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善無畏三藏

 

                    東密傳持第五祖善無畏三藏(六三七-七三五),本來是中印度


             人,是甘露飯王的後裔,後來因為國難當前,他的祖先有一脈搬家


             搬到焉荼國去,傳到他的父 親叫做佛手王,做了焉荼國的國王。


                    善無畏三藏一生下來就很聰明,容貌莊嚴道德學問也很好,在

             十歲大的時候,已經會帶兵打仗,十三歲時繼承父親的王位,得到

             全國軍民的擁戴。只是他的哥哥,心有不甘,出兵去攻打他,不得

             已只好應戰,雖然這一場仗,還是善無畏三藏打勝,但是他被流矢

             射傷,所坐的御車輪子又脫落了,他感覺到,人們只是向著功名利

             祿,權勢方面,互相鬥爭,沒有什麼意思,於是請求他的母親,要

             把王位讓給哥哥,他自己寧願出家求道,母親答應了,把一顆傳國

             寶珠交給他。他離開了焉荼國,向著南方進發,行路之間,不知不

             覺,便到大海邊來,看見那裡有一間很好的寺廟,就在那一間寺廟

             裡修學佛法。在修學期間證得法華三昧。發願聚沙建塔一萬座,中
 
             途,手指被黑蛇咬傷,仍不退心,而完成其願。後來又搭船,往各

             處遊學,雖然身在旅途,還是不斷的修密持咒,也不斷的修習禪定

             。已能從自己的口中,時時放出白光。所搭的船,雖然沒有風吹,

             但在三天之內已經行駛過一萬多里航程。有一次,船遇到海盜打劫

             ,但是他暗中念動真言,現出匕俱胝準提佛母相,結果那一群海盜

             ,又被其他的海盜包圍襲擊,只得向善無畏三藏叩頭做懺悔,結果

             ,海盜都皈依了善無畏三藏。在旅途中,經過許多窮山惡水,才到

             達中天竺。中天竺國的王后,原來是他的姐姐,姐姐一看見了他便

             問道:「你做國王做得很好呀!為什麼又要讓給別人呢?」他答:

             「以一個區區的國王,而引起骨肉之爭,於我良心上過不去,故此

             寧願讓給他。」


                    他在中天竺,住了一段時期,窮研三藏經典,於其中義理皆通

             達無礙,中天竺的人非常敬重他,也受了他的教化。他又從中天竺

             去參訪那爛陀寺,這一間寺,乃最有名的佛寺,是像法之泉源,眾

             聖之都會也。善無畏到了那爛陀寺,把自己身上帶來的傳國寶珠,

             施捨出來,放在大佛像的額上,寶珠竟日夜大放光明。這時那爛陀

             寺有個高僧,名叫達摩掬多(龍智菩薩),已經得到釋迦如來的傳法

             心印,看他的年齡,好像是四十多歲,其實已經有八百多歲了,昔

             日玄奘大師,也曾見過他便五體投地,行個頭面接足禮,並且拜他

             為師。


                    有一天正當吃飯的時候,善無畏見達摩掬多阿闍梨的身旁,有

             個中國僧人,善無畏三藏看見他的缽盂裡,盛著的是中國飯菜,還

             是熱烘烘的,眾僧皆覺得驚訝,而讚嘆的說:「中國距此十萬八千

             里,早上乞食的飯。中午還是熱熱的,這是何等的神奇啊!」只有

             善無畏三藏靜默不言,阿闍梨便秘密的告訴三藏說:「中國白馬寺

             , 完工啟用,我剛剛受供回來,你能以平常心視之,真是大根器,

             我將傳你無上總持密法。」善無畏三藏聽了,即時叩頭禮拜,於是

             達摩掬多阿闍梨,便把總持密法傳授給他。當傳法的時候,有無量

             無數的龍神,圍繞著道場,一切金剛密跡,護法伽藍,都在他們的

             跟前,聽受法旨。達摩掬多阿闍梨,把所有的密印,都傳授給他,

             又為他灌頂種種大法,善無畏三藏,無量印契,一時頓受,而證得

             自性, 為天人師,受為三藏大師。


                    所謂三藏,在外表上叫做經藏、 律藏和論藏,但在行持上,

             就是戒定慧,而戒定慧皆以陀羅尼咒來總攝一切法。陀羅尼者,是

             菩提速疾之輪,解脫吉祥之海,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出生於此門

             。正法所傳,本來不過是一燈而已,只是眾生的根性,各各不同,

             所以慧照之燈,亦有無量無數,從這一盞燈,便現出百萬釋迦的微

             塵數三昧。菩薩以金剛陀羅尼咒,總持接收一切三昧,霎時間便升

             到很高很高的階位,速證無上菩提,這就是陀羅尼咒的妙用處。


                     善無畏三藏接受過達摩掬多阿闍梨的大法以後,便往四處遊歷

             ,凡是佛陀昔日留下聖跡的地方,無不去過。又去過雞足山,得到

             迦葉尊者,為他剃過頭髮,觀音菩薩摸過他的頂門。又曾在靈鷲山

             上,結夏安居時,猛獸也為他引路。有一次,他走入深山洞裡,看

             見光明照耀,好像白天一樣,又看見釋迦如來聖像,兩旁的侍者好

             像活人一樣。那時中印度正當大旱 ,國內的人,請他求雨,在求雨

             期間,看見觀音菩薩,在日輪上,一手捧著淨瓶,把楊枝甘露,灑

             落地面,即時下了一場大雨,旱災便解除了。善無畏三藏又會鍛煉

             金箔,煉成好像貝多葉,葉上可以寫上大般若經,又把赤金鑄成佛

             像,十分莊嚴。

 
                    善無畏三藏雲遊的時間久了,他的母親以為他不在人世,晝夜

             哭泣以致雙目失明,後來有信寄給母親,母親的眼睛又恢復原狀。

             那時自從佛陀入滅以後,五天竺的外道,猖獗異常,所謂九十六種

             外道,又是死灰復燃,善無畏三藏摧邪顯正,使許多外道,皈依了

             佛教。後來,達摩掬多阿闍梨說:「徒弟呀!你與中國有緣,可以

             去吧!」於是辭別了達摩掬多,經過加濕彌羅國,將近黃昏的時候

             ,去到河邊,既無橋樑,又無船隻,只得從空中走過。有一天,有

             個長者請他吃飯,那時有個阿羅漢也到長者的家裡來,羅漢說:

            「我是小乘人,你是登地菩薩,就把所坐的座位讓給善無畏三藏,

             善無畏三藏也施給他一件名貴的法衣,自己升空而去。到了烏場國

             ,有白色鼠子,性甚馴服,常在他的身旁,又獻上金錢供養。他在

             烏場國,除了坐禪入定以外,便是講演密法,有時以法力把金色字

             佈放在虛空之中。有個突厥宮人,以手按乳,乳汁分作三道,飛入

             善無畏的口裡,善無畏合掌恭敬說:「你是我的前世母親呀!」他

             在途中,遇著強盜,強盜以刀,斬他三下,但身體沒有損傷,只聽

             得斬銅的聲音而已。有一次,他經過大雪山,患了重病,師父達摩

             掬多阿闍梨,從虛空中來,對善無畏三藏說:「菩薩的身體,與世

             人一樣,但你已經離相了,不該有病!」說過以後,達摩掬多阿闍
 
             梨,便向虛空飛去,而善無畏三藏的痛也完全好了。 他一路行走,

             經過吐蕃,與商人同伴,忽有一批胡人,把商人包圍起來,要搶商

             人的貨物,善無畏三藏暗中作法,致令胡人都向他請罪,事後不久

             ,便到了唐朝的邊境。


                    有一晚,神人告訴他說:「從這裡以東就不是我的界限了,那

             邊是文殊師利菩薩管轄的地區。」說後禮拜而去。當時善無畏用駱

             駝,馱著梵筴,到達西州。要渡河的時候,水中的龍,把駱駝的腳

             撞倒,致令所有梵筴,沈入水底,善無畏也走入水底,停留在龍宮

             三天,乘此機會宣揚佛法,使龍眾很多開悟。三天後,把駱駝帶到

             岸上,梵筴也不曾沾濕。當初他在北印度的時候,大名已經傳到中

             國,在唐玄宗以前唐睿宗時候,已經派遣一個名叫史獻的將軍先往

             玉門關等候。到了唐玄宗初年,玄宗夢見善無畏三藏生得相貌非凡

             ,醒來把夢中所見的畫在殿堂的牆壁上,後來他到了京師,他的相

             貌,果與夢中所見畫的,完全一樣。玄宗知道與他有緣,於是建設

             一座道場來供養他。自寧王和薛王以下,凡要奉上各種東西的,都

             要跪著,以示尊崇。玄宗又請他居住在最好的宮殿,待以國卿之禮

             。那時有個道家的術士,能役使鬼神,能千變萬化,玄宗教他在御

             前比賽,善無畏三藏只是安然坐著,那個術士的法力,無法施展出

             來。到了開元四年,他帶來的梵文經典,才運到長安,玄宗把經典

             放在興福寺,後來又請他住西明寺,玄宗時時去問安,又送上很多

             東西。到了開元五年,在菩提院譯經,要派名僧合譯,從前已經有

             個無行大師,到過天竺,把經典交人帶回,但是無行大師在北印度

             死了,所得的梵經,寄存在華嚴寺,這次便由善無畏三藏和一行禪

             師,選得其中數筴,翻譯出來。又在福先寺,譯出大毗盧遮那經,

             原文本來有十萬頌,善無畏三藏只是撮其大要,譯為大毗盧遮那成

             佛神變加持經七卷,以及其他的密藏經典。那時除了寶思惟三藏以

             外,其餘的僧人無不拜他為師,甚至一行禪師已經是帝王所尊重的

             國師,但是其中還有不能解決的教義,仍要請教於善無畏三藏。他

             曾經鑄過銅塔,塔模是他一手捏成的,在院內熔銅,有人恐怕惹出

             火災,他說不要害怕,到了鎔塔的那一天,果然大雪紛飛,不會覺

             得炎熱。那時正是天旱,玄宗使高力士請他求雨,他說:「如今天

             旱,若要使龍降雨,必會惹出麻煩,不如不求雨為好。」玄宗說:

            「人人都怕炎熱,雖然召到風雷,也是好的。」善無畏三藏推辭不

             過,同時朝中的官員,又準備好幢幡螺鍰等等法器,善無畏笑著說

             :「這些東西,不足以求雨,快拿去吧!」於是他盛滿一缽盂水,

             以小刀攪水,念誦梵咒數百遍,便有一件赤色的東西,看來好像小

             龍,有手指那麼大小,昂起頭來:看看水面,又潛入缽底。他一邊

             念咒,一邊攪水,不久就有白氣一條,從缽盂射出,飛上數尺,稍

             稍走遠一點。善無畏對高力士說:「快走!快走!大雨來了!」高

             力士即時催馬加鞭,回頭一看,只見那條白氣,很快旋轉著,從講

             堂的西邊飛出,好像一匹素絹 ,騰空直上,不久便天昏地暗,大風

             雷電,一時俱作,高力士走到天津橋,風雨追著滾來,街上的大樹

             ,被大風吹倒。他看見玄宗的時候,衣服完全濕透,玄宗見得如此

             靈驗,即時迎請善無畏,口口聲聲說:「謝謝!謝謝!」


                     那時北邙山有一條大蛇,不安於居,想興風作浪,善無畏看見

             了嘆著說:「你想把瀦洛的水,灌進洛陽城嗎?」他用天竺話,宣

             說佛經的道理 ,並開導說:「趕快離開,不要傷害生人。」大蛇聞

             之,面若有慚色,便俯地而死了,這是安祿山攻陷洛陽的預兆。善

             無畏三藏曾經住過道宣律師的西明寺,顯示了一副粗鄙相貌,道宣

             律師很嫌棄他,在半夜裡,道宣律師捫蝨丟落地上,善無畏三藏連

             叫著說:「律師撲死佛子了!」道宣律師才知道他是一個無所不知

             的大菩薩,便整衣而去拜見善無畏三藏,那時的道宣律師,年齡已

             經很老了。善無畏三藏出沒無常,一般人無法揣測,在開元二十年

             ,要返回西域,玄宗慰留不能回去。於二十三年十月七日,右脅而

             臥,左腳疊上右腳便圓寂了,斯時大地淒涼,天下同哀,享壽九十

             九歲,僧臘八十。死後全身不壞,遺體逐漸縮小,葬於龍門西山的

             廣化寺,賜贈「鴻臚卿」。弟子作偈頌,刻於金石之上,以慰後人

             感慕之心,其文如下:

                                         
                       釋官尊種   龍扶出池 

                       捨位成道   為人天師 

                       度微塵眾   行甘露慈 

                       風清熱惱   月破昏疑 

                       法本不生   我今無得 

                       隨方演教   聿來中國 

                       帝后承迎   天花滿 

                       歡喜園中   唯聞瞻蔔 

                       百千萬億   調伏其心 

                       灌頂自昔   聲聞現今 

                       山王高妙   海月圓深 

                       示滅非滅   空悲鶴林 

                       伊水西山   冥冥石室 

                       金棺已閉   式瞻元日 

                       雙寶紹明   教尊言密 

                       歸我法者   因權悟實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虛雲老和尚痛斥 末法時期佛教徒的衰相(三寶弟子必讀)

虛雲老和尚痛斥 末法時期佛教徒的衰相(三寶弟子必讀)


虛雲老和尚說:「秀才是孔子的罪人,和尚是佛的罪人。」這是一句俗話,初聽起來,覺得這句話太過火。現在看看這末法現象,深知:「亡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拿這件事來做例子。也可說:「滅佛法者,教徒也,非異教也。」例如更改佛曆年月,不用四月初八日為浴佛節,就是末法時期的教徒衰相。按釋迦佛的法運,有正像末三期,正法像法各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正法像法已經過了,末法到現在已經過了九百八十二年了。



「末」者「沒」也,法怎麼會沒得了呢?擁護佛法的人多,佛法就萬古長存,事相雖然有正法像法末法,但人正則末法時期也是正法,如果自生退屈,則正法時期也成末法。經上所說末法時期的種種衰相,現在都出現了,和尚娶老婆,尼姑嫁丈夫,袈裟變白衣,白衣居上座,這些衰相到處可見。釋尊的法,到人壽三十歲時,大乘法就滅了,人壽二十歲時,連小乘法也都沒有了,人壽十歲時,只剩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法滅時先從楞嚴經滅起,其次就是般舟三昧經,例如歐陽竟無居士,用他的知見,作楞嚴百偽說,來反對楞嚴;還有遠參法師說華嚴,圓覺法華等經和起信論都是假的;這就是末法時期的現象。



過去迦葉佛入滅後,諸天把他的三藏聖教,收集歸藏,建塔供養,唐時天人與宣律師說,在渭南高四台,和終南庫藏聖蹟,都是迦葉佛末法時經像所藏的處所,今現有十三圓覺菩薩在山谷內守護,每逢臘月,空中有天鼓響。兩年前匪區中國佛教協會開成立大會,大家議論佛法的滅是佛弟子自己滅的,政府不管你滅不滅。開會的時候,政府派員出席,會中許多教徒,竟提出教中梵網經,四分律,百丈清規,說這些典章,害死了許多青年男女,應該取消。又說大領衣服,是漢人俗服,不是僧服,應當改革,不准穿,如果再穿,就是保守封建制度。又說信教自由,僧娶尼嫁,飲酒食肉,也都應當自由,誰也不能管。老和尚聽到這番話,大光其火,和他們反對。那些人對浴佛節也有不同的說法,他們不承認四月初八日為浴佛節。老和尚憑法本內傳及摩騰法師對明帝所說的話做根據,反對他們的意見。「佛以甲寅之歲,四月八日生,此當周昭王二十四年,魏書沙門曇謨最曰,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滅。」這樣年月,多少朝代都遵奉不改,周昭王甲寅到現今已經二千九百八十二年了,現在他們要改為二千五百○二年。







本來孔子老子生在佛後,現在要把孔子老子擺在佛先。當時老和尚在大會上和他們爭論戒律,年號,以及漢服不准毀諸問題。老和尚說:「把佛法傳入中國的摩騰竺法蘭二位尊者,他們都是印度人,去佛滅的年代還不遠,當時白馬寺東,夜有異光,摩騰指出是阿育王藏佛捨利的處所,明帝建塔在上面,道教出來要和佛教比較優劣,摩騰尊者踴身虛空,廣現神變,法蘭出**音,宣明佛法,二位尊者的智慧神通,難道還不清楚年月嗎?後來的高僧,如羅什、法顯、玄奘、道宣、雖有幾種傳說,也沒有確定改變。到了民國二年,章太炎等居士,在北京法源寺召開無遮大會,討論佛的紀念日,議決四月初八日為浴佛節。對與不對,總以遵古為宜,改了不好。



至於梵網經是屬於華嚴時,四分律是屬於阿含時;百丈清規由唐至今,天下奉行;大領衣也是由漢朝穿到現在,為什麼一定要改呢?佛是印度人,印度一年分三季,一季四個月;我國一年分四季,一季三個月;我國有甲子分年號,印度沒有,所以改朝換代,難免不錯亂,弄不清楚。玄奘在印度十八年,也不曾確定是什麼年代:前人行了一兩千年的四八浴佛,臘八粥,何苦自己要改呢?」上面是老和尚痛斥末法時期佛教徒的幾件事實。



老和尚正氣磅礡,威鎮全場出席人員,一般不肖教徒,不敢再提異議,結果統統遵照老和尚的意見通過。真是好像關公單刀赴會得到勝利一樣。所以說,老和尚這次不顧艱險,不惜生命,受盡折磨,續佛慧命。   讀後感想: 上面是節錄自「虛雲老和尚十難四十八奇」中的文章,於文中老和尚以「秀才是孔子的罪人,和尚是佛的罪人。」來痛斥末法時期佛教徒之衰敗相,這是多麼痛心疾首的責難啊!





老和尚又說:「滅佛法者,教徒也,非異教也。」這也市是應驗了佛陀所預言的,於佛教末法時期「獅子蟲,反食獅子肉」,佛教就是從內部自己腐敗潰散淪亡的,身為末法三寶弟子的我們,更要戒慎之,大家守佛淨戒,以戒為師,依法不依人,依教奉行,令佛教正法常住人間。


虛雲老和尚痛斥 末法時期佛教徒的衰相(三寶弟子必讀)

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_黃檗禪師

河東裴休集并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高安縣黃檗山鷲峯下。乃曹溪

六祖之嫡孫。西堂百丈之法姪。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唯傳

一心更無別法。心體亦空萬緣俱寂。如大日輪昇虛空中。光明

照曜淨無纖埃。證之者無新舊無淺深。說之者不立義解不立宗

主。不開戶牖直下便是。動念即乖。然後為本佛。故其言簡其

理直。其道峻其行孤。四方學徒望山而趨。覩相而悟。往來海

眾常千餘人。

予會昌二年廉于鍾陵。自山迎至州。憩龍興寺。旦夕問道。

大中二年廉于宛陵。復去禮迎至所部。安居開元寺。旦夕受法。

退而紀之。十得一二。佩為心印不敢發揚。

今恐入神精義不聞於未來。遂出之授門下僧太舟法建。

歸舊山之廣唐寺。問長老法眾。與往日常所親聞。同異如何也。
  唐大中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序



黃檗山 斷際禪師 傳心法要


  師謂休曰。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

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

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縱跡對待。

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唯此一心

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

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知息念忘慮

佛自現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為眾生時此心不減。

為諸佛時此心不添。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

遇緣即施。緣息即寂。若不決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

功用。皆是妄想。與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

心。此心明淨。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舉心動念即乖法體。
即為著相。無始已來無著相佛。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

第。
無始已來無次第佛。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佛與眾生一心無異。猶如虛空無雜無壞。如大日輪照四天下。

日升之時明遍天下。虛空不曾明。日沒之時暗遍天下。

虛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奪。虛空之性廓然不變。

佛及眾生心亦如此。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

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歷河沙劫終不得菩提。

為著相故。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法可得。即心是佛。

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

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供養十方諸佛。

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何故。無心者無一切心也。

如如之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礙。

無能所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

趨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無棲泊處故。望崖而退。

例皆廣求知見。所以求知見者如毛。悟道者如角。

文殊當理。普賢當行。理者真空無礙之理。行者離相無盡之行。

觀音當大慈。勢至當大智。維摩者淨名也。淨者性也。名者相page1image6784
也。

性相不異。故號淨名。諸大菩薩所表者人皆有之。

不離一心悟之即是。

今學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於心外著相取境。皆與道背。

恒河沙者。佛說是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不喜。

牛羊蟲蟻踐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寶馨香沙亦不貪。糞尿臭穢

沙亦不惡。此心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眾生諸佛更無差別。

但能無心。便是究竟。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
道。

被三乘功行拘繫不得解脫。然證此心有遲疾。

有聞法一念便得無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乃得無心者。

長短得無心乃住。更無可修可證。實無所得。真實不虛。

一念而得。與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齊。更無深淺。秖是歷劫柱

受辛勤耳。造惡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惡枉受輪迴。著相造

善枉受勞苦。總不如言下便自認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無法。

此心即法。法外無心。心自無心。亦無無心者。將心無心。

心却成有。默契而已。絕諸思議。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此心是本源清淨。佛人皆有之。蠢動含靈與諸佛菩薩一體不異。秖為妄想分別造種種業。果本佛上實無一物。虛通寂靜明。

妙安樂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圓滿具足更無所欠。縱使

三秖精進修行歷諸地位。及一念證時。秖證元來。自佛向上更

不添得一物。却觀歷劫功用。總是夢中妄為。

故如來云。我於阿耨菩提實無所得。若有所得。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又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淨心。

眾生諸佛世界山河。有相無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無彼我相。

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明遍照。世人不悟。秖認見聞覺知為心。

為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覩精明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

如大日輪昇於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礙。

故學道人唯認見聞覺知施為動作。空却見聞覺知。即心路絕無入處。

但於見聞覺知處認本心。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

但莫於見聞覺者上起見解。亦莫於見聞覺知上動念。亦莫離見

聞覺知覓心。亦莫捨見聞覺知取法。不即不離。不住不著。

縱橫自在無非道場。世人聞道。諸佛皆傳心法。將謂心上

別有一法可證可取。遂將心覓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

不可將心更求於心。歷千萬劫終無得日。不如當下無心。便
是本法。

如力士迷額內珠向外求覓。周行十方終不能得。

智者指之當時自見本珠如故。故學道人迷自本心不認為佛。

遂向外求覓起功用行。依次第證。歷劫勤求永不成道。

不如當下無心。決定知一切法。本無所有亦無所得。

無依無住。無能無所。不動妄念便證菩提。

及證道時秖證本心。佛歷劫功用並是虛修。如力士得珠時。

秖得本額珠。不關向外求覓之力。

故佛言。我於阿耨菩提實無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見五語
所言。

真實不虛是第一義諦。

  學道人莫疑四大為身。四大無我。我亦無主。

故知此身無我亦無主。五陰為心。五陰無我亦無主。故知此心

無我亦無主。六根六塵六識和合生滅亦復如是。

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蕩然清淨。

有識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飢瘡為患。隨順給養不生貪著。

謂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別。惟求適口不生厭離。

謂之識食。聲聞者。因聲得悟。故謂之聲聞。

但不了自心。於聲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語運動page2image5592
聞有菩提涅槃三僧秖劫修成佛道。皆屬聲聞道。謂之聲聞。

佛唯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無一行可修。

此是無上道。此是真如佛。

學道人。秖怕一念有。即與道隔矣。念念無相念念無為。

即是佛。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

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

不生不滅即是佛。八萬四千法門對八萬四千煩惱。

秖是教化接引門。本無一切法。離即是法。知離者是佛。

但離一切煩惱。是無法可得。學道人若欲得知要訣。

但莫於心上著一物。言佛真法身猶若虛空。

此是喻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常人謂法身遍虛空處。

虛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也。

若定言有虛空。虛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虛空
。
但莫作虛空解。虛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虛空。

虛空與法身無異相。佛與眾生無異相。生死與涅槃無異相。

煩惱與菩提無異相。離一切相即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

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

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

此靈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

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

無數量無形相。無色像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識。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境物會
。不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
佛即是法。一念離真皆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於佛。不可以法更
求於法。故學道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擬心即差。以心傳心此為正見。慎勿向外逐境
。認境為心。是認賊為子。為有貪嗔癡即立戒定慧。本無煩惱焉有菩提。故祖師云。
佛說一切法。為除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源清淨佛上。更不著一物。
譬如虛空雖以無量珍寶莊嚴終不能住。佛性同虛空。雖以無量功德智慧莊嚴終不能住
。但迷本性轉不見耳。所謂心地法門。萬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無境即無。不可
於淨性上轉作境解。所言定慧。鑑用歷歷。寂寂惺惺見聞覺知皆是。境上作解暫為中
下根人說即得。若欲親證皆不可作如此見解。盡是境法有沒處沒於有地。但於一切法
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
  九月一日師謂休曰。自達摩大師到中國。唯說一心唯傳一法。以佛傳佛不說餘佛
。以法傳法不說餘法。法即不可說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淨心也。唯此
一事實。餘二則非真。般若為慧。此慧即無相本心也。凡夫不趣道。唯恣六情乃行六
道。學道人一念計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諸見即落外道。見有生趣其滅。即落聲聞道
。不見有生唯見有滅。即落緣覺道。法本不生今亦無滅。不起二見不厭不欣。一切諸
法唯是一心。然後乃為佛乘也。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欣厭。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
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秖益紛擾。故萬法唯心。心
亦不可得。復何求哉。學般若人不見有一法可得。絕意三乘。唯一真實。不可證得。
page3image5592
P. 3
page3image6240
謂我能證能得。皆增上慢人。法華會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於菩提實
無所得默契而已。凡人臨欲終時。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
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
繫。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見善相諸佛來迎及種種現前。亦無心隨去
。若見惡相種種現前。亦無心怖畏。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節也
。
  十月八日。師謂休曰。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等覺妙覺。皆是權立接引之教。並
為化城。言寶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寶。此寶不屬情量。不可建立。無佛無眾生。
無能無所。何處有城。若問此既是化城。何處為寶所。寶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非
真寶所也。故云在近而已。不可定量言之。但當體會契之即是。言闡提者。信不具也
。一切六道眾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謂之斷善根闡提。菩薩者。深信有佛法。不
見有大乘小乘。佛與眾生同一法性。乃謂之善根闡提。大抵因聲教而悟者。謂之聲聞
。觀因緣而悟者。謂之緣覺。若不向自心中悟。雖至成佛。亦謂之聲聞佛。學道人多
於教法上悟。不於心法上悟。雖歷劫修行。終不是本佛。若不於心悟。乃至於教法上
悟。即輕心重教。遂成逐塊忘於本心。故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凡人多為境
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
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於空。不知自心本空。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捨。所作福德皆不貪著。
然捨有三等。內外身心一切俱捨。猶如虛空無所取著。然後隨方應物。能所皆忘。是
為大捨。若一邊行道布德。一邊旋捨。無希望心。是為中捨。若廣修眾善有所希望。
聞法知空。遂乃不著。是為小捨。大捨如火燭在前。更無迷悟。中捨如火燭在傍。或
明或暗。小捨如火燭在後。不見坑穽。故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捨。過去心不可得。
是過去捨。現在心不可得。是現在捨。未來心不可得。是未來捨。所謂三世俱捨。自
如來付法迦葉已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
故以心印心。心心不異。能印所印俱難契會。故得者少。然心即無心。得即無得。佛
有三身。法身說自性虛通法。報身說一切清淨法。化身說六度萬行法。法身說法。不
可以言語音聲形相文字而求。無所說無所證。自性虛通而已。故曰。無法可說是名說
法。報身化身皆隨機感現。所說法亦隨事應根以為攝化。皆非真法。故曰。報化非真
佛。亦非說法者。所言同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
也。此六根各與塵合。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
法合。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無所有。束六和合為一精明。一精明者。即
心也。學道人皆知此。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縛不契本心。如來現世。
欲說一乘真法則眾生不信興謗。沒於苦海。若都不說。則墮慳貪。不為眾生溥捨妙道
。遂設方便說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淺深。皆非本法。故云。唯有一乘道餘二則非
page4image5592
P. 4
page4image6240
真。然終未能顯一心法。故召迦葉同法座別付一心。離言說法。此一枝法令別行。若
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
  問如何是道。如何修行。師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問諸方宗師相承參禪學道
如何。師云。引接鈍根人語。未可依憑。云此即是引接鈍根人語。未審接上根人復說
何法。師云。若是上根人。何處更就人覓他。自己尚不可得。何況更別有法當情。不
見教中云。法法何狀。云若如此。則都不要求覓也。師云。若與麼則省心力。云如是
則渾成斷絕不可是無也。師云。阿誰教他無。他是阿誰。爾擬覓他。云既不許覓。何
故又言莫斷他。師云。若不覓便休。即誰教爾斷。爾見目前虛空作麼生斷他。云此法
可得便同虛空否。師云虛空早晚向爾道有。同有異我。暫如此說。爾便向者裏生解。
云應是不與人生解耶。師云。我不曾障爾。要且解屬於情。情生則智隔。云向者裏莫
生情是否。師云。若不生情。阿誰道是。
  問纔向和尚處發言。為甚麼便言話墮。師云。汝自是不解語人。有甚麼墮負。
  問向來如許多言說皆是抵敵語。都未曾有實法指示於人。師云。實法無顛倒。汝
今問處自生顛倒。覓甚麼實法。云既是問處自生顛倒。和尚答處如何。師云。爾且將
物照面看。莫管他人。又云。秖如箇癡狗相似。見物動處便吠。風吹草木也不別。又
云。我此禪宗從上相承已來。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學道早是接引之詞。然道亦不
可學。情存學解却成迷道。道無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內外中間。實無方所。第一
不得作知解。只是說汝如今情量處。情量若盡心無方所。此道天真本無名字。只為世
人不識迷在情中。所以諸佛出來說破此事。恐汝諸人不了。權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
解。故云。得魚忘筌。身心自然達道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沙門果者。息慮而成
不從學得。汝如今將心求心。傍他家舍秖擬學取。有甚麼得時。古人心利纔聞一言便
乃絕學。所以喚作絕學無為閒道人。今時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
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與兒酥乳喫。消與不消都總不知。三乘學道人皆是此
樣。盡名食不消者。所謂知解不消。皆為毒藥。盡向生滅中取。真如之中都無此事。
故云。我王庫內無如是刀。從前所有一切解處。盡須併却。令空更無分別。即是空如
來藏。如來藏者。更無纖塵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現世間。亦云。我於然燈佛所。無
少法可得。此語只為空。爾情量知解但銷鎔。表裏情盡都無依執。是無事人。三乘教
網。秖是應機之藥。隨宜所說臨時施設。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於
一機一教邊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我此宗門不論此事。但知息
心即休。更不用思前慮後。
  問從上來皆云。即心是佛。未審即那箇心是佛。師云。爾有幾箇心。云為復即凡
心是佛。即聖心是佛。師云。爾何處有凡聖心耶。云即今三乘中說有凡聖。和尚何得
言無。師云。三乘中分明向爾道。凡聖心是妄。爾今不解。返執為有。將空作實。豈
不是妄。妄故迷心。汝但除却凡情聖境。心外更無別佛。祖師西來直指一切人全體是
page5image5592
P. 5
page5image6240
佛。汝今不識。執凡執聖向外馳騁。還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 墮異趣。無始已來不異今日。無有異法故名成等正覺。云和尚所言即者。是何道理。 師云。覓什麼道理。纔有道理便即心異。云前言無始已來不異今日。此理如何。師云 。秖為覓故。汝自異他。汝若不覓。何處有異。云既是不異。何更用說即。師云。汝 若不信凡聖。阿誰向汝道即。即若不即。心亦不心。可中心即俱忘。阿爾便擬向何處 覓去。 問妄能障自心。未審而今以何遣妄。師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無根。秖因分 別而有。爾但於凡聖兩處情盡。自然無妄更擬。若為遣他。都不得有纖毫依執。名為 我捨兩臂必當得佛。云既無依執。當何相承。師云。以心傳心。云若心相傳。云何言 心亦無。師云。不得一法名為傳心。若了此心。即是無心無法。云若無心無法云何名 傳。師云。汝聞道傳心。將謂有可得也。所以祖師云。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了了 無所得。得時不說知。此事若教汝。會何堪也。 問秖如目前虛空。可不是境。豈無指境見心乎。師云。甚麼心教汝向境上見。設 汝見得。只是個照境底心。如人以鏡照面。縱然得見眉目分明。元來秖是影像。何關 汝事。云若不因照。何時得見。師云。若也涉因。常須假物。有什麼了時。汝不見他 向汝道。撥手似君無一物。徒勞謾說數千般。云他若識了照亦無物耶。師云。若是無 物。更何用照。爾莫開眼[穴/(爿*臬)]語去。 上堂云百種多知。不如無求。最第一也。道人是無事人。實無許多般心。亦無道 理可說。無事散去。 問如何是世諦。師云。說葛藤作什麼。本來清淨何假言說問答。但無一切心即名 無漏智。汝每日行住坐臥一切言語。但莫著有為法。出言瞬目盡同無漏。如今末法向 去。多是學禪道者皆著一切聲色。何不與我心心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塞灰死 火去。方有少分相應。若不如是。他日盡被閻老子拷爾在。爾但離却有無諸法。心如 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 行。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是爾清淨法身。名為阿耨菩提。若不會此意。縱爾學 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識自心盡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屬。如此修行。當復 何益。志公云。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饒爾學得三賢四果十地滿心。也秖 是在凡聖內坐。不見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 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為爾不是與麼人須要向古人建化門廣學知解。志公云 。不逢出世明師。往服大乘法藥。爾如今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久久須實得 。為爾力量小不能頓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須得箇入頭處自然會去。為爾不能如 是。須要將水學禪學道。佛法有甚麼交涉。故云。如來所說皆為化人。如將黃葉為金 止小兒啼。決定不實。若有實得。非我宗門下客。且與爾本體有甚交涉。故經云。實 無少法可得。名為阿耨菩提。若也會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錯。本來清淨皎皎地。
page6image5592
P. 6
page6image6240

無方圓無大小無長短等相。無漏無為無迷無悟。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
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一切不如心真實法身。從古至今與佛祖一般。何處欠
少一毫毛。既會如是意。大須努力盡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
  問六祖不會經書。何得傳衣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為教授師。講得三十二
本經論。云何不傳衣。師云。為他有心是有為法。所修所證將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
祖。六祖當時秖是默契。得密授如來甚深意。所以付法與他汝不見道。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若會此意。方名出家兒。方好修行。若不信
云何明上座走來大庾嶺頭尋六祖。六祖便問。汝來求何事。為求衣為求法。明上座云
。不為衣來。但為法來。六祖云。汝且暫時斂念。善惡都莫思量。明乃稟語。六祖云
。不思善不思惡。正當與麼時。還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時面目來。明於言下忽然默契。
便禮拜云。如人飲水冷煖自知。某甲在五祖會中。枉用三十年工夫。今日方省前非。
六祖云。如是。到此之時方知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在言說。豈不見。阿難問
迦葉云。世尊傳金襴外別傳何物。迦葉召阿難。阿難應諾。迦葉云。倒却門前剎竿著
。此便是祖師之標榜也。甚生阿難三十年為侍者。秖為多聞智慧。被佛訶云。汝千日
學慧。不如一日學道。若不學道。滴水難消。
  問如何得不落階級。師云。終日喫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
與摩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更時時念念不見一
切相。莫認前後三際。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安然端坐任運不拘。方名解脫。
努力努力。此門中千人萬人。只得三箇五箇。若不將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著力
今生須了却。誰能累劫受餘殃。
黃檗山際禪師傳心法要終
page7image3832
P. 7
page7image4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