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出家凡福行

出家行凡福行

行事鈔‧沙彌別行篇:


「出家行凡福行。謂有比丘,出家已後,

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為上,餘悉不為,用為非道;

內多瞋怒,自汙淨心,情無勝進。此戒取見,見取煩惱;

欲界下業,非上界行。

若修世禪,是上界業,終退生死,未有出期。

乃至多聞布施,講經誦習,並是欲有,未成無漏。

智論云,

世間法者,孝順父母、供養沙門、布施持戒、四禪 四無

色定、念佛法僧、九想等是。

成論云,於持戒多聞禪定等,少利事中,自以為足;


以貪著此少利事故,忘失大利。智者不應

貪著小利,忘失大利。」


資持記釋云:「戒取見,見即執見,以專持戒,名戒取;又以

戒為上勝,名見取;此即五利使中二使,故云煩惱。欲界下

業,即是人道;縱得生天,止在六欲。若下,明修定。即四禪

四空定。多聞講誦,即習慧。準知修道,事行難分;自非達

人,何由可識?」(事鈔記卷四一‧七‧七)


羯磨疏‧諸戒受法篇:「出已乃行凡福。


(一、出家之本)凡出家者,出有為家,為解脫者,

謂脫纏縛,此為本也。如五分說,不為解脫出家,不得名僧,

次 不受供。(二、明凡福行相)



(一﹑持戒)

今有行者,但知持戒,無心在道。


道在虛通達累為本,此而不思,但持戒善。

自餘講解修習觀務,悉為非道;內多瞋忿, 久污淨心。

此戒取結,謂為最勝;又是見取,體是欲界,增生下業。


(二﹑修禪)

若修世禪,緣色緣心,雖經上界,終還生死,

未有出期。如鬱頭藍,上極非想,

還沈阿鼻,後作飛貍,佛記無出。


(三﹑多聞)

若修多聞講誦經典,不為解脫,並增欲有,

未成無漏。


(四﹑營事)


若營世事供養三寶塔寺等相,心無欣道,最是我所,

或淪下趣。

由造善時,自愛憎他,行諂行誑,雜惑成樹,故受鬼趣相似果

報,以心非實,生在惡道,以福事成,故受勝處。


(三、引二論通證)

如智論云,世間法者,孝順父母、供養沙門、布施持戒、


四禪四空、念佛法僧、九想等是也。

又成實云,智者不應持戒多聞禪定等少利事中,自以為足,

以貪著故,忘失大利。謂有解脫也。」

(業疏記卷一一‧九‧二)


事鈔記卷四一‧七‧七; 業疏記卷一一‧九‧二