃彼岸。能度
所度皆叵得故。況於大覺。故經云。久念眾生苦。欲拔無由脫。今日證菩提。豁然無
所有。然由夢方有覺。故辨夢覺時者。上辨以覺成夢。此辨以夢成覺。對夢說覺。無
夢無覺。既了夢無夢。對何說覺。故覺夢斯絕。如無不覺。則無始覺。覺夢雙絕。方
為妙覺也。
  化源寂滅。
  凡聖境界。悉從心化。以一切萬法不離心故。如金剛三昧經云。善不善法。從心
化生。又華嚴經十忍品云。佛子。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化忍。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
一切世間皆悉如化。所謂一切眾生意業化。覺想所起故。一切世間諸行化。分別所起
故。一分苦樂顛倒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間不實法化。言說所現故。一切煩惱分別
化。想念所起故。復有清淨調伏化。無分別現行故。於三世不轉化。無生平等故。菩
薩願力化。廣大修行故。如來大悲化。方便示現故。
  破疑情而藤蛇併融。廓智地而形名雙絕。
  論偈云。於藤生蛇知。見藤即無境。若知藤分已。藤知如蛇知。即藤蛇併空。形
名俱絕。是知千聖同證。心外無得。
  心外求悟。望石女而兒生。意上起思。邀空華而菓結。本非有作。性自無為。智
者莫能運其意。像者何以狀其儀。言語道亡。是得路指歸之曰。
  阿難等於楞嚴會上。蒙如來微細開示。各悟真心遍十方界。遂白佛言。我等今日
明識歸家道路。故決定無疑。
  心行處滅。當放身捨命之時。
  若心外緣他境。如魚在陸不得自在。若背境歸自心。似鳥翔空無有隔礙。則念念
歸真。心心至道矣。如始教云。十法界三科十八界如丈。一法界五陰如尺。唯在識心
如寸。如今去丈論尺。去尺論寸。若達心具一切法已。方能度入一切色心。如今去色
論心。去心所論心王。如一一尺無非是寸。及一一丈無非是尺。是故丈尺全體是寸。
page99image5704
P. 99
page99image6352
故知若真諦。若俗諦。若有為。若無為。一剎一塵。無非是心。既頓悟一心。全成圓
信。則心外無一法可解。心內無一法可思。懷抱豁然。永斷纖疑矣。
  執迹多端。窮源孤邁。非世匠之所成。豈劫火之能壞。
  心本圓成。性非造作。不可以功成。不可以行得。論云。劫火能燒三界。不能燒
虗空。故法華經云。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以心性常住。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
之所了。
  白毫光裏。出莫測之身雲。
  華嚴經云。如來白毫相中。有菩薩摩訶薩。名一切法勝音。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
薩眾。俱時而出。右遶如來。經無量匝。又云。如來師子之座。眾寶妙華。輪臺基陛
。及諸戶牖。如是一切莊嚴具中。一一各出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釋曰。菩薩是因
。諸佛是果。供養具是境。菩薩身是心。即是因果同時。心境互入。如經頌云。諸佛
一似大圓鏡。我身猶若摩尼珠。諸佛法身入我體。我身常入諸佛軀。
  無生葢中。現大千之世界。
  維摩經云。長者子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葢供養佛。佛之威神。令諸寶
葢合成一葢。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五百葢者。即是五陰
。合成一葢者。即是一心。華嚴經云。此寶葢皆從無生法忍之所起。乃至一切供具。
皆是自心表現。心外實無一法建立。若心外見法。是外道經書。非佛法旨趣。
  釋門挺價。法苑垂箴。
  釋門挺價者。如龍女所獻心珠。故云價直三千大千世界。亦云無價寶珠。法苑垂
箴者。一切諸法。以心為定量。先賢所稟。後學同遵。可為萬代之箴規。十方之龜鏡
。
  無聲之樂寂寂。
  以真心大寂滅樂。豈隨喧動耶。故禪門中泥為無絃琴。
  真如之海沈沈。
  一心真如之海。澄之不清。攪之不濁。湛然寂照。瑩淨無瑕。所以眾生因一念無
明境界風。鼓動真如海。起種種識浪。相續不斷。故楞伽經頌云。藏識海常住。境界
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應量出生。如龍王之降雨差別。
  如龍王雨。隨人間天上能感之緣。因自業而不同。成異味而有別。如經偈云。譬
如虗空中。雨八功德水。到鹹等住處。生種種異味。如來慈悲雲。雨八聖道水。到眾
生心處。生種種解味。如華嚴經云。佛子。譬如海中有大龍王。名大莊嚴。於大海中
降雨之時。乃至從他化天至於地上。於一切處所雨不同。所謂於大海中雨清冷水。名
無斷絕。於他化自在天雨簫笛等種種樂音。名為美妙。於化樂天雨大摩尼寶。名放大
光明。於兜率天雨大莊嚴具。名為垂髻。於夜摩天雨大妙華。名種種莊嚴具。於三十
page100image5704
P. 100
page100image6352
三天雨眾妙香。名為悅意。於四天王天雨天寶衣。名為覆葢。於龍王宮雨赤真珠。名
涌出光明。於阿脩羅宮雨諸兵仗。名降伏怨敵。於北鬱單越雨種種華。名曰開敷。餘
三天下悉亦如是。然各隨其處。所雨不同。雖彼龍王其心平等。無有彼此。但以眾生
善根異故。雨有差別。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上法王亦復如是。欲以正法教化眾生。
先布身雲彌覆法界。隨其樂欲。為現不同。
  循業發現。猶人間之隨福淺深。
  如福德人執石為寶。猶業貧者變金為蛇。法無定形。隨心轉變。如迷時菩提為煩
惱。悟時煩惱為菩提。但隨迷悟之心。菩提性常不動。夫論一心。獨立絕妙。豈在文
賦詞句而廣敷演乎。祗為眾生不了真心。妄起差別。但有一法纔生。並為心病。執有
成妄。達空成真。如淨名經云。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
則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妙佛土。不以
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生法師云。若投藥失所
。則藥反為毒矣。苟曰得愈。毒為藥也。是以大聖為心病之醫王。觸事皆是法之良藥
。苟達其一。眾事皆備矣。菩薩既入此門。便知佛土本是就應之義。好惡在彼。於我
豈有異哉。
  既達心宗。應當瑩飾。鍊善行以扶持。澄法水而潤澤。
  華嚴經云。解脫長者言。我已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乃至我見如是等十方各
十佛剎微塵數如來。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
乃至知一切佛及與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
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響。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
皆由自心。善男子。當知菩薩修諸佛法。淨諸佛剎。積集妙行。調伏眾生。發大誓願
。入一切智自在遊戲不可思議解脫之門。得佛菩提。現大神通。遍往一切十方法界。
以微細智普入諸劫。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應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法水
潤澤自心。應以境界淨治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忍辱坦蕩自心。應以智證潔
白自心。應以智慧明利自心。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應以佛平等廣大自心。應以佛十
力照察自心。故知摩尼沈泥。焉能雨寶。明鏡匿垢。曷以照人。猶眾生心久積塵勞似
障真性。今雖明達。要假真修。故云設有餘習。還以佛知見治之。則成出纏真如。離
垢解脫。究竟清淨矣。
  照世行慈而不謬。先洞三明。
  三明者。一過去宿命明。二未來天眼明。三現在漏盡明。雖約三世而立三明。但
是心明。故證道歌云。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
  觀根授道而無差。須憑十力。
  十力者。一是處非處力。三業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道
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此十力者。遍知因果。普照萬法。若窮萬法。
page101image5704
P. 101
page101image6352
根本是心。但了一心。十力如鏡。
杜源大士。立志高強。 直了真心實觀之人如杜源。漸教法學之人如尋流。故圓教初心。已超權學之士。 如云。以小乘之極極。不如圓教之初初。故心為源。法如流。心為所現。法依於心。 則萬法是心之影故。
或剝皮出髓而誓思繕寫。 釋迦如來因地。值無佛世。欲求經法。天帝化為羅剎。言。汝能剝皮為紙。折骨 為筆。打骨出髓為墨。我能示汝佛經。菩薩聞之歡喜。遂剝皮折骨。羅剎驚之。遂乃 隱身不現。十方有佛現身。為說法要。
或投巖赴火而志願傳揚。 大涅槃經云。有仙人於羅剎求法。羅剎言。汝能捨身。我當為說。仙人遂上高巖 。投身直下。羅剎接得。為說偈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則 是悟心性之樂。如智度論云。如犢子啾啾鳴喚。見母即止。一切諸法亦復如是。至法 性即住。萬法到心。諸緣並絕。
身燭千燈。瀝懇而唯求半偈。 大方便佛報恩經云。昔有轉輪聖王。就婆羅門求法。於身剜成千瘡。注滿膏油。 以取上妙細[疊*毛]。纏以為炷。點成千燈。供養彼師。求於半偈。於是法師為王說偈 曰。夫生輒死。此滅為樂。此樂者。是法樂。大寂滅樂。禪定樂。不同天上天樂。人 間識樂。天上樂者。以動踊為樂。雙鎚畫鼓。對舞柘枝。是人間識樂。故智度論頌云 。獨坐林樹間。寂然滅諸惡。憺怕得一心。此樂非天樂。 足翹七日。傾心而為讚華王。 釋迦如來因地。於林中翹足七日。以一偈讚底沙如來。偈云。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故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又云。此事唯我能知。是以心為祕密門。非佛難證。 更有念法勤苦。祇希一言。懸懸而頓忘寢食。顒顒而不避寒暄。遍界南求。行菩 薩之大道。 善財童子南行。遍法界參五十三員善知識。得一百十城法門。為求菩薩之道。最 先參見文殊初友。已悟自心。後漸至諸善知識。皆云我已先發菩提心。但求菩薩差別 智道。及至彌勒。證一生成佛之果。後彌勒却指歸再見初友文殊。以表前心後心一等 。更無差別。始終不出一心。離此別無奇特矣。
忘身東請。為般若之真源。 常啼菩薩東行。於法涌菩薩求學般若。常啼者。常在空閑林。為求般若。未聞般 若時。恒常啼泣。故號常啼。及聞空中聲告言。往東行當遇善友開發。遂賣身求供。 直至法涌菩薩處。遇菩薩入定。立待定出。仍刺血灑地等。後乃得悟法音。頓明般若
page102image5592
P. 102
page102image6240
心要。
  沖邃幽奇。舉文難述。任身座與肉燈。用海墨而山筆。
  如法華經中。提婆達多以身為牀座。轉輪聖王剜身千燈。華嚴經云。聚須彌山為
筆。以四大海水為墨。不能寫普眼經之一品。斯皆為法忘軀。誓求至道。寧容造次乎
。
  藥王燒手。報莫大之深恩。
  法華經云。藥王菩薩。燃百福莊嚴臂。供養日月淨明德佛。七萬二千歲。乃至云
。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虗。令我兩臂還復如故。我捨兩臂者。即是
捨斷常二見。便得成佛。如華嚴經頌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
佛常現前。不生是不常。不滅是不斷。纔離斷常諸見。自然成佛。論云。見在即凡。
情亡即佛。
  普明刎頭。求難思之妙術。
  大方便佛報恩經云。有婆羅門。於普明王乞頭。王言。我為一切眾生故。願於來
世。得大智慧頭。施於汝等。乃至爾時普明王者。即釋迦如來是。佛言。我捨轉輪王
頭布施。數滿一千。況餘身分。大凡菩薩捨頭目髓腦。皆為求無上正等正覺之心。此
無上心。乃是成佛之妙術也。
  能祛冰執。可定行藏。
  心外見法。便成執滯。所以首楞嚴經頌云。見聞如幻醫。三界若空華。若洞境明
心。則無執想。所以經云。佛言。我於諸法無所執故。得常光一尋。身真金色。
  證自覺之聖智。
  楞伽經云。佛告大慧。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菩薩摩訶薩。獨一靜處
。自覺觀察。不由於他。離見妄想。上上勝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聖智相。是以覺
自心成聖智。如密嚴經頌云。如地無分別。萬物依以生。藏識亦復然。眾境之依處。
如人以己手。還自捫其身。亦如象與鼻。取水自霑灑。復似諸嬰孩。以口含其指。如
是識分別。現境還自緣。是心之境界。普遍於三有。久修觀行者。而能善通達。內外
諸世間。一切唯心現。
  入本住之道場。
  楞伽經云。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
。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無說是佛說。大慧白佛言。何言不說是佛說。
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是說。一自得法。二本住法。云何自得法。若彼如來所得。
我亦得之。無增無減。緣自得法究竟境界。離言說妄想。離文字二趣。云何本住法。
謂古先聖道。如金銀等性。法界常住。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
道。譬如士夫行曠野中。見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隨入城。受如意樂。仁王經觀空品云
。若有修習聽說。如虗空同法性。一切法皆如也。又諸佛所說。但是傳述古佛之教。
page103image5592
P. 103
page103image6240
非自製作。般若論云。須菩提言。如來無所說。此義云何。無有一法。唯獨如來說。
餘佛不說。如密嚴經頌云。譬如百川流。日夜常歸往。如地有眾寶。種種色相味。諸
有情受用。隨福而招感。如是賴耶識。與諸分別俱。增長於生死。轉依成正覺。故知
溺生死河。登菩提座。皆是自心致此昇降。是以先德云。智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
不求心。
  步步而到泥徹底。
  如香象渡河。步步到底。此喻圓教。不同權漸。如兔馬渡河。故李長者論云。不
如一念圓證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寶積經頌云。文殊大智人。深達法源底。
  箭箭而破的穿楊。
  如射。若以的為的。多乖少中。若以地為的。無不中者。如以心為的。無不合宗
。又養由善射。百發百中。百步穿楊。箭不虗發。故云。但以大乘理對。萬不失一。
  齊襟而唯思舉領。整綱而祇要提綱。
  況此一心祕密法門。如提綱舉領。撮要而談。亦云單刀直入。夫教中。有顯了說
。祕密說。有真實說。方便說。有遮詮。表詮。此是顯了說。真實說。是表詮。直表
其心體。不是遮非破執方便之言。故法華經頌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顯了說
者。如密嚴經頌云。無心亦無境。能所量俱無。但依於一心。如是而分別。又頌云。
如火輪垂髮。乾闥婆之城。不了唯自心。妄起諸分別。
  浴滄溟而已用諸河之水。爇一塵而皆含眾味之香。
  大涅槃經云。如人入海中浴。已用諸河之水。楞嚴三昧經云。如擣萬種為丸。若
爇一塵。具足眾氣。皆喻若了一心。一切法門悉皆冥合。
  如忉利雜林。靡作差殊之見。
  佛地論云。三十三天有一雜林。諸天和合福力所感。若諸天眾不在此林。宮殿等
事共樂時受。勝劣有異。有我我所差別受用。若在此林。若事若受都無勝劣。皆同上
妙。無我我所和合受用。能令平等。故名雜林。此由諸天各修平等和合福業增上力故
。令彼諸天阿賴耶識變現此林。同處同時同一相狀。由此雜林增上力故。令彼轉識亦
同變現。雖各受用而謂無別。是以若達諸法皆心想生。即從世俗門入聖行處。
  猶須彌南面。純舒金色之光。
  須彌山南面。純現金光。雜色之鳥投入山時。皆同金色。如萬法歸心。皆同心法
故。
  作似醉醒。如同夢起。外道授呪於天中。婦人求男於林裏。
  西天有外道。供養梵天求呪。遂於夢中見天授呪然梵天實不下。但託天為增上力
。皆是夢心所感如斯事耳。又復聞乎為求子息者。密隱林中。夢見有人共為交集。便
得其子。此並是夢中意識所變。但是自心。實無外境。
page104image5560
P. 104
page104image6208
  無為無事。全當實相之門。唯寂唯深。頓悟法空之旨。
  千經萬論。正談人空法空。悟入一心之旨。八識之源。此一心八識。微細難知。
唯佛能了。且八識心王。以第八阿賴耶識為根本。能生起前之七識。如起信論云。生
滅與不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古德釋云。不生滅心與生滅和合。非一非
異者。以七識染法為生滅。以如來藏淨法為不生滅。不生滅心舉體動故。心不離生滅
相。生滅之相莫非神解故。生滅不離心相。如是不相離。故名和合為阿賴耶識。以和
合故。非一非異。若一即無和合。若異亦無和合。非一非異。故得和合也。又如來藏
清淨心動作生滅不相離。故云和合。非謂別有生滅。來與真合。如動水作波。波非外
合。謂生滅之心。心之生滅。無相故。心之生滅。因無明成。生滅之心。從本覺起。
而無二體。不相捨離。故云和合。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捨離。生與無
生若是一者。生滅識相滅盡之時。心神之體亦應隨滅。墮於斷邊。若是異者。依無明
風熏動之時。靜心之體不應隨緣。即墮常邊。離此二邊。非一非異。又上所說覺與不
覺。二法互熏。成其染淨。既無自體。全是一覺。何者。由無明故成不覺。以不覺義
熏本覺故。生諸染法。又由本覺熏不覺故。生諸淨法。依此二義。遍生一切。故言識
有二義。生一切法。
  百氏冥歸。萬古難移。據前塵之無體。唯自法之施為。若樂工之弄木偶。如戲場
之出技兒。
  起信疏云。經頌云。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阿賴
耶。是梵語。此云我愛執藏。即是一切眾生第八根本識心。第八識心。即如來藏。以
一切外道眾生。不能了達。執為藏識。佛言。大慧。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
因。大慧。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解曰。七識念念生滅無常。當起即謝
。如何流轉。自體無成。故不受苦樂。既非染依。亦非無漏涅槃依矣。其如來藏真常
普遍。而在六道。迷此能令隨緣成事。受苦樂果。與七識俱。名與因俱。不守自性而
成。故七識依此而得生滅。云若生若滅。此明如來藏。即是真如隨緣。故受苦樂等。
又云。常與無明七識共俱。無有斷絕。意云。如來藏以隨緣故。名阿賴耶識。故與無
明共俱。說大海如阿賴耶。波如無明七識。水即如來藏。云無斷絕者。無始時來。相
續不斷故。如來藏者。即所熏之淨性。隨染緣成虗偽等者。即能熏之染幻。識藏即所
成賴耶也。為善不善因者。謂此性隨善緣起諸善法。性即為善因。隨不善緣起諸不善
法。性即為不善因。受苦樂與因俱者。隨善受樂。性在其中。隨惡受苦。性亦在其中
。若生若滅者。循環諸趣。萬死萬生。如技兒等。如人作戲。變改服章。體是一人。
初未曾易。故楞伽經頌云。心如工技兒。意如和技者。五識如音樂。妄想觀技眾。所
以草堂和尚偈云。樂兒本是一形軀。乍作官人乍作奴。名目服章雖改變。始終奴主了
無殊。故知清淨如來藏一點真心。不增不減。湛然常住。以不守自性。隨染淨之緣。
遂成凡聖十法界。雖即隨緣。又不失自性。在凡不減。處聖不增。如水隨風作波之時
page105image5592
P. 105
page105image6240
。不失溼性。一切眾生真心亦復如是。隨相轉變。性常不動。故還源觀云。真如之性
。法爾隨緣。隨緣之時。法爾歸性。
  縱淺縱深。靡出一心之際。
  華嚴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次第遍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乃至於一念頃。一切
佛所勤求妙法。然於諸佛出興於世。入般涅槃。如是之相。皆無所得。如散動心了別
所緣。心起不知何所緣起。心滅不知何所緣滅。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分別如來
出世及涅槃相。佛子。如日中陽燄。不從雲生。不從池生。不處於陸。不住於水。非
有非無。非善非惡。非清非濁。不堪飲潄。不可穢汙。非有體非無體。非有味非無味
。以因緣故而現水相。為識所了。遠望似水。而興水想。近之則無。水想自滅。此菩
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得如來出興於世及涅槃相。諸佛有相及以無相。皆是想心之所
分別。佛子。此三昧名為清淨深心行。菩薩摩訶薩於此三昧入已而起。起已不失。是
知非唯佛教以心為宗。三教所歸。皆云反己為上。如孔子家語云。衛靈公問於孔子曰
。有語寡人。為國家者。謹之於廟堂之上。則政治矣。何如。子曰。其可也。愛人者
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所謂不出圜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己之謂也。是知若
反己以徇物。則無事而不歸自心。取捨忘懷。美惡齊旨。是知但了一心。無相自顯。
則六趣塵牢。自然超越。出必由戶。莫不因斯道矣。如古德云。六道羣蒙自此門出。
歷千劫而不返。一何痛矣。所以諸佛驚入火宅。祖師特地西來。乃至千聖悲嗟。皆為
不達唯心出要道耳。華嚴經明一念能為無盡之事。故云一心超勝。如經云。一者。佛
一跏趺坐遍滿十方無量世界。二。一切諸佛說一義句。悉能開示一切佛法。三。放一
光明。悉能遍照一切世界。四。一身中悉能示現一切佛身。五。一處中悉能示現一切
世界。六。於一智中。悉能決了一切諸法。無所罣礙。七。一念中悉能遍往十方世界
。八。一念中悉現如來無量威德。九。一念中普緣三世佛及眾生。心無雜亂。十。於
一念中與去來今一切諸佛體同無二。是為十。還源觀引論云。由依唯識故。境本無體
。真空義成故。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由此方知。由心現境。由境顯心。心不至
境。境不至心。常作此觀。智慧甚深。唯識序云。離心之境克湮。即識之塵斯在。帶
數之名攸顯。唯識之稱兆彰。故得一心之旨。永傳而不窮。八識之燈。恒然而無盡矣
。
  任延任促。但當唯識之時。
  如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城等。時即是一心唯識之時。故云。一念無量劫
。無量劫一念。法華玄贊疏云。如經中說一時者。即是唯識時。說聽二徒心識之上。
變作三時相狀而起。實是現在隨心分限。變作短長事緒終說。總名一時。如夢所見。
謂有多生。覺位唯心。都無實境。聽者心變三世亦爾。唯意所緣。是不相應行蘊。法
界法處所攝。古德言一時者有四。一則不定約剎那。二則不定約相續。三則不定約四
時六時八時十二時等。四則不定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名為一時。但是聽者根熟。感
page106image5704
P. 106
page106image6352
佛為說。說者慈悲。應機為談。說聽事訖。總名為一時。今不定約剎那等者。聽法之
徒根器或鈍。說時雖短。聽解時長。或說者時長。聽者亦久。於一剎那。猶未能解。
故非剎那。亦不定說。若約相續者。猶能說者得陀羅尼。說一字義。一切皆了。或能
聽者得淨耳意。聞一字時。一切能解。故非相續。由於一會聽者根機有利有鈍。如來
神力。或延短念為長劫。或促多劫為短念。亦不定故。總約說聽究竟名時。亦不定說
。若約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者。一日一月照四天下。長短暄寒。近遠晝夜。諸方不定
。恒二天下同起用故。又除已下。上諸天等。無此四時及八時等。經擬上地諸方流通
。若說四時等。流行不遍故。亦不定說。若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者。三乘凡聖所見佛
身報化年歲短長成道已來近遠各不同故。釋曰。上所說不定約剎那時。及相續時。與
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等。及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名為一時者。以根有利鈍。長短不
定。上界下界。時節無憑。但說唯心之一時。可為定量。無諸過失。事理相當。既亡
去取之情。又絕斷常之見。不唯一時作唯識解。實乃萬義皆歸一心。則稱可教宗。深
諧祕旨。能開正見。永滅羣疑。所以經云。一切諸法。以實際為定量。又云。但以大
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故知但說大無過。夫言大乘者。即是一心之乘。乘是運載
義。若論運載。豈越心耶。又夫不識心人。若聽法看經。但隨名相。不得經旨。如僧
崖云。今聞經語。句句與心相應。又釋法聰。因聽慧敏法師說法。得自於心。蕩然無
累。乃至見一切境。亦復如是。若不觀心。盡隨物轉。是故大乘入道安心論云。若以
有是。為是有所不是。若以無是為是。則無所不是。一智慧門。入百千智慧門。見柱
作柱解得柱相。不作柱解。觀心是柱法。無柱相。是故見柱即得柱法。一切形色亦得
如是。故華嚴經頌云。世間一切法。但以心為主。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
  大矣圓詮。奇哉正轍。
  如來圓教。正說一心。經云。三界上下法義唯心。此就世間依報以明心。又云。
如如與真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生身。我說為心量。此據出世法體以明心。終窮至
實。畢到斯原。隨流感果。還宗了義。故經云。道不離心。心不離道。如十玄門中。
由心迴轉善成門者。並是如來藏性清淨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惡。隨心所轉。故云迴
轉善成。心外無別境。故言唯心也。若順轉即名涅槃。經云心造諸如來。若逆轉即是
生死。經云三界虗妄皆一心作。即生死涅槃。皆不出心矣。
  六神通而焉可變。四辯才而莫能說。
  法華經云。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以眾生心。是絕待妙。無法可比故。不可
以心思。不可以口議。是以達磨西來。默傳心要。為若此。
  攀枝而直到根株。尋水而已窮源穴。
  心為萬法根本。故華嚴經云。菩薩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若於
心外覓法。便向他求。如但尋枝派。轉失根源。是以永嘉集云。即心為道者。可謂尋
流得源矣。
page107image5592
P. 107
page107image6240
  傳印而盡繼曹溪。得記而俱成摩竭。
  韶州曹侯溪。是第六祖能大師住處。示眾云。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體。湛
然常寂。妙用恒沙。故先德云。不得一法。號曰傳心。釋迦成道於摩竭國中。經云。
菩薩不行見法。不行聞法等。諸佛疾與授記。故華嚴經頌云。所取不可取。所見不可
見。所聞不可聞。一心不思議。但直了自心之時。心外了無所得。即便是得記之時矣
。
  可謂履道之通衢。悟宗之真訣。
  此一心門。能收一切。故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所以肇論云。天得一以
清。地得一以寧。君王得一以治天下。眾生得一以成道。一者道也。天有道以輕清。
地有道以寧靜。谷有道以盈滿。草木有道以生長。鬼神有道以靈聖。君王有道執王天
下。故知道不可斯須廢之。道即靈知心也。
註心賦卷第四(終)









音釋
粤音曰語辭也 治直之反 恢枯迴反 鍵渠演反門鍵 爝音雀炬火也 逗都后 反住也止也 [(ㄇ@(企-止))/卓]即教反 迄許訖反至也 殆徒解反近也 瞬舒閏反目 動也 [穀-禾+卵]苦角反鳥卵 荕音斤荕骨也 憍舉喬反逸怒也 旍子盈反旍旗也 攬盧減反 謬靡幼反訛也 炙之石反 閦初六切 挺徒逞反出也 該古來反咸也備也 溉古代反灌也 壓烏甲反鎮也降也 這音者 繽疋賓反繽紛也 駢部田反 瞥篇滅 反 樞昌朱反本也 饉渠刃反饑也 跳徒聊反躍也 醪音勞濁酒也 蘖魚列反曲蘖 恃音市依也 磁疾之反 紇呼吸反又胡吉反 駛疎事反疾也 剌盧達反僻也 揩苦皆 反摩揩也 鄙邦美反陋也 餮他結反貪食也 姬與之反王妻別名又居夷反 駟音四 瓢皮霄反 蓽音必 遽其據反急疾也 撻他達反打也 怒乃故反嗔也 綰烏板反繫也 餻音羔 脹音帳腹滿也 啗徒濫反噉也食也 籤七簾反 黲倉敢反 揖衣入反讓也 褾方小反袖端 鬻音育賣也 噪思號反呼噪也 齅許救反以鼻取氣 仞而振反七尺 曰仞 賈音古商賈也 格古伯反式也 紳音申帶也 烹鋪庚反 鍛都換反鍊也 刈魚 計反獲也取也 繩音乘索也 悸甚李反心悸也 杌吳鶻反木机也 模莫胡反規也 謫 陟革反 蝕音食日月虧 蒭測隅反 訣音決別也 勃蒲沒反星名 彗祥衛反星名 [詷 -(一/口)+又]音[网-(ㄨ*ㄨ)+又]謗也 弑施侍反臣殺君曰弑 譏居依反排也 誣音無枉 也 僭子念反天命不僭也 沵郎計反妖氣 膚甫無反皮也 閉音蔽 險和儉反[山*參 ]也 派疋賣反分派也 泓烏橫反水深也 坦他但反平也 闢皮益反啟也 蔽必袂反掩 也 錠音定錫屬 媸初之反妍媸也 杲古老反日出明白也 芒武芳反草端麥芒 釐里 之反理也 溢盈訖反滿也 礫盧的反瓦礫也 潯徐林反傍水涯也 敲苦交反擊也 緩
page108image5640
P. 108
page108image6288

胡管反舒也 銛息廉反利也 闃苦臭切寂靜也 梟古堯切鳥名 獍君命反獸名 剔湯 力反解骨也 摘陟革反手取也 蔕音帝草木根也 抑於棘反屈也按也 濕失入反水沾 也 狹胡甲反 菌渠殞反又求免反 冑直祐反介冑也 矛音牟戈矛也 [怡-台+居]居 於反傲也 彖通貫反 衒音縣自媒也 諂丑琰反諂傷也 倏音叔走疾也 爛盧旦反 獺他達反水中獸名 涸移各反水竭也 罥姑泫反掛也 蠅余凌反青虫也 捕皮布反 槁枯老反 橈奴巧反亂也 炳兵永反炳煥明也 嚙魚列反 卒麤鶻反暴也 彝以脂反 常也法也 戞居轄反 淵於玄反深也 泳為命反潛行水中 騫音牽 詎音巨豈也 爍 晝樂反灼爍也 嚬蒲真反笑也 呻音申呻吟也 隙袪力反壁縫也 諳於含反 渤蒲鶻 反 觴式羊反 侔音牟等也均也 荄音皆草根也 驅匡愚反 殄徒演反滅也 捷慈葉 反 緯移貴反經緯也 猗於離反長也倚也 洹胡端反 [木*感]呼感反 啑所甲反 拶 資轄反逼拶也 踉音良跳踉也 癲都連反 蹶居月反失脚又走也 潰胡對反散也亂也 躡尼輒反履也 牖胡柳反 鎞邊兮反 晶音精光也 槩古代反平斗斛槩 縮所六反 斂也退也 攄良據反木名又初離反 璽斯氏反王印曰璽 甄居延反又側鄰反 萎於為 反篤也 怡與之反和也悅也 [泳-永+費]扶沸反水溢也 偃於碾反偃仰也 鳧音符野 鴨也 循音巡 突徒鶻反 禦魚舉反禁也 恍火廣反 惚呼骨切 蟄直立反 牝扶履 反又毗忍反 浸資任切 扞音翰以手扞物 滋子之反水名 確口角反堅固也 圃音布 園圃也 [虫*太]音太 [虫*未]音未 齧魚列反 鏃作木反箭鏃 繢胡對反畵繢也 湻 之純反又是倫反沃也清也 鬬都豆反鬬競也 燼疾刃反燭燼也 眇亡沼反 逮音代及 也 奧烏到反深也藏也 翥章恕反舉也飛也 鑰音藥關也 貿莫候反交易市賣 顥音 皓大也 懆七到反持也志也 矬昨禾反矬短也 痒音養皮痒也 弝音覇弓弝也 曀於 計反陰也 纇郎對反麤絲也 剖普后反判也破也 蚌蒱牓反 簣求位反土簣也 探他 含反取也 潬大亶反水中沙堆 藪思候反 絞古巧反 蔓音萬 脈牟伯反 範扶減反 趠勅角反遠也 瓚才但反又才口反 扄[打-丁+瓜]榮反 閦初六反 瘀依倨反血瘀 也 彚音謂類也 柑音甘木名 汎敷陷反 攸音由 藁呼勞反 厥居月反其也 湍他 端反水湍也 蚇音尺 蠖烏鑊反 慍於閏反怒也 峙直里反住基也 矗初六切又勅六 反直貌 迸里更反 灒音讚水濺也 屎式視反 尿奴吊反 榛側詵反 戢阻立反斂也 止也 檝音接舟檝 醯虗兮反 眚釋幸反 魑丑知反 禰奴禮反 虻武康反 斵陟莫 反 礫郎擊反小石曰礫 [竺-二+角]音角竹名 貯展呂反 蛙烏華反 鑽子算反錐鑽 也 錙子思反 銖音殊分銖也 嘷胡勞反叫也 殞餘准反滅也 洩思列反 巫音無 箴知林反規也棟也 繕時現反 剜烏完反 刎無粉反 捫音門摸也 技其里反 潄蘇 奏反又尸候反潄口也 圜音還圜圍 徇亂閏反 湮音因落也沈也 緒徐呂反 

心賦註卷三

註心賦卷第三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忘心而照。無念而知。若瑞草生於嘉運。如林華結於盛時。
  忘心而照者。寶藏論云。唯道無根。靈固常存。唯道無體。微妙恒真。唯道無事
。古今同貴。唯道無心。萬物圓備。無念而知者。眾生有念而知。聲聞無念無知。菩
薩無念而知。如書云。天何言哉。四時行焉。春生夏長。應不失時。
  頓息疑情。現額珠於明鏡。
  大涅槃經云。王家有力士。眉間有金剛珠。因鬬而沒。後有良醫。執鏡以照其額
。珠陷入膚中。分明顯現。此況一切眾生身中佛性。無智照之力。隱而不現。後遇善
友。得悟心鏡。了了見性。亦復如是。余曾集心鏡錄一百卷。以心為鏡。洞徹十方。
一法相宗。以第八識為鏡。二法性宗。以如來藏性為鏡。如楞伽經云。譬如明鏡。現
眾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言如來藏為鏡者。起信論云。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
大義。與虗空等。猶如淨鏡。云何為四。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境界相。無法可現
。非覺照義故。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出不入。
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
無漏熏眾生故。三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煩惱礙。離和合相。純淨明故。四者緣
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釋曰。四鏡之名者
。一空鏡。謂離一切外物之體。二不空鏡。謂體不無。能現萬像故。三淨鏡。謂已磨
治。離塵垢故。四受用鏡。謂置之高堂。須者受用。四中。前二自性淨。後二離垢淨
。又初二就因隱時說。後二就果顯時說。又前二約空不空為二。後二約體用為二。又
前二體。後二相。
  全澄亂想。獲真寶於春池。
  大涅槃經云。如人遊春池。失瑠璃寶。諍競入水。取瓦礫而歸。有一智人。安徐
入水。乃獲真寶。故云。探珠宜靜浪。動水取應難。定水澄清。心珠自現。又莊嚴經
論說。有人見雹謂是瑠璃。收之瓶內皆悉成水。後見真瑠璃。亦謂為雹。棄而不取。
世人皆是不應取而取。應取而不取也。不應取而取者。如但隨外境。不向內觀。應取
而不取者。如不信自心。反求他學。
  體廣用深。
  如龍以一滴水。可浸陵谷。人以一燼火。可夷阿房。皆是現前唯心所變。日用而
不知者。自稱眇劣。不逮聖人。一何悲哉。志公和尚偈云。法性量同太虗。眾生發心
自小。
  文豐理詣。攀覺樹以分枝。受輪王之解髻。
page62image5640
P. 62
page62image6288
  法華經云。譬如強力轉輪聖王。兵戰有功。賞賜諸物。如有勇健能為難事。王解
髻中明珠賜之。能戰心魔。心珠自現。故融大師云。若能強戰有功勳。髻中明珠終不
惜。
  初終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理事該羅。當世諦而明真諦。
  即凡心而見佛心者。如華嚴經頌云。若以威德色種族。而見人中調御師。是為病
眼顛倒見。彼不能知最勝法。又頌云。假使百千劫。常見於如來。不依真實義。而觀
救世者。是人取諸相。增長癡惑網。繫縛生死獄。盲冥不見佛。云何不見佛。一為不
識自心。二為不明隱顯。何者。眾生之因隱於本覺。諸佛之果顯於法身。因隱之本覺
。是果顯之法身。果能成因。則佛之眾生。果顯之法身。是因隱之本覺。因能辦果。
則眾生之佛。故云凡聖交徹。理事相含矣。又華嚴演義云。謂真該妄末。妄徹真源。
如波與溼。無有不溼之波。無有不波之溼。其真妄所以交徹者。不離一心故。妄攬真
成。無別妄故。真隨事顯。無別真故。真妄名異。無二體故。真外有妄。理不遍故。
妄外有真。事無依故。若約涅槃生死說者。生死即涅槃。妄徹真也。如波徹水源。涅
槃即生死。真徹妄也。如水窮波末。故中論云。生死實際。即涅槃際。涅槃實際。即
生死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即是交徹也。生死涅槃際既爾。乃至心境。能所
。染淨。自他。一切萬法。皆同一際。一際者。即無際也。實際也。一切諸法。皆與
實際為定量。今古凡聖不可易也。所以云。道俗之不夷。二際之不泯。菩薩之憂也。
又一切法皆如。豈妄外有真。又真如遍一切處。豈真外有妄。是知真妄常交徹。亦不
壞真妄之相。則該妄之真。真非真而湛寂。徹真之妄。妄非妄而雲興。故云當世諦而
明真諦也。
  龍宮詮奧。海藏抽奇。空裏披文之際。
  寶性論云。有一智人。恐如來教法將滅。遂仰書一藏經文於空中。莫有知者。況
心中具一切法門。此約空門顯心。
  塵中剖卷之時。
  華嚴經云。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有一明眼人。破塵出經卷。亦況眾生情塵中。
具無量教法。此約有門顯心。如台教云。破塵出卷者。恒沙法門。一心中曉。
  覺華枝秀。忍草苗垂。臨太華之猶低。機前鵬翥。
  大鵬翼翥九萬九千里。豈黃雀能及乎。此況直了自心圓信成就。豈小機劣解而能
逮乎。機前者。本心成現。意在言前。不涉迷悟。不待問答。經云。圓明了知。不因
心念。又祖師云。虗明自照。不勞心力。
  比毗嵐之未速。言外鷹馳。
  目擊道存。不待言說。如法華經云。其疾如風。又云疾走往捉。又云乘此寶乘直
至道場等。皆喻識心見道疾矣。祖師云。即心是者疾。發心行者遲也。
page63image5560
P. 63
page63image6208
  身泛禪河。手開玄鑰。執石為珍。
  阿那律執瓦礫皆變珠珍。又如福德人捉石成金。如了妄心無體。即是真心。達煩
惱性空。成菩提大道。如執毒成藥。變石為金矣。
  攬草成藥。
  耆婆攬草無非是藥。達士見境無非是心。
  傳智燄兮胡假世燈。
  經云。有光能照法界。豈須冥處燃燈。以智慧光破愚癡暗。此心燈者。亦云無盡
燈。有何盡耶。
  受佛職兮寧齊天爵。
  十地菩薩示受佛職位。如來十號是佛職。不讀華嚴經。焉知佛富貴。此一真心。
可謂富貴。可謂尊極。故云無等等。天爵者。即仁義也。
  貿內珠而自省。不探驪龍。
  法華經云。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
衣裏。其人醉臥都不覺知。乃至親友會遇見之。示以寶珠。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
常可如意。故劍南和尚歌云。自從識得此明珠。釋梵輪王俱不要。
  受密印而明知。靡求乾鵲。
  佛佛授手。祖祖相傳。皆默傳心印。又華嚴經說海印三昧印。即是喻香海澄停。
湛然不動。四天下中色身形像。皆於其中而有印文。如印印物。亦猶澄波萬頃。晴天
無雲。列宿星月。朗然齊現。無來無去。非有非無。不一不異。當知如來智海亦復如
是。識浪不生。至明至靜。無心頓現。一切眾生心念根本。並在智中。如海含像。如
經頌云。如海普現眾生身。以此說名為大海。菩提普印諸心行。是故正覺名無量。靡
求乾鵲者。書云。張顥因覩墮鵲。視眾人爭取之。乃化為石。鎚破。其文有印云。張
顥忠孝侯印。後顥乃仕晉封侯。此是世間行忠孝獲斯符印。豈同祖佛所傳心印耶。
  迷時徒昧。諦處非難。念想而如山不動。襟懷而似海常安。
  迷時心外見境。寓目生情。取捨萬端。無時暫暇。若知心是境。見無心外法。逢
緣自寂。身心坦然。
  實際無差。與三世佛而一時成道。真空平等。共十類生而同日涅槃。
  如台教云。如過去有佛。號住無住。發願使己國眾生同日同時成佛。即日涅槃。
又賢劫前。有佛號平等。亦願己國及十方眾生亦同日成佛。即日滅度。故淨名經云。
觀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不復更得。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華嚴經云。如來初
成正覺時。於自身中見一切眾生已成佛竟。已涅槃竟。皆同一性。所謂無性。以無性
故。悉皆平等。隨染緣時成眾生亦無性。隨淨緣時成佛亦無性。以皆從緣生故。無性
理同。故云實際無差。真空平等者。經中頌云。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
已。分別則不生。既達境唯心。便捨外塵相。從此息分別。悟平等真空。問。如上所
page64image5592
P. 64
page64image6240
說。一切眾生已成佛竟。已涅槃竟。則何用諸佛出世。答。為劣解眾生。母胎出現。
上上根人。諸佛不出不沒。又為一切眾生不知如是事故。諸佛出世說此實法。如淨名
云。說眾生空。是真實慈。又約化門。說成佛度眾生之義。即化辯真。亦非二見。如
有難云。諸佛有誓願。度盡一切眾生。方成正覺。如今眾生未度。何得先成。有違本
願。如古師云。如實義者。諸佛皆有悲智二門。以大悲故。窮未來際無成佛時。故菩
薩闡提不成佛也。以大智故。念念速成。又欲化盡諸眾生界。自須速成。方能廣化。
不懼違昔度盡誠言。又了眾生之本如故。化而無化。是則常成亦常不成。亦常化生而
無化。悲智自在。何局執耶。
  心若不分。法終無咎。是之而六蔭七情。非之而二頭三手。
  於一心真境之上。說是說非。皆是情生意解。無有實義。故信心銘云。纔有是非
。紛然失心。如大集經云。如第五大。如第七情。如十九界。無出無入。無生無滅。
無有造作。無心意識。乃名無過。
  從因緣而生起。
  三教所宗。儒則宗於五常。道宗自然。佛宗因緣。然老子雖云。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似有因緣。而非正因緣。言道生一者。道即虗無自然。故彼又
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謂虗通曰道。即自然而然。是雖有因緣。
亦成自然之義耳。佛法雖有無師智。自然智。而是常住真理。要假緣顯。則亦因緣矣
。故教說三世修因契果。非無善因惡因。故楞伽經。大慧白佛。佛說常不思議。彼諸
外道亦有常不思議。以無因故。我說常不思議有因。因於內證。豈得同耶。是則真常
。亦因緣顯。淨名云。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法華云。諸佛兩足尊。知
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經云。一切諸法。因緣為本。中論云。未曾有
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則真空中道。亦因緣矣。若爾。涅槃
十六云。我觀諸行悉皆無常。云何知耶。以因緣故。若一切法從緣生者。則知無常。
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是故無常。則外道有因緣矣。釋曰。此明外道在因緣
內。執於緣相。以為常住。是故破之言無常耳。今明教詮因緣妙理。具常無常。豈得
同耶。況復宗者從多分說。所以因緣是所宗尚。不應致疑。
  不同兔角之無。向正法而施為。豈類乾城之有。
  真空是不空之空。空該有表。妙有是不有之有。有徹真源。一切正法從因緣而生
。是依他起性。不同兔角斷滅之無。乾闥婆城日光暫現。是眾生遍計性所執之有。夫
有無難解。多落斷常。如華嚴記云。一者或說妄空真有。如涅槃經云。空者所謂生死
。不空者所謂大般涅槃。二者妄有真空。真空即是性。俗有即是相。三者俱空。相待
無性故。四者俱有。性相不壞故。於諦常自二。於解常自一故。
  德業無盡。至理難論。恒一恒異。常泯常存。
page65image5560
P. 65
page65image6208
  此一心法。是無盡之藏。大法之源。若悟入之人。功齊妙覺。不可以一異斷常情
見之解矣。
  說證說知。背天真而永沈有海。無照無悟。失圓修而常鎖空門。
  若於真心執有修有證。違背天真之佛故。若執無修無照。又失圓修。李長者論云
。策修而至無修。方知萬法無修。又云。忻寂不當。放逸還非。以有作者故。所以若
執有滯空。皆不達自心一色一香中道之旨。如華嚴疏云。事理雙修。依本智而求佛智
者。若執禪者。則依本智性。無作無修。鏡常自明。不拂不瑩。若執法者。須起事行
。當求如來依他勝緣。以成己德。並為偏執。故辯雙行。若言依本智者。約理無偏。
智性本具足故。若言而求佛智者。約事無所求中。吾故求之。所以心鏡本自久翳塵勞
。恒沙性德並埋煩惱。是故須隨順法性。修證波羅蜜。以助顯故。諸佛已證。我未證
故。又理不礙事不妙理故。事不礙理。求即無求故。若此之修。修即無修。為真修矣
。
  大體焉分。隨機自別。萬派而豈有殊源。千車而終無異轍。
  心為萬法根源。如六妙門云。此為大根人善識法要。不由次第。懸照諸法之原。
所謂眾生心也。一切法由心而起。若能反觀心性。不得心原。即知萬法皆無根本。
  不隱不顯。四聰而莫認真歸。
  四聰而莫認真歸者。絕觀論云。夫道者。若言一人得之。道即不遍。若言眾人得
之。道即有窮。若言各各有之。道即有數。若言總共有之。方便即空。若言修行得之
。造作非真。若言本來有之。萬行虗設。何以故。非限量之所分別故。
  無性無形。
  無性無形者。華嚴經云。一切空無性。妄心分別有。又云。以佛眼觀見一切眾生
。已成佛竟。已涅槃竟。皆同一性。所謂無性。乃至大悲之體。故得起悲。二由眾生
不知無性。佛證無性。故化令得知。如淨名云。說眾生空。是真實慈。
  妙辯而難窮實說。
  肇論云。釋迦掩室於摩竭。淨名杜口於毗耶。須菩提唱無說而顯道。釋梵絕聽而
雨華。此則理為神禦。口以之默。豈曰無辯。辯而不能言也。
  冥心合道。意解難明。了達而尚非於智。參詳而豈在於情。
  此一心法門。是諸佛祕藏。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唯應親省。莫能知之。故
祖師傳法偈云。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了了無所得。得時不說知。如般若無知論
云。直言以真諦之所徵求般若之智。即般若之智非是有知。何者。為真諦之緣。唯是
中道第一義空無相之理。所知之緣。既是無相。能知之智。安得有知耶。故不然也。
惑人皆緣色生識者。當對色時。率爾眼識同時意識剎那起時見色。此色即是第八識中
相分依他似有境之色。此色當現時。未有一切相。由此色境為緣。引生第二念尋求心
。此尋求心。即是第六意識。故云緣色生識。是名見色者。由有尋求心生故。即此尋
page66image5704
P. 66
page66image6352
求心。緣本色境不著。便即變影而緣。即變出一切森羅萬像之相。遂於此影像相上。
起其現量之心。不了本空。執為實有。取色分劑。計從外來。故云是識見色。此即惑
境有相。惑智有知也。反此真智即不緣者。此明悟人。不緣色生識也。何者。由其悟
之人。達其諸法本體皆空。猶如幻夢。無有真實。但從自識所變。畢竟無前境界可得
。故起信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即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
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
壞。唯是一心。故名為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當知萬法
。唯是自心現量見。妄計為有。若能心無妄念。了法本空。即無一切境界之相。何有
於色可緣。既無有色可緣。即不緣色生識。故即無取相。無色可緣。故即無有相。既
無有相之惑境。即是無相之真境。既無取相之惑智。即是無知之真智。此乃真境無相
。真智無知。為斯義故。以緣求智。智即非知也。
  化人舞而幻士歌。誰當斷送。木馬奔而泥牛鬭。孰定輸贏。
  有學人問新豐价和尚。得何道理。便住此山。答曰。見兩泥牛鬭入海。直至如今
無消息。木馬泥牛。此非心識思量之境界。
  故知唯識唯心。無二無別。
  般若經云。一切智智清淨。乃至一切法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是知諸
法與心。全同非分同。體用無別。相連不斷。似分能所。徹底無差。
  一旨而已絕詮量。
  萬法浩然。皆宗無相。舉一例諸。言思頓絕。
  萬法而但空施設。
  諸法無體。但空生空滅。設標名立體。皆是眾生想成。故經云。若知一切國土皆
想持之。如是得名初發心菩薩。何者。悟心為入道之始。又融大師云。擾擾萬物空生
死。如先德云。安立水月道場。修習空華萬行。降伏鏡像魔軍。成就夢中佛事。
  虗生虗滅。唯情想而成持。
  首楞嚴經云。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
上知覺。是知一切生死。皆從情想而生。情想若無。心道自現。故經云。識停閑靜。
想滅無為。
  似義似名。但意言而分別。
  如金剛三昧經云。佛言。善不善法。從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別。制之一處
。眾緣斷滅。何以故。一本不起。三用無施。住於如理。六道門杜。又攝論云。從願
樂位。乃至究竟位。若欲入唯識觀修如行。緣何境界。緣意言分別為境。離此無別外
境。何以故。此意言分別。似文字言說及義顯現。唯有意言分別。無別有名言。菩薩
能通達名無所有。則離外塵邪執。又此義依名言。唯意言分別。前以遣名。此下依名
遣義。義者即六識所緣境。離名無別此境。名言既唯意分別。故義亦無別體。菩薩通
page67image5704
P. 67
page67image6352
達無所有。亦離外塵邪執。又此名義自性差別。唯假說為量。前已遣名義。名義既無
。自性及差別云何可立。若離假說。無別名義自性及名義差別。由證見此二法不可得
故。名為通達。又六行集引識論云。凡夫從本來意言分別有二種。一似名。二似義。
名義攝一切法皆盡。此名義俱是意言分別所作。離此無別餘法。以此文證。故知凡夫
妄見境界。或名或義。皆是當時意言分別。如食浪蕩。妄見針火。據彼妄情。意謂是
實。不知妄見。謂有外火。據實唯是意作火解。火則唯是意言分別。謂有火名。名是
意言。謂有火事。事是意言。眾生妄見自身他身地水火風等。皆亦似彼。雖復就實唯
識無外。據凡妄情。謂有能所。如古德云。謂色等五塵界。是現量境。五識親證。都
無塵相。如來藏中頓現身器無塵相。六七妄想謂有我法。想所現相。是分別變。分別
變相。但可為境。而無實用。如日發燄。帶微塵而共紅。非實紅也。如水澄清。含輕
雲而俱綠。非實綠也。如觀知畫像而非真。若了藏性。了塵境而為妄。故經云。非不
證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似有而非真。
  於一圓湛。折出根塵。外摶地水而成境。內聚風火而為身。
  首楞嚴經云。元於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內外四大。合成其身。眾生第八藏識相
分之中。半為外器。不執受故。半為內身。執為自性生覺受故。如來藏識何緣如此。
法如是故。行業引故。如云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楞嚴經鈔云。且妄見心動故外
感風輪。由愛心發故外感水輪。由堅執心故外感地輪。由研求懆心故外感火輪。由四
大故起六根。起六根故見六塵。故知三界離有情心更無別體。若了無明根本一念妄心
無體。則知從心所生三界畢竟無有。
  持種之門。
  第八識。亦名本識。一切有為法種子所依止。亦名宅識。一切種子之所棲處。亦
名藏識。一切種子隱伏之處。
  作生死之元始。
  顯揚論云。阿賴耶識者。謂先世所作增上業煩惱為緣。無始時來戲論熏習為因。
所生一切種子異熟為體。此識能執受了別色根。根所依處及戲論熏習。於一切時。一
類生死不可了知。
  總報之主。
  第八識為一切眾生總報之主。此識相及境不可分報。一體無異。此識能生一切煩
惱業果報事。又總報業者。如受戒招得人身。是總報業。由於因中有瞋有忍等。於人
總報中而有妍醜。名別報業。
  為涅槃之正因。
  阿毗達經頌云。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傳。
  標實慧宗。
page68image5560
P. 68
page68image6208
  法華經云。於眾生心中開佛知見。古釋云。佛知見者。即眾生真心。此心亦名實
慧。亦名佛慧。
  成真性軌。
  台教於一心說三軌。一真性軌。二觀照軌。三資成軌。即是一心三德。以真性軌
為一乘體。即是法身。觀照軌為般若。祇點真性寂而常照。名為報身。以資成軌為解
脫。祇點真性法界含藏無量眾善。名為應身。
  具體而有法皆宗。
  真心為湛然常住不空之體。與萬法為宗。故首楞嚴經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
  絕待而無塵可比。
  神性獨立。絕待無比。
  高高法座。非聲聞矬短之能昇。
  淨名經云。須彌燈王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入居士室。諸新發意菩薩。及大
弟子。皆不能昇。況悟一乘圓教。非淺根所解。
  赫赫日輪。豈外道嬰兒之所視。
  經云。如朝日初生。七日嬰兒若視。即失眼光。況外道無目。不能見如來智日。
失正見之光。
  無偏無黨。至極至尊。總千岐而得旨。搜一切而歸根。
  絕觀論云。云何為宗。答。心為宗。云何為本。答。心為本。云何為體。云何為
用。答。虗空為法體。森羅為法用。如頓教五位門云。第一識心者。語是心。見是心
。聞是心。覺是心。知是心。此是第一悟。一一能知。如許多心皆是一心。一心能遍
一切處。第二知身同無情身。不知痛痒好惡。一切皆是心。不干身事。心能作人。心
能作畜。心能作魚。心能作鳥。第三破四大身。身即是空。空即是無生。空無內外中
間。離一切相。第四破五陰。色陰若有。四陰不虗。色陰若無。四陰何有。第五見性
成佛。湛然常住。
  眼底放光。照破十方之剎土。
  法華經云。放一淨光。照無量國。心光普照。寧有邊耶。
  意根演教。碾開一代之法門。
  如來一代時教。並按眾生心說。離心更無一字可說。故金剛經云。無法可說。是
名說法。
  觸目相應。盈懷周匝。清白混同。水乳無雜。理從事變。存泯而盡逐緣分。事得
理融。一多而常隨性合。意網彌布。心輪遍生。
  意網彌布者。一切諸法從意生形。則知意如密網。一切眾生不能出故。如經頌云
。諸法不牢固。但立在於念。善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若了法空。意地亦寂。則妄
心幻境既虗。一道真心自現。心輪遍生者。上塵部師立九心輪。一有分。二能引發。
page69image5704
P. 69
page69image6352
三見。四等尋求。五等觀徹。六安立。七勢用。八返緣。九有分。然實但有八心。以
周匝而言。總說有九。故成九心輪。一且如初受生時。未能分別。心但任運緣於境轉
。名有分。二心若有境至。心欲緣時。便生警覺。名能引發。三其心覺已。於此境上
轉。見照屬彼。四既見彼已。便等尋求其善惡。五既察彼已。遂等觀徹。六識其善惡
。而安立心。起語分別。語其善惡。七隨其善惡。便有動作。勢用心生。八動作既興
。善惡而廢。遂更返緣前所作事。九既返緣已。退歸有分。任運緣故。名為九心。方
成輪義。
  與羣徒而作體。向萬物以安名。初居圓成現量之中。浮塵未起。
  前五轉識。及第八識。俱在現量。現量者。得法自性。不帶名言。無籌度心。是
圓成語。不作外解。不落比非之量。媚慈又論云。五識現量。總無二種顛倒。猶如明
鏡現眾色相。第七染識。有想倒見倒。第六意識。具有三倒。取我法相。名為想倒。
於想愛樂。復名心倒。於想計著建立。名見倒。
  後落明了意根之地。外狀潛呈。
  眼識與同時明了意識緣時。起分別心。作外量解。便成比量。則心外見法。
  原夫業識之宗。何成教訓。能所不分。是非焉運。
  三細識中。第一業識。未分能所。智解不生。如起信論云。第一業識。以最微細
作諸識本故。如是業識。見相未分。然諸菩薩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了一切法唯是識量
。捨前外執。順業識義。說名業識。心不見心無相可得者。是明諸法非有之義。又楞
伽經偈云。身資生住持。若如夢中生。應有二種心。而心無二相。如刀不自割。如指
不自觸。如心不自見。其事亦如是。若如夢中所見諸事是實有者。即有能見所見二相
。而其夢中實無二法。三界諸心皆如此夢。離心之外無可分別。故言一切分別。即分
別自心。而就自心不能自見。如刀指等。故言心不見心。既無他可見。亦不能自見。
所見無故。能見不成。能所二相皆無所得。故言無相可得。
  因依轉相之內。倏起見心。
  於此第二轉識中。初起見分。
  俄關現識之間。忽陳相分。
  至第三現識。便立相分。如境現像。諸師所明一心法中。總有四分義。一相分。
二見分。三自證分。四證自證分。相分有四。一實相名相。體即真如。是真實相故。
二境相名相。為能與根心而為境故。三相狀名相。此唯有為法有相狀故。通影及質。
唯是識之所變。四義相名相。即能詮下所詮義相分是。於上四種相中。唯取後三相而
為相分相。又相分有二。一識所頓變。即是本質。二識等緣境。唯變影緣。不得本質
。二見分者。唯識論云。於自所緣有了別用。此見分有五類。一證見名見。即三根本
智見分是。二照燭名見。此通根心俱有照燭義故。三能緣名見。即通內三分俱能緣故
。四念解名見。以念解所詮義故。五推度名見。即比量心推度一切境故。於此五種見
page70image5816
P. 70
page70image6464
中。除五色根及內二分。餘皆見分所攝。三自證分。為能親證自見分緣相分不謬。能
作證故。四證自證分。謂能親證第三自證分緣見分不謬故。從所證處得名。此四分義
。總以鏡喻。鏡如自證分。鏡明如見分。鏡像如相分。鏡後弝如證自證分。故云四分
成心。
  光消積曀。影射重昏。
  今所悟者頓豁自心。方省其所知境各從心現者。如翳目見明珠有纇。今淨眼觀瑩
淨無瑕。美惡唯自見殊。珠體本末如一。當悟之時。如開藏取寶。剖蚌得珠。光發襟
懷。影含法界。
  徹古而真源不散。該今而妙用常存。八萬四千之教乘。苗抽性地。三十七品之道
樹。果秀靈根。
  三十七品法者。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此是
一切菩薩助道之法。一一修習並從心起。何者。夫身受心法。俱無自性。了不可得。
即四念處。觀善不善法。從心化生。即四正勤。心性靈通。隱顯自在。即四神足。信
心堅固。湛若虗空。即五根五力。覺心不起。即七覺支。直了心性。邪正不干。即八
正道。不唯三十七品助道之法。塵沙佛法悉從心起。如入楞伽經偈云。爾時佛神力。
復化作山城。所有諸眾等。皆悉見自身。入化楞伽中。如來神力作。亦同彼楞伽。諸
山及園林。寶莊嚴亦爾。一一山中佛。皆有大慧問。如來悉為說。內身所證法。出百
千妙聲。說此經法已。佛及諸佛子。一切隱不現。羅婆那夜叉。忽然見自身。在己本
宮殿。更不見餘物。而作是思惟。向見者誰作。說法者為誰。是誰而聽聞。我所見何
法。而有此等事。彼諸佛國土。及諸如來身。如此諸妙事。今皆何處去。為是夢所憶
。為是幻所作。為是實城邑。為乾闥婆城。為是翳妄見。為是陽燄起。為夢石女生。
為我見火輪。為見火輪烟。我所見云何。復自深思惟。諸法體如是。唯自心境界。內
心能證知。而諸凡夫等。無明所覆障。虗妄心分別。而不能覺知。能見及所見。一切
不可得。說者及所說。如是等亦無。佛法真實體。非有亦非無。法相恒如是。唯自心
分別。
  出迷之津。履玄之始。
  因心而迷。因心而悟。因心而生。因心而滅。如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不唯迷悟
之始。自行化他。須明此旨。如古德云。求大乘者。所疑有二。夫大乘法體。為一為
多。如其是一。即無異法。無異法故。無諸眾生。菩薩為誰發弘誓願。若是多法。即
非一體。非一體故。物我各別。如何得起同體大悲。由是疑惑。不能發心。今為遣此
二疑。立一心法者。遣彼初疑。明大乘法唯有一心。一心之外更無別法。但有無明迷
自一心。起諸波浪流轉六道。雖起六道之浪。不出一心之海。良由一心動作六道。故
得發弘誓之願。六道不出一心。故能起同體大悲。如是依於一心。能遣二疑。得發大
心。具足佛道。
page71image5704
P. 71
page71image6352
  義似華開。行同雲起。
  一心無盡之義。如華開錦上。一心真如之行。猶雲起長空。如華嚴錦冠云。法界
功德大悲雲者。法喻雙舉也。然大悲十義。故同於雲。一從法性起。如雲起於空。二
感應而生。如龍吟雲起。三性相體離。如雲無心。四充法界。如雲滿空。五用無盡。
如雲不竭。六能密祐。如雲高覆。七動地警物。如雲震雷。八放光明。如雲發電。若
以三昧為雷。智慧為電亦得。九普宣大法。如雲注雨。十用罷即寂。如雲無依。具此
十義。故喻於雲。
  當覆一簣之日。山聳千尋。元行初步之時。程通萬里。
  百尺之山。起於累土。千里之程。起於初步。合抱之樹。生於毫末。滔滔之水。
起於濫觴。如一念心生。若善若惡。善則遠期佛果。惡則永劫沈淪。應須護於初念。
  真俗無礙。其道在中。非即非離。常泯常通。應用恒沙。求之而奚窮祕跡。含容
百巧。窺之而靡衒殊功。
  維摩經云。夫求法者。應無所求。以足跡不可尋。又一心具足。若向外求。即內
不足也。此一心妙道。是無功之功。非有為所作。故不可誇衒其功矣。
  易辯邪途。難探正穴。聽之者無得無聞。演之者非示非說。
  諸佛無有色聲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凡有見聞。皆是眾生自心影像。則
說唯心說。聽唯心聽。離心之外。何處有法。古德云。如來演出八辨洪音。聞者託起
自心所現。如依狀貌變起毫端。本質已無。影像如在。羣賢結集自隨見聞。依所聞見
結集自語。良以離自心原無有外境。離境亦無內心可得。諸傳法者非授與他。但為勝
緣。令自得法。自解未起。無以悟他。自解不從他來。他解寧非自起。是故結集及傳
授者。皆得影像。不得本質。無有自心得他境故。是知結集。乃是自心所變之經。至
傳授者。傳授自心所變之法。得影非質。思而可知。若能常善分別自心所現。能知一
切外性非性。此人知見可與佛同。所說之法與佛無異。悟入自覺信智樂故。
  妙峰聳於性地。仰之彌高。
  華嚴經云。善財南行。向勝樂國。登妙峯山。參德雲比丘。妙峰者。心為絕待之
妙。高顯如山。故稱妙峰。德雲語善財言。我住自在心念佛門。知隨自心所有欲樂。
一切諸佛現其像故。
  法水涌於真源。酌而何竭。
  此一心常住之法。用而無盡。體不可窮。一得永得。盡未來際。
  包空而遍。匝界而周。是以大忘天下。方能萬事無求。火災欲壞之時。一吹頓滅
。
  般若經云。三千大千世界劫火洞然時。菩薩能與一氣。欲令頓滅。應學般若。
  世界將成之際。舉念全收。
page72image5448
P. 72
page72image6096
  問。三界初因。四生元始。莫窮本末。罔辯根由。莊老指之為自然。周孔詺之為
渾沌。最初起處。如何指南。答。欲知有情身土真實。端由無先我心。更無餘法。謂
心法剎那自類相續。無始時界。展轉流來。不斷不常。憑綠憑對。非氣非稟。唯識唯
心。肇論鈔云。老子云。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若佛教意。則以如來藏性。轉變
為識藏。從識藏變出根身器世間一切種子。推其化本。即以如來藏性。為物始也。無
生無始。物之性也。生始不能動於性。即法性也。南齊沈約均聖論云。然則有此天地
以來。猶一念也。融大師問云。三界四生。以何為道本。以何為法用。答。虗空為道
本。森羅為法用。問。於中誰為造作者。答。此中實無造作者。法界性自然生。可謂
總持之門。萬法之都矣。光未發處。尚無其名。念欲生時。似分其影。初因強覺。漸
起了知。見相纔分。心境頓現。首楞嚴經云。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
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虗妄。終而復始。釋曰。此皆最初因迷一
法界故。不覺念起。念起即是動相。動相即是第一業識。未分能所。乃覺明之咎也。
從此變作能緣。流成了相。即明了知性。為第二見分轉識。後因見分而生相分。即因
了發相。為第三相分現識。能所纔分。盡成虗妄。何者。見分生於翳眼。相分現於幻
形。於是密對根塵。堅生情執。從此隔開真性。分出湛圓。於內執受知覺。作有識之
身。於外離執想澄。成無情之土。遂使鏡中之形影。滅而又生。夢裏之山河。終而復
始。但以本源性海。不從能所而生。湛爾圓明。照而常寂。祇為眾生違性不了。背本
圓明。執有所明。成於妄見。因明立所觀之境。因所起能觀之心。能所相生。心境對
待。隨緣失性。莫反初原。不覺不知。以歷塵劫。所以首楞嚴經云。佛言。富樓那。
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
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佛言。若無
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
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
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虗空。虗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
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
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溼為巨海。乾為洲潬。
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
山石。擊則成燄。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釋曰。此二覺義。幽旨難明。若欲指
陳。須分皁白。大約經論。有二種覺。一性覺。二本覺。有二種般若。一本覺般若。
二始覺般若。有二種心。一自性清淨心。二離垢清淨心。有二種真如。一在纏真如。
page73image5592
P. 73
page73image6240
二出纏真如。此八種名。隨義分異。體即常同。今一切眾生。祇具性覺。本覺般若。
自性清淨心。在纏真如等。於清淨本然中。妄忽生於山河大地。以在纏未離障故。未
得出纏真如等。若十方諸佛。二覺俱圓。已具出纏真如等。無有妄想塵勞。永合清淨
本然。則不更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金出礦。終不更染塵泥。似木成灰。豈有再生
枝葉。將此二覺。已豁疑情。如疏釋云。世界相續文中有三。一先辯二真。二明其三
相。三明其四輪。且第一先辯二真者。經曰。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
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釋曰。言二真者。一性覺妙明。二本覺明妙也。性覺妙明者
。是自性清淨心。即如來藏性。在纏真如等。本性清淨。不為煩惱所染。名為性覺。
本覺明妙者。出纏真如也。從無分別智。覺盡無始妄念。名究竟覺。始覺即本覺。悟
本之覺。名為本覺。故起信論。於真如門。名為性覺。於生滅門。名為本覺。由迷此
性覺。而有妄念。妄念若盡。而立本覺。以性覺。不從能所而生。非假修證而得。本
自妙而常明。以真如之性。性自了故。故云性覺妙明。以始覺般若。明性覺之妙。故
云本覺明妙。又以始覺之智。了本性故。則本覺明妙。故經中常說真如。為迷悟依。
故言我常聞佛宣說斯義。以本性清淨。是性覺義。但以性中說覺。如木中火性。非是
悟己。而更起迷。故悟時始立本覺之號。悟本覺己。更不復迷。故將二覺之名。以答
富樓那難訖。上來雖於迷悟二門。說二覺相。而未廣辯起妄因由。先真後妄。故次下
明。即當第二明三相門。文分為二。初立因相。次立果相。即起信論三細義。初立因
相。文又分三。第一總問覺明之號。第二別答能所斯分。第三同異發明。結成三相。
且初總問覺明之號者。經曰。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
為明覺。釋曰。何故作此問耶。謂前標二覺之號。性體即是覺明。妄起必託於真。故
使依真起問。且佛問意。汝稱覺明。為復覺性自明。名為覺明。為復覺體不明。能覺
於明。故稱覺明是明之覺。第二別答能所斯分者。經曰。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
覺者。則無所明。釋曰。準富樓那答意。必有所明當情。為其所覺。若無覺之明。則
無覺明之號。但可稱覺。而無所明。故云則無所明。據佛本意。性覺體性自明。不因
能覺所明。方稱覺明。以真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祇緣迷一法界。強分能所。
故成於妄。第三同異發明。結成三相者。經曰。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
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
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
無同無異。釋曰。此文正釋迷真起妄之相也。若無所明。則無明覺者。牒富樓那語也
。有所非覺。無所非明者。正破也。若要因所明。方稱覺明者。此乃因他而立。非自
性覺。故言有所非覺。如緣塵分別。而有妄心。離塵則無有體。豈成真覺。又釋若以
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者。故知覺體。本無明相。佛證真際。實不見明。若見於
明。即是所明。既立所明。便有能覺。但除能所之明。方稱妙明。此妙之明。是不明
page74image5592
P. 74
page74image6240
之明。不同所明故。華嚴經云。無見即是見。能見一切法。肇論云。般若無知。無所
不知矣。若因明起照。則隨照失宗。此則元因覺明起照生所。所立照性遂亡。則是識
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乃是但隨能緣之相。覆真唯識性。一向能所相生。如
風鼓水。波浪相續。澄湛之性。隱而不現。後此迷妄生虗空之相。復因虗空成立世界
之形。於真空一心。畢竟無同異中。熾然建立。成諸法究竟之異。皆因情想擾亂。勞
發世界之塵。迷妄昏沈。引起虗空之界。分世界差別為異。立虗空清淨為同。於分別
識中。又立無同無異。皆是有為之法。盡成生滅之緣。未洞本心。終成戲論。無所非
明者。若能覺之體。要因所明。方稱覺明者。若無所覺之明。則能覺之體。便非是明
。故云無所非明。故知覺之與明。互相假立。本無自體。豈成自性覺。故云有所非覺
。無所非明。此文雖簡約。道理昭然。無明又非覺湛明性者。縱破也。顯妄覺之體。
無湛明之用。若言但覺於明。何須覺體自明者。則自性非明。便無覺湛之用。故云無
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者。釋妄覺託真之相也。何以得知妄覺初起。
有覺明之相耶。祇緣性覺必有真明。所以妄覺託此性明。而起影明之覺。執影像之明
。起攀緣之覺。迷真認影。見相二分。自此而生。覺明之號。因茲而立。問曰。此之
妄覺。為見性明而起。為不見明而起。若見真明。不合成妄。若不見真。則不名為覺
明。答曰。本性真明。非妄所見。妄心想像。變影而緣。不了從自影生。妄謂見明之
覺。以初無別相。唯有真明。妄心想像此明。故有覺明之號。覺非所明。因明立所者
。次下正明三相。相因而起也。夫一真之覺。體性雖明。不分能所。故云覺非所明。
由影明起覺。能所即分。故云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者。最初立異相也。即如起信云。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名
為動相。即是業相。既云不了一法界相。不覺而起。即是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
所異。因異立同者。即轉相也。異彼動相。故云異彼所異。初之動相。異一真故。此
之同相。異動相故。因異立同者。前之初起。名之為動。動必有靜。相形而立。故云
因異立同。靜相似真。故名同相。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者。即現相也。形前
二相而立。故云同異發明。非前二相。故云因此復立無同無異。起信即云。業相。轉
相。現相。此經即云。異相。同相。無同異相。此為無明強覺。能所初分。展轉相形
。立此三相。以剎那生住異滅。體雖總是賴耶。約生滅相熏。有其因種。因必有果。
約當現行。所感位別。至果相中。當廣料簡。第二果相者。經曰。如是擾亂。相待成
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虗空。虗空為同。世
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釋曰。彼前三相。互相形待。剎那剎那。生住異滅。
動息不住。相待成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者。勞是勞累。塵是塵垢。既迷清淨之體
。亂成塵想。塵想相渾。能覆真性。故名為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者。覺明熏習。積
妄成塵。擾惱相熏。故名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虗空者。果相現前也。起是動相。動
即是風。四風動搖。積成世界。故云起為世界。動息之處。即名為靜。是前同相。結
page75image5592
P. 75
page75image6240
成虗空。故云虗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者。彼前無同異相。結成有
情含藏識也。此之識體。無分別性。故云無同無異。而能變起一切之相。故云真有為
法。自後一切諸塵境界。能熏所熏。隨所發現。皆從此識而生。故起信論名為現識。
能現六塵境界故。問曰。起信三相。總是賴耶。何故此中。別配現識。答曰。此之三
相。總是無明。前後相熏。分能立所。起信攬前因種。總是賴耶。此經以果相現行。
分能變所變。即世界為所變。現識為能變。能變既是賴耶。故配現識。又起信論云。
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棃耶識。即此經無同無異相。名阿賴耶識。起信
舉初攝後。此經舉後攝初。因門果門。體亦不別。第三明四輪成世界。即承前三相。
起為世界。靜為虗空。彼無同異真有為法。既言世界虗空。及有情相。世界即地水火
風四輪。次第從何妄想變此。不同有情。即內根外塵。四生業果。受報輪迴。此之分
位。即有眾生相續。業果相續。自此已下。一一廣明。今此且辯四輪成世界。文又分
二。初明四輪成界。後辯草木山川。且四輪成界者。經曰。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
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
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
含十方界。釋曰。覺明空昧。相待成搖者。釋風輪及空界相也。由初妄覺。影明不了
。遂成空昧。如障明生暗。二相相形。覺明即是動相。空昧即是靜相。一明一昧。一
動一靜。剎那相生。如風激浪。相待不息。於內初起。即名為搖。於外即成風輪世界
。是故世界之初。風輪為始。空昧即是虗空。既無形相。不名世界。因空生搖。堅明
立礙者。釋地相也。因空異明。相待成搖。搖能堅明。以成於礙。如胎遇風。即成堅
礙。亦是執明生礙我。於內即是覺明堅執。於外即成金寶。故云彼金寶者明覺立堅。
故知寶性因覺明有。是故眾寶皆有光明。小乘但知業感。而不知是何因種。堅覺寶成
。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者。釋火性也。堅執覺性。即成於寶。搖
動所明。即出於風。動靜不息。即是風金相摩。於外即成火光。能成熟萬物。故言為
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者。釋水輪也。寶明之體。性有光
潤。為火熱蒸。水便流出。又覺明生愛。愛即是潤。於內即是愛明。於外即成寶潤。
火性上蒸。融愛成水。一切業種。非愛不生。一切世間。非水不攝。故四大性。互相
因籍。體不相離。同一妄心所變起故。如虗空華不離心故。愚人不了。心外執法。顛
倒見故。次下辯草木山川之異者。經曰。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溼為巨海。乾為洲潬
。以是義故。大海之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
故山石。擊則成炎。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
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釋曰。妄性不恒。前後變異。所感
外相。優劣不同。愛心多者。即成巨海。執心多者。即成洲潬。風性生慢。火性生瞋
。於色起愛。潬中流水。違愛生瞋。海中火起。水邊平地曰潬。慢增愛劣。結為高山
。愛增慢輕。抽為草木。或瞋愛慢三。互相滋蔓。異類成形。草木山川。千差萬品。
page76image5592
P. 76
page76image6240
先從妄想。結成四大。從四大性。愛慢滋生。離有情心。更無別體。故云交妄發生。
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是以賦云。世界欲成之際。舉念全收。非唯世界但
有成壞。萬法悉從心生。故經云。成劫之風。壞劫之風。皆是眾生共業所感。業由心
造。豈非心耶。
  乘急戒圓。
  乘急者。於一心大乘種性。志力湻熟。解心明利。戒圓者。於大乘戒法。堅持無
犯。故瓔珞經云。一切戒。以心為體。心無盡故。戒亦無盡。
  因成果滿。
  初發菩提心為因。後究竟心為果。故云。初與實相為因。後以實相為果。
  該括有空。
  有徹空源。空居有表。如波徹水源。水窮波末皆是一心。體用交徹。如色空章十
門止觀。第一會相歸性門。於中有二種。一於所緣境會事歸理。二於能緣心攝散歸止
也。第二依理起事門者。亦有二種。一者所歸之理非斷空故。不礙事相宛然現前。二
由所入之止不滯寂故。復有隨事起於妙觀也。第三理事無礙門者。亦有二種。一由習
前理事。融通交徹令無。二雙現前故。遂使止觀同於一念頓照也。第四理事雙絕門者
。由理事雙現。互相形奪故。遂使兩相俱盡。非理非事。寂然而絕。是故令止觀雙泯
。迥然無寄也。第五心境融通門者。即彼絕理事之無礙境。與彼泯止觀之無礙心。二
而不二。故不礙心境而冥然一味。不二而二。故不壞一味而心境兩分也。第六事事相
在門者。由理帶諸事全遍一事。是故以即止之觀。於一事中見一切法。而心無散動。
如一事。一切亦爾。第七彼此相是門者。由諸事悉不異於理。復不異於一事。是故以
不異止之觀。見於一事即是一切。而念不亂。如一事。一切亦爾。第八即入無礙門者
。由交參非一。與相含非異。體無二故。是故以止觀無二之智頓見。即入三門同一法
界。而心無散動也。第九帝網重現門者。如於一事中具一切故。此一切內復各具一切
。如是重重不可窮盡。如一事既爾。餘一切事亦然。以止觀心境不異之智。頓見一切
。各各重重悉無窮盡。普眼所矚。朗然現前。而無分別。亦無散動。第十主伴圓備門
者。菩薩以普門之智。頓照於此普門法界。然舉一門為主。必攝一切為伴。一切亦爾
。是故主伴伴主。皆悉無盡。不可稱說。菩薩三昧海門。皆此安立。自在無礙。然無
異念也。
  交參主伴。
  以一心為主。萬法為伴。或萬法為主。一心為伴。互為主伴。性相該通。如云此
土文殊說。則十方國土文殊一時同說。
  十玄門之資攝。無盡無窮。
  十玄門者。一同時具足相應門。此約諸法相應無前後說。如海一滴。含百川味。
二一多相容不同門。此門約理說。如一室千燈。光光涉入。三諸法相即自在門。此門
page77image5704
P. 77
page77image6352
約用說。就三世間圓融即入。而成無盡。如金金色。二不相離。四隱顯祕密俱成門。
此門約緣說。如片月澄空。晦明相並。五微細相容安立門。此門約相說。即一時齊現
。似束箭齊頭。如瑠璃瓶。盛多芥子。六因陀羅網境界門。此門約譬喻說。約法相即
互照重現無盡門。如兩鏡互照。傳輝相寫。遞出無窮。七諸藏純雜具德門。此門約諸
行說。亦名廣狹門。亦名主伴門。如北辰所居。眾星拱之。八十世隔法異成門。此門
約三世說。如一夕之夢。翱翔百年。九唯心迴轉善成門。此門約心說。如徑尺之鏡。
見千里之像。十託事顯法生解門。此門約智說。如立像豎臂。觸目皆道。此十玄門。
法法皆具。悉入一心無盡之旨。如海涌羣波。羣波即海。金成眾器。眾器皆金。若以
平等心是一義。差別心是多義。以一心即一切心。是相即義。是同時相應義。以一切
心入一心。是相入義。以一心攝一切心。是隱義。以一切心資一心。是顯義。以不壞
差別心而現平等心。是多中一義。以不隱平等心而現差別心。是一中多義。又微細心
不礙廣大心。廣大心不礙微細心。是一多不同義。亦是相容義。以一心為主。一切心
為伴。是主伴義。以一實心是純義。差別心是雜義。差別心即一實心雜恒純。一實心
即差別心純恒雜。即諸藏純雜義。以一心帶一切心還入一心。是帝網義。因心現境。
見境識心。是託事顯法義。長劫短劫延促時量。皆從積念而成。一心所現。是十世義
。因一心正義。演難思法門。究竟指歸。言亡慮絕。即唯心迴轉義。自心既爾。彼心
亦然。涉入交羅。重重無盡矣。
  六相義之融通。不常不斷。
  夫一切字一切法。皆有此六相。若善見者。得智無礙總持門。於諸法不滯有無斷
常等見。此六字義闕一。即理智不圓。此是初地位中。觀通世間一切法門故。不可廢
一取一。雙立雙亡。雖總同時繁興不有。縱各具別冥寂非無。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
無心會。此六相義。於一一法上皆具。今於一心上具者。心是總相。能生世間出世間
一切法故。於一心中起善惡心。是別相。心王心所皆同真性。同一聚法。是同相。念
念互起。各各差別。是異相。諸法由心迴轉。心生則種種法生。則是成相。心心不可
得。是壞相。
  鷲山正脈。鹿苑鴻基。真風長扇。慧範恒施。
  此一心法。是十方三世諸佛得道之場。說法之本。原始要終。不離此法。該今括
古。豈越斯門。如百門義海云。遠近世界。佛及眾生。一切事物。莫不於一念中現。
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現。念既無礙。法亦隨融。是故一念即見三世一切事物顯
現。故知萬法不出一心矣。夫心法者大約有三。一者四分成心。二者心法四緣生。三
者三量明心。四分成心者。一自證分。是心體。二見分。是心用。三相分。是心相。
四證自證分。是心後邊為量果。八識心王各各具四分義。心法四緣生者。一是因緣。
從種子而生。二是所緣緣。境牽生心用。三是等無間緣。念念相續。四是增上緣。不
相障礙。若闕一緣。心法即不生。三量明心者。一是現量。得法自性。不帶名言。二
page78image5704
P. 78
page78image6352
是比量。比度而知。三是非量。境不現前。且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賴耶識相分。眼識
於第八識相分上。又變起一重相分。同與明了意識初念中率爾心緣時。是現量。後落
第二念意識作解之時。便成比量。若境不現前。緣過去獨影境中。是非量。凡一代時
教。說心地法門。不出四分三量料簡。廣說在宗鏡錄中。又約妄心。有五種心。一率
爾心。謂聞法創初。遇境便起。二尋求心。於境未達。方有尋求。三決定心。審知法
體。而起決定。四染淨心。法詮欣厭。而起染淨。五等流心。念念緣境。前後等故。
又約境有三。一性境。是現量心得。二帶質境。是比量心現。三獨影境。是非量心緣
。
  隱顯無際而晦明相並。
  百門義海云。若心攝一切法。即彼隱而此顯。若一切法攝心。即彼顯而此隱。由
顯時全隱而成顯。亦全顯而成隱。相由成立。是故隱時正顯。顯時正隱。如合日月。
晦明相並。又十玄門中。祕密隱顯俱成門者。謂諸法相攝之時。能攝則現。名之為顯
。所攝不顯。名之為隱。即隱常顯。即顯常隱。名曰俱成。常情不知。名為祕密。次
辯相者。且約一多相攝。以明隱顯。有其六句。一一顯多隱。一攝多故。二多顯一隱
。多攝一故。三俱上二句。同時無障礙故。四泯約相形。奪俱不立故。五具上四。是
解境故。六絕上五。是行境故。然一顯與多顯不俱。一隱與多隱不並。隱顯顯隱。同
時無礙。三昧章云。又事相隨理存亡自在。亦融成十義。一以事全事。故事泯也。二
以理全事。故事存也。三以前二不相離故。亦存亦泯也。四以二相奪故。非存非泯也
。五以舉體全理。事相方成故。即泯而存也。六以事舉體全成。無不蕩盡故。即存而
泯也。七以二義相順故。即存即泯俱存。八以相奪故。即存即泯俱泯也。九以前八義
同一事法。存亡自在。無礙俱現。十以同時相奪義。故無不盡。圓融超絕。迥出情表
。亦深思可見。
  念劫融通而延促同時。
  百門義海云。融念劫者。如見塵之時。是一念心所現。此一念之時。全是百千大
劫。何以故。以百千大劫。由本一念。方成大劫。既相成立。俱無體性。由一念無體
。即通大劫。大劫無體。即該一念。由念劫無體。長短之相自融。然亦不壞長短之相
。故云。塵含法界。無虧大小。念包九世。延促同時。九世者。過去世中。有現在未
來。未來世中。有過去現在。現在世中。有過去未來。三三成九世。
  微妙之境幽深。非從像設。太玄之鄉緜邈。莫可心知。卓爾不羣。湛然純一。天
成神授而挺生。萬德千珍而共出。
  一切眾生心。本具無漏功德。念念內熏。及至成佛時。便為性起功德。如懶瓚和
尚偈云。我有一語。無過直與。細於毫末。大無方所。本自圓成。不勞機杼。又古德
云。至妙靈通。目之曰道。若不鏡方寸。則虗負性靈矣。
page79image5560
P. 79
page79image6208
  眾義咸歸於此宗。百華同成於一蜜。獨超紫微之表。教海宏樞。細開虗寂之閒。
禪扄正律。
  問。眾義咸同成一蜜者。即成佛本理但是一心。云何更立文殊普賢行位之因。釋
迦彌勒名號之果。乃至十方諸佛國土神通變現種種法門等。答。此是無名位之名位。
無因果之因果。是心作因。是心成果。是心標名。是心立位。釋論云。初觀實相名因
。觀成名果。故知初後皆心。因果同證。祇為根機莫等。所見不同。若以一法逗機。
終不齊成解脫。須各各示現。引物歸心。雖開種種之名。皆是一心之義。若違自心。
取外佛相勝妙之境。則是顛倒。所以華嚴頌云。若以威德色種族。而見人中調御師。
是為病眼顛倒見。彼不能知最勝法。又頌云。假使百千劫。常見於如來。不依真實義
。而觀救世者。是人取諸相。增長癡惑網。繫縛生死獄。盲冥不見佛。云何不見佛。
一者為不識自心。二者為不明隱顯。何者。眾生之因隱於本覺。諸佛之果顯於法身。
因隱之本覺。是果顯之法身。故云凡聖交徹。理事相含矣。所云釋迦牟尼者。釋迦。
此云能仁。牟尼。此云寂默。能仁者。即心性無邊。含容一切。寂默者。即心體本寂
。動靜不干。故號釋迦牟尼。覺此名佛。彌勒者。此云慈氏。即是一心真實之慈。以
心不守自性。任物卷舒。應現無方。成無緣化。故稱慈氏。阿彌陀者。此云無量壽。
即如理為命。以一心真如性無盡故。乃曰無量壽。阿閦者。此云不動。即一心妙性。
湛然不動。妙覺位不能增。無明地不能滅。文殊即是自心無性之本理。普賢即是自心
無盡之妙行。觀音是自心之大悲。勢至是自心之大智。乃至神通變化。皆即一心矣。
故般若經云。一心具足萬行。即斯旨也。
  唯自不動。於彼云云。
  肇論云。既無心於動靜。亦無像於去來。去來不以像。故無器而不形。動靜不以
心。故無感而不應。然則心生於有心。像出於有像。註云。月若入器則一器有。而眾
器無。良由月體不入器中故。則能千器萬器一時遍應。聖人不以像應物。則塵剎普現
其身。動靜不慮其心。故有感皆通。周易云。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心生於有心。像
出於有像者。一切聖心及佛像。皆是眾生有心中而現。聖且無心無像。但本願力故為
增上緣。各令機熟眾生自見如是事。
  道在心而不在事。法由我而不由君。
  萬法唯識者。總有四種意識。一者明了意識。境現在前。二者獨散意識境不在前
。獨頭而起。如緣過去境等。又不在定。但是散心所緣。故云獨散意識。三夢中意識
。此三種意識。皆是眾生自心業之影像色。四定中意識。所現境界。即是坐禪人定中
所現。名定果色。如攝論云。如觀行人。定中所見色相境界。識所顯現。定無境界。
此於九想中。所變青黃等色相。是定境。非所憶持識。憶持識有染汙。此境現前所見
分明清淨。則唯識之旨。於此彌彰。如依鏡面。但有自面。無有別影。何以故。諸法
和合道理難可思議。不可見法。而令得見。定心亦爾。定心有二分。一分似識。一分
page80image5704
P. 80
page80image6352
似塵。此二種實唯是識。若憶持識是過去色。此定中色。若在散心五識。可言緣現在
外塵起。若散意識。緣過去塵起。若在觀中。必不得緣外色為境。色在現前。又非緣
過去境。當知定心所緣色。即見自心。不見別境。以定中色。此定外色。應知亦無別
境。是知一心即萬法。萬法即一心。何者。以一心不動。舉體為萬法故。如起信鈔云
。舉體者。謂真如舉體成生滅。生滅無性即是真如。不曾有真如處不生滅。未曾有生
滅處不真如。唯我不動。於彼云云者。如長者論云。以一切眾生根器為明鏡。佛於一
切眾生心海。任物自見。各得自法。皆令向善及得菩提。
  真性與緣起同壽。不思議而可思議。有量共無量平運。居見聞而非見聞。
  一切染淨諸法。是真性中緣起。一心。是緣起中真性。真性則不思議無量。緣起
則可思議有量。以皆是一心同時故。不思議即可思議。無量即有量。究竟論之。二俱
寂滅。如華嚴經頌云。菩薩入是不思議。於中思議不可盡。入是不可思議處。思與非
思俱寂滅。又云。所思不可思。是名為難思。
  物外祥雲。法中閒氣。奇絕而異代殊珍。廣大而宗徒富貴。
  古云。不讀華嚴經。焉知佛富貴者。以華嚴以心為宗。故稱無盡宗趣。如經云。
知一切法在一念。又如大莊嚴法門經云。復次長者子。菩薩不應覺於餘事。但覺自心
。何以故。覺自心者。即覺一切眾生心故。若自心清淨。即是一切眾生心清淨故。如
自心體性。即是一切眾生心體性。如自心離垢。即是一切眾生心離垢。如自心離貪。
即是一切眾生心離貪。如自心離瞋。即是一切眾生心離瞋。如自心離癡。即是一切眾
生心離癡。如自心離煩惱。即是一切眾生心離煩惱。作此覺者。名一切智知覺。又華
嚴經頌云。心集無邊業。莊嚴諸世間。了世皆是心。現身等眾生。
  得初而即得後。猶圓珠無間隔之方。了一而便了餘。似海滴總江河之味。
  一是多。一能遍於多。多是一。多能遍於一。亦如毛孔是小。剎土是大。毛因悟
顯。剎逐迷生。迷則有分限。悟則無邊際。又若具諸剎毛孔皆有稱性及不壞相義。今
毛上取稱性義。故如法性之無外。剎上取不壞相。故不遍稱性之毛。又內外緣起非即
離故者。亦有二義。一約內外共為緣起。由不即故。有能所入。由不離故。故得相入
。二約內外緣起與真法性不即不離。此復二義。一由內外不即法性。有能所入。不離
法性。故毛能包剎遍入。二者毛約不離法性。如理而包。剎約不即法性。不遍毛孔。
思之成觀。
  一法纔徹。萬彚皆通。直論入道之處。靡離淨意之中。
  經頌云。迷時三界有。悟即十方空。欲知成道處。祇在淨心中。
  諸佛不證真門。悟時無得。異生弗沈。死海。迷處全空。
  以凡聖一如。本無迷悟。但了佛是心。萬法如鏡。是以思益經云。思益菩薩放右
掌寶光。一切四眾皆如佛相。各坐寶蓮華座。下方四菩薩踊出。欲禮世尊。乃發願言
。今此眾會。其色無異。當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此語不虗。願釋迦如來現異相。令
page81image5704
P. 81
page81image6352
我禮敬。即時釋迦如來。踊起七多羅樹坐師子座。
  幽旨罕窮。淺根難信。情見不到而理深。智解莫明而機峻。業果隳於淨地。苦海
收波。罪華籍於慈風。刀山落刃。
  業由心造。罪是心生。若了自他唯心。即無逆順對治。無復結業。如阿闍世王。
及央掘魔羅比丘等。遇佛悟罪性空。得入聖位。故云得道業亡。又云心生即是罪生時
。今若悟境是心。心即不起。心滅即是罪消時。自然罪山摧而業海枯。鑊湯息而銅柱
冷矣。
  旨不可見。義不可尋。理短而甘鞭屍吼石。
  鞭屍者。佛滅後八百年。有如意論師出世。善能談論。王禮為師。遂召外道。令
如意論師立義。論師立先因後果。集苦道滅。集是有漏因。苦是有漏果。道是無漏因
。滅是無漏果。外道遂來出過。外道云。汝師出世。說苦集滅道四諦。何以弟子說集
苦道滅。有違師教過。如意救云。我不違師教。佛在世日說先果後因者。為對不信因
果有情。先說苦果。後說集因。我今順因果說。亦不相違。此時外道朋黨熾盛。眾中
無證義人。王賜外道金七十兩。封外道論為金七十論。如意此時墮負。嚼舌而終。至
佛滅後九百年。世親出世。披尋外道邪論。果見如意屈負。遂造論軌論式等上王。救
如意論師。王加敬仰。賜世親金七十兩。封為勝金七十論。王令縛草鞭屍。表外道邪
宗。鞭草屍血出。所以云世親有鞭屍之德。故知說須逗機。無證便墮。古人嚼舌。可
謂為法忘軀矣。鞭草出血者。是知理為神禦。邪法難扶。無情出血。表心境一如矣。
吼石者。昔劫初之時。有外道名伽毗羅。修道得五通。造略數論。知世無常。身不久
住。恐後有人破我所造之論。遂欲駐身拒來破者。便往自在天所。求延壽法。天云。
我今變汝為一物。最為長壽。其仙人遍報門徒。我今化為石。若有異宗來難我法者。
但教書於石上。我自答通。天遂變仙人為一方石。可長一丈餘。在頻陀餘柑林中。後
陳那造因明論成。以宗因喻三支比量。破其數論。弟子莫能通答。將陳那比量。往餘
柑林。書於石上。尋書出答。後又書比量於石。與弟子同封記之。至明旦往看。石上
書答訖。如是陳那又書比量於石上。難彼外道。至二三日方答得。陳那復書。至七日
後方答。如是又書其石。並不書出答詞。被陳那難詰。其石汗出。大吼振破。昇在空
中。所以世云陳那有吼石之能也。變身為石。而能形文對答者。可謂心境同原。自他
一際。有情無情。同一體性。如漩澓頌云。若人欲識真空理。心內真如還遍外。情與
無情同一體。處處名為真法界。又首楞嚴經云。根塵同原。縛脫無二。識性虗妄。猶
若空華。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石吼振破者。是知妙理難虧。真心莫易。可以摧邪轉正。去偽存真。且如金石至堅。
尚能隳壞。豈況浮言汎解。而能移易乎。
請說而願捧足傾心。
page82image5672
P. 82
page82image6320
  西天有陳那菩薩。世稱命世。賢劫千佛之一也。山神捧菩薩足。高數百尺。唱言
。佛說因明。玄玅難究。如來滅後。大義淪絕。今幸福智攸邈。深達聖旨。因明論道
。願請重弘。因許所請。遂造因明正理門論。又如釋迦如來初得道時。梵王請轉法輪
。亦如舍利弗請佛說法華經等。皆是傾心瀝懇。三請方說。
  廣長舌之敷揚。
  佛說法華經。出舌至梵天。說阿彌陀佛經時。舌覆大千世界。以凡夫人舌過鼻尖
。表三生不妄語。聖人出舌至髮際。以佛說法華一乘等心地法門時。舌出過凡聖之上
。以表所說心法真實。起眾生信故。
  暫披而即能熏種。
  法華經云。須臾聞之。即得阿耨菩提。又云。一句染神。歷劫不忘。如華嚴策林
。問。罪有淺深。位有階降。阿鼻地獄極惡罪人。如何頓超便階十地。若言經力。或
推佛光。何不獄中談經。何借光明常照。仰申所以。用顯大違。答。圓頓教海。德用
難思。諸佛威神。利樂叵測。然其化物。要在有緣。地獄罪人。昔聞圓法。具金剛種
。得遇佛光。光流成道之時。則是根機已熟。冥機叩聖。感應道交。亦似萠芽。久含
陽氣。東風一拂。頓示抽條位雖頓圓。久因積善。若非其器。亦不遇斯光。諸地久修
。果無頓得。其由影隨質妙。響逐聲倫。理數而然。亦何致惑。善惡之法。皆是熏成
矣。
  五實語之剖析。
  五語者。金剛經云。一真語。二實語。三如語。四不誑語。五不異語。此表所說
一心金剛般若之法不虗。以金剛是不可壞義。般若即無二之旨。
  一覧而須納千金。
  因明鈔云。玄鑒居士。是護法菩薩門徒。護法造得唯識稾本一百卷。臨入滅時。
將付玄鑒居士云。支那菩薩到。為將分付。此土如有人借看。但覓取金一百兩。可借
與看一遍。三藏於居士處。得此稾本歸。翻為十卷。即成唯識論是也。又天親菩薩造
唯識三十頌。付一居士。亦囑云。若有要看者。索金一兩。邇後門庭來求觀者。輸金
如市。是知古人。重教輕珍。敬人愛法。況聞之入道。便為出世之人。豈世間珍寶而
為酬比耶。故法華經偈云。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舉止施為。現大神變。
  證道歌云。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如今眾生身中三身者。寂是法身
。智是報身。用是化身。四智者。前眼等五識。是成所作智。第六意識。是妙觀察智
。第七末那識。是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是大圓鏡智。在眾生時。智劣識強。但
名為識。當佛地時。智強識劣。但名為智。祇轉其名。不轉其體。又歌云。六般神用
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又志公和尚歌云。運用元來聲色中。凡夫不了爭為計。
page83image5560
P. 83
page83image6208
  理不偏而事不孤。行常順而道常遍。即多用之一體。同時頓具而非分。於一體之
多門。前後交羅而齊現。
  出世之道。理由心成。處世之門。事由心造。若以唯心之事。一法即一切法。舒
之無邊。以唯心之理。一切法即一法。卷之無跡。因卷而說一。此法未曾一。因舒而
說多。此法未曾多。則非一非多。有而不有。而多而一。無而不無。華嚴記云。一多
十門分別者。一孤標獨立者。即頌云。多中無一性。一亦無有多。二法互奪故。故得
獨立。亦一即多而唯多。多即一而唯一。廢己同他。故云獨立。二雙現同時。即頌云
。知以一故眾。知以眾故一。無一即無多。無多即無一。故二雙現。更無前後。如牛
二角。三兩相俱亡。即前二俱捨也。四自在無礙者。欲一即一。不壞相故。欲多即多
。一即多故。一既如此。多亦準之。常一常多常即。故云自在。五去來不動者。一入
多而一在。多入一而多存。若兩鏡相入。而不動本相。相即亦然。六無力相持者。因
一有多。多無力而持一。因多有一。一無力持多。七彼此無知者。二互相依。皆無體
性。故不相知。覺首云。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八力
用交徹者。即頌云。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義。九自性非有者。互為因起。舉體性
空。十究竟離言者。不可言一。不可言非一。不可言亦一亦非一。不可言非一非非一
。不可言相即。以相入故。不可言相入。以相即故。不可言即入。不壞相故。不可言
不即入。互交徹故。口欲言而辭喪。心將緣而慮亡。唯證智知。同果海故。一多既爾
。染淨等無不皆然。又如善財遍求遍事。此一乃即多之一。故至普賢一時頓圓。則是
即一之多。一多無礙。故曰難思。又三昧章云。一諸門融合。圓明頓現。具足一切也
。二隨舉一門。亦具一切。三隨舉一義。亦具一切。四隨舉一句。亦具一切。五以此
圓分。俱是總相。是故融攝一切。六俱是別相。莫不皆是所攝一切。七俱是同相。能
所攝義齊均同故。八俱是異相。義各別不相離故。九俱是成相。緣起義門正立俱現故
。十俱是壞相。緣起無作同一味故。
  美惡無體。唯想任持。聲響冥合。形影相隨。
  夫十惡業。因從心生。果還心受。於生報。後報。現報。總三報之中。生後二報
。事在隔生。於現報之中。見聞親驗。此是增上業果。於總別報中。現身便變。如自
鏡錄云。新羅國大興輪寺。第一老僧。厥名道安。自小出家。即住茲寺。又薄解經論
。為少長所宗。然於飲食。偏好簡擇。一味乖心。杖楚交至。朝夕汲汲。略無暇日。
眾雖患之。莫能救止。後因抱疾。更劇由來。罵詈瞋打。揮擲器物。內外親隣。不敢
瞻視。經數日。遂生變作蛇。身長百餘尺。號吼出房。徑赴林野。道俗見聞。莫不傷
心而誡矣。此即瞋火從自心而發。還燒自身。瞋之一法既然。八萬四千煩惱亦爾。
  胎獄華池。受報而自分優劣。瓊林棘樹。稟生而各具榮衰。
  淨名經云。心淨故眾生淨。心垢故眾生垢。起信論云。染淨諸法。皆相待而成。
故知垢淨由心。更無別體。莊嚴論云。諸行剎那增上者。如佛說。心將世間去。心牽
page84image5592
P. 84
page84image6240
世間來。由心自在。世間隨轉。識緣名色。此說亦爾。故知諸行是心果。又隨淨者。
淨是禪定人心。彼人諸行。隨淨心轉。修禪比丘。具足神通。心得自在。若欲令木為
金。則得隨意。故知諸行皆是心果。如作罪眾生。可得外物。一切下劣。作福眾生。
可得外物。一切妙好。故知諸行皆是心果。當知一切萬法。既以心為因。亦以心為果
。雖然淨穢顯現不同。於心鏡中。如光如影。了不可得。
  明斷由人。斯言可聽。運意而須契正宗。舉步而莫行他徑。
  心鏡錄中。問。真心靡易。妙性無生。凡聖同倫。云何說妄。答。本心湛寂。絕
相離言。性雖自爾。以不守性故。隨緣染淨。且如一水。若珠入則清。塵雜則濁。又
如一空。若雲遮則昏。月現則淨。故大智度論云。譬如清淨池水。狂象入中。令其渾
濁。若清水珠入。水即清淨。不得言水外無象無珠。心亦如是。煩惱入故。能令心濁
。諸慈悲等善法入心。令心清淨。然垢淨不定。真妄從緣。若昧之。則念念輪迴。遺
失真性。若照之。則心心寂滅。圓證涅槃。故知真妄無因。空有言說。約真無說。約
說無真。皆是狂迷情想建立。千途竟起。空迷演若之頭。一法纔生。唯現闥婆之影。
  如急湍之水。逐南北而分流。
  人性如急湍水。決東即東。決西即西。方圓任器。曲直隨形。心之性柔。亦復如
是。
  似蚇蠖之身。食青黃而不定。
  如蚇蠖蟲。食蒼而身蒼。食黃而身黃。如云。心大般若大。心小般若小。則轉變
由心矣。
  如來之藏。萬德之林。湛然無際。曷用推尋。木母變色之時。生於孝意。
  如丁蘭至孝。剋木為母。晨昏敬養。形喜慍之色。土木不變。唯心感耳。亦如世
間致生祠堂。有政德及民。往往有遺愛去思。為立祠宇。中塑像。以四時饗之。其人
當饗祭日。則酒氣腹飽。
  金像舒光之日。起自誠心。
  或志心供養尊像。而放光明者。皆是志誠所感。如經云。一切化佛。從敬心起。
又書云。河嶽不靈。唯人所感。
  引喻何窮。證明非一。理理而悉具圓常。事事而皆談真實。
  如法華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以一心是萬法之實性故。又頌云。雖說
種種。道其實為一乘。是以釋摩訶衍論云。一切諸法一心量。無心外法。以無心外法
故。豈一心法與一心法作障礙事。亦一心法與一心法作解脫事。無有障礙。無有解脫
。一心之法。一即是心。心即是一。無一別心。無心別一。一切諸法。平等一味。一
相無相。作一種光明心地之海。
  似幻師觀技而無著。了是心生。如調馬見影而弗驚。知從身出。
page85image5560
P. 85
page85image6208
  幻師幻出男女之形。而心不著。知是自幻術心生。如調馬見影不驚。知影從我形
出。則心不見心。無相可得。
  諸塵不隔。此旨堪遵。變化莫測。緜密難論。如善財不出道場。遍歷百城之法。
  李長者論云。善財遍巡諸友。歷一百十城之法。不出娑羅之林。慈氏受一生成佛
之功。不出一念無生性海。
  猶海幢常冥寂定。廣開佛事之門。
  華嚴經云。海幢比丘。結跏趺坐。入於三昧。離出入息。無別思覺。身安不動。
從其足下。出無數百千億長者居士婆羅門眾。皆以種種諸莊嚴具。莊嚴其身。悉著寶
冠。頂繫明珠。普往十方一切世界。雨一切寶。一切纓絡。一切衣服。一切飲食如法
上味。一切華。一切鬘。一切香。一切塗香。一切欲樂資生之具。於一切處。救攝一
切貧窮眾生。安慰一切苦惱眾生。皆令歡喜心意清淨。成就無上菩提之道。如金剛三
昧經云。空心不動。足具六波羅蜜。
  最上之宗。第一之說。大悟而豈假他求。內證而應須自決。似冰含水。融通而豈
有等倫。
  冬則結水成冰。春則釋冰成水。時節有異。溼性不動。眾生佛性亦爾。在凡身如
結冰。居聖體如釋水。但隔迷悟之時。一心不動。
  如金與鐶。展轉而更無差別。
  密嚴經頌云。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鐶。展轉無差別。以如來藏不
守自性。隨緣六道。如金逐工匠之緣。造作瓶盤眾器。雖隨緣轉。而不失金體。如來
藏亦復如是。雖隨染緣作眾生。是隨緣義。而不失自體。是不變義。
註心賦卷第三
page86image3944
P. 86
page86image4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